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56079U - 焊接系统 - Google Patents
焊接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56079U CN218456079U CN202222518453.6U CN202222518453U CN218456079U CN 218456079 U CN218456079 U CN 218456079U CN 202222518453 U CN202222518453 U CN 202222518453U CN 218456079 U CN218456079 U CN 2184560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conveying section
- conveying
- welding
- battery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焊接系统,包括:夹持装置,夹持装置用于夹持电芯,并将电芯侧立设置;输送装置,夹持装置设于输送装置,且输送装置适于沿第一方向输送夹持装置,夹持装置沿第二方向布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呈预设的夹角;焊接装置,焊接装置与输送装置相邻设置,焊接装置的焊接头可靠近或远离夹持装置运动以焊接电芯。通过夹持装置可以保持电芯在焊接过程中处于侧立状态,便于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自动掉落,提升电芯焊接合格率,并且便于将焊接头对电芯进行焊接以及在焊接完成后对电芯进行避让,使得焊接系统布局合理,可以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焊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电芯的盖板与极耳进行焊接。
相关技术中,由于产线设备结构的限制,使得在盖板与极耳的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不能得到有效的清理,从而导致部分大颗粒粉尘存在进入电芯内部的风险,影响电芯的品质,并且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焊接系统,焊接系统在对电芯的焊接过程中可以防止大颗粒粉尘进入电芯内部,提升电芯焊接合格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系统,包括: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电芯,并将所述电芯侧立设置;输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于所述输送装置,且所述输送装置适于沿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沿第二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呈预设的夹角;焊接装置,所述焊接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相邻设置,所述焊接装置的焊接头可靠近或远离夹持装置运动以焊接电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系统,通过夹持装置可以保持电芯在焊接过程中处于侧立状态,便于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自动掉落,提升电芯焊接合格率,并且电芯的摆放方向与输送方向存在夹角,焊接装置设置在夹角开口敞开的一侧,并且焊接头可以沿垂直于电芯的方向运动,便于将焊接头对电芯进行焊接以及在焊接完成后对电芯进行避让,使得焊接系统布局合理,可以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段,所述第一输送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夹持装置;第二输送段,所述第二输送段与所述第一输送段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输送段的尾部与所述第二输送段的头部之间;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连接在所述第二输送段的尾部与所述第一输送段的头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焊接系统还包括: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设在所述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的第一端,并适于将所述第一输送段的夹持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段上;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设在所述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的第二端,并适于将所述第二输送段的夹持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一输送段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输送段与所述第二输送段在竖向方向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盖板夹持部,所述盖板夹持部用于夹持所述电芯的盖板;电芯本体夹持部,所述电芯本体夹持部用于夹持所述电芯的电芯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盖板夹持部和所述电芯本体夹持部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构造为平板结构,且所述安装座可连接在所述输送装置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本体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板组件,所述第一夹板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第二夹板组件,所述第二夹板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第一夹板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夹板组件与所述第一夹板组件可相互靠近或远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夹板组件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于所述安装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轨;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且所述滑轨和所述滑槽中的一个设于所述连接座,所述滑轨和所述滑槽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安装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座设于所述安装座;弹性驱动件,所述弹性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且所述弹性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连接座之间,并可对所述连接座施加向所述第一夹板组件一侧靠近的驱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焊接系统的示意图一;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焊接系统的示意图二;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焊接系统的示意图三;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焊接系统的示意图四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夹持装置与电芯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圈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B处圈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6中C处圈示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焊接系统1000、
夹持装置100、电芯本体夹持部110、第一夹板组件111、第一立板1111、第一安装板1112、第一支撑板1113、第二夹板组件112、第二立板1121、第二安装板1122、第二支撑板1123、盖板夹持部120、安装座130、连接座140、滑动机构150、滑轨151、滑槽152、驱动组件160、固定座161、弹性驱动件162、
输送装置200、第一输送段210、第二输送段220、第一过渡段230、第二过渡段240、焊接装置300、焊接头310、
电芯400、电芯本体410、极耳411、盖板420、
第一升降装置510、第二升降装置520、支撑座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系统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焊接系统1000包括夹持装置100、输送装置200和焊接装置300。
结合图1、图2和图6,夹持装置100用于夹持电芯400,并且将电芯400侧立设置,夹持装置100设置在输送装置200上,以通过输送装置200对夹持装置100以及夹持固定在夹持装置100上的电芯400进行输送。输送装置200可以沿第一方向输送夹持装置100,并且夹持在夹持装置100上的电芯400沿第二方向布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可以通过夹持装置100将电芯400保持侧立的状态,并通过输送装置200沿第一方向输送夹持装置100和电芯400。
其中,参照图2和图6,电芯400为长方体,电芯400的盖板420设置在其长度方向的端部(一端或两端),并且电芯400沿输送装置200的输送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侧立”指的是将电芯400的盖板420设置输送装置200输送方向的两侧,并且电芯400的窄边与地面相对设置,并且盖板420的长边保持竖直设置。
进一步地,焊接装置300用于焊接电芯400,以将电芯400的盖板420与电芯本体410焊接相连,而且焊接装置300与输送装置200相邻设置,焊接装置300的焊接头310可以靠近或远离夹持装置100运动,以通过焊接头310对电芯400进行焊接。如:焊接头310沿图中所示的第三方向向靠近或向远离夹持装置100的方向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驱动焊接头310沿第三方向向电芯400一侧靠近,以将焊接头310驱动至适于对电芯400进行焊接操作的位置,并可以对电芯400进行焊接操作。当通过焊接头310对电芯400进行焊接操作后,可以驱动焊接头310沿第三方向向远离电芯400一侧运动,以将焊接头310驱动至适于对电芯400输送路径进行避让的位置,使得输送装置200可以继续对电芯400进行输送。当位于输送装置200上已经完成焊接操作的电芯400上游的(未焊接)电芯400输送至适于焊接的位置时,可以再次驱动焊接头310沿第三方向向电芯400一侧靠近,并通过焊接头310对电芯400进行焊接。
参照图2在夹持装置100和电芯400的输送过程中,电芯400沿第二方向进行布置,也就是说电芯400的布置方向(即第二方向)与输送方向(第一方向)存在夹角,并且焊接装置300设置在夹角开口朝向的区域内,通过驱动焊接装置300的焊接头310沿第三方向往复运动,可以实现焊接头310对电芯400的焊接及避让动作。由此,通过将电芯400相对输送方向倾斜布置便于将电芯400与焊接装置300对应,有助于提高生产节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与水平方向呈锐角或钝角,夹持装置100的布置方向即是电芯400布置的方向。
结合图1和图6,夹持装置100可以将电芯400侧立夹持,即电芯400在焊接过程中也保持侧立的状态,从而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可以靠自重掉落,并不会附着在电芯400表面或进入电芯400,进而提升电芯400焊接合格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系统1000,通过夹持装置100可以保持电芯400在焊接过程中处于侧立状态,便于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自动掉落,提升电芯400焊接合格率,并且电芯400的摆放方向与输送方向存在夹角,焊接装置300设置在夹角开口敞开的一侧,并且焊接头310可以沿垂直于电芯400的方向运动,便于将焊接头310对电芯400进行焊接以及在焊接完成后对电芯400进行避让,使得焊接系统1000布局合理,可以提高电芯4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芯400构造为长方体,当电芯400夹持固定在夹持装置100上时,电芯400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电芯400的宽度方向为竖向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200包括: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所述第一输送段21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第一输送段210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夹持装置100,以将夹持装置100及电芯400输送至适于与焊接装置300配合的位置。
参照图1,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在竖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以在竖向方向形成环形输送线路,此时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之间通过升降装置(第一升降装置510和第二升降装置520)相连;参照图4,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以在水平方向内形成环形输送线路,此时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通过过渡段(第一过渡段230和第二过渡段240)相连;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在竖向方向上存在高度差并相对设置,或者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在竖向方向上存在高度差并在竖向方向的投影上错位设置,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可通过过渡段首尾相连形成环形的输送线路。
结合图1和图2,第一输送段210沿第一方向自左向右输送夹持装置100和电芯400,第一输送段210沿第一方向自右向左输送夹持装置100和电芯400,从而可以形成环形输送线路。
其中,当第一输送段210上的夹持装置100所夹持的电芯400完成焊接操作后,夹持装置100和电芯400输送至第一输送段210尾端,电芯400可以由第一输送段210尾端处的第一机器人(图中未示出)取出(即将电芯400从夹持装置100上取下),并且夹持装置100由第一升降装置510输送至第二输送段220上,经由第二输送段220沿第一方向自右向左输送夹持装置100,进而将夹持装置100输送至第二升降装置520处,并由第二升降装置520输送至第一输送段210上,以实现夹持装置100的回流。在第一输送段210的起始端处也设有第二机器人(图中未示出),第二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上料,即将待焊接盖板420的电芯400放入夹持装置100中,并通过第一输送段210再次输送。
进一步地,第二输送段220的尾端(即图中的左侧)设有第三机器人(图中未示出),第三机器人用于实现盖板上料,即将未焊接的盖板420放入盖板夹持部120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机器人用于将完成焊接的电芯400从第一输送段210末端位置取下或者从第一升降装置510上取下,通过第二输送段220将夹持装置100进行回收,以将夹持装置100输送至适于再次上料的位置(即与第三机器人配合的位置),此时可以通过第三机器人将盖板420放入盖板夹持部120,进一步地,通过第二升降装置520可以进一步将上料有盖板420的夹持装置输送至适于与第二机器人配合上料的位置,通过第二机器人将待焊接的电芯本体410放入电芯本体夹持部110,并再次通过第一输送段210对待焊接的电芯400进行输送。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焊接系统1000中设置第一机器人、第二机器人和第三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上料、下料动作,提升焊接系统1000的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其中,由第一机器人、第二机器人和第三机器人执行的相关操作也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动操作,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焊接系统1000的自动化程度,影响生产效率。
由此,通过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配合,可以快速对焊接完成后的电芯400和夹持装置100进行回收,提高生产节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关于电芯400及夹持装置100进行取放的操作仅为焊接系统1000实际应用中的一种可实施方式,具体关于焊接系统1000中的电芯400及夹持装置100的操作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00还包括:第一过渡段230和第二过渡段240,第一过渡段230连接在第一输送段210的尾部与第二输送段220的头部之间,第二过渡段240连接在第二输送段220的尾部与第一输送段210的头部之间,从而通过第一过渡段230和第二过渡段240将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首尾相连,形成环形输送线路。
进一步地,第一输送段210与第二输送段220设于同一水平高度,从而可以提升夹持装置100在输送过程中的输送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段210与第二输送段220平行设置,并且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输送方向相反,即第一输送段210沿第一方向自左向右输送夹持装置100,第二输送段220沿第一方向自右向左输送夹持装置100。
进一步地,第一过渡段230和第二过渡段240呈弧形延伸,并且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平行设置,第一过渡段230和第二过渡段240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两端,并分别与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相连,操作人员(或机器人)可以在第一过渡段230和第二过渡段240处对电芯400、夹持装置100进行取放或者位置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焊接装置300用于将盖板420与电芯本体410的极耳411进行焊接。参照图3,当焊接装置300设置在第一输送段210的一侧时,焊接装置300仅能能对电芯400一侧的盖板420和极耳411进行焊接。当需要对在长度方向两侧设置有盖板420的电芯400进行焊接时,在焊接完电芯400一侧的极耳411和盖板420时,可以通过调换电芯400在夹持装置100上的方向对另一侧的极耳411和盖板420再次焊接。若通过本申请中的焊接系统1000对仅单侧设置盖板420的电芯400进行焊接时,无需对电芯本体410在夹持装置100的方向进行调换即可完成对电芯400的焊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输送段210上可形成有多个焊接工位,还可以通过将电芯400运输至下一个工位上再次焊接,以实现对电芯本体410两侧的盖板420进行焊接,可以保证生产线不停机输送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焊接系统1000还包括:第一升降装置510和第二升降装置520,第一升降装置510设在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第一端,并且第一升降装置510可以将第一输送段210的夹持装置100输送至第二输送段220上,第二升降装置520设在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第二端,并且第二升降装置520可以将第二输送段220的夹持装置100输送至第一输送段210上,从而可以将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布置不同的高度位置上,使得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在焊接系统1000内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便于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在焊接系统1000内布置。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输送段210与第二输送段220在竖向方向相对设置。
如图1所示,第二输送段220的输送方向与第一输送段210的输送方向相反,并且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输送长度相同,从而便于对升降装置(第一升降装置510和第二升降装置520)进行设置,第一升降装置510和第二升降装置520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动作即可实现夹持装置100的转运及输送。
其中,第一输送段210设置在第二输送段220的上方,焊接装置300设置在与第一输送段210同一高度的位置上,以将焊接装置300与第一输送段210对应设置,从而可以通过焊接装置300对第一输送段210上的电芯400进行焊接。
参照图1和图2,第一输送段210上的夹持装置100与电芯400的摆放方向与输送方向具有夹角,当夹持装置100由第一输送段210输送至第一升降装置510上时,夹持装置100仍可以保持原摆放方向,并通过第一升降装置510的举升结构对夹持装置100进行竖向传递,并且在由第一升降装置510向第二输送段220输送夹持装置100时,夹持装置100也可以保持原摆放角度输送至第二输送段22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焊接系统1000还包括支撑座600,支撑座600用于摆放焊接装置300,以通过支撑座600将焊接装置300布置在适于对第一输送段210上的电芯400对应的高度位置。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支撑座600,可以将焊接装置300与输送装置200上不同高度位置的电芯400对应,如:若降低图1中支撑座600的高度,可以将焊接装置300布置在与第二输送段220上的电芯400对应的高度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焊接系统1000包括多个焊接装置300,多个焊接装置300设置在第一输送段210的同一侧,并且多个焊接装置300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通过多个焊接装置300可以对第一输送段210上的多个电芯400同时进行焊接,提升焊接系统1000的焊接效率,从而加快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焊接系统1000还包括除尘装置(图中未示出),除尘装置设置在焊接装置300的前端,并且除尘装置用于吸附粉尘颗粒。其中,除尘装置可以将环境中的小颗粒粉尘抽走,以防止小颗粒粉尘附着在电芯400上或者进入电芯400。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电芯400保持侧立的姿态进行焊接,以便于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可以靠自重掉落,小颗粒粉尘可以通过除尘装置抽走,从而可以减少电芯400所处的环境中的颗粒物,提升电芯400的焊接合格率。其中,“大颗粒粉尘”指的是体积相对较大的颗粒,即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可以掉落的颗粒物,“小颗粒粉尘”指的是体积相对较小的颗粒,小颗粒粉尘无法因自重快速掉落并适于在所处环境中飘浮。
需要说明的是,除尘装置可以构造为抽风机,以将小颗粒粉尘抽走,关于除尘装置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包括:盖板夹持部120和电芯本体夹持部110,盖板夹持部120用于夹持电芯400的盖板420,电芯本体夹持部110用于夹持电芯400的电芯本体410,从而将盖板420和电芯本体410进行固定,以便于将盖板420与电芯本体410的极耳411焊接。
结合图2、图3和图6所示,在竖向方向的投影上,盖板夹持部120的投影设在输送装置200的投影的外侧,从而以使得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可以掉落在输送装置200以外的区域,避免大颗粒粉尘掉落在输送装置200上。
可以理解的是,焊接装置300用于对盖板420和极耳411进行焊接,当将盖板夹持部120设置在输送装置200的外侧时,可以防止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掉落在输送装置200上。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焊接装置300设置在输送装置200宽度方向的一侧,当支撑座600与输送装置200的位置固定时,将盖板夹持部120布置在输送装置200的外侧,可以减小焊接装置300的设置位置到盖板420和极耳411的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缩短焊接头310在焊接过程中的运动行程。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芯400的长度尺寸较小时,电芯400在竖向方向的投影可以落在输送装置200内,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粉尘可以掉落在输送装置200上。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包括安装座130,盖板夹持部120和电芯本体夹持部110安装在安装座130上,安装座130构造为平板结构,而且安装座130可连接在输送装置200上。
其中,安装座130为盖板夹持部120和电芯本体夹持部110的安装载体,并且夹持装置100通过安装座130摆放在输送装置200上,将安装座130构造为平板结构可以提升夹持装置100的摆放稳定性。
具体地,安装座130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与输送装置200固定相连,以提升夹持装置100与输送装置200的连接可靠性,将夹持装置100与输送装置200进行定位,防止夹持装置100相对输送装置200晃动。其中,安装座130还可以通过夹具夹持、卡接定位、限位止抵、滑轨滑槽滑动配合等配合方式与输送装置200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本体夹持部110包括:第一夹板组件111和第二夹板组件112,第一夹板组件111设置在安装座130上,第二夹板组件112也设置在安装座130上,并且第二夹板组件112与第一夹板组件111相对设置,而且第二夹板组件112与第一夹板组件111可以相互靠近或远离,以通过第一夹板组件111和第二夹板组件112夹持电池本体410。其中,第一夹板组件111和第二夹板组件112在第三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调。
进一步地,第二夹板组件112可以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一夹板组件111(此时第一夹板组件111相对安装座130位置固定)滑动,即第二夹板组件112与第一夹板组件111之间的距离可调,可以通过驱动第二夹板组件112向第一夹板组件111靠近或远离可以实现夹持装置100对不同厚度的电芯400进行夹持,提升夹持装置100的适用性。
可选地,第二夹板组件112相对安装座130位置固定,通过驱动第一夹板组件111沿第三方向向第二夹板组件112一侧靠近或远离,也可以实现调节第一夹板组件111与第二夹板组件112之间的距离,从而夹持装置100可以对不同厚度的电芯400进行夹持,提升夹持装置100的适用性。
可选地,第一夹板组件111和第二夹板组件112均可移动地与安装座130相连,即第一夹板组件111和第二夹板组件112均可以沿第三方向运动,以通过驱动第一夹板组件111与第二夹板组件112中的至少一个运动调节第一夹板组件111与第二夹板组件112之间的距离,实现夹持装置100对不同厚度的电芯400进行夹持。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夹板组件112包括连接座140,连接座140设置在安装座130的上方,而且第二夹板组件112设于连接座140,连接座140可以相对安装座130沿第三方向运动,通过驱动连接座140相对安装座130在第三方向上运动,以带动第二夹板组件112沿第三方向向第一夹板组件111一侧靠近或远离,从而实现第一夹板组件111和第二夹板组件112之间距离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板组件111为多个,多个第一夹板组件111在安装座130上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第二夹板组件112为多个,多个第二夹板组件112在连接座140上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由此,通过多个第一夹板组件111和多个第二夹板组件112的配合对电芯本体410夹持,提升夹持装置100对电芯本体410的夹持可靠性。
如图5所示,第一夹板组件111和第二夹板组件112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一夹板组件111和多个第二夹板组件112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还包括滑动机构150,滑动机构150包括:滑轨151和滑槽152,滑轨151沿第三方向延伸,滑槽152与滑轨151滑动配合,而且滑轨151和滑槽152中的一个设于连接座140,滑轨151和滑槽152中的另一个设于安装座130,连接座140可以相对安装座130沿第三方向滑动。
参照图5,滑轨151设置在安装座130上,并且连接座140的底部设有滑槽152,通过滑轨151和滑槽152的滑动配合,可以提升连接座140相对安装座130运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还包括驱动组件160,驱动组件160包括:固定座161和弹性驱动件162,固定座161设置在安装座130上,弹性驱动件162安装于固定座161,而且弹性驱动件162连接于固定座161和连接座140之间,并且弹性驱动件162可以对连接座140施加沿第三方向向第一夹板组件111一侧靠近的驱动力。
其中,弹性驱动件162构造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固定座161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座140的底部相连,当驱动连接座140沿第三方向向远离第一夹板组件111一侧运动时,弹簧被压缩进行蓄能,此时弹簧具有驱动连接座140沿第三方向向靠近第一夹板组件111一侧靠近的驱动趋势。
具体地,通过在连接座140与安装座130之间设置滑动机构150和驱动组件160,滑动机构150用于对连接座140相对安装座130的运动进行导向,驱动组件160用于对连接座140施加驱动力,以实现连接座140相对安装座130在第三方向上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板组件111包括第一立板1111、第一安装板1112和第一支撑板1113,第一立板1111与第一安装板1112垂直设置,第一支撑板1113支撑在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安装板1112之间,并且第一支撑板1113同时垂直于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安装板1112设置,从而提升第一夹板组件111的结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板组件112包括第二立板1121、第二安装板1122和第二支撑板1123,第二立板1121与第二安装板1122垂直设置,第二支撑板1123支撑在第二立板1121和第二安装板1122之间,并且第二支撑板1123同时垂直于第二立板1121和第二安装板1122设置,从而提升第二夹板组件112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立板1111与第二立板1121相对设置,以通过第一立板1111和第二立板1121对电芯本体410进行夹持,并且第一立板1111与第二立板1121平行设置,以使得第一立板1111和第二立板1121对长方体的电芯本体410夹持时可以与电芯本体410的外壁面紧密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装置(100),所述夹持装置(100)用于夹持电芯(400),并将所述电芯(400)侧立设置;
输送装置(200),所述夹持装置(100)设于所述输送装置(200),且所述输送装置(200)适于沿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夹持装置(100),所述夹持装置(100)沿第二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呈预设的夹角;
焊接装置(300),所述焊接装置(300)与所述输送装置(200)相邻设置,所述焊接装置(300)的焊接头(310)可靠近或远离所述夹持装置(100)运动以焊接所述电芯(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200)包括:
第一输送段(210),所述第一输送段(21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夹持装置(100);
第二输送段(220),所述第二输送段(220)与所述第一输送段(210)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200)还包括:
第一过渡段(230),所述第一过渡段(230)连接在所述第一输送段(210)的尾部与所述第二输送段(220)的头部之间;
第二过渡段(240),所述第二过渡段(240)连接在所述第二输送段(220)的尾部与所述第一输送段(210)的头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200)还包括:
第一升降装置(510),所述第一升降装置(510)设在所述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第一端,并适于将所述第一输送段(210)的夹持装置(100)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段(220)上;
第二升降装置(520),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0)设在所述第一输送段(210)和第二输送段(220)的第二端,并适于将所述第二输送段(220)的夹持装置(100)输送至所述第一输送段(2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段(210)与所述第二输送段(220)在竖向方向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00)包括:
盖板夹持部(120),所述盖板夹持部(120)用于夹持所述电芯(400)的盖板(420);
电芯本体夹持部(110),所述电芯本体夹持部(110)用于夹持所述电芯(400)的电芯本体(4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00)包括安装座(130),所述盖板夹持部(120)和所述电芯本体夹持部(110)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30),所述安装座(130)构造为平板结构,且所述安装座(130)可连接在所述输送装置(20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本体夹持部(110)包括:
第一夹板组件(111),所述第一夹板组件(111)设于所述安装座(130);
第二夹板组件(112),所述第二夹板组件(112)设于所述安装座(130),并与所述第一夹板组件(111)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夹板组件(112)与所述第一夹板组件(111)可相互靠近或远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板组件(112)还包括连接座(140),所述连接座(140)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座(1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00)还包括滑动机构(150),所述滑动机构(150)包括:
滑轨(151);
滑槽(152),所述滑槽(152)与所述滑轨(151)滑动配合,且所述滑轨(151)和所述滑槽(152)中的一个设于所述连接座(140),所述滑轨(151)和所述滑槽(152)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安装座(13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00)还包括驱动组件(160),所述驱动组件(160)包括:
固定座(161),固定座(161)设于所述安装座(130);
弹性驱动件(162),所述弹性驱动件(162)安装于所述固定座(161),且所述弹性驱动件(162)连接于所述固定座(161)和所述连接座(140)之间,并可对所述连接座(140)施加向所述第一夹板组件(111)一侧靠近的驱动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18453.6U CN218456079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焊接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18453.6U CN218456079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焊接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56079U true CN218456079U (zh) | 2023-02-07 |
Family
ID=85124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18453.6U Active CN218456079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焊接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56079U (zh) |
-
2022
- 2022-09-22 CN CN202222518453.6U patent/CN2184560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2221828A (ja) | 電池の組立システム、電池素子本体の位置決め搬送装置 | |
CN218016641U (zh) | 焊接装置 | |
CN114641202A (zh) | 一种smt生产线 | |
CN115924509A (zh) | 一种转塔式集流盘上料装置 | |
CN218456079U (zh) | 焊接系统 | |
CN220975593U (zh) | 电芯移栽设备 | |
CN117644375A (zh) | 一种装配用上料装置及音圈马达装配系统 | |
CN213599109U (zh) | 一种面板灯及其自动化安装设备 | |
CN219900779U (zh) | 焊接装置 | |
CN211225322U (zh) | 锂电池连续翻转送料机构 | |
CN211072205U (zh) | 弹片上料装置 | |
CN209344048U (zh) | 电池片上料装置以及串焊机 | |
CN218309432U (zh) | 一种工件的自动码盘下料装置 | |
CN217412750U (zh) | 一种极耳翻折装置及焊接设备 | |
CN116247306A (zh) | 一种入壳压装生产线 | |
CN110444501A (zh) | 上下料设备 | |
CN213621880U (zh) | 移送中转矫正机构 | |
CN115635305A (zh) | 手推车篮筐生产组件 | |
CN210209060U (zh) | 一种自动焊接机 | |
CN109546199B (zh) | 一种电芯模块预处理系统 | |
CN108890304B (zh) | 一种锂离子电芯并联网自动切放点焊装置 | |
CN219807440U (zh) | 脚轮支架输送机构及自动冲孔机 | |
CN218641884U (zh) | 一种充电夹具自动上下料装置 | |
CN219216559U (zh) | 一种挡料装置及电芯输送线 | |
CN220575192U (zh) | 一种双工位焊接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