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5851U -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835851U CN207835851U CN201721551394.5U CN201721551394U CN207835851U CN 207835851 U CN207835851 U CN 207835851U CN 201721551394 U CN201721551394 U CN 201721551394U CN 207835851 U CN207835851 U CN 2078358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magnetic coil
- coil disk
- lead
- disk
- outer l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属于电磁加热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十六个电磁线圈盘、和安装所述电磁线圈盘的主基板;十六个所述电磁线圈盘成4*4阵列形式排布于所述主基板上;所述电磁线圈盘通过导线串联在一起,其中靠近主基板边缘的外侧电磁线圈盘利用导线通过设于电磁线圈盘和主基板的之间的长线圈支架连接,在阵列内的电磁线圈盘利用导线设于电磁线圈盘上的端线圈支架与同行相邻的电磁线圈盘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供热均匀、工作效率高、便于接线及后期维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背景技术
电磁线盘是一种运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加热的技术,主要应用于电磁炉。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磁炉的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给线圈通电以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使铁质锅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通常这种结构的线圈盘为单个螺旋状的电磁线圈结构,导致电磁线圈的中部形成盲区,使锅具发热不均匀,烹饪效果不好。
另外,,电磁炉工作频 率比较高,功率也比较大,一般800W-2000W,甚至更大,当前流行的电磁炉的线圈盘是存在电磁向外辐射的,而且辐射强度是相当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安全威胁,特别是怀孕妇女影响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发热均匀、工作效率高的阵列电磁线圈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包括十六个电磁线圈盘、和安装所述电磁线圈盘的主基板;十六个所述电磁线圈盘成4*4阵列形式排布于所述主基板上;第一行的第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与第二行相邻的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与第三行相邻的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电磁线圈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一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与第四行相邻的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各自均利用导线通过设置于电磁线盘上的长线圈支架连接;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第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各自均利用导线通过设置于电磁线圈盘上的短线圈支架连接。
作为优先,所述主基板四周侧边设有边基板,所述长线圈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六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上。
作为优先,所述短线圈支架连接于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盘、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所述第十电磁线圈盘、所述十一电磁线圈盘、所述十二电磁线圈盘上。
作为优先,所述边基板上设有通槽。
作为优先,所述长线圈支架为具有线圈引导槽的支架。
作为优先,所述边基板上设有通槽,且所述通槽与所述场线圈支架的线圈引导槽连通。
作为优先,所述短线圈支架为具有线圈引导槽的支架。
作为优先,在每个电磁线圈盘的外侧同心圆设置一磁条环圈。
作为优先,所述磁条环圈与每个电磁线圈盘在同一水平面上。
作为优先,所述磁条环圈为整体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结构简单,发热均匀、工作效率高,让使用人员得到安全健康无辐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包括十六个电磁线圈盘2、和安装所述电磁线圈盘的主基板1。十六个所述电磁线圈盘成4*4阵列形式排布于所述主基板上1,所述电磁线圈盘依次通过导线相连。这样有效的提高了锅具的发热均匀面,使烹饪效果极大的提高。
本文阵列的第一行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一电磁线圈盘、第二电磁线圈盘、第三电磁线圈盘、第四电磁线圈盘;第二行从右往左依次为第五电磁线圈盘、第六电磁线圈盘、第七电磁线圈盘、第八电磁线圈盘;第三行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九电磁线圈盘、第十电磁线圈盘、第十一电磁线圈盘、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第四行从右往左依次为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第十六电磁线圈盘。
每个电磁线圈盘具有外引线22和内引线21,相邻电磁线圈盘之间由一个的外引线22与另一个的内引线21通过导线3连接。具体地,第一行的第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与第二行相邻的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与第三行相邻的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电磁线圈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一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与第四行相邻的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通过导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基板上的所有电磁线圈盘相连成S型。
为了提高电磁线圈盘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各自均利用导线通过设置于电磁线盘2上的长线圈支架4连接。而,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第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各自均利用导线通过设置于电磁线圈盘上的短线圈支架5连接。所述长线圈支架和/或所述短线圈支架为具有线圈引导槽的支架,相邻电磁线圈盘间的连接导线容置于线圈引导槽内。
所述主基板1四周侧边设有边基板11,所述线圈支架4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所述第十六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11上。所述边基板上设有通槽。当所述通槽与所述线圈引导槽连通时,导线容置于通槽和线圈引导槽内,以便于导线脱开,或在使用时碰触导线而破坏相邻电磁线圈盘的连接性能。
另外,还在每个电磁线圈盘2的外侧同心圆设置一磁条环圈。所述磁条环圈为整体环状结构。每个电磁线圈盘2上的电磁线为多股铜线拧成的一条。所述磁条环圈与每个电磁线圈盘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磁条环圈把电磁线圈盘磁路限定在磁条环圈中进行闭合回路,使之电磁线圈盘磁力线不向外泄露出去,起到磁路屏蔽作用。这样,电磁力线在磁条环圈闭合回路顺畅不漏磁,让电磁炉使用更加实用安全、节能、高效的特点。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4)
1.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十六个电磁线圈盘、和安装所述电磁线圈盘的主基板;十六个所述电磁线圈盘成4*4阵列形式排布于所述主基板上;第一行的第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与第二行相邻的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与第三行相邻的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电磁线圈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一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与第四行相邻的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连接同行相邻的第十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二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十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各自均利用导线通过设置于电磁线盘上的长线圈支架连接;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第六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的外引线与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的外引线与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的内引线各自均利用导线通过设置于电磁线圈盘上的短线圈支架连接所述主基板四周侧边设有边基板,所述长线圈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四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五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九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三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四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五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所述第十六电磁线圈盘与所述边基板上;所述短线圈支架连接于所述第六电磁线圈盘、所述第七电磁线圈盘、所述第八电磁线圈盘、所述第十电磁线圈盘、所述十一电磁线圈盘、所述十二电磁线圈盘上;所述长线圈支架为具有线圈引导槽的支架;所述边基板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长线圈支架的线圈引导槽连通;所述短线圈支架为具有线圈引导槽的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电磁线圈盘的外侧同心圆设置一磁条环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环圈与每个电磁线圈盘在同一水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环圈为整体环状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51394.5U CN207835851U (zh) | 2017-11-20 | 2017-11-20 |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51394.5U CN207835851U (zh) | 2017-11-20 | 2017-11-20 |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835851U true CN207835851U (zh) | 2018-09-07 |
Family
ID=63386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51394.5U Active CN207835851U (zh) | 2017-11-20 | 2017-11-20 |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835851U (zh) |
-
2017
- 2017-11-20 CN CN201721551394.5U patent/CN2078358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30561A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07835851U (zh) |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 |
CN207835852U (zh) | 一种电磁线圈盘组 | |
CN202938371U (zh) | 太阳能供电节能环保电热炉 | |
CN102327055A (zh) | 电磁热水壶 | |
CN107645801A (zh) | 一种阵列电磁线圈盘 | |
CN207132565U (zh) | 一种高效的空气加热用电磁加热器 | |
CN107623958A (zh) | 一种电磁线圈盘组 | |
CN207135301U (zh) | 一种节能型烧水用电磁加热器 | |
CN203964126U (zh) | 一种碳纤维超导电暖器 | |
CN202503686U (zh) | 感应加热器 | |
CN207893806U (zh) | 电磁炉 | |
CN206094200U (zh) | 一种保温型高能效电磁炉 | |
CN206207498U (zh) | 一种变频涡流煮面炉 | |
CN206330164U (zh) | 无加热盲区电磁炉 | |
CN204260060U (zh) | 碳纤维陶瓷电吹风 | |
CN201363822Y (zh) | 带有雅乐炉的节能高效桌式多功能电暖炉 | |
CN218387983U (zh) | 一种超薄式电磁炉线圈盘组件 | |
CN202127523U (zh) | 新型电磁炉用发热线圈盘 | |
CN204943588U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09909993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电磁炉 | |
CN216346442U (zh) | 一种双层线圈盘大功率双头电磁炉 | |
CN209310067U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电磁炉机芯盒 | |
CN206131089U (zh) | 一种电磁炉面板分层结构 | |
CN108571752B (zh) | 可同时使用热辐射能和电磁感应能的单线圈电磁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