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3278U -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03278U
CN218403278U CN202222857804.6U CN202222857804U CN218403278U CN 218403278 U CN218403278 U CN 218403278U CN 202222857804 U CN202222857804 U CN 202222857804U CN 218403278 U CN218403278 U CN 218403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aped
hoisting
supporting par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578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志文
甄栋竹
马永伟
蒋国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Zhongche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Lan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Lan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Lan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578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03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03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03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7Offshore wind turbin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涉及风电机组塔筒吊装技术领域。该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弧形连接部,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二支撑部的下方;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弧形连接部围设成容纳空间,第一支撑部插设在所述筒体内,以使至少部分筒体位于容纳空间;第二支撑部用于与吊装设备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支撑部插设在筒体内,可以增大第一支撑部与筒体之间接触面积,且第一支撑部仅是插入筒体内,第一支撑部背离弧形连接部的端部并未与筒体的侧端面接触,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第一支撑部损坏筒体,提高了筒体和吊装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机组塔筒吊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海上风力发电是指把风的动能转为电能,风能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在风力发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海上风电塔筒对风电机组进行支撑,海上风电塔筒就是风力发电的塔杆,在风机发电机组中主要起支撑作用,同时吸收机组震动。海上风电塔筒是由多段筒体连接组成,筒体可以为圆柱筒体或锥形筒体,在每段筒体的两端设置有法兰,筒体之间通法兰和高强度紧固螺栓配合连接。在海上风电塔筒进行装配前,通过需要对筒体进行吊装,以吊装到合适的位置进行组装。
但是,目前的吊装方式对筒体造成损伤,降低筒体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能够避免对筒体造成损伤,提高筒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吊装筒体,该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弧形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方;
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弧形连接部围设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支撑部插设在所述筒体内,以使至少部分所述筒体位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与吊装设备连接,所述吊装设备用于吊装容纳有筒体的所述吊装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弧形连接部一体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第一U型支撑板、第二U型支撑板和连接板;
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套设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内表面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一个直线段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另一个直线段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弧形段构成所述弧形连接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第二U型支撑板的一侧;
所述连接板内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且所述缺口与所述容纳空间相匹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支撑部指向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垂直方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占所述筒体的厚度的2-3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占所述筒体的长度的2/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吊取件,所述吊取件用于与所述吊装设备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吊取件包括第一吊取板、第二吊取板以及吊取轴;
所述第一吊取板和所述第二吊取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吊取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吊取板和所述第二吊取板固定连接,且所述吊取轴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吊装装置还包括辅助平衡件,所述辅助平衡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或弧形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辅助平衡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中,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弧形连接部围设成容纳空间,并使得第一支撑部插设在筒体内,可以增大第一支撑部与筒体之间接触面积,且第一支撑部仅是插入筒体内,第一支撑部背离弧形连接部的端部并未与筒体的侧端面接触,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第一支撑部损坏筒体,提高了筒体和吊装装置的使用寿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吊装装置;
110:第一支撑部;111:第一U型支撑板;112:第二U型支撑板;113:连接板;114:加强板;115:加强筋板;
120:第二支撑部;130:弧形连接部;140:容纳空间;150:吊取件;151:第一吊取板;152:第二吊取板;153:吊取轴;160:辅助平衡件;
200: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在对筒体进行吊装时,易造成吊装设备和筒体的损伤,降低吊装设备和筒体的使用寿命。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技术中吊装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利用钢丝绳穿过筒体,使钢丝绳的两端暴露在筒体的外部,并使上述的两端与吊装设备(例如,天车)的吊钩连接,通过天车的移动将筒体吊运至相应工位。二是:利用叉车将筒体移动至相应的工位。但是,第一种吊运方式存在如下的缺陷:起吊之后易磕碰或划伤筒体坡口边缘,破坏坡口及影响筒体质量,且海上风电塔筒直径较大,这种操作方式难度较大,作业效率较低。筒体与钢丝绳的接触,既造成筒体损伤,也加快钢丝绳受损,使其使用寿命减少,增加钢丝绳损耗。第二种吊运方式存在的缺陷:叉车的运行受限于场地制约或者起重能力,只能运送较小的筒体,存在使用受限的缺陷;且筒体的外周面为圆弧形,筒体与叉车的叉臂之间为线接触,叉车的叉臂与筒体之间的稳固性较差,易造成筒体的错位甚至滑落,降低了安全性。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弧形连接部围设成容纳空间,并使得第一支撑部插设在筒体内,可以增大第一支撑部与筒体之间接触面积,提高吊装装置与筒体之间的稳固性,提高了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第一支撑部仅是插入筒体内,第一支撑部背离弧形连接部的端部并未与筒体的侧端面接触,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第一支撑部损坏筒体,提高了筒体和吊装装置的使用寿命。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该吊装装置100用于吊装筒体200,以将筒体200转运至相应的工位进行下一步工序。例如,可以将筒体200转运至组装工位,将多个筒体200焊接在一起,以组装成筒形塔架。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100包括:第一支撑部110、第二支撑部120和弧形连接部130。沿第一方向,第一支撑部110和第二支撑部120间隔设置,且第一支撑部110位于第二支撑部120的下方。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垂直方向,例如,附图1中Z方向。
弧形连接部130的一端用于第一支撑部110固定连接,弧形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120固定连接,以使得第一支撑部110、第二支撑部120和弧形连接部130围设成容纳空间140。
第一支撑部110插设在筒体200内,以使至少部分筒体200位于容纳空间140内。也就是说,沿筒体200的延伸方向,即附图1中X方向,容纳空间140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筒体200的长度。
第二支撑部120用于与吊装设备(图中未示出)连接,例如,第二支撑部120用于与天车或者吊车连接,以使得吊装设备用于吊装容纳有筒体200的吊装装置100,以将筒体200吊装至相应地工位。
需要说明的是,沿第一支撑部110的延伸方向,即,附图1中的X方向,第一支撑部110的长度与第二支撑部120的长度相等,其结构可以参考附图1,如此设置,可以方便吊装装置100的制备。
沿第一支撑部110的延伸方向,第一支撑部110和第二支撑部120的长度还可以不等。例如,请参考附图2,第一支撑部110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部的长度,如此,第二支撑部120可以具有阻挡的功能,防止筒体200发生倾斜。
沿第一支撑部110指向第二支撑部120的垂直方向,即,附图1中Z方向,容纳空间140的尺寸占筒体200的厚度的2-3倍。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部110朝向第二支撑部120的表面,与第二支撑部120朝向第一支撑部110的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占筒体200的厚度的2-3倍。示例性地,第一支撑部110朝向第二支撑部120的表面,与第二支撑部120朝向第一支撑部110的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0mm,筒体200的厚度为40mm-50mm之间。
如此设置,可以使筒体200套设在容纳空间140内,也可以使筒体200的外表面与第二支撑部12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防止第二支撑部120与筒体200的外表面之间发生磨损,避免在筒体200的外表面上形成刮痕,进而提高了筒体200的使用寿命。
沿第一支撑部11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沿筒体200的长度方向,即,附图1中X方向,容纳空间140的尺寸占筒体的长度的2/3。如此设置,既可以提高筒体200与吊装装置100之间的稳固性,也能提高筒体吊运作业效率,降低作业难度,规避作业风险,确保高效作业、安全生产。
以下实施例将以吊装设备为天车为例,对实施例中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进行描述。
在吊装过程中,作业人员将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悬挂在天车的吊钩上,然后缓慢提升该吊钩至筒体高度,缓缓运行天车,使筒体缓缓进入该装置的容纳空间内,且使第一支撑部背离地面的侧面与筒体的内表面接触,待筒体的至少部分进入后缓慢提升离开地面,在此过程中观察该装置及筒体是否存在倾斜现象,如有及时调整。待筒体无倾斜且处于稳定状态时,缓慢提升该装置并吊运至相应地工位。
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部110插设在筒体200内,第一支撑部110与筒体200之间为面接触,可以增大第一支撑部110与筒体20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吊装装置100与筒体200之间的稳固性,方便筒体200的悬挂,避免筒体200与吊装装置100之间发生磕碰或者划伤,提高了筒体200和吊装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此外,第一支撑部110仅是插入筒体200内,第一支撑部110背离弧形连接部130的端部并未与筒体200的侧端面接触。与相关技术中吊运方式相比,避免了筒体200遭受外力挤压或撞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钢丝绳对筒体200造成的勒痕与破坏,或者叉车对筒体200造成磕碰与撞击,可以避免损坏筒体200端部的坡口,防止第一支撑部110损坏筒体200,提高了筒体200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提供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还具有操作方便,极大地提高了筒体200的吊运作业效率,降低了吊运成本。
第一支撑部110、第二支撑部120和弧形连接部130之间可以分体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0和第二支撑部120可以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支撑块,弧形连接部130可以为具有一定厚度弧形的支撑块。弧形连接部130的一端可以与第一支撑部110的一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弧形连接部13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120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如此,可以方便吊装装置的制备,提高制备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10、第二支撑部120和弧形连接部130一体成型。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吊装装置100的稳固性,提高吊装装置100能够承载的载荷,提高了吊装装置100的吊装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附图4,装置100包括第一U型支撑板111、第二U型支撑板112和连接板113;第二U型支撑板112套设在第一U型支撑板111上,且与第一U型支撑板111间隔设置,连接板113用于连接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第一U型支撑板111背离第二U型支撑板112的内表面围成容纳空间140,其中,容纳空间140为U型结构。
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均包括两个直线段和一个弧形段,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对位设置的一个直线段构成第一支撑部110,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对位设置的另一个直线段构成第二支撑部120,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对位设置的弧形段构成弧形连接部130。
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为整体卷制而成,具有结构紧固和结构强度高的优势。其中,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的材质可以为钢板,具有强度高的优势。
连接板113也可以为U型结构,在一示例中,连接板113可以用于连接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的相对的表面,例如,以附图4所示的方位为例,沿垂直方向,连接板113的上表面用于与第一U型支撑板111朝向第二U型支撑板112的表面固定连接,连接板113的下表面用于与第二U型支撑板112朝向第一U型支撑板111的表面固定连接,且连接板113连接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的中间位置,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吊装装置100的稳固性。
在另一示例中,连接板113连接在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的一侧;沿第一U型支撑板111的宽度方向,即,附图1中Y方向,连接板113固定连接在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以附图1所示的方位为例,连接板11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的内侧。如此设置,可以方便吊装装置100的组装。
连接板113内设置有缺口,缺口的形状也为U型。缺口用于与容纳空间140连通,且缺口与容纳空间140相匹配,以保证筒体200的至少部分能够插设在容纳空间140内。
请继续参考附图1和附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U型支撑板111与第二U型支撑板112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板114,多个加强板114沿着第一U型支撑板1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吊装装置100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吊装装置100能够承载的载荷。
沿第一U型支撑板111的宽度方向,加强板114的宽度与第一U型支撑板111的宽度相等,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吊装装置100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吊装装置100能够承载的载荷。
加强板114与第一U型支撑板111之间,和加强板114与第二U型支撑板112之间均为焊接连接,如此,可以方便吊装装置100的制备。
需要说明的,第一U型支撑板111和第二U型支撑板112背离连接板113的一侧还设置有加强筋板115,且加强筋板115位于离第一U型支撑板111最近的加强板与第一U型支撑板111的端部之间,如此,既可以起到吊装装置100的结构强度的目的,也能降低加强筋板115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120背离第一支撑部110的表面上设置有吊取件150,吊取件150用于与吊装设备连接。其中,吊取件150设置在第二支撑部120的重心位置,可以保持吊装装置100与筒体200的重心一致,确保吊取件150始终处于水平状态,防止筒体200滑落至容纳空间140外,提高了吊装装置100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吊取件150可以为吊环,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吊取件150包括第一吊取板151、第二吊取板152以及吊取轴153。
沿第一U型支撑板111的宽度方向,即附图1中Y方向,第一吊取板151和第二吊取板152间隔设置在第二支撑部120上,吊取轴1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取板151和第二吊取板152固定连接,且吊取轴153与第二支撑部120间隔设置,以使吊取轴153与第二支撑部120之间具有间隙,方便天车的吊钩穿设。
其中,吊取轴153可以为圆柱形的柱体,吊取轴1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取板151和第二吊取板152焊接连接。
吊取轴153还可以为螺栓,第一吊取板15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二吊取板152上设置与第一连接孔对位设置的第二连接孔,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后通过螺母进行固定连接。如此,具有转动灵活,方便拆卸的优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吊装装置100还包括辅助平衡件160,辅助平衡件16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110和/或弧形连接部130固定连接,辅助平衡件16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利用辅助平衡件160的设置,可以保持吊装装置100及筒体200位于平衡位置,防止吊装装置100及筒体200倾斜,提高了吊装装置100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中,辅助平衡件160为拉绳,例如,钢丝绳或者尼龙绳。
在吊装过程中,作业人员将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悬挂在天车的吊钩上,然后缓慢提升该吊钩至筒体高度,缓缓运行天车,使筒体缓缓进入该装置的容纳空间内,且使第一支撑部背离地面的侧面与筒体的内表面接触,待筒体的至少部分进入后缓慢提升离开地面。在此过程中,作业人员还可以手持辅助平衡件的自由端,观察该装置及筒体是否存在倾斜现象;若装置或者筒体有倾斜,可以拉动辅助平衡件,利用辅助平衡件给筒体施加作用力,调整装置,使得装置及筒体无倾斜。待筒体无倾斜且处于稳定状态时,缓慢提升该装置并吊运至相应地工位。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接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接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吊装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弧形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方;
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弧形连接部围设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支撑部插设在所述筒体内,以使至少部分所述筒体位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与吊装设备连接,所述吊装设备用于吊装容纳有筒体的所述吊装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弧形连接部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U型支撑板、第二U型支撑板和连接板;
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套设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内表面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一个直线段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另一个直线段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弧形段构成所述弧形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第二U型支撑板的一侧;
所述连接板内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且所述缺口与所述容纳空间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与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板。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支撑部指向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垂直方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占所述筒体的厚度的2-3倍。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占所述筒体的长度的2/3。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吊取件,所述吊取件用于与所述吊装设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取件包括第一吊取板、第二吊取板以及吊取轴;
所述第一吊取板和第二吊取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吊取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吊取板和所述第二吊取板固定连接,且所述吊取轴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装置还包括辅助平衡件,所述辅助平衡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或弧形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辅助平衡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CN202222857804.6U 2022-10-28 2022-10-28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Active CN218403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7804.6U CN218403278U (zh) 2022-10-28 2022-10-28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7804.6U CN218403278U (zh) 2022-10-28 2022-10-28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03278U true CN218403278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04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57804.6U Active CN218403278U (zh) 2022-10-28 2022-10-28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032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403278U (zh)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CN210084790U (zh) 一种用于装配施工工程中的起吊机构
CN218860210U (zh) 一种输送用起吊设备
CN117985573A (zh) 海上风电塔筒的吊装装置
CN214456373U (zh) 一种高效旋转的可移动建筑设备吊装装置
CN210655818U (zh) 一种h型钢专用吊具
CN214564884U (zh) 一种风电发电机的塔筒转场及安装装置
CN217326288U (zh) 一种预制砼窗拱的安装装置
CN218174487U (zh) 一种塔式起重机的组合臂架
CN219217239U (zh) 钢丝绳分开器
CN216940240U (zh) 一种船舶快速搭载支撑结构
CN215753616U (zh) 一种平衡梁托架
CN221070664U (zh) 一种吊钩
CN214003775U (zh) 一种便携式合模安全吊梁
CN214691693U (zh) 一种重锤张紧装置
CN217627434U (zh) 地连墙项目小型物资叉车搬运固定装置
CN213865071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起吊装置
CN216377189U (zh) 一种起重运输小车
CN217025092U (zh) 人工顶管施工用吊装运输装置
CN217627089U (zh) 一种用于楼面上简易便捷型钢结构梁吊装配套装置
CN219314434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板装卸装置
CN217708511U (zh) 发电机定子吊装系统
CN215048194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吊装设备
CN218507357U (zh) 吊具
CN217972216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管道吊装装置及管道吊装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26

Address after: 839000 Guangdong Industrial Park, Yizhou District, Ham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Xinjiang Zhongche new energy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446 Yuantaizi, Anning District,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730070

Patentee before: CRRC LANZHOU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