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5901U - 汽车自吸锁 - Google Patents
汽车自吸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75901U CN218375901U CN202222456266.XU CN202222456266U CN218375901U CN 218375901 U CN218375901 U CN 218375901U CN 202222456266 U CN202222456266 U CN 202222456266U CN 218375901 U CN218375901 U CN 2183759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
- self
- pawl
- driven wheel
- pri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自吸锁,包括驱动组件和锁体组件,驱动组件采用了双蜗杆‑从动轮减速机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与电机连接的一级蜗杆和与一级蜗杆相啮合的一级从动轮,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一级从动轮连接的二级蜗杆、与二级蜗杆相啮合的二级从动轮和设置于二级从动轮上且用于在解锁与闭锁时向所述锁体组件输出推力的第一拨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自吸锁,采用了双蜗杆‑斜齿轮减速机构,减速比大,结构简单,同样的输出力要求可选用小功率电机,从而可以降低自吸锁的体积、重量和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门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自吸锁。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配备自吸锁。现有自吸锁有一体式和分体式两种,这两种自吸锁都需要两个电机和两套传动机构来实现解锁、闭锁功能。自吸锁的零件多,体积大,重量大,而且结构复杂、工艺繁琐,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自吸锁,目的是使用一个电机和一套传动机构实现自吸锁的电动解锁和电动闭锁,使自吸锁零件少,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自吸锁,包括锁体组件、驱动组件和锁体组件,驱动组件采用了双蜗杆-从动轮减速机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与电机连接的一级蜗杆和与一级蜗杆相啮合的一级从动轮,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一级从动轮连接的二级蜗杆、与二级蜗杆相啮合的二级从动轮和设置于二级从动轮上且用于在解锁与闭锁时向所述锁体组件输出推力的第一拨杆,一级从动轮和二级从动轮为斜齿轮。
所述第一拨杆与所述二级从动轮为卡接连接。
所述二级从动轮上设置用于接收使二级从动轮旋转的作用力的拨动点,所述锁体组件上在对应拨动点的位置处设置撕裂缝。
所述撕裂缝处的厚度小于所述锁体组件其余部位处的厚度。
所述锁体组件包括壳体和与壳体连接的上盖,所述撕裂缝设置于上盖上。
所述锁体组件包括棘爪、锁钩、对棘爪施加弹性作用力的棘爪弹簧和对锁钩施加弹性作用力的锁钩弹簧,棘爪与所述第一拨杆相配合,棘爪与棘爪弹簧安装在棘爪铆钉上,锁钩与锁钩弹簧安装在锁钩铆钉上。
所述第一拨杆绕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拨杆推动所述棘爪转动,所述锁钩在所述锁钩弹簧施加的弹性作用力及车身密封反力推动下转到开锁位置,实现电动解锁。
所述第二拨杆绕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拨杆推动所述锁钩转动,锁钩克服所述锁钩弹簧施加的弹性作用力及车身密封反力转到闭锁位置,实现电动自吸闭锁。
所述棘爪上设置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实现解锁的第二拨杆。
所述壳体内设置连接器铜片,连接器与壳体注塑为一体。
所述锁体组件上设置用于在闭锁时与锁扣相接触的缓冲块。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自吸锁,采用了双蜗杆-斜齿轮减速机构,减速比大,结构简单,同样的输出力要求可选用小功率电机,从而可以降低自吸锁的体积、重量和成本。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自吸锁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第一拨杆与二级从动轮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3是棘爪集成紧急解锁拨杆及壳体嵌入软胶示意图;
图4是上盖及二级从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连接器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连接器与壳体注塑为一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自吸锁在去除上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自吸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一级从动轮连接内部镶嵌金属衬套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电机;2、一级蜗杆;3、一级从动轮;4、二级蜗杆;5、滑动轴承;6、二级从动轮;7、齿轮轴;8、第一拨杆;9、棘爪;10、锁钩;11、棘爪铆钉;12、锁钩铆钉;13、棘爪弹簧;14、锁钩弹簧;15、棘爪开关;16、锁钩开关;17、复位开关;18、壳体;19、上盖;20、底板;21、第一螺钉;22、第二螺钉;23、连接器铜片;24、连接器;25、第二拨杆;26、缓冲块;27、拨孔;28、撕裂缝;27、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自吸锁,包括锁体组件、驱动组件和锁体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电机1、与电机1连接的一级蜗杆2和与一级蜗杆2相啮合的一级从动轮3,驱动组件还包括与一级从动轮3连接的二级蜗杆4、与二级蜗杆4相啮合的二级从动轮6和设置于二级从动轮6上且用于在解锁与闭锁时向锁体组件输出推力的第一拨杆8,第二斜齿轮带动第一拨杆8同步旋转,一级从动轮3和二级从动轮6均为斜齿轮。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自吸锁,使用一个电机和一套传动机构实现了自吸锁的电动解锁和电动闭锁。驱动组件和锁体组件设置在锁体组件的内部,一级蜗杆2与电机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一级从动轮3与二级蜗杆4为同轴固定连接,一级从动轮3和二级蜗杆4为可旋转的设置于锁体组件的内部,二级从动轮6通过齿轮轴7安装在锁体组件内。锁体组件包括壳体18和与壳体18连接的上盖19,电机1安装于壳体18上,一级蜗杆2压装于电机1的轴上,一级从动轮3与一级蜗杆2啮合并压装于二级蜗杆4上,二级蜗杆4通过滑动轴承5安装于壳体18上并与二级从动轮6啮合,第一拨杆8与二级从动轮6通过凹槽卡接并依次安装于齿轮轴7上,齿轮轴7铆接在底板20上。一级蜗杆2、一级从动轮3、二级蜗杆4和二级从动轮6相配合,形成两级减速传动机构。驱动组件运转,经过电机1、一级蜗杆2、一级从动轮3、二级蜗杆4、二级从动轮6完成减速增扭,最后通过第一拨杆8输出推力。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自吸锁,采用了双蜗杆-斜齿轮减速方案,减速比大,结构简单。同样的输出力要求可选用小功率电机,降低了电机的体积、重量和成本。而且第一拨杆8集解锁与闭锁功能为一体,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
如图1所示,锁体组件包括壳体18、上盖19、棘爪9、锁钩10、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复位开关17、连接器铜片23、对棘爪9施加弹性作用力的棘爪弹簧13和对锁钩10施加弹性作用力的锁钩弹簧14,棘爪9与第一拨杆8相配合,棘爪9与棘爪弹簧13依次安装在棘爪铆钉11上,棘爪铆钉11铆接在底板20上,锁钩10与锁钩弹簧14依次安装在锁钩铆钉12上,锁钩铆钉12铆接在底板20上。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复位开关17安装在壳体18上。上盖19通过第一螺钉21安装在壳体18上,壳体18通过第二螺钉22安装在底板20上,连接器铜片23嵌入于壳体18内。
如图1和图4所示,二级从动轮6上设置用于接收使二级从动轮6旋转的作用力的拨动点,锁体组件上在对应拨动点的位置处设置撕裂缝28。撕裂缝28处的厚度小于锁体组件其余部位处的厚度,设置撕裂缝28是确保锁体组件能够很容易的被破开。
如图1和图4所示,二级从动轮6上的拨动点处设置拨孔27,拨孔27为轴线与二级从动轮6的轴线相平行的圆孔,拨动点与二级从动轮6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撕裂缝28设置于上盖19上,上盖19盖合在壳体18上,撕裂缝28为在上盖19的外表面上设置的缝隙结构,此处壁厚较小,比上盖19其余部位处的厚度小。闭锁过程中出现断电情况时,可在撕裂缝28处撕开上盖19,将二级从动轮6露出,然后拨动拨孔27可以使二级从动轮6进行旋转,控制二级从动轮6进行复位,从而实现机械复位功能,保证乘员安全。
如图1所示,锁钩10为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体18上,锁钩弹簧14用于使锁钩施加使其旋转至闭锁位置的扭力,锁钩弹簧14为扭簧。电机1运转后,动力传递至二级从动轮6,使第一拨杆8绕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拨杆8推动棘爪9转动,锁钩10在锁钩弹簧14施加的弹性作用力及车身密封反力推动下转到开锁位置,实现电动解锁,完成解锁后驱动组件反转复位。第二拨杆25绕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一拨杆8推动锁钩10转动,锁钩10克服锁钩弹簧14施加的弹性作用力及车身密封反力(车身密封力为汽车尾门橡胶密封条受挤压产生的反力)转到闭锁位置,实现电动自吸闭锁,完成闭锁后,驱动组件正转复位。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的两个旋转方向,如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棘爪9与棘爪开关15相配合,锁钩10与锁钩开关16相配合,二级从动轮6与复位开关17相配合,棘爪9、锁钩10和二级从动轮6在运动时,随着各自运动轨迹的变化,棘爪9会压下或不压下棘爪开关15,锁钩10会压下或不压下锁钩开关16,二级从动轮6会压下或不压下复位开关17。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和复位开关17分别被棘爪9、锁钩10和二级从动轮6压下时,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和复位开关17为闭合状态;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和复位开关17未被压下时,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和复位开关17为断开状态。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和复位开关17的闭合/断开状态会输出相应的高/低电平,棘爪开关15、锁钩开关16、复位开关17的高/低电平所组成的组合信息反映了锁体的机械结构所处的状态,组合信息通过连接器铜片23实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组合信息判断锁体状态并对自吸锁进行控制。
如图1和图3所示,棘爪9上设置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实现解锁的第二拨杆25,第二拨杆25与棘爪9集成一体,第二拨杆25的长度方向与二级从动轮6的轴线相平行,上盖19上设置让第二拨杆25插入的容置孔,该容置孔为腰型孔,容置孔的长度大于第二拨杆25的直径,第二拨杆25可以沿容置孔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拨动第二拨杆25,使第二拨杆25带动棘爪9进行相应动作,实现解锁,保证汽车内乘员的安全。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壳体18内设置连接器铜片23,连接器铜片23注塑于壳体18内,壳体18内设置连接器24,连接器24与壳体18注塑为一体,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产品成本。
如图1和图3所示,锁体组件上设置用于在闭锁时与锁扣相接触的缓冲块26。缓冲块26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缓冲块26安装在壳体18上的锁孔中,在闭锁时缓冲块26与锁扣接触后,缓冲块26可缓冲锁扣的撞击,避免锁扣直接接触壳体18,起到了保护壳体18的作用,同时降低了噪音。
如图9所示,一级从动轮3内部镶嵌金属材质的衬套3-1,二级蜗杆4与一级从动轮3通过衬套3-1连接在一起。
上述结构的汽车自吸锁,具有如下的优点:
1.使用一个电机和一套传动机构实现了自吸锁的电动解锁和电动闭锁,实现了零件少,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目的;
2.采用了双蜗杆-斜齿轮减速方案,减速比大,结构简单。同样的输出力要求可选用小功率电机,降低了电机的体积、重量和成本;
3.拨杆集解锁与闭锁功能为一体,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
4.棘爪上集成了紧急解锁拨杆,紧急情况下可拨动拨杆解锁,保证成员安全;
5.二级从动轮上有拨孔,上盖上有薄壁特征,闭锁过程中断电情况下可撕掉薄壁,然后拨动拨孔使二级从动轮复位,从而实现机械复位功能,保证成员安全;
6.该自吸锁还具备紧急机械解锁和紧急机械复位的功能,在汽车断电的状况下,也可以使用紧急机械解锁和紧急机械复位功能打开车门,保证了乘员的安全。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汽车自吸锁,包括驱动组件和锁体组件,驱动组件采用了双蜗杆-从动轮减速机构,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与电机连接的一级蜗杆和与一级蜗杆相啮合的一级从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一级从动轮连接的二级蜗杆、与二级蜗杆相啮合的二级从动轮和设置于二级从动轮上且用于在解锁与闭锁时向所述锁体组件输出推力的第一拨杆,一级从动轮和二级从动轮为斜齿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杆与所述二级从动轮为卡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从动轮上设置用于接收使二级从动轮旋转的作用力的拨动点,所述锁体组件上在对应拨动点的位置处设置撕裂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缝处的厚度小于所述锁体组件其余部位处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组件包括壳体和与壳体连接的上盖,所述撕裂缝设置于上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组件包括棘爪、锁钩、对棘爪施加弹性作用力的棘爪弹簧和对锁钩施加弹性作用力的锁钩弹簧,棘爪与所述第一拨杆相配合,棘爪与棘爪弹簧安装在棘爪铆钉上,锁钩与锁钩弹簧安装在锁钩铆钉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杆绕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拨杆推动所述棘爪转动,所述锁钩在所述锁钩弹簧施加的弹性作用力及车身密封反力推动下转到开锁位置,实现电动解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上设置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实现解锁的第二拨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拨杆绕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拨杆推动所述锁钩转动,锁钩克服所述锁钩弹簧施加的弹性作用力及车身密封反力转到闭锁位置,实现电动自吸闭锁。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连接器铜片,连接器与壳体注塑为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汽车自吸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组件上设置用于在闭锁时与锁扣相接触的缓冲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56266.XU CN218375901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汽车自吸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56266.XU CN218375901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汽车自吸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75901U true CN218375901U (zh) | 2023-01-24 |
Family
ID=8495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56266.XU Active CN218375901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汽车自吸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75901U (zh) |
-
2022
- 2022-09-16 CN CN202222456266.XU patent/CN2183759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04375B (zh) | 用于打开和关闭车辆后挡板的设备 | |
JPH11505486A (ja) | 電磁装置を使用する多機能装置 | |
CN112267776B (zh) | 一种翻转式手动把手 | |
CN210134729U (zh) | 一种多功能自吸尾门锁总成 | |
CN218375901U (zh) | 汽车自吸锁 | |
CN212454000U (zh) | 一种机动车门锁 | |
CN201152091Y (zh) | 一种汽车用线控前门锁体装置 | |
CN112252863A (zh) | 车辆尾门电吸锁 | |
CN216277402U (zh) | 一种汽车门锁的电动开启机构 | |
CN117759117A (zh) | 汽车自吸锁 | |
CN101469579A (zh) | 汽车用线控前门锁体 | |
CN212454008U (zh) | 电吸锁及汽车 | |
CN214117828U (zh) | 车辆尾门电吸锁 | |
CN211923839U (zh) | 可实现电动开锁功能的侧门锁传动机构 | |
CN111809988B (zh) | 一种前罩锁操作机构 | |
CN211573015U (zh) | 汽车侧门锁 | |
CN212837231U (zh) | 一种一体式车门锁 | |
CN113085505A (zh) | 一种汽车用侧门驱动 | |
CN111677381A (zh) | 一种车锁结构及汽车门锁与汽车 | |
CN219327433U (zh) | 一种轿车后备箱用电吸锁 | |
CN212507834U (zh) | 一种汽车尾门通用自吸锁 | |
CN211342259U (zh) | 汽车车门用自吸合锁扣 | |
CN219471809U (zh) | 一种自吸锁的自吸和离合结构 | |
CN114687621B (zh) | 用于电动滑门的锁装置、电动滑门总成和车辆 | |
CN214035181U (zh) | 一种汽车尾门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