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58978U -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58978U
CN218558978U CN202223034846.6U CN202223034846U CN218558978U CN 218558978 U CN218558978 U CN 218558978U CN 202223034846 U CN202223034846 U CN 202223034846U CN 218558978 U CN218558978 U CN 218558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main body
cavity
vehicle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348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豹军
赵勇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ixin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ixin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ixin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348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58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58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58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所述车身中通道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构造为具有主体腔,且所述主体部沿车身纵向延伸设置;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间隔开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且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沿车身横向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所述连接部的外侧用于与车身地板和座椅横梁搭接相连。由此,通过将车身地板、座椅横梁与连接部相连,即可增强车身中通道的传力效果和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利于降低零件数量和模具开发成本,且通过连接部和主体部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管线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内以减小对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的占用,提高了布局合理性。

Description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中通道是汽车组成的重要部分,涉及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中通道可以在正面碰撞时纵向传递能量,其下部布置线束管路等零件,侧面碰撞时连通座椅横梁,为座椅横梁提供支撑力。相关技术中,中通道的传力通道上须增加加强件,模具开发费用高且零件总体数量多;同时,布置在中通道下部的线束管路的稳定性差,布局不合理,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中通道,传力效果好,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高,零件数量少,模具开发成本低,且可以提高管线的布局合理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构造为具有主体腔,且所述主体部沿车身纵向延伸设置;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间隔开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且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沿车身横向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所述连接部的外侧用于与车身地板和座椅横梁搭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通过将车身地板、座椅横梁与连接部相连,不需设置额外部件,即可增强车身中通道的传力效果和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利于降低零件数量和模具开发成本,且通过连接部和主体部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管线安装腔位于车身地板的上方且与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连通,管线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内,以减小对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的占用,利于提高管线的布局合理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所述连接部包括延伸板和翻边,所述延伸板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且所述延伸板的另一端沿车身竖向向下延伸以与所述翻边相连,所述翻边相对于所述延伸板沿车身横向向外延伸,所述管线安装腔形成于两个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板之间,所述车身地板和所述座椅横梁搭接于所述翻边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延伸板的内侧面相连,所述加强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延伸板间隔开且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相连以共同限定出加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所述加强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板与所述翻边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所述主体腔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隔板,若干个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主体腔分隔为多个子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若干个所述第一隔板沿车身横向均匀地间隔开分布于所述主体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中通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包括:车身中通道,所述车身中通道为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中通道;多个车身地板,多个所述车身地板间隔开分布于所述车身中通道在车身横向的两侧;多个座椅横梁,多个所述座椅横梁间隔开分布于所述车身中通道在车身横向的两侧,且位于所述车身中通道的同一侧的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车身地板在车身纵向上交错分布,且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车身地板均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搭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通过将车身地板、座椅横梁与连接部相连,不需设置额外部件,即可增强车身中通道的传力效果和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利于降低零件数量和模具开发成本,且通过连接部和主体部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管线安装腔位于车身地板的上方且与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连通,管线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内,以减小对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的占用,利于提高管线的布局合理性,提高中通道组件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所述座椅横梁包括梁体部和连接边,所述连接边设于所述梁体部沿车身纵向的两侧,所述连接边用于与所述车身地板搭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所述梁体部构造为管状以形成有管腔,所述管腔内设有若干个第二隔板,若干个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管腔分隔为多个子管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中通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车身地板、座椅横梁与连接部相连,不需设置额外部件,即可增强车身中通道的传力效果和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利于降低零件数量和模具开发成本,且通过连接部和主体部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管线安装腔位于车身地板的上方且与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连通,管线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内,以减小对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的占用,利于提高管线的布局合理性,提高了中通道组件的实用性,利于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与座椅横梁的安装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与车身地板的安装截面图。
附图标记:
中通道组件100,管线200,
车身中通道1,主体部11,主体腔111,子腔112,连接部12,延伸板121,翻边122,加强板13,加强腔14,第一隔板15,管线安装腔16,
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梁体部31,连接边32,管腔33,子管腔331,第二隔板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为车身纵向,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为车身横向,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为车身竖向。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1,包括:主体部11和两个连接部12,主体部11构造为具有主体腔111,且主体部11沿车身纵向延伸设置;两个连接部12间隔开连接于主体部11的底部,且分别位于主体部11沿车身横向的两侧,两个连接部12与主体部11的下表面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16,连接部12的外侧用于与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搭接相连。
由此,可以将管线200布置在管线安装腔16内,以减少管线200对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的占用,提高了管线200的布局合理性。
例如,参照图1-图4所示,可以设置车身中通道1具有主体部11,主体部11构造为方形管状以形成有主体腔111,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沿车身纵向延伸。车身中通道1还设有两个连接部12,两个连接部12间隔开连接于主体部11的底部,两个连接部12分别设于主体部11沿宽度方向(即车身横向)的两侧,且连接部12构造为朝下凸出于主体部11的下表面。
主体部11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车身地板2,位于同一侧的多个车身地板2沿车身纵向间隔开分布,车身中通道1的两侧还设有多个座椅横梁3,位于同一侧的座椅横梁3沿车身纵向间隔开分布,且位于车身中通道1的同一侧的座椅横梁3和车身地板2在车身纵向上交错分布。主体部11设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连接部12的下端用于分别伸至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的下侧,车身地板2可以与连接部12的外侧(即两个连接部12背离彼此的一侧)搭接相连,且座椅横梁3朝向车身中通道1的一端可以与连接部12的外侧搭接相连。连接部增大了主体部11与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主体部11与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牢固,传力效果更好。在车辆受到正面碰撞时,车身中通道1可以传递能量以减小车身地板2的变形,且车身中通道1可以对座椅横梁3进行支撑,以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连接部,使得主体部11与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之间仅需简单安装固定,无须额外连接有加强结构,利于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其中,两个连接部12可以与主体部11的下表面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16,在车身中通道1安装完成后,车身中通道1的管线安装腔16的至少部分位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且管线安装腔16朝下敞开以与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连通,车身地板2的下方通常用于安装电池包,电池包上方安装有管线200,管线200为整车的线束及制动管路,管线200可以向上伸至管线安装腔16内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16内,这样,可以减少管线200对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的占用,降低了电池包对管线200的影响。由此,利于提高管线200布置的合理性。
需要说明的是,车身中通道1和座椅横梁3均设置为挤压成型,相对于冲压成型,产品一致性好,机械性能稳定,吸能效果好,模具开发周期短、费用低,模具维修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1,通过将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与连接部12相连,不需设置额外部件,即可增强车身中通道1的传力效果和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利于降低零件数量和模具开发成本,且通过连接部12和主体部11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16,管线安装腔16位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且与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连通,管线200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16内,以减小对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的占用,利于提高管线200的布局合理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2包括延伸板121和翻边122,延伸板121的一端与主体部11相连,且延伸板121的另一端沿车身竖向向下延伸以与翻边122相连,翻边122相对于延伸板121沿车身横向向外延伸,管线安装腔16形成于两个连接部12的延伸板121之间,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搭接于翻边122的上表面。
例如,参照图3所示,可以设置连接部12包括相连的延伸板121和翻边122,延伸板121沿车身竖向延伸,延伸板121的上端用于与主体部11的底部的边沿相连,且延伸板121的下端用于与翻边122相连,以将翻边122固定在主体部11上,翻边122相对于延伸板121沿车身横向向外延伸,翻边122的上侧面形成为支撑面,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适于分别搭接在翻边122的上侧面,以实现座椅横梁3、车身中通道1和车身地板2的稳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座椅横梁3和车身中通道1的翻边122之间采用MIG焊连接,而车身地板2和车身中通道1的翻边122之间采用铝点焊连接。
其中,两个连接部12的延伸板121和主体部11的底部共同限定出管线安装腔16,管线安装腔16朝下敞开,当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搭接在翻边122的上侧面时,管线安装腔16可以与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连通,使得管线200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16内,以减少管线200对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的占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座椅横梁3和车身地板2可以与翻边122搭接相连,可以增大车身中通道1与座椅横梁3、车身地板2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了车身中通道1、座椅横梁3和车身地板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1,还包括:加强板13,加强板13的第一端与延伸板121的内侧面相连,加强板13的第二端与延伸板121间隔开且与主体部11的底部相连以共同限定出加强腔14。
例如,参照图3-图4所示,车身中通道1设有加强板13,可以将加强板13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加强板13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在延伸板121的内侧面上,加强板13的第二端朝上且朝内延伸,加强板13的第二端用于间隔延伸板121连接在主体部11的底部,使得加强板13、延伸板121和主体部11的底部可以共同限定出加强腔14,且加强腔14的横截面构造为三角形。这样,使得加强板13可以对连接部12进行支撑,减小了连接部12变形的可能性,利于提高车身中通道1的结构强度。由此,提高了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和车身中通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13的第一端连接于延伸板121与翻边122的连接处。例如,参照图4所示,可以将加强板13的第一端连接在延伸板121的下端边沿处,即连接在延伸板121与翻边122的连接处。这样,加强板13可以直接对翻边122进行支撑,可以减小连接部12变形的可能性。由此,提高了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和车身中通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腔111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隔板15,若干个第一隔板15将主体腔111分隔为多个子腔112。例如,参照图3所示,可以在主体腔111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隔板15,若干个第一隔板15将主体腔111分隔为多个子腔112。具体地,可以在主体腔111内设有一个第一隔板15,第一隔板15用于将主体腔111分为两个子腔112;或者,可以在主体腔111内设有多个第一隔板15,多个第一隔板15依次排布或交错分布,以将主体腔111分隔为多个子腔112。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主体部11的结构强度,利于降低车身中通道1变形的可能性,提高了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和车身中通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个第一隔板15沿车身横向均匀地间隔开分布于主体腔111内。例如,参照图4所示,可以将第一隔板15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隔板15沿车身横向间隔开分布在主体腔111内,且第一隔板15可以构造为沿车身竖向或沿车身竖向倾斜延伸,这样,使得多个第一隔板15可以沿车身横向将主体腔111分为多个相同大小的子腔112。由此,可以使主体部11整体均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利于提高车身中通道1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中通道组件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100,包括:车身中通道1、多个车身地板2和多个座椅横梁3,车身中通道1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身中通道1;多个车身地板2间隔开分布于车身中通道1在车身横向的两侧;多个座椅横梁3间隔开分布于车身中通道1在车身横向的两侧,且位于车身中通道1的同一侧的座椅横梁3和车身地板2在车身纵向上交错分布,且座椅横梁3和车身地板(2)均与连接部12的外侧搭接相连。
例如,参照图1-图4所示,中通道组件100包括车身中通道1、多个车身地板2和多个座椅横梁3,车身中通道1具有主体部11,主体部11构造为方形管状以形成有主体腔111,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沿车身纵向延伸。车身中通道1还设有两个连接部12,两个连接部12间隔开连接于主体部11的底部,两个连接部12分别设于主体部11沿宽度方向(即车身横向)的两侧,且连接部12构造为朝下凸出于主体部11的下表面。
主体部11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车身地板2,位于同一侧的多个车身地板2沿车身纵向间隔开分布,车身中通道1的两侧还设有多个座椅横梁3,位于同一侧的座椅横梁3沿车身纵向间隔开分布,且位于车身中通道1的同一侧的座椅横梁3和车身地板2在车身纵向上交错分布。主体部11设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连接部12的下端用于分别伸至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的下侧,车身地板2可以与连接部12的外侧(即两个连接部12背离彼此的一侧)搭接相连,且座椅横梁3朝向车身中通道1的一端可以与连接部12的外侧搭接相连。连接部增大了主体部11与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之间的连接面积,搭接的同时使用螺钉等其他方式固定,使得主体部11与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牢固,传力效果更好。这样,在车辆受到正面碰撞时,车身中通道1可以传递能量以减小车身地板2的变形,且车身中通道1可以对座椅横梁3进行支撑,以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其中,两个连接部12可以与主体部11的下表面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16,在车身中通道1安装完成后,车身中通道1的管线安装腔16位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且管线安装腔16朝下敞开以与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连通,车身地板2的下方通常用于安装电池包,电池包上方安装有管线200,管线200为整车的线束及制动管路,管线200可以向上伸至管线安装腔16内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16内,这样,可以减少管线200对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的占用,降低了电池包对管线200的影响。由此,利于提高管线200布置的合理性。
需要说明的是,车身中通道1和座椅横梁3均设置为挤压成型,相对于冲压成型,产品一致性好,机械性能稳定,吸能效果好,模具开发周期短、费用低,模具维修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100,通过将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与连接部12相连,不需设置额外部件,即可增强车身中通道1的传力效果和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利于降低零件数量和模具开发成本,且通过连接部12和主体部11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16,管线安装腔16位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且与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连通,管线200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16内,以减小对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的占用,利于提高管线200的布局合理性,提高中通道组件100的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座椅横梁3包括梁体部31和连接边32,连接边32设于梁体部31沿车身纵向的两侧,连接边32用于与车身地板2搭接相连。例如,如图1所示,座椅横梁3包括梁体部31和连接边32,梁体部31构造为方形管状,梁体部31的长度方向适于沿车身横向延伸,梁体部31靠近车身中通道1的一端用于搭接在连接部12的翻边122上,以实现座椅横梁3和车身中通道1的连接。座椅横梁3的两侧分别设有车身地板2,梁体部3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对应形成有连接边32,连接边32位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连接边32用于与车身地板2搭接相连,以实现座椅横梁3与车身地板2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梁体部31与连接部12之间可以采用MIG焊连接,连接边32与车身地板2可以采用铝点焊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座椅横梁3分别与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相连,可以使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和车身中通道1中任意两个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利于提高中通道组件100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梁体部31构造为管状以形成有管腔33,管腔33内设有若干个第二隔板34,若干个第二隔板34将管腔33分隔为多个子管腔331。例如,参照图1-图2所示,可以将梁体部31构造为管状,梁体部31形成有管腔33,管腔33内设有若干个第二隔板34,若干个第二隔板34用于将管腔33分隔为多个子管腔331。具体地,可以在管腔33内设有一个第二隔板34,第二隔板34用于将管腔33分为两个子管腔331;或者,可以在主体腔111内设有多个第二隔板34,多个第二隔板34依次排布或交错分布,以将主体腔111分隔为多个子管腔331。由此,利于提高梁体部31的结构强度,提高了座椅横梁3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二隔板34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隔板34沿车身纵向间隔开分布在管腔33内,且第二隔板34可以构造为沿车身竖向延伸或沿车身竖向倾斜延伸,这样,使得多个第二隔板34可以沿车身纵向将管腔33分为多个相同大小的子管腔331。由此,可以使梁体部31整体均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利于提高座椅横梁3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中通道组件100。通过将车身地板2、座椅横梁3与连接部12相连,不需设置额外部件,即可增强车身中通道1的传力效果和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利于降低零件数量和模具开发成本,且通过连接部12和主体部11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16,管线安装腔16位于车身地板2的上方且与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连通,管线200可以布置在管线安装腔16内,以减小对车身地板2下方的空间的占用,利于提高管线200的布局合理性,提高了中通道组件100的实用性,利于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中通道(1),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构造为具有主体腔(111),且所述主体部(11)沿车身纵向延伸设置;
两个连接部(12),两个所述连接部(12)间隔开连接于所述主体部(11)的底部,且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11)沿车身横向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部(12)与所述主体部(11)的下表面限定出朝下敞开的管线安装腔(16),所述连接部(12)的外侧用于与车身地板(2)和座椅横梁(3)搭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通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包括延伸板(121)和翻边(122),所述延伸板(121)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11)相连,且所述延伸板(121)的另一端沿车身竖向向下延伸以与所述翻边(122)相连,所述翻边(122)相对于所述延伸板(121)沿车身横向向外延伸,所述管线安装腔(16)形成于两个所述连接部(12)的延伸板(121)之间,所述车身地板(2)和所述座椅横梁(3)搭接于所述翻边(122)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中通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13),所述加强板(13)的第一端与所述延伸板(121)的内侧面相连,所述加强板(13)的第二端与所述延伸板(121)间隔开且与所述主体部(11)的底部相连以共同限定出加强腔(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中通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3)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板(121)与所述翻边(122)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通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腔(111)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隔板(15),若干个所述第一隔板(15)将所述主体腔(111)分隔为多个子腔(1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中通道(1),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第一隔板(15)沿车身横向均匀地间隔开分布于所述主体腔(111)内。
7.一种中通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中通道(1),所述车身中通道(1)为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中通道(1);
多个车身地板(2),多个所述车身地板(2)间隔开分布于所述车身中通道(1)在车身横向的两侧;
多个座椅横梁(3),多个所述座椅横梁(3)间隔开分布于所述车身中通道(1)在车身横向的两侧,且位于所述车身中通道(1)的同一侧的所述座椅横梁(3)和所述车身地板(2)在车身纵向上交错分布,且所述座椅横梁(3)和所述车身地板(2)均与所述连接部(12)的外侧搭接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通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3)包括梁体部(31)和连接边(32),所述连接边(32)设于所述梁体部(31)沿车身纵向的两侧,所述连接边(32)用于与所述车身地板(2)搭接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通道组件(100),所述梁体部(31)构造为管状以形成有管腔(33),所述管腔(33)内设有若干个第二隔板(34),若干个所述第二隔板(34)将所述管腔(33)分隔为多个子管腔(33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通道组件(100)。
CN202223034846.6U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8558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4846.6U CN218558978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4846.6U CN218558978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58978U true CN218558978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24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34846.6U Active CN218558978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589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8558978U (zh) 车身中通道、中通道组件和车辆
CN204821716U (zh) 一种汽车机舱总成
CN213035914U (zh) 车辆的前地板结构和车辆
CN21063464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地板横梁弯曲刚度加强结构
CN213502603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和车辆
CN112896330A (zh)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114670923A (zh) 一种电动车平台中央通道结构
CN209888694U (zh) 后排座椅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2890578U (zh) 前围板下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6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3973552U (zh) 动力电池安装支架和车辆
CN10920451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2637691U (zh) 加强型汽车地板
CN213831313U (zh) 车辆电池包安装结构以及车辆
CN217730563U (zh) 一种电动车平台中央通道结构
CN219467836U (zh) 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0554348U (zh) 后排座椅骨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877390U (zh) 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18316349U (zh) 汽车前座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20662653U (zh) 车辆的座椅安装横梁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5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elf-confidence Zhix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