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64669U -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64669U
CN218464669U CN202221963963.8U CN202221963963U CN218464669U CN 218464669 U CN218464669 U CN 218464669U CN 202221963963 U CN202221963963 U CN 202221963963U CN 218464669 U CN218464669 U CN 218464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conveying mechanism
conveying
layer
lower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6396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立进
郭坤龙
温添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ast W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ast W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ast W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ast W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6396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646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64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646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挂架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包括上下层对应且水平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分别具有:基座,以及呈水平布置在所述基座两端的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能绕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以及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且用于驱动该第一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组件,进而带动所述输送带的转动;然而,通过上述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装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从而有利于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且减少了占用空间,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用价值高。

Description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挂架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背景技术
生产中,挂架机经常使用到治具,将产品放置在治具上进行加工,比如进行阳极氧化处理等。需要将产品固定在治具中进行加工时,在加工前需要对治具进行装配锁紧以使得产品能够固定在治具中。
实际生产中,治具和产品同时被挂放在挂架机的料架上进行统一加工,在加工完成后,将治具进行解锁以将加工完成的产品从治具中取出;并通过机台NG检测,将检测不良品通过机器人转运至挂架机NG机构上。
然而,现有挂架机NG机构,结构复杂,随着使用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挂架机NG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有必要针对这类挂架机NG机构的结构进行研究和改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故提出本申请的构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包括:
上下层对应且水平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分别具有:
基座,以及呈水平布置在所述基座两端的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以及
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能绕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以及
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且用于驱动该第一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组件,进而带动所述输送带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一侧具有缺口部,且该缺口部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的一端均为进料端,另一端均为出料端,其中,所述缺口部位于第一输送机构的进料端一侧;以使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的进料端呈纵向错位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带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件,以及
第一联动轮,所述第一联动轮与所述驱动件的动力轴转动连接;
第二联动轮,所述第二联动轮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
联动带,所述联动带与所述第一联动轮和所述第二联动轮套接,以带动所述第一联动轮和所述第二联动轮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分别通过支撑架支撑在基台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支撑架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上具有用于支撑所述输送带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位于所述输送带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带呈环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带内侧具有齿槽,各转动轴表面具有凸起的齿块,所述齿槽与所述齿块齿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包括:上下层对应且水平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分别具有:基座,以及呈水平布置在所述基座两端的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能绕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以及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且用于驱动该第一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组件,进而带动所述输送带的转动;然而,通过上述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装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从而有利于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且减少了占用空间,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用价值高。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输送机构;2、第二输送机构;3、基座;4、第一转动轴;5、第二转动轴;6、输送带;7、驱动组件;71、驱动件;72、第一联动轮;73、第二联动轮;74、联动带;8、缺口部;9、支撑架;10、连接件;11、进料端;12、出料端;13、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未特别注明的工艺参数或条件,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
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包括:上下层对应且水平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1和第二输送机构2,第一输送机构1和第二输送机构2的一端均为进料端11,另一端均为出料端12,其中,进料端11对应的一侧为机器人,以便于机器人将工件传送至该进料端11;出料端12对应的一侧为人工下料工位,以便于人工的下料。
第一输送机构1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2分别具有:基座3,以及呈水平布置在所述基座3两端的第一转动轴4和第二转动轴5;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4和所述第二转动轴5上的输送带6,所述输送带6能绕所述第一转动轴4和所述第二转动轴5转动;以及与所述第一转动轴4连接且用于驱动该第一转动轴4转动的驱动组件7,进而带动所述输送带6的转动,即可带动置于所述输送带6上的工件水平移动。
第一输送机构1的输送带6的一侧具有缺口部8,且该缺口部8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2的输送带6的上方,其中,该缺口部8位于第一输送机构1的进料端11一侧;以使所述第一输送机构1和第二输送机构2的进料端11呈纵向错位布置,进而,便于机器人将工件置于第一输送机构1和第二输送机构2的输送带6的进料端11;其中,所述第一输送机构1的输送带6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2的输送带6长度。
驱动组件7包括:驱动件71,以及第一联动轮72,所述第一联动轮72与所述驱动件71的动力轴转动连接;第二联动轮73,所述第二联动轮73与所述第一转动轴4转动连接;联动带74,所述联动带74与所述第一联动轮72和所述第二联动轮73套接,以带动所述第一联动轮72和所述第二联动轮73同步转动;其中,所述驱动件71为同步电机,但显然并不限于此,除了采用上述的同步电机外,其它驱动件71也适用于本实施例。
第一输送机构1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2分别通过支撑架9支撑在基台上,其中,该支撑架9由多个支撑件组成,具有的,该支撑件可以为四个,分别均匀间隔布置在各输送机构的周围;各驱动件71分别位于位于各输送机构的底部,所述驱动件71通过连接件10与所述支撑架9固定。
输送带6呈环形状,且所述输送带6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材料制成;所述基座3上具有用于支撑所述输送带6的支撑结构13,该支撑结构13为板状结构,且该支撑结构13位于所述输送带6的内侧;由于输送带6采用的是柔性材质的橡胶材料,当过多的工件置于输送带6进行输送时,该支撑结构13可起到支撑的作用。
输送带6内侧具有齿槽,各转动轴表面具有凸起的齿块,所述齿槽与所述齿块齿合连接;从而增强了输送带6输送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该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通过上述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装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从而有利于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且减少了占用空间,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用价值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可拆卸安装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插接与卡扣相配合的方式,又例如,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等。
以上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
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下层对应且水平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分别具有:
基座,以及呈水平布置在所述基座两端的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以及
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能绕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以及
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且用于驱动该第一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组件,进而带动所述输送带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一侧具有缺口部,且该缺口部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的一端均为进料端,另一端均为出料端,其中,所述缺口部位于第一输送机构的进料端一侧;以使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的进料端呈纵向错位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带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件,以及
第一联动轮,所述第一联动轮与所述驱动件的动力轴转动连接;
第二联动轮,所述第二联动轮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
联动带,所述联动带与所述第一联动轮和所述第二联动轮套接,以带动所述第一联动轮和所述第二联动轮同步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分别通过支撑架支撑在基台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支撑架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具有用于支撑所述输送带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位于所述输送带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呈环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内侧具有齿槽,各转动轴表面具有凸起的齿块,所述齿槽与所述齿块齿合连接。
CN202221963963.8U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Active CN218464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63963.8U CN218464669U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63963.8U CN218464669U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64669U true CN218464669U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36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63963.8U Active CN218464669U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646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0938B (zh) 全自动常压隧道式烘烤装置
CN218464669U (zh) 一种挂架机的上下双层ng品下料机构
CN111674940A (zh) 一种智能家具板材双面钻孔设备及加工方法
CN112696874B (zh) 一种山芋粉皮加工用冷却架
CN213213987U (zh) 一种电路板焊接用上料装置
CN209554239U (zh) 一种夹包机
CN109704020A (zh) 一种夹包机
CN115649742A (zh) 一种电子商务用物品条码扫描装置
CN211702886U (zh) 防静电smt上下料架
CN211594202U (zh) 一种包装箱生产用自动传送机构
CN211846378U (zh) 一种搬运码垛机器人
CN109545728B (zh) 一种自动化晶圆转移方法
CN113816091A (zh) 一种服装生产线吊架
CN218260793U (zh) 一种基于机器人上下料输送装置
CN209905774U (zh) 一种肉粉自动输送装置
CN219807323U (zh) 一种具有防掉落功能的食品运输装置
CN216470788U (zh) 一种硬质料盘供料机构
CN218538396U (zh) 一种机加工导板生产用转运装置
CN211594046U (zh) 一种环境纳米材料制备用送料装置
CN210594561U (zh) 一种瓦楞纸下料台
CN217497727U (zh) 一种具有翻转结构的汽车零部件运输装置
CN217048699U (zh) 一种机械制造运输装置
CN220097696U (zh) 电路板存放架切换装置
CN217779895U (zh) 一种药瓶传输装置
CN219928813U (zh) 基于工业机器人的链式输送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