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明显光晕现象的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包括有依次叠合的第一导电薄膜层、第一微扩散层、PDLC层、第二微扩散层和第二导电薄膜层,所述PDLC层、第一微扩散层和第一导电薄膜层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所述PDLC层、第二微扩散层和第二导电薄膜层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
所述PDLC层的折射率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微扩散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微扩散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微扩散层、第二微扩散层的折射率均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的折射率和第二导电薄膜层的折射率。
所述PDLC层的折射率为1.5~1.6,所述第一微扩散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微扩散层的折射率分别为1.6~1.7,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和第二导电薄膜层的折射率分别为1.7~1.8。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的折射率和第二微扩散层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的折射率和第二导电薄膜层的折射率相同。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和第二微扩散层均为树脂粘合剂层,所述树脂粘合剂层中填充有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部分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露出所述树脂粘合剂层的外表面。
所述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的直径至少包括第一直径、第二直径,所述第一直径的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占所述第一微扩散层或第二微扩散层的1~10%,所述第二直径的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占所述第一微扩散层或第二微扩散层的1~10%。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和第二微扩散层的厚度分别为2~4微米,所述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的第一直径为0.5~2微米,所述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的第二直径为3~5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调光薄膜包括有依次叠合的第一导电薄膜层、第一微扩散层、PDLC层、第二微扩散层和第二导电薄膜层,设置PDLC层、微扩散层和导电薄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从而弥补了PDLC层中液晶微滴1~2微米的尺寸差异,降低了通电时调光薄膜的光晕问题,调光薄膜在应用于汽车天窗时,在日照或强光照射下透明状态的调光薄膜无明显光晕现象。
2、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微扩散层和第二微扩散层中含有两种粒径的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部分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露出胶面,使得微扩散层的表面凹凸不平,形成光学陷阱,增加吸收率,降低反射率,从而使调光薄膜在断电时雾化效果更好,在通电时通透性更好,达到理想的透光及扩散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包括有依次叠合的第一导电薄膜层1、第一微扩散层2、PDLC层3、第二微扩散层4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所述PDLC层3、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所述PDLC层3、第二微扩散层4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调光薄膜包括有依次叠合的第一导电薄膜层、第一微扩散层、PDLC层、第二微扩散层和第二导电薄膜层,设置PDLC层、微扩散层和导电薄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从而弥补了PDLC层中液晶微滴1~2微米的尺寸差异,降低了通电时调光薄膜的光晕问题,调光薄膜在应用于汽车天窗时,在日照或强光照射下透明状态的调光薄膜无明显光晕现象。
所述PDLC层3的折射率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均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折射率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设置PDLC层、微扩散层和导电薄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从而弥补了PDLC层中液晶微滴1~2微米的尺寸差异,降低了通电时调光薄膜的光晕问题。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的折射率和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折射率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相同,使得PDLC层3与两侧的微扩散层、导电薄膜层的梯度变化相同,整体产品效果更好。
所述PDLC层3的折射率为1.55,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分别为1.62,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1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分别为1.78,设置PDLC层、微扩散层和导电薄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从而弥补了PDLC层中液晶微滴1~2微米的尺寸差异,降低了通电时调光薄膜的光晕问题。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均为树脂粘合剂层,所述树脂粘合剂层中填充有球形粒子6,部分球形粒子6露出所述树脂粘合剂层的外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效果。
所述球形粒子6的直径至少包括第一直径、第二直径,所述第一直径的球形粒子6占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或第二微扩散层4的5%,所述第二直径的球形粒子6占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或第二微扩散层4的5%。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的厚度分别为3微米,所述球形粒子6的第一直径为1微米,所述球形粒子6的第二直径为4微米。
第一微扩散层和第二微扩散层中含有两种粒径的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部分球形粒子或椭球形粒子露出胶面,使得微扩散层的表面凹凸不平,形成光学陷阱,增加吸收率,降低反射率,从而使调光薄膜在断电时雾化效果更好,在通电时通透性更好,达到理想的透光及扩散效果。
制备上述的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2份厚度为188微米的基膜,分别在基膜上溅镀ITO薄膜,制得第一导电薄膜层1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第一导电薄膜层1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方阻为120Ω,可见光透过率为84%,雾度为0.5。
步骤二:在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ITO面上涂布第一微扩散层2,在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ITO面上涂布第二微扩散层4,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中均含有露出层结构表面的球形粒子6,所述球形粒子6为SiO2粒子。
步骤三:将PDLC材料滴加在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之间形成PDLC层3,所述PDLC层3的液晶微滴尺寸为1~2微米,整体进行辊压,紫外光固后制得液晶薄膜,紫外光固的UV光强为6mw/cm2,固化温度为24℃,固化时间为3min。
一种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在汽车天窗或其他窗体上的应用,所述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是上述的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或者是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
实施例2:
参照图2,一种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包括有依次叠合的第一导电薄膜层1、第一微扩散层2、PDLC层3、第二微扩散层4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所述PDLC层3、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所述PDLC层3、第二微扩散层4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
所述PDLC层3的折射率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均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折射率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
所述PDLC层3的折射率为1.55,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分别为1.62,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1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分别为1.78。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的折射率和第二微扩散层4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折射率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折射率相同。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均为树脂粘合剂层,所述树脂粘合剂层中填充有椭球形粒子7,部分椭球形粒子7露出所述树脂粘合剂层的外表面。
所述椭球形粒子7的直径至少包括第一直径、第二直径,所述第一直径的椭球形粒子7占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或第二微扩散层4的5%,所述第二直径的椭球形粒子7占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或第二微扩散层4的5%。
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的厚度分别为3微米,所述椭球形粒子7的第一直径为1微米,所述椭球形粒子7的第二直径为4微米。
制备上述的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2份厚度为188微米的基膜,分别在基膜上溅镀ITO薄膜,制得第一导电薄膜层1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第一导电薄膜层1和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方阻为120Ω,可见光透过率为84%,雾度为0.5。
步骤二:在第一导电薄膜层1的ITO面上涂布第一微扩散层2,在第二导电薄膜层5的ITO面上涂布第二微扩散层4,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中均含有露出层结构表面的椭球形粒子7。
步骤三:将PDLC材料滴加在所述第一微扩散层2和第二微扩散层4之间形成PDLC层3,所述PDLC层3的液晶微滴尺寸为1~2微米,整体进行辊压,紫外光固后制得液晶薄膜,紫外光固的UV光强为6mw/cm2,固化温度为24℃,固化时间为3min。
一种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在汽车天窗或其他窗体上的应用,所述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是上述的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或者是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低光晕电控调光薄膜。
以上的实施方式不能限定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专业技术领域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整体构思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修饰与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创造涵盖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