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9634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79634U CN218379634U CN202222746261.0U CN202222746261U CN218379634U CN 218379634 U CN218379634 U CN 218379634U CN 202222746261 U CN202222746261 U CN 202222746261U CN 218379634 U CN218379634 U CN 2183796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shell
- wide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外壳、换热器、广角出风筒、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外壳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配置在外壳的内部;广角出风筒配置在外壳的顶端,广角出风筒与外壳的顶端连接;第一风道配置在外壳内,第一风道分别与换热器和广角出风筒相连通,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风扇,第一风扇配置为朝向广角出风筒吹送与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第二风道配置在外壳内,第二风道分别与换热器和出风口相连通,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风扇,第二风扇配置为朝向出风口吹送与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第一风扇通过广角出风筒向外送风,送风范围更大,配合第二风扇向出风口输送空调风,使得空调器既能定点送风也能广域送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柜机送风的角度是由导风板进行调节,由于导风板的局限性,导致轨迹送风角度较小,且柜机多采用贯流风扇,送风形式单一,只能通过前向出风。
如中国专利CN115013870A公开的一种出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出风装置包括出风通道和摆叶机构,出风通道设有第一出风口;摆叶机构包括多个摆叶,一个或多个摆叶可摆动地安装于出风通道,并选择性打开或者或闭合第一出风口,此时,第一出风口在各摆叶相对于出风通道的摆动实现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切换。
上述出风装置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紧挨在一起,且采用摆叶机构改变风向,导致空调风可以送风的范围非常小,在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时,降温时间长,且降温效果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柜机送风的角度较小,温度调节效果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外壳、换热器、广角出风筒、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所述外壳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换热器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换热器接收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外壳内的空气并对空气进行换热;所述广角出风筒配置在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广角出风筒与所述外壳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风道配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风道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广角出风筒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第一风扇配置为朝向所述广角出风筒吹送与所述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所述第二风道配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配置为朝向所述出风口吹送与所述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第二风道设有吹风孔,所述吹风孔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风向上,所述吹风孔与所述出风口相向设置,所述第二风扇通过所述吹风孔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设有多个导流板,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吹风孔,所述第二风扇通过所述导流板将风导向所述外壳的前方。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扇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广角出风筒与所述外壳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广角出风筒或所述外壳设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驱动所述广角出风筒相对所述外壳旋转。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包括通风管道,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广角出风筒通过所述通风管道相连通,所述通风管道自所述第一风扇向上延伸并显露于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通风管道的长度方向在第一风扇旋转方向的切线上,其中,切线方向与所述通风管道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通风管道对所述第一风扇输往所述广角出风筒的空调风起到导向作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广角出风筒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通风管道相连通,所述广角出风筒开设有阔风口,所述空腔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自所述通风管道向所述阔风口弯折延伸,所述通风管道通过所述导流面将气流导向所述阔风口。所述阔风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通风管道的横截面积,有利于所述广角出风筒将空调风吹向更宽广的范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壳背向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面,所述进风口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风扇,所述进风口的底端低于所述第二风扇,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网孔,所述网孔呈网格状分布。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风道,所述出风口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三风道内设有第三风扇,所述第三风扇配置为朝向其中一个所述出风口吹送与所述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所述第三风扇为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一风道之间设有阻隔部,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阻隔部相隔开,避免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空调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所述外壳的顶端配置广角出风筒,利用第一风道向广角出风筒输送空调风,使得送风范围更大,配合所述第二风道向所述出风口输送空调风,使得空调器既能定点送风也能广域送风,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都直接与所述换热器连通,在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作用下,可以保证广角出风筒和出风口都有足够的送风量,满足正常的温度调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广角出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三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风扇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外壳;11、进风口;111、网孔;2、换热器;3、广角出风筒;31、空腔;32、阔风口;33、导流面;4、第一风道、41、第一风扇;5、第二风道;51、吹风孔;52、导流板;53、第二风扇;531、导流罩;532、扇叶;533、驱动电机;6、通风管道;7、第三风道;71、第三风扇;8、阻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换热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换热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换热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外壳1、换热器2、广角出风筒3、第一风道4以及第二风道5,进入外壳1内的空气经过所述换热器2换热后形成空调风并分别输往所述第一风道4以及所述第二风道5,所述第二风道5内的空调风通过广角出风筒3向外输送。
如图1-3所示,所述换热器2、所述第一风道4和所述第二风道5配置在所述外壳1的内部,所述外壳1可以对所述换热器2、所述第一风道4和所述第二风道5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外壳1包括进风口11和出风口,所述外壳1包括前壳和后壳,如图1所示,本申请仅展示所述后壳,所述前壳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手段,本申请不对其进行赘述。所述进风口11位于所述后壳。所述换热器2接收从所述进风口11进入所述外壳1内的空气并对空气进行换热,所述空调器一般放置在室内环境中,室内空气可以经过所述进风口11进入换热器2,再经过换热器2作用形成空调风,空调风再输往所述第一风道4和所述第二风道5。
如图1-4所示,所述广角出风筒3配置在所述外壳1的顶端,所述广角出风筒3与所述外壳1的顶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的顶端配置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广角出风筒3相连,且所述转动电机带动广角出风筒3相对所述外壳1旋转。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广角出风筒3内配置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主体与所述广角出风筒3相固定,所述转动电机的转子与所述外壳1相连,所述转动电机驱动所述广角出风筒3相对所述外壳1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电机驱动所述广角出风筒3相对所述外壳1左右摆头,所述广角出风筒3的旋转方向适用于横向宽度较大的室内环境。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电机驱动所述广角出风筒3相对所述外壳1上下翻转,所述广角出风筒3的旋转方向适用于纵深较大的室内环境。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广角出风筒3与所述外壳1相固定,空调风从所述第一风道4进入所述广角出风筒3,所述广角出风筒3对空调风起到扩散的作用,使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效果更加均匀。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风道4分别与所述换热器2和所述广角出风筒3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4内设有第一风扇41,所述第一风扇41为离心风扇,所述第一风扇41配置为朝向所述广角出风筒3吹送与所述换热器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室内空气经过所述进风口11进入所述外壳1内部,在经过所述换热器2进行换热,从而在所述换热器2形成空调风,部分空调风在所述第一风扇41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第一风道4内,再从所述第一风道4流进所述广角出风筒3,再从所述广角出风筒3吹向周围的室内环境。所述第二风道5分别与所述换热器2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道5内设有第二风扇53,所述第二风扇53配置为朝向所述出风口吹送与所述换热器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室内空气经过所述进风口11进入所述外壳1内部,在经过所述换热器2进行换热,从而在所述换热器2形成空调风,部分空调风在所述第二风扇53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第二风道5内,再从所述第二风道5流向所述出风口,再从出风口输往周围的室内环境。
如图9-10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扇53为离心风扇,所述第二风道5设有吹风孔51,所述吹风孔51位于所述第二风扇53的风向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1的侧面,所述吹风孔51与所述出风口位于同一高度上,所述吹风孔51与所述出风口相向设置,所述第二风扇53通过所述吹风孔51向所述出风口送风,其中所述吹风孔51与所述出风口的间距非常小,从所述吹风孔51出来的空调风可以快速到达所述出风口,减少空调风风力的损耗。所述第二风道5设有多个导流板52,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板52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吹风孔51,所述第二风扇53通过所述导流板52将风导向所述外壳1的前方,其中所述导流板52为长条状,且所述导流板52的长度方向为自上而下延伸,所述导流板52相对前方倾斜,以用户站在所述空调器正前方为例,且用户面朝所述空调器时,所述第二风扇53将空调风吹向所述吹风孔51,空调风经过所述导流板52导向后,空调风会吹往用户的左右两侧,避免第二风扇53输出的空调风直吹用户而对用户造成不适。
如图1-5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扇53为轴流风扇,所述换热器2位于所述第二风扇53的轴向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扇53远离所述换热器2的一侧,优选地,所述出风口正对第二风扇53,出风口与第二风扇53之间的距离非常小,从所述换热器2进入第二风道5的空调风,在所述第二风扇53的作用下,空调风可以快速从所述出风口往外吹,该空调风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外壳1的正前方方向相同,如此处理可以减少对空调风风力的损耗,对于需要快速降温的环境或人来说,效果更加明显。
具体地,所述第二风扇53包括导流罩531、扇叶532和驱动电机533,所述导流罩531为圆形的喇叭状,所述导流罩531的窄口与所述换热器2相连通,所述导流罩531的宽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扇叶532和所述驱动电机533位于所述导流罩531中,所述驱动电机533所述扇叶532相连,所述驱动电机533驱动扇叶532旋转,所述第二风道5内的空调风到达第二风扇53时,空调风会从所述导流罩531的窄口进入导流罩531内,再在扇叶532的作用下吹向所述导流罩531的宽口,从而使空调风的扩散面积得以提升。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风道4包括通风管道6,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广角出风筒3通过所述通风管道6相连通,所述通风管道6自所述第一风扇41向上延伸并显露于所述外壳1的顶端,所述通风管道6对所述第一风扇41输往所述广角出风筒3的空调风起到导向作用,第一风扇41吹出的空调风可以更集中地到达所述广角出风筒3。所述通风管道6的长度方向在第一风扇41旋转方向的切线上,其中,切线方向与所述通风管道6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如此设计,可以降低空调风进入所述通风管道6时的损耗,使空调输往所述广角出风筒3的过程更加顺畅,同时还能降低气流与通风管道6摩擦产生的噪声。
如图2-6所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广角出风筒3的内部设有空腔31,所述空腔31与所述通风管道6相连通,所述广角出风筒3开设有阔风口32,所述空腔31与所述阔风口32相连通,所述阔风口3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通风管道6的横截面积,从所述通风管道6输往阔风口32的空调风扩散面积更大,有利于所述广角出风筒3将空调风吹向更宽广的范围。所述空腔31设有导流面33,所述导流面33为弧面,所述导流面33自所述通风管道6向所述阔风口32弯折延伸,所述通风管道6通过所述导流面33将气流导向所述阔风口32。所述导流面33的宽度至下而上逐渐变大,满足空调风自下而上经过所述空腔31体积逐渐扩大的需求。当空调风从所述通风管道6进入空腔31时,空调风可以顺着所述导流面33流向阔风口32,而弧形的导流面33可以降低空调风换向时的损耗,保证所述广角出风筒3吹出来的空调风有足够的风力,同时还可以降低空调风在所述空腔31内换向时的冲击与摩擦,降低空调器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在本实施例中,空调风经过所述广角出风筒3时后,风向改变的角度为90度,具体地,空调风从所述第一风道4进入所述广角出风筒3时,空调风的风向为竖直向上,当经过所述导流面33导向后,空调风的风向变为水平朝前吹动。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不同导流面33的设计情况,空调风经过所述广角出风筒3时后,风向改变的角度也可以为除了90度以外的0至180度中一个角度。
如图1-4所示,所述进风口11位于所述外壳1背向所述第一风扇41的一面,所述进风口11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风扇41,所述进风口11的底端低于所述第二风扇53,所述进风口11的进风面积覆盖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第二风扇53,确保所述进风口11可以为所述换热器2提供足够流量的室内空气,而所述换热器2可以为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第二风扇53提供足够多的空调风。所述进风口11包括多个网孔111,所述网孔111呈网格状分布,网格状的设计可以保证进风口11有足够的进风量,且所述进风口11不容易落入异物而影响换热器2运行。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网孔111为方格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网孔111的形状不限于方格状,所述网孔111的形状也可以是菱形或圆形。
如图7-8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4和所述第二风道5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风道7,所述第三风道7内设有第三风扇71,所述第三风扇71配置为朝向其中一个所述出风口吹送与所述换热器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所述出风口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三风扇71为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中的一种,且如果所述第三风扇71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第三风扇71还可以为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两种的组合。如图7-8所示,所述第三风道7为一个,所述第三风扇71为一个,所述出风口为一个,其中一个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扇53对应,另一个出风口与所述第三风道7对应,室内空气经过所述进风口11进入所述外壳1内部,在经过所述换热器2进行换热,从而在所述换热器2形成空调风,部分空调风在所述第三风扇71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第三风道7内,再从所述第三风道7流向对应的所述出风口。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扇71为轴流风扇,所述第三风道7对应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前端面,所述第三风扇71往前方吹空调风。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风道5位于所述第一风道4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5和所述第一风道4之间设有阻隔部8,所述第二风道5和所述第一风道4通过所述阻隔部8相隔开,所述第二风道5中的空调风无法直接到达所述第一风道4中,相同地,所述第一风道4中的空调风无法直接到达所述第二风道5中,避免所述第一风道4与所述第二风道5相互干扰。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其通过在所述外壳1的顶端配置广角出风筒3,利用第一风道4向广角出风筒3输送空调风,使得送风范围更大,配合所述第二风道5向所述出风口输送空调风,使得空调器既能定点送风也能广域送风,且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都直接与所述换热器2连通,在所述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53的作用下,可以保证广角出风筒3和出风口都有足够的出风量,满足正常的温度调节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换热器接收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外壳内的空气并对空气进行换热;
广角出风筒,所述广角出风筒配置在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广角出风筒与所述外壳的顶端连接;
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配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风道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广角出风筒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第一风扇配置为朝向所述广角出风筒吹送与所述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
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配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配置为朝向所述出风口吹送与所述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第二风道设有吹风孔,所述吹风孔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风向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侧面,所述吹风孔与所述出风口相向设置,所述第二风扇通过所述吹风孔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设有多个导流板,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吹风孔,所述第二风扇通过所述导流板将风导向所述外壳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扇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角出风筒与所述外壳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广角出风筒或所述外壳设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驱动所述广角出风筒相对所述外壳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包括通风管道,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广角出风筒通过所述通风管道相连通,所述通风管道自所述第一风扇向上延伸并显露于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通风管道的长度方向在第一风扇旋转方向的切线上,其中,切线方向与所述通风管道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角出风筒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通风管道相连通,所述广角出风筒开设有阔风口,所述空腔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自所述通风管道向所述阔风口弯折延伸,所述通风管道通过所述导流面将气流导向所述阔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壳背向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面,所述进风口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风扇,所述进风口的底端低于所述第二风扇,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网孔,所述网孔呈网格状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风道,所述出风口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三风道内设有第三风扇,所述第三风扇配置为朝向其中一个所述出风口吹送与所述换热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所述第三风扇为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一风道之间设有阻隔部,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阻隔部相隔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46261.0U CN218379634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一种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46261.0U CN218379634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一种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79634U true CN218379634U (zh) | 2023-01-24 |
Family
ID=84930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46261.0U Active CN218379634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一种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79634U (zh) |
-
2022
- 2022-10-18 CN CN202222746261.0U patent/CN2183796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21143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50019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040263A (zh) |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 |
JP200923643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21036415A1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723578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494938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1110602Y (zh) |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218379634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00516697C (zh) | 一体式空调器的排水结构 | |
CN219624176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500191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86998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06243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86997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494939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3020011U (zh) | 空调器 | |
CN21217902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9279272U (zh) | 一种电梯空调 | |
CN220689221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KR100550571B1 (ko) |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 |
CN217559965U (zh) | 空调器 | |
CN21240884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4791483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21572364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