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6243U - 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36243U CN218536243U CN202223063262.1U CN202223063262U CN218536243U CN 218536243 U CN218536243 U CN 218536243U CN 202223063262 U CN202223063262 U CN 202223063262U CN 218536243 U CN218536243 U CN 2185362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ickboard
- amphibious
- main shaft
- double
- support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包括海洋航行器本体,所述海洋航行器本体包括驱动组件、浮板、货物仓和气动组件,所述浮板的顶部设置有货物仓,所述浮板底部的后端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浮板底部的前端安装有前支撑轮,所述驱动组件的两端均安装有后支撑轮,所述前支撑轮和后支撑轮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后支撑轮的外侧安装有多个第二划动板,该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用了两组划动板作为在海洋上驱动时的动力结构,将第一划动板和二划动板隐藏,从而提高了对划动板的保护,提高了稳定性,通过控制两个气泵使两个气囊的展开程度产生差异,因此通过该结构即可实现转向功能,降低了成本,便于普及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航行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
背景技术
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能够同时实现在水面或者地面上进行移动的效果,通过两栖功能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环境,经常作为货物输送载体应用于远洋船只上。根据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件CN201920180131.0所述的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其通过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内转子底座的定位支撑轮,实现驱动的效果,该方案克服了现有船只在意外情况下翻沉倾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运载工具自身的安全性和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根据其公开的技术方案来看,现有技术中,通过额外增加的板材结构安装在常规的轮子表面来实现划水的效果,但是该方案应用在地面上进行移动时,会导致移动过程产生较大的颠簸,平稳性较差,另一方面,常规的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需要对划水结构下沉的深度进行控制,同时也要安装额外的转向系统,因此设备结构复杂,造价成本高,难以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能够将划动板部分进行隐藏,提高了陆地行驶时的稳定性,将转向和吃水深度控制系统进行整合,降低了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包括海洋航行器本体,所述海洋航行器本体包括驱动组件、浮板、货物仓和气动组件,所述浮板的顶部设置有货物仓,所述浮板底部的后端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浮板底部的前端安装有前支撑轮,所述驱动组件的两端均安装有后支撑轮,所述前支撑轮和后支撑轮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后支撑轮的外侧安装有多个第二划动板,所述后支撑轮的内侧安装有主轴。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头电机和主轴,所述主轴从双头电机的内部穿过,所述主轴的表面焊接安装有第一划动板,所述主轴的两端均安装有后支撑轮,所述后支撑轮的外侧开设有多个卡槽,所述第二划动板嵌入到卡槽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划动板以对称的形式安装在双头电机的两端,每个所述第一划动板的高度均小于后支撑轮的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双头电机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纹套筒,所述双头电机通过使用螺丝和固定螺纹套筒相配合固定在浮板的底部,所述双头电机的外侧通过板材与外部空间相隔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划动板的端部安装有滑盖,所述第二划动板的内部开设有对接孔,每个所述第二划动板均通过使用螺杆穿过对接孔后固定在后支撑轮的侧边。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杆从对接孔的内部穿过后插入到卡槽内的螺纹孔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气动组件包括气泵、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气泵安装在货物仓的内部,所述气泵的一端连接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和气泵均设置有两个,且每个气泵均通过独立的输气管分别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顶部均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浮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对称安装在靠近两侧后支撑轮的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包括海洋航行器本体,所述海洋航行器本体包括浮板、货物仓、驱动组件、前支撑轮、气动组件、双头电机、安装板、固定螺纹套筒、主轴、第一划动板、后支撑轮、轴承、第二划动板、第一气囊、第二气囊、输气管、气泵、对接孔、滑盖、螺杆、卡槽。
1.该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采用了两组划动板作为在海洋上驱动时的动力结构,将第一划动板隐藏在内部,并将第二划动板设置为可伸缩结构,从而提高了对划动板的保护,且确保地面上移动时的稳定性。
2.该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通过控制顶部的两个独立气泵,即可控制底部的气囊部分进行伸缩,通过该结构即可控制两组划动板的下沉深度,使动力转换效率达到最佳化。
3.该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通过控制两个气泵使两个气囊的展开程度产生差异,即可将两侧的划动板下沉深度产生差异,因此通过该结构即可实现转向功能,以达到降低整体成本的效果,便于普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的外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驱动组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气动组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第二划动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板;2、货物仓;3、驱动组件;4、前支撑轮;5、气动组件;6、双头电机;7、安装板;8、固定螺纹套筒;9、主轴;10、第一划动板;11、后支撑轮;12、轴承;13、第二划动板;14、第一气囊;15、第二气囊;16、输气管;17、气泵;18、对接孔;19、滑盖;20、螺杆;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包括海洋航行器本体,所述海洋航行器本体包括驱动组件3、浮板1、货物仓2和气动组件5,所述浮板1的顶部设置有货物仓2,所述浮板1底部的后端安装有驱动组件3,所述浮板1底部的前端安装有前支撑轮4,所述驱动组件3的两端均安装有后支撑轮11,所述前支撑轮4和后支撑轮11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后支撑轮11的外侧安装有多个第二划动板13,所述后支撑轮11的内侧安装有主轴9,该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通过后端的驱动组件3对后支撑轮11部分进行驱动,将该航行器用于陆地上时,利用后支撑轮11与地面接触后提供前进的驱动力,实现地面上的移动效果,而前支撑轮4上安装现有的转向牵引机构即可实现转向功能,将该航行器用于海洋上时,同样通过驱动组件3带动第一划动板10和第二划动板13转动,即可在水面上与水面形成推力进行移动。
本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双头电机6和主轴9,所述主轴9从双头电机6的内部穿过,所述主轴9的表面焊接安装有第一划动板10,所述主轴9的两端均安装有后支撑轮11,所述后支撑轮11的外侧开设有多个卡槽21,所述第二划动板13嵌入到卡槽21的内部,所述第一划动板10以对称的形式安装在双头电机6的两端,每个所述第一划动板10的高度均小于后支撑轮11的半径,所述双头电机6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7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纹套筒8,所述双头电机6通过使用螺丝和固定螺纹套筒8相配合固定在浮板1的底部,所述双头电机6的外侧通过板材与外部空间相隔开,具体的,双头电机6连接电源设备后,带动中间的主轴9进行转动,主轴9两端同时带动两个后支撑轮11进行旋转,后支撑轮11与前支撑轮4同时按压在地面上,与地面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即可形成向前的趋势进行运动。
本实施例,所述第二划动板13的端部安装有滑盖19,所述第二划动板13的内部开设有对接孔18,每个所述第二划动板13均通过使用螺杆20穿过对接孔18后固定在后支撑轮11的侧边,所述卡槽2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杆20从对接孔18的内部穿过后插入到卡槽21内的螺纹孔内部,采用了两组划动板作为在海洋上驱动时的动力结构,且划动板和支撑轮部分错开,避免在陆地上行驶时划动板直接与地面接触,将第一划动板10隐藏在内部,并将第二划动板13设置为可伸缩结构,从而提高了对划动板的保护,且确保地面上移动时的稳定性,在水面上时,第一划动板10通过主轴9的转动进行同步转动,通过气动组件5将处于底部的第一划动板10部分沉入水面下,因此通过第一划动板10向后推动水面,即可利用反作用力将整个航行器向前推进,实现水面上的航行效果,而第二划动板13部分同样从外侧对水面进行推动。
本实施例,所述气动组件5包括气泵17、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所述气泵17安装在货物仓2的内部,所述气泵17的一端连接有输气管16,所述输气管16和气泵17均设置有两个,且每个气泵17均通过独立的输气管16分别与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相连通,所述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的顶部均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浮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对称安装在靠近两侧后支撑轮11的位置上,通过控制顶部的两个独立气泵17,即可控制底部的气囊部分进行伸缩,气囊主要对顶部的驱动组件3进行支撑,通过该结构即可控制两组划动板的下沉深度,进而能够根据装置的货物状况始终控制划动板的底部一半沉在水下,使动力转换效率达到最佳化,通过控制两个气泵17使两个气囊的展开程度产生差异,即可将两侧的划动板下沉深度产生差异,因此通过该结构即可实现转向功能,将该航行器的转向系统通过后端的气动组件5来实现,以达到降低整体成本的效果,便于普及使用,具体的,控制第一气囊14内部的空气含量大于第二气囊15的空气含量,即可将靠近第二气囊15处的第一划动板10和第二划动板13更多的沉入水下,因此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两侧的划动板与水面之间的推力产生差异,即可利用航行器两侧的动力差异完成转向的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包括海洋航行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航行器本体包括驱动组件(3)、浮板(1)、货物仓(2)和气动组件(5),所述浮板(1)的顶部设置有货物仓(2),所述浮板(1)底部的后端安装有驱动组件(3),所述浮板(1)底部的前端安装有前支撑轮(4),所述驱动组件(3)的两端均安装有后支撑轮(11),所述前支撑轮(4)和后支撑轮(11)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后支撑轮(11)的外侧安装有多个第二划动板(13),所述后支撑轮(11)的内侧安装有主轴(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双头电机(6)和主轴(9),所述主轴(9)从双头电机(6)的内部穿过,所述主轴(9)的表面焊接安装有第一划动板(10),所述主轴(9)的两端均安装有后支撑轮(11),所述后支撑轮(11)的外侧开设有多个卡槽(21),所述第二划动板(13)嵌入到卡槽(21)的内部,所述主轴(9)的两端通过轴承(12)与浮板(1)底部的壳体部分进行连接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划动板(10)以对称的形式安装在双头电机(6)的两端,每个所述第一划动板(10)的高度均小于后支撑轮(11)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电机(6)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7)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纹套筒(8),所述双头电机(6)通过使用螺丝和固定螺纹套筒(8)相配合固定在浮板(1)的底部,所述双头电机(6)的外侧通过板材与外部空间进行密封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划动板(13)的端部安装有滑盖(19),所述第二划动板(13)的内部开设有对接孔(18),每个所述第二划动板(13)均通过使用螺杆(20)穿过对接孔(18)后固定在后支撑轮(11)的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杆(20)从对接孔(18)的内部穿过后插入到卡槽(21)内的螺纹孔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组件(5)包括气泵(17)、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所述气泵(17)安装在货物仓(2)的内部,所述气泵(17)的一端连接有输气管(16),所述输气管(16)和气泵(17)均设置有两个,且每个气泵(17)均通过独立的输气管(16)分别与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的顶部均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浮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气囊(14)和第二气囊(15)对称安装在靠近两侧后支撑轮(11)的位置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63262.1U CN218536243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63262.1U CN218536243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36243U true CN218536243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5263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63262.1U Active CN218536243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3624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12830A (zh) * | 2023-06-01 | 2023-08-01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生态规划的数据采集装置 |
-
2022
- 2022-11-18 CN CN202223063262.1U patent/CN21853624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12830A (zh) * | 2023-06-01 | 2023-08-01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生态规划的数据采集装置 |
CN116512830B (zh) * | 2023-06-01 | 2024-02-06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生态规划的数据采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536243U (zh) | 一种水陆两栖海洋航行器 | |
CN101537777B (zh) | 风能太阳能发电水陆空多功能电动飞行车 | |
CN105882925A (zh) | 一种二自由度滑翔太阳能水下航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139635U (zh) | 一种舷外机低耗能自稳定悬挂装置 | |
CN113147291A (zh) | 一种水陆两栖跨介质无人车 | |
CN112124583A (zh) | 一种带马格努斯减摇装置的h字型四旋翼两栖无人机 | |
US20150158568A1 (en) | Vessel with rotatable pod | |
CN102705136B (zh) | 一种船舶螺旋桨余能发电装置 | |
CN104002929A (zh) | 一种小艇的收放装置及方法 | |
CN103318385B (zh) | 水翼双体船内襟翼/外襟翼联合自动控制装置 | |
CN102501958A (zh) | 电动360°全回转舷内外(双机)对转桨推进装置 | |
CN103818536B (zh) | 一种两栖车辆水上混合推进装置 | |
CN113189670A (zh) | 一种底栖浮游混合式水下移动探测平台及其探测方法 | |
CN108974245A (zh) | 一种不翻倒的船 | |
CN111762306A (zh) | 一种携带环翼的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 | |
CN201882237U (zh) | 一种自带船外机动力的四折舟桥 | |
CN114620208B (zh) | 一种可快速调节姿态的模块化auv | |
KR101398784B1 (ko) | 태양력과 풍력을 이용하는 레저용 선박 | |
KR200478489Y1 (ko) | 태양력과 풍력을 이용한 레저용 선박 | |
CN102756802B (zh) | 一种双体船的中拖板式的尾舵装置 | |
CN214669668U (zh) | 一种底栖浮游混合式水下移动探测平台 | |
CN215155549U (zh) | 融合矢量推进和叶片式吸盘的可分离式水下推进器 | |
CN202573687U (zh) | 一种带有中置卧机的水陆两用车 | |
CN216069509U (zh) | 一种浅水载货双向行驶的多功能船舶 | |
CN109878280B (zh) | 一种两栖电动汽车车轮位置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