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5907U -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05907U
CN218405907U CN202122984338.3U CN202122984338U CN218405907U CN 218405907 U CN218405907 U CN 218405907U CN 202122984338 U CN202122984338 U CN 202122984338U CN 218405907 U CN218405907 U CN 218405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ck
groove
wall
recess
co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843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春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29843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05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05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05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包括横梁和立柱,横梁包括若干墙体主砖和横梁钢筋架,墙体主砖设有空腔,顶面设有第一凹槽,立柱包括若干转角砖体及立柱钢筋架,转角砖体设有通孔,顶面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包括横向凹槽及纵向凹槽,当墙体主砖与转角砖体首尾一字拼接时,第一凹槽与横向凹槽相贯通,当墙体主砖垂直拼接在转角砖体侧面时,第一凹槽与纵向凹槽相贯通。通过在空腔通孔内灌注混凝土,即将横梁钢筋架与立柱钢筋架与墙体主砖粘结在一起,形成隐形的横梁及立柱结构,不仅施工方便,快捷,提高了施工效率,且无需使用模板,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墙面整体的平整度,便于后续施工。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砖混结构在我国的多层房屋建筑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主要是指建筑物中墙体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构造柱和横梁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砌筑过程中,通常是先在底层架设立柱钢筋架和模板,然后顺着立柱钢筋架钢筋架砌筑墙体,再在墙体上方架设横梁钢筋架模板,接着在立柱和横梁钢筋架内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构造柱和横梁。该结构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模板,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而且减缓了施工速度,延长了工期;另外,由于钢筋架是设置在左右或上下相邻的两面墙体之间,使得墙体表面平整度差,通常需要对墙面进行平整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节约成本,且能够保证墙体表面平整度,便于装饰的新型建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包括建筑主体,所述建筑主体包括横梁和立柱;
所述横梁包括若干墙体主砖堆砌而成的横梁砌筑体,及设于所述横梁砌筑体上的横梁钢筋架,所述墙体主砖设有竖向贯穿的空腔,顶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第一凹槽;
所述立柱包括若干转角砖体堆砌而成的立柱砌筑体,及穿插于所述立柱砌筑体内的立柱钢筋架,所述转角砖体设有竖向贯穿的通孔,顶面设有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包括沿所述转角砖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凹槽,及沿所述转角砖体宽度方向设置的纵向凹槽;
其中,当所述墙体主砖与转角砖体首尾一字拼接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横向凹槽相贯通,当所述墙体主砖垂直拼接在所述转角砖体的侧面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纵向凹槽相贯通。
优选的,所述墙体主砖的顶面还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上端。
优选的,每个所述安装部均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顶面的第一开口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内侧面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横梁砌筑体底部的所述第一凹槽内用于安装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隔离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横向凹槽、纵向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呈倒梯形或圆弧形。
优选的,所述横梁钢筋架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立柱钢筋架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立柱钢筋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墙体主砖的顶面具有第一凸起,底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凹部;
所述墙体主砖的一端面具有第二凸起,另一端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凹部。
优选的,所述转角砖体的一端具有第一平面,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或第二凹部相配合的第一拼接部;
所述转角砖体朝向室内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或第二凹部相配合的第二拼接部,所述第二拼接部靠近所述第一平面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墙体主砖沿宽度方向分割形成至少两个拼接砖。
优选的,所述墙体主砖一侧一体成型有拼接部,所述拼接部设于所述墙体主砖中部形成T型的连接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通过将钢筋放置在横梁砌筑体和立柱砌筑体内,在墙体主砖上的空腔和转角砖体的通孔内灌注混凝土后,将墙体主砖、转角砖体与钢筋粘结在一起,形成隐形的横梁和立柱,不仅施工方便,快捷,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墙面整体的平整度,方便后续墙面装饰,而且无需拆装模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其次,通过在墙体主砖及转角砖体顶面设置凹槽,横梁砌筑体和横梁砌筑体堆砌完成后,顶面形成贯通的凹槽结构,在灌注混凝土后,混凝土流入凹槽结构内,将横梁与立柱联接在一起,形成整体串梁结构,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中立柱立体图;
图3为图2中B局部放大图,重点展示立柱钢筋架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中墙体主砖立体图;
图5为图4中A局部放大图,重点展示安装部的结构;
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中墙体主砖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中转角砖立体图;
图9为图8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中转角砖主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中拼接砖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新型建筑结构中连接砖立体图。
附图标记
1-建筑主体;10-墙体主砖;20-拼接砖;30-转角砖体;31-通孔;32-凸起部;33-凹陷部;34-第一平面;35-第一拼接部;40-连接砖;41-拼接部;50-横梁钢筋架;60-立柱钢筋架;61-主钢筋;62-连接件;100-挡板;111-空腔;112-第一凹槽;113-安装部;114-第一凸起;115-第一凹部;116-第二凸起;117-第二凹部;321-横向凹槽;322-定位槽;323-纵向凹槽;341-竖缝槽;361-第二拼接部;1131-第一开口部;1132-第二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包括建筑主体1,建筑主体1包括横梁和立柱。
横梁包括若干墙体主砖10堆砌而成的横梁砌筑体,及设于横梁砌筑体上的横梁钢筋架50,墙体主砖10设有竖向贯穿的空腔111,顶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与空腔111相连通的第一凹槽112。
立柱包括若干转角砖体30堆砌而成的立柱砌筑体,及穿插于立柱砌筑体内的立柱钢筋架60,转角砖体30设有竖向贯穿的通孔31,顶面设有与通孔31相连通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包括沿转角砖体30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凹槽321,及沿转角砖体30宽度方向设置的纵向凹槽323。
当墙体主砖10与转角砖体30首尾一字拼接时,第一凹槽112与横向凹槽321相贯通,当墙体主砖10垂直拼接在转角砖体30的侧面时,第一凹槽112与纵向凹槽323相贯通。
其中,建筑主体1可以由若干墙体主砖10堆砌而成,墙体主砖10可以是泥巴、砂石、渣料加水泥或石灰或电石粉加工而成的方形块体。横梁砌筑体水平设置在建筑主体1的上端,包括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墙体主砖10,若干墙体主砖10内的空腔111形成横梁浇筑腔,第一凹槽112可以沿墙体主砖10长度方向居中贯通设置,第一凹槽112的宽度尺寸可以等于空腔111的宽度尺寸,当在空腔111内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能够流入第一凹槽112内对其进行填充。
其中,横梁钢筋架50可以放置在墙体主砖10的第一凹槽112内正对横梁浇筑腔,在横梁浇筑腔内灌注混凝土后,混凝土流入第一凹槽112内,将多层墙体主砖10以及横梁钢筋架50粘结在一起形成横梁。
其中,横梁钢筋架50可以包括沿墙体主砖1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钢筋,及沿墙体主砖10宽度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连接,横向钢筋可以设置两根,纵向钢筋可以通过钢丝或其它紧固件连接在两根横向钢筋之间,构成直梯状的钢筋架。
需要说明的是,在架设门窗空洞上方的横梁钢筋架50时,可以在墙体主砖10的空腔111内穿插U型钢,U型钢与横向钢筋紧固连接,并延伸至顶部的楼盖板上,与楼盖板连成一体,从而将门窗洞口上方的砖块进一步固定,使得建筑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其中,立柱砌筑体竖向设置在建筑主体1的转角处,由若干转角砖体30上下叠加堆砌而成,转角砖体30可以是泥巴、砂石、渣料加水泥或石灰或电石粉加工而成的方形块体,若干转角砖体30内的通孔31对齐形成立柱浇筑腔,立柱钢筋架60穿插于立柱浇筑腔内,在立柱浇筑腔内灌注混凝土,将转角砖体30与立柱钢筋架60粘结在一起形成隐形立柱。
具体地,立柱钢筋架60包括多根竖向钢筋61,以及连接多根竖向钢筋61的连接件62。竖向钢筋61和连接件6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铁丝或其他固定件连接。具体地,竖向钢筋61可以呈圆周阵列设置三根或三根以上,连接件62则可以是套设在多根竖向钢筋61外的多边形或圆形箍筋,箍筋可以沿竖向钢筋61长度方向设置多个,以构成钢筋笼。施工时,立柱钢筋架60可以预先制作好,然后再通过起吊机构或其它机械设备将其放入立柱浇筑腔内,与立柱砌筑体构成立柱框架结构。
其中,横向凹槽321沿转角砖体30的长度方向居中设置,其一端贯通转角砖体30内侧一端,横向凹槽321的宽度尺寸、轮廓形状与第一凹槽112一致,纵向凹槽323沿转角砖体30的宽度方向居中设置,其一端贯通转角砖体30朝向室内的一侧,纵向凹槽323的长度尺寸、轮廓形状与第一凹槽112一致,这样同一水平面的砖体拼接后其顶面形成相连通的凹槽结构,灌注混凝土后,混凝土可直接流入凹槽结构中,从而将横梁与立柱联接在一起,形成隐形串梁结构,进一步提高建筑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通过将钢筋放置在横梁砌筑体和立柱砌筑体内,在墙体主砖上的空腔和转角砖体的通孔内灌注混凝土后,将墙体主砖、转角砖体与钢筋粘结在一起,形成隐形的横梁和立柱,不仅施工方便,快捷,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墙面整体的平整度,方便后续墙面装饰,而且无需拆装模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其次,通过在墙体主砖及转角砖体顶面设置凹槽,横梁砌筑体和横梁砌筑体堆砌完成后,顶面形成贯通的凹槽结构,在灌注混凝土后,混凝土流入凹槽结构内,将横梁与立柱联接在一起,形成整体串梁结构,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强度。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优选,墙体主砖10的顶面还设有安装部113,安装部113位于第一凹槽112的两侧上端。
其中,安装部113主要用于固定横梁钢筋架50上的纵向钢筋,安装部113可以对称设置在第一凹槽112的两侧上端边沿,且沿墙体主砖10对称设置多组。安装部113可以包括设于第一凹槽112的侧壁顶面的第一开口部1131,以及设于第一凹槽112的侧壁内侧面的第二开口部1132,第一开口部1131和第二开口部1132连通,形成L型或圆弧形凹槽状。该结构的安装部113便于将纵向钢筋从墙体主砖10的上方放入安装部113内,且将纵向钢筋埋设在墙体主砖10内,使得上下叠加的墙体主砖10之间连接更加紧密。
进一步地,转角砖体30顶面还可以设置定位槽322,定位槽322位于第一凹槽321的两侧上端。
其中,定位槽322主要用于固定横向钢筋,横向钢筋可通过铁丝或其它连接件与立柱钢筋架60连接,从而对立柱钢筋架60进行固定,使立柱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定位槽322可以对称设置在第一凹槽321两侧,每个定位槽322的开口部从第一凹槽321的内侧面延伸至顶面,整体呈L型或四分之一圆弧形凹槽状,定位槽322的宽度尺寸大于钢筋的外径尺寸,这样流入第一凹槽321内的混凝土能够进入定位槽322内将横向钢筋完全包裹住。
进一步地,由于墙体主砖10内具有空腔111,为避免混凝土落入横梁底部的建筑墙体内,横梁底部的建筑墙体在砌筑时,可以采用实心砖块砌筑,以隔离混凝土。当然,当建筑墙体采用空心砖块时,可以在横梁底层的墙体主砖10的第一凹槽112内放置挡板100,挡板100的外形与第一凹槽112相适配,挡板100将空腔111顶部的开口端覆盖,用于隔离混凝土。
更进一步地,第一凹槽112、横向凹槽321、纵向凹槽323的横截面形状呈倒梯形或圆弧形,使混凝土能够顺利滑入凹槽内。
横梁钢筋架50的端部延伸至立柱钢筋架60上,并通过铁丝或其它紧固件与立柱钢筋架60连接。通过将横梁钢筋架50与立柱钢筋架60连接,增强了横梁与立柱之间的强度。
墙体主砖10的顶面具有第一凸起114,底面具有与第一凸起114相配合的第一凹部115。
墙体主砖10的一端面具有第二凸起116,另一端面具有与第二凸起116相配合的第二凹部117。
其中,第一凸起114和第一凹部115均可以沿墙体主砖10长度方向居中贯通设置,第二凸起116和第二凹部117均可以沿墙体主砖10的高度方向居中贯通设置。通过上下左右的凸凹配合,使得砌筑墙体的每块砖紧密相连,同时因每块砖都有配合,可以实现机械化砌筑。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114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凹部115的深度,使得墙体主砖10上下叠加拼接后,墙体外表面形成横向灌浆缝,砌筑成墙时,通过横向灌浆缝内填充胶泥等粘结材料,不仅能够使上下叠加的砖体稳固粘结在一起,而且还起到了密封作用,防止雨水从相邻的砖体间的缝隙中渗入,同时还提高了墙面整体的美观度。
同样地,第二凸起116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凹部117的深度,使得墙体主砖10左右叠加拼接后,墙体外表面形成竖向灌浆缝,可用于墙体主砖10上下叠加拼接后,墙体外表面形成横向灌浆缝,保证墙体的密封性。
同样的,转角砖体30的顶面设有凸起部32,底面具有与凸起部32相配合的凹陷部33。
其中,凸起部32和凹陷部33均沿转角砖体30的长度方向居中设置,通过凸起部32和凹陷部33的配合,使得上下叠加的砖体之间能够实现快速拼装。凸起部32的高度可以大于凹陷部33的深度,使得转角砖体上下配合叠加后,墙角处形成横向灌浆缝,在横向灌浆缝内填充粘结材料后,可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建筑墙角处出现渗水现象。
进一步地,转角砖体30的一端具有第一平面34,另一端设有与第二凸起116或第二凹部117相配合的第一拼接部35。
转角砖体30朝向室内的一侧面设有与第二凸起116或第二凹部117相配合的第二拼接部361,第二拼接部361靠近第一平面34的一端。
其中,第一平面34朝向室外一侧,第一拼接部35可以是沿转角砖体30竖向居中贯通设置的凹槽或者是凸块,用于与墙体砖10或另一块转角砖体30上的凸块或凹槽配合拼接。
其中,第二拼接部361可以是凸块或者凹槽,用于与墙体砖10或者另一块转角砖体30上的凹槽或凸块配合拼接。
其中,当第二拼接部361为凸块时,第一平面34靠近第二拼接部361的边沿可以设置竖缝槽341,使得两个相互垂直的砖体拼接在一起后,外墙面形成竖向灌浆缝,用于填充胶泥等粘结材料,将砖体与砖体紧密连接,防止雨水从砖体间的缝隙中渗入。
参见图11所示,为方便拼接砌筑,墙体主砖10沿宽度方向分割形成至少两个拼接砖20,拼接砖20与墙体主砖10的结构大体相同,主要用于与墙体主砖10配合,在需要拼接的位置使用。
参见图12所示,为便于T型墙角砌筑,在墙体主砖10一侧一体成型有拼接部41,拼接部41垂直连接在墙体主砖10的中部形成T型的连接砖4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主体(1),所述建筑主体(1)包括横梁和立柱;
所述横梁包括若干墙体主砖(10)堆砌而成的横梁砌筑体,及设于所述横梁砌筑体上的横梁钢筋架(50),所述墙体主砖(10)设有竖向贯穿的空腔(111),顶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空腔(111)相连通的第一凹槽(112);
所述立柱包括若干转角砖体(30)堆砌而成的立柱砌筑体,及穿插于所述立柱砌筑体内的立柱钢筋架(60),所述转角砖体(30)设有竖向贯穿的通孔(31),顶面设有与所述通孔(31)相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包括沿所述转角砖体(30)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凹槽(321),及沿所述转角砖体(30)宽度方向设置的纵向凹槽(323);
其中,当所述墙体主砖(10)与转角砖体(30)首尾一字拼接时,所述第一凹槽(112)与所述横向凹槽(321)相贯通,当所述墙体主砖(10)垂直拼接在所述转角砖体(30)的侧面时,所述第一凹槽(112)与所述纵向凹槽(323)相贯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主砖(10)的顶面还设有安装部(113),所述安装部(113)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2)的两侧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部(113)均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12)的侧壁顶面的第一开口部(113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12)的侧壁内侧面的第二开口部(1132),所述第一开口部(1131)和所述第二开口部(113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砌筑体底部的所述第一凹槽(112)内用于安装挡板(100),所述挡板(100)用于隔离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2)、横向凹槽(321)、纵向凹槽(323)的横截面形状呈倒梯形或圆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钢筋架(50)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立柱钢筋架(60)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立柱钢筋架(6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主砖(10)的顶面具有第一凸起(114),底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114)相配合的第一凹部(115);
所述墙体主砖(10)的一端面具有第二凸起(116),另一端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凸起(116)相配合的第二凹部(117);
所述转角砖体(30)的顶面设有凸起部(32),底面具有与所述凸起部(32)相配合的凹陷部(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砖体(30)的一端具有第一平面(34),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116)或第二凹部(117)相配合的第一拼接部(35);
所述转角砖体(30)朝向室内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116)或第二凹部(117)相配合的第二拼接部(361),所述第二拼接部(361)靠近所述第一平面(34)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主砖(10)沿宽度方向分割形成至少两个拼接砖(2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主砖(10)一侧一体成型有拼接部(41),所述拼接部(41)设于所述墙体主砖(10)中部形成T型的连接砖(40)。
CN202122984338.3U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Active CN218405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4338.3U CN218405907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4338.3U CN218405907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05907U true CN218405907U (zh) 2023-01-31

Family

ID=84997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4338.3U Active CN218405907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059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84118B1 (en) Modular wall element
US20050204663A1 (en) Web offset lug dry-stack system
JP2007146641A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部材の接合部の構造並びに該接合部を有する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組立構造物及びその構造物の構築方法
CN218405907U (zh)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CN110984691B (zh) 一种围墙立柱施工方法
KR0178708B1 (ko) 자연석을 이용한 콘크리트 양면 블록의 제조방법
CN210216483U (zh) 地基及其基础承台
JPH0579049A (ja) 地下躯体工事における梁、スラブの構築工法
CN214738999U (zh) 预制混凝土墙体
CN210917831U (zh) 一种新型建筑装配结构
CN218405908U (zh) 一种隐形立柱结构
CN110984693B (zh) 一种在浇筑时保持围墙立柱面板对齐的方法
KR100653259B1 (ko) 모르타르레스 중공 콘크리트 블록
JP2002013226A (ja) ブロック体
JP3057466B2 (ja) 地下躯体の構築法
JP3969343B2 (ja) 擁壁用ブロックおよび擁壁
KR20170113862A (ko) 콘크리트 몰탈 타설량을 줄여주는 담장 및 비내력벽 건축용 블럭
CN116201260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体
CN218406018U (zh) 一种转角砖
CN218374547U (zh) 一种隐形横梁结构
CN215106589U (zh) 用于丁字墙构造柱的砌块组件
JP2612416B2 (ja) 屋外壁建設資材
CN215055168U (zh) 一种用于构造柱免支模施工的砌块及构造柱浇筑支护结构
JPH11323958A (ja) 建築物の施工方法とこれに用いるコンクリート製品
TWI807974B (zh) 建築結構單元及地下室外牆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