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9973U -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39973U CN218439973U CN202222600412.1U CN202222600412U CN218439973U CN 218439973 U CN218439973 U CN 218439973U CN 202222600412 U CN202222600412 U CN 202222600412U CN 218439973 U CN218439973 U CN 2184399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port
- working
- return
- oil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源、变量马达、状态切换阀和调速控制组件。变量马达包括斜盘和斜盘角度调节缸。斜盘角度调节缸与斜盘连接。变量马达包括泄油口。油源包括液压泵。状态切换阀包括高速工作位和低速工作位。在高速工作位的状态下,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通过状态切换阀与液压泵连通。在低速工作位状态下,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通过状态切换阀与泄油口连通。调速控制组件与状态切换阀及斜盘角度调节缸连接,以在高速工作位的状态下,调节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在高速工作位下,调速控制组件能够调节马达排量,改变马达转速。由此,提升了其速度调节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多个工作区域之间行走,以切换其工作位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及行走安全性,挖掘机通常设置有高速行驶和低速行驶两个工作模式。现有技术中,高速行驶模式和低速行驶模式分别对应于两个速度定值。也就是说,高速行驶模式下,挖掘机以某一相对较高的定值速度行驶;低速行驶模式下,挖掘机以某一相对较低的定值速度行驶。这种控制系统仅能控制挖掘机在两个速度定值之间切换,其速度调节范围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挖掘机行走速度控制系统的速度调节范围较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源、变量马达、状态切换阀和调速控制组件。
其中,所述变量马达包括斜盘和斜盘角度调节缸。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与所述斜盘连接。所述变量马达包括泄油口。所述油源包括液压泵。所述状态切换阀包括高速工作位和低速工作位。
在所述高速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通过所述状态切换阀与所述液压泵连通。在所述低速工作位状态下,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通过所述状态切换阀与所述泄油口连通。
所述调速控制组件与所述状态切换阀及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连接,以在所述高速工作位的状态下,调节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状态切换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油口和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控制油口和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用于切换所述状态切换阀的工作位。所述状态切换阀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及第三工作油口。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与所述泄油口连接。
在有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一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状态切换阀切换至所述高速工作位,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在无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一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状态切换阀切换至所述低速工作位,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调速控制组件包括调速比例切换阀和压力调节阀。所述油源还包括油箱。
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控制油口连接。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另一侧与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油口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包括调速连通位和调速截止位。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控制油口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用于调节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工作位。
在有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切换至所述调速连通位。在无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切换至所述调速截止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溢流阀。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包括第四工作油口和第五工作油口。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控制油口连接。所述第五工作油口与所述溢流阀的压力调节油口连接。
在所述调速连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五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油口连通。在所述调速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五工作油口截止,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油口截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变量马达包括第一进回油口和第二进回油口。所述油源包括转向换向阀。所述转向换向阀包括正向工作位、反向工作位和工作截止位。
在所述正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二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在所述反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进回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一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在所述工作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和所述液压泵均截止,所述第二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和所述液压泵均截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转向换向阀包括第六工作油口、第七工作油口、第八工作油口和第九工作油口。所述第六工作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七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八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九工作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所述第七工作油口通过第一支管及总管与所述第一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八工作油口通过第二支管及所述总管与所述第一工作油口连接。所述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油口连接,所述总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管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一支管上安装有第一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二支管的油液流动至所述第一支管中。所述第二支管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一支管的油液流动至所述第二支管。
在所述正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六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八工作油口与第九工作油口连通。在所述反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六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七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九工作油口连通。在所述工作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六工作油口、所述第七工作油口、所述第八工作油口及所述第九工作油口均相互截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油源还包括回油换向阀。所述回油换向阀包括正向回油位、反向回油位和回油截止位。所述回油换向阀的一侧与所述变量马达连接,所述回油换向阀的另一侧与所述转向换向阀连接。
在所述正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进回油口通过所述回油换向阀及所述转向换向阀与所述油箱连通。
在所述反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通过所述回油换向阀及所述转向换向阀与所述油箱连接。
在所述回油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及所述第二进回油口均与所述油箱截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回油换向阀包括第十工作油口、第十一工作油口、第十二工作油口及第十三工作油口。所述第十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接。
在所述正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十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截止,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连通。在所述反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十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截止。在所述回油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十工作油口、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及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均相互截止。
所述回油换向阀还包括第三控制油口和第四控制油口。所述第三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油口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一进回油口的回油管路之间安装有第三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一进回油口的回流油液流动至所述第三控制油口。所述第四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二进回油口的回油管路之间安装有第四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二进回油口的回流油液流动至所述第四控制油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第三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以及所述第四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均设置有阻尼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中,斜盘角度调节缸与斜盘连接。通过调节斜盘角度调节缸无杆腔内的压力大小,即通过调节斜盘角度调节油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能够调节斜盘的转动角度,进而改变变量马达的排量。当状态切换阀切换至低速工作位时,变量马达的泄油口通过状态切换阀与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连通,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处于低压状态,斜盘角度调节缸驱使斜盘转动至最大角度,进而,变量马达以最低转速运转。当状态切换阀切换至高速工作位时,液压泵通过状态切换阀与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连通,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处于高压状态,斜盘角度调节缸驱使斜盘转动至最小角度,进而,变量马达以最大转速运转。且调速控制组件与状态切换阀和斜盘角度连接,当状态切换阀切换至高速工作位时,调速控制组件能够调节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调速控制组件通过控制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压力大小,进而控制斜盘角度调节油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使得斜盘角度调节缸驱使斜盘连续转动,以调节马达的排量。由此,当状态切换阀切换至高速工作位时,调速控制组件能够灵活调节马达的转速。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该液压控制系统能够在高速工作模式及低速工作模式之间切换,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行走安全性。在高速工作模式下,调速控制组件能够调节马达的排量,进而,改变马达的转速。由此,提升了该液压控制系统的速度调节范围。
进一步,由于该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的系统原理图;
附图标记:
100、变量马达;101、斜盘;102、斜盘角度调节缸;103、泄油口;104、第一进回油口;105、第二进回油口;200、状态切换阀;201、高速工作位;202、低速工作位;203、第一控制油口;204、第一复位弹簧;205、第一工作油口;206、第二工作油口;207、第三工作油口;300、调速控制组件;400、调速比例切换阀;401、调速连通位;402、调速截止位;403、第二控制油口;404、第二复位弹簧;405、第四工作油口;406、第五工作油口;500、压力调节阀;601、液压泵;602、油箱;700、转向换向阀;701、正向工作位;702、反向工作位;703、工作截止位;704、第六工作油口;705、第七工作油口;706、第八工作油口;707、第九工作油口;708、第一支管;709、第二支管;710、总管;711、第一单向阀;712、第二单向阀;800、回油换向阀;801、正向回油位;802、反向回油位;803、回油截止位;804、第十工作油口;805、第十一工作油口;806、第十二工作油口;807、第十三工作油口;808、第三控制油口;809、第四控制油口;810、第三单向阀;811、第四单向阀;900、减速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该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源、变量马达100、状态切换阀200和调速控制组件300。
其中,变量马达100包括斜盘101和斜盘角度调节缸102。斜盘角度调节缸102与斜盘101连接。变量马达100包括泄油口103。油源包括液压泵601。状态切换阀200包括高速工作位201和低速工作位202。
在高速工作位201的状态下,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通过状态切换阀200与液压泵601连通。在低速工作位202状态下,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通过状态切换阀200与泄油口103连通。
调速控制组件300与状态切换阀200及斜盘角度调节缸102连接,以在高速工作位201的状态下,调节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活塞杆伸出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中,斜盘角度调节缸102与斜盘101连接。通过调节斜盘角度调节缸102无杆腔内的压力大小,即通过调节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活塞杆伸出长度,能够调节斜盘101的转动角度,进而改变变量马达100的排量。当状态切换阀200切换至低速工作位202时,变量马达100的泄油口103通过状态切换阀200与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连通,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处于低压状态,斜盘角度调节缸102驱使斜盘101转动至最大角度,进而,变量马达100以最低转速运转。当状态切换阀200切换至高速工作位201时,液压泵601通过状态切换阀200与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连通,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处于高压状态,斜盘角度调节缸102驱使斜盘101转动至最小角度,进而,变量马达100以最大转速运转。且调速控制组件300与状态切换阀200和斜盘101角度连接,当状态切换阀200切换至高速工作位201时,调速控制组件300能够调节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活塞杆伸出长度。调速控制组件300通过控制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压力大小,进而控制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活塞杆伸出长度,使得斜盘角度调节缸102驱使斜盘101连续转动,以调节马达的排量。由此,当状态切换阀200切换至高速工作位201时,调速控制组件300能够灵活调节变量马达100的转速。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该液压控制系统能够在高速工作模式及低速工作模式之间切换,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行走安全性。同时,在高速工作模式下,调速控制组件300能够调节变量马达100的排量,进而,改变变量马达100的转速。由此,提升了该液压控制系统的速度调节范围和使用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状态切换阀2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油口203和第一复位弹簧204。第一控制油口203和第一复位弹簧204用于切换状态切换阀200的工作位。状态切换阀200包括第一工作油口205、第二工作油口206及第三工作油口207。第一工作油口205与液压泵601连接。第二工作油口206与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连接。第三工作油口207与泄油口103连接。
在有压力油通入第一控制油口203的状态下,状态切换阀200切换至高速工作位201,第一工作油口205与第二工作油口206连通;在无压力油通入第一控制油口203的状态下,状态切换阀200切换至低速工作位202,第二工作油口206与第三工作油口207连通。在第二工作油口206与第三工作油口207的连通油路上设置有阻尼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调速控制组件300包括调速比例切换阀400和压力调节阀500。油源还包括油箱602。
调速比例切换阀400的一侧与第一控制油口203连接,调速比例切换阀400的另一侧与压力调节阀500的压力调节油口连接。压力调节阀500的进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206连接,压力调节阀500的出油口与油箱602连接。
调速比例切换阀400包括调速连通位401和调速截止位402。调速比例切换阀4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控制油口403和第二复位弹簧404。第二控制油口403和第二复位弹簧404用于调节调速比例切换阀400的工作位。
在有压力油通入第二控制油口403的状态下,调速比例切换阀400切换至调速连通位401;在无压力油通入第二控制油口403的状态下,调速比例切换阀400切换至调速截止位402。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力调节阀500包括溢流阀。调速比例切换阀400包括第四工作油口405和第五工作油口406。第四工作油口405与第一控制油口203连接,第五工作油口406与溢流阀的压力调节油口连接。
在调速连通位401的状态下,第四工作油口405与第五工作油口406连通,第一控制油口203与压力调节阀500的压力调节油口连通。在调速截止位402的状态下,第四工作油口405与第五工作油口406截止,第一控制油口203与压力调节阀500的压力调节油口截止。
例如,如图1所示,状态切换阀200包括两位三通换向阀。状态切换阀200的第一工作油口205、第二工作油口206及第三工作油口207对应为两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205、第二工作油口206及第三工作油口207。两位三通换向阀的左端设置有第一控制油口203,两位三通换向阀的右端设置复位弹簧。两位三通换向阀的左位为高速工作位201,右位为低速工作位202。
调速比例切换阀400包括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调速比例切换阀400的第四工作油口405及第五工作油口406对应为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的第四工作油口405和第五工作油口406。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的左端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404,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的右端设置第二控制油口403。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的左位为调速连通位401,右位为调速截止位402。压力调节阀500包括溢流阀。液压泵601包括定量液压泵。
在工作过程中,当需要切换至低速工作位202时,无压力油通入第一控制油口203,在第一复位弹簧204的驱动作用下,两位三通换向阀切换至右位,即低速工作位202。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与变量马达100的泄油口103连接。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处于低压状态,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活塞杆收缩,以带动斜盘101转动至最大角度。此时,变量马达100的排量达到最大值,其转速相应为最小值。即,变量马达100以最小转速状态运转。
当需要切换至高速工作位201时,有压力由通入至第一控制油口203中,第一控制油口203处的压力克服第一复位弹簧204的弹簧力,以使两位三通换向阀切换至左位,即高速工作位201。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与液压泵601连接。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无杆腔处于高压状态,斜盘角度调节缸102的活塞杆伸出,以带动斜盘101转动至最小角度。此时,变量马达100的排量达到最小值,其转速相应为最大值,即,变量马达100以最大转速状态运转。
当需要调节高速工作位201状态下的马达转速时,在第二控制油口403处通入压力油,第二控制油口403处的压力克服第二复位弹簧404的弹簧力,以推动其阀芯移动。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由调速截止位402逐步切换至调速连通位401。第一控制油口203处的油液能够经过第四工作油口405和第五工作油口406流动至溢流阀的压力调节油口处,以调节溢流阀的开启压力。同时,通过调节第二控制油口403处的压力值,能够调节第四工作油口405与第五工作油口406之间的连通开度,进而调节溢流阀的开启压力。由此,通过调节溢流阀的开启压力,能够控制通流至斜盘角度调节缸102无杆腔内的压力值,进而,能够实现变量马达100转速的无级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变量马达100包括第一进回油口104和第二进回油口105。油源包括转向换向阀700。转向换向阀700包括正向工作位701、反向工作位702和工作截止位703。
在正向工作位701的状态下,第一进回油口104与液压泵601连接,第二进回油口105与油箱602连接。在反向工作位702的状态下,第二进回油口105与液压泵601连接,第一进回油口104与油箱602连接。在工作截止位703的状态下,第一进回油口104与油箱602和液压泵601均截止,第二进回油口105与油箱602和液压泵601均截止。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向换向阀700包括第六工作油口704、第七工作油口705、第八工作油口706和第九工作油口707。第六工作油口704与液压泵601连接。第七工作油口705与第一进回油口104连接。第八工作油口706与第二进回油口105连接。第九工作油口707与油箱602连接。
第七工作油口705通过第一支管708及总管710与第一工作油口205连接。第八工作油口706通过第二支管709及总管710与第一工作油口205连接,总管710的一端与第一工作油口205连接,总管71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支管708的一端及第二支管709的一端连接。第一支管708的另一端与第七工作油口705连接,第二支管709的另一端与第八工作油口706连接。第一支管708上安装有第一单向阀711,以防止第二支管709的油液流动至第一支管708中。第二支管709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712,以防止第一支管708的油液流动至第二支管709。
在正向工作位701的状态下,第六工作油口704与第七工作油口705连通,第八工作油口706与第九工作油口707连通;在反向工作位702的状态下,第六工作油口704与第八工作油口706连通,第七工作油口705与第九工作油口707连通;在工作截止位703的状态下,第六工作油口704、第七工作油口705、第八工作油口706及第九工作油口707均相互截止。
例如,如图1所示,转向换向阀700包括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转向换向阀700的第六工作油口704、第七工作油口705、第八工作油口706及第九工作油口707对应于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第六工作油口704、第七工作油口705、第八工作油口706及第九工作油口707。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控制端,用以切换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位。两个控制端可以为电控端、液控端或者手动控制端。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左位为正向工作位701,右位为反向工作位702,中位为工作截止位703。在正向工作位701的状态下,液压泵601向变量马达100的第一进回油口104供油。在反向工作位702的状态下,液压泵601向变量马达100的第二进回油口105供油。
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第七工作油口705通过第一支管708和主管与两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205连接。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第八工作油口706通过第二支管709和主管与两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205连接。第一支管708和第二支管709上分别设置第一单向阀711和第二单向阀712,以防止第一支管708与第二支管709内的油液互相流通。也就是说,当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切换至正向工作位701时,液压泵601输出的一部分油液经过第一单向阀711、第一支管708及总管710流动至两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205处,第二单向阀712阻止油液流动至第二支管709中。液压泵601输出的另一部分油液输入至变量马达100的第一进回油口104中。当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切换至反向工作位702时,液压泵601输出的一部分油液经过第二单向阀712、第二支管709及总管710流动至两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205处,第一单向阀711阻止油液流动至第一支管708中。液压泵601输出的另一部分油液输入至变量马达100的第二进回油口105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油源还包括回油换向阀800。回油换向阀800包括正向回油位801、反向回油位802和回油截止位803。回油换向阀800的一侧与变量马达100连接,回油换向阀800的另一侧与转向换向阀700连接。
在正向回油位801的状态下,第二进回油口105通过回油换向阀800及转向换向阀700与油箱602连通。
在反向回油位802的状态下,第一进回油口104通过回油换向阀800及转向换向阀700与油箱602连接。
在回油截止位803的状态下,第一进回油口104及第二进回油口105均与油箱602截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回油换向阀800包括第十工作油口804、第十一工作油口805、第十二工作油口806及第十三工作油口807。第十工作油口804与第七工作油口705连接。第十一工作油口805与第一进回油口104连接。第十二工作油口806与第二进回油口105连接。第十三工作油口807与第八工作油口706连接。
在正向回油位801的状态下,第十工作油口804与第十一工作油口805截止,第十二工作油口806与第十三工作油口807连通。在反向回油位802的状态下,第十工作油口804与第十一工作油口805连通,第十二工作油口806与第十三工作油口807截止。在回油截止位803的状态下,第十工作油口804、第十一工作油口805、第十二工作油口806及第十三工作油口807均相互截止。
回油换向阀800还包括第三控制油口808和第四控制油口809。第三控制油口808与第七工作油口705连接。第四控制油口809与第八工作油口706连接。第三控制油口808与第一进回油口104的回油管路之间安装有第三单向阀810,以防止第一进回油口104的回流油液流动至第三控制油口808。第四控制油口809与第二进回油口105的回油管路之间安装有第四单向阀811,以防止第二进回油口105的回流油液流动至第四控制油口809。
例如,如图1所示,回油换向阀800包括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回油换向阀800的第十工作油口804、第十一工作油口805、第十二工作油口806及第十三工作油口807对应于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第十工作油口804、第十一工作油口805、第十二工作油口806及第十三工作油口807。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左位为正向回油位801,中位为回油截止位803,右位为反向回油位802。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左端设置第三控制油口808,右端设置第四控制油口809。第三控制油口808与第七工作油口705连接,第四控制油口809与第八工作油口706连接,以使液压泵601输出的油液能够经过转向换向阀700输入至第三控制油口808和第四控制油口809处,以调节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工作位。
第一进回油口104的回油管路与第三控制油口808之间安装有第三单向阀810。第三单向阀810的进口能够与第三控制油口808及第七工作油口705连接,第三单向阀810的出油口位于第一进回油口104的回油管路的前端。即,当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切换至反向工作位702时,由液压泵601输出的部分液压油经过第八工作油口706进入第四控制油口809中,由液压泵601输出的另一部分液压油能够经过第四单向阀811进入变量马达100的第二进回油口105及两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205中,由变量马达100的第一进回油口104回流出来的液压油只能经过第十一工作油口805、第十工作油口804、第七工作油口705及第六工作油口704回流至油箱602中,无法回流至第三控制油口808处。
第二进回油口105的回油管路与第四控制油口809之间安装有第四单向阀811。第四单向阀811的进口能够与第四控制油口809及第八工作油口706连接,第四单向阀811的出油口位于第二进回油口105的回油管路的前端。即,当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切换至正向工作位701时,由液压泵601输出的部分液压油经过第七工作油口705进入第三控制油口808中,由液压泵601输出的另一部分液压油能够经过第三单向阀810进入变量马达100的第一进回油口104及两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205中,由变量马达100的第二进回油口105回流出来的液压油只能经过第十二工作油口806、第十三工作油口807、第八工作油口706及第九工作油口707回流至油箱602中,无法回流至第四控制油口809处。
在工作过程中,当需要驱动变量马达100正向转动时,将转向换向阀700切换至左位,即正向工作位701。液压泵601输出的部分油液进入第三控制油口808中,第三控制油口808处的压力油驱动阀芯右移,使得回油换向阀800切换至左位,即正向回油位801。液压泵601输出的部分液压油进入变量马达100的第一进回油口104中,以驱动变量马达100运转。变量马达100的第二进回油口105中的回流油液经过回油换向阀800的第十二工作油口806和第十三工作油口807、以及转向换向阀700的第八工作油口706和第九工作油口707回流至油箱602内。当需要驱动变量马达100反向转动时,将转向换向阀700切换至右位,即反向工作位702。液压泵601输出的部分油液进入第四控制油口809中,第四控制油口809处的压力油驱动阀芯左移,使得回油换向阀800切换至右位,即反向回油位802。液压泵601输出的部分液压油进入变量马达100的第二进回油口105中,以驱动变量马达100运转。变量马达100的第一进回油口104中的回流油液经过回油换向阀800的第十一工作油口805和第十工作油口804、以及转向换向阀700的第七工作油口705和第九工作油口707回流至油箱602内。
关于状态切换阀200及调速控制组件300的具体结构及工作过程,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控制油口808的控制油路、以及第四控制油口809的控制油路均设置有阻尼孔。由此,能够减小由液压泵601输出的液压油对第三控制油口808及第四控制油口809造成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
例如,上述作业机械包括挖掘机。如图1所示,挖掘机还包括减速机900。减速机900与变量马达100的输出轴连接。
此处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也就是说,上述作业机械包括但是不限于挖掘机。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作业机械还可以包括起重机等。
进一步,由于该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源、变量马达、状态切换阀和调速控制组件,
其中,所述变量马达包括斜盘和斜盘角度调节缸,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与所述斜盘连接,所述变量马达包括泄油口,所述油源包括液压泵,所述状态切换阀包括高速工作位和低速工作位,
在所述高速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通过所述状态切换阀与所述液压泵连通,在所述低速工作位状态下,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通过所述状态切换阀与所述泄油口连通,
所述调速控制组件与所述状态切换阀及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连接,以在所述高速工作位的状态下,调节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切换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油口和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控制油口和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用于切换所述状态切换阀的工作位,所述状态切换阀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及第三工作油口,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斜盘角度调节缸的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与所述泄油口连接,
在有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一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状态切换阀切换至所述高速工作位,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在无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一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状态切换阀切换至所述低速工作位,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控制组件包括调速比例切换阀和压力调节阀,所述油源还包括油箱,
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控制油口连接,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另一侧与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油口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包括调速连通位和调速截止位,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控制油口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用于调节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的工作位,
在有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切换至所述调速连通位;在无压力油通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的状态下,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切换至所述调速截止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溢流阀,所述调速比例切换阀包括第四工作油口和第五工作油口,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控制油口连接,所述第五工作油口与所述溢流阀的压力调节油口连接,
在所述调速连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五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油口连通;在所述调速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五工作油口截止,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油口截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量马达包括第一进回油口和第二进回油口,所述油源包括转向换向阀,所述转向换向阀包括正向工作位、反向工作位和工作截止位,
在所述正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二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在所述反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进回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一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在所述工作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和所述液压泵均截止,所述第二进回油口与所述油箱和所述液压泵均截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换向阀包括第六工作油口、第七工作油口、第八工作油口和第九工作油口,所述第六工作油口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七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八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九工作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所述第七工作油口通过第一支管及总管与所述第一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八工作油口通过第二支管及所述总管与所述第一工作油口连接,所述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油口连接,所述总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管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一支管上安装有第一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二支管的油液流动至所述第一支管中,所述第二支管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一支管的油液流动至所述第二支管,
在所述正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六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八工作油口与第九工作油口连通;在所述反向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六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七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九工作油口连通;在所述工作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六工作油口、所述第七工作油口、所述第八工作油口及所述第九工作油口均相互截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源还包括回油换向阀,所述回油换向阀包括正向回油位、反向回油位和回油截止位,所述回油换向阀的一侧与所述变量马达连接,所述回油换向阀的另一侧与所述转向换向阀连接,
在所述正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进回油口通过所述回油换向阀及所述转向换向阀与所述油箱连通;
在所述反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通过所述回油换向阀及所述转向换向阀与所述油箱连接;
在所述回油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回油口及所述第二进回油口均与所述油箱截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换向阀包括第十工作油口、第十一工作油口、第十二工作油口及第十三工作油口,所述第十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进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接,
在所述正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十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截止,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连通;在所述反向回油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十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连通,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截止;在所述回油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第十工作油口、所述第十一工作油口、所述第十二工作油口及所述第十三工作油口均相互截止,
所述回油换向阀还包括第三控制油口和第四控制油口,所述第三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七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油口与所述第八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一进回油口的回油管路之间安装有第三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一进回油口的回流油液流动至所述第三控制油口,所述第四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二进回油口的回油管路之间安装有第四单向阀,以防止所述第二进回油口的回流油液流动至所述第四控制油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以及所述第四控制油口的控制油路均设置有阻尼孔。
10.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00412.1U CN218439973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00412.1U CN218439973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39973U true CN218439973U (zh) | 2023-02-03 |
Family
ID=85084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00412.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8439973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39973U (zh) |
-
2022
- 2022-09-29 CN CN202222600412.1U patent/CN21843997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19556B2 (en) | System having combinable transmission and implement circuits | |
US8863509B2 (en) | Meterless hydraulic system having load-holding bypass | |
US9051714B2 (en) | Meterless hydraulic system having multi-actuator circuit | |
US8944103B2 (en) | Meterless hydraulic system having displacement control valve | |
WO2013059018A1 (en) | Meterless hydraulic system having flow sharing and combining functionality | |
US8966892B2 (en) | Meterless hydraulic system having restricted primary makeup | |
US8978373B2 (en) | Meterless hydraulic system having flow sharing and combining functionality | |
JP2008057687A (ja) | 油圧制御装置 | |
CN111108292B (zh) | 液压系统 | |
CN218439973U (zh) |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
CN110259749B (zh) | 一种功率控制阀块、液压泵组件及工程机械 | |
US8443827B2 (en) | Controlling device for hydraulic consumers | |
CN110864015A (zh) | 双作用执行元件速度切换液压控制系统 | |
CN216343868U (zh) | 双泵供油系统、变速箱总成及工程机械 | |
CN217558665U (zh) | 马达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
CN111288044B (zh) | 液压系统和工程机械 | |
CN209875588U (zh) | 油源阀、液压系统和工程机械 | |
CN219062146U (zh) | 一种闭式液压泵系统及车辆 | |
CN212717429U (zh) | 一种双向恒张力液压控制系统及工程机械 | |
CN221033405U (zh) | 液压控制阀组、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
CN217713134U (zh) | 液压驱动系统及工程机械 | |
CN219733769U (zh) | 一种排涝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 | |
CN112963394B (zh) | 一种工程机械及控制方法 | |
CN218934868U (zh) |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
CN215634042U (zh) | 一种单泵和双泵切换的控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