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9763U - 车身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9763U
CN218489763U CN202222640447.8U CN202222640447U CN218489763U CN 218489763 U CN218489763 U CN 218489763U CN 202222640447 U CN202222640447 U CN 202222640447U CN 218489763 U CN218489763 U CN 2184897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loor
cross member
floor cross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404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丸山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97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97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将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横梁顺利传递的车身下部构造。具有底板横梁(16),该底板横梁(16)将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12)与配置于车身中央的底板通道(14)连结,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于座椅托架(22a)、(22b)之间的方式配置,该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具备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宽的扩宽部(30),另外,在底板横梁(16)的上壁(28a)的上表面,分别设有沿着前壁(28b)及后壁(28c)延伸的加强筋(36)。

Description

车身下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例如涉及汽车等的车身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在俯视时呈H型的构造,并在下纵梁与底板通道之间沿着车宽方向配置有一条底板横梁。
在该底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分别设有座椅安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1167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从下纵梁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有时会相对于底板横梁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的状态输入。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H型构造中,存在由于配置在下纵梁与底板横梁的外侧端部之间的副通道变形而难以将偏移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横梁顺利传递的情况。
其结果为,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H型构造中,在输入了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的侧方碰撞载荷的情况下,具有因该偏移的侧方碰撞载荷导致室内侧的变形量增大的隐忧。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方面做出的,其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将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横梁顺利传递的车身下部构造。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车身下部重量的轻量化的车身下部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具有底板横梁,该底板横梁将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和配置于车身央的底板通道连结且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于座椅托架之间的方式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具备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宽的扩宽部。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得到可将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横梁顺利传递的车身下部构造。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得到可实现车身下部重量的轻量化的车身下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前部的从上方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的局部透视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从底面侧观察到的局部透视仰视图。
图5是表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的侧方碰撞载荷的传递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表示内侧底板架及外侧底板架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底板横梁的扩宽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底板横梁的扩宽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底板通道结合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0是表示配置于下纵梁的截面内的加强部件的局部透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2下纵梁
14底板通道
16底板横梁
18底板面板
20车宽方向内侧端部
22a、22b第1座椅托架
24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26a、26b第2座椅托架
28a上壁
28b前壁
28c后壁
30扩宽部
32a前侧扩宽部
32b后侧扩宽部
36加强筋
40凹部
46a前侧凸缘
46b后侧凸缘
48中柱
50车辆前方端部
52底板架
58交叉部
64加强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一边参照适当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铅垂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适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10构成为具备: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12;配置于车身中央的底板通道14;沿着车宽方向配置且将下纵梁12与底板通道14连结的单一的底板横梁16;和配置在下纵梁12与底板通道14之间的底板面板18。此外,在图1中,俯视观察并仅图示出车身左侧部分,省略了与车身左侧部分为线对称配置的车身右侧部分的图示。
底板横梁16的接近底板通道1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以由一组第1座椅托架22a、22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着的方式配置。底板横梁16的接近下纵梁1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以由一组第2座椅托架26a、26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着的方式配置。
底板横梁16的轴垂直截面呈大致帽状(参照图2)。另外,如图2所示,该底板横梁16具有:配置于上表面的上壁28a;从该上壁28a的车辆前方端部向下方弯曲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壁28b;从该上壁28a的车辆后方端部向下方弯曲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壁28c;从前壁28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前侧凸缘部28d;和从后壁28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后侧凸缘部28e。前侧凸缘部28d及后侧凸缘部28e分别相对于底板面板18的上表面例如以点焊等接合、固定。
而且,在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设有随着趋向下纵梁12侧的端部而向车辆前后方向分别扩宽的扩宽部30(参照图1的虚线部分)。该扩宽部30构成为在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具备向车辆前方侧扩宽的前侧扩宽部32a和向车辆后方侧扩宽的后侧扩宽部32b这两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前侧扩宽部32a及后侧扩宽部32b这两者而构成扩宽部3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7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是,在底板横梁16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仅具有向车辆前方侧扩宽的前侧扩宽部32a,车辆后方侧由不扩宽且与其他部位连续的平坦部34构成。另外,如图8的其他变形例的底板横梁16b所示,也可以是,仅具有向车辆后方侧扩宽的后侧扩宽部32b,车辆前方侧由不扩宽且与其他部位连续的平坦部34构成。像这样扩宽部30也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至少某一方扩宽的情况。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底板横梁16的上壁28a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鼓出并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6。该加强筋36由沿着前壁28b延伸的前侧加强筋38a和沿着后壁28c延伸的后侧加强筋38b构成。该前侧加强筋38a及后侧加强筋38b不是止于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宽部30,而是延伸至与扩宽部30相比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的位置(底板通道14的附近部位)。
在前侧加强筋38a与后侧加强筋38b之间,设有朝向底板面板18侧(下方)凹陷的凹部40。该凹部40构成为沿着底板横梁16的长边方向(车宽方向)延伸,在扩宽部30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增大。因此,凹部40的最接近下纵梁12的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最大。在凹部40的中间部,分别设有例如内径为大中小的多个圆形状凹部42a、和单一的椭圆形状凹部42b。此外,除了设于扩宽部30的凹部40、多个圆形状凹部42a及椭圆形状凹部42b以外的凹部40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大致固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一例,在前侧加强筋38a与后侧加强筋38b之间设有凹部40,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凹部40而设置朝向上方鼓出的凸部。
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与底板通道14连结。即,如图9所示,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具有与底板通道14的上表面接合的上侧凸缘44a、和与底板通道14的侧面接合的前侧凸缘44b及后侧凸缘44c。
另外,在底板横梁16的底板通道14侧的端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的附近部位),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与底板通道14连结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设于底板横梁16的上表面的凹部40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第1座椅托架22a、22b重叠的位置(参照图1)。
而且,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具有与下纵梁12(下纵梁内构件62b)接合的前侧凸缘46a及后侧凸缘46b(参照图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后侧凸缘46b在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与下纵梁12接合(连结),前侧凸缘46a在比中柱48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与下纵梁12接合(连结)。
在底板面板18的面对地面的下表面,配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底板架52。如图4所示,该底板架52由内侧底板架54a和外侧底板架54b构成,内侧底板架54a与底板通道14侧接近且沿着底板通道14配置为直线状,外侧底板架54b与下纵梁12侧接近且以从中途的中间部位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方式配置。
如图3及图4所示,底板横梁16以与该底板架52(内侧底板架54a及外侧底板架54b)交叉的方式配置。另外,底板横梁16的扩宽部30构成为,在俯视下,随着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外侧底板架54b重叠(交叉)的位置趋向车宽方向外侧(下纵梁12侧)而扩宽(参照图3)。
而且,底板横梁16配置在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设于中柱48的下端侧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
如图6所示,底板架52的轴垂直截面呈帽状,具有下壁56a、与下壁56a连续且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56b、56b、和与各侧壁56b的上端连续的凸缘部56c。底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及底板架52的凸缘部56c分别焊接、固定于底板面板18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换言之,在将底板面板18设于中间,在底板面板18的上表面接合有底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参照图2),在底板面板18的下表面接合有底板架52的凸缘部56c(参照图6)。该情况下,在底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与底板架52的凸缘部56c在上下方向交叉的交叉部58,三片部件彼此重合,同时且一体焊接(参照图3所示的交叉部58的接合点)。
而且,如图6所示,在将底板面板18设为中间,在底板面板18的上表面接合有第1座椅托架22a、22b(第2座椅托架26a、26b)的凸缘72a(72a),在底板面板18的下表面接合有底板架52(54a、54b)的凸缘部56c。该情况下,由座椅托架(22a、22b、26a、26b)、底板面板18及底板架52组成的三片部件彼此沿上下方向重合,同时且一体点焊。此外,在该焊接部位,在凸缘72a与底板面板18的上表面之间,夹设有粘结剂(glue)G(参照图6)。
底板通道14的轴垂直截面呈帽状。该底板通道14具有上壁60a、从上壁60a的端部向下方弯曲且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60b、60b、和从该侧壁60b的下端沿着车宽方向弯曲的一对下壁60c、60c。
下纵梁12具有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外构件62a(参照图1)和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纵梁内构件62b(参照图9)。在下纵梁12的轴垂直方向的截面内,在下纵梁外构件62a与下纵梁内构件62b之间,设有对该下纵梁12的截面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64(参照图10)。如图10所示,该加强部件64在从车宽方向侧面观察时,配置在底板横梁16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加强部件64由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分开配置的一对隔板构成,经由截面弯曲成L字的凸缘而与下纵梁内构件62b的内壁接合、固定(参照图10)。
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10基本如以上那样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设有随着趋向下纵梁12侧的端部而向车辆前后方向分别扩宽的扩宽部30。该扩宽部30构成为在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处,具备向车辆前方侧扩宽的前侧扩宽部32a和向车辆后方侧扩宽的后侧扩宽部32b这两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以夹在第2座椅托架26a、26b之间的方式配置的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宽,即使是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横梁16输入到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的位置的情况,也能够沿着底板横梁16的扩宽部30高效地传递偏移侧方碰撞载荷(参照图5的白色箭头A)。其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因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的侧方碰撞载荷导致的车室内的变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为了提高载荷传递效率而配置多个底板横梁16,能够以单一的底板横梁16构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车身下部重量的轻量化,并且改善了能效,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大乘员的脚边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横梁16的上壁28a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鼓出并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6。该加强筋36不是止于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宽部30,而是延伸至与扩宽部30相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的位置(底板通道14的附近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底板横梁16的上壁28a的上表面设置与扩宽部30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加强筋36,即使是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横梁16输入到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的位置的情况,也能够将传递到扩宽部30的侧方碰撞载荷朝向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可靠地传递。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面板18的面对地面的下表面,配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底板架52。底板横梁16以与该底板架52(内侧底板架54a及外侧底板架54b)交叉的方式配置。另外,底板横梁16的扩宽部30构成为,在俯视下,随着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底板架52(外侧底板架54b)重叠的位置趋向车宽方向外侧(下纵梁12侧)而扩宽。
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宽部30的扩宽是从与底板架52(外侧底板架54b)重叠的位置朝着车宽方向外侧(下纵梁12侧)开始的,由此,能够使传递到扩宽部30的侧方碰撞载荷可靠地传递(分散)到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底板架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偏移的侧方碰撞载荷传递到扩宽部30时,抑制从扩宽部30的扩宽开始的部分弯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及底板架52的凸缘部56c分别焊接、固定于底板面板18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底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与底板架52的凸缘部56c在上下方向交叉的交叉部58处,三片部件同时且一体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底板横梁16与底板架52交叉的交叉部58处一体焊接,能够将输入到底板横梁16的偏移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架52顺利地传递(分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偏移的侧方碰撞载荷传递到扩宽部30时,抑制从扩宽部30的扩宽开始的部分弯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加强筋38a与后侧加强筋38b之间,设有朝向底板面板18侧(下方)凹陷的凹部40。该凹部40构成为,沿着底板横梁16的长边方向(车宽方向)延伸,在扩宽部30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前侧加强筋38a与后侧加强筋38b之间设置凹部40,并且对于该凹部40在扩宽部30处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增大,能够使传递到扩宽部30的偏移侧方碰撞载荷相对于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底板架52可靠地传递(分散)。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经由上侧凸缘44a、前侧凸缘44b及后侧凸缘44c与底板通道14连结。另外,在底板横梁16的底板通道14侧的端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的附近部位),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与底板通道14连结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设于底板横梁16的上表面的凹部40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第1座椅托架22a、22b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凹部40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第1座椅托架22a、22b重叠的位置,能够使输入到底板横梁16的偏移侧方碰撞载荷分散到第1座椅托架22a、22b及底板通道14。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横梁16配置在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设于中柱48的下端侧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横梁16配置在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将从中柱48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和从比中柱48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分别高效地传递到底板横梁16。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具有与下纵梁12接合的前侧凸缘46a及后侧凸缘46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后侧凸缘46b在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与下纵梁12接合(连结),前侧凸缘46a在比中柱48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与下纵梁12接合(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横梁16的后侧凸缘46b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其前侧凸缘46a在比中柱48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与下纵梁12接合,由此,能够将从中柱48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和从比中柱48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输入的侧方碰撞载荷分别高效地传递到底板横梁16。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纵梁12的轴垂直方向的截面内,在下纵梁外构件62a与下纵梁内构件62b之间,设有对该下纵梁12的截面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64。该加强部件64配置在底板横梁16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纵梁12的截面内,将加强部件64配置在底板横梁16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输入到中柱48的侧方碰撞载荷经由加强部件64相对于底板横梁16高效地传递。

Claims (9)

1.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具有底板横梁,该底板横梁将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与配置于车身中央的底板通道连结,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于座椅托架之间的方式配置,所述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具备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宽的扩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横梁具有配置于上表面的上壁、车辆前方侧的前壁和车辆后方侧的后壁,
在所述上壁的上表面,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前壁及所述后壁延伸的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与所述扩宽部相比延伸至车宽方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配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下纵梁之间的底板面板,
所述底板面板的面对地面的下表面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架,
所述底板横梁与所述底板架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
所述扩宽部构成为,在俯视下,随着从与所述底板架重叠的位置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扩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架在延伸方向的两侧具有凸缘部,
所述底板横梁在延伸方向的两侧具有凸缘部,
所述底板架的凸缘部和所述底板横梁的凸缘部分别焊接于所述底板面板,
所述底板架的凸缘部与所述底板横梁的凸缘部在上下方向交叉的交叉部彼此重合并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所述前壁延伸的所述加强筋与沿着所述后壁延伸的所述加强筋之间,设有朝向底板面板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沿着所述底板横梁的长边方向延伸,在所述扩宽部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底板通道连结,
在所述底板横梁的底板通道侧的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与所述底板通道连结的座椅托架,
所述凹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座椅托架重叠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横梁配置在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中柱的车辆前方端部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具有与所述下纵梁连结的后侧凸缘及前侧凸缘,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后侧凸缘在与所述中柱的车辆前方端部重叠的位置连结,所述前侧凸缘在比所述中柱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纵梁的轴垂直方向的截面内,设有对该下纵梁的截面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配置在所述底板横梁与所述中柱的车辆前方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CN202222640447.8U 2021-12-28 2022-10-09 车身下部构造 Active CN2184897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13755 2021-12-28
JP2021213755A JP2023097563A (ja) 2021-12-28 2021-12-28 車体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9763U true CN218489763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2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40447.8U Active CN218489763U (zh) 2021-12-28 2022-10-09 车身下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97563A (zh)
CN (1) CN21848976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97563A (ja) 202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811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US20160052561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442466B2 (en)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7914781B (zh) 地板面板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KR20210119213A (ko) 차량용 차체
CN112477989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JP2017197057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1260916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142251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US20230202578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11088456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8489763U (zh) 车身下部构造
CN112977637B (zh) 底板构造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JP4592399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2018188014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230202581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217804950U (zh) 车身侧部结构
CN111434571B (zh) 车体下部构造
CN11405643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19217815A (ja) 下部車体構造
JP7247853B2 (ja) 車体構造
US11993314B2 (en) Under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230311798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