CN218578709U -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78709U
CN218578709U CN202222714127.2U CN202222714127U CN218578709U CN 218578709 U CN218578709 U CN 218578709U CN 202222714127 U CN202222714127 U CN 202222714127U CN 218578709 U CN218578709 U CN 218578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cylinder
edge
roller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41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兴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41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78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78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787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流输送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靠边输送装置。靠边输送装置包括:机架、滚筒以及驱动组件,机架开设有传送槽,滚筒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传送槽的两侧槽壁,滚筒沿传送槽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多个,驱动组件包括位于各滚筒下方的转动件以及用于驱动转动件旋转的驱动器,转动件朝上抵接各滚筒的下表面,以带动各滚筒同步转动。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靠边输送装置的输送能力,较常规输送装置可支持更小尺寸的输送单元,且在不改变小尺寸输送单元自身形态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小尺寸输送单元的自动靠边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流输送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物流技术的发展与深入,我们会发现在自动读码、自动贴标、自动分拣和机械手自动码垛等场景下,都对输送单元提出了靠边输送的要求。通常我们采用靠边滚筒输送机实现输送单元的自动化靠边,现有的靠边输送机,普遍滚筒直径为50mm左右,滚筒间距为60mm,因此考虑输送过程中的平稳可靠,业内通常建议可处理的输送单元长度应至少180mm。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长度小于180mm的小尺寸商品。
但是,目前常用的靠边滚筒输送机的滚筒选择的是带凹槽的动力滚筒,此类滚筒最小直径也在48.6mm,直径过大不能满足上述小尺寸输送单元的输送。针对此类小尺寸输送单元的传送,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往往针对此类输送单元会额外增加标准容器,使其满足输送条件。第二种是将靠边滚筒输送机换为皮带输送机,但需要严格控制前端不同尺寸的输送单元批量性流入靠边设备的时间窗口,针对每个窗口下输送单元的尺寸调整机械档杆引导装置,物理干预使得输送单元实现靠边输送。第三种是将不满足输送条件的多个小尺寸输送单元进行捆扎,形成一个大的输送单元,使其满足现有的靠边滚筒输送设备。第一种因为增加了标准容器所以容器的管理会增加流程的复杂度。第二种在SKU较少且窗口好控制时比较适用,一旦SKU较多或来料不确定性比较大时就很难机械调整。第三种会额外增加捆扎设备及耗材同时对商品的输出形态做了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下游的业务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边输送装置,旨在解决如何提高靠边输送装置的输送能力,以输送较小尺寸的输送单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靠边输送装置,其包括:机架、滚筒以及驱动组件,所述机架开设有传送槽,所述滚筒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传送槽的两侧槽壁,所述滚筒沿所述传送槽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多个,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位于各所述滚筒下方且转动连接所述机架的转动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件旋转的驱动器,所述转动件朝上抵接各所述滚筒的下表面,以带动所述各所述滚筒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包括两个从动轮、连接所述驱动器的主动轮以及外套两所述从动轮且一侧带面朝上抵接各所述滚筒的传动平带,两所述从动轮分别位于所述机架的两端并相背张紧所述传动平带,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传动平带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平带绕两所述从动轮循环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连接所述传动平带的惰轮,所述惰轮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主动轮沿所述传动平带的转动方向位于两所述惰轮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平带为同步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边输送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机架的定位纵梁,两所述从动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定位纵梁的两端,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转动连接所述定位纵梁并位于两所述从动轮之间的支撑轮,所述支撑轮沿所述定位纵梁的轴向间隔布置多个,以使所述传动平带的带面抵接各所述滚筒的下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送槽的延伸路径呈直线设置,所述传动平带转动轨迹所确定的平面与所述传送槽的一侧槽壁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滚筒的轴向均与所述传动平带转动轨迹所确定的平面交错设置,且任一所述滚筒的轴向与所述传送槽的一侧槽壁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相等,以使所述传动平带与各所述滚筒的接触面积相同,以保证各所述滚筒所受的驱动力的方向以及驱动力的大小均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包括输送侧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座,所述输送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座,且所述输送侧板间隔设置两个,两所述输送侧板共同形成传送槽,各所述滚筒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两所述输送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横梁以及两相对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杆,所述输送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横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筒的直径范围为18~48mm。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驱动器驱动转动件转动,转动件的上表面抵接各滚筒,并通过摩擦力而带动各滚筒于传送槽内旋转,由于转动件和各滚筒之间通过摩擦力而进行动力的传递,使各滚筒成为无动力滚筒,相比动力滚筒,无需在滚筒的两端设置链轮或凹槽,从而可以降低滚筒的直径,而滚筒的直径越小,越有利于传送尺寸较小的输送单元,从而提高了靠边输送装置的输送能力。可以在既不改变小尺寸输送单元自身形态的情况下,又能实现小尺寸的输送单元的自动化输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靠边输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靠边输送装置的机架和驱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靠边输送装置的机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靠边输送装置;
101、传送槽;
10、机架;
11、输送侧板;
12、支撑座;
121、支撑杆;
122、支撑横梁;
20、滚筒;
30、驱动组件;
31、驱动器;
32、转动件;
33、电控柜;
321、主动轮;
322、从动轮;
323、惰轮;
324、传动平带;
325、支撑轮;
40、定位纵梁;
111、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靠边输送装置100,其用于朝预定方向传送输送单元,其中,输送单元包括各类箱包和托盘等。
靠边输送装置100包括:机架10、滚筒20以及驱动组件30,所述机架10开设有传送槽101,所述传送槽101的延伸路径可以是直线或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弧线。本实施例中,传送槽101的延伸路径呈直线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滚筒2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传送槽101的两侧槽壁,且所述滚筒20沿所述传送槽101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多个,多个滚筒20沿传送槽101的延伸路径方向布置于同一水平,输送单元至少部分收容于传送槽101内,且输送单元的下表面抵接对应的滚筒20,从而通过滚筒20的转动,可以驱动各输送单元沿传送槽101水平移动。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位于各所述滚筒20下方并转动连接所述机架10的转动件32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件32旋转的驱动器31,本实施例中,转动件32位于机架10内,所述转动件32朝上抵接各所述滚筒20的下表面,以带动所述各所述滚筒20同步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器31驱动转动件32转动,转动件32的上表面抵接各滚筒20,并通过摩擦力而带动各滚筒20于传送槽101内旋转,由于转动件32和各滚筒20之间通过摩擦力而进行动力的传递,使各滚筒20成为无动力滚筒20,相比动力滚筒20,无需在滚筒20的两端设置链轮或凹槽,从而可以降低滚筒20的直径,而滚筒20的直径越小,越有利于传送尺寸较小的输送单元,从而提高了靠边输送装置100的输送能力。
请参阅图1至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筒20的直径范围为18~48mm,可选地,滚筒20的直径可以为18mm、25mm、38mm或48mm,滚筒20的直径越小,理论上可支持的最小输送单元的尺寸越小。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滚筒20的直径为48mm,各滚筒20依次等间距布置,且间距为5mm,靠边输送装置100可输送的最小输送单元的长度低至159mm。在其他实施例中,滚筒20的直径于也可以选择25mm、38mm或48mm,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32包括两个从动轮322、连接所述驱动器31的主动轮321以及外套两所述从动轮322且一侧带面朝上抵接各所述滚筒20的传动平带324,两所述从动轮322分别位于所述机架10的两端并相背张紧所述传动平带324,所述主动轮321连接所述传动平带324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平带324绕两所述从动轮322循环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传动平带324位于两从动轮322之间的部分,朝上抵接各滚筒20的下表面,主动轮321在驱动传动平带324转动的过程中,传动平带324通过摩擦而对各滚筒20提供驱动力,从而驱动各滚筒20同步旋转。
请参阅图1至图3,可选地,两从动轮322分别转动设置于机架10的两端,并相背张紧传动平带324,传动平带324的上表面朝上抵接各滚筒20,驱动器31驱动主动轮321旋转,主动轮321再带动传动平带324绕两从动轮322旋转,从而通过传动平带324与各滚筒20之间的摩擦力而带动各滚筒20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器31可以为电机,其中,电机可以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可以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伺服电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
可选地,两从动轮322位于同一水平面,主动轮321位于两从动轮322的下方,并通过摩擦力而带动传动平带324转动。
请参阅图1至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32还包括连接所述传动平带324的惰轮323,所述惰轮323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主动轮321沿所述传动平带324的转动路径位于两所述惰轮323之间,传动平带324上的某一点沿传动平带的传动路径移动,其依次经过其中一惰轮323、主动轮321以及另一惰轮323,即主动轮321位于两惰轮323之间,也就是说,该点首先经过其中一个惰轮323,再经过主动轮321,最后再经过另一个惰轮323。
可以理解的是,两惰轮323张紧传动平带324,使主动轮321与传动平带324之间不易出现打滑现象,从而有利于主动轮321驱动传动平带324转动。
请参阅图1至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平带324为同步带,可以理解是,主动轮321和从动轮322均为同步齿轮,并均与同步带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边输送装置100还包括连接所述机架10的定位纵梁40,两所述从动轮322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定位纵梁40的两端,所述转动件32还包括转动连接所述定位纵梁40并位于两所述从动轮322之间的支撑轮325,所述支撑轮325沿所述定位纵梁40的轴向间隔布置多个,以使所述传动平带324的带面抵接各所述滚筒20的下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间隔布置多个支撑轮325,从而使传送平带与各滚筒20充分接触,有利于带动各滚筒20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各支撑轮325于定位纵梁40上等间距布置。
请参阅图1至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送槽101的延伸路径呈直线设置,所述传动平带324转动轨迹所确定的平面与所述传送槽101的一侧槽壁之间具有第一夹角,如图2所示的夹角b。可理解的是,定位纵梁40的两端分别靠近传送槽的两侧槽壁,使两所述从动轮322分别邻接所述传送槽101的两侧槽壁,且传动槽101的两侧槽壁相互平行,传动平带324转动轨迹所确定的平面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其与传送槽101的任一侧槽壁具有第一夹角,即传动平带324位于两从动轮322之间并抵接滚筒20的部分,且相对传送槽101的延伸方向呈倾斜设置,进而可以提高传动平带324与滚筒2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滚筒20转动的平稳性和可靠性。其中,第一夹角的度数范围为3°~15°,从而第一夹角的度数可以为3°、7°或15°,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的度数为7°,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滚筒20的轴向均与所述传动平带324转动轨迹所确定的平面交错设置,且任一所述滚筒20的轴向与所述传送槽101的一侧槽壁之间具有第二夹角,如图1所示的夹角a,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相等,以使所述传动平带324与各所述滚筒20的接触面积相同,以保证各所述滚筒所受的驱动力的方向以及驱动力的大小均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夹角的度数范围也为3°~15°,从而第二夹角的度数可以为3°、7°或15°,本实施例中第二夹角的度数为7°,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任意两滚筒20的轴向平行,各滚筒20于传送槽101内呈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与传动平带的安装方向相关。从而使得靠边输送装置100可以将各输送单元进行传送靠边,且各滚筒20能够在传动平带的带动下同步转动,便于对各输送单元进行打码、贴标等作业。
可以理解的是,传动平带324的安装方向与各滚筒20的靠边方向一致,即传动平带324位于两从动轮322之间的部分相对传送方向倾斜设置,传动平带324的转动方向与输送单元的靠边角度方向相关,即输送单元沿图1箭头所示的方向传送,传动平带324按图2箭头所示进行顺时针转动,在传动平带324的驱动下,各输送单元能够传送靠边于图1中传送槽101的左侧槽壁。
请参阅图1至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架10包括输送侧板11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座12,所述输送侧板1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座12,且所述输送侧板11间隔设置两个,两所述输送侧板11共同形成传送槽101,各所述滚筒2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两所述输送侧板11。
可选地,两输送侧板11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传送槽101,各滚筒20位于传动槽的槽底,支撑座12用于对两输送侧板11提供支撑,从而使各输送单元能够靠边传送,或输送至预定位置。
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12包括支撑横梁122以及两相对设置的支撑杆121,所述支撑横梁12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杆121,所述输送侧板1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横梁122。可选地,输送侧板1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支撑柱111,可以理解的是,输送侧板11呈长条状,在输送侧板11的两端设置支撑杆121,并在两支撑杆121之间设置支撑柱111,使输送侧板11沿长度方向不会因重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变形,从而使各输送单元能够沿输送侧板11的长度方向平稳传送。
请参阅图1至图2,可选地,驱动组件30还包括电控柜33,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器31。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滚筒以及驱动组件,所述机架开设有传送槽,所述滚筒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传送槽的两侧槽壁,所述滚筒沿所述传送槽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多个,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位于各所述滚筒下方且转动连接所述机架的转动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件旋转的驱动器,所述转动件朝上抵接各所述滚筒的下表面,以带动所述各所述滚筒同步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两个从动轮、连接所述驱动器的主动轮以及外套两所述从动轮且一侧带面朝上抵接各所述滚筒的传动平带,两所述从动轮分别位于所述机架的两端并相背张紧所述传动平带,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传动平带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平带绕两所述从动轮循环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连接所述传动平带的惰轮,所述惰轮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主动轮沿所述传动平带的转动路径位于两所述惰轮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平带为同步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边输送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机架的定位纵梁,两所述从动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定位纵梁的两端,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转动连接所述定位纵梁并位于两所述从动轮之间的支撑轮,所述支撑轮沿所述定位纵梁的轴向间隔布置多个,以使所述传动平带的带面抵接各所述滚筒的下表面。
6.如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槽的延伸路径呈直线设置,所述传动平带转动轨迹所确定的平面与所述传送槽的一侧槽壁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滚筒的轴向均与所述传动平带转动轨迹所确定的平面交错设置,且任一所述滚筒的轴向与所述传送槽的一侧槽壁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相等,以使所述传动平带与各所述滚筒的接触面积相同,以保证各所述滚筒所受的驱动力的方向以及驱动力的大小均相同。
8.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输送侧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座,所述输送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座,且所述输送侧板间隔设置两个,两所述输送侧板共同形成传送槽,各所述滚筒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两所述输送侧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横梁以及两相对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杆,所述输送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支撑横梁。
10.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靠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的直径范围为18~48mm。
CN202222714127.2U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Active CN218578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4127.2U CN218578709U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4127.2U CN218578709U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78709U true CN218578709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75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4127.2U Active CN218578709U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787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80105U (zh) 大件包裹称重扫码装置及系统
US11365056B2 (en) Conveying device
CN218578709U (zh) 一种靠边输送装置
US10259654B2 (en) Conveyor and a conveying system
CN216763374U (zh) 一种双货位回转输送机
CN217222461U (zh) 播种机构及分拣系统
CN116588656A (zh) 一种塑胶加工用转线设备
CN211944917U (zh) 一种调整包裹输送方向的传输单元
CN214077883U (zh) 一种传输机构、传输装置及分拣传输线
CN213651050U (zh) 一种摆轮分拣输送装置
CN210392444U (zh) 分拣输送系统
KR970006727B1 (ko) 박판부재 수납장치
CN211970887U (zh) 翻片机构
CN111942861A (zh) 传输装置及分拣设备
CN216420219U (zh) 转盘式分拣装置及分拣系统
CN111620049A (zh) 悬臂式输送装置
CN219669375U (zh) 适用于物料分配的侧向拨料结构
CN112918997B (zh) 传输装置及分拣设备
CN216188914U (zh) 辅助输送装置
CN212607895U (zh) 传输装置及分拣设备
CN218370097U (zh) 一种物流传送装置
CN212310117U (zh) 一种分拣装置
CN211945217U (zh) 一种调整包裹输送方向的装置
CN221026044U (zh) 托盘的定位运输装置
CN220282704U (zh) 一种翻箱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