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7983U -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7983U
CN218387983U CN202123336550.5U CN202123336550U CN218387983U CN 218387983 U CN218387983 U CN 218387983U CN 202123336550 U CN202123336550 U CN 202123336550U CN 218387983 U CN218387983 U CN 218387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sheet
ultra
heat insulation
insulation layer
coil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365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庆
周文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sto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sto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sto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Asto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365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7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7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7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属于家电配件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由漆包线束缠绕呈盘状的线圈盘,线圈盘的上方通过间隔层与上隔热层固定连接,线圈盘的下方经下隔热层与磁片固定连接;磁片包括环状磁片主体和开设在环状磁片主体上的线槽,线槽与位于所述磁片中心位置的磁片通孔相连通;磁片的下方固定设有屏蔽层。本实用新型打破传统设计思维,磁片的厚度仅仅为传统磁条厚度的1/5左右,实现了电磁炉线圈盘组件的超薄设计,为超轻超薄款电磁炉的问世奠定良好基础,实用性能强,有效缩短生产周期,在家电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电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的Q值、磁通密度大、漏磁量少、能效比高、加热均匀、生产工序简化、能够实现超薄设计的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背景技术
电磁炉又称“电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电磁炉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原因可参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是涡旋电场推动导体中载流子(锅里的是电子而绝非铁原子)运动所致;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电磁炉线圈盘组件是电磁炉的重要部件,为电磁炉产生交变磁场。
专利申请号为2011200203718、申请日为2011年01月21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电磁炉线圈盘装置的中国专利,其所公开的线圈盘装就是目前市面常见的电磁炉线圈盘组件,主要包括“由支架和线圈组成,支架上设置有磁条,磁条以支架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在支架内,线圈设置在支架和磁条上,线组绕制成圆盘形的发热线圈,线组的截面为矩形,线组绕制成圆盘形线圈后粘合固定,线组的两端设有接线端,其中一端从圆盘形的线圈的内孔中引出,另一端从圆盘形的线圈的外围引出”。由此可见,传统线圈盘组件采用多个磁条来聚集磁力线,多个磁条呈辐射状分布,为达到良好聚磁效果、减少漏磁现象,一般磁条的厚度要达到5mm以上,厚度比较厚,相应地线圈盘组件也会比较厚,进一步会使得应用了该线圈盘组件的电磁炉整体显得笨重。这与现代化家电产品超轻、超薄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的Q值、磁通密度大、漏磁量少、能效比高、加热均匀、生产工序简化、能够实现超薄设计的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包括由漆包线束缠绕呈盘状的线圈盘,所述线圈盘的上方通过间隔层与上隔热层固定连接,线圈盘的下方经下隔热层与磁片固定连接;所述磁片包括环状磁片主体和开设在环状磁片主体上的线槽,线槽与位于所述磁片中心位置的磁片通孔相连通;所述磁片的下方固定设有屏蔽层。
优选地,所述间隔层包括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橡胶条,橡胶条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上隔热层固接,橡胶条的下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线圈盘的上端面固接。
优选地,所述上隔热层为云母片。
优选地,所述下隔热层也为云母片,下隔热层包括环状隔热层主体和位于中心位置的隔热层通孔;下隔热层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线圈盘的下端面固接,下隔热层的下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所述磁片的上端面固接。
优选地,所述电磁炉线圈盘组件还设有用于安装传感器器件的传感器座,传感器座通过磁片通孔、隔热层通孔固定在电磁炉线圈盘组件的中间位置。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座为橡胶制品。
优选地,所述屏蔽层为铝板,铝板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连接方式与磁片的下端面固接。
优选地,所述线圈盘上的漆包线束呈逆时针方向缠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打破传统设计思维,整块磁片的设计方案使得在不改变线饼(线圈盘)尺寸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线圈盘组件的厚度,磁片的厚度仅仅为传统磁条厚度的1/5左右,实现了电磁炉线圈盘组件的超薄设计,进一步为超轻超薄款电磁炉的问世奠定良好基础,在家电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的Q值,磁通密度大、漏磁量少、能效比高、加热均匀;
传统辐射状设计的磁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逐条粘合固定的,本实用新型整块磁片设计有效简化生产工序,缩短生产周期,明显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中:1.线圈盘;11.线束端头;2.磁片;21.环状磁片主体;22.线槽;23.磁片通孔;3.上隔热层;4.下隔热层;41.环状隔热层主体;42.隔热层通孔;5.橡胶条;6.传感器座;7.铝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为了使阅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之设计宗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段落可能涉及的方位名词,包括但不限于“上、下、左、右、前、后”等,其所依据的方位均为对应说明书附图中所展示的视觉方位,其不应当也不该被视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或技术方案的限定,其目的仅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创造所述的技术方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说明书附图图1-2所示,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包括由漆包线束缠绕呈盘状的线圈盘1,线圈盘1的上方通过间隔层与上隔热层3固定连接,间隔层通过胶粘的连接方式与上隔热层3、线圈盘1固定连接;线圈盘1的下方经下隔热层4与磁片2固定连接,下隔热层4也是通过胶粘的连接方式与线圈盘1的下端面、磁片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磁片2包括环状磁片主体21和开设在环状磁片主体21上的线槽22,线槽22与位于磁片2中心位置的磁片通孔23相连通,线槽是用来将线圈盘的两端头漆包线束11以及传感器等导线引出的;磁片2的下方固定设有屏蔽层,磁片2的下端面与屏蔽层的上端面也是通过胶粘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的。线圈盘组件一般都会安装传感器,比如热敏传感器,磁片通孔23就是预留着用于后续安装传感器使用的。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线圈盘的两端头漆包线束接入电源,当交流电流经线圈盘后会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处于该交变磁场中,锅具锅底内部产生涡旋电流,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得锅具升温,实现加热。磁片2实现了聚集磁力线作用,一方面防止磁场破坏整机中的线路板,另一方面防止漏磁,漏磁量过多会造成整机耗能大、能效比差。而整块磁片设计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还有效降低线圈盘组件的厚度。
本实施例打破传统设计思维,整块磁片的设计方案使得在不改变线饼(线圈盘)尺寸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线圈盘组件的厚度,磁片的厚度仅仅为传统磁条厚度的1/5左右,实现了电磁炉线圈盘组件超薄设计,进一步为超轻超薄款电磁炉的问世奠定良好基础,在家电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施例能够有效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的Q值,磁通密度大、漏磁量少、能效比高、加热均匀;
传统辐射状设计的磁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逐条粘合固定的,本实施例整块磁片设计有效简化生产工序,缩短生产周期,明显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继续对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及该技术特征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予以重现。
如说明书附图图1-2所示,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包括由漆包线束缠绕呈盘状的线圈盘1,线圈盘1的上方通过间隔层与上隔热层3固定连接,线圈盘1的下方经下隔热层4与磁片2固定连接;磁片2包括环状磁片主体21和开设在环状磁片主体21上的线槽22,线槽22与位于磁片2中心位置的磁片通孔23相连通;磁片2的下方固定设有屏蔽层。
本实施例的间隔层包括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橡胶条5,橡胶条5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上隔热层3固接,橡胶条5的下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线圈盘1的上端面固接。上隔热层3为云母片,下隔热层4也为云母片。云母片隔热、绝缘性能均良好,还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关键价格也低廉,是上隔热层和下隔热层的最佳选择。下隔热层4包括环状隔热层主体41和位于中心位置的隔热层通孔42;下隔热层4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线圈盘1的下端面固接,下隔热层4的下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磁片2的上端面固接。
电磁炉线圈盘组件还设有用于安装传感器器件的传感器座6,传感器座6通过磁片通孔23、隔热层通孔42固定在电磁炉线圈盘组件的中间位置;传感器为橡胶制品,具有一定弹性,过盈配合在磁片通孔和隔热层通孔内即可。传感器座上的传感器一般为热敏电阻,热敏电阻靠近线圈盘放置,热敏电阻的连接导线以及线圈盘的两线束端头11理顺后穿过传感器座后从磁片上的线槽引出。磁片2的下方固定设有屏蔽层,磁片2的下端面与屏蔽层的上端面也是通过胶粘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的。屏蔽层为铝板7,铝板7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连接方式与磁片2的下端面固接。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线圈盘的两端头漆包线束接入电源,当交流电流经线圈盘后会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处于该交变磁场中,锅具锅底内部产生涡旋电流,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得锅具升温,实现加热。磁片2实现了聚集磁力线作用,一方面防止磁场破坏整机中的线路板,另一方面防止漏磁,漏磁量过多会造成整机耗能大、能效比差。而整块磁片设计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还有效降低线圈盘组件的厚度。
本实施例打破传统设计思维,整块磁片的设计方案使得在不改变线饼(线圈盘)尺寸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线圈盘组件的厚度,磁片的厚度仅仅为传统磁条厚度的1/5左右,实现了电磁炉线圈盘组件超薄设计,进一步为超轻超薄款电磁炉的问世奠定良好基础,在家电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施例能够有效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的Q值,磁通密度大、漏磁量少、能效比高、加热均匀;
传统辐射状设计的磁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逐条粘合固定的,本实施例整块磁片设计有效简化生产工序,缩短生产周期,明显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包括由漆包线束缠绕呈盘状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的上方通过间隔层与上隔热层固定连接,线圈盘的下方经下隔热层与磁片固定连接;所述磁片包括环状磁片主体和开设在环状磁片主体上的线槽,线槽与位于所述磁片中心位置的磁片通孔相连通;所述磁片的下方固定设有屏蔽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层包括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橡胶条,橡胶条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上隔热层固接,橡胶条的下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线圈盘的上端面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热层为云母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热层也为云母片,下隔热层包括环状隔热层主体和位于中心位置的隔热层通孔;下隔热层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线圈盘的下端面固接,下隔热层的下端面采用胶粘的固定方式与所述磁片的上端面固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炉线圈盘组件还设有用于安装传感器器件的传感器座,传感器座通过磁片通孔、隔热层通孔固定在电磁炉线圈盘组件的中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座为橡胶制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为铝板,铝板的上端面采用胶粘的连接方式与磁片的下端面固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上的漆包线束呈逆时针方向缠绕。
CN202123336550.5U 2021-12-25 2021-12-25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Active CN218387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36550.5U CN218387983U (zh) 2021-12-25 2021-12-25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36550.5U CN218387983U (zh) 2021-12-25 2021-12-25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7983U true CN218387983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1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36550.5U Active CN218387983U (zh) 2021-12-25 2021-12-25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7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387983U (zh)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CN216982147U (zh) 一种电磁加热机构及半导体芯片封装装置
CN206226767U (zh) 电磁加热线圈盘和电磁加热厨具
CN21035171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及烹饪器具
CN205213063U (zh) 一种复合电磁加热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电磁炉
CN206094200U (zh) 一种保温型高能效电磁炉
CN208693017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07019124U (zh) 一种拼接式电磁灶模块和电磁灶
CN216346442U (zh) 一种双层线圈盘大功率双头电磁炉
CN221043263U (zh) 高能效电磁线圈盘及应用其的电磁加热器具
CN201230815Y (zh) 一种防辐射电磁加热装置
CN218572005U (zh) 一种电炖盅结构
CN210202115U (zh)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CN101153720A (zh) 一种无油烟电磁炉
CN215682665U (zh) 加热组件、加热容器和电器
CN219264375U (zh) 电磁感应加热器具
CN207835851U (zh)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CN218387988U (zh) 一种设有绝缘耐压片的电磁炉用线圈盘
CN2572286Y (zh) 电磁热水器
CN219421086U (zh) 高能效线圈盘以及电磁加热器具
CN211299475U (zh) 一种电磁加热电饭煲
CN207835852U (zh) 一种电磁线圈盘组
CN208463599U (zh) 电热炊具控制器组件、电热炊具壳体组件及电热炊具
CN211980325U (zh) 共模电感组件、滤波器和家电设备
CN214406166U (zh) 电陶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