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1749U - 一种板线连接构造、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线连接构造、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1749U CN218351749U CN202222375421.5U CN202222375421U CN218351749U CN 218351749 U CN218351749 U CN 218351749U CN 202222375421 U CN202222375421 U CN 202222375421U CN 218351749 U CN218351749 U CN 2183517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ed circuit
- circuit board
- cable
- plate
-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板线连接构造,用于连接印刷电路板和线缆,所述线缆用于向所述印刷电路板进行供电及信号授受,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外围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内部腔室;所述板线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板线连接构造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的内部腔室,且分别与印刷电路板和线缆电连接;板线连接构造包含多个管脚,多个管脚中的部分管脚用于板线连接构造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通过该方案能够减小板线连接构造的尺寸,并便于板线连接构造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的定位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减小尺寸并便于连接定位的板线连接构造,以及使用该板线连接构造的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事故的不断增多,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高,更加关注汽车行驶时开车人的安全状态,因此对舱内监控DMS摄像模组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DMS摄像模组安装在中控屏、反光镜、方向盘等位置。这些位置的空间有限,但传统的DMS摄像模组的尺寸都比较大,影响因素之一便是传统的DMS摄像模组用的板线连接构造的尺寸比较大。传统技术中,DMS摄像模组用的板线连接构造包含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其中,该板端连接器与摄像模组的印刷电路板连接,该线端连接器与线缆的一端连接,安装时该线端连接器与该板端连接器相互匹配连接进而实现印刷电路板与线缆的连接。此种板端连接器加线端连接器的结构,使得传统的DMS摄像模组的板线连接构造相对复杂,尺寸也难以实现小型化。
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技术方案,导体的一端与车载摄像模组的壳体内的印刷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壳体的外壁与连接结构连接,线缆则位于连接结构的尾部并与导体连接。由此,连接结构形成为一个线束连接器,印刷电路板通过导体与线缆进行连接。
相比于传统技术中板端连接器加线端连接器的结构,对比文件1公开的技术方案,仅用一个连接结构加导体就实现了线缆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相当于减少了一个线端连接器,起到了简化结构进而减小尺寸的效果。
由于减少了一个线端连接器,对比文件1公开的技术方案也存在线缆与印刷电路板之间连接不够紧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比文件1采用了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载摄像模组的壳体一体成型或螺钉连接的方式,使连接结构与壳体共同承受线缆的拉拔力。
但是,由于车载摄像模组的日益小型化,连接结构与印刷电路板的尺寸都比较小,在连接过程中还存在定位不方便、安装难度较大的问题。
对比文献
专利文献1:CN112351171A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尺寸并便于连接定位的板线连接构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为,一种板线连接构造,用于连接印刷电路板和线缆;所述板线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包含多个管脚,所述多个管脚中的部分管脚用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线缆用于向所述印刷电路板进行供电及信号授受,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外围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内部腔室;所述板线连接构造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部腔室,且分别与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线缆电连接。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部分所述管脚用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可以增加连接安装时的便利性。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多个管脚包含定位用管脚和传输用管脚,所述定位用管脚用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所述传输用管脚分别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并用于传输电能或信号。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用管脚和传输用管脚,使得在所述线缆和所述印刷电路板之间实现了方便定位连接和实现传输功能的兼顾。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多个管脚是分别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并用于传输电能或信号的多个传输用管脚,所述多个传输用管脚中的至少一部分还用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能够减少所述管脚的数量,节约所述板线连接构造的空间和材料成本、加工成本。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定位用管脚是接地用管脚。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方便定位连接的同时,增强电磁屏蔽效果。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板线连接构造包含有两端开口的绝缘护套;所述板线连接构造还包括至少部分地被所述绝缘护套包裹从而固定于所述绝缘护套的电磁屏蔽罩,所述传输用管脚以穿过所述电磁屏蔽罩的方式设置,所述传输用管脚的位于所述电磁屏蔽罩的内部的部分与所述线缆电连接,所述传输用管脚的露出于所述电磁屏蔽罩的外部的部分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至少所述线缆的无绝缘皮部分和所述线缆与所述传输用管脚的连接部位被设置在所述电磁屏蔽罩所形成的电磁屏蔽空间内。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能够在线缆与印刷电路板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减少电磁干扰,提高传输效率。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绝缘护套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绝缘护套的外周面设有与所述壳体卡接的卡槽。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绝缘护套与壳体承受更多的线缆的拉拔力,增强连接的紧固性。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线缆为最大承载电流不小于2.5A的屏蔽双绞线。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能够更好地减少信号传输中的电磁干扰,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述的板线连接构造。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减小尺寸并便于连接定位的摄像模组,并且能够提高信号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进行描述和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某些方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包含板线连接构造的摄像模组的剖视图。
图2是包含板线连接构造的摄像模组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板线连接构造与板线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板线连接构造的外观视图。
图5是传统技术的板线连接构造与板线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文字说明:
100 摄像模组
101 壳体
102 过线孔
103 印刷电路板
104 摄像镜头
1 板线连接构造
10 绝缘护套
11 定位用管脚
12 传输用管脚
13 卡接组件
131 第一止挡部
132 第二止挡部
133 中间连接部
14 电磁屏蔽罩
141 屏蔽主体
142 屏蔽盖体
1421 主盖板
1422 卡接板
2 线缆
3 线端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等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它要素的可能。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本文有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本部分中未详细描述的部件、部件的具体型号等参数、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控制电路,可被认为是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首先,结合图1、图2板线连接构造与壳体的装配关系。图1是包含板线连接构造的摄像模组的剖视图,图2是包含板线连接构造的摄像模组的装配示意图。
如图1所示,摄像模组100具备安装有摄像镜头104的壳体101,壳体101具有内部腔室和至少一个连通壳体101的内部腔室和外部空间的过线孔102。壳体101可以是金属、塑料等不同材质,除了可以一体成型外,在通常的例子中,壳体101由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拼接而成,第一壳体1011与第二壳体1012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粘接、焊接等。过线孔102通常由第一壳体1011的壳壁的缺口和第二壳体1012的对应位置的壳壁的缺口拼合而成,第一壳体1011的壳壁的缺口和第二壳体1012的壳壁的缺口可以是尺寸、形状均相同的半圆形、矩形、多边形等。或者,过线孔102也可以单独设置于第一壳体1011的壳壁或第二壳体1012的壳壁,只要能使壳体101的内部腔室与外部空间连通即可。
摄像模组100还具备印刷电路板103,印刷电路板103固定于壳体101的内部腔室,可以通过粘接或螺钉等多种方式固定。印刷电路板103具有相对设置的焊接有芯片和其他电路元件的2个板面,这2个板面通常与摄像镜头104的光轴方向垂直,印刷电路板103用于将摄像镜头104采集的被摄对象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板线连接构造1穿过壳体101的过线孔102,在过线孔102处与壳体101匹配连接,具体连接方式留待后述。作为一例,板线连接构造1位于壳体101的内部腔室的一侧与印刷电路板103电连接,位于壳体101的外部空间的一侧与线缆2连接。线缆2主要用于向印刷电路板103进行供电及信号授受,线缆2的远离摄像模组100的一端通过线端连接器3与外部电源和信号处理等设备电连接。
实际上,板线连接构造1也可以完全内置于壳体101的内部腔室,通过线缆2穿过过线孔102与设备连通。但为了简单起见,在这里仅对板线连接构造1在过线孔102处与壳体101匹配连接这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大致沿线缆2的轴线方向上,摄像模组100的尺寸例如长度主要受内部的摄像镜头104和印刷电路板103在同一方向上的尺寸限制。而在大致沿线缆2的径向方向上,摄像模组100的外围尺寸例如宽、高主要受板线连接构造1和摄像镜头104在同一方向上的尺寸限制。由此可知,在当前摄像镜头104日趋小型化的情况下,板线连接构造1在线缆2的径向方向上的外围尺寸成为限制摄像模组100在同一方向上尺寸大小的主要因素,也就成为实现摄像模组100的更加小型化的关键要素。
接下来,结合图3-图5说明板线连接构造1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图3是板线连接构造与板线连接的示意图,图4是板线连接构造的外观视图,图5是传统技术的板线连接构造与板线连接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传统技术中的板线连接构造包含与印刷电路板103’连接的板端连接器1’,线缆2’的远离印刷电路板103’的一端通过线端连接器3’与外部的电源和信号处理等设备连接,线缆2’的靠近印刷电路板103’的一端通过线端连接器4’与板端连接器1’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拔、卡接等不同方式以便于拆卸。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板线连接构造1的一端与印刷电路板103连接,另一端直接与线缆2连接,具体连接方式留待后述。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减少了常规连接器的数量,即省去了线端连接器4’,由此,可以使板线连接构造1的结构更简单、尺寸更小型化。
相比于传统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减去线端连接器4’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增加线缆2与印刷电路板103之间的连接便利性和连接强度的问题,即在减小板线连接构造1的空间尺寸的同时,还要保证线缆2与印刷电路板103之间连接时容易定位安装,以及该连接能够承受一定的线缆2的拉拔力而不至于轻易脱落。
关于连接定位的问题,当线缆2通过板线连接构造1连接至印刷电路板103时,线缆2在连接过程中自身容易发生扭曲,导致连接不稳定且强度低,同时由于摄像模组100和板线连接构造1的日趋小型化,板线连接构造1与印刷电路板103的尺寸比较小,不便于连接时的定位,增加了安装难度。关于连接强度的问题,线缆2的拉拔力是由于汽车震动、人为触动拉扯等原因而产生的,在这里不过多赘述。
下面,结合图4说明板线连接构造1的具体结构。
板线连接构造1包含多个管脚以及绝缘护套10。其中,所述多个管脚中的部分管脚用于板线连接构造1与印刷电路板103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多个管脚包含有定位用管脚11和传输用管脚12。其中,定位用管脚11主要用于板线连接构造1与印刷电路板103之间连接时的定位,并增加板线连接构造1与印刷电路板103之间的连接强度。传输用管脚12分别与线缆2和印刷电路板103电连接,主要用于在线缆2和印刷电路板103之间传输电能或信号。
作为一例,如图4所示,板线连接构造1具有相对设置的2个定位用管脚11,定位用管脚11可以具有比传输用管脚12更大的尺寸和强度,例如图4中所示的呈更大更厚的矩形片状,从而能够更好地承担定位功能。
具体而言,一方面,每个定位用管脚11的一端固定于板线连接构造1,可以是焊接、粘接、紧密压接或者一体成型,只要能保证定位用管脚11与板线连接构造1的紧密连接即可。另一方面,每个定位用管脚11的另一端与印刷电路板103固定连接。作为一例,印刷电路板103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比定位用管脚11的径向尺寸更大,从而使每个定位用管脚11伸入通孔并穿过印刷电路板103,然后将定位用管脚11焊接于印刷电路板103。通孔的直径尺寸比定位用管脚11的径向尺寸更大,除了让定位用管脚11更顺利地穿过印刷电路板103,还能吸收安装过程中的一部分公差。
图4还示意性地示出了4个并排间隔设置的传输用管脚12。一方面,每个传输用管脚12的一端固定于板线连接构造1,可以是焊接、粘接也可以是紧密压接,只要能保证传输用管脚12通过板线连接构造1并进而与线缆2的电连接即可。4个传输用管脚12分别与线缆2内部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等线路电连接。另一方面,每个传输用管脚12的另一端与印刷电路板103电连接。作为一例,印刷电路板103具有通孔,每个传输用管脚12伸入通孔并穿过印刷电路板103,然后将传输用管脚12焊接于印刷电路板103。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上述定位用管脚11还是接地用管脚,用于增加后述的电磁屏蔽罩14的电磁屏蔽效果。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板线连接构造1具备的多个管脚均为与线缆2和印刷电路板103电连接并用于传输电能或信号的传输用管脚12,多个传输用管脚12中的至少一部分还用于印刷电路板103与板线连接构造1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即传输用管脚12也可以同时被用作定位,将定位、传输这两项功能合而为一,由此可以避免额外地设置定位用管脚11,进而减少管脚的数量,并进一步节省板线连接构造1的空间尺寸,以及原材料和加工成本。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上述定位用管脚11、传输用管脚12的位置、数量和样式不限于图4中所示那样,只要能起到相应的定位和传输作用即可。通常情况下,上述定位用管脚11、传输用管脚12为PIN针样式,但实际中并不局限于PIN针,只要能起到定位和传输功能的材质和样式均可。
接下来,说明板线连接构造1的绝缘护套10和电磁屏蔽罩14。
板线连接构造1包含有两端开口的绝缘护套10,以及至少部分地被绝缘护套10包裹从而固定于绝缘护套10的电磁屏蔽罩14。上述的传输用管脚12以穿过电磁屏蔽罩14的方式设置,其中,传输用管脚12的位于电磁屏蔽罩14的内部的部分与线缆2电连接,传输用管脚12的露出于电磁屏蔽罩14的外部的部分与印刷电路板103电连接。至少线缆2的无绝缘皮部分和线缆2与传输用管脚12的连接部位被设置在电磁屏蔽罩14所形成的电磁屏蔽空间内。
下面对绝缘护套10进行具体说明。
绝缘护套10两端开口,具有一定的内部空间。通常情况下,线缆2穿过绝缘护套10的一端的开口与传输用管脚12电连接,两者的连接部位位于绝缘护套10的内部空间。优选地,绝缘护套10的用于穿过线缆2的一端紧密套接于线缆2的外部绝缘皮,起到紧固连接和密封的作用。绝缘护套10由塑料等绝缘材质制成,可以是套接于线缆2的长条形或如图4所示的越远离印刷电路板103越向线缆2径向收缩的喇叭形等不同形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为了使板线连接构造1能承受更大的线缆2的拉拔力,绝缘护套10被设置为与壳体101固定连接,通过绝缘护套10和壳体101共同承受线缆2的拉拔力,使摄像模组100与板线连接构造1的连接更加紧固更不易脱落。
作为一例,如图4所示,绝缘护套10在靠近印刷电路板103的一端具有与壳体101卡接的卡接组件13。卡接组件13包含第一止挡部131、第二止挡部132和中间连接部133。中间连接部133连接第一止挡部131和第二止挡部132并位于两者之间,第一止挡部131和第二止挡部132从与中间连接部133连接的位置沿线缆2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即卡接组件13构成为内陷的凹槽形状。
此时,卡接组件13的凹槽呈环绕线缆2的轴线方向一周的形状,用于与壳体101卡接。为了避免绝缘护套10在与壳体101卡接后绕线缆2的轴线方向转动,导致板线连接构造1承受不应有的扭转力,优选地将卡接组件13的凹槽的径向横截面设置成多边形的形状,壳体101的过线孔102也优选地设置成与卡接组件13的凹槽相匹配的形状,进而在环绕线缆2的轴线方向上起到限制绝缘护套10旋转的作用。
实践中,卡接组件13的凹槽也可以不环绕线缆2的轴线方向一周,可以是U形凹槽等不同样式,只要能与壳体101卡接即可。
若壳体101的过线孔102由第一壳体1011的壳壁的缺口和第二壳体1012的对应位置的壳壁的缺口拼接而成,则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拼接时可同时与绝缘护套10的卡接组件13卡接,即第一壳体1011和第二壳体1012一起卡入卡接组件13的凹槽中,卡接组件13的凹槽与过线孔102相互匹配,从而实现绝缘护套10与壳体101的固定连接。
此时,卡接组件13的第一止挡部131位于壳体101的内部腔室的一侧,第二止挡部132位于壳体101的外部一侧。此种卡接方式下,优选壳体101的壳壁与第一止挡部131和第二止挡部132之间为过盈配合,可以实现对壳壁的更加紧密的夹持,还对壳体101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
若壳体101的过线孔102单独设置于第一壳体1011的壳壁或第二壳体1012的壳壁,或者壳体10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则绝缘护套10的第一止挡部131可以为弹性且可形变的部件,从而可以将第一止挡部131从壳体101的外部插入壳体101的内部腔室中,实现壳体101与卡接组件13的卡接。但此种方式下绝缘护套10与壳体101连接的紧固程度有所下降,所能承受的线缆2的拉拔力也有所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护套10与壳体101的连接方式不限于卡接一种,可以是粘接、螺钉连接、一体成型等多种形式,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通过绝缘护套10与壳体101的固定连接,线缆2的拉拔力中的大部分将通过绝缘护套10传递给壳体101,从而减小印刷电路板103所承受的拉拔力,实现摄像模组100与板线连接构造1的更加紧固的连接。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使得印刷电路板103与线缆2之间,存在绝缘护套10与壳体101、管脚(11,12)与印刷电路板103两级受力环节,线缆2的拉拔力通过这两级受力环节才传递到印刷电路板103。由此还可以防止其中一级受力环节出现松动或失效时,线缆2与印刷电路板103之间连接脱落。
下面对电磁屏蔽罩14进行具体说明。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磁屏蔽罩14为金属薄层式结构,部分地被绝缘护套10包裹从而固定于绝缘护套10,即电磁屏蔽罩14的一部分位于绝缘护套10的内部空间,其余部分裸露在绝缘护套10的外部。实践中,电磁屏蔽罩14也可以全部被绝缘护套10包裹,在这里仅以电磁屏蔽罩14的一部分被绝缘护套10包裹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如图4所示,电磁屏蔽罩14包含屏蔽主体141、屏蔽盖体142。屏蔽主体141的一部分内衬于绝缘护套10的内部空间,其远离印刷电路板103的一端具有容许线缆2通过的开口。屏蔽主体141的靠近印刷电路板103的一端裸露于绝缘护套10的外部且为开口样式。
屏蔽盖体142包含主盖板1421和相对设置于主盖板1421的两侧端缘并朝同向延伸的2个卡接板1422。主盖板1421可以抵接于屏蔽主体141的靠近印刷电路板103的一端,同时2个卡接板1422卡扣于屏蔽主体141的侧壁,进而实现屏蔽盖体142与屏蔽主体141的固定连接。此时,在电磁屏蔽罩14内部形成电磁屏蔽空间。为保证密封效果,屏蔽盖体142与屏蔽主体141的结合部位也可以采用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
如此,线缆2穿过绝缘护套10和屏蔽主体141的相应端部的开口,在上述电磁屏蔽空间内与传输用管脚12电连接,此时,至少线缆2的无绝缘皮部分和线缆2与传输用管脚12的连接部位被设置在上述电磁屏蔽空间内,从而增强了电磁屏蔽的效果。
其中,传输用管脚12的一端在上述电磁屏蔽空间内与线缆2电连接的同时,另一端穿过电磁屏蔽罩14,传输用管脚12的露出于电磁屏蔽罩14的外部的部分与印刷电路板103电连接。而定位用管脚11也可以部分位于电磁屏蔽空间内,另一部分穿过电子屏蔽罩14并与印刷电路板103连接,还可以独立设置在电磁屏蔽罩14的外部,例如图4所示的那样固定于屏蔽主体141的壳壁外部,直接与印刷电路板103连接。
优选地,定位用管脚11与电磁屏蔽罩14均接地,以达到更好的电磁屏蔽效果。具体原理为,当用完整的金属屏蔽体将带电导体包围起来后,在所述金属屏蔽体的内侧将感应出与带电导体等量异种的电荷,在所述金属屏蔽体的外侧将出现与带电导体等量的同种电荷,因此所述金属屏蔽体的外侧仍有电场存在。如果将所述金属屏蔽体接地,则其外侧将与大地等电势,不会存在电场,相当于所述金属屏蔽体所包围的带电导体的电场被屏蔽了起来。
接下来,说明线缆2的构成及其与传输用管脚12之间的连接方式。
由于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清摄像模组为数字LVDS信号,信号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线缆2优选采用屏蔽双绞线的结构。具体而言,双绞线是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导线组成,把两根绝缘的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有效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而屏蔽双绞线是在双绞线与外层绝缘封套之间有一个金属屏蔽层。该金属屏蔽层可减少电磁辐射,也可阻止外部电磁干扰的进入,使屏蔽双绞线比同类的非屏蔽双绞线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抗干扰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线缆2的内部具有信号传输线、电源线和接地线,用于与印刷电路板103之间进行电能和信号的传递。作为一例,线缆2的内部具有2根信号传输线、1根电源线和1根接地线,分别与4个传输用管脚12电连接。实际中线缆2内部可能有不同数量的信号传输线,传输用管脚12的数量也根据线缆2内部的信号传输线、电源线、接地线等的数量来确定。
线缆2与传输用管脚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类似家用网线的水晶头一样的紧密压接。例如,首先将线缆2的端部削去一定长度的线皮,然后按照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的顺序排好,之后将每个传输用管脚12的一端分别与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的裸露出的线头贴合,然后用紧箍组件将贴合部位用力箍紧,只要做好裸露线头之间和传输用管脚12之间的绝缘即可。
通过焊接或压接等方式,使得传输用管脚12与线缆2紧密连接在绝缘护套10的内部空间,在保证传输电能和信号的同时,能够实现板线连接构造1的尺寸尽可能地小型化。例如,在生产中实现了板线连接构造1的尺寸为4.2mm(长)*9mm(宽)*9mm(高),小于市场上现有的的同类型的4PIN连接器。
在尺寸尽可能地小型化的同时,采用屏蔽双绞线的线缆2和传输用管脚12连接后,仍能通过较大的电流,即具备小尺寸、大电流的特点。实际实验中,能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小于2.5A。
此外,由于相比于传统技术减少了常规连接器的数量,使得在线缆2和印刷电路板103之间电能和信号的传输效率也变得更高,传输中的能耗损失更小。
应当理解,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变更、置换、结合,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板线连接构造,用于连接印刷电路板和线缆;
所述板线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板线连接构造包含多个管脚,所述多个管脚中的部分管脚用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用于向所述印刷电路板进行供电及信号授受,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外围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内部腔室;
所述板线连接构造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部腔室,且分别与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线缆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管脚包含定位用管脚和传输用管脚,所述定位用管脚用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所述传输用管脚分别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并用于传输电能或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管脚是分别与所述线缆和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并用于传输电能或信号的多个传输用管脚,所述多个传输用管脚中的至少一部分还用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与所述板线连接构造之间的连接时的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用管脚是接地用管脚。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线连接构造包含有两端开口的绝缘护套;
所述板线连接构造还包括至少部分地被所述绝缘护套包裹从而固定于所述绝缘护套的电磁屏蔽罩,
所述传输用管脚以穿过所述电磁屏蔽罩的方式设置,所述传输用管脚的位于所述电磁屏蔽罩的内部的部分与所述线缆电连接,所述传输用管脚的露出于所述电磁屏蔽罩的外部的部分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
至少所述线缆的无绝缘皮部分和所述线缆与所述传输用管脚的连接部位被设置在所述电磁屏蔽罩所形成的电磁屏蔽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护套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护套的外周面设有与所述壳体卡接的卡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为最大承载电流不小于2.5A的屏蔽双绞线。
1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线连接构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75421.5U CN218351749U (zh) | 2022-09-07 | 2022-09-07 | 一种板线连接构造、摄像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75421.5U CN218351749U (zh) | 2022-09-07 | 2022-09-07 | 一种板线连接构造、摄像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1749U true CN218351749U (zh) | 2023-01-20 |
Family
ID=8491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75421.5U Active CN218351749U (zh) | 2022-09-07 | 2022-09-07 | 一种板线连接构造、摄像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51749U (zh) |
-
2022
- 2022-09-07 CN CN202222375421.5U patent/CN2183517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284961B1 (en) | Electronic device module | |
US4846724A (en) | Shielded cable assembly comprising mean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reducing undesirable radiation of a signal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assembly | |
US20050277340A1 (en) | Modular plug assemblies, terminated cabl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 |
US20130023154A1 (en) | Shielded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hielded Connector | |
JP2019062732A (ja) | 電気コンタクトデバイス、電気接続ユニット、および電気ケーブルを組み立てる方法 | |
US20090120682A1 (en) |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 |
JP2003163058A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US2004003856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040399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ssembly method | |
US6799997B2 (en) |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means | |
CN111082242B (zh) | 一种连接器、电路板及通信设备 | |
EP0797854A1 (en) | Wiring integration/backshell interface connector assembly | |
US6508671B2 (en) | Power cable assembly | |
CN218351749U (zh) | 一种板线连接构造、摄像模组 | |
US6341986B1 (en) | Power cable assembly | |
JP2017092020A (ja) |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 |
KR20070118486A (ko) | 실드 커넥터 | |
JP2019200898A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US6739883B1 (en) |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6106334A (en) | Shielded cable connector | |
JP2004014353A (ja) |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機用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
JP4987646B2 (ja) | 二重構造の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8887617U (zh) | 一种高压接插件 | |
US2003003416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rnal grounding of plastic backshell connectors | |
JP3344622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用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