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6919U -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6919U
CN217086919U CN202220812112.7U CN202220812112U CN217086919U CN 217086919 U CN217086919 U CN 217086919U CN 202220812112 U CN202220812112 U CN 202220812112U CN 217086919 U CN217086919 U CN 217086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electrical connector
structures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121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炳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121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6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6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6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适于在电连接器上实施接触连接;该电连接件至少具有触头部;其中,所述触头部至少设有两个沿适于外部接触件相接触的方向形成的凸起结构,各凸起结构能够在插接过程对接于同一外部接触件上,以实现之间的电接触。从而,其触头部至少具有两个凸起结构,且凸起结构具体是沿外部接触件相接触的方向上适配形成,通过各凸起结构以相互协作的方式对接在同一接触件上以达到之间的电性接触目的。从而,采用多个凸起结构的多重触点设计,能够减少传输功率的损耗,提高接触导通的可靠性,其结构简单、且可操作性佳。本申请另提供一种浮动式连接器。

Description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中的接触片,是用于实现电连接器中与插针等接触件连接的导电接触端子,其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中。随着市场对接触件高载流,低损耗两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市场上的接触元件很少存在满足上述两方面的需求。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接触连接方式在实际的装配过程中,操作不便且大大限制了通流能力,而且接触导通的可靠性较低,导致功率损耗较大,从而带来诸多麻烦。
需要提到的是,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适于在电连接器上实施接触连接;该电连接件至少具有触头部;其中,所述触头部至少设有两个沿适于外部接触件相接触的方向形成的凸起结构,各凸起结构能够在插接过程对接于同一外部接触件上,以实现之间的电接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固定部、联接部和延伸部;在电连接件中间部分的所述固定部形成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联接部对接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且所述延伸部沿第一固定部延伸至其中一外端部分,所述触头部延伸设置在适于外部接触件相接触的方向上并位于其中另一外端部分;其中,各所述凸起结构形成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朝向外部接触件方向倾斜设置,以在被接触后可自适应地实现弹力限位接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两凸起结构通过各自的延伸段分别斜置在第二固定部的上方侧,且延伸段之间相互间隙对置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其中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外边缘平顺对接在靠上方一侧,其中另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中部边缘对接在靠下方一侧,两凸起结构相互间隔配置并共同朝向电连接件的靠内端侧弹力凸出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靠上方一侧的凸起结构其侧向凸起幅度小于靠下方一侧的凸起结构的侧向凸起幅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至少其中一凸起结构配置成折弯并弹力导向呈一自由端部的弧形凸起,其所在延伸段通过一折弯段将弧形凸起配置在末端侧;其中,所述折弯段呈U型状,所述弧形凸起相对延伸段向内凸出并朝外回弯延伸,并且自如地与其延伸段相互间隔。
作为进一步改进,其中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外边缘平顺对接在其中一侧,其中另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内边缘平顺对接在其中另一侧,两凸起结构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适于外部接触件卡合插入的空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部呈一矩形片状,且在其正面和背面错位设置有多个定位凸包,任一端面的各定位凸包相互对角设置;其中,各定位凸起为电连接件一体冲压成型,且相互对称协作以限定出整个电连接件的居中装配位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联接部构造成可沿左右方向弹性形变的U型可挠部,其U型两端分别水平延伸对接在各固定部上;其中,U型可挠部在其端部及其底部呈宽度增大的状态,从而在两侧边与各自固定部之间、以及两侧边相互衔接处形成大导圆角的R角连接。
本申请另提供一种浮动式连接器,包括外基座、内基座以及穿过外基座和内基座并由双方保持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中,所述内基座设有用于外部插头连接器嵌设对接的嵌合部,所述外基座通过多个电连接件以可移动的方式装载所述内基座,各电连接件规则排列配置;其中,所述内基座的嵌合部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触头部安装置于容纳槽内,其各凸起结构至少部分暴露在容纳槽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触头部至少具有两个凸起结构,且凸起结构具体是沿外部接触件相接触的方向上适配形成,通过各凸起结构以相互协作的方式对接在同一接触件上以达到之间的电性接触目的。从而,采用多个凸起结构的多重触点设计,能够减少传输功率的损耗,提高接触导通的可靠性,其结构简单、且可操作性佳。
2、在本实用新型的浮动式连接器中,其外基座通过多个电连接件以可移动的方式装载内基座使得两基座之间移动自如,进而产生浮动位移量,来补偿浮动式连接器和与之配合的插头连接器之间的对准插接问题。其中,内基座的嵌合部所开设的容纳槽用以安装放置触头部,且触头部的各凸起结构至少部分暴露在槽外,以大大提升接触过程的可靠性,且触头部在接触方向上具有摆动余量,再配合凸起结构自身的弹性回复使得接触方式更灵活、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多触点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浮动式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实施例的浮动式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6是图5在其他视角下的剖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多触点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浮动式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多触点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三实施例中的浮动式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配合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插接过程状态;
图14是图13中配合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配合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插接过程状态;
图16是图15中配合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标:
1-电连接件;11-触头部;111-凸起结构;111A-弧形凸起;111B-弧形头;112-延伸段;113-折弯段;12-固定部;121-第一固定部;122-第二固定部;1221-定位凸包;13-联接部;131-U型可挠部;14-延伸部;2-外基座;21-第一安装腔;3-内基座;31-嵌合部;32-基部;321-容纳槽;33-外本体;34-第二安装腔;4-插接配合部;41-接触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适于在电连接器上实施接触连接。该电连接件1至少具有触头部11。其中,触头部11至少设有两个沿适于外部接触件41相接触的方向形成的凸起结构111,各凸起结构111能够在插接过程以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对接于同一外部接触件41上,以实现之间的电接触,从而电性连接所配属的电连接器。
上述中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触头部11至少具有两个凸起结构111,且凸起结构111具体是沿外部接触件41相接触的方向上适配形成,通过各凸起结构111以相互协作的方式(至少确保其中之一的凸起结构111与该接触件41形成直接接触)对接在同一接触件41上以达到之间的电性连接。从而,采用多个凸起结构111的多重触点设计,能够减少传输功率的损耗,提高接触导通的可靠性,其结构简单、且可操作性佳。
如图1至图2、图7至图8以及图10至图11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电连接件1还包括固定部12、联接部13和延伸部14。在电连接件1中间部分的固定部12形成有第一固定部121和第二固定部122。联接部13对接在第一固定部121和第二固定部122之间,且延伸部14沿第一固定部121延伸至其中一外端部分,触头部11延伸设置在适于外部接触件41相接触的方向上并位于其中另一外端部分。其中,各凸起结构111形成在第二固定部122上,并朝向外部接触件41方向倾斜设置,以在被接触后可自适应地实现弹力限位接合。进一步地,两凸起结构111通过各自的延伸段112分别斜置在第二固定部122的上方侧,且延伸段112之间相互间隙对置配合。其中,各延伸段112相对竖向朝外部接触件41方向倾斜设置,以为各自所配属的凸起结构111提供更大的弹性力。
如图1至图2以及图7至图8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中一凸起结构111沿第二固定部122的外边缘平顺对接在靠上方一侧,其中另一凸起结构111沿第二固定部122的中部边缘对接在靠下方一侧,两凸起结构111相互间隔配置并共同朝向电连接件1的靠内端侧弹力凸出设置。另外,各延伸段112从第二固定部122的边缘平顺地向上延伸并朝内侧倾斜形成一定的倾角,以提升触头部11在外端部位置的回弹力。在本实施例中,其电连接件1的中间部分以及外端部分分别构造出用于基座保持的多个固定部12,以及位于不同外端侧的延伸部14和触头部11。尤其是,触头部11的各凸起结构111倾斜并弹力导向在电连接件1的靠内端侧,以在接触方向形成弹力配合,从而被接触后可自适应地弹力接合在相配合的外部接触件41上,显著提升弹力接触的操作性,且倾斜并导向朝内的触头部11其凸起结构111更加灵活、弹力回复性更佳,极大改善了多触头的接触方式。
其中,靠上方一侧的凸起结构111其侧向凸起幅度小于靠下方一侧的凸起结构111的侧向凸起幅度。这样的配置方式,使得触头部11在自上而下呈现出上宽下窄的接触空间,利于外部接触件41与触头部11相插接适配,并确保至少在靠下方一侧的凸起结构111与外部接触件41具有更大的弹性抵接力。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其中一凸起结构111配置成折弯并弹力导向呈一自由端部的弧形凸起111A,其所在延伸段112通过一折弯段113将弧形凸起111A配置在末端侧。其中,折弯段113呈U型状,弧形凸起111A相对延伸段112向内凸出并朝外回弯延伸,并且自如地与其延伸段112相互间隔。从而,弧形凸起111A能够避免触头部11在频繁接合工作而导致的溃败问题,提高了电连接件1的整体使用寿命。并且,位于折弯段113端部的弧形凸起111A与其延伸段112相互间隔对置,且弧形凸起111A的端部在回弯后具有与延伸段112更小的间距。从而,其自由端部悬置在末端位置,能够提供给触头部11在接触方向上更大的摆动余量。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将靠下方一侧的凸起结构111配置成弧形凸起111A,将靠上方一侧的凸起结构111配置成弧形头111B。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中一凸起结构111沿第二固定部122的外边缘平顺对接在其中一侧,其中另一凸起结构111沿第二固定部122的内边缘平顺对接在其中另一侧,两凸起结构111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适于外部接触件41卡合插入的空间。从而,两凸起结构111对置对置形成与外部接触件41相插接的空间,以公母对接的方式来提升电连接件1与接触件41之间的电性连接,其接触方式更加高效、且稳定性更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两凸起结构111被配置成带有接触点的实心弧形头111B,且两弧形头111B在各自倾斜设置的延伸段112中始终具备有相互对置倚靠的弹性趋势。
如图2和图11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122呈一矩形片状,且在其正面和背面错位设置有多个定位凸包1221,任一端面的各定位凸包1221相互对角设置。其中,各定位凸起为电连接件1一体冲压成型,且相互对称协作以限定出整个电连接件1的居中装配位置。对于第二固定部122在内基座3上与第二安装腔34之间的安装适配,具体请参考下文在浮动式连接器中所述。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部122的外侧周缘呈L状直线型,其内侧周缘构造成利于嵌合固定的异形突起结构。呈L状直线型的外侧周缘便于在上方与其中一延伸部14平顺相接,以及在侧方与联接部13相衔接。而呈异形突起结构的内侧周缘,其边缘部分相对陡峭凹凸设置,利于在第二安装腔34内形成更为快速、高效的过盈适配。
如图2、图8和图11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联接部13构造成可沿左右方向弹性形变的U型可挠部131,其U型两端分别水平延伸对接在各固定部12上。其中,U型可挠部131在其端部及其底部呈宽度增大的状态,从而在两侧边与各自固定部12之间、以及两侧边相互衔接处形成大导圆角的R角连接。进而,呈R角衔接使得U型可挠部131在其端部及底部的宽度增大,而两侧边的宽度较小,确保整个可挠部的连接强度以及弹性形变力。
上述中,在电连接件1的正投影方向(如图5所示)上,U型可挠部131的两侧边的中间宽度比其顶部宽度和根部宽度都小。尤其的,在上述弧形凸起111A中的U型状的折弯段113与U型可挠部131在弯折方向以及在电连接件1的朝向配置上大体一致,都是朝下方弯曲设置的。并且U型的折弯段113其弯折基准所在的高度远小于U型可挠部131的弯折基准高度,从而限定出凸起结构111所在的最低接触方位,便于弧形凸起111A与外部接触件41进一步实施更大力度的抵接配合。
其中,电连接件1厚度一样,呈一接触片本体。第二固定部122在其正投影呈片状,延伸段112从片状的第二固定部122的局部向上延伸形成。具体地,电连接件1上各个部件之间的厚度相一致,利于批量制造生产,且利于保持一定的强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21配置成一用于嵌合对接限定其位置的插销位,插销位在第一固定部121和延伸部14相衔接处朝上延伸设置。对于第一固定部121在外基座2上与第一安装腔21之间的安装适配,具体请参考下文在浮动式连接器中所述。
更具体地,各延伸段112的倾斜角度为2°至5°之间,并且在3°的倾角时其触头部11的弹性力以及使用寿命达到最佳状态。其中,如图2所示,U型的折弯段113相对其延伸段112呈10°至20°的弯折角度,并且在15°的弯折角度时效果尤为显著。另外,弧形凸起111A的凸起角度沿折弯段113呈130°至150°的弯折弧度,并在137°的弯折弧度时达到最佳的回弯设置。
结合图3至图6,本实施例另提供一种浮动式连接器,包括外基座2、内基座3以及穿过外基座2和内基座3并由双方保持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中,内基座3设有用于外部插头连接器嵌设对接的嵌合部31,外基座2通过多个电连接件以可移动的方式装载内基座3,各电连接件规则排列配置。其中,内基座3的嵌合部31开设有容纳槽321,触头部11安装置于容纳槽321内,其各凸起结构111至少部分暴露在容纳槽321外。
上述中,外基座2通过多个电连接件以可移动的方式装载内基座3使得两基座之间移动自如,进而产生浮动位移量,来补偿浮动式连接器和与之配合的插头连接器之间的对准插接问题。其中,内基座3的嵌合部31所开设的容纳槽321用以安装放置触头部11,且触头部11的各凸起结构111至少部分暴露在槽外,以大大提升接触过程的可靠性,且触头部11在接触方向上具有摆动余量,再配合凸起结构111自身的弹性回复使得接触方式更灵活、可靠。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容纳槽321对应于各个电连接件的触头部11规则开设在嵌合部31所形成的基部32上,且容纳槽321至少在基部32的上方及外侧方为贯通设置。在一方面上,贯通设置的容纳槽321利于其基座在一体制造过程中的一次脱模方式,简化了制造工艺。在另一方面上,向上贯通的容纳槽321使得触头部11的折弯段113更自如地配置在槽内而不受约束,且基部32的高度可以下沉设置到矮于折弯段113其弯折基准高度,从而大大节约了基座的制造成本。另外,向外侧贯通的容纳槽321能够允许各凸起结构111暴露出来,进而实施在基部32外与接触件41相抵接操作。
其中,更具体地,内基座3的外本体33与位于中部的基部3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插头连接器的卡合空间,各凸起结构111至少部分位于该卡合空间内,用以与外部接触件41相抵接适配。在本实施例中,触头部11的高度矮于基部32的高度,且凸起结构111侧向凸起暴露在卡合空间中。另外,基部32下沉设置在内基座3中,使得基部32的高度要小于外本体33的高度。
另外,外本体33的外边沿在其长度方向两端避让形成有缺口结构,且整个外本体33沿其投影方向使其所配属的各个部件之间相互让位,没有产生任何的重叠,从而简约绝缘胶壳成本的同时,也可实现一次脱模的快速生产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内基座3的底部配置有连通容纳槽321的第二安装腔34,第二固定部122能够嵌设卡合在第二安装腔34中,并使得其中一延伸段112与容纳槽321的槽壁相互间隙配合。具体地,第二固定部122与第二安装腔34相互过盈配合,且第二安装腔34构造成利于第二固定部122卡合并居中放置的嵌合槽。通过第二固定部122正面和背面规则设置的定位凸包1221,来实现将第二固定部122以居中的形式装配在该嵌合槽内。
尤为重要的,如图6和图9所示,第二固定部122上设有防止电连接件1脱离内基座的卡接部(图未示),卡接部与延伸段112相对设置,通过卡接部以使第二固定部122靠近延伸段112的一侧边紧靠第二安装腔34的壁。沿自下而上的方向,延伸段112与容纳槽321的槽壁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使得其所配属的凸起结构111朝向电连接件1的内端侧倾斜设置。上述中,第二固定部122贴紧在第二安装腔34的内壁上,且延伸段112从第二固定部122的外侧边缘平顺地向上延伸并朝内侧倾斜形成一定的倾角,从而使得延伸段112在槽壁内具有不同间隙,且越靠近上方高度,其触头部11与槽壁的间隙越大,这样的设计方式可进一步提升触头部11在接触连接过程中的弹性力。当外部接触件41抵接在该凸起结构111上后,先通过延伸段112在第二固定部122上的弹力摆动,从而卸载掉接触应力。直至延伸段112完全贴合在槽壁上后,才进一步实施凸起机构的自身弹力回复,以起到多方式的接触复位回弹的目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2、图15和图16所示,对于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适于外部接触件41卡合插入的空间的两凸起结构111,其在基部上对应于每一凸起结构111都各自设有容纳槽321,且同一触头部11的两容纳槽321相互贯通设置,确保呈插针式的接触件41能够以公母插接的方式快速对位插置在上述的卡合插入的空间内。
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基座2的底部配置有第一安装腔21,第一固定部121嵌设卡合在第一安装腔21中,且第一固定部121和第二固定部122处于相同基准位置。显然的,外基座2和内基座3通过多个电连接件弹力装配在一起,且各基座的底部大致平齐以便于放置在外部电路板上,实施其延伸部14与外部的电性连接。
其中,如图6和图9所示,第二固定部122能够嵌设卡合在第二安装腔34中,且联接部13配置在外基座2和内基座3之间并相对前移设置以远离第二安装腔34。本实施例中,起到弹性形变的联接部13具体是前移设置在外基座2和内基座3之间,从而远离第二安装腔34来靠近于外基座2的第一安装腔21,在一方面上使得联接部13在两基座之间的间距增大,提升浮动量阈值且利于基座之间的散热配置,在另一方面上,第二固定部122与第二安装腔34之间嵌合固定,而联接部13前移设置在远离第二固定部122和第二安装腔34,在浮动过程中确保电连接件1所受到的应力前移至更具弹性力的联接部13上,可显著提升整个接触片的抗拉、抗压强度。
其中,U型可挠部131的其中一侧边在内基座3的外壁所形成的间距大于其中另一侧边在外基座2的内壁所形成的间距。从而,联接部13构造成可沿左右方向弹性形变的U型可挠部131,其两侧边在内基座3和外基座2之间的间距是不一样的,为了远离内基座3以达到应力前置的目的,其侧边在内基座3外壁所形成的间距更大。
在一种实施例中,电连接件1为冲压一次成型,其为金属导电材质。需要提到的是,传统先冲出所需形状后再进行弯折,最后裁切后形成电连接件成品,其工序繁多。在进行弯折后,由于内应力问题,电连接件还会不同程度舒展开来,进而使电连接件的最终形状不一样,最终影响电连接器的质量。本实施例中采用冲压一次成型,保证电连接件1的形状一致,从而显著提升了电连接件1的质量。
结合图13至图16,本实施例另提供一种配合连接器,该连接器至少包含相互对位插接适配的浮动式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其中,浮动式连接器焊接在外部电路板上,以及,插头连接器与外部集成芯片相焊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包括:插接配合部4和接触件41。插接配合部4用以与浮动式连接器彼此相对插接适配,且在插接后接触件41与触头部11相弹力抵接以形成接触连接。本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的插接配合部4和浮动型插座连接器的嵌合部31相互公母对接,以进一步形成两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
其中,接触件41呈L型板体,其短边横置并暴露在插头连接器的外端侧,其长边竖向配置在插头连接器的内端侧以侧向按压触头部11。其中,接触件41为下料冲压成型,且短边的厚度小于长边的厚度。从而,长度更小宽度更小的短边利于其与外部的集成芯片相直接一体焊接,长度更大宽度更大的长边适于与触头部11的弧形凸起111相正面地弹力抵接对置。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适于在电连接器上实施接触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件至少具有触头部;其中,
所述触头部至少设有两个沿适于外部接触件相接触的方向形成的凸起结构,各凸起结构能够在插接过程对接于同一外部接触件上,以实现之间的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固定部、联接部和延伸部;在电连接件中间部分的所述固定部形成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联接部对接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且所述延伸部沿第一固定部延伸至其中一外端部分,所述触头部延伸设置在适于外部接触件相接触的方向上并位于其中另一外端部分;其中,
各所述凸起结构形成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朝向外部接触件方向倾斜设置,以在被接触后可自适应地实现弹力限位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两凸起结构通过各自的延伸段分别斜置在第二固定部的上方侧,且延伸段之间相互间隙对置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外边缘平顺对接在靠上方一侧,其中另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中部边缘对接在靠下方一侧,两凸起结构相互间隔配置并共同朝向电连接件的靠内端侧弹力凸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靠上方一侧的凸起结构其侧向凸起幅度小于靠下方一侧的凸起结构的侧向凸起幅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凸起结构配置成折弯并弹力导向呈一自由端部的弧形凸起,其所在延伸段通过一折弯段将弧形凸起配置在末端侧;其中,
所述折弯段呈U型状,所述弧形凸起相对延伸段向内凸出并朝外回弯延伸,并且自如地与其延伸段相互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外边缘平顺对接在其中一侧,其中另一凸起结构沿第二固定部的内边缘平顺对接在其中另一侧,两凸起结构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适于外部接触件卡合插入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呈一矩形片状,且在其正面和背面错位设置有多个定位凸包,任一端面的各定位凸包相互对角设置;其中,各定位凸起为电连接件一体冲压成型,且相互对称协作以限定出整个电连接件的居中装配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触点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部构造成可沿左右方向弹性形变的U型可挠部,其U型两端分别水平延伸对接在各固定部上;其中,
U型可挠部在其端部及其底部呈宽度增大的状态,从而在两侧边与各自固定部之间、以及两侧边相互衔接处形成大导圆角的R角连接。
10.一种浮动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基座、内基座以及穿过外基座和内基座并由双方保持的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多触点电连接件;其中,
所述内基座设有用于外部插头连接器嵌设对接的嵌合部,所述外基座通过多个电连接件以可移动的方式装载所述内基座,各电连接件规则排列配置;其中,
所述内基座的嵌合部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触头部安装置于容纳槽内,其各凸起结构至少部分暴露在容纳槽外。
CN202220812112.7U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Active CN217086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2112.7U CN217086919U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2112.7U CN217086919U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6919U true CN217086919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54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12112.7U Active CN217086919U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69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4207952B2 (ja) コネクタ
JP491173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603790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CN210074208U (zh) 板对板插座
CN217768830U (zh) 一种浮动型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
CN217086919U (zh)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CN114784533A (zh) 一种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CN111326878A (zh) 电连接器
CN108493648B (zh) 电连接器
CN114696126A (zh)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CN217086920U (zh) 一种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CN115224507A (zh) 电连接器
CN218070235U (zh) 一种浮动型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其配合连接器
CN114696127A (zh) 一种浮动型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
WO2004055944A1 (ja) コネクタ
CN112382893A (zh) 板对板连接器
TW201715801A (zh) 連接器
CN221176688U (zh) 插槽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7405782U (zh) 插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8351753U (zh) 连接器组合
CN218677623U (zh) 一种方便插拔的软排线连接器
CN218070237U (zh) 线对板连接器结构
CN220510390U (zh) 连接器组件
CN218677640U (zh) 射频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