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0993U - 电暖器 - Google Patents

电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10993U
CN218510993U CN202222833201.2U CN202222833201U CN218510993U CN 218510993 U CN218510993 U CN 218510993U CN 202222833201 U CN202222833201 U CN 202222833201U CN 218510993 U CN218510993 U CN 218510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lectric heater
outlet
deflector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3320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伊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3320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10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10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10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暖器,属于电加热技术领域。所述电暖器包括:壳体和多个散热翅片。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通过壳体底板的入风口流入,在经过散热翅片中的翅片本体之间的空隙时吸收散热翅片辐射的热量。升温后的空气由散热翅片中的导风结构上的第一导风出口导出。由于该第一导风出口朝向壳体的侧面上的第一出风口。因此,升温后的空气能够依次经过第一导风出口和第一出风口流出,即电暖器能够对其周围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加热,使得电暖器周围的室温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电暖器具备较好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电暖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暖器属于电加热设备中的一种,例如对流式电暖器,其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加热部件。对流式电暖器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使暖气由下至上自然对流。即冷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由壳体底部的入风口进入壳体的内部,与壳体内部的加热部件换热后升温,升温后的空气通过壳体顶部的出风口散出,如此循环以达到提高室温的目的。
翅片作为加热部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翅片的个数通常为多个,每个翅片的长度方向通常与入风口和出风口的排布方向平行,以使得相邻的翅片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冷空气在经过气流通道时与加热的翅片进行热交换。
然而,目前的电暖器的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暖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的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暖器,所述电暖器包括:
壳体和多个散热翅片;
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入风口,所述壳体的侧面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
所述多个散热翅片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容纳腔内阵列排布,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空隙均朝向所述入风口,每个所述散热翅片包括:翅片本体,以及与所述翅片本体固定连接的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具有第一导风出口,且所述第一导风出口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
可选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第一导风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导风结构中的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与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导风出口。
可选的,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中,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与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均沿所述入风口的进风方向顺次排布,且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均和所述翅片本体内的同一个板面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均和所述翅片本体内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邻的侧面固定连接。
可选的,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中,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沿所述入风口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
可选的,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中,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相同,且各个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沿所述入风口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与所述入风口相对设置的第二出风口;
所述导风结构还包括:一个第三导风板和一个第四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与所述第四导风板之间具有一个第二导风出口,且所述第二导风出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可选的,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中,所述第三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四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与各个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平行。
可选的,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中,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个数均为两个;
在两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中,一个第一导风板的端部与所述第四导风板的端部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导风板的端部与目标第二导风板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目标第二导风板为两个所述第二导风板中与所述第四导风板连接的第一导风板所对应的第二导风板。
可选的,所述电暖器还包括:涂覆于所述翅片本体上的石墨烯涂层。
可选的,所述电暖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电热管,所述电热管与所述多个散热翅片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一种电暖器,可以包括:壳体和多个散热翅片。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通过壳体底板的入风口流入,在经过散热翅片中的翅片本体之间的空隙时吸收散热翅片辐射的热量。升温后的空气由散热翅片中的导风结构上的第一导风出口导出。由于该第一导风出口朝向壳体的侧面上的第一出风口。因此,升温后的空气能够依次经过第一导风出口和第一出风口流出,即电暖器能够对其周围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加热,使得电暖器周围的室温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电暖器具备较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前视图;
图2是图1示出的电暖器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示出的电暖器的工作效果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翅片和电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翅片与壳体的安装效果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翅片与壳体的安装效果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器前视图,图2是图1示出的电暖器的后视图,图3是图1示出的电暖器的工作效果图。电暖器000可以包括:壳体100和多个散热翅片300。
电暖器000中的壳体100可以具有容纳腔101,壳体100的底部可以具有与壳体100中的容纳腔101连通的入风口102,壳体100的侧面可以具有与这个容纳腔101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03。示例的,电暖器000可以具有与壳体100连接的两个支撑座104,该支撑座104用于将电暖器000支撑在地面上。电暖器000中的壳体100的底部即为壳体100靠近支撑座104的一侧。
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散热翅片的结构,请参考图3和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翅片和电热管的连接示意图。电暖器000中的多个散热翅片300可以固定在壳体100中的容纳腔101内,且在容纳腔101内可以阵列排布。示例的,多个散热翅片300阵列排布的方向可以与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垂直。多个散热翅片300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散热翅片300之间的空隙均可以朝向壳体100上的入风口102。其中,每个散热翅片300可以包括:翅片本体301,以及与翅片本体301固定连接的导风结构302。该导风结构302可以具有第一导风出口3021,且第一导风出口3021可以朝向壳体100侧面上的第一出风口103。
在一种实施例中,电暖器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100的容纳腔101内的电热管200,且电热管200可以与多个散热翅片300固定连接。电热管200在通电时能够产生热量,这些热量能够传导至散热翅片300上。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通过壳体100底部的入风口102流入,在经过散热翅片300中的翅片本体301之间的空隙时吸收散热翅片300辐射的热量。升温后的空气由散热翅片300中的导风结构302上的第一导风出口3021导出。由于该第一导风出口3021朝向壳体100的侧面上的第一出风口103。因此,升温后的空气能够依次经过第一导风出口3021和第一出风口103流出,即电暖器000能够对其周围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加热,使得电暖器000周围的室温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电暖器000具备较好的散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用户通常处于电暖器000中的壳体100的侧面附近处。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暖器,可以包括:壳体和多个散热翅片。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通过壳体底板的入风口流入,在经过散热翅片中的翅片本体之间的空隙时吸收散热翅片辐射的热量。升温后的空气由散热翅片中的导风结构上的第一导风出口导出。由于该第一导风出口朝向壳体的侧面上的第一出风口。因此,升温后的空气能够依次经过第一导风出口和第一出风口流出,即电暖器能够对其周围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加热,使得电暖器周围的室温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电暖器具备较好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请参考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散热翅片300中的导风结构302可以包括:第一导风板3022和第二导风板3023。其中,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可以相交,导风结构302中的第一导风出口3021可以位于第一导风板3022与第二导风板302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得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相交,将第一导风出口3021设置在第一导风板3022和第二导风板3023之间。如此,升温后的空气流入到第一导风板3022处时第一导风板3022能够起对升温后的空气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升温后的空气中的部分由第一导风出口3021处定向流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风结构302中的第一导风板3022和第二导风板3023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板3022与多个第二导风板3023可以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导风板3022和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之间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导风出口302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导风板3022和多个第二导风板3023,每个第一导风板3022和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之间具有一个第一导风出口3021,即导风结构302中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导风出口3021。如此,升温后的空气能够通过多个第一导风出口3021及第一出风口103流出,进一步提高了电暖器000对其周围的室温加热的效率。
可选的,请参考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在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多个第一导风板3022可以与多个第二导风板3023均可以沿壳体100上的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例如图中的Z轴方向)顺次排布。且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均可以和翅片本体301的同一个板面A1固定连接,各个第二导风板3023均可以和翅片本体301内与壳体100上的第一出风口103相邻的侧面A2固定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将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与翅片本体301的同一个板面A1固定连接,且沿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排布。将第二导风板3023与翅片本体301内与第一出风口103相邻的侧面A2固定连接,且沿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排布。如此,由入风口102进入的冷空气能够连续的经过第一导风板3022和第二导风板3023时被加热,升温后的空气经过第一导风板3022和第二导风板3023之间的第一导风出口3021流出。另外,第二导风板3023与第一出风口103相邻设置,第二导风板3023还能够向第一出风口103定向辐射热量。即使得散热翅片300中的导风结构302既能够为对流空气供热,还可以辐射供热。在本申请中,各个第二导风板3023均通常是与翅片本体301垂直排布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暖器000(例如对流式电暖器)工作时,冷空气由壳体100底部的入风口102流入,流经升温后的散热翅片300时被加热,升温后的空气密度减小,继而往上方流动(背离入风口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排布方式有多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以两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请参考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翅片与壳体的安装效果图。在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沿壳体100上的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得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沿壳体100上的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如此,在升温后的空气往上流动的过程中,能够逐次被第一导风板3022进行导向。有效的避免了升温后的空气中的大部分被靠近入风口102处的第一导风板3022所阻挡,而出现不会继续向上流动的不良现象。
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请参考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翅片与壳体的安装效果图。在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相同,且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沿壳体100上的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相同,且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沿壳体100上的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如此,在升温后的空气往上流动的过程中,能够逐次被第一导风板3022进行导向。有效的避免了升温后的空气中的大部分被靠近入风口102处的第一导风板3022所阻挡,而出现不会继续向上流动的不良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可以沿壳体100上的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且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沿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示例的,如图8所示,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α1,小于另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α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升温后的空气经壳体100上的出风口流出的方向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可选的,如图6、图7和图8,电暖器000中的壳体100的顶部可以具有与容纳腔101连通,且与入风口10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风口105。导风结构302还可以包括:一个第三导风板3024和一个第四导风板3025,第三导风板3024和第四导风板3025之间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导风出口3026,且第二导风出口3026可以朝向第二出风口105。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壳体100的顶部设置第二出风口105,以及朝向第二出风口105的第二导风出口3026,使得升温后的空气还能够经过第二导风出口3026及第二出风口105流出,进而使得电暖器000顶部的室温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如此,通过壳体100侧面上的第一出风口103和壳体100顶部的第二出风口105的配合,能够使得电暖器000对较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电暖器000的加热效果。在本申请中,第三导风板3024和第四导风板3025均与翅片本体301固定连接,且位于翅片本体301靠近壳体100的顶部的一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第三导风板3024的长度方向可以与多个第一导风板302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平行。第四导风板3025的长度方向可以与导风结构302中的各个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平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得第三导风板3024的长度方向与多个第一导风板302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平行,第四导风板3025的长度方向与各个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平行。如此,第三导风板3024也能对升温后的空气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升温后的空气能够定向的流动,提高了升温后的空气由第二导风出口3026流出的速率。另外,第四导风板3025能够向第一出风口103定向辐射热量。
可选的,如图6所示,在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第一导风板3022与第二导风板3023的个数均可以为两个。其中,在两个第一导风板3022中,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端部可以与第四导风板3025的端部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端部可以与目标第二导风板的端部固定连接。该目标第二导风板为两个第二导风板3023中与第四导风板3025连接的第一导风板3022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一个散热翅片300中设置两个第一导风板3022和两个第二导风板3023。如此,能够在通过两个第一导风板3022和两个第二导风板3023实现导风的同时,减少使用导风板的数量,进而使得电暖器000的整体体积较小。需要说明的是,电暖器000中的散热翅片300的个数,以及同一个散热翅片300中的第一导风板3022和第二导风板3023的个数均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暖器000还可以包括:涂覆于翅片本体301上的石墨烯涂层(图中未示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翅片本体301上涂覆石墨烯涂层,能够有效的增加散热翅片300中的翅片本体301热辐射的能力,进一步的增加了电暖器000的散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翅片本体301上涂覆远红外涂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可选的,如图7和图8所示,每个散热翅片300中的翅片本体301上具有连接孔3011,电热管200穿过翅片本体301上的连接孔3011与散热翅片300连接,以在电热管200通电产生热量后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翅片300。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暖器,可以包括:壳体和多个散热翅片。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通过壳体底板的入风口流入,在经过散热翅片中的翅片本体之间的空隙时吸收散热翅片辐射的热量。升温后的空气由散热翅片中的导风结构上的第一导风出口导出。由于该第一导风出口朝向壳体的侧面上的第一出风口。因此,升温后的空气能够依次经过第一导风出口和第一出风口流出,即电暖器能够对其周围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加热,使得电暖器周围的室温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电暖器具备较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和多个散热翅片(300);
所述壳体(100)具有容纳腔(101),所述壳体(100)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101)连通的入风口(102),所述壳体(100)的侧面具有与所述容纳腔(101)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03);
所述多个散热翅片(300)固定在所述容纳腔(101)内,且在所述容纳腔(101)内阵列排布,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翅片(300)之间的空隙均朝向所述入风口(102),每个所述散热翅片(300)包括:翅片本体(301),以及与所述翅片本体(301)固定连接的导风结构(302),所述导风结构(302)具有第一导风出口(3021),且所述第一导风出口(3021)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302)包括:第一导风板(3022)和第二导风板(3023),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第一导风出口(3021)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与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302)中的第一导风板(3022)和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与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导风出口(30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300)中,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与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均沿所述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顺次排布,且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均和所述翅片本体(301)内的同一个板面(A1)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均和所述翅片本体(301)内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相邻的侧面(A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300)中,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沿所述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300)中,各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相同,且各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沿所述入风口(102)的进风方向依次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的顶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101)连通,且与所述入风口(10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风口(105);
所述导风结构(302)还包括:一个第三导风板(3024)和一个第四导风板(3025),所述第三导风板(3024)与所述第四导风板(3025)之间具有一个第二导风出口(3026),且所述第二导风出口(3026)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10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300)中,所述第三导风板(3024)的长度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四导风板(3025)的长度方向与各个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的长度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300)中,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与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的个数均为两个;
在两个所述第一导风板(3022)中,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端部与所述第四导风板(3025)的端部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导风板(3022)的端部与目标第二导风板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目标第二导风板为两个所述第二导风板(3023)中与所述第四导风板(3025)连接的第一导风板(3022)所对应的第二导风板(3023)。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器还包括:涂覆于所述翅片本体(301)上的石墨烯涂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容纳腔(101)内的电热管(200),所述电热管(200)与所述多个散热翅片(300)固定连接。
CN202222833201.2U 2022-10-26 2022-10-26 电暖器 Active CN218510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3201.2U CN218510993U (zh) 2022-10-26 2022-10-26 电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3201.2U CN218510993U (zh) 2022-10-26 2022-10-26 电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10993U true CN218510993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17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33201.2U Active CN218510993U (zh) 2022-10-26 2022-10-26 电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10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6021B (zh) 冷板及用于雷达的散热装置
CN115663338B (zh) 一种储能装置和储能设备
CN211062709U (zh) 一种散热片及电路板散热装置
CN218510993U (zh) 电暖器
CN108387026B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该换热装置的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13818423U (zh)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CN207939933U (zh) 液冷散热器及电机控制器
CN204902190U (zh) 散热器、控制器及空调器
CN111479449B (zh) 一种电子设备风冷机箱的冷却介质分配装置
CN219761787U (zh) 散热结构和电源模块
CN115664165B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214957044U (zh) 冷却装置及电池包
CN211177506U (zh) 一种采用帕尔贴效应的导风器
CN210202321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9660256U (zh) 散热结构及电器盒
CN206759919U (zh) 一种曲面oled显示器用散热机构
CN221873766U (zh) 一种高压液体加热器流道结构及高压液体加热器
CN220823576U (zh) 充电桩
CN214111507U (zh) 3d打印机及其喷头散热结构
CN220254969U (zh) 一种加热器的散热流道结构
CN214250699U (zh) 一种散热器
CN220553059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199679U (zh) 一种具有aRGB光效的水冷散热器
CN221427845U (zh) 电池包壳体及电池包
CN221381614U (zh)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