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9759U -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9759U
CN218489759U CN202222757317.2U CN202222757317U CN218489759U CN 218489759 U CN218489759 U CN 218489759U CN 202222757317 U CN202222757317 U CN 202222757317U CN 218489759 U CN218489759 U CN 2184897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curtain
vehicle
front wall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573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解卫海
石宝艳
刘敏
李秀宇
徐哲
徐常皓
吴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573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97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9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97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保险杠挡帘及车辆。保险杠挡帘用于设置于车辆的保险杠和前围外板之间,保险杠挡帘包括挡帘本体和导流件,挡帘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用于连接于保险杠,且挡帘本体沿第一方向延伸,以挡设于保险杠与前围外板之间,导流件连接于挡帘本体沿第一方向远离保险杠的一侧,且导流件沿与第一方向交叉设置的第二方向凸设于挡帘本体。上述保险杠挡帘,通过在挡帘本体上设置导流件,且导流件沿与第一方向交叉设置的第二方向凸设于挡帘本体,使从车辆前方吹来的气流能够至少部分被导流件阻挡,且被阻挡的气流沿挡帘本体导出,从而减少流入至前围外板和保险杠挡帘之间的气流,使车辆的风阻降低。

Description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装饰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使车辆前部的造型更加美观,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保险杠挡帘,该保险杠挡帘安装在保险杠和驾驶室的前围外板之间,以对车辆内部的零件进行遮盖。
然而,相关技术中存在车辆的风阻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相关技术中车辆的风阻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车辆的风阻的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保险杠挡帘,用于设置于车辆的保险杠和前围外板之间,所述保险杠挡帘包括:
挡帘本体,所述挡帘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保险杠,且所述挡帘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挡设于所述保险杠与所述前围外板之间;以及
导流件,连接于所述挡帘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保险杠的一侧,且所述导流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设置的第二方向凸设于所述挡帘本体。
上述保险杠挡帘,通过在挡帘本体上设置导流件,且导流件沿与第一方向交叉设置的第二方向凸设于挡帘本体,使从车辆前方吹来的气流能够至少部分被导流件阻挡,且被阻挡的气流沿挡帘本体导出,从而减少流入至前围外板和保险杠挡帘之间的气流,使车辆的风阻降低。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挡帘本体呈弧形延伸,且所述挡帘本体在所述挡帘本体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导流件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挡帘本体具有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
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彼此相对设置;所述挡帘本体朝向所述第一弧形面指向所述第二弧形面的方向凹陷;
所述导流件凸设于所述第二弧形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挡帘本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连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所述第一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保险杠;
所述第二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设有所述导流件,且所述第二本体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硬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二次注塑成型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保险杠挡帘。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保险杠和前围外板,所述保险杠和所述前围外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
所述保险杠挡帘沿所述第一方向挡设于所述前围外板和所述保险杠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保险杠挡帘与所述前围外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挡帘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保险杠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
所述保险杠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
所述车辆还包括一一对应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使所述挡帘本体相对所述保险杠固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包括纵梁,所述纵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纵长延伸;所述保险杠和所述前围外板均设于所述纵梁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端;
所述车辆具有与所述纵梁的纵长延伸方向平行的中心线;
所述保险杠挡帘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保险杠挡帘分别间隔设于所述车辆的中心线两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保险杠和前围外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保险杠和前围外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挡帘本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保险杠挡帘;11、挡帘本体;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13、第一弧形面;114、第二弧形面;115、第一本体;116、第二本体;117、第一连接孔;12、导流件;
20、保险杠;21、第二连接孔;
30、前围外板;
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C、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保险杠和前围外板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的俯视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保险杠挡帘、保险杠和前围外板的局部剖视图。
参阅图1-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保险杠挡帘10,用于设置于车辆的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之间,保险杠挡帘10包括挡帘本体11和导流件12。
挡帘本体11在第一方向(也即图1中的方向A)上的一侧用于连接于保险杠20,且挡帘本体11沿第一方向A延伸,以挡设于保险杠20与前围外板30之间。导流件12连接于挡帘本体11沿第一方向A远离保险杠20的一侧,结合图4所示,导流件12沿与第一方向A交叉设置的第二方向(也即图4中的方向B)凸设于挡帘本体11。
上述保险杠挡帘10,通过设置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挡帘本体11,使挡帘本体11能够遮挡于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之间,使车辆更为美观。通过在挡帘本体11上设置导流件12,且导流件12沿与第一方向A交叉设置的第二方向B凸设于挡帘本体11,使得从车辆前方吹来的气流在第一方向A上能够至少部分被导流件12阻挡,且被阻挡的气流沿挡帘本体11导出,从而减少进入保险杠挡帘10和前围外板30之间的气流,使车辆的风阻降低,进而降低车辆的油耗,提高车辆的经济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使保险杠20起到缓冲作用,保护车辆的车体,如图4所示,保险杠20与前围外板30在第一方向A上彼此间隔设置,以在车辆前部受到冲击时减少前围外板30受到的冲击力。因此,通过设置保险杠挡帘10,以利用挡帘本体11对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此外,为了避免挡帘本体11与前围外板30彼此干涉,挡帘本体11与前围外板30之间具有间隙,因此,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流件12,减少了进入保险杠挡帘10和前围外板30之间的气流,从而降低了车辆的风阻。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的风阻能够降低5counts~8counts(counts为风阻系数的单位)。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方向A为竖直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度。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采用其他设置,只要能够对挡帘本体11与前围外板30之间的空隙进行有效遮挡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为使气流便于沿保险杠挡帘10导出,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与第一方向A垂直的平面上,挡帘本体11呈弧形延伸,且挡帘本体11在挡帘本体11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导流件12从第一端111延伸至第二端112。如此,通过设置挡帘本体11呈弧线延伸,以与保险杠20及前围外板30的形状匹配,并使气流沿保险杠挡帘10导出时的流动路径为弧形(气流的流动方向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所示),从而减小了气流沿挡帘本体11导出的过程中所受的阻力。通过设置导流件12从第一端111延伸至第二端112,使气流沿挡帘本体11导出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导流件12的导流作用,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风阻。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导流件12沿第二方向B凸设于挡帘本体11,指的是在保险杠挡帘10在垂直于挡帘本体11的弧形延伸方向的任一截面上,导流件12沿第二方向B延伸并凸出于挡帘本体11。
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挡帘本体11具有分别连接于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的第一弧形面113和第二弧形面114,第一弧形面113和第二弧形面114彼此相对设置。挡帘本体11朝向第一弧形面113指向第二弧形面114的方向凹陷。导流件12凸设于第二弧形面114。需要说明的是,挡帘本体11的凹陷方向与保险杠20及前围外板30的形状相匹配,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二弧形面114位于车辆的外侧,即车辆前方的气流吹至第二弧形面114并沿第二弧形面114导出。因此,通过将导流件12凸设于第二弧形面114,使导流件12能够阻挡于气流在第一方向A上的流动路径上,从而实现对气流的导流作用。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挡帘本体的剖视图。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挡帘本体11包括沿第一方向A彼此相连的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第一本体115沿第一方向A远离第二本体116的一侧用于连接于保险杠20,第二本体116沿第一方向A远离第一本体115的一侧设有导流件12,且第二本体116的硬度小于第一本体115的硬度。如此,通过分别设置硬度不同的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并使硬度较大的第一本体115用于与保险杠20相连,以使挡帘本体11便于与保险杠20固定连接。而由于卡车等车辆的驾驶室可能需要翻转以进行维修,因此,通过设置靠近前围外板30的第二本体116具有较小的硬度,以使第二本体116能够在驾驶室翻转过程中压缩变形,并在驾驶室恢复到正常使用状态时,第二本体116回弹到原始位置。
可选地,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均采用PP/EPDM(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材料。可以理解,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分别由不同硬度和配方的PP/EPDM材料制成。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通过二次注塑成型工艺连接。具体地,将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中的一者的原材料放入一次的模具内,待在模具内成型后,将成型后的零件取出,放入二次成型的模具内,然后注入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中的另一者的原材料成型。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保险杠挡帘10。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辆还包括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在第一方向A上彼此间隔设置,保险杠挡帘10沿第一方向A挡设于前围外板30和保险杠20之间。如此,通过设置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在第一方向A上彼此间隔设置,以使保险杠20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少车辆受到冲击时对前围外板30及与前围外板30相连的车体的损坏。通过设置保险杠挡帘10沿第一方向A挡设于前围外板30与保险杠20之间,以对车辆内部结构进行遮挡,使车辆的造型美观。
在一个实施例中,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在第二方向B上的间距为D,0<D≤20mm。
为使保险杠挡帘10与保险杠20固定连接,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挡帘本体11沿第一方向A靠近保险杠2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117,保险杠20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17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1。车辆还包括一一对应地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17和第二连接孔21内的紧固件,紧固件用于使挡帘本体11相对保险杠20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辆包括纵梁(图中未示出),纵梁沿与第一方向A垂直的第三方向C(也即图3中的方向C)纵长延伸,保险杠20和前围外板30均设于纵梁在第三方向C上的同一端。车辆具有与纵梁的纵长延伸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保险杠挡帘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保险杠挡帘10分别间隔设于车辆的中心线两侧。如此,使保险杠挡帘10分别位于车辆的左右两侧,使从车辆前方吹来的气流能够分别在两个保险杠挡帘10的导流作用下,流出车辆的左右两侧,以降低车辆的风阻。
具体地,在与第一方向A垂直的平面上,挡帘本体11呈弧形延伸,且挡帘本体11在其弧形延伸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的连线方向相对于第三方向C倾斜设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保险杠挡帘,用于设置于车辆的保险杠和前围外板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挡帘包括:
挡帘本体,所述挡帘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保险杠,且所述挡帘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挡设于所述保险杠与所述前围外板之间;以及
导流件,连接于所述挡帘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保险杠的一侧,且所述导流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设置的第二方向凸设于所述挡帘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挡帘,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挡帘本体呈弧形延伸,且所述挡帘本体在所述挡帘本体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导流件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险杠挡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帘本体具有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
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彼此相对设置;所述挡帘本体朝向所述第一弧形面指向所述第二弧形面的方向凹陷;
所述导流件凸设于所述第二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挡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帘本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连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所述第一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保险杠;
所述第二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设有所述导流件,且所述第二本体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硬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险杠挡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二次注塑成型连接。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保险杠挡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保险杠和前围外板,所述保险杠和所述前围外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
所述保险杠挡帘沿所述第一方向挡设于所述前围外板和所述保险杠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挡帘与所述前围外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帘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保险杠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
所述保险杠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
所述车辆还包括一一对应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使所述挡帘本体相对所述保险杠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纵梁,所述纵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纵长延伸;所述保险杠和所述前围外板均设于所述纵梁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端;
所述车辆具有与所述纵梁的纵长延伸方向平行的中心线;
所述保险杠挡帘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保险杠挡帘分别间隔设于所述车辆的中心线两侧。
CN202222757317.2U 2022-10-19 2022-10-19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Active CN218489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7317.2U CN218489759U (zh) 2022-10-19 2022-10-19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7317.2U CN218489759U (zh) 2022-10-19 2022-10-19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9759U true CN218489759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4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57317.2U Active CN218489759U (zh) 2022-10-19 2022-10-19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97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2847B2 (en) Tray energy absorber and bumper system
US7997637B2 (en) Resinous impact-energy absorber for absorbing side impact energy
EP2796325A1 (en) A bumper back beam being equipped with a fiber composite reinforming matarial with hollow section inside and a bumper having the same
US20120049546A1 (en) Energy absorber for vehicle bumper
US9849917B2 (en) Cowl top cover
US10377432B2 (en)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JPH01156154A (ja) 自動車用放熱器枠
KR20080082622A (ko) 차량용 에너지 흡수 펜더
JP395684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EP2703230A1 (en) Bumper beam assembly system
KR20060073950A (ko) 차량 펜더
CN102874205B (zh) 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
CN218489759U (zh) 保险杠挡帘及车辆
CN207826148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护板及汽车
KR20080075526A (ko) 차량용 에너지 흡수 펜더
CN112677924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7336751B (zh) 一种可吸收泥水撞击能量的挡泥板结构
CN204895358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06446671U (zh) 一种新型汽车前围下横梁加强机构
CN210000417U (zh) 用于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以及车辆
CN207758530U (zh) 一种客车后舱门
CN210634487U (zh) 一种汽车前格栅饰条卡扣基座组件
CN210162036U (zh) 吸能块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969375U (zh) 车辆的通风盖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US5660897A (en) Automotive moulding with offset gas injection aper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