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2413U - 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02413U
CN218402413U CN202221782780.6U CN202221782780U CN218402413U CN 218402413 U CN218402413 U CN 218402413U CN 202221782780 U CN202221782780 U CN 202221782780U CN 218402413 U CN218402413 U CN 2184024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bearing
rotating
driv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8278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轩
胡科
杨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fujin Precision Electronics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fujin Precision Electronics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fujin Precision Electronics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fujin Precision Electronics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8278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024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02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024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已知的输送装置难以兼顾产品的转动及输送的技术问题,提供输送装置,其包括机架、输送机构、第二承载件、转动件和驱动件。输送机构设于机架,输送机构设有第一承载件,输送机构用于带动第一承载件移动。第二承载件可转动地设于第一承载件,第二承载件用于承载目标件。转动件可转动地设于机架,转动件被构造成能够靠近以与第二承载件接合,或远离以与第二承载件脱开。驱动件设于机架,驱动件能够带动转动件转动以在转动件与第二承载件接合时通过转动件带动第二承载件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同时兼顾目标件的转动和输送。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产品的自动化制造与检测过程中,需要产品能够在不同方向上转动,以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同时产品在进行生产检测时通常也需要同步进行自动运输,已知的输送装置通常难以兼顾产品的转动及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输送装置,以解决已知的输送装置难以兼顾产品的转动及输送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输送装置,包括机架、输送机构、第二承载件、转动件和驱动件。所述输送机构设于机架,所述输送机构设有第一承载件,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承载件移动。所述第二承载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件,所述第二承载件用于承载目标件。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架,所述转动件被构造成能够靠近以与所述第二承载件接合,或远离以与所述第二承载件脱开。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所述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以在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承载件接合时通过所述转动件带动所述第二承载件转动。
输送机构能够输送第一承载件,进而同时输送转动连接于第一承载件上的第二承载件及目标件,由于输送机构、转动件和驱动件均设于机架上,当输送机构输送第一承载件移动至与驱动件对应的位置处时,转动件能够与位于该第一承载件上的第二承载件配合,当驱动件推动转动件转动时即可带动第二承载件相对第一承载件转动,从而实现了第二承载件上的目标件的转动,在第二承载件转过预设角度后,转动件与第二承载件脱离配合,输送机构即可再次带动第一承载件、第二承载件及目标件移动,进而便于将其按转动预设角度后的状态移动至下一工位,也能够在第二承载件转过预设角度后,驱动件再带动转动件沿反方向转动,并使第二承载件及目标建转动回位至初始状态。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能够在输送目标件的同时旋转目标件相对机架的摆放位置,从而兼顾目标件的转动及输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弹性定位件,所述弹性定位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中的一个,并能够弹性地抵持所述第一承载件和所述第二承载件中的另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件的第一表面开设安装孔,所述弹性定位件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承载件的第二表面开设定位槽,所述弹性定位件能够伸入所述定位槽以在所述第一承载件上定位所述第二承载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槽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件相对所述第一承载件转过不同角度时,所述弹性定位件能够伸入不同的所述定位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槽在所述第二承载件上沿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直线延伸,且多个所述定位槽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二承载件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相交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缓冲件,所述转动件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用于限制所述转动件在所述机架上的转动行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包括顶升部,所述第二承载件上开设配合口,所述顶升部能够沿预设方向移动并伸入所述配合口或者脱出所述配合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可转动地设于机架,所述顶升部设于所述转动杆,所述转动件还包括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设于所述转动杆并沿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顶升部沿预设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件设有引导轮,所述机架设有第二引导部,所述引导轮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引导部适配,以引导所述第一承载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传送带,所述第一承载件设于所述传送带,所述机架设有引导槽,所述传送带配合于所述引导槽,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所述传送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机架和驱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承载件、第二承载件和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承载件、第二承载件和缓冲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机架、输送机构和第一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输送装置 100
目标件 200
机架 10
第二引导部 11
引导槽 12
转动座 13
输送机构 20
传送带 21
传动轮 22
动力源 23
第一承载件 30
第一表面 31
安装孔 311
引导轮 32
第二承载件 40
第二表面 41
定位槽 42
配合口 43
转动件 50
顶升部 51
转动杆 52
第一引导部 53
驱动件 60
转动块 61
连接块 62
推动驱动部 63
弹性定位件 70
固定座 71
滚珠 72
缓冲件 80
限位座 81
限位推杆 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装置100,包括机架10、输送机构20、第二承载件40、转动件50和驱动件60。输送机构20设于机架10,输送机构20设有第一承载件30,输送机构20用于带动第一承载件30移动。第二承载件40可转动地设于第一承载件30,第二承载件40用于承载目标件200。转动件50可转动地设于机架10,转动件50被构造成能够靠近以与第二承载件40接合,或远离以与第二承载件40脱开。驱动件60设于机架10,驱动件60能够带动转动件50转动以在转动件50与第二承载件40接合时通过转动件50带动第二承载件40转动。
输送机构20能够输送第一承载件30,进而同时输送转动连接于第一承载件30上的第二承载件40及目标件200,由于输送机构20、转动件50和驱动件60均设于机架10上,当输送机构20输送第一承载件30移动至与驱动件60对应的位置处时,转动件50能够与位于该第一承载件30上的第二承载件40配合,当驱动件60推动转动件50转动时即可带动第二承载件40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动,从而实现了第二承载件40上的目标件200的转动,在第二承载件40转过预设角度后,转动件50与第二承载件40脱离配合,输送机构20即可再次带动第一承载件30、第二承载件40及目标件200移动,进而便于将其按转动预设角度后的状态移动至下一工位,也能够在第二承载件40转过预设角度后,驱动件60再带动转动件50沿反方向转动,并使第二承载件40及目标建转动回位至初始状态。
由此,本实施例的输送装置100能够在输送目标件200的同时旋转目标件200相对机架10的摆放位置,从而兼顾目标件200的转动及输送,从而提高目标件200的生产检测效率。同时,本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100无须对现有的输送机构20及机架10进行结构性调整,仅需在机架10上额外增加转动件50和驱动件60,并调整输送机构20上用于输送目标件200的结构即可,也无须在输送机构20上各处均设置用于转动目标件200的结构,从而具有加工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40的顶面设有定位槽42,以用于定位目标件200,从而在转动件50带动第二承载件40转动过程中,目标件200不会与第二承载件40之间出现错位问题,较好地保证了目标件200转动的角度的准确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转动件50和驱动件60可分别设为多个,并沿输送机构20的输送方向分布,从而多个转动件50和多个驱动件60能够互相依次配合,实现目标件200在多个不同角度的转动,提高了目标件200的转动效率。
根据本实施例的输送装置100,其可适用于工业生产、加工制造、产品检测等多种不同的自动化应用领域中。
参见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还包括弹性定位件70,弹性定位件70设于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中的一个,并能够弹性地抵持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中的另一个。
当驱动件60带动转动件50转动时,转动件50对第二承载件40施加旋转动力,以使第二承载件40有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动,第二承载件40在克服弹性定位件70的弹性力之后即可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动,当驱动件60停止带动转动件50转动后,第二承载件40不再受到转动件50施加的旋转动力,在弹性定位件70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二承载件40能够与第一承载件30之间保持相对固定。由此,通过弹性定位件70的作用,能够提高第二承载件40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动之后的稳定性,提高目标件200的转动角度的准确性及精度。
参见图4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30的第一表面31开设安装孔311,弹性定位件70设于安装孔311,第二承载件40的第二表面41开设定位槽42,弹性定位件70能够伸入定位槽42以在第一承载件30上定位第二承载件40。
在第二承载件40相对第一承载件30的转动过程中,当定位槽42还没有与弹性定位件70相对,弹性定位件70能够弹性地抵持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表面41,当第二承载件40转动至定位槽42与弹性定位件70相对时,弹性定位件70此时能够伸入至定位槽42内,并对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之间起到定位效果,显然,此时弹性定位件70需要脱离定位槽42所需求的动力更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第二承载件40和第一承载件30的定位稳定性。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42也可开设于第一承载件30,弹性定位件70也可固定设于第二承载件40;或者,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开设环形凹槽,另一个凸设环形凸起,环形凸起的外表面与环形凹槽的内表面间隔设置,环形凸起的外表面和环形凹槽的内表面中的一个环绕设置多个定位槽42,另一个设置弹性定位件70,由此,当第二承载件40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动时,弹性定位件70也能够依次伸入不同的定位槽42内。因而,弹性定位件70、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的具体配合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限定,而并不限于上述描述。
参见图5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槽42设有多个,第二承载件40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过不同角度时,弹性定位件70能够伸入不同的所述定位槽42。
当第二承载件40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过不同角度时,弹性定位件70也会与不同的定位槽42之间配合,从而能够预先在第二承载件40和第一承载件30上设置零度的转动角度,然后以该角度处弹性定位件70在第二表面41上的投影为基准设置一个定位槽42,再根据不同的转动角度及该转动角度下弹性定位件70在第二表面41上的投影设置另外的定位槽42。由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第二承载件40在转动件50的带动下转动并使弹性定位件70与某个定位槽42配合时,即可根据上述关系获取第二承载件40转过的角度,从而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第二承载件40及目标件200的转动角度参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42在第二承载件40上沿位于第二表面41上的直线延伸,且多个定位槽42的交点位于第二承载件40与第一承载件3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表面41的相交处。由此,当第二承载件40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动时,弹性定位件70不易沿定位槽42的延伸方向移动。此外,弹性定位件70的宽度与定位槽42的宽度相适配,以使弹性定位件70伸入定位槽42后,不会出现第二承载件40在受到轻微外力作用时就与第一承载件30相对转动的问题,提高了弹性定位件70对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之间的定位可靠性。
具体地,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弹性定位件70包括固定座71和弹性设于固定座71上的滚珠72,当弹性定位件70与定位槽42错开时,滚珠72弹性地抵持第二表面41,当弹性件定位件朝向定位槽42时,滚珠72在弹性力作用下伸入定位槽42。滚珠72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二承载件40和第一承载件30相对转动所需的旋转动力。另外,本实施例中,弹性定位件70可直接设为球头柱塞,以进一步降低输送装置100的生产或改装成本。
参见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5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机架10,转动件50的第二端与驱动件60的输出端转动连接,驱动件60转动连接于机架10。
当驱动件60对转动件50施加沿一个方向的推拉力时,此时转动件50和驱动件60的连接处也会转动,并使得驱动件60相对机架10转动,最终实现转动件50相对机架10转动,进而使得转动件50能够带动承载件相对第一承载件30转动,实现了对目标件200的转动。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驱动件60固定连接于机架10,转动件50包括伸缩杆,伸缩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机架1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驱动件60,又或者,转动件50开设滑动长条槽,机架10上设有配合于滑动长条槽内的转动凸起,转动件50转动连接于驱动件60,驱动件60推拉转动件50时,转动凸起在滑动长条槽内滑动,同样也可实现转动件50相对机架10转动。因此,转动件50、驱动件6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无须赘述。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60也可直接固定连接于转动件50并直驱转动件50转动,例如,转动件50与第二承载件40的接合处可设为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件50能够穿过第一承载件30并与第二承载件40接合或脱开,从而达到驱动件60固定于转动件50还能够驱动转动件50带动第二承载件40绕其与第一承载件30的转动轴线转动。
具体地,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0包括转动座13,驱动件60包括转动块61、连接块62和推动驱动部63,转动块61设于推动驱动部63的固定端,连接块62设于推动驱动部63的输出端并与转动件50转动连接,转动块61转动连接于转动座13,从而实现了驱动件60转动连接于机架10,且驱动件60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于转动件50的第二端。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推动驱动部63可设为推动气缸。
参见图1及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还包括缓冲件80,转动件50的两侧分别设有缓冲件80,缓冲件80用于限制转动件50在机架10上的转动行程。
缓冲件80可以对转动件50在机架10上的转动行程进行限制,从而对目标件20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以防止驱动件60异常时导致目标件200转动角度过大的问题,从而提高目标件200的转动角度可靠性,进而提高目标件200的检测准确性或其移动至下一工序后的加工可靠性。
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80包括限位座81和限位推杆82,限位座81设于机架10,限位推杆82弹性地设于限位座81,当转动件50抵接限位推杆82并使限位推杆82弹性地压迫限位座81直至与限位座81相对固定后,限位推杆82即可对转动件50起到限位效果。
参见图2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50包括顶升部51,第二承载件40上开设配合口43,顶升部51能够沿预设方向移动并伸入配合口43或脱出配合口43。
顶升部51与配合口43的配合简单可靠,易于实现,同时也使得转动件50不会妨碍输送机构20正常输送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
具体地,顶升部51可设为顶升气缸。
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50包括转动杆52,转动杆52可转动地设于机架10,顶升部51设于转动杆52,转动件50还包括第一引导部53,第一引导部53设于转动杆52并沿预设方向延伸,第一引导部53用于引导顶升部51沿预设方向移动。
第一引导部53能够对顶升部51的移动起到可靠的引导效果,以防止顶升部51与配合口43错位并导致顶升部51破坏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的转动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输送装置100运行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一引导部53包括引导筒,其套设于顶升部51的顶升杆。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预设方向为转动件50和第一承载件30的分布方向。
参见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30设有引导轮32,机架10设有第二引导部11,引导轮32的外周面与第二引导部11适配,以引导第一承载件30。
第二引导部11可以对引导轮32起到引导效果,从而引导第一承载件30稳定可靠地在预设方向上运行,并能降低第一承载件30和机架10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输送效率。
具体地,第二引导部11为引导条,引导轮32的外周面设有与引导条适配的引导槽12;或者,第二引导部11为引导槽12,引导轮32的外周面设有适配于引导槽12的引导凸起。
参见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机构20包括传送带21,第一承载件30设于传送带21,机架10设有引导槽12,传送带21配合于引导槽12,引导槽12用于引导传送带21。
配合槽既可以对传送带21起到引导效果,也能够防止传送带21从引导槽12脱落,从而提高了输送机构20的输送可靠性。
具体地,参见图1及图7,本实施例中,输送机构20还包括传动轮22及动力源23,传送带21绕设于传动轮22,动力源23的输出端与传动轮22连接,从而动力源23驱动传动轮22转动即可带动传送带21移动,实现了对第一承载件30的输送。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设于机架,所述输送机构设有第一承载件,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承载件移动;
第二承载件,所述第二承载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件,所述第二承载件用于承载目标件;
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架,所述转动件被构造成能够靠近以与所述第二承载件接合,或远离以与所述第二承载件脱开;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机架,所述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以在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承载件接合时通过所述转动件带动所述第二承载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弹性定位件,所述弹性定位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中的一个,并能够弹性地抵持所述第一承载件和所述第二承载件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第一表面开设安装孔,所述弹性定位件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承载件的第二表面开设定位槽,所述弹性定位件能够伸入所述定位槽以在所述第一承载件上定位所述第二承载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件相对所述第一承载件转过不同角度时,所述弹性定位件能够伸入不同的所述定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在所述第二承载件上沿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直线延伸,且多个所述定位槽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二承载件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相交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缓冲件,所述转动件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用于限制所述转动件在所述机架上的转动行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顶升部,所述第二承载件上开设配合口,所述顶升部能够沿预设方向移动并伸入所述配合口或者脱出所述配合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可转动地设于机架,所述顶升部设于所述转动杆,所述转动件还包括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设于所述转动杆并沿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顶升部沿预设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传送带,所述第一承载件设于所述传送带,所述机架设有引导槽,所述传送带配合于所述引导槽,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所述传送带。
CN202221782780.6U 2022-07-11 2022-07-11 输送装置 Active CN2184024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2780.6U CN218402413U (zh) 2022-07-11 2022-07-11 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2780.6U CN218402413U (zh) 2022-07-11 2022-07-11 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02413U true CN218402413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12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82780.6U Active CN218402413U (zh) 2022-07-11 2022-07-11 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024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8070B2 (en) Friction conveying system
US10384887B2 (en) Transfer device with two tensioning wheels
CN105397485A (zh) 一种电子产品装配生产线
US20160101944A1 (en) Conveyor device with variable angle adjustment
US20200165069A1 (en) Transport device comprising carriages guided such that they can move on a rail
CN218402413U (zh) 输送装置
CN108190459B (zh) 一种伸缩式旋转输送台装置
KR101737417B1 (ko) 2단 스트로크 이송장치
CN209758418U (zh) 收料装置
CN206615775U (zh) 一种玻璃自动翻转送片机
CN107265071B (zh) 一种物料搬运流水线
CN214826891U (zh) 定位装置
CN108945990A (zh) 一种自动投料带
CN113479624A (zh) 一种随动式上下料系统
CN212596621U (zh) 一种带有定位机构的用于刹车盘喷涂输送装置
CN220617375U (zh) 一种输送设备用对中机构
CN219669160U (zh) 一种环形输送流水线
CN108608205B (zh) 活塞冷却喷嘴自动组装机
CN215158801U (zh) 接驳机构
CN216234474U (zh) 一种定位机构及具有其的运载系统
CN215325105U (zh) 一种回转输送装置
CN220411731U (zh) 一种倍速链输送线稳定机架
CN215796844U (zh) 一种随动式上下料系统
CN109502111A (zh) 输送扫描流水线
CN219383920U (zh) 一种下料定心平台及零件中转工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