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70726U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70726U CN218570726U CN202222281124.4U CN202222281124U CN218570726U CN 218570726 U CN218570726 U CN 218570726U CN 202222281124 U CN202222281124 U CN 202222281124U CN 218570726 U CN218570726 U CN 2185707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ice group
- electrical
- control box
- fan
- air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控盒及空调装置,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电控盒容易造成散热风量过剩的情况,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盒设置于空调装置内,电控盒包括盒体、电路板组件和风机组件,盒体具有容纳腔,电路板组件位于容纳腔内,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风机,风机被配置为在容纳腔内形成气流;电路板组件包括多个器件组,器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电器元件,沿气流在容纳腔内的流动方向上,多个器件组依次排布于容纳腔内,且各器件组的发热量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递减。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控盒不仅能够避免散热过剩的情况,而且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以及较好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装置内部通常设有电控盒,电控盒的内部通常设置有多个电器元件。多个电器元件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确保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电器元件进行散热,以避免电控盒内的温度急剧升高,影响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现有的电控盒的散热方式,主要是通过风冷的方式,利用气流带走电器元件上的热量,对电器元件进行散热。
然而,现有的电控盒容易造成散热风量过剩的情况,散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控盒及空调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控盒容易造成散热风量过剩,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控盒,设置于空调装置内,该电控盒包括盒体、电路板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盒体具有容纳腔,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风机,所述风机被配置为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气流;
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多个器件组,所述器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电器元件,沿所述气流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器件组依次排布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各所述器件组的发热量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递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控盒的风机组件的设置,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风机,风机被配置为在容纳腔内形成气流,以便通过风机形成的气流对电控盒内的电路板组件进行散热。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路板组件中多个器件组沿气流在容纳腔内的流动方向上依次排布于容纳腔内,且器件组的发热量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递减,这样能够使得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相较于发热量较小的器件组更靠近气流的上游处,以便利用上游处气流风量较大、风速较高以及温度较低的特点,首先对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进行散热,然后再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按照发热量递减的顺序进行依次对其他的器件组进行散热,这样使得电控盒不仅能够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能够避免气流在发热量较低的器件组处造成散热风量过剩的情况,以提高电控盒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多个所述器件组包括发热量依次递减的第一器件组、第二器件组和第三器件组,所述第一器件组、所述第二器件组和所述第三器件组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布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器件组背离所述第二器件组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容纳腔的至少部分腔体壁构成供所述气流流通的散热风道,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器件组中的电器元件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相对设置;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器件组和所述第三器件组中的所述电器元件依次排布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器件组、所述第二器件组和所述第三器件组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至少两个电器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电器元件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相对设置,并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风机,至少两个所述风机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器件组的同侧,且所述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第一器件组中的所述电器元件对应设置。
进一步,各所述器件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器元件具有发热元件,至少部分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器件组的迎风侧。
进一步,所述电器元件包括电抗器,所述电抗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为所述电抗器的发热元件,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连线和流经所述电抗器的气流方向垂直。
进一步,所述电器元件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的表面具有线圈绕组,所述线圈绕组为所述滤波模块的发热元件,所述线圈绕组的径向方向和流经所述线圈绕组的气流方向平行。
进一步,所述电器元件包括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二电器元件,所述第一电器元件的结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电器元件的结构尺寸;其中,所述第一电器元件和所述第二电器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不同侧,或者,所述第一电器元件和所述第一电器元件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交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同一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器件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变频模块和电抗器,所述第二器件组包括滤波模块,所述第三器件组包括主控模块和插接模块,其中,所述插接模块与所述滤波模块连接,所述变频模块和所述滤波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
进一步,所述变频模块、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主控模块均为所述第一电器元件;和/或
所述电抗器和所述插接模块均为所述第二电器元件。
进一步,所述电器元件还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与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为所述第二电器元件。
进一步,电控盒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和所述空调装置的冷媒流路连接,所述蒸发器被配置为通过流经所述蒸发器的冷媒的相变对经过所述蒸发器的气流进行冷却,以使冷却后的所述气流对所述电路板组件进行散热。
进一步,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接于所述冷媒流路中的低压液态冷媒流路,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于所述冷媒流路中的低压气态冷媒流路。
进一步,所述盒体包括盒体本体和连接座,所述盒体本体和所述连接座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盒体本体和所述连接座共同围成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蒸发器固定于所述连接座,所述电路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盒体本体。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室外机内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上述电控盒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电控盒 | 110 | 盒体 |
111 | 容纳腔 | 1111 | 内顶壁 |
1112 | 内底壁 | 1113 | 左侧内壁 |
1114 | 右侧内壁 | 120 | 风机 |
121 | 第一风机 | 122 | 第二风机 |
123 | 出风侧 | 130 | 电路板组件 |
131 | 第一器件组 | 1311 | 变频模块 |
1312 | 电抗器 | 1313 | 第一线圈 |
1314 | 第二线圈 | 1315 | 连线 |
132 | 第二器件组 | 1321 | 滤波模块 |
1322 | 线圈绕组 | 1323 | 变压器 |
133 | 第三器件组 | 1331 | 主控模块 |
1332 | 插接模块 | 140 | 蒸发器 |
200 | 空调室外机 | 201 | 箱体 |
202 | 压缩机 | 203 | 室外换热器 |
204 | 四通换向阀 | 300 | 空调室内机 |
400 | 冷媒流路 | 410 | 低压液态冷媒流路 |
420 | 低压气态冷媒流路 | 500 | 电子膨胀阀 |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
空调系统通常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为实现对空调装置的控制,空调室外机内通常设置有电控盒,电控盒内设置有电路板组件。电路板组件上具有大量的电器元件,由于受电控盒的形状大小、电控盒的出线方向、电控盒内各电器元件相互之间的连接、生产工艺的限制等,使得这些电器元件在现有的电控盒内的布局没有固定的方式。
在空调装置运行时,这些电器元件将产生大量的热量,如不及时散热,将影响电器元件以及电路板组件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因此,在电控盒的正常使用时,需要对电路板组件进行散热,以增强电控盒的散热性能。
电控盒内的电器元件的发热特性也各不相同。目前,根据电器元件在固定的运行时间内发热量的多少,通常将电器元件分为高发热量器件、中发热量器件和低发热量器件。以同一风扇对电器元件进行风冷散热为例,根据风冷散热的公知常识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合理距离区间内,越靠近风扇的出风口,风扇的风量越大,风速越快,对电器元件的风冷散热效果最好。
相关技术中,多个电器元件在电控盒内的排布方式为:
1、沿风扇所产生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发热量相差较大的多个电器元件在电控盒内交叉排布;
2、在沿垂直于上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发热量相差较大的多个电器元件在电控盒内并列排布;
3、多个电器元件采用上述两种排布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排布于电控盒内。相关技术中的多个电器元件在电控盒内的排布方式,将导致低发热量器件上散热风量过剩以及高发热量器件的散热效果不佳,使得电器元件以及电控盒的散热效率较低的情况。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控盒,设置于空调装置内,将多个电器元件沿着电控盒的盒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照电器元件的发热量的高低,有序的排布在电控盒的盒体内,从而解决现有的电控盒容易造成散热风量过剩的,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所示,电控盒100包括盒体110、电路板组件130和风机组件,盒体110具有容纳腔111,电路板组件130位于容纳腔111内,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风机120,也就是说,风机组件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者多个风机120。风机组件内风机120的数量可以根据电路板组件130以及电控盒100的散热性能的要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对于风机组件内风机120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其中,风机120被配置为在容纳腔111内形成气流,以便通过风机120形成的气流对容纳腔111内的电路板组件130进行散热,有助于确保电路板组件130以及电控盒100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电路板组件130包括多个器件组,器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电器元件。也就是说,各器件组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电器元件。各器件组内电器元件的数量可以根据电路板组件130上电器元件的数量,以及电器元件自身发热量的高低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各器件组中电器元件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参考图1所示,沿气流在容纳腔111内的流动方向上,多个器件组依次排布于容纳腔111内,且各器件组的发热量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递减。这样能够使得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相较于发热量较低的器件组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更靠近气流的上游,发热量居中的器件组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位于气流的中游,发热量较低的器件组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位于气流的下游。这样能够利用上游处气流风量较大、风速较高以及温度较低的特点,首先带走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上电器元件的热量,从而对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进行散热,使得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然后再通过气流在容纳腔111内的流动,依次带走发热量居中的器件组和发热量较小的器件组上电器元件的热量,对发热量居中的器件组和发热量较小的器件组依次进行散热。
由于相较于发热量居中的器件组和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发热量较低的器件组产生的热量较小,因此,发热量较低的器件组无需较高的风速,较大的风速即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散热效果。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器件组依次排布于容纳腔111内,且各器件组的发热量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递减的设置,能够使得电路板组件130中各器件组均能够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使得电路板组件130和电控盒100不仅能够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能够避免气流在发热量较低的器件组处造成散热过剩的情况,以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效率。
继续参考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器件组可以包括发热量依次递减的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布于容纳腔111内。即第一器件组131可以理解为上述的发热量较大的器件组,第二器件组132可以理解为上述的发热量居中的器件组,第三器件组133可以理解为上述的发热量较小的器件组。由于风机120所产生的气流经由风机120的出风口流出,并在容纳腔111内流动,这样使得第一器件组131较于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更靠近风机120的出风口。
如图1中所示,风机120设置于容纳腔111内,并位于第一器件组131背离第二器件组132的一侧。由上可知,在合理的间距内,越靠近风机120的出风口,风机120所产生的风量越大、风速越快,且出风口的气流的温度较低,因此,在合理的间距内,器件组越靠近风机120的出风口,风机120对该器件组的电器元件的风冷散热效果越好。这样在确保风机120产生的气流对第一器件组131的电器元件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的同时,由于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的发热量相对于第一器件组131的发热量相对较小,在气流流经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时,能够合理的利用气流可吸收热量的余量,对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上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以便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避免气流在第三器件组133的电器元件处造成散热过剩的情况,以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效率。
应理解的是,上述合理的间距取决于风机120的出风口的大小、器件组的结构尺寸以及电控盒100的结构尺寸,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上述三个因素,确定第一器件组131与风机120之间的间距,以便风机120能够对第一器件组131达到较为理想的风冷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器件组131与风机120之间的间距不做进一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组件130还可以其他数量的器件组,比如两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器件组。本实施例中,对于电路板组件130中器件组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只要满足各器件组依次排布于容纳腔111内,且各器件组的发热量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递减即可。
下面以电路板组件130包括三个器件组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盒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1所示,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中的电器元件可以集成在一个电路板上,此时,电路板组件130可以看作一个集成板。或者,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中的电器元件还可以构成多个电路板,此时,电路板组件130可以包含多个电路板。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电路板组件130中电路板的数量不做限定。
继续参考图1所示,容纳腔111的至少部分腔体壁构成供气流流通的散热风道(在图中未标示),电路板组件130位于散热风道内,以便风机的气流在散热风道内流动时,可以流经电路板组件130,对电路板组件130进行散热。
继续参考图1所示,盒体110具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风口(在图中未示意),通风口与容纳腔111的至少部分腔体壁可以共同构成供气流流通的散热风道。其中,通风口可以暴露于盒体110的外表面(即电控盒100的外部),此时,容纳腔111与通风口相连通,容纳腔111的全部腔体壁可以构成散热风道,以便散热风道内的气流可以通过通风口与电控盒100的外部对流进行散热。
或者,通风口还可以设置于盒体110的内部结构上,使得电控盒100的外表面形成密封的结构。此时,通风口与容纳腔111的部分腔体壁可以构成散热风道。本实施例中,对于通风口在盒体110上的设置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只要通风口与容纳腔111的至少部分腔体壁形成散热风道即可。
继续参考图1所示,风机120也可以位于散热风道内,以便缩短第一器件组131与风机120之间的间距,确保风机120对第一器件组131以及电路板组件130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实现风机120在电控盒100内的固定,从而避免盒体110的外表面上风机安装孔的开设,可以有效的减小盒体110上的开设数量,有助于增强电控盒100的密封性能,以便散热风道在电控盒100内构成内循环风道。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20还可以通过位于散热风道的外部,并与散热风道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风机120的设置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
下面以风机120位于散热风道内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盒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中所示,风机120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11的内顶壁1111,风机120的出风口的气流可以如图1中所示在散热风道内沿着自上而下的流动方向,依次流经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从而对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中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20还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11的内底壁1112、左侧内壁1113或者右侧内壁1114,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沿风机120的出风口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在散热风道内依次排列。
下面以风机120设置于容纳腔111的内顶壁1111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盒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中所示,第一器件组131中的电器元件与风机120的出风侧123相对设置。其中,出风侧123可以理解为出风口所在的一侧。沿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中的电器元件依次排布于散热风道内。这样能够使得风机120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可以吹向第一器件组131中的电器元件之后,在散热风道内,再依次吹向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中的电器元件,从而有效的缩短气流在散热风道内的流动路径,提高散热效率。
参考图1所示,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和第三器件组13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至少两个电器元件。也就是说,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或者第三器件组133中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电器元件。或者,第一器件组131、第二器件组132或者第三器件组133中的两者或者全部包括至少两个电器元件。至少两个电器元件与风机120的出风侧123相对设置,并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于散热风道内,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气流的流动方向。这样能够尽可能的确保流经同一器件组中的电器元件上的气流的风量和风速的一致性,从而使得同一器件组中的电器元件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散热效果。
继续参考图1所示,风机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风机120。至少两个风机120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第一器件组131的同侧,且风机120的出风侧123与第一器件组131中的电器元件对应设置。其中,风机组件中风机120的数量与电器元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或者,在确保风机组件中风机120的出风侧123均对与第一器件组131中的每个电器元件对应设置的同时,第一器件组131中一个电器元件还可以如图1中所示对应设置有两个风机120。图1中示意了包含有两个电器元件的第一器件组131,具有两个风机120的风机组件。示例性的,风机组件中风机120的数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两个。这样能够增强风机组件对第一器件组131以及电路板组件130的散热性能,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如图1中所示,第一器件组13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变频模块1311和电抗器1312,第二器件组132可以包括滤波模块1321,第三器件组133可以包括主控模块1331和插接模块1332。其中,插接模块1332与滤波模块1321连接,变频模块1311和滤波模块1321与主控模块1331连接。
其中,变频模块1311与空调装置中空调室外机200内的压缩机连接,主要用于变频驱动压缩机。插接模块1332与电网连接。滤波模块1321主要对电网进行处理,用于吸收电网中的谐波,防止对空调装置的电控系统造成干扰的同时,又能够防止电控系统的谐波进入电网。电抗器1312与变频模块1311连接,主要用于降低变频模块1311中电容器组的涌流倍数、涌流以及频率,降低母线电容纹波,提高电能质量。其中,电控系统包括电路板组件130、室外机内的压缩机等。主控模块1331作为空调装置的控制中心,主要用于控制空调装置中空调室外机200和空调室内机300的运行。
变频模块1311和电抗器1312可以看作高发热器件、滤波模块1321可以看作中发热量器件,主控模块1331和插接模块1332可以看作低发热量器件。这样能够将变频模块1311、电抗器1312、滤波模块1321、主控模块1331和插接模块1332依照自身发热量的高度组成多个器件组,在散热风道内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列,从而通过风机120产生的气流,使得电路板组件130和电控盒100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和较高的散热效率。
各器件组中的至少一个电器元件具有发热元件,至少部分发热元件位于器件组的迎风侧,以便风机120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可以吹向发热元件,带走发热元件上的热量,从而实现对发热元件以及器件组上电器元件的散热。
参考图1和图2所示,电器元件可以包括电抗器1312,电抗器13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为电抗器1312的发热元件。电抗器1312运行时的发热量主要来源于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之间的连线1315和流经电抗器1312的气流方向垂直。其中,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之间的连线1315所在的方向也可以理解为电抗器1312在散热风道内的摆布方向。这样能够使得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直接暴露在电抗器1312的迎风侧,以便在气流在散热风道内流经电抗器1312时,能够直接吹到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上,并带走第一线圈1313和第二线圈1314上的热量,从而达到对电抗器1312有效散热目的的同时,能够提高电抗器1312的散热效率。
参考图1和图3所示,电器元件还可以包括滤波模块1321,滤波模块132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共模滤波电感。滤波模块1321的表面具有线圈绕组1322,线圈绕组1322为滤波模块1321的发热元件。滤波模块1321比如共模滤波电感运行时的发热量主要来源于线圈绕组1322。线圈绕组1322的径向方向Y和流经线圈绕组1322的气流方向平行。其中为线圈绕组1322的径向方向Y所在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共模滤波电感在散热风道内的摆布方向。这样能够使得流经共模滤波电感的气流与线圈绕组1322上的线圈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共模滤波电感的散热效率,使得共模滤波电感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电器元件可以包括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二电器元件,第一电器元件的结构尺寸大于第二电器元件的结构尺寸。如图1中所示,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二电器元件分别设置于分别设置于容纳腔111的不同侧。这样能够使得各电器元件在容纳腔111内的排布更加规整。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一电器元件还可以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交替设置于容纳腔111的同一侧。这样在通过风机120对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一电器元件进行散热的同时,还能够使得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一电器元件在容纳腔111内两侧的空间排布更为均匀,使得各电器元件在容纳腔111内的排布方式更加多样化。
变频模块1311、滤波模块1321和主控模块1331均为第一电器元件,电抗器1312和插接模块1332均为第二电器元件。其中,如图1中所示,变频模块1311、滤波模块1321和主控模块1331可以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设置于容纳腔111朝向右侧内壁1114的一侧,电抗器1312和插接模块1332可以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设置于容纳腔111朝向左侧内壁1113的一侧。
当风机组件包括两个风机120时,为了便于描述,将两个风机120定义为第一风机121和第二风机122。其中,第一风机121的出风侧123可以与变频模块1311的一侧相对设置,滤波模块1321和主控模块1331可以沿着流经变频模块的第一风机121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布于散热风道内,以便通过第一风机121对滤波模块1321和主控模块1331进行依次散热。
由于变频模块1311的结构尺寸较大,第二风机122可以设置于第一风机121的侧方,并与变频模块1311和电抗器1312相对设置,插接模块1332可以沿着流经电抗器1312的第二风机122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设置于主控模块1331的侧方,以便通过第二风机122对电抗器1312、变频模块1311和插接模块1332共同散热。
为满足一些地区比如北美地区对于空调装置的使用,继续参考图1所示,电器元件还包括变压器1323,变压器1323与滤波模块1321和主控模块1331连接。其中,变压器1323主要供北美地区在空调装置上的使用,主要用于将高电压降低为市压(比如220V电压)后,给电路板组件130以及空调装置中的阀体供电。变压器1323位于第一器件组131的侧方,变压器1323为第二电器元件。
其中,变压器1323可以看作中发热量器件,位于第二器件组132。这样流经第一器件组131的气流可以沿着散热风道吹向变压器1323,从而带走变压器1323上的热量,实现对变压器1323的散热。
继续参考图1所示,变压器1323可以位于滤波模块1321的侧方,并与变频模块1311和电抗器1312相对设置,以便通过第二风机122对变压器1323进行散热。
或者,当沿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一电器元件还可以交替设置于容纳腔111的同一侧时,示例性的,滤波模块1321可以与电抗器1312和插接模块1332相对设置,并位于电抗器1312和插接模块1332之间,变压器1323还可以与变频模块1311和主控模块1331相对设置,并位于变频模块1311和主控模块1331之间。
为了实现对电路板组件的散热,参考图4和图5所示,电控盒100还可以包括蒸发器140,蒸发器140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11内,并和空调装置的冷媒流路400连接。其中,蒸发器140被配置为通过流经蒸发器140的冷媒的相变对经过蒸发器140的气流进行冷却,以使冷却后的气流对电路板组件130进行散热。由于冷媒流路400内的冷媒通常为低温冷媒,低温冷媒经由冷媒流路400流经蒸发器140时,会与经过蒸发器140处温度较高的气流比如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气流中的大量热量,使得低温冷媒吸热后变成气态,以冷却经过蒸发器140的气流,以确保冷却后的气流能够继续流动至电路板组件130处,以吸收电路板组件130中电器元件产生的热量,有助于实现冷却后的气流对电路板组件130进行连续散热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电路板组件的背面贴冷媒管对电路板组件进行直接散热时,容易使得电路板组件的表面因局部温度过低而产生较多的凝露。相较于冷媒管对电路板组件热传导的散热方式,由于本实施例通过在电控盒100内设置蒸发器140,通过经冷媒冷却后的气流在散热风道内的流动,对电路板组件130进行有效散热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或者避免电路板组件130的表面产生凝露,提升了电控盒100的电控可靠性。
参考图4和图5所示,蒸发器140的入口连接于冷媒流路400中的低压液态冷媒流路410,蒸发器140的出口连接于冷媒流路400中的低压气态冷媒流路420,以便冷媒流路400中的冷媒可以通过蒸发器140的入口进入蒸发器140的内部,并在流经蒸发器140时,与经过蒸发器140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吸热气化后,从蒸发器140的出口进入低压气态冷媒流路420中。这样在冷媒流路400为一个首尾相接的流路时,能够实现冷媒在冷媒流路400中的循环流动,从而有助于实现冷却后的气流对电路板组件130进行连续散热的效果。
参考图5所示,空调装置还包括空调室内机300和空调室外机200,空调室内机300与空调室外机200连接,如图4中所示,电控盒100设置于空调室外机200中,以便实现电控盒100对空调室外机200和空调室内机300的控制。
如图5中所示,空调室内机300与空调室外机300通过冷媒流路400连通,冷媒流路400内连接有压缩机202、室外换热器203、电子膨胀阀500、室内换热器(在图中未标示)等部件,而电控盒100中可以包括蒸发器140,蒸发器140可以通过分支管路连接于电子膨胀阀500和压缩机202之间。
以空调装置的制冷过程为例,具体的过程为:压缩机202、将气态的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然后送到室外换热器203进行换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并将冷媒的热量传递至外界,液态冷媒再通过电子膨胀阀500进入电控盒100内的蒸发器140,以及空调室内机300的室内换热器中,液态的冷媒汽化后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实现换热冷却。而换热后的冷媒再输送至压缩机202中。此外,冷媒流路400中还可以包括四通换向阀204,从而改变冷媒流路400中的冷媒流向,实现空调装置的制热。
其中,盒体110包括盒体本体和连接座,盒体本体和连接座可拆卸连接,且盒体本体和连接座共同围成容纳腔;其中,蒸发器140固定于连接座,电路板组件130连接于盒体本体。
空调系统中,电控盒100的电器元件的检修频率较高。常常需要将电控盒100从空调室外机200的机壳内拆分至机壳外,来对电控盒100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检修。空调室外机200的机壳内也还设有其他部件,例如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复杂的冷媒管路等,这些部件出现故障时,也常需要移动电控盒100的位置,以使得操作空间更大。
本申请中,蒸发器140设置在电控盒100内,蒸发器140通过冷媒管连接在冷媒系统的冷媒流路400内。
在需要对电控盒100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检修时,如果将电控盒100整体拆分至机壳外,则需要破坏性地切断与蒸发器140连接的冷媒管,并回收冷媒管中的冷却介质;完成检修后,将电控盒100安装至机壳内时,需要重新焊接被切断的冷媒管,这样的检修过程将会十分繁琐。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盒体本体和连接座等不同组成部分,形成分体式设计的盒体110。电控盒100内的电子元器件通过电路板组件130设在盒体本体,蒸发器140固定于连接座,蒸发器140通过冷媒管连接在冷媒流路400内。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之间通过可拆分方式进行连接,连接座固定安装于空调室外机200的机壳中,盒体本体可相对于连接座活动。
这样,当需要对电控盒100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检修时,将盒体本体与连接座拆分,就可以实现方便地对设置在盒体本体的电器元件进行检查或维修,而不需要拆卸蒸发器140,也就避免了因拆卸蒸发器140而引发的冷媒管路切断与重新焊接的繁琐过程,使得拆装过程都能较为简便易行。
并且,通过盒体本体与连接座的分体式设计,能够方便地拆卸电控盒100中相对体积较大的盒体本体,从而能够方便的对空调室外机200中的压缩机202、气液分离器、复杂的冷媒管路等其他部件进行检修。
其中,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主要指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之间具有可变的相对位置,从而让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之间呈可拆分的状态。其中,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一、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仅为相对位置可产生变化,而两者之间在拆卸前后仍保持连接状态;其中,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可转动的连接在一起,或者是两者之间可滑动连接等。
二、盒体本体和连接座在拆卸状态下呈完全分离的状态。此时,盒体本体和连接座之间可以不需要其它结构进行连接,盒体本体的位置相对连接座能够自由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卡接、螺钉或者螺栓连接等。
在上述基础上,参考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如上文中所描述的,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室内机300和空调室外机200,空调室内机300和空调室外机200连接,空调室外机200包括上述电控盒100。这样在通过电控盒100替换现有的空调装置的空调室外机200内的电控盒,实现对空调室内机300和空调室外机200进行控制的同时,本实施例的电控盒100还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电控盒100的具体结构、功能原理等已经在上述进行过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由于空调室外机20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控盒,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电控盒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图5所示,该空调室外机200包括箱体201和上述的电控盒100,电控盒100设置于箱体201内,以便对空调装置进行控制。其中,压缩机202和室外换热器203还可以设置于箱体201内。
空调室外机200的结构以及其与空调室内机300的连接可以参考上述中的相关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7)
1.一种电控盒,设置于空调装置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盒体、电路板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盒体具有容纳腔,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风机,所述风机被配置为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气流;
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多个器件组,所述器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电器元件,沿所述气流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器件组依次排布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各所述器件组的发热量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器件组包括发热量依次递减的第一器件组、第二器件组和第三器件组,所述第一器件组、所述第二器件组和所述第三器件组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布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器件组背离所述第二器件组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至少部分腔体壁构成供所述气流流通的散热风道,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组中的电器元件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相对设置;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器件组和所述第三器件组中的所述电器元件依次排布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组、所述第二器件组和所述第三器件组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至少两个电器元件,至少两个所述电器元件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相对设置,并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风机,至少两个所述风机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器件组的同侧,且所述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第一器件组中的所述电器元件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器件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器元件具有发热元件,至少部分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器件组的迎风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元件包括电抗器,所述电抗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为所述电抗器的发热元件,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连线和流经所述电抗器的气流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元件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的表面具有线圈绕组,所述线圈绕组为所述滤波模块的发热元件,所述线圈绕组的径向方向和流经所述线圈绕组的气流方向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元件包括第一电器元件和第二电器元件,所述第一电器元件的结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电器元件的结构尺寸;其中,所述第一电器元件和所述第二电器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不同侧,或者,所述第一电器元件和所述第一电器元件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交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变频模块和电抗器,所述第二器件组包括滤波模块,所述第三器件组包括主控模块和插接模块,其中,所述插接模块与所述滤波模块连接,所述变频模块和所述滤波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模块、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主控模块均为所述第一电器元件;和/或
所述电抗器和所述插接模块均为所述第二电器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元件还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与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为所述第二电器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和所述空调装置的冷媒流路连接,所述蒸发器被配置为通过流经所述蒸发器的冷媒的相变对经过所述蒸发器的气流进行冷却,以使冷却后的所述气流对所述电路板组件进行散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接于所述冷媒流路中的低压液态冷媒流路,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于所述冷媒流路中的低压气态冷媒流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盒体本体和连接座,所述盒体本体和所述连接座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盒体本体和所述连接座共同围成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蒸发器固定于所述连接座,所述电路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盒体本体。
17.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室外机内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81124.4U CN218570726U (zh) | 2022-08-27 | 2022-08-27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81124.4U CN218570726U (zh) | 2022-08-27 | 2022-08-27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70726U true CN218570726U (zh) | 2023-03-03 |
Family
ID=85311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81124.4U Active CN218570726U (zh) | 2022-08-27 | 2022-08-27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70726U (zh) |
-
2022
- 2022-08-27 CN CN202222281124.4U patent/CN2185707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12390A (zh) | 控制箱及包括该控制箱的空调室外机 | |
CN201973812U (zh) | 一种变频空调室外机 | |
JP2019502089A (ja) | 各種データセンター用自然冷却源放熱システム | |
CN115220545A (zh) | 一种非相变浸没式液冷服务器 | |
CN216868675U (zh) | 空调器 | |
CN218514733U (zh) | 空调装置 | |
CN213955466U (zh) | 机房空调及数据机房 | |
CN218570726U (zh)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
CN219607223U (zh) | 空调装置 | |
CN218888889U (zh)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
CN218379667U (zh) | 空调装置 | |
CN218379666U (zh)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
CN215446676U (zh) | 一种散热结构、电器盒及室外机 | |
CN218499449U (zh) | 电控盒和空调装置 | |
CN108561979A (zh) | 电器盒、室外机、光伏空调系统及电器设备 | |
CN215929934U (zh) | 一种双冷源空调机组 | |
CN208720368U (zh) | 电器盒、室外机、光伏空调系统及电器设备 | |
CN218379665U (zh) | 空调装置 | |
CN221381629U (zh) | 列间空调以及列间空调系统 | |
CN220359632U (zh) | 一种液冷变频器组件、制冷系统和空调机组 | |
CN215295174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 | |
CN220041977U (zh) | 空调器 | |
CN218001670U (zh) | 一体空调 | |
CN219248411U (zh) | 制冷系统及具有制冷装置的设备 | |
CN221503616U (zh) | 压缩机组件及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