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1753U - 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1753U CN218351753U CN202221815588.2U CN202221815588U CN218351753U CN 218351753 U CN218351753 U CN 218351753U CN 202221815588 U CN202221815588 U CN 202221815588U CN 218351753 U CN218351753 U CN 2183517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contact point
- connector
- terminal
- pre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第一端子以及可活动连接于绝缘本体的压制件,压制件包括至少一压制部,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臂,接触臂包括一接触点;一对接连接器,对接连接器沿一对接方向插接于电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绝缘壳体内的至少一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包括一配合表面、凸设于配合表面上的一突出部;其中,对接连接器插接于电连接器时,接触点抵接突出部,以接触点为分割点将接触臂划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压制部压制第二段,第二段以接触点为支点向靠近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连接稳定的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一种电连接器,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一对接方向上相互插接,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压制件,压制件用于压制第一端子从而使得第一端子与对接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压紧配合,但在现有技术中,压制件通常压制第一端子使得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通过平面接触的方式达成电性导通,此种情况下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作用力会被分散在接触的平面内,作用力的分散使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相互摩擦力也会被分散在接触的平面内,当对接连接器和电连接器在对接方向有相互退出的趋势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被分散的摩擦力不足以保持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接触稳定,故而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相互插接后在受到拉扯或振动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沿对接方向上的配合容易松动,导致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不稳定。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第二端子上设置突出部从而使得第一端子在与第二端子配合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作用力集中,从而达成较为稳定的电性连接的连接器组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第一端子以及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压制件,所述压制件包括至少一压制部,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包括一接触点;一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一对接方向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配合表面、凸设于所述配合表面上的一突出部;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接触点抵接所述突出部,以所述接触点为分割点将所述接触臂划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压制部压制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以所述接触点为支点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一段包括一第一压接点,所述第二段以所述接触点为支点之前,所述第一压接点和所述配合表面相互抵接,所述接触臂以所述第一压接点为支点向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段自所述主体部上弯折形成,从而所述主体部对应所述第一段形成一缺口,所述第二段自所述第一段向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是自由端,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接触臂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自所述配合表面凹陷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的底表面与所述配合表面通过一台阶面相互连接,所述压制部压制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向靠近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位移而进入所述凹部,所述台阶面挡止所述第二段沿所述对接方向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二段包括一第二压接点,且所述第二压接点较所述接触点远离所述第一段,所述接触点抵接所述突出部之后,所述第二压接点抵接所述配合表面,以所述第二压接点为分割点将所述第二段划分为一第一部和一第二部,所述第二部较所述第一部远离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部以所述第二压接点为支点向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位移。
进一步,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压制部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凹部的投影内,所述第二段抵接所述底表面。
进一步,所述压制部未压制所述第二段时,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配合表面具有一第一高度;所述压制部压制所述第二段时,所述突出部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一第一距离后停止位移,此时所述第二段以所述接触点为支点,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高度。
进一步,所述突出部包括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突出部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一侧,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二段沿所述对接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所述基部向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方向延伸至少一锁扣臂,所述锁扣臂具有一操作部,所述压制件设置有两个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相对两侧,每一压制件包括至少一扣持臂,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两个所述压制件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两个所述压制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侧的所述扣持臂与同一个所述锁扣臂锁扣固定,所述操作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内,所述对接连接器脱离所述电连接器时,向靠近所述绝缘壳体的方向按压所述操作部,所述扣持臂与所述锁扣臂相互脱离。
进一步,所述第二段包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向远离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限位部挡止所述压制部沿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位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第一端子以及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压制件,所述压制件包括至少一压制部,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包括一接触点;一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一对接方向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配合表面、凸设于所述配合表面上的一突出部;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接触点抵接所述突出部,以所述接触点为分割点将所述接触臂划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压制部压制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以所述接触点为支点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突出部,当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臂与所述突出部相互抵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作用力集中在所述突出部的位置,从而增大了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摩擦力,当所述第二端子沿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有退出所述第一端子的趋势时,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突出部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有效防止所述第二端子的移动,从而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沿对接方向上的配合稳定,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较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对接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未插接前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对接连接器插入电连接器但压制件未与绝缘本体锁扣的立体图;
图7为图6中压制件与绝缘本体锁扣后的立体图;
图8为图6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抵接的一种情况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P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7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抵接的另一种情况的剖视图;
图12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抵接的另一种情况中第二压接点与配合表面抵接但第二部还未发生位移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1中Q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合100定义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定义的方向仅是为了更清楚的表述各个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合100,所述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一电连接器1以及沿一对接方向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的对接连接器2,其中,所述对接方向即为左右方向中的左方向,以下均用左方向表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0、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两个压制件11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多个第一端子12;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一基部101以及自所述基部101向右延伸两个锁扣臂102,两个所述锁扣臂102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位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两侧,每一锁扣臂102具有一操作部1021以及一锁扣孔1022;两个所述压制件1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相对两侧,每一所述压制件11包括多个压制部111、两个扣持臂112以及位于两个所述扣持臂112之间的一卡持部113,所述压制部111的数量对应所述第一端子12的数量,两个所述扣持臂112分别对应自所述压制件11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每一所述扣持臂112包括一扣持块1121,所述扣持块1121用以与所述锁扣孔1022配合将所述压制件11锁定至所述绝缘本体10;所述第一端子12包括一接触臂121、以及一主体部122,所述接触臂121与所述主体部122一体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包括一绝缘壳体20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20内的多个第二端子21;所述绝缘壳体20包括一凸肋201,所述凸肋201用以与所述卡持部113配合锁定从而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和所述电连接器1锁固在一起;所述第二端子21包括一配合表面211、凸设于所述配合表面211上的一突出部212以及自所述配合表面211凹设的一凹部213,所述突出部212是自所述第二端子21上刺破形成,所述突出部212包括一挡止部2121,所述挡止部2121位于所述突出部212的右侧,且所述突出部212相对于所述配合表面211具有一第一高度H,所述凹部213包括一底表面2131,所述配合表面211与所述底表面2131通过一台阶面214相互连接。
如图8至图10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时,所述第二端子21位于所述接触臂121和所述主体部122之间,所述接触点A抵接所述突出部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分割点将所述接触臂121划分为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其中,所述第一段1211自所述主体部122上弯折形成,从而所述主体部122对应所述第一段1211形成一缺口1221,所述第二段1212自所述第一段1211向右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二段1212远离所述第一段1211的一端是自由端,所述第一段1211包括一第一压接点B,所述第二段1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支点之前,所述第一压接点B抵接所述配合表面211,所述接触臂121以所述第一压接点B为支点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从而所述接触臂121进一步抵接所述突出部212,使得所述突出部212向下位移一第一距离L后停止位移(图10中虚线部分为未移动前的所述突出部212),其中所述第一距离L小于所述第一高度H,此时,所述挡止部2121挡止所述第二段1212沿左方向的位移,所述突出部212停止位移后所述第二段1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支点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段1212进入所述凹部213内,所述台阶面214挡止所述第二段1212沿左方向的位移,且所述第二段1212与所述底表面2131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1212进入所述凹部213内即可,也可不与所述底表面2131接触。
如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配合表面211与所述第一段1211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S1,所述配合表面211与所述第二段1212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S2,所述突出部212位于所述第一间隙S1和所述第二间隙S2之间;所述第二段1212还包括一限位部1213,所述限位部1213自所述第二段1212向远离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压制部111向下压接所述第二段1212时,所述限位部1213能够挡止所述压制部111沿右方向的位移;进一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压制部111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凹部213的投影内。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时,两个所述压制件11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后,两个所述压制件1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前方向的两个所述扣持臂112与位于所述基部101前方向的所述锁扣臂102锁扣固定,两个所述压制件1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后方向的两个所述扣持臂112与位于所述基部101后方向的所述锁扣臂102锁扣固定,所述操作部1021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绝缘壳体20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内,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需要从所述电连接器1退出时,只需要在前后方向上相对按压两个所述操作部1021,从而使得两个所述锁扣臂102分别对应向前方向、后方向位移,此时所述扣持臂112与所述锁扣臂102相互脱离。
如图11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端子21位于所述接触臂121和所述主体部122之间,所述接触点A抵接所述突出部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分割点将所述接触臂121划分为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其中,所述第一段1211自所述主体部122上弯折形成,从而所述主体部122对应所述第一段1211形成一缺口1221,所述第二段1212自所述第一段1211向右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二段1212远离所述第一段1211的一端是自由端,所述第一段1211包括一第一压接点B,所述第二段1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支点之前,所述第一压接点B抵接所述配合表面211,所述接触臂121以所述第一压接点B为支点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从而使得所述接触臂121进一步抵接所述突出部212,使得所述突出部212向下位移一第一距离L后停止位移(图12中虚线部分为未移动前的所述突出部212),其中所述第一距离L小于所述第一高度H,此时,所述挡止部2121挡止所述第二段1212沿左方向的位移,所述突出部212停止位移后所述第二段1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支点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段1212包括一第二压接点C,且所述第二压接点C较所述接触点A远离所述第一段1211,所述接触点A抵接所述突出部212之后,所述第二压接点C抵接所述配合表面211,以所述第二压接点C为分割点将所述第二段1212划分为一第一部1212a和一第二部1212b,所述第二部1212b较所述第一部1212a远离所述第一段1211,所述第二部1212b以所述第二压接点C为支点向所述底表面2131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部1212b进入所述凹部213内,所述台阶面214挡止所述第二段1212沿左方向的位移,且所述第二部1212b与所述底表面2131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1212b进入所述凹部213内即可,也可不与所述底表面2131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一电连接器1和一对接连接器2,所述电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0、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至少一第一端子12以及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压制件11,所述压制件11包括至少一压制部111,所述第一端子12包括一接触臂121,所述接触臂121包括一接触点A;一对接连接器2,所述对接连接器2沿一对接方向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所述对接连接器2包括一绝缘壳体20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20内的至少一第二端子21,所述第二端子21包括一配合表面211、凸设于所述配合表面211上的一突出部212;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所述接触点A抵接所述突出部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分割点将所述接触臂121划分为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所述压制部111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所述第二段1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支点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端子21设置有突出部212,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时,所述第一端子12的接触臂121与所述突出部212相互抵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作用力集中在所述突出部212的位置,从而增大了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摩擦力,当所述第二端子21沿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有退出所述第一端子12的趋势时,所述第一端子12与所述突出部212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有效防止所述第二端子21的移动,从而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沿对接方向上的配合稳定,电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2之间的电性连接较为稳定。
2、根据公式(d为受力点的位移距离;E是材料本身的弹性系数;b是端子的宽度;h是端子厚度;L是受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可知,当端子受力点的位移距离、端子的材料、端子的宽度以及端子的厚度可以确定时,力臂的长度与受力点的压接力呈反比,即力臂的长度越小,受力点收到的压接力越大;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段1211包括一第一压接点B,所述第二段1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支点之前,所述第一压接点B和所述配合表面211相互抵接,所述接触臂121以所述第一压接点B为支点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所述压制部111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时,所述第二段1212以所述接触点A为支点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上述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所述接触臂121在向所述配合表面211位移时,所述接触臂121的支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所述压制部111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上的位置作为端子的受力点,不难看出,支点从所述第一压接点B转移至所述接触点A实质上是减小了力臂的长度,进一步根据上述公式的分析,可知减小力臂的长度会使得受力点的压接力变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段1212和所述突出部212可以更为稳定的抵接,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电性连接稳定,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压接点B与所述第配合表面211抵接,故实际上还增加了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接触点A,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信号导通性能更佳。
3、所述第一端子12还包括一主体部122,所述第一段1211自所述主体部122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段1212自所述第一段1211向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延伸形成,故当所述第一端子12在受到所述压制件11的压接力时,相当于将从所述主体部122上撕裂弯折的所述第一段1211再压回所述主体部122上,故所述主体部122受到所述第一段1211的牵扯力较小,不易翘起;所述第二段1212远离所述第一段1211的一端是自由端,所述压接臂的一端是自由端可以使得所述第二段1212在收到所述压制部111的压接力时,所述第二段1212可以最大程度的将来自所述压制部111的压接力传导至所述第二端子21;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时,所述第二端子21位于所述主体部122与所述接触臂121之间,所述压制件11的压接力可以从所述接触臂121传递到所述第二端子21再传递到所述主体部122,在力的相互作用下,压接力又会由所述主体部122再传给所述第二端子21,从而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配合稳定,另外,由于所述主体部122也与所述第二端子21接触,故实际上还增加了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接触点A,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信号导通性能更佳。
4、所述第二端子21包括自所述配合表面211凹陷的一凹部213,所述凹部213的底表面2131与所述配合表面211通过一台阶面214相互连接,所述压制部111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所述第二段1212向靠近所述底表面2131的方向位移,从而所述第二段1212进入所述凹部213,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有沿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脱离所述电连接器1的趋势时,所述台阶面214挡止所述第二段1212沿所述对接方向位移,从而防止所述第二端子21脱离所述第一端子12。
5、根据公式(d为受力点的位移距离;E是材料本身的弹性系数;b是端子的宽度;h是端子厚度;L是受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端子受力点的位移距离、端子的材料、端子的宽度以及端子的厚度可以确定时,力臂的长度与受力点的压接力呈反比,即力臂长度越小,受力点受到的压接力越大;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段1212还包括一第二压接点C,且所述第二压接点C较所述接触点A远离所述第一段1211,所述接触点A抵接所述突出部212之后,所述第二压接点C抵接所述配合表面211,以所述第二压接点C为分割点将所述第二段1212划分为一第一部1212a和一第二部1212b,所述第二部1212b较所述第一部1212a远离所述第一段1211,所述第二部1212b以所述第二压接点C为支点向所述底表面2131的方向位移,上述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二段1212在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时,所述第二段1212的支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所述压制部111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上的位置作为端子的受力点,不难看出,支点从所述接触点A转移至所述第二压接点C实质上是减小了力臂的长度,进一步根据上述公式的分析,可知减小力臂的长度会使得受力点的压接力变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压接点C和所述配合表面211可以更为稳定的抵接,不仅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电性连接稳定,还增加了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接触点A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信号导通性能更佳。
6、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压制部111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凹部213的投影内,所述第二段1212抵接所述底表面2131,当所述压制部111抵接所述第二段1212时,由于所述压制部111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凹部213的投影内,使得所述压制部111向所述第二段1212传递的压接力几乎也是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直接作用于所述第二段1212,其他方向的分力较少或者可忽略不计,如此使得在操作所述压制件11时,操作人员无需对所述压制件11施加过大的力,从而避免了所述压制件11因受力过大而损坏,且进一步所述底表面2131与所述第二段1212接触实质上还增加了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接触点A,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之间的信号导通性能更佳。
7、金属端子在受到压接力或者其他作用力从而变形的过程中,其金属纹理必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撕裂,如果在短时间内施加的压接力过大,会导致金属纹理容易断裂,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制部111未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时,所述突出部212相对于所述配合表面211具有一第一高度H,所述压制部111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时,所述突出部212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一第一距离L后停止位移,所述第一距离L小于所述第一高度H,即所述突出部212能够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段1212的变形有了可以缓冲的时间,避免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所述第二段1212受到的压接力过大而容易损坏。
8、所述突出部212包括一挡止部2121,所述挡止部2121位于所述突出部212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一侧,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时,所述挡止部2121挡止所述第二段1212沿所述对接方向的位移,从而防止所述第二端子21和所述第一端子12相互脱离。
9、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一基部101,所述基部101向所述对接连接器2的方向延伸至少一锁扣臂102,所述锁扣臂102具有一操作部1021,所述压制件11设置有两个,每一压制件11包括至少一扣持臂112,所述对接连接器2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1时,两个所述压制件1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同一侧的所述扣持臂112与同一个所述锁扣臂102锁扣固定,提高了所述连接器组合100中的锁扣结构的利用率,有利于连接器组合100整体的小型化,还降低了连接器组合100的复杂度;所述操作部102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绝缘壳体20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内,所述对接连接器2脱离所述电连接器1时,向靠近所述绝缘壳体20的方向按压所述操作部1021,所述扣持臂112与所述锁扣臂102相互脱离,其中由于所述操作部102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绝缘壳体20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内,故所述对接连接器2的绝缘壳体20可以挡止所述操作部1021的过度位移,从而避免了所述锁扣臂102由于过度位移而损坏,提高了连接器组合100的耐用性,另外,由于每一所述压制件11的两个所述扣持臂112是在所述锁扣臂102的前后方向上的两外侧扣持于所述锁扣臂102,如此使得所述扣持臂112和所述锁扣臂102锁扣稳定不容易脱离,且本连接器组合100在解锁时可仅用单手相对按压两个所述操作部1021,使得解锁的操作简便。
10、所述压制部111压制所述第二段1212时,所述配合表面211与所述第一段1211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S1,所述配合表面211与所述第二段1212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S2,如此设计实质上是减少了所述接触臂121与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接触面积,所述突出部212位于所述第一间隙S1和所述第二间隙S2之间,故所述接触臂121与所述配合表面211之间的作用力能够尽量集中在所述接触点A和所述突出部212的位置,所述接触臂121和配合表面211之间的摩擦力也就能够集中在所述接触点A和所述突出部212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21连接稳定。
11、所述第二段1212包括一限位部1213,所述限位部1213向远离所述配合表面211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限位部1213挡止所述压制部111沿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位移,避免由于所述压制件11受到较大的压接力时,所述压制部111朝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0。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第一端子以及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压制件,所述压制件包括至少一压制部,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包括一接触点;
一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一对接方向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配合表面、凸设于所述配合表面上的一突出部;
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接触点抵接所述突出部,以所述接触点为分割点将所述接触臂划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压制部压制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以所述接触点为支点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包括一第一压接点,所述第二段以所述接触点为支点之前,所述第一压接点和所述配合表面相互抵接,所述接触臂以所述第一压接点为支点向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段自所述主体部上弯折形成,从而所述主体部对应所述第一段形成一缺口,所述第二段自所述第一段向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是自由端,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接触臂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自所述配合表面凹陷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的底表面与所述配合表面通过一台阶面相互连接,所述压制部压制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向靠近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位移而进入所述凹部,所述台阶面挡止所述第二段沿所述对接方向位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包括一第二压接点,且所述第二压接点较所述接触点远离所述第一段,所述接触点抵接所述突出部之后,所述第二压接点抵接所述配合表面,以所述第二压接点为分割点将所述第二段划分为一第一部和一第二部,所述第二部较所述第一部远离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部以所述第二压接点为支点向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位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压制部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凹部的投影内,所述第二段抵接所述底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部未压制所述第二段时,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配合表面具有一第一高度;所述压制部压制所述第二段时,所述突出部向靠近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位移一第一距离后停止位移,此时所述第二段以所述接触点为支点,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包括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突出部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一侧,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二段沿所述对接方向的位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所述基部向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方向延伸至少一锁扣臂,所述锁扣臂具有一操作部,所述压制件设置有两个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相对两侧,每一压制件包括至少一扣持臂,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时,两个所述压制件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两个所述压制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侧的所述扣持臂与同一个所述锁扣臂锁扣固定,所述操作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内,所述对接连接器脱离所述电连接器时,向靠近所述绝缘壳体的方向按压所述操作部,所述扣持臂与所述锁扣臂相互脱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包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向远离所述配合表面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限位部挡止所述压制部沿背离所述对接方向的方向位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55278 | 2022-04-29 | ||
CN2022210552785 | 2022-04-2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1753U true CN218351753U (zh) | 2023-01-20 |
Family
ID=84912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815588.2U Active CN218351753U (zh) | 2022-04-29 | 2022-07-13 | 连接器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51753U (zh) |
-
2022
- 2022-07-13 CN CN202221815588.2U patent/CN2183517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92232B2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US20190319398A1 (en) | Connector | |
CN112310699B (zh) | 插头连接器 | |
JP2907373B2 (ja) |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結合検知構造 | |
JP2000003763A (ja) |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機構 | |
CN107134672B (zh) | 连接器 | |
JP2017117734A (ja) | コネクタ | |
US5984704A (en) | Zif connector having means for keeping flexible contact sheet in tensile condition | |
JP4214501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040224563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with pre-pressing structure | |
CN218351753U (zh) | 连接器组合 | |
US8425248B2 (en) |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lastic latch | |
US6953372B2 (en) | Connector with press-in terminal fittings and recessed bulges surrounding the terminal fittings | |
WO2024066294A1 (zh) |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 |
JP2001273941A (ja) | 端子金具と平形導体との組み付け方法 | |
US6247945B1 (en) | Lever fitting connector | |
CN112003078B (zh) | 电连接器 | |
US754076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5594163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1430966B (zh) | 电连接器和连接端子 | |
CN217086919U (zh) |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 |
CN218975826U (zh) |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 |
CN220821979U (zh) | 一种板端连接器 | |
CN219576110U (zh) | 重载连接器插芯组 | |
JP5737446B1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