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3059U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53059U CN220553059U CN202321962937.8U CN202321962937U CN220553059U CN 220553059 U CN220553059 U CN 220553059U CN 202321962937 U CN202321962937 U CN 202321962937U CN 220553059 U CN220553059 U CN 2205530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heat dissipation
- display module
- air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该显示模组包括:面板组件;背光组件,设置于面板组件的非显示侧;散热组件,设置于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一侧,背光组件与散热组件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散热组件形成有连通于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靠近于背光组件的第一端布置,出风口靠近于背光组件的第二端布置,第一端背离于第二端;其中,散热组件包括有设置于出风口处的送风组件,送风组件用于沿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方向送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能够利用散热组件对背光组件进行散热,能够为背光组件以较高的功率运行提供有利条件,便于显示模组在高亮、高温的户外环境下进行更为高清的图像信息显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显示设备在使用环境影响下容易出现过热现象,而设备温度较高则不利于进行高亮显示,从而不仅影响了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而且也不利于显示设备持续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面板组件;
背光组件,设置于面板组件的非显示侧;
散热组件,设置于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一侧,背光组件与散热组件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散热组件形成有连通于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靠近于背光组件的第一端布置,出风口靠近于背光组件的第二端布置,第一端背离于第二端;
其中,散热组件包括有设置于出风口处的送风组件,送风组件用于沿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方向送风。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
盖板,设置于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一侧,背光组件与盖板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形成于盖板;
其中,送风组件设置于盖板背离散热风道的一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
鳍片组,设置于散热风道内,鳍片组一侧连接于背光组件,另一侧连接于盖板。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鳍片组包括:
连接板,连接于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一侧;
多个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的一侧连接于连接板,另一侧连接于盖板,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多个散热鳍片沿阵列方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间隙;
其中,阵列方向不同于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鳍片沿阵列方向依次等距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的导通方向与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送风组件包括:
多个散热风扇,多个散热风扇沿阵列方向依次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板包括:
第一板段,对应于出风口布置,第一板段与盖板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的第一风道段,第一风道段连通于出风口;
第二板段,连接于第一板段,第二板段位于第一板段和进风口之间,第二板段与盖板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的第二风道段,进风口和第一风道段均连通于第二风道段;
其中,散热鳍片设置于第二板段,以将第二风道段限定出多个散热流路。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板段的厚度小于第二板段的厚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鳍片组连接于背光组件的一侧至鳍片组连接于盖板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和/或
连接板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mm;和/或
散热鳍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mm;和/或
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或等于10mm;和/或
鳍片组的质量小于或等于15kg。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送风组件的送风量大于或等于2.5m3/min。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包括:
背板组,形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的敞口朝向于面板组件,散热风道位于背板组背离面板组件的一侧;
光源组,设置于安装空间内;
膜材组,设置于背板组且覆盖敞口;
其中,膜材组与光源组之间形成有间隔。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光源组与膜材组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28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还包括:
支撑组,设置于安装空间内,支撑组的支撑端朝向于膜材组;
其中,支撑端与膜材组之间形成有小于或等于0.5mm的间隔距离。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膜材组与面板组件之间形成有宽度大于或等于2mm的气隙。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板组由铝材制成。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板组包括:
端板,散热风道位于端板背离面板组件的一侧;
围板,连接于端板,围板围绕端板布置,以与围板围成安装空间;
其中,光源组设置于端板。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围板与端板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端板朝向于散热风道的一侧的面积大于或等于8000cm2。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还包括:
第一控制组件,连接于面板组件,散热组件形成有连通于散热风道的第一安装槽,第一控制组件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
第二控制组件,连接于背光组件,散热组件形成有连通于散热风道的第二安装槽,第二控制组件设置于第二安装槽内;
其中,第一安装槽靠近于进风口开设。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靠近于背光组件相对的两端分别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控制组件,第一控制组件与任意一个第二控制组件分别靠近于背光组件相邻的不同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显示模组。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有面板组件、背光组件和散热组件,其中,前述面板组件具有显示侧和非显示侧,在实际应用中,前述显示侧可以暴露于显示模组所处的环境之中,并用于显示图像信息;前述背光组件设置在面板组件的非显示侧,在实际应用中,背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可以作用于面板组件,以便于实现显示参数的调节;前述散热组件设置在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一侧,并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背光组件与散热组件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前述进风口和前述出风口均连通于前述散热风道,散热组件包括有送风组件,前述送风组件设置在前述出风口处,并用于沿背光组件背离面板组件的方向送风,在送风组件运行时,散热风道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前述出风口流向显示模组所处的环境之中,相应地,显示模组所处环境中的气体可以通过前述进风口流入散热风道内,进而令散热风道内产生由进风口至出风口方向运动的气流,从而基于前述设置,显示模组可以利用散热风道内的气体吸收背光组件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并可基于送风组件的送风作用,将散热风道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气体通过出风口排出,同时引入外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低的气体,以实现显示模组运行过程中的持续散热,降低显示模组温度过高的风险,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和运行稳定性;并且,前述进风口和前述出风口分别靠近于背光组件相互背离的两端布置,从而能够提高散热风道的分布范围,提升散热风道内的气体流动范围与背光组件分布范围的匹配度,便于利用散热风道内的气体吸收背光组件不同位置处的热量,降低背光组件局部区域温度过高的可能性,为背光组件以较高的功率运行提供有利条件,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增强显示模组对于户外使用场景的适应能力,便于显示模组在高亮、高温的户外环境下进行更为高清的图像信息显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第三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图3示出的显示模组沿A-A方向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为图3示出的显示模组沿B-B方向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为图3示出的显示模组另一种状态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示意性分解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图9示出的散热组件沿C-C方向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为图10中D区域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鳍片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为图12中E区域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6为图15中M区域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膜材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其中,图1至图1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面板组件;200背光组件;300散热组件;400第一控制组件;500第二控制组件;600第三控制组件;
110前框;120面板本体;
210背板组;220光源组;230膜材组;240支撑组;
310送风组件;320盖板;330鳍片组;
211端板;212围板;
311散热风扇;
331连接板;332散热鳍片;
3311板体;3312连接架;
3311a第一板段;3311b第二板段;
201第一端;202第二端;
301散热风道;302进风口;303出风口;304第一安装槽;305第二安装槽;
2101安装空间;
2301气隙;
2401支撑端;
3011第一风道段;3012第二风道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1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面板组件100;背光组件200,设置于面板组件100的非显示侧;散热组件300,设置于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背光组件200与散热组件300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301,散热组件300形成有连通于散热风道301的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进风口302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的第一端201布置,出风口303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的第二端202布置,第一端201背离于第二端202;其中,散热组件300包括有设置于出风口303处的送风组件310,送风组件310用于沿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方向送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有面板组件100、背光组件200和散热组件300,其中,前述面板组件100具有显示侧和非显示侧,在实际应用中,前述显示侧可以暴露于显示模组所处的环境之中,并用于显示图像信息。
前述背光组件200设置在面板组件100的非显示侧,在实际应用中,背光组件200发出的光线可以作用于面板组件100,以便于实现显示参数的调节。
前述散热组件300设置在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并形成有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背光组件200与散热组件300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301,前述进风口302和前述出风口303均连通于前述散热风道301,散热组件300包括有送风组件310,前述送风组件310设置在前述出风口303处,在送风组件310运行时,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前述出风口303流向显示模组所处的环境之中,相应地,显示模组所处环境中的气体可以通过前述进风口302流入散热风道301内,进而令散热风道301内产生由进风口302至出风口303方向运动的气流,从而基于前述设置,显示模组可以利用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吸收背光组件200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并可基于送风组件310的送风作用,将散热风道301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气体通过出风口303排出,同时引入外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低的气体,以实现显示模组运行过程中的持续散热,降低显示模组温度过高的风险,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和运行稳定性。同时,送风组件310用于沿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方向送风,从而送风组件310能够更为高效将散热风道301内温度较高的气体,向远离背光组件200和面板组件100的方向排出,以使高温气体迅速远离背光组件200和面板组件100,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300的散热效率。
并且,前述进风口302和前述出风口303分别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相互背离的两端布置,从而能够提高散热风道301的分布范围,提升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流动范围与背光组件200分布范围的匹配度,便于利用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吸收背光组件200不同位置处的热量,降低背光组件200局部区域温度过高的可能性,为背光组件200以较高的功率运行提供有利条件,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增强显示模组对于户外使用场景的适应能力,便于显示模组在高亮、高温的户外环境下进行更为高清且可持续的图像信息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设备的运行过程中,一些部件会产生热量,从而导致显示设备的温度提升,并且随着前述部件的运行功率的增加,也会导致部件的发热量进一步提高,而在诸多运行发热的部件之中,背光源的发热尤为明显。从而在显示设备应用于户外场景时,如户外环境温度较高,则容易引起显示设备温度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不利于显示设备提高背光源的运行功率,进而显示设备在高亮、高温的环境下显示效果受到严重限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基于前述设置,能够利用散热组件300针对性地提高对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效果,利于显示模组进行更为高亮的显示,有利于延长显示模组高亮显示的持续时长。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至图6所示,背光组件200整体上可以呈板状结构,面板组件100和散热组件300可以分别位于背光组件200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前述第一端201和第二端202可以是背光组件2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或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从而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大前述进风口302和前述出风口303之间的间隔距离,扩大散热风道301的分布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令前述进风口302和前述出风口303沿重力方向形成高度落差,其中,出风口303的位置高度高于进风口302的位置高度,也即出风口303可以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的顶端布置,进风口302可以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的底端布置。可以理解的是,气体在由进风口302流向出风口303的过程中,会由于吸收热量导致温度提升,基于前述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的位置高度关系,利于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进一步在温度梯度的影响下向出风口303靠近,便于配合送风组件310进一步提高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流动速率,并通过送风组将吸热后的高温气体迅速排出散热风道301,进而增强显示模组的散热性能。
基于此,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的开设位置可以结合显示模组的实际需求具体设置;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在实际应用中背光组件200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背光组件200的顶端和底端,从而为了保证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流动方向能够顺应温度梯度方向,可以将背光组件200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作为前述第一端201和前述第二端202,进而对应地在散热组件300上开设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如实际应用中需要将背光组件2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作为背光组件200的顶端和底端,则亦可以将背光组件2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作为前述第一端201和前述第二端202,并在生产显示模组的过程中,在散热组件300靠近于前述第一端201和前述第二端202的位置分别开设前述进风口302和前述出风口303。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带箭头的虚折线F1用于示意性地表示气流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作为户外大尺寸显示器的一个部件,前述面板组件100的显示侧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50inch,例如,前述显示侧的尺寸可以为55inch。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面板组件100可以包括有前框110和面板本体120,其中,前述前框110用于围绕面板本体120的外缘布置,以为面板本体120提供结构防护,降低面板本体120发生损坏的可能性,前述面板本体120可以为但不限于液晶面板,在前述面板本体120为液晶面板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作为液晶显示设备的一个部件使用。
如图2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300还包括:盖板320,设置于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背光组件200与盖板320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301,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均形成于盖板320;其中,送风组件310设置于盖板320背离散热风道301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散热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有盖板320,前述盖板320设置于前述背光组件200,且位于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以便于在背光组件200与盖板320之间开设前述散热风道301,且前述进风口302和前述出风口303可以均形成于盖板320,以便于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连通散热风道301,并为气体流入和流出散热风道301提供流通路径;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显示模组便于利用盖板320约束散热风道301的边界,以在实际应用中限制气体在显示模组内的流动路径,保证散热效果,另一方面,盖板320也能够进一步为背光组件200提供结构防护,降低背光组件200损坏的风险。
同时,前述送风组件310设置在盖板320背离于散热风道301的一侧,也即送风组件310设置在盖板320远离背光组件200的一侧,从而一方面能够便于送风组件310沿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方向送风,提高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远离背光组件200和面板组件100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也能够令送风组件310位于散热风道301外,进而能够减少送风组件310对于散热风道301内部空间的影响,有利于保证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流动范围,为散热组件300的散热性能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同时也可以减少送风组件310的尺寸限制,保证送风组件310具有相对开阔的安装空间2101,利于在实际应用中扩大送风组件310的选型范围,进一步增强散热组建的散热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前述出风口303的导通方向可以与送风组件310的送风方向一致,有利于提高送风组件310与盖板320之间的组装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展示显示模组的内部结构,在图6为隐去前述盖板320的显示模组示意性结构图。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散热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有第一紧固螺栓,前述送分鼓组件可以通过前述第一紧固螺栓连接于前述盖板320。
如图2至图13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300还包括:鳍片组330,设置于散热风道301内,鳍片组330一侧连接于背光组件200,另一侧连接于盖板320。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散热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有鳍片组330,前述鳍片组330设置在散热风道301内部,且一侧连接背光组件200,另一侧连接盖板320,从而基于前述设置,显示模组可以进一步通过鳍片组330吸收背光组件200的热量,并将前述热量传导至散热风道301和盖板320,进而一方面,可以提高散热组件300通过盖板320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散热风道301内的气流亦能够流经鳍片组330,便于利用气流进一步加快鳍片组330的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300对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效率,利于背光组件200以更高的功率持续运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和清晰度,提升显示模组在高功率工况下的运行持久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鳍片组330可以由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以保证鳍片组330对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效果,示例性地,鳍片组330可以由铝材或钢材或铜制成,前述铝材可以是铝或铝合金,前述钢材可以是不锈钢。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散热组件300可以包括有第二紧固螺栓和第三紧固螺栓,鳍片组330的一侧可以通过前述第二紧固螺栓连接于背光组件200,另一侧可以通过前述第三紧固螺栓连接于前述盖板320。为了提高鳍片组330与背光组件200之间的连接便利性,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还可以形成有多个定位凸包,相应地,鳍片组330朝向于背光组件200的一侧可以形成有多个定位槽,每个定位凸包对应插设于一个前述定位槽内,以便于在螺栓连接鳍片组330与背光组件200前进行预固定。
如图6、图8至图13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鳍片组330包括:连接板331,连接于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多个散热鳍片332,散热鳍片332的一侧连接于连接板331,另一侧连接于盖板320,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沿第一端201至第二端202的方向延伸,多个散热鳍片332沿阵列方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中,阵列方向不同于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鳍片组330可以包括有连接板331和散热鳍片332,其中,前述连接板331设置在背光组件200,并位于背光组件20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前述散热鳍片332两侧分别连接于连接板331和前述盖板320,从而基于前述设置,鳍片组330一方面可以通过连接板331为散热鳍片332提供安装位置,另一方面也便于通过连接板331将背光组件200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鳍片332,并通过散热鳍片332将热量传导至盖板320和散热风道301内的气体,以提高散热组件300对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效率。
如图6所示,图6中方向F2用于示意性地表示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方向F3用于示意性地表示前述阵列方向,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与前述第一端201至前述第二端202的方向一致,且多个散热鳍片332沿前述阵列方向间隔布置,从而一方面,鳍片组330可以通过多个散热鳍片332吸收背光组件200的热量,且相邻的散热鳍片332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保证各个散热鳍片332在散热风道301内的具有较大的暴露面积,进而提高散热鳍片332与散热风道301内的气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鳍片组330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基于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的设置,能够令散热鳍片332的延伸方向与进风口302至出风口303的方向之间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进而在散热风道301内存在由进风口302至出风口303方向的气流时,可以令前述气流流经散热鳍片332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提高气流与散热鳍片332之间的接触充分性,利于通过气流带走更多的热量;再一方面,基于多个散热鳍片332的布置方式,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亦可以沿背光组件200的第一端201至第二端202的方向导通,进而能够降低散热鳍片332对气流的阻力,利于散热风道301内的气流更为快速地由进风口302至出风口303的方向流经散热风道301,为散热效率的提升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示例性地,前述阵列方向可以与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垂直,从而可以提高多个散热鳍片332的分布范围对背光组件200的分布范围的重合度,在进一步增强对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效果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散热组件300的结构紧凑性。
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前述连接板331可以包括有板体3311和连接架3312,其中,连接架3312设置于前述板体3311,且前述第二紧固螺栓穿过前述连接架3312连接于背光组件200,从而在板体3311的厚度较低的情况下,连接板可以通过连接架3312螺栓连接于背光组件200,进而保证连接可靠性。
如图13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鳍片332沿阵列方向依次等距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多个前述散热鳍片332沿前述阵列方向依次等距布置,也即任意一组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宽度与任意另一组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在散热风道301内设置有前述多个散热鳍片332的情况下,前述多个散热鳍片332可以对散热风道301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如将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视为散热流路,那么基于前述设置,则能够令各个散热流路的横截面积接近,进而提高气体流经不同散热流路时所受阻力的一致性,避免因个别散热流路产生的阻力过大而导致相应散热流路的气体流量过低的现象发生,有利于令散热组件300对背光组件200产生更为均匀的散热效果,降低背光组件200局部散热效果差且温度过高的可能性,为显示模组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流路的横截面也即沿垂直于散热流路的导通方向截取散热流路得到的截面。
需要说明的是,图13中尺寸G1用于示意性地表示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
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302的导通方向与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进风口302的导通方向与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一致,从而令显示模组所处环境中的气体在流经进风口302时的流速方向,与散热鳍片332的长度方向保持较高的一致性,避免气体由进风口302流向散热鳍片332的过程中发生大幅度的流向变化,能够进一步降低散热风道301的阻力,提高散热风道301的流通性,有利于实现散热组件300的散热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如图3、图4、图6至图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送风组件310包括:多个散热风扇311,多个散热风扇311沿阵列方向依次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送风组件310可以包括有多个散热风扇311,且多个前述散热风扇311可以沿前述阵列方向依次布置,相应地,前述出风口303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每个散热风扇311对应于一个出风口303布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300的出风口303导通面积,利于提高散热组件300的出风流量,实现散热组件300的散热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为显示模组在高温环境下的高功率持续运行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图11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板331包括:第一板段3311a,对应于出风口303布置,第一板段3311a与盖板320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301的第一风道段3011,第一风道段3011连通于出风口303;第二板段3311b,连接于第一板段3311a,第二板段3311b位于第一板段3311a和进风口302之间,第二板段3311b与盖板320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301的第二风道段3012,进风口302和第一风道段3011均连通于第二风道段3012;其中,散热鳍片332设置于第二板段3311b,以将第二风道段3012限定出多个散热流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板331可以包括有前述第一板段3311a和前述第二板段3311b,且前述多个散热鳍片332设置在第二板段3311b,也即多个散热鳍片332均位于前述散热风道301的第二风道段3012内,从而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可以减少散热鳍片332的布置长度,有利于节省散热组件300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显示模组的散热成本,同时能够降低散热组件300的整体重量,有利于实现显示模组的轻量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散热鳍片332占用散热风道301的第一风道段3011的空间,降低第一风道段3011的气体流动阻力,便于送风组件310更为高效地抽取第一风道段3011内的高温气体,并将前述高温气体迅速排出散热风道301,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组件300的散热效率;再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显示模组所处环境中的气体经由进风口302进入散热风道301时,温度往往相对较低,能够吸收较多的热量,通过将散热鳍片332布置于前述第二风道段3012内,也利于气体在进入散热风道301后迅速吸收散热鳍片332的热量,有利于更为充分的发挥散热鳍片332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板331包括前述板体3311和连接架3312的情况下,前述第一板段3311a和前述第二板段3312b均为板体3311的一部分。
如图11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板段3311a的厚度小于第二板段3311b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前述第一板段3311a的厚度小于前述第二板段3311b的厚度,从而能够在保证散热鳍片332与连接板3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连接板331的重量,实现散热组件300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模组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水平。
如图11和图13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鳍片组330连接于背光组件200的一侧至鳍片组330连接于盖板320的一侧的距离L1大于或等于5mm;和/或连接板33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mm;和/或散热鳍片332的厚度L2小于或等于2mm;和/或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宽度G1小于或等于10mm;和/或鳍片组330的质量小于或等于15kg。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图11所示,可以设置鳍片组330连接于背光组件200的一侧至鳍片组330连接于盖板320的一侧的距离L1大于或等于5mm,从而能够提高鳍片组330的散热面积,利于提高鳍片组330的散热效果。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连接板33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mm,从而有利于降低连接板331的重量,提高显示模组的轻量化水平,并提升显示模组的结构紧凑性。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图13所示,可以设置散热鳍片332的厚度L2小于或等于2mm,从而能够在保证散热鳍片332的散热面积的同时,降低散热鳍片332的重量,提高显示模组的轻量化水平,在连接板331沿前述阵列方向上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便于增大散热鳍片332的布置数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图13所示,可以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宽度G1小于或等于10mm,从而在连接板331沿前述阵列方向上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散热片的布置数量,进一步提升散热组件300的散热效果。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鳍片组330的质量小于或等于15kg,有利于在提升显示模组的散热性能的同时,避免过度增大显示模组的整体重量,保证显示模组的安装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项参数范围可以同时采用,或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项参数的具体取值可以结合显示模组的结构参数和散热需求进行设定,以使鳍片组330的散热功率高于背光组件200的发热功率。示例性地,对于面板组件100的显示侧尺寸为55inch的显示模组,可以选用厚度L2为1mm,鳍片组330连接于背光组件200的一侧至鳍片组330连接于盖板320的一侧的距离L1为27mm,且相邻两个散热鳍片332之间的间隙宽度G1为7mm的鳍片组330,相应鳍片组330的质量为15kg。
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板331包括前述第一板段3311a和前述第二板段3311b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前述第二板段3311b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mm,且设置前述第一板段3311a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mm。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331包括前述板体3311和连接架3312的情况下,连接板331的厚度指的是板体3311的厚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送风组件310的送风量大于或等于2.5m3/min。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送风组件310的送风量大于或等于2.5m3/min,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保证散热组件300具有较高的出风流量,为散热组件300对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提供进一步的保障,有利于显示模组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持续性的高亮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送风组件310的送风量可以结合显示模组的结构参数和散热需求进行具体设定。示例性地,对于面板组件100的显示侧尺寸为55inch,功耗约500W的显示模组,以室外温度38℃的使用环境为参考,可以选取送风量为5.52m3/min的送风组件310,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防止显示模组的内部温度高于48℃,相应地,如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前述散热风扇311,考虑到显示模组沿前述阵列方向上的长度约为1200mm,则可以选取6个送风量的0.92m3/min的散热风扇311,且前述6个散热风扇311沿阵列方向等距布置,以保证散热均匀性。
如图4、图5、图14至图17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200包括:背板组210,形成有安装空间2101,安装空间2101的敞口朝向于面板组件100,散热风道301位于背板组210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光源组220,设置于安装空间2101内;膜材组230,设置于背板组210且覆盖敞口;其中,膜材组230与光源组220之间形成有间隔。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背光组件200可以包括有背板组210、光源组220和膜材组230,其中,前述背板组210形成有敞口的安装空间2101,前述安装空间2101的敞口朝向于面板组件100,光源组220设置在前述安装空间2101内,并用于向面板组件100的方向发光,前述膜材组230覆盖安装空间2101的敞口,从而光源组220发出的光线可以经膜材组230投向面板组件100,且前述光线的光学参数可以被膜材组230调整,以保证面板组件100的显示效果。同时,前述膜材组230与光源组220之间形成有间隔,从而可以避免膜材组230直接接触光源组220,以防止膜材组230大量吸收光源组220产生的热量,有利于延长膜材组230的使用寿命,降低膜材组230因过度受热而产生褶皱的可能性,并为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提供进一步保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光源组220可以为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条,前述LED灯条的可以包括铝基板,前述铝基板的厚度可以为2mm,有利于防止LED灯条过度散热,降低LED灯条失效的可能性。
如图17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膜材组230可以包括有DP(DiffuserPlat;扩散层)和CPP(Core+Prism+Prism;增亮棱镜复合层),其中,DP覆盖安装空间2101的敞口,CPP设置于DP背离光源组220的一侧,CPP为复合膜材,包括有堆叠设置的增亮层、第一棱镜层和第二棱镜层,前述第一棱镜层设置于DP背离光源组220的一侧,第二棱镜层设置于第一棱镜层与增亮层之间,从而基于前述显示模组可以通过前述增亮层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显示亮度。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DP可以由PC(Polycarbonat;聚碳酸酯)材料制成,PC材料的热变形温度较高,约为140℃,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膜材组230的温度耐受性能,进一步降低膜材组230因过度受热而产生褶皱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显示组件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
如图1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光源组220与膜材组230之间的间隔距离G2大于或等于28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光源组220与膜材组230之间的间隔距离G2大于或等于28mm,从而保证光源组220与膜材组230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隔距离,进一步降低膜材组230接触光源组220的可能性,提高膜材组230在使用过程中的功能稳定性,有利于实现膜材组230使用寿命的进一步延长。
示例性地,光源组220与膜材组23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30mm。
可以理解的是,光源组220与膜材组230之间的间隔指的是膜材组230与光源组220沿安装空间2101的敞口的导通方向上的距离。
如图4、图5、图15和图1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200还包括:支撑组240,设置于安装空间2101内,支撑组240的支撑端2401朝向于膜材组230;其中,支撑端2401与膜材组230之间形成有小于或等于0.5mm的间隔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背光组件200还可以包括有设置在前述安装空间2101内的支撑组240,支撑组240的支撑端2401朝向于膜材组230,且前述支撑端2401与前述膜材组230之间形成有间隔,从而显示模组基于前述设置,如膜材组23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且部分的膜材组230向光源组220的方向靠近,则可以利用支撑组240的支撑端2401支撑膜材组230,防止膜材组230进一步向光源组220靠近或接触光源组220,降低光源组220发出的热量对膜材组230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膜材组230的稳定性,增强显示模组的运行可靠性。
同时,如图16所示,可以设置支撑端2401与膜材组230之间的间隔距离G3小于或等于0.5mm,从而可以进一步限制膜材组230向光源组220靠近的幅度,提高支撑组240的功能可靠性,并进一步降低膜材组230因过度受热而产生褶皱的可能性。
示例性地,支撑端2401与膜材组230之间的间隔距离G3可以为0.3mm、0.35mm、0.4mm等等。
如图4、图5和图15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支撑组24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定义膜材组230靠近于光源部的一侧为待支撑侧,则可以令多个前述支撑组240沿前述待支撑侧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以保证膜材组230不同区域能够得到支撑组240的支撑,支撑组240的具体数量可以结合膜材组230的待支撑侧面积进行设定,这里不做过多限定;示例性的,可以将待支撑侧划分为多个圆形区域,每个圆形区域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40mm且小于或等于180mm,例如150mm,并对应于每个圆形区域的圆心位置布置一个前述支撑组240。
如图4和图1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膜材组230与面板组件100之间形成有宽度大于或等于2mm的气隙2301。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材组230与面板组件100之间可以形成有宽度大于或等于2mm的气隙2301,从而避免膜材组230与面板组件100直接接触,并可以通过气体隔热的方式,降低光源组220发出的热量对面板组件100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为背光组件200的高功率稳定运行提供进一步的有利条件。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板组210由铝材制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背板组210可以由铝材制成,铝材的导热性能较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性能,利于背光组件200持续高功率运行。
示例性地,前述背板组210可以由铝板制成,铝板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2mm,例如铝板的厚度可以为1.5mm,从而在保证背板组210的强度的同时,令背板组210具有相对较低的重量。
如图1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背板组210包括:端板211,散热风道301位于端板211背离面板组件100的一侧;围板212,连接于端板211,围板212围绕端板211布置,以与围板212围成安装空间2101;其中,光源组220设置于端板211。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将前述光源组220设置于背板组210的端板211上,从而可以令光源组220极大程度上远离安装空间2101的敞口,进而保证膜材组230与光源组220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隔距离,降低膜材组230褶皱失效的风险,有利于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光源组220的运行功率,实现显示模组的持续高亮显示。
如图1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围板212与端板211的夹角α小于或等于90°。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围板212与端板211的夹角α小于或等于90°,从而在围板212远离于端板211的一端位置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扩大端板211的分布范围,也即扩大端板211垂直与自身厚度方向上的表面面积,进而在光源组220设置于端板211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光源组220通过端板211散热的效率,进一步增强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性能,利于背光组件200在使用过程中以较高的功率运行,进一步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端板211与围板212的夹角可以为90°。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端板211远离围板212的部分可以形成有弯折结构,有利于扩大安装空间2101的敞口面积,便于背板组210安装尺寸相对较大的膜材组230,提高背光组件200对大尺寸面板组件100的适应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端板211朝向于散热风道301的一侧的面积大于或等于8000cm2。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端板211朝向于散热风道301的一侧的面积大于或等于8000cm2,从而能够进一步保证端板211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增强背光组件200的散热性能。
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控制组件400,连接于面板组件100,散热组件300形成有连通于散热风道301的第一安装槽304,第一控制组件400设置于第一安装槽304内;第二控制组件500,连接于背光组件200,散热组件300形成有连通于散热风道301的第二安装槽305,第二控制组件500设置于第二安装槽305内;其中,第一安装槽304靠近于进风口302开设。
在该技术方案中,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有第一控制组件400和第二控制组件500,其中,第一控制组件400连接于面板组件100,并用于控制面板组件100的运行参数,第二控制组件500连接于背光组件200,并用于控制背光组件200的运行参数,散热组件300可以形成有第一安装槽304和第二安装槽305,且第一安装槽304和第二安装槽305均连通于散热风道301,前述第一控制组件400和第二控制组件500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槽304和第二安装槽305内,进而显示模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利用散热组件300对第一控制组件400和第二控制组件500进行散热,为显示模组在高温环境下持续稳定运行提供进一步保障。
同时,第一安装槽304靠近于进风口302开设,从而可以相应地令第一控制板靠近进风口302,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300对第一控制组件400的散热效果,降低第一控制组件400过热失稳的风险,为显示模组的稳定显示提供进一步保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第一控制组件400可以为T-con板(逻辑板),前述第二控制组件500可以为电源供电板。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第一安装槽304和前述第二安装槽305可以均位于散热组件300和背光组件200之间,以避免第一控制组件400和第二控制组件500暴露于外部环境,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第一控制组件400和第二控制组件500损坏的几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显示模组的结构紧凑性,提升显示模组的小型化水平。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个控制组件往往具有用于连接受控组件的线材,从而散热组件300还可以形成有相应的线材避让槽,以便于进行前述线材的穿设。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有第三控制组件600,第三控制组件600连接于前述送风组件310,并可以用于控制送风组件310的运行参数。示例性地,在散热组件300包括前述盖板320的情况下,第三控制组件600可以设置于盖板320背离背光组件200的一侧,从而便于第三控制组件600连接送风组件310。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第三控制组件600可以为电源转接板。
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组件5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相对的两端分别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控制组件500,第一控制组件400与任意一个第二控制组件500分别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相邻的不同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控制组件50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可以理解的是,背光组件200往往包含多个光源组220,从而基于前述设置,便于利用不同的第二控制组件500调控不同的光源组220的运行参数,提高背光组件200运行控制的便利性。同时,靠近于背光组件200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布置有至少一个前述第二控制组件500,并可以设置第二控制组件500所靠近的背光组件200端部与第一控制组件400所靠近的背光组件200端部不同,从而可以避免各个前述控制组件相互靠近,有利于保证对各个前述控制组件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显示模组。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包括了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显示模组,因而具备了该显示模组的一切有益效果,这里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组件;
背光组件,设置于所述面板组件的非显示侧;
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背光组件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所述背光组件与所述散热组件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组件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靠近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端布置,所述出风口靠近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端布置,所述第一端背离于所述第二端;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有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的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用于沿所述背光组件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方向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
盖板,设置于所述背光组件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所述背光组件与所述盖板之间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盖板;
其中,所述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散热风道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
鳍片组,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鳍片组一侧连接于所述背光组件,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盖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组包括:
连接板,连接于所述背光组件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
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的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盖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鳍片沿阵列方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间隙;
其中,所述阵列方向不同于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散热鳍片沿所述阵列方向依次等距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的导通方向与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包括:
多个散热风扇,多个所述散热风扇沿所述阵列方向依次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
第一板段,对应于所述出风口布置,所述第一板段与所述盖板之间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的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连通于所述出风口;
第二板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板段,所述第二板段位于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二板段与所述盖板之间形成有所述散热风道的第二风道段,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段均连通于所述第二风道段;
其中,所述散热鳍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板段,以将所述第二风道段限定出多个散热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板段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鳍片组连接于所述背光组件的一侧至所述鳍片组连接于所述盖板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和/或
所述连接板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mm;和/或
所述散热鳍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mm;和/或
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或等于10mm;和/或
所述鳍片组的质量小于或等于15kg。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组件的送风量大于或等于2.5m3/min。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包括:
背板组,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的敞口朝向于所述面板组件,所述散热风道位于所述背板组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
光源组,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膜材组,设置于所述背板组且覆盖所述敞口;
其中,所述膜材组与所述光源组之间形成有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组与所述膜材组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28m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还包括:
支撑组,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支撑组的支撑端朝向于所述膜材组;
其中,所述支撑端与所述膜材组之间形成有小于或等于0.5mm的间隔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材组与所述面板组件之间形成有宽度大于或等于2mm的气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组由铝材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组包括:
端板,所述散热风道位于所述端板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
围板,连接于所述端板,所述围板围绕所述端板布置,以与所述围板围成所述安装空间;
其中,所述光源组设置于所述端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板与所述端板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朝向于所述散热风道的一侧的面积大于或等于8000cm2。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控制组件,连接于所述面板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散热风道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第二控制组件,连接于所述背光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散热风道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槽靠近于所述进风口开设。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靠近于所述背光组件相对的两端分别布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控制组件,所述第一控制组件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分别靠近于所述背光组件相邻的不同端。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62937.8U CN220553059U (zh) | 2023-07-25 | 2023-07-25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62937.8U CN220553059U (zh) | 2023-07-25 | 2023-07-25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53059U true CN220553059U (zh) | 2024-03-01 |
Family
ID=90008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62937.8U Active CN220553059U (zh) | 2023-07-25 | 2023-07-25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553059U (zh) |
-
2023
- 2023-07-25 CN CN202321962937.8U patent/CN2205530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89592B (zh) | 用于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及背光模组 | |
CN111816630B (zh) | 一种散热结构及功率模块 | |
CN111769349A (zh) | 阵面天线散热装置 | |
WO2019227393A1 (zh) | 散热系统及摄影摄像设备 | |
CN213040403U (zh) | 一种摄影灯 | |
CN211502460U (zh) | 一种灯具 | |
CN113056176A (zh) | 散热架构和显示装置 | |
US20240219818A1 (en) | Radiator and photgraphic light | |
CN220553059U (zh)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1831602U (zh) | 一种透明显示单元以及显示屏 | |
US11655973B2 (en) | Illumination apparatus | |
CN101415310B (zh) | 散热装置 | |
CN215954053U (zh) | 一种投影仪散热机构及投影仪 | |
CN212303875U (zh) | 阵面天线散热装置 | |
CN212132092U (zh) | 一种灯具 | |
CN212968908U (zh) | 一种降低电缆温度的电缆桥架 | |
CN114708795A (zh) | 屏显示设备 | |
WO2019127741A1 (zh) | 背光模组的散热装置、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21103909U (zh) |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气装置 | |
CN218831066U (zh) | 风冷导热式拼接led显示装置 | |
CN218213759U (zh) | 一种投影仪散热风道组件 | |
CN220190118U (zh) | 微型激光器及便携式激光清洗设备 | |
CN218630660U (zh) | 服务器 | |
CN220020085U (zh) | 一种散热结构及投影设备 | |
CN216667841U (zh) | 散热结构和空调器室外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