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1332U - 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1332U
CN218441332U CN202221247284.0U CN202221247284U CN218441332U CN 218441332 U CN218441332 U CN 218441332U CN 202221247284 U CN202221247284 U CN 202221247284U CN 218441332 U CN218441332 U CN 218441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connecting rod
transverse
module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472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俊翔
周国源
刘文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filed Critical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1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1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Furniture Connection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Electron Sources, Ion Sources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供支撑显示器,包括:外壳模块,包含主滑道、横滑道及第一纵滑道;主连杆件;主轴杆,能连动主连杆件,且能沿主滑道滑动;横连杆件,与主连杆件枢接,且能沿横滑道滑动;第一内连杆件,与横连杆件相互枢接,且能沿第一纵滑道滑动;第一外连杆件,与第一内连杆件相互枢接;以及第一倾转模块;其中,当第一外连杆件挤压第一倾转模块时,第一倾转模块保持在第一上锁状态,此时显示器的视角无法调整,当第一外连杆件释放第一倾转模块时,第一倾转模块变换为第一解锁状态,此时显示器的视角能被调整。

Description

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是具备上锁/解锁功能而能够使显示器定位于任何角度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CN206268736U揭示了一种支撑架,包括一座板、一载板、一第一动作结构、一连接板及一锁止结构,载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座板枢接,第一动作结构具有一轴杆、一动作件及一第一齿部,轴杆设置于载板上,动作件可移动地套设于轴杆上,第一齿部设于轴杆,连接板分别与座板及动作件枢接,锁止结构具有一压片及至少一锁止件,锁止件具有一第二齿部,压片枢设于载板上而邻近第二端,第二齿部自压片的一端延伸而出,且对应第一齿部,通过第二齿部与第一齿部咬合或分离,锁止结构与轴杆可在一锁固状态及一解锁状态之间变换,借此能调整显示器的倾斜角度并能够使显示器定位于任何角度。
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具备上锁/解锁功能而能够使显示器定位于任何角度的支撑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供支撑一显示器,包括:一外壳模块,包含一壳件、一主滑道、一横滑道及一第一纵滑道,该主滑道、该横滑道及该第一纵滑道形成于该壳件,该第一纵滑道沿一第一轴线延伸;一主连杆件,包含一本体、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枢接于该外壳模块,该本体具有一长形孔;一主轴杆,可滑动地穿设该长形孔及该主滑道,且能连动该主连杆件;一横连杆件,与该第二枢接部枢接,且能沿该横滑道滑动;一第一内连杆件,与该横连杆件相互枢接,且能沿该第一纵滑道滑动;一第一外连杆件,与该第一内连杆件相互枢接;一切换模块,连接该主轴杆,并能相对该壳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以及一第一倾转模块,能在一第一上锁状态及一第一解锁状态之间变换;其中,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外连杆件挤压该第一倾转模块,使该第一倾转模块保持在该第一上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一视角无法调整,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一倾转模块,该第一倾转模块变换为该第一解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该视角能被调整。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变换时,该切换模块连动该主轴杆于该主滑道中滑动,并带动该主连杆件枢转而拉动该横连杆件,该横连杆件于该横滑道中滑动,使该第一内连杆件及该第一外连杆件同步作动,借此该第一内连杆件于该第一纵滑道中滑动而带动该第一外连杆件去释放该第一倾转模块;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二位置朝该第一位置变换时,该切换模块连动该主轴杆于该主滑道中滑动,并带动该主连杆件枢转而推动该横连杆件,该横连杆件于该横滑道中滑动,使该第一内连杆件及该第一外连杆件同步作动,借此该第一内连杆件于该第一纵滑道中滑动而带动该第一外连杆件去挤压该第一倾转模块。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主连杆件还具有一第一枢接杆及一第二枢接杆,该第一枢接部通过该第一枢接杆而枢接于该外壳模块,该第二枢接部与该横连杆件通过该第二枢接杆而相互枢接,该主轴杆与该第一枢接杆之间定义一主力臂,该第一枢接杆与该第二枢接杆之间定义一副力臂,其中,该主力臂恒比该副力臂长。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主滑道的一长度大于该长形孔的一孔径长或大于所述横滑道的一长度。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主轴杆、该第一枢接杆及该第二枢接杆恒界定一三角形。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横连杆件包含一横连杆体及一横轴杆,该第一内连杆件包含一第一内连杆体及一第一内轴杆,该横连杆体与该第一内连杆体通过该横轴杆而相互枢接,该第一内连杆体与该第一外连杆件通过该第一内轴杆而相互枢接。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内连杆体与该第一外连杆件实质沿该第一轴线延伸排列,该横连杆体实质垂直该第一轴线,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外连杆件仍实质沿该第一轴线延伸,该横连杆体仍实质垂直该第一轴线,但该第一内连杆体同时与该第一外连杆件及该横连杆体斜交。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主滑道平行该第一轴线延伸并具有一主头端及一主尾端,该横滑道垂直该第一轴线延伸并具有一横头端及一横尾端,该第一纵滑道具有一第一纵头端及一第一纵尾端,该长形孔具有一长头端及一长尾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一位置时,该主轴杆位于该主头端及该长头端,该横轴杆位于该横头端,该第一内轴杆位于该第一纵头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二位置时,该主轴杆位于该主尾端及该长尾端,该横轴杆离开该横头端,该第一内轴杆离开该第一纵头端。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还包括一第二内连杆件、一第二外连杆件及一第二倾转模块,该外壳模块还包含形成于该壳件的一第二纵滑道,该第二纵滑道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该第二内连杆件与该横连杆件相互枢接,该第二外连杆件与该第二内连杆件相互枢接,且能沿该第二纵滑道滑动,该第二倾转模块能在一第二上锁状态及一第二解锁状态之间变换,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二外连杆件挤压该第二倾转模块,使该第二倾转模块保持在该第二上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该视角无法调整,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二倾转模块,该第二倾转模块变换为该第二解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该视角能被调整。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倾转模块包含一第一轴芯、一第一摩擦组及一第一外夹块,该第一摩擦组设置于该第一轴芯,该第一外夹块设置于该第一轴芯并抵接该第一摩擦组,该第二倾转模块包含一第二轴芯、一第二摩擦组及一第二外夹块,该第二摩擦组设置于该第二轴芯,该第二外夹块设置于该第二轴芯并抵接该第二摩擦组,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变换时,该第一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一外夹块沿该第一轴芯朝远离该第一摩擦组的方向移动,且该第二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二外夹块沿该第二轴芯朝远离该第二摩擦组的方向移动,借此使该第一摩擦组及该第二摩擦组的迫紧度变小到该显示器的该视角能被调整;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二位置朝该第一位置变换时,该第一外连杆件推动该第一外夹块沿该第一轴芯移动以挤压该第一摩擦组,且该第二外连杆件推动该第二外夹块沿第二轴芯移动以挤压该第二摩擦组,借此使该第一摩擦组及该第二摩擦组的迫紧度变大到该显示器的该视角无法调整。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壳件还包含一前壳体、一后壳体、一内板体及二辅助滑道,该内板体固接于该后壳体,该主滑道形成于该内板体,所述辅助滑道实质平行该主滑道延伸并形成于该后壳体。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切换模块包含一外板件及一内板件,该外板件抵贴该后壳体的外侧并具有二卡榫,所述卡榫穿设所述辅助滑道且能沿所述辅助滑道滑动,该内板件设于该后壳体的内侧并具有一内板件体、二侧翼、一螺孔及二固接部,所述侧翼分别自该内板件体两侧向外延伸,该螺孔形成于该内板件体并供该主轴杆螺固,所述固接部间隔地形成于该内板件体并供所述卡榫固接。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所述辅助滑道分别具有一辅助头端及一辅助尾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一位置时,所述卡榫位于所述辅助头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二位置时,所述卡榫位于所述辅助尾端。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还包括一滑轨单元,该滑轨单元包含二主滑轨及一副滑轨,所述主滑轨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内板体与该主滑道两侧,并分别供所述侧翼连接,该副滑轨沿该第一轴线设置于该后壳体的侧面,并邻近该第一纵滑道及该第二纵滑道,且供该第一外连杆件及该第二外连杆件连接。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横滑道具有一主横滑道槽及一副横滑道槽,该第一纵滑道具有一第一主纵滑道槽及一第一副纵滑道槽,该第二纵滑道具有一第二主纵滑道槽及一第二副纵滑道槽,该主横滑道槽、该第一主纵滑道槽及该第二主纵滑道槽形成于该后壳体并沿该第一轴线上下排列,且该主横滑道槽位于该第一主纵滑道槽及该第二主纵滑道槽之间,该副横滑道槽、该第一副纵滑道槽及该第二副纵滑道槽形成于该前壳体并沿该第一轴线上下排列,且该副横滑道槽位于该第一副纵滑道槽及该第二副纵滑道槽之间。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副滑轨具有一固定外轨、二内轨及二滚珠轨,该固定外轨固接于该后壳体的侧面,所述滚珠轨分别滑设于该固定外轨的两端,所述内轨分别容设于所述滚珠轨,该第一外连杆件具有沿该第一轴线延伸的一第一设置面,该第二外连杆件具有沿该第一轴线延伸的一第二设置面,该第一设置面及该第二设置面分别固接所述内轨。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外连杆件还具有二第一抵接面,该第二外连杆件还具有二第二抵接面,该第一外夹块具有一第一抵靠面,该第二外夹块具有一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一抵接面贴合该第一抵靠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贴合该第二抵靠面,且所述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该第一抵靠面及该第二抵靠面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轴线斜交,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变换时,所述第一抵接面与该第一抵靠面相对滑动,且所述第二抵接面与该第二抵靠面相对滑动。
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主连杆件还包含一扭簧,套设于该第一枢接杆并分别抵顶该第一枢接部及该后壳体,且恒提供一弹性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支撑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支撑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图4A及图4B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第一倾转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4C-1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第一摩擦片的放大示意图。
图4C-2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第一止动华司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外壳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支撑装置的外壳模块中前壳体与后壳体的放大示意图。
图7及图8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切换模块及滑轨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9及图10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连杆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11及图12A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第二倾转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12B-1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第二摩擦片的放大示意图。
图12B-2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第二止动华司的放大示意图。
图13A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切换模块在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13B为本申请支撑装置中切换模块在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14A、图14B及图14C为本申请支撑装置的整机作动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0 支撑装置
2000 显示器
3000 工作面
1 底盘
11 脚板
2 第一倾转模块
21 第一基座单元
211 第一主体
212 第一枢转部
213 第一固定板
214 第一限位凹槽
22 第一轴芯
221 第一圆柱段
222 第一延伸段
223 第一右削边段
224 第一左削边段
225 第一沟槽
226 第一螺纹
23 第一摩擦组
231 第一摩擦片
2311 第一环体
2312 第一贯孔
2313 第一定位舌
232 第一止动华司
2321 第一环
2322 第一通孔
2323 第一限位舌
233 第一碗型华司
234 第一螺帽
235 第一弹性垫圈
236 第一限位板
2361 第一限位环
2362 第一限位孔
2363 第一凸舌
2364 第一凸片
24 第一外夹块
241 第一外夹孔
242 第一抵靠面
25 第一主扭力组
26 第一副摩擦组
27 第一副扭力组
28 第一壳盖单元
281 主壳盖
282 侧壳盖
29 第一固接板
3 外壳模块
31 壳件
311 前壳体
312 后壳体
3121 上固定部
3122 下固定部
313 上旋转空间
314 容置空间
315 下旋转空间
316 内板体
317 枢接板
318 侧板
32 主滑道
321 主头端
322 主尾端
33 横滑道
331 横头端
332 横尾端
333 主横滑道槽
334 副横滑道槽
34 第一纵滑道
341 第一纵头端
342 第一纵尾端
343 第一主纵滑道槽
344 第一副纵滑道槽
35 第二纵滑道
351 第二纵头端
352 第二纵尾端
353 第二主纵滑道槽
354 第二副纵滑道槽
36 辅助滑道
361 辅助头端
362 辅助尾端
4 切换模块
41 外板件
411 卡榫
412 操作凸部
42 内板件
421 内板件体
422 侧翼
423 螺孔
424 固接部
5 连杆模块
51 主连杆件
511 本体
5111 长形孔
51111 长头端
51112 长尾端
512 第一枢接部
5121 第一枢接孔
513 第二枢接部
5131 第二枢接孔
514 第一枢接杆
515 第二枢接杆
516 扭簧
52 主轴杆
53 横连杆件
531 横连杆体
532 横贯孔
533 横通孔
534 横轴杆
5341 横轴杆头
5342 横轴杆身
5343 横帽套
54 第一内连杆件
541 第一内连杆体
542 第一内贯孔
543 第一内轴杆
5431 第一内轴杆头
5432 第一内轴杆身
5433 第一内帽套
55 第一外连杆件
551 第一外连杆体
552 第一设置面
553 第一抵接面
554 第一外枢接孔
56 第二内连杆件
561 第二内连杆体
562 第二内贯孔
563 第二内通孔
564 第二内轴杆
5641 第二内轴杆头
5642 第二内轴杆身
5643 第二内帽套
57 第二外连杆件
571 第二外连杆体
572 第二设置面
573 第二抵接面
574 第二外枢接孔
6 滑轨单元
61 主滑轨
62 副滑轨
621 固定外轨
622 滚珠轨
623 内轨
7 第二倾转模块
71 第二基座单元
711 第二主体
712 第二枢转部
713 第二固定板
714 第二限位凹槽
72 第二轴芯
721 第二圆柱段
722 第二延伸段
723 第二右削边段
724 第二左削边段
725 第二沟槽
726 第二螺纹
73 第二摩擦组
731 第二摩擦片
7311 第二环体
7312 第二贯孔
7313 第二定位舌
732 第二止动华司
7321 第二环
7322 第二通孔
7323 第二限位舌
733 第二碗型华司
734 第二螺帽
735 第二弹性垫圈
736 第二限位板
7361 第二限位环
7362 第二限位孔
7363 第二凸舌
74 第二外夹块
741 第二外夹孔
742 第二抵靠面
75 第二扭力组
76 第二副摩擦组
77 第二壳盖单元
78 第二固接板
8 承载件
H1 主力臂
H2 副力臂
L 荧幕法线
X1 第一轴线
X2 第二轴线
X3 第三轴线
θ1、θ2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本申请支撑装置1000供支撑一显示器 2000于一工作面3000(例如一桌面等)。支撑装置1000包括一底盘1、一第一倾转模块2、一外壳模块3、一切换模块4、一连杆模块5、一滑轨单元6、一第二倾转模块7及一承载件8,其中,底盘1设置于工作面3000,第一倾转模块2设置于底盘1上,外壳模块3与该第一倾转模块2枢接,切换模块4设置于外壳模块3,连杆模块5设置于外壳模块3内,滑轨单元6设置于外壳模块3内并连接切换模块4及连杆模块5,第二倾转模块7与外壳模块3枢接,承载件8设置于第二倾转模块7并用以承载显示器2000。以下将详述各元件的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其中,部分图式绘示有一第一轴线X1(图6)、一第二轴线X2及一第三轴线X3,第二轴线X2与第三轴线X3彼此相互平行并皆垂直于第一轴线X1。
底盘1概略为一板体,并具有二脚板11,所述脚板11以彼此逐渐远离的方式向外延伸,借此能稳固地直接置放于工作面3000,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以是螺丝锁固(于一墙面)或夹持固定(于一桌面)的形式。
请同时参阅图3、图4A及图4B,第一倾转模块2设置于底盘1,并能在一第一上锁状态及一第一解锁状态之间变换,且包含一第一基座单元21、一第一轴芯22、一第一摩擦组23、一第一外夹块24、一第一主扭力组25、一第一副摩擦组26、一第一副扭力组27、一第一壳盖单元28及二第一固接板29。
第一基座单元21具有一第一主体211、二第一枢转部212、二第一固定板213及二第一限位凹槽214。第一主体211概略为一沿第二轴线X2延伸的长形体。所述第一枢转部212概略为圆环体,并分别间隔地固设于第一主体211。所述第一固定板213概略为长板体,分别间隔地锁固于第一主体211。所述第一限位凹槽214沿第二轴线X2延伸,并由第一主体211及所述第一固定板213共同围绕界定。
第一轴芯22沿第二轴线X2枢设于所述第一枢转部212,并具有一第一圆柱段221、一第一延伸段222、一第一右削边段223、一第一左削边段224、二第一沟槽225及一第一螺纹226。第一圆柱段221概略为圆柱体。第一延伸段222自第一圆柱段221的右端沿第二轴线X2向外延伸形成,其截面概略为圆形且截面面积小于第一圆柱段221的截面面积,并与右边的第一枢转部212相互枢设,且右边的第一枢转部 212同时抵靠第一圆柱段221。第一右削边段223自第一延伸段222的末端沿第二轴线X2向外延伸形成,且其截面为非圆形(例如为一字型)。第一左削边段224自第一圆柱段221的左端沿第二轴线X2向外延伸形成,其截面概略为非圆形且截面面积小于第一圆柱段221的截面面积,并与左边的第一枢转部212相互枢设,且左边的第一枢转部212同时抵靠第一圆柱段221。所述第一沟槽225分别沿第二轴线X2凹陷形成于第一延伸段222及第一右削边段223的相对两侧。第一螺纹226形成于第一延伸段222的部分外表面,并邻近第一圆柱段221。
第一摩擦组23套设于第一延伸段222并抵靠右边的第一枢转部 212,且具有多个第一摩擦片231、多个第一止动华司232、二第一碗型华司233、一第一螺帽234、一第一弹性垫圈235及一第一限位板236。如图4C-1所示,每一第一摩擦片231分别具有一第一环体2311、一第一贯孔2312及二第一定位舌2313,所述第一环体2311围绕界定所述第一贯孔2312。所述第一贯孔2312供第一延伸段222穿设。所述第一定位舌2313形成于所述第一环体2311并延伸入所述第一贯孔2312,且分别对应容设于所述第一沟槽225,借此所述第一摩擦片231可随第一轴芯22同动。如图4C-2所示,每一第一止动华司232分别具有一第一环2321、一第一通孔2322及二第一限位舌2323,所述第一环2321 围绕界定所述第一通孔2322。所述第一通孔2322供第一延伸段222 穿设。所述第一限位舌2323形成于所述第一环2321并朝外延伸,且分别对应容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214,借此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 不随第一轴芯22同动(也就是与第一主体211同样不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片231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为相互接触并逐一交替堆叠设置,以在第一轴芯22转动时,所述第一摩擦片231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之间产生摩擦。所述第一碗型华司233套设于第一延伸段222并邻近第一右削边段223,且抵靠所述第一摩擦片231 中最右边的一个,而第一螺帽234套设于第一延伸段222并螺锁于第一螺纹226,且抵靠所述第一摩擦片231中最左边的一个,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片231的数量比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 的数量多一个,但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是一样多或者少一个,此时所述第一碗型华司233及第一螺帽234至少其中之一就是抵靠于第一止动华司232。第一弹性垫圈235套设于第一延伸段222并抵靠第一螺帽234。第一限位板236套设于第一延伸段222,其两侧分别抵靠右边的第一枢转部212以及第一弹性垫圈235,且具有一第一限位环2361、一第一限位孔2362、二第一凸舌2363及一第一凸片2364。第一限位环2361围绕界定第一限位孔2362。第一限位孔2362供第一延伸段222 穿设。所述第一凸舌2363形成于第一限位环2361并延伸入第一限位孔2362,且分别对应容设于所述第一沟槽225,借此第一限位板236 可随第一轴芯22同动。第一凸片2364形成于第一限位环2361并朝外延伸,借此能与第一主体211产生限位效果,用以限制第一轴芯22的旋转范围。经由调整第一螺帽234在第一延伸段222的位置,可以调整所述第一摩擦片231及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之间的预设迫紧度,而第一弹性垫圈235可以防止第一螺帽234松脱。
第一外夹块24套设于第一右削边段223,并抵接第一摩擦组23,且具有一第一外夹孔241及一第一抵靠面242。第一外夹孔241沿第二轴线X2贯通形成,其截面与第一右削边段223的截面相匹配,借此第一外夹块24能够在第一右削边段223上沿第二轴线X2滑动,而不相对第一轴芯22旋转。第一抵靠面2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轴线X2(或第一轴线X1)斜交。第一主扭力组25套设于第一圆柱段221,并邻近右边的第一枢转部212,用以恒提供一第一扭力,在本实施例中是以两个扭簧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副摩擦组26套设于第一圆柱段221,并抵靠左边的第一枢转部212。第一主扭力组25及第一副摩擦组26 皆位于所述第一枢转部212之间。第一副扭力组27套设于第一左削边段224,用以恒提供一第二扭力。第一壳盖单元28用以锁固于第一基座单元21,并用以与第一基座单元21共同容设第一轴芯22、第一摩擦组23、第一主扭力组25、第一副摩擦组26及第一副扭力组27。第一壳盖单元28具有二主壳盖281及二侧壳盖282,所述主壳盖281对应地组配于第一基座单元21的二相对长边侧,所述侧壳盖282对应地组配于所述主壳盖281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固接板29分别固设于第一轴芯22的二端面,用以锁固于外壳模块3。
请参阅图5及图6,外壳模块3包含一壳件31、一主滑道32、一横滑道33、一第一纵滑道34、一第二纵滑道35及二辅助滑道36。壳件31具有一前壳体311、一后壳体312、一上旋转空间313、一容置空间314、一下旋转空间315、一内板体316、一枢接板317及二侧板318。前壳体311及后壳体312分别概略成H形,并能彼此对应组配,以在其内围绕界定出容置空间314,在其外侧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围绕界定出上旋转空间313及下旋转空间315。后壳体312的四个角落分别具有二上固定部3121及二下固定部3122,而上旋转空间313介于所述上固定部3121之间,下旋转空间315介于所述下固定部3122之间,且所述下固定部3122分别对应供所述第一固接板29设置,借此第一倾转模块2容设于下旋转空间315,并能相对外壳模块3枢转。内板体316 固接于后壳体312,并位于容置空间314。枢接板317固设于后壳体312 的右下角,并邻近下旋转空间315。所述侧板318于前壳体311及后壳体312相互组配后,设置在其相对两侧,也就是分别对应邻近一组上固定部3121及下固定部3122。
主滑道32平行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内板体316,也就是直线滑道,并具有一主头端321及一主尾端322(如图8)。横滑道33形成于壳件31,同样也是直线滑道,且具有一横头端331及一横尾端332,并可由一主横滑道槽333与一副横滑道槽334所共同界定,主横滑道槽333沿垂直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后壳体312,而副横滑道槽334 沿垂直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前壳体311。第一纵滑道34形成于壳件 31,亦为直线滑道,具有一第一纵头端341及一第一纵尾端342,并可由一第一主纵滑道槽343与一第一副纵滑道槽344所共同界定,第一主纵滑道槽343沿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后壳体312,并位于主横滑道槽333的下方,第一副纵滑道槽344沿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前壳体311,并位于副横滑道槽334的下方。第二纵滑道35形成于壳件31,亦为直线滑道,具有一第二纵头端351及一第二纵尾端352,并可由一第二主纵滑道槽353与一第二副纵滑道槽354所共同界定,第二主纵滑道槽353沿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后壳体312,并位于主横滑道槽 333的上方,且与第一主纵滑道槽343为沿第一轴线X1上下对齐排列,并使主横滑道槽333位于第一主纵滑道槽343及第二主纵滑道槽353之间。第二副纵滑道槽354沿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前壳体311,并位于副横滑道槽334的上方,且与第一副纵滑道槽344为沿第一轴线 X1上下对齐排列,并使副横滑道槽334位于第一副纵滑道槽344及第二副纵滑道槽354之间。所述辅助滑道36实质平行主滑道32(或第一轴线X1)延伸且彼此相间隔地形成于后壳体312,并分别具有一辅助头端361及一辅助尾端362。
请再一并参阅图7及图8,切换模块4能相对壳件31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并包含一外板件41及一内板件42。外板件 41抵贴于后壳体312的外侧并具有二卡榫411及一操作凸部412,所述卡榫411分别穿设所述辅助滑道36,并能沿所述辅助滑道36滑动,操作凸部412则朝外延伸(也就是与所述卡榫411朝相反方向延伸)。内板件42设于后壳体312的内侧,并容设于容置空间314,且具有一内板件体421、二侧翼422、一螺孔423及二固接部424。内板件体421 概略成长方板,所述侧翼422分别自内板件体421两侧向外延伸,螺孔423形成于内板件体421的前侧并邻近左边的侧翼422,所述固接部 424间隔地形成于内板件体421的后侧并供所述卡榫411固接,借此外板件41与内板件42能够沿所述辅助滑道36滑动而同动。换句话说,经由扳动操作凸部412,便可使切换模块4在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变换。
请同时参阅图9及图10,连杆模块5容设于容置空间314,并包含一主连杆件51、一主轴杆52、一横连杆件53、一第一内连杆件54、一第一外连杆件55、一第二内连杆件56及一第二外连杆件57。主连杆件51具有一本体511、一第一枢接部512、一第二枢接部513、一第一枢接杆514、一第二枢接杆515及一扭簧516。本体511概略呈一狭长三角形截面(即概略呈板手状),并于一尖端具有一长形孔5111,长形孔5111具有一长头端51111及一长尾端51112。第一枢接部512及该第二枢接部513分别形成于本体511的另两个尖端,并皆相对远离长形孔5111。第一枢接部512具有一第一枢接孔5121,第二枢接部513 具有二第二枢接孔5131。第一枢接杆514固设于枢接板317(如图6) 并穿设第一枢接孔5121,借此使第一枢接部512枢接于枢接板317。第二枢接杆515穿设所述第二枢接孔5131。扭簧516套设于第一枢接杆514(如图6)并分别抵顶第一枢接部512及在后壳体312上的枢接板317,且恒提供一弹性力。
主轴杆52可滑动地穿设长形孔5111及主滑道32,并螺锁于内板件42的螺孔423,且能连动主连杆件51及切换模块4。主轴杆52与第一枢接杆514、第二枢接杆515(的中心轴线)恒界定一三角形。横连杆件53概略具有一Y字形截面,并具有一横连杆体531、一横贯孔532、二横通孔533及一横轴杆534。横贯孔532贯通形成于横连杆体531 的一端,并供第二枢接杆515穿设,借此使横连杆体531与第二枢接部513相互枢接。所述横通孔533贯通形成于横连杆体531的另一端并相互对应连通。横轴杆534具有一横轴杆头5341、一横轴杆身5342 及一横帽套5343,横轴杆身5342穿设所述横通孔533,横轴杆头5341 设置于横轴杆身5342的一端,横帽套5343螺设于横轴杆身5342的另一端,借此横轴杆头5341能在主横滑道槽333中滑动,且横帽套5343 能在副横滑道槽334中滑动。
第一内连杆件54概略具有十字形截面,并具有一第一内连杆体 541、二第一内贯孔542及一第一内轴杆543。所述第一内贯孔542分别贯通形成于第一内连杆体541的相对二端,上方的第一内贯孔542 可供横轴杆534穿设,借此使横连杆件53与第一内连杆件54相互枢接。第一内轴杆543具有一第一内轴杆头5431、一第一内轴杆身5432 及一第一内帽套5433,第一内轴杆身5432穿设下方的第一内贯孔542,第一内轴杆头5431设置于第一内轴杆身5432的一端,第一内帽套5433 螺设于第一内轴杆身5432的另一端,借此第一内轴杆头5431能在第一主纵滑道槽343中滑动,且第一内帽套5433能在第一副纵滑道槽344 中滑动。
第一外连杆件55概略具有一Y字形截面,并具有一第一外连杆体551、一第一设置面552、二第一抵接面553及二第一外枢接孔554。第一设置面552沿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第一外连杆体551的侧面。所述第一抵接面553形成于第一外连杆体551的一端,其延伸方向与第一轴线X1斜交,并与第一外夹块24的第一抵靠面242贴合。所述第一外枢接孔554贯通形成于第一外连杆体551的另一端且相互连通,并供第一内轴杆543穿设,借此使第一外连杆件55与第一内连杆件54 相互枢接。
第二内连杆件56概略具有一Y字形截面,并具有一第二内连杆体 561、一第二内贯孔562、二第二内通孔563及一第二内轴杆564。第二内贯孔562贯通形成于第二内连杆体561的一端。所述第二内通孔 563贯通形成于第二内连杆体561的另一端,并供横轴杆534穿设,借此使第二内连杆件56与横连杆件53相互枢接。第二内轴杆564具有一第二内轴杆头5641、一第二内轴杆身5642及一第二内帽套5643,第二内轴杆身5642穿设第二内贯孔562,第二内轴杆头5641设置于第二内轴杆身5642的一端,第二内帽套5643螺设于第二内轴杆身5642的另一端,借此第二内轴杆头5641能在第二主纵滑道槽353中滑动,且第二内帽套5643能在第二副纵滑道槽354中滑动。
第二外连杆件57概略具有一Y字形截面,并具有一第二外连杆体 571、一第二设置面572、二第二抵接面573及二第二外枢接孔574。第二设置面572沿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于第二外连杆体571的侧面。所述第二抵接面573形成于第二外连杆体571的一端,其延伸方向与第一轴线X1斜交。所述第二外枢接孔574贯通形成于第二外连杆体571 的另一端且相互连通,并供第二内轴杆564穿设,借此使第二外连杆件57与第二内连杆件56相互枢接。
滑轨单元6包含二主滑轨61及一副滑轨62。所述主滑轨61是一个三节滑轨,分别对应设置于内板体316与主滑道32的两侧,并分别供内板件42的所述侧翼422连接,借此内板件42能够经由所述主滑轨61而相对内板体316移动,并能带动主轴杆52沿主滑道32滑动。副滑轨62为特殊的三节滑轨,并具有一固定外轨621、二滚珠轨622 及二内轨623。固定外轨621固接于后壳体312的内侧面,并邻近第一纵滑道34及第二纵滑道35,所述滚珠轨622分别滑设于固定外轨621 的两端,所述内轨623分别容设于所述滚珠轨622,且分别固接于第一外连杆件55的第一设置面552与第二外连杆件57的第二设置面572,借此第一外连杆件55与第二外连杆件57能够经由副滑轨62而相对壳件31移动。上述副滑轨62也可以直接用两个三节滑轨来取代,相关细节不再赘述。
请同时参阅图11及图12,第二倾转模块7枢接于外壳模块3并容设于上旋转空间313,能够在一第二上锁状态及一第二解锁状态之间变换,且包含一第二基座单元71、一第二轴芯72、一第二摩擦组73、一第二外夹块74、一第二扭力组75、第二副摩擦组76、第二壳盖单元 77及二第二固接板78。
第二基座单元71具有一第二主体711、二第二枢转部712、二第二固定板713及二第二限位凹槽714。第二主体711概略为一沿第三轴线X3延伸的长形体。所述第二枢转部712概略为圆环体,并分别间隔地固设于第二主体711。所述第二固定板713为长条倒U形,并分别围绕界定所述第二限位凹槽714,且所述第二固定板713的其中一个以外露第二限位凹槽714的方向固接在第二主体711。
第二轴芯72沿第三轴线X3枢设于所述第二枢转部712,并具有一第二圆柱段721、一第二延伸段722、一第二右削边段723、一第二左削边段724、二第二沟槽725及一第二螺纹726。第二圆柱段721概略为圆柱体。第二延伸段722自第二圆柱段721的右端沿第三轴线X3向外延伸形成,其截面概略为圆形且截面面积小于第二圆柱段721的截面面积,并与右边的第二枢转部712相互枢设,且右边的第二枢转部 712同时抵靠第二圆柱段721。第二右削边段723自第二延伸段722的末端沿第三轴线X3向外延伸形成,且其截面为非圆形(例如为一字型)。第二左削边段724自第二圆柱段721的左端沿第三轴线X3向外延伸形成,其截面概略为非圆形且截面面积小于第二圆柱段721的截面面积,并与左边的第二枢转部712相互枢设,且左边的第二枢转部712同时抵靠第二圆柱段721。所述第二沟槽725分别沿第三轴线X3凹陷形成于第二延伸段722及第二削边段723的相对两侧。第二螺纹726形成于第二延伸段722的部分外表面,并邻近第二圆柱段721。
第二摩擦组73套设于第二延伸段722并抵靠右边的第二枢转部712,且具有多个第二摩擦片731、多个第二止动华司732、三第二碗型华司733、一第二螺帽734、一第二弹性垫圈735及一第二限位板736。如图12B-1所示,每一第二摩擦片731分别具有一第二环体7311、一第二贯孔7312及二第二定位舌7313,所述第二环体7311围绕界定所述第二贯孔7312。所述第二贯孔7312供第二延伸段722穿设。所述第二定位舌7313形成于所述第二环体7311并延伸入所述第二贯孔7312,且分别对应容设于所述第二沟槽725,借此所述第二摩擦片731可随第二轴芯72同动。如图12B-2所示,每一第二止动华司732分别具有一第二环7321、一第二通孔7322及二第二限位舌7323,所述第二环7321 围绕界定所述第二通孔7322。所述第二通孔7322供第二延伸段722 穿设。所述第二限位舌7323形成于所述第二环7321并朝外延伸,且分别对应容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714,借此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 不随第二轴芯72同动(也就是与第二主体711同样不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摩擦片731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为相互接触并逐一交替堆叠设置,以在第二轴芯72转动时,所述第二摩擦片731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之间产生摩擦。所述第二碗型华司733套设于第二延伸段722并邻近第二右削边段723,且抵靠所述第二摩擦片731 中最右边的一个。第二螺帽734套设于第二延伸段722并螺锁于第二螺纹726,且抵靠所述第二摩擦片731中最左边的一个,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摩擦片731的数量比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的数量多一个,但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是一样多或者少一个,此时所述第二碗型华司733及第二螺帽734至少其中之一就是抵靠于第二止动华司732。第二弹性垫圈735套设于第二延伸段722并抵靠第二螺帽 734。第二限位板736套设于第二延伸段722,其两侧分别抵靠右边的第二枢转部712以及第二弹性垫圈735,且具有一第二限位环7361、一第二限位孔7362及二第二凸舌7363。第二限位环7361围绕界定第二限位孔7362。第二限位孔7362供第二延伸段722穿设。所述第二凸舌7363形成于第二限位环7361并延伸入第二限位孔7362,且分别对应容设于所述第二沟槽725,借此第二限位板736可随第二轴芯72同动。经由调整第二螺帽734在第二延伸段722的位置,可以调整所述第二摩擦片731及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之间的预设迫紧度,而第二弹性垫圈735可以防止第二螺帽734松脱。
第二外夹块74套设于第二右削边段723,并抵接第二摩擦组73,且具有一第二外夹孔741及一第二抵靠面742。第二外夹孔741沿第三轴线X3贯通形成,其截面与第二右削边段723的截面相匹配,借此第二外夹块74能够在第二右削边段723上沿第三轴线X3移动,而不相对第二轴芯72旋转。第二抵靠面74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轴线X1(或第三轴线X3)斜交,并与第二外连杆件57的所述第二抵接面573贴合。第二扭力组75套设于第二圆柱段721,并邻近右边的第二枢转部712,用以恒提供一第二扭力,在本实施例中是以两个扭簧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副摩擦组76套设于第二圆柱段721,并邻近第二扭力组 75。第二扭力组75及第二副摩擦组76皆位于所述第二枢转部712之间。
第二壳盖单元77用以锁固于第二基座单元71,并用以与第二基座单元71共同包覆第二轴芯72、第二摩擦组73、第一扭力组75及第二副摩擦组76,且所述第二固定板713的其中另一以外露第二限位凹槽 714的方向固接在第二壳盖单元77的内侧。所述第二固接板78分别固设于第二轴芯72的二端面,用以分别锁固于外壳模块3中后壳体312 的所述上固定部3121,换句话说,第二轴芯72相对所述上固定部3121 是不转动的。
承载件8设置于第二基座单元71的底部,并用以承载显示器2000,并能随第二倾转模块7的第二基座单元71而转动(相对第二轴芯72转动),借此使显示器2000能朝向不同视角方向。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8概略呈一圆盘,并通过螺丝与显示器2000锁固,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同时参阅图13A及图13B,说明本申请支撑装置1000中连杆模块5、第一倾转模块2及第二倾转模块7之间的相互作动情形。当切换模块4(为方便说明,图13A中仅呈现内板件4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内连杆体541与第一外连杆体551实质沿第一轴线X1延伸排列,第二内连杆体561与第二外连杆体571也实质沿第一轴线X1延伸排列,而横连杆体531实质垂直第一轴线X1,此时主轴杆52同时位于主头端 321及长头端51111,横轴杆534位于横头端331,第一内轴杆543位于第一纵头端341,第二内轴杆564位于第二纵头端351,所述卡榫411位于所述辅助头端361。此时第一外连杆体551最靠近第一轴芯22,并压迫第一外夹块24,借此使第一外夹块24与第一螺帽234共同迫紧所述第一摩擦片231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其迫紧度大到能使第一倾转模块2无法相对外壳模块3枢转(即第一倾转模块2保持在第一上锁状态);另一方面,此时第二外连杆体571最靠近第二轴芯72,并压迫第二外夹块74,借此使第二外夹块74与第二螺帽734共同迫紧所述第二摩擦片731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其迫紧度大到能使第二倾转模块7无法相对外壳模块3枢转(即第二倾转模块7保持在第二上锁状态),进而让承载件8及其承载的显示器2000的视角无法被调整。
当使用者扳动操作凸部412使切换模块4(为方便说明,图13A、图13B中仅呈现内板件42)由第一位置(图13A)朝第二位置(图13B) 变换时,外板件41的所述卡榫411从所述辅助头端361滑动至所述辅助尾端362并连动内板件42,内板件42可连动主轴杆52于主滑道32与长形孔5111中滑动,使主轴杆52从主头端321滑动至主尾端322 并从长头端51111滑动至长尾端51112,同时带动主连杆件51以第一枢接杆514为轴心枢转,并以第二枢接杆515向左拉动横连杆体531,横连杆体531因为主横滑道槽333及副横滑道槽334的限制而仅能在横滑道33中向左滑动,从横头端331滑离(可邻近横尾端332),此时横连杆体531可经由横轴杆534连动第一内连杆体541及第二内连杆体561,而第一内连杆体541及第二内连杆体561可再分别通过第一内轴杆543及第二内轴杆564来拉动第一外连杆体551及第二外连杆体571,第一内轴杆543从第一纵头端341滑离,第二内轴杆564从第二纵头端351滑离。第一外连杆体551因为副滑轨62的限制而仅能平行第一轴线X1移动(即向上移动)而逐渐远离第一轴芯22,此时第一抵靠面242与第一抵接面553相对滑动,让第一摩擦组23(例如第一碗型华司233)推动第一外夹块24沿第一轴芯22逐渐向右移动(即朝远离第一螺帽234的方向移动),而使得第一摩擦组23内所述第一摩擦片231 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之间的迫紧度逐渐变小,另一方面,第二外连杆体571也因为副滑轨62的限制而仅能平行第一轴线X1移动(即向下移动)而逐渐远离第二轴芯72,此时第二抵靠面742与第二抵接面573相对滑动,让第二摩擦组73(例如第二碗型华司733)推动第二外夹块74沿第二轴芯72逐渐向右移动(即朝远离第二螺帽734的方向移动),而使得第二摩擦组73内所述第二摩擦片731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之间的迫紧度逐渐变小。
当切换模块4(为方便说明,图13A、图13B中仅呈现内板件42) 切到换到第二位置(图13B)时,主轴杆52位于主尾端322及长尾端 51112,横连杆体531与内板件42的距离最小(横轴杆534在横头端 331与横尾端332之间),第一内连杆体541同时与第一外连杆体551及横连杆体531斜交,且第二内连杆体561同时与第二外连杆体571 及横连杆体531斜交,第一外连杆体551及第二外连杆体571与横滑道33的距离最小,第一内轴杆543在第一纵头端341及第一纵尾端342 之间,第二内轴杆564在第二纵头端351与第二纵尾端352之间。此时,因为所述第一摩擦片231与所述第一止动华司232之间的迫紧度已经小到无法产生锁死效果,所以第一倾转模块2可相对外壳模块3 枢转,也就是变换为第一解锁状态,同样地,因为所述第二摩擦片731 与所述第二止动华司732之间的迫紧度已经小到无法产生锁死效果,所以第二倾转模块7可相对外壳模块3枢转,也就是变换为第二解锁状态,如此一来,承载件8能相对外壳模块3转动而调整显示器2000 的视角,而外壳模块3也能相对底盘1转动而收折或枢转抬高。
同上所述,如果要让显示器2000的视角从可被调整再变换成无法被调整,或要使外壳模块3不能相对底盘1转动,只要将切换模块4 从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变换,来连动主轴杆52去作动主连杆件51、横连杆件53、第一内连杆件54、第一外连杆件55、第二内连杆件56及第二外连杆件57,而使得第一外连杆件55向下移动去推动第一外夹块 24向第一摩擦组23移动,以再度挤压第一摩擦组23,以及使得第二外连杆件57向上移动去推动第二外夹块74向第二摩擦组73移动,以再度挤压第二摩擦组73,借此使第一摩擦组23与第二摩擦组73的迫紧度再度变大到产生锁死效果即可。
如图13B所示,由于主轴杆52与第一枢接杆514之间所定义的主力臂H1恒长于第一枢接杆514与第二枢接杆515之间所定义的副力臂 H2,且主滑道32的长度大于长形孔5111的孔径长,以及大于横滑道33的长度,让主轴杆52在主滑道32的移动行程可以远大于第一外连杆件55及第二外连杆件57沿第一轴线X1的移动行程,例如主轴杆52 的移动行程是50mm,第一外连杆件55及第二外连杆件57的移动行程是1.66mm,故使用者在操作切换模块4会相当省力,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自可经由调整主力臂H1、副力臂H2、主滑道32的长度、长形孔5111的孔径长以及横滑道33的长度,来达到不同的省力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切换模块4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变换时,是以横轴杆534滑离横头端331、第一内轴杆543滑离第一纵头端341,以及第二内轴杆564滑离第二纵头端351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本申请也可经由调整主力臂H1及副力臂H2来改变主连杆件51的整体结构,或是调整横滑道33、第一纵滑道34及第二纵滑道35的长度,使得横轴杆534、第一内轴杆543及第二内轴杆564也可以分别直接滑到横尾端332、第一纵尾端342及第二纵尾端352,借此匹配切换模块4处在第二位置时的情况。
请参阅图14A至图14C,借此说明本申请支撑装置1000的整机作动情形。图14A为显示器2000平躺使用状态,此时显示器2000的一荧幕法线L概略垂直底盘1,也就是承载件8跟显示器2000大致上都是水平的,而外壳模块3完全贴靠底盘1;图14B是外壳模块3通过第一倾转模块2而相对底盘1枢转并抬至最高,可枢转的最大角度为θ1,大约是63度,并可随停于任意的一中间位置(切换成第一上锁状态而锁死),此时显示器2000因不会与底盘1干涉,因此能通过第二倾转模块7而相对外壳模块3枢转的最大角度为θ2,大约是137度,也就是可以转到变成如图14C所示,而显示器2000的荧幕法线L从朝后上方(图中的右上方)变成朝前上方(图中的左上方),同样可随停于任意的一中间位置(通过切换成第二上锁状态而锁死),但本申请亦不以此为限,可经由改变第一限位板236的第一凸片2364的大小来决定整体倾转角度。
上述实施例虽以主连杆件51、横连杆件53、第一内连杆件54、第一外连杆件55、第二内连杆件56及第二外连杆件57来分别连动第一倾转模块2与第二倾转模块7,但本申请也可以省略第一内连杆件54 与第一外连杆件55,而仅以第二内连杆件56及第二外连杆件57来连动第二倾转模块7,反之亦同。或者,本申请也可以增加主连杆件51 及横连杆件53的数量来分别连动第一内连杆件54、第一外连杆件55、第二内连杆件56及第二外连杆件57,本申请皆不以此为限。
另外,上述实施例是以切换模块4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变换时,第一抵靠面242与第一抵接面553相对滑动、第二抵靠面742 与第二抵接面573相对滑动,即第一外夹块24与第一外连杆体551皆彼此维持抵靠、第二外夹块74与第二外连杆体571皆彼此维持抵靠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切换模块4在变换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外连杆体551及第二外连杆体571也可以分别移动到与第一外夹块24及第二外夹块74分离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同一组切换模块4来同时切换第一倾转模块2及第二倾转模块7,即同步变成第一上锁状态及第二上锁状态,或同步变成第一解锁状态及第二解锁状态,但实务上也可以独立运作,例如通过增加一组切换模块4,就可使第一倾转模块2及第二倾转模块 7分别上锁及分别解锁。
综上所述,本申请支撑装置可让使用者经由操作切换模块来连动连杆模块,使第一倾转模块及第二倾转模块在上锁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变换,借此让承载件及显示器无法调整或可被调整。因此,使用者可在解锁状态时将承载件及显示器调整到所需位置后,再变换成上锁状态让显示器定位。另外,经由本申请支撑装置的连杆模块中主连杆件及主轴杆的设计,即主力臂大于副力臂,且主滑道的长度大于长形孔的孔径长及大于横滑道的长度,可让使用者节省操作切换模块时所需力量。

Claims (13)

1.一种支撑装置,供支撑一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括:
一外壳模块,包含一壳件、一主滑道、一横滑道及一第一纵滑道,该主滑道、该横滑道及该第一纵滑道形成于该壳件,该第一纵滑道沿一第一轴线延伸;
一主连杆件,包含一本体、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枢接于该外壳模块,该本体具有一长形孔;
一主轴杆,可滑动地穿设该长形孔及该主滑道,且能连动该主连杆件;
一横连杆件,与该第二枢接部枢接,且能沿该横滑道滑动;
一第一内连杆件,与该横连杆件相互枢接,且能沿该第一纵滑道滑动;
一第一外连杆件,与该第一内连杆件相互枢接;
一切换模块,连接该主轴杆,并能相对该壳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以及
一第一倾转模块,能在一第一上锁状态及一第一解锁状态之间变换;
其中,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外连杆件挤压该第一倾转模块,使该第一倾转模块保持在该第一上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一视角无法调整,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一倾转模块,该第一倾转模块变换为该第一解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该视角能被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变换时,该切换模块连动该主轴杆于该主滑道中滑动,并带动该主连杆件枢转而拉动该横连杆件,该横连杆件于该横滑道中滑动,使该第一内连杆件及该第一外连杆件同步作动,借此该第一内连杆件于该第一纵滑道中滑动而带动该第一外连杆件去释放该第一倾转模块;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二位置朝该第一位置变换时,该切换模块连动该主轴杆于该主滑道中滑动,并带动该主连杆件枢转而推动该横连杆件,该横连杆件于该横滑道中滑动,使该第一内连杆件及该第一外连杆件同步作动,借此该第一内连杆件于该第一纵滑道中滑动而带动该第一外连杆件去挤压该第一倾转模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连杆件还具有一第一枢接杆及一第二枢接杆,该第一枢接部通过该第一枢接杆而枢接于该外壳模块,该第二枢接部与该横连杆件通过该第二枢接杆而相互枢接,该主轴杆与该第一枢接杆之间定义一主力臂,该第一枢接杆与该第二枢接杆之间定义一副力臂,其中,该主力臂恒比该副力臂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滑道的一长度大于该长形孔的一孔径长或大于所述横滑道的一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轴杆、该第一枢接杆及该第二枢接杆恒界定一三角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横连杆件包含一横连杆体及一横轴杆,该第一内连杆件包含一第一内连杆体及一第一内轴杆,该横连杆体与该第一内连杆体通过该横轴杆而相互枢接,该第一内连杆体与该第一外连杆件通过该第一内轴杆而相互枢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内连杆体与该第一外连杆件实质沿该第一轴线延伸排列,该横连杆体实质垂直该第一轴线,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外连杆件仍实质沿该第一轴线延伸,该横连杆体仍实质垂直该第一轴线,但该第一内连杆体同时与该第一外连杆件及该横连杆体斜交,该主滑道平行该第一轴线延伸并具有一主头端及一主尾端,该横滑道垂直该第一轴线延伸并具有一横头端及一横尾端,该第一纵滑道具有一第一纵头端及一第一纵尾端,该长形孔具有一长头端及一长尾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一位置时,该主轴杆位于该主头端及该长头端,该横轴杆位于该横头端,该第一内轴杆位于该第一纵头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二位置时,该主轴杆位于该主尾端及该长尾端,该横轴杆离开该横头端,该第一内轴杆离开该第一纵头端。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还包括一第二内连杆件、一第二外连杆件及一第二倾转模块,该外壳模块还包含形成于该壳件的一第二纵滑道,该第二纵滑道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该第二内连杆件与该横连杆件相互枢接,该第二外连杆件与该第二内连杆件相互枢接,且能沿该第二纵滑道滑动,该第二倾转模块能在一第二上锁状态及一第二解锁状态之间变换,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二外连杆件挤压该第二倾转模块,使该第二倾转模块保持在该第二上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该视角无法调整,当该切换模块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二倾转模块,该第二倾转模块变换为该第二解锁状态,此时该显示器的该视角能被调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倾转模块包含一第一轴芯、一第一摩擦组及一第一外夹块,该第一摩擦组设置于该第一轴芯,该第一外夹块设置于该第一轴芯并抵接该第一摩擦组,该第二倾转模块包含一第二轴芯、一第二摩擦组及一第二外夹块,该第二摩擦组设置于该第二轴芯,该第二外夹块设置于该第二轴芯并抵接该第二摩擦组,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变换时,该第一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一外夹块沿该第一轴芯朝远离该第一摩擦组的方向移动,且该第二外连杆件释放该第二外夹块沿该第二轴芯朝远离该第二摩擦组的方向移动,借此使该第一摩擦组及该第二摩擦组的迫紧度变小到该显示器的该视角能被调整;当该切换模块由该第二位置朝该第一位置变换时,该第一外连杆件推动该第一外夹块沿该第一轴芯移动以挤压该第一摩擦组,且该第二外连杆件推动该第二外夹块沿该第二轴芯移动以挤压该第二摩擦组,借此使该第一摩擦组及该第二摩擦组的迫紧度变大到该显示器的该视角无法调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件还包含一前壳体、一后壳体、一内板体及二辅助滑道,该内板体固接于该后壳体,该主滑道形成于该内板体,所述辅助滑道实质平行该主滑道延伸并形成于该后壳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切换模块包含一外板件及一内板件,该外板件抵贴该后壳体的外侧并具有二卡榫,所述卡榫穿设所述辅助滑道且能沿所述辅助滑道滑动,该内板件设于该后壳体的内侧并具有一内板件体、二侧翼、一螺孔及二固接部,所述侧翼分别自该内板件体两侧向外延伸,该螺孔形成于该内板件体并供该主轴杆螺固,所述固接部间隔地形成于该内板件体并供所述卡榫固接,所述辅助滑道分别具有一辅助头端及一辅助尾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一位置时,所述卡榫位于所述辅助头端,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二位置时,所述卡榫位于所述辅助尾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还包括一滑轨单元,该滑轨单元包含二主滑轨及一副滑轨,所述主滑轨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内板体与该主滑道两侧,并分别供所述侧翼连接,该副滑轨沿该第一轴线设置于该后壳体的侧面,并邻近该第一纵滑道及该第二纵滑道,且供该第一外连杆件及该第二外连杆件连接,该横滑道具有一主横滑道槽及一副横滑道槽,该第一纵滑道具有一第一主纵滑道槽及一第一副纵滑道槽,该第二纵滑道具有一第二主纵滑道槽及一第二副纵滑道槽,该主横滑道槽、该第一主纵滑道槽及该第二主纵滑道槽形成于该后壳体并沿该第一轴线上下排列,且该主横滑道槽位于该第一主纵滑道槽及该第二主纵滑道槽之间,该副横滑道槽、该第一副纵滑道槽及该第二副纵滑道槽形成于该前壳体并沿该第一轴线上下排列,且该副横滑道槽位于该第一副纵滑道槽及该第二副纵滑道槽之间,该副滑轨具有一固定外轨、二内轨及二滚珠轨,该固定外轨固接于该后壳体的侧面,所述滚珠轨分别滑设于该固定外轨的两端,所述内轨分别容设于所述滚珠轨,该第一外连杆件具有沿该第一轴线延伸的一第一设置面,该第二外连杆件具有沿该第一轴线延伸的一第二设置面,该第一设置面及该第二设置面分别固接所述内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连杆件还具有二第一抵接面,该第二外连杆件还具有二第二抵接面,该第一外夹块具有一第一抵靠面,该第二外夹块具有一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一抵接面贴合该第一抵靠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贴合该第二抵靠面,且所述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该第一抵靠面及该第二抵靠面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轴线斜交,当该切换模块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变换时,所述第一抵接面与该第一抵靠面相对滑动,且所述第二抵接面与该第二抵靠面相对滑动,该主连杆件还包含一扭簧,套设于该第一枢接杆并分别抵顶该第一枢接部及该后壳体,且恒提供一弹性力。
CN202221247284.0U 2021-11-17 2022-05-23 支撑装置 Active CN2184413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80288P 2021-11-17 2021-11-17
US63/280,288 2021-11-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1332U true CN218441332U (zh) 2023-02-03

Family

ID=82473209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3352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057073U (zh) 2021-11-17 2022-04-21 支撑装置
CN202220971307.6U Active CN217382284U (zh) 2021-11-17 2022-04-25 支撑装置
CN202221238617.3U Active CN218441330U (zh) 2021-11-17 2022-05-23 倾转结构
CN202221247284.0U Active CN218441332U (zh) 2021-11-17 2022-05-23 支撑装置
CN202221247119.5U Active CN218441331U (zh) 2021-11-17 2022-05-23 倾转结构
CN202222880123.1U Active CN218208930U (zh) 2021-11-17 2022-10-31 支撑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3352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057073U (zh) 2021-11-17 2022-04-21 支撑装置
CN202220971307.6U Active CN217382284U (zh) 2021-11-17 2022-04-25 支撑装置
CN202221238617.3U Active CN218441330U (zh) 2021-11-17 2022-05-23 倾转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47119.5U Active CN218441331U (zh) 2021-11-17 2022-05-23 倾转结构
CN202222880123.1U Active CN218208930U (zh) 2021-11-17 2022-10-31 支撑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6) CN217057073U (zh)
TW (6) TWM63038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0384U (zh) 2022-08-01
CN217382284U (zh) 2022-09-06
TWM629651U (zh) 2022-07-11
CN217057073U (zh) 2022-07-26
TWM631879U (zh) 2022-09-11
CN218208930U (zh) 2023-01-03
CN218441330U (zh) 2023-02-03
TWM637005U (zh) 2023-01-21
TWM631524U (zh) 2022-09-01
CN218441331U (zh) 2023-02-03
TWM631180U (zh) 2022-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81984A (en) Dimensional adjusting device for computer keyboards racks
KR100710078B1 (ko) 모니터장치
JPS643393Y2 (zh)
US6282984B1 (en) Bicycle pedal assembly with two identical anchoring frames for engaging and retaining a cleat unit on the top or bottom of the pedal body
CN218441332U (zh) 支撑装置
WO2018176671A1 (zh) 一种相互制约式抽屉锁紧机构
KR100195834B1 (ko) 의자시트 장착기구
TW201503805A (zh) 螢幕固定裝置
US20120024804A1 (en) Monitor Stand Allowing Various Types of Motion
JP4093936B2 (ja) 肘掛け装置
CN214386554U (zh) 一种折叠桌
US7198326B2 (en) Desk and chair interchangeable device
KR20070113659A (ko) 전자제품용 힌지어셈블리
KR100293037B1 (ko) Pdp텔레비전화면부의각도조절장치
CN216206368U (zh) 工程测绘用可多向调节的测绘仪基座
GB2320387A (en) Position-adjustable base assembly for monitor
CN218978402U (zh) 一种具有新型调节装置的键盘托板
CN219775272U (zh) 支撑脚架结构
CN218898951U (zh) 一种可多向调节的椅子扶手
JP2005047366A (ja) 調整式外掛けディスプレイ
CN217532401U (zh) 一种可移动设备底盘脚轮
CN218931064U (zh) 塑料凳分离器
CN217949681U (zh) 增高架
CN220770756U (zh) 多功能支架及显示装置
CN210567239U (zh) 脚架中座装置以及摄影脚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uzhou Fu Qi Qi Electronics Co.,Ltd.

Assignor: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9000014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Support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203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411

Assignee: Fuzhou Fulfil Tech Co.,Ltd.

Assignor: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90000144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Support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203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411

Assignee: Zhongshan Fu Qi Qi Electronics Co.,Ltd.

Assignor: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90000143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Support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203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411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