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2681U -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02681U
CN218402681U CN202222960312.XU CN202222960312U CN218402681U CN 218402681 U CN218402681 U CN 218402681U CN 202222960312 U CN202222960312 U CN 202222960312U CN 218402681 U CN218402681 U CN 218402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adsorbent
target
suctio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603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元宇
王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603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02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02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02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吸附组件包括:主体,内部开设有相互独立的至少两条吸附通道;吸附件,配接于所述主体上,所述吸附件上设有与各所述吸附通道对应连通的至少两个吸附区;其中,所述吸附件用于吸附目标件,并与所述目标件在每一所述吸附区吸附相连。本申请在吸附件上设置至少两个吸附区,并且通过相互独立的至少两条吸附通道分别为各吸附区提供吸附力,使得吸附件能够与目标件之间形成至少两个互不影响的吸附位置,在吸附过程中,即使其中一个或几个吸附区因外力作用与目标件分离时,其他吸附区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对目标件起到吸附作用,从而提高吸附成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吸附装置在吸附目标件时,通常采用抽真空的方式在目标件上的固定位置施加唯一的吸附力。但在吸附过程中,目标件可能还会受到除吸附力之外的其他外力影响,例如目标件与外部结构之间的粘黏力。此外,由于目标件上受到外力的位置并不确定,这就导致目标件上受力不均匀。由此,在外力的作用下,目标件与吸附装置之间可能会频繁产生缝隙,使得空气从缝隙进入目标件与吸附装置之间而导致频繁破真空,从而导致吸附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吸附目标件时频繁破真空而导致吸附失败的问题,提供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吸附组件,包括:
主体,内部开设有相互独立的至少两条吸附通道;
吸附件,配接于主体上,吸附件上设有与各吸附通道对应连通的至少两个吸附区;
其中,吸附件用于吸附目标件,并与目标件在每一吸附区吸附相连。
通过上述结构,当目标件因受力不均匀而与吸附件之间产生缝隙时,所产生的缝隙可能会导致其中一个或几个吸附区破真空而与目标件分离,然而,其余的吸附区仍然与目标件正常吸附连接,从而仍能够实现对目标件的吸附。由此,降低吸附组件与目标件分离的几率,提高吸附过程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背向主体的一端具有吸附面,吸附面上构造形成有第一吸附区及第二吸附区,第二吸附区环绕设置于第一吸附区外周。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目标件上所受到的吸附力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减少吸附面与目标件之间因产生缝隙而破真空的几率,提高吸附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通道包括沿轴向开设于主体内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的吸气口位于第一吸附区内。
第一通道能够实现第一吸附区与目标件的顺利吸附连接,使得吸附件在第一吸附区处对目标件进行吸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吸附区内的多个支撑件,全部支撑件沿第一吸附区的周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界定为一吸附位。
各吸附位能够增加与目标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目标件的吸附稳定性,并且各支撑件能够对目标件进行支撑,避免目标件在各吸附子位的吸附作用下产生形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通道包括贯通开设于吸附件上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吸气口位于第二吸附区内。
第二通道能够实现第二吸附区与目标件的顺利吸附连接,使得吸附件在第二吸附区处对目标件进行吸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还包括连接管道,连接管道连通于第二通道的出气口与外部气源之间。
通过设置连接管道,能够在不影响第一通道的设置的基础上,实现第二通道与外部气源之间的连通,从而实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分别对第一吸附区及第二吸附区的独立控制,使得第一吸附区及第二吸附区分别与目标件上的不同位置吸附连接,并且互不影响,提高吸附过程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管道为柔性管。由此,使得连接管道能够更好地跟随吸附组件同步移动,确保第二吸附区内各吸附位对目标件的顺利吸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被构造为柔性吸附件。由此,使得吸附件能够更好地与目标件吸附连接,并且在吸附过程中减小吸附件对目标件的破坏,对目标件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还包括设置于主体上的缓冲件,缓冲件用于在吸附件与目标件相抵压时提供缓冲力。
通过设置缓冲件,能够在吸附件抵压于目标件上时,向吸附件与目标件之间提供缓冲力,减少目标件在吸附件的低压作用下而发生形变的几率,从而保护目标件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被构造为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一端抵接于主体上,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施力件。
缓冲弹簧在受到外力时能够快速产生压缩形变,通过缓冲弹簧的压缩形变能够向吸附件及目标件之间快速提供缓冲力,从而保护目标件的结构。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吸附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吸附组件及与吸附组件连接的施力件。
上述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在吸附件上设置至少两个吸附区,并且通过相互独立的至少两条吸附通道分别为各吸附区提供吸附力,使得吸附件能够与目标件之间形成至少两个互不影响的吸附位置,在吸附过程中,即使其中一个或几个吸附区因外力作用与目标件分离时,其他吸附区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对目标件起到吸附作用,从而提高吸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吸附组件;200、目标件;10、主体;20、吸附件;30、支撑件;40、连接管道;50、缓冲件;11、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21、吸附区;22、吸附面;211、第一吸附区;212、第二吸附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单体是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而电池单体的结构中,主要包括端盖、壳体、电芯组件以及其他的功能性部件。其中,端盖及壳体共同组成用于容纳电芯组件的内部环境,而电芯组件是电池单体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是电池单体的核心结构。
电芯组件主要由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并且通常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芯组件的主体部,正极片和负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共同位于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并通过极耳连接电极端子从而形成电流回路。
基于此,在电池单体的结构中,需要将极耳与端盖上的电极端子进行连接。具体地,通常需要引入转接片,通过转接片实现极耳与电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因此,转接片与极耳之间的顺利连接将直接影响电池单体的工作状态。为了提高转接片与极耳之间的连接强度,通常在极耳与转接片的焊接位置贴蓝胶,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贴胶之前,为了确保蓝胶保持平整状态,通常采用拉胶杆将蓝胶进行拉伸。通过吸附装置将拉伸平整的蓝胶从拉胶杆上吸附至需要贴胶的位置,以便于进行贴胶。
发明人注意到,在上述吸附蓝胶的过程中,目前的吸附装置通常仅有一个用于产生吸力的吸附位置,在该吸附位置处进行抽真空,使得吸附装置与蓝胶之间产生负压,从而对蓝胶进行吸附。
然而,蓝胶受到拉胶杆的拉力,在拉力作用下容易导致蓝胶上受力不均匀。由此,容易使得吸附装置与蓝胶之间产生缝隙,空气从缝隙进入吸附装置与蓝胶之间而导致破真空,从而掉胶,吸附效率低。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目前的吸附装置在吸附蓝胶时频繁掉胶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吸附组件,通过在吸附件上设置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吸附位,能够在待吸附的目标件上形成至少两个互不影响的吸附位置。当其中一个或几个吸附位置因目标件上受力不均匀而破真空时,其余的吸附位置仍然能够正常吸附,减少掉胶的几率,提高吸附成功率。
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附组件100,包括主体10及吸附件20,主体10内部开设有相互独立的至少两条吸附通道,吸附件20配接于所述主体10上,且吸附件20上设有与各吸附通道对应连通的至少两个吸附区21。其中,吸附件20用于吸附目标件200,并与目标件200在每一吸附区21吸附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件20是指能够与目标件200接触,并在吸附力的作用下吸附目标件200的部件。各吸附区21与各吸附通道对应连通,可以通过向吸附通道内抽真空的方式提供吸附力。由此,每一吸附通道向对应的吸附位21提供独立的吸附力,使得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之间能够形成至少两个互不影响的吸附位置。
进一步地,目标件200即为待吸附的部件,目标件200可以是待吸附的蓝胶,当然,也可以是其待吸附部件。
具体地,将蓝胶通过拉胶杆进行拉伸,确保待吸附的蓝胶保持平整状态。将吸附组件100移动至待吸附区域的正上方,在外力作用下使吸附组件100朝向蓝胶移动,直至吸附件20与蓝胶接触。
通过向各吸附通道内抽真空,具体地,可以在各吸附通道的一端外接抽真空设备,从而实现各吸附通道内抽真空。与各吸附通道一一对应连通的各吸附区21处形成负压,从而对蓝胶提供吸附力。
通过外部的切刀装置将所吸附的一部分蓝胶与周围的蓝胶进行切割,使得吸附件20能够将切割下来的蓝胶吸走,以便于进行后续的贴胶工序。
通过上述结构,当目标件200因受力不均匀而与吸附件20之间产生缝隙时,所产生的缝隙可能会导致其中一个或几个吸附区21破真空而与目标件200分离,然而,其余的吸附区21仍然与目标件200正常吸附连接,从而仍能够实现对目标件200的吸附。由此,降低吸附组件100与目标件200分离的几率,提高吸附过程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20背向主体10的一端具有吸附面22,吸附面22上构造形成有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第二吸附区212环绕设置于第一吸附区211外周。
具体地,吸附面22是直接与目标件200接触并实现吸附的表面,吸附面22与目标件200之间形成负压,从而使得吸附件20能够顺利吸取目标件200。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吸附件20可以设置为真空吸盘,吸附面22即为真空吸盘面向目标件200的表面。当真空吸盘吸取目标件200时,吸附面22上的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分别向目标件200上的不同位置提供吸附力,使得目标件200与吸附面22之间的连接能够更加稳定。
此外,施加于目标件200上不同位置的各吸附力之间互不影响,因此,可以减少目标件200与吸附面22之间破真空的几率,提高吸附效率。
此外,将吸附面22分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使得第一吸附区221及第二吸附区222能够分别实现向目标件200上的不同位置提供吸附力。由此,能够实现对目标件200上不同区域的独立吸附,互不影响。
进一步地,将第一吸附区211设置于吸附面22的中间位置,且第二吸附区212环绕设置于第一吸附区211外周。由此,第一吸附区211可以对目标件200的中间位置进行吸附,而第二吸附区212可以对目标件200边缘位置进行吸附。
通过上述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的位置设置,能够使得目标件200上的吸附力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即使第一吸附区211失效,第二吸附区212仍然能够实现目标件200的吸附连接。同样地,第二吸附区212失效,第一吸附区211仍然能够实现目标件200的吸附连接。
因此,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目标件200上所受到的吸附力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减少吸附面22与目标件200之间因产生缝隙而破真空的几率,提高吸附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通道包括沿轴向开设于主体10内的第一通道11,第一通道11的吸气口位于第一吸附区211内。
具体地,第一通道11连通于第一吸附区211与外部气源之间。外部气源在第一通道11内进行抽真空,使得第一通道11的吸气口吸气,在第一吸附区211与目标件200之间形成负压,从而顺利吸附目标件200。
第一通道11能够实现第一吸附区211与目标件200的顺利吸附连接,使得吸附件20在第一吸附区211处对目标件200进行吸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100包括位于第一吸附区211内的多个支撑件30,全部支撑件30沿第一吸附区211的周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支撑件30之间界定为一吸附位。
具体地,将全部支撑件30沿第一吸附区211的周向间隔设置,并在每相邻两个支撑件30之间界定形成一吸附位,由此,将各吸附位沿第一吸附区211的周向间隔设置,并围合形成一圆形区域,能够更均匀的向目标件200上提供吸附力。
此外,当目标件200被吸附于第一吸附区211上时,各支撑件30可以为目标件200提供支撑。具体地,当目标件200为蓝胶时,由于蓝胶材料较软,若第一吸附区211的面积过大,则会使得蓝胶在第一吸附区211内变形,部分蓝胶被吸入第一吸附区211内。
基于此,各吸附位能够增加与目标件20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目标件200的吸附稳定性,并且各支撑件30能够对目标件200进行支撑,避免目标件200在各吸附位的吸附作用下产生形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通道包括贯通开设于吸附件20上的第二通道12,第二通道12的吸气口位于第二吸附区212内。
具体地,第二通道12能够连通于第二吸附区212与外部气源之间,通过外部气源在第二通道12内进行抽真空,使得第二通道12的吸气口吸气,在第二吸附区212与目标件200之间形成负压,从而顺利吸附目标件200。
第二通道12能够实现第二吸附区212与目标件200的顺利吸附连接,使得吸附件20在第二吸附区212处对目标件200进行吸附连接。并且,第二通道12与第一通道11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由此,能够增加目标件200与吸附件20之间的吸附连接位置,提高目标件200与吸附件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100还包括连接管道40,连接管道40连通于第二通道12的出气口与外部气源之间。
通过设置连接管道40,能够在不影响第一通道11的设置的基础上,实现第二通道12与外部气源之间的连通,从而实现第一通道11及第二通道12分别对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的独立控制,使得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分别与目标件200上的不同位置吸附连接,并且互不影响,提高吸附过程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管道40为柔性管。将连接管道40设置为柔性管,使得连接管道40能够更好地跟随吸附组件100同步移动,确保第二吸附区212对目标件200的顺利吸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20被构造为柔性吸附件20。具体地,吸附件20可以采用硅胶、橡胶等柔性材料制作而成,使得吸附件20能够更好地与目标件200吸附连接,并且在吸附过程中减小吸附件20对目标件200的破坏,对目标件200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100还包括设置于主体10上的缓冲件50,缓冲件50用于在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相抵压时提供缓冲力。
具体地,由于需要通过吸附组件100进行吸取的目标件200的结构通常较薄或者较软,在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接触之后,还需要继续控制吸附件20向目标件200移动,使吸附件20抵压于目标件200上,从而使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之间顺利形成负压。
基于此,在吸附件20抵压于目标件200上时,为了减小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之间的刚性接触,减小吸附件20破坏目标件200结构的几率,在主体10上设置缓冲件50。当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接触后,吸附件20继续靠近目标件200移动时,缓冲件50向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之间提供缓冲力,减少目标件200在吸附件20的低压作用下而发生形变的几率,从而保护目标件200的结构。
因此,通过设置缓冲件50,能够在吸附件20抵压于目标件200上时,向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之间提供缓冲力,减少目标件200在吸附件20的低压作用下而发生形变的几率,从而保护目标件200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50被构造为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一端抵接于主体10上,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施力件。
具体地,外部施力件可以设置为机械手。将机械手与缓冲弹簧连接,吸附组件100首先在机械手的带动下朝向目标件200移动,当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接触时,机械手继续带动吸附件20移动,此时缓冲弹簧开始压缩,从而提供缓冲力,对目标件200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缓冲弹簧可以设置为柔性弹簧或者真空弹簧或者其他弹簧结构。此外,缓冲件50也可以设置为除缓冲弹簧之外的其他缓冲结构,以实现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之间的缓冲。
缓冲弹簧在受到外力时能够快速产生压缩形变,通过缓冲弹簧的压缩形变能够向吸附件20及目标件200之间快速提供缓冲力,从而保护目标件200的结构。
基于与上述吸附组件100相同的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吸附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吸附组件100及与吸附组件100连接的施力件。
具体地,施力件可以设置为机械手,并且与主体10上的缓冲件50相连,以使缓冲件50能够在吸附件20抵压于目标件200上时顺利产生缓冲力,保护目标件200的结构。
本申请具体使用时,首先通过机械手将吸附组件100移动至目标件200的上方,在机械手的带动下,吸附组件100朝向目标件200移动,直至吸附件20的吸附面22与目标件200接触。
此时,机械手继续下压吸附组件100,使得吸附组件100继续向下产生微小位移。此时,缓冲弹簧在微小位移的作用下压缩产生形变,以向吸附件20与目标件200之间提供缓冲力,确保目标件200在拉伸平整的状态下被吸附而不发生变形。
进一步地,分别向第一通道11及第二通道12内抽真空,使得第一吸附区211与目标件200对应位置之间形成负压,第二吸附区212与目标件200对应位置之间形成负压,从而通过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分别对目标件200的不同位置进行吸附连接。
在此基础上,即使第一吸附区211在外力作用下与目标件200之间产生缝隙,第二吸附区212仍然能够正常吸附目标件200,降低目标件200与吸附件20分离的几率,提高吸附成功率。
下面以电池生产中,采用吸附装置将拉伸平整的蓝胶从拉胶杆上吸附至需要贴胶的位置,以便于对极耳与转接片的焊接位置进行贴胶的过程为例,对本申请中吸附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在此仅以为范例,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
参见图2,在吸附蓝胶的过程中,机械手首先带动主体10及吸附件20整体向下移动,直至吸附件20的吸附面22与蓝胶接触。此时,第一通道11内部进行抽真空,第一通道11内部的气流如A处箭头所示向上流动,使得与第一通道11连通的第一吸附区211处与蓝胶之间形成负压,并且蓝胶外部的大气压上压,使得蓝胶吸附于第一吸附区211。
与此同时,第二通道12内部进行抽真空,第二通道12内部的气流如B处箭头所示向上流动,使得与第二通道12连通的第二吸附区212处与蓝胶之间形成负压,并且蓝胶外部的大气压上压,使得蓝胶吸附于第二吸附区212。由此,通过第一吸附区211及第二吸附区212分别对蓝胶的中间位置及边缘位置进行吸附,使得蓝胶能够稳定吸附于吸附件20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内部开设有相互独立的至少两条吸附通道;
吸附件,配接于所述主体上,所述吸附件背向所述主体的一端具有吸附面,所述吸附面上构造形成有与各所述吸附通道对应连通的至少两个吸附区,且至少一个所述吸附区环绕设置于至少另一所述吸附区外周;
其中,所述吸附件用于吸附目标件,并与所述目标件在每一所述吸附区吸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面上构造形成有第一吸附区及第二吸附区,所述第二吸附区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吸附区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通道包括沿所述主体的轴向开设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一吸附区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意一项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吸附区内的多个支撑件,全部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一吸附区的周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界定为一吸附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通道包括贯通开设于所述吸附件上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吸附区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出气口与外部气源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为柔性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被构造为柔性吸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用于在所述吸附件与所述目标件相抵压时提供缓冲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被构造为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一端抵接于所述主体上,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施力件。
11.一种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吸附组件及与所述吸附组件连接的施力件。
CN202222960312.XU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Active CN218402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0312.XU CN218402681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0312.XU CN218402681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02681U true CN218402681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06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60312.XU Active CN218402681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02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11445B1 (ko) 전지셀에 접착테이프를 부착 가능한 테이핑 장치
CN109216724B (zh) 燃料电池膜电极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KR101220981B1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판 적층장치
US8404002B2 (en) Bipolar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KR101287417B1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테이핑장치
US10741870B2 (en) Battery cell degassing apparatus
KR102256369B1 (ko) 이차전지 셀 제조용 전극 픽앤플레이스 장치 및 방법
CN113875079B (zh) 用于二次电池的除气装置以及使用该除气装置的除气方法
CN218402681U (zh) 一种吸附组件及吸附装置
KR100709262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KR20220077565A (ko) 배터리 셀 적층 장치
CN219610523U (zh) 一种叠片机构
WO2008050811A1 (fr) Dispositif d'aspiration de séparateur pour une pile à combustible
CN108421865A (zh) 滚压包边系统使用的自适应吸附系统
KR20190059620A (ko) 전지 셀의 절연 테이프 부착 장치 및 방법
CN216327812U (zh) 电池托盘涂胶打钉设备及其定位装置
CN208116488U (zh) 滚压包边系统使用的自适应吸附系统
CN219959073U (zh)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JP2023514326A (ja) 電池ケース、電池、電池パック、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車両
CN219485735U (zh) 吸嘴、转运设备、贴胶机器人及生产线
CN219393462U (zh) 一种外观整形装置
CN218215394U (zh) 一种电芯承载机构和合芯装置
CN216846758U (zh) 一种检漏装置
CN219873639U (zh) 一种极片吸附装置及叠片设备
CN110695884A (zh) 一种锂电池加工用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