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0664U -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0664U
CN218350664U CN202221495732.9U CN202221495732U CN218350664U CN 218350664 U CN218350664 U CN 218350664U CN 202221495732 U CN202221495732 U CN 202221495732U CN 218350664 U CN218350664 U CN 218350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oil
section
magnet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957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晓敏
董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lif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lif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lif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lif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957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06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0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06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驱动器,包括:第一基体、第二基体和第三基体;第一线圈和第一磁石,用于驱动第二基体和第三基体相对于第一基体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基体;第二线圈和第二磁石,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移动,所述第二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二基体;以及线路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线圈连接的第一部段、用于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的第二部段,以及可形变地电连接在所述第二部段和所述第二部段之间的连接臂。驱动器通过具有可形变的连接臂的线路板将用于对焦的第一线圈和用于防抖的第二线圈通过同一个线路板进行连接,控制过程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中的驱动器通常会兼具对焦驱动功能和防抖驱动功能,以使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更佳。通常,在驱动器中实现对焦驱动和防抖驱动的方式有:对焦模块作为基底带动防抖模块运动,这种情况下,对焦模块和防抖模块无法实现解耦,使得作为基底的模块的运动带动另一模块的运动会影响到另一模块的闭环控制,导致控制过程复杂,影响摄像模组的精准成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器件的驱动器,包括:
第一基体、第二基体和第三基体;
第一线圈和第一磁石,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基体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基体;
第二线圈和第二磁石,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移动,所述第二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二基体;以及
线路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线圈连接的第一部段、用于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的第二部段,以及可形变地电连接在所述第二部段和所述第二部段之间的连接臂。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邻侧设置,
所述连接臂从所述第一部段的远离所述第二部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部段的靠近所述第一部段的一端,或者
所述连接臂从所述第二部段的远离所述第一部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段的靠近所述第二部段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的靠近第二部段的一端形成有可拉伸的缓冲段。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相邻两侧的第一子线圈和第二子线圈,所述第一部段构造为L型,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子线圈和所述第二子线圈连接,以及/或者
所述第二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相邻两侧的第三子线圈和第四子线圈,所述第二部段构造为L型,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三子线圈和所述第四子线圈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体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基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滚珠,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中的一者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滚珠的两个轴杆。
可选地,所述驱动器包括用于固定罩设在所述第一基体外的外壳,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外壳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滚珠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限位凸起,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滚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范围。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之间设置有两列同侧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滚珠,所述第一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石位置对应的磁吸件,所述第一滚珠和用于支撑相应的所述第一滚珠的所述轴杆设置在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磁吸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滚珠,用于支撑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体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三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的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所产生的磁吸力能够使得所述第三基体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向初始位置复位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第二线圈配置为能够驱动使得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所述驱动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之间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段和从所述第一段的一端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基体中的一者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导轨,另一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基体中的一者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另一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导轨配合的第二滑块。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体的侧壁构造为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一滑块构造为形成在所述第一段的倒U型夹持块,所述第二导轨构造成形成在所述第三基体上的凹槽,所述第二滑块构造为形成在所述第二段的凸块。
可选地,所述导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的远离所述第一基体的端面处,所述导向件的远离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的一侧覆盖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基体或所述第三基体,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止挡所述导向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磁石的构造为开口朝向第二线圈的C型的三个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磁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磁石设置于所述第三基体,所述第二基体上面对所述第二磁石设置有磁场传感器,所述第二磁石的靠近所述磁场传感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磁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磁石的部分磁场线引导至偏离所述磁场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第二磁石与所述第二线圈能够驱动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沿预设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导磁件设置成沿所述预设方向上至少部分与所述磁场传感器错开布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磁件设置成沿所述预设方向上与所述磁场传感器完全错开布置。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本公开提供的驱动器。
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本公开提高的摄像模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驱动器通过具有可形变的连接臂的线路板将用于对焦的第一线圈和用于防抖的第二线圈通过同一个线路板进行连接,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并且,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连接臂的设置,在对焦时防抖模块会与对焦模块解耦,防抖模块的位置信息输出不会因对焦模块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焦和防抖的线圈均设置于第一基体而导致的对焦时防抖模块的物理位置需要同时取决于对焦模块的运动位置信息以及防抖模块的运动位置信息、从而导致控制过程变得复杂的问题。本公开的驱动器控制过程更加简单,从而可以保证摄像模组的较佳成像效果。另外,本公开实施例采用的是对焦模块驱动防抖模块的方式,相较于防抖模块驱动对焦模块的方式,可以避免防抖模块的高频运动对对焦运动产生影响。并且,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对焦模块和防抖模块均采用线圈固定、磁石运动的方式,便于线圈与线路板的连接,以简化驱动器的结构。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器的剖视图;
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板的运动路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线路板的剖视图;
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器的部分结构的正视图;
图9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器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1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导磁件与传感器的位置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导磁件与传感器的位置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导磁件与传感器的位置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驱动器,2-镜头部分,3-摄像模组,4-终端设备,100-第一基体,101-外壳,102-限位凸起,200-第二基体,300-第三基体,410-第一线圈,4101-磁吸件,411-第一子线圈,412-第二子线圈,420-第一磁石,421-第一子磁石,422-第二子磁石,510-第二线圈,511-第三子线圈,512-第四子线圈,520-第二磁石,521-第三子磁石,522-第四子磁石,5211-第一导磁件,5100-磁场传感器,5200-第二导磁件,600-线路板,610-第一部段,620-第二部段,630-连接臂,631-缓冲段,710-第一滚珠,720-轴杆,730-第二滚珠,810-第一磁性件,820-第二磁性件,900-导向件,910-第一段,911-第一导轨,912-第一滑块,920-第二段,921-第二导轨,922-第二滑块,930-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根据相应零部件的自身轮廓定义的,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器件的驱动器1,包括:第一基体100、第二基体200和第三基体300,用于对焦驱动的第一线圈410和第一磁石420,以及用于防抖驱动的第二线圈510和第二磁石520。具体地,第一线圈410和第一磁石420配合产生的电磁力用于驱动第二基体200和第三基体300相对于第一基体100沿第一方向运动,即图1图面所示的竖直方向,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方向定义为对焦方向,第一线圈410安装于第一基体100;第二线圈510和第二磁石520用于驱动第三基体300相对于第二基体20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移动,即在防抖方向移动,第二线圈510安装于第二基体200。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驱动器1还包括线路板600,用于给上述的第一线圈410和第二线圈510供电,线路板600包括用于与第一线圈410连接的第一部段610、用于与第二线圈510连接的第二部段620,以及可形变地电连接在第二部段620和第二部段620之间的连接臂630。这里的可形变地连接指的是:当第二基体200相对于第一基体100运动时,第二线圈510会相对于第一线圈410运动,相应地,第二部段620会相对于第一部段610运动,此时,连接臂630能够适应该运动而产生相应的形变,如图6所示,虚线示例性地示出了连接臂630适应运动而产生的位置变化。其中,连接臂630的形变可以通过自身弹性实现,或者可以通过设置可伸缩的柔性部位来实现。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驱动器1通过具有可形变的连接臂630的线路板600将用于对焦的第一线圈410和用于防抖的第二线圈510通过同一个线路板600进行连接,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并且,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连接臂630的设置,在对焦时防抖模块会与对焦模块解耦,防抖模块的位置信息输出不会因对焦模块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焦和防抖的线圈均设置于第一基体100而导致的对焦时防抖模块的物理位置需要同时取决于对焦模块的运动位置信息以及防抖模块的运动位置信息、从而导致控制过程变得复杂的问题。本公开的驱动器1控制过程更加简单,从而可以保证摄像模组3的较佳成像效果。另外,本公开实施例采用的是对焦模块驱动防抖模块的方式,相较于防抖模块驱动对焦模块的方式,可以避免防抖模块的高频运动对对焦运动产生影响。并且,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对焦模块和防抖模块均采用线圈固定、磁石运动的方式,便于线圈与线路板的连接,以简化驱动器1的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线圈410可以与第二线圈510邻侧设置,为了使连接臂630具有一定的长度来提供可形变的空间,连接臂630可以如图2和图4所示从第一部段610的远离第二部段620的一端连接至第二部段620的靠近第一部段610的一端,或者连接臂630可以从第二部段620的远离第一部段610的一端连接至第一部段610的靠近第二部段620的一端。连接臂630的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长度来适应变形,同时还可以使得连接臂630设置成与第一部段610或第二部段620在同侧延伸,便于线路板600在驱动器1中的空间布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5,连接臂630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基体100和第二基体200之间,即设置在第一基体100的上表面与第二基体200的下表面之间,以尽可能地合理化利用现有空间来布置连接臂630,以避免其占用基体外周的空间而导致驱动器1整体尺寸变大。并且,连接臂630设置在第一基体100和第二基体200之间也可以对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照图2至图4所示,连接臂630可以包括可拉伸的缓冲段631。在第二基体200相对于第一基体100做对焦运动时,缓冲段631可以通过拉伸来提供一个变形量,从而使连接臂630更加轻松地适应形变,避免连接臂630过渡拉扯而断裂损坏。该缓冲段631可以构造成适应于第一基体100和第二基体200的轮廓设置,以便于其在驱动器1中的合理布局。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连接臂630整体设置成松弛状,以提供足够的拉伸范围。其中,缓冲段631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二部段620的一端,这样,在第二部段620运动时,可以在尽可能靠近其自身的位置处拉扯缓冲段631适应变形,以避免连接臂630的远离第二部段620的区域被拉扯。
在一种实施例中,用于对焦的第一线圈410可以在第一基体100的邻侧设置有两个,即如图1所示,第一线圈410包括设置在第一基体100的相邻两侧的第一子线圈411和第二子线圈412,用于与相应的第一子磁石421和第二子磁石422配合。第一部段610可以如图3所示相应地构造为L型,用于分别与第一子线圈411和第二子线圈412连接。这里的L型的第一部段610可以是一体式的,也可以通过多个分体的线路板连接而成。连接臂630的一端可以连接在L型的第一部段610的相交位置处。
在一种实施例中,用于防抖的第二线圈510可以分别在两个方向上进行驱动防抖,第二线圈510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基体200的相邻两侧的第三子线圈511和第四子线圈512,用于与相应的第三子磁石521和第四子磁石522配合。第二部段620可以如图2和图3所示构造为L型,用于分别与第三子线圈511和第四子线圈512连接。这里的L型的第二部段620可以是一体式的,也可以通过多个分体的线路板连接而成。当连接臂630的一端如上述连接在L型的第一部段610的相交位置处时,连接臂630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L型的第二部段620的靠近第一部段610的一端处(如图3所示),或者也可以将连接臂630的一端连接在L型的第二部段620的相交位置处,而把连接臂630的另一端连接在L型的第一部段610的靠近第二部段620的一端处,以实现上述的连接臂630与某一侧的部段同侧延伸设置。
参照图8,第一基体100的侧壁和第二基体200的侧壁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滚珠710,第一基体100和第二基体200中的一者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以用于支撑第一滚珠710的两个轴杆720。第一滚珠710以及轴杆720可以均由金属制成,以使二者之间具有较小的摩擦力。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现有的滚珠直接与基体接触设计成了第一滚珠710与安装在基体上的轴杆720接触,可以避免滚珠对基体产生压坑,而影响基体的自身强度。另外,滚珠与轴杆的接触方式还可以减小摩擦力,以减小对驱动器1驱动产生的阻力,从而间接增大了驱动器1的驱动力,并提升了产品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两个轴杆720之间可以贴合设置,即两个轴杆相切设置,并且第一滚珠710滚珠分别与两个轴杆相切。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轴杆720可以间隔设置且间隔不大于第一滚珠710的直径。通过轴杆之间设置的间隙,可以为第一滚珠710提供一个落入到轴杆720之间的空间,避免第一滚珠710从轴杆720的外周面上滚出。并且,将间隔设置成不大于第一滚珠710的直径,从而可以保证第一滚珠710不会掉落到两个轴杆720之间,以确保第一滚珠710可以稳定支撑第二基体200。两个轴杆72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第一基体100或第二基体200的凹槽中,凹槽的槽壁可以在轴杆720的两侧对第一滚珠710进行止挡,以防止第一滚珠710脱出。并且,槽壁可以阻止轴杆720发生滚动,从而保证轴杆720可以稳定地支撑第一滚珠710,避免第二基体200运动过程出现晃动的情况。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8,可以在第二基体200的相邻两侧设置有第一滚珠720和轴杆720结构,例如设置三组,以在三点对第二基体200进行支撑。当设置三组第一滚珠710时,每列第一滚珠710可以由两个轴杆720进行支撑。在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一基体100和第二基体200之间可以设置两列设置在同侧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滚珠710,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一基体100上设置与第一磁石420位置对应的磁吸件4101,第一滚珠710和用于支撑相应的第一滚珠710的两个轴杆720可以沿第一线圈410和第一磁石420的间隔排布的方向(即图面的左右方向)设置在磁吸件4101和第一磁石420之间,用于将第二基体200靠近第一基体100吸引,使得第一滚珠710可以抵在第一基体100和第二基体200之间。在该实施例中,一列第一滚珠710可以由四个轴杆720进行支撑,以限制第二基体200沿垂直于图面的方向的运动,另一列滚珠710可以由两个轴杆720支撑,以起到协同支撑的作用。
参照图1并结合图9,驱动器1可以包括用于固定罩设在第一基体100外的外壳101,第一基体100和外壳101的在第一方向上对应第一滚珠710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限位凸起102,用于限制第一滚珠710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范围。以图9的图面方向为例,第一滚珠710沿上下方向排列,即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在外壳101的内侧位于第一滚珠710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向下伸出的限位凸起102,用于限制第一滚珠7在向上方向的运动行程,第一基体100的底板的内侧位于第一滚珠710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向上伸出的限位凸起102,用于限制第一滚珠710在向下方向的运动行程。
参照图10,第二基体200和第三基体300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滚珠730,用于支撑第三基体300相对于第二基体20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运动。防抖模块采用滚珠支撑的方式,可以便于第三基体30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向任意方向运动。
参照图10,第二基体200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810,第三基体300上设置有与第一磁性件810相对的第二磁性件820,第一磁性件810和第二磁性件820之间所产生的磁吸力能够使得第三基体300具有相对于第二基体200向初始位置复位的趋势。其中,两个磁性件中的一者可以为磁石,另一者可以为金属片,也可以两个磁性件均为磁石。可以通过设置一组磁性件磁吸来实现第三基体300相对于第二基体200的复位,在防抖线圈用于在两个方向上驱动第三基体300时,也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分别设置一组进行磁吸复位。本公开实施例中,基于第二滚珠730这种无方向限制的支撑方式,结合磁性件磁吸复位的应用,使得滚珠支撑的方案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实施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510和第三线圈可以配置为能够驱动使得第三基体300相对于第二基体200分别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参照图1,例如上述的第三子线圈511用于与第三子磁石521配合驱动第三基体300沿第二方向运动,第四子线圈512用于与第四子磁石522配合驱动第三基体300沿第三方向运动。参照图11,驱动器1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基体200和第三基体300之间的导向件900,用于引导第三基体300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运动。导向件90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段910和从第一段910的一端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段920,第一段910和第二基体200中的一者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导轨911,另一者形成有与第一导轨911配合的第一滑块912,用于引导第三基体300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二段920和第三基体300中的一者设置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921,另一者形成有与第二导轨921配合的第二滑块922,用于引导第三基体300沿第三方向运动。通过设置导向件900可以使第三基体300的运动方向更加精准,以便于更好地控制防抖运动。在使用第二滚珠730支撑第三基体300时,结合导向件900的设置,能够使驱动器1的可靠性和精准性更强。
如图11所示,第二基体200的侧壁本身可以构造为第一导轨911,第一滑块912可以构造为形成在第一段910的倒U型夹持块,用于夹持在第二基体200的侧壁两侧,并能够沿着该侧壁的延伸方向运动,侧壁上可以形成有台阶,用于限制第一滑块912的滑动范围。第二导轨921可以构造成形成在第三基体300上的凹槽,第二滑块922构造为形成在第二段920的凸块,凸块能够在凹槽内滑动移位,凹槽的侧壁可以用于限制第二滑块922的运动范围。当第三基体300沿第二方向运动时,由于凹槽的限制,导向件900会同步与第三基体300运动,当第三基体300沿第三方向运动时,由于U型夹持块的限制,导向件900会与第二基体200保持相对固定。第一滑块912和第二滑块922的数量可以分别为两个,以进一步地限制第三基体300的运动路径,避免第三基体300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转。
导向件90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体200和第三基体300的远离第一基体100的端面处,即在图11中设置在第二基体200和第三基体300沿第一方向的上侧,导向件900的远离第二基体200和第三基体300的一侧覆盖有限位件930,即在导向件900的沿第一方向的上侧设置限位件930,限位件930安装于第二基体200或第三基体300,用于在第一方向上止挡导向件900。限位件930可以安装于第二基体200并保持与第二基体200相对固定,也可以安装于第三基体300并与第三基体300同步运动。限位件930的面积设置成足够大以能够保证在第三基体300处于任何位置时,限位件930均可以覆盖到导向件900,以达到可靠的限位效果。
第二磁石520的背向第二线圈51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导磁件5211,第一导磁件5211可以起到束磁的作用,从而增大磁场强度,以提高驱动器1的驱动力。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0,可以在第二磁石520的构造为开口朝向第二线圈510的C型的三个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磁件5211,以起到更好地束磁以增大驱动力的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510在通电后与第二磁石520配合能够驱动第三基体300相对于第二基体200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平面内沿预设方向运动,这里的预设方向可以为上述的第二方向或第三方向,预设方向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换言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防抖模块可以沿一个方向进行防抖,也可以沿两个方向进行防抖。第二线圈510和磁场传感器510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体200上,第二磁石520可以设置在第三基体300上,磁场传感器5100用于通过感应第二磁石520的磁场强度来判断第三基体300相对于第二基体200的位置,从而使驱动器1实现精准防抖效果。其中,参照图10,第二磁石520的靠近磁场传感器510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导磁件5200,用于将第二磁石520的部分磁感线引导至偏离磁场传感器5100。这里的磁场传感器5100可以为霍尔传感器。
通过在第二磁石520靠近磁场传感器5100的一侧设置第二导磁件5200,来将部分磁感线引导至偏离磁场传感器5100,以降低正对磁场传感器5100的磁场强度,从而减弱磁场传感器5100感应的磁场强度,防止磁场强度过大超出磁场传感器5100的感应范围,以确保磁场传感器5100的可靠性。在第二磁石520的背向第二线圈5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磁件5211,如以上述的方式在第二磁石520的构造为开口朝向第二线圈510的C型的三个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磁件5211的基础下,又结合了上述的第二导磁件5200引导磁感线的方案,可以使驱动器1既可以满足大驱动力需求,又可以避免磁场传感器5100超出感应范围,使得设置第一导磁件5211以增大驱动力的应用更有可行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设置成沿预设方向上至少部分与磁场传感器5100错开布置,以将未错开的区域处的部分磁感线引导至错开的区域,从而减弱正对磁场传感器5100的磁场强度。结合图12至图14,这里的预设方向指的是垂直于图面的方向,第二导磁件5200与磁场传感器5100至少部分错开布置指的是第二导磁件5200与磁场传感器5100在预设方向上的正投影(即图5至图7所显示的视图)至少部分错开。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设置成沿预设方向上与磁场传感器5100完全错开布置,即第二导磁件5200与磁场传感器5100在预设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没有重叠区域,这样便于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更好地将磁感线引导至偏离磁场传感器5100,以减弱磁场传感器5100感应的磁场强度。
在如上述第二线圈510包括第三子线圈511和第四子线圈512,第二磁石520包括第三子磁石521和第四子磁石522时,即第三基体300能够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运动时,第三子磁石52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子导磁件,第四子线圈51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子导磁件,则磁场传感器5100包括面对第三子磁石521设置的第一磁场传感器和面对第四子磁石522设置的第二磁场传感器。这种情况下,驱动器1可以实现字两个方向的防抖,即上述的预设方向包括图1和图2中示出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每个方向的运动位置分别通过各自的磁场传感器感应相应的磁石来进行识别。
第一子导磁件可以设置在第一磁场传感器的沿第三方向的侧向,且第一子导磁件与第一磁场传感器的沿第三方向的间隔不小于第三基体300沿第三方向的最大行程,以及/或者第二子导磁件设置在第二磁场传感器的沿第二方向的侧向,且第二子导磁件与第二磁场传感器的沿第二方向的间隔不小于第三基体300沿第二方向的最大行程。以图12的图面方向为例,图12仅示出一个方向上的第二磁石520,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设置在图12图面中所示的磁场传感器5100的左侧或右侧或左右两侧,通过将磁场传感器5100与第二导磁件5200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不小于另一运动方向的最大行程,可以保证磁场传感器5100与第二导磁件5200沿预设方向上的正投影始终错开,例如,在图12的图面中,当第二磁石520沿左右方向运动时,磁场传感器5100与第二导磁件5200左右方向的间隔可以保证第二导磁件5200与磁场传感器5100始终完全错开,以便于无论在何位置,第二导磁件5200均可以更好地将磁感线引导至偏离磁场传感器5100。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3和图14,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设置在磁场传感器5100的垂直于预设方向的侧向。当预设方向包括上述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时,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设置在磁场传感器5100的如图12和图13图面所示的上侧、下侧或上下两侧,这样,无论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哪个方向上进行防抖,都不会导致磁场传感器5100与第二导磁件5200在预设方向上的投影发生重叠,即磁场传感器5100与第二导磁件5200会始终完全错开,从而可以保证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可靠地将磁感线引导至偏离磁场传感器5100。当预设方向仅包括一个方向时,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设置在磁场传感器5100的左右侧或上下侧。例如,在预设方向包括第二方向(如第二方向为图12至图14的垂直于图面的方向)时,则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设置在磁场传感器5100的垂直于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的侧向(即图面的左右侧),或设置在磁场传感器5100的同时垂直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侧向上(即图面的上下侧)。
当磁场传感器5100与第二导磁件5200以上述垂直于预设方向排布时,如以上下排布的方式间隔时,第二导磁件5200与磁场传感器5100错开的间隔可以为零,即使二者在图13和图14图面的上下方向上紧邻,这样可以包括第二导磁件5200与磁场传感器5100既不会发生重叠,又可以使第二导磁件5200尽可能地靠近磁场传感器5100,以将正对磁场传感器5100的磁感线向外引导。
参照图12和图14,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导磁件52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导磁件5200可以均布在磁场传感器5100的周向,例如对称设置在磁场传感器5100的上下两侧或左右两侧,或在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均设置,从而可以在多个方向上将中间正对磁场传感器5100的磁感线向四周引导。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参照图15,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3,该摄像模组3包括上述的驱动器1,摄像模组3还可以包括镜头部分2和图像传感器部分,图像传感器部分可以安装于第一基体100,镜头部分2可以安装于第三基体300。该摄像模组3具有上述驱动器1的所有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参照图16,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4,该终端设备4包括上述的摄像模组3,并具有上述摄像模组3的所有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其中,终端设备4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或监控设备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终端,例如可以为可移动的终端设备4。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9)

1.一种光学器件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体、第二基体和第三基体;
第一线圈和第一磁石,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基体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基体;
第二线圈和第二磁石,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移动,所述第二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二基体;以及
线路板,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线圈连接的第一部段、用于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的第二部段,以及可形变地电连接在所述第二部段和所述第二部段之间的连接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邻侧设置,
所述连接臂从所述第一部段的远离所述第二部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部段的靠近所述第一部段的一端,或者
所述连接臂从所述第二部段的远离所述第一部段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部段的靠近所述第二部段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的靠近所述第二部段的一端形成有可拉伸的缓冲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相邻两侧的第一子线圈和第二子线圈,所述第一部段构造为L型,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子线圈和所述第二子线圈连接,以及/或者
所述第二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相邻两侧的第三子线圈和第四子线圈,所述第二部段构造为L型,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三子线圈和所述第四子线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基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滚珠,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中的一者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滚珠的两个轴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包括用于固定罩设在所述第一基体外的外壳,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外壳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滚珠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限位凸起,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滚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之间设置有两列同侧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滚珠,所述第一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石位置对应的磁吸件,所述第一滚珠和用于支撑相应的所述第一滚珠的所述轴杆设置在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磁吸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滚珠,用于支撑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三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的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所产生的磁吸力能够使得所述第三基体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向初始位置复位的趋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配置为能够驱动使得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所述驱动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之间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段和从所述第一段的一端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基体中的一者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导轨,另一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基体中的一者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另一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导轨配合的第二滑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的侧壁构造为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一滑块构造为形成在所述第一段的倒U型夹持块,所述第二导轨构造成形成在所述第三基体上的凹槽,所述第二滑块构造为形成在所述第二段的凸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的远离所述第一基体的端面处,所述导向件的远离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三基体的一侧覆盖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基体或所述第三基体,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止挡所述导向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石的构造为开口朝向第二线圈的C型的三个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磁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石设置于所述第三基体,所述第二基体上面对所述第二磁石设置有磁场传感器,所述第二磁石的靠近所述磁场传感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磁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磁石的部分磁场线引导至偏离所述磁场传感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石与所述第二线圈能够驱动所述第三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沿预设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导磁件设置成沿所述预设方向上至少部分与所述磁场传感器错开布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件设置成沿所述预设方向上与所述磁场传感器完全错开布置。
18.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器。
1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221495732.9U 2022-06-14 2022-06-14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2183506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5732.9U CN218350664U (zh) 2022-06-14 2022-06-14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5732.9U CN218350664U (zh) 2022-06-14 2022-06-14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0664U true CN218350664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920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95732.9U Active CN218350664U (zh) 2022-06-14 2022-06-14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06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9314B2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system
CN108732713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20210109367A1 (en) Lens Module
EP2750371B1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small camera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758070B (zh) 相机模块
US20190196137A1 (en) Lens drive unit
US20070097530A1 (en) Optical devices
US8174583B2 (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for camera module assembly
CN112596193B (zh) 驱动器及摄像模组
US20240128836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JP6836923B2 (ja) 電磁駆動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175475B2 (en) Multiple-lens camera system
CN108508567A (zh) 自动对焦调节装置
US20220357554A1 (en) Driving mechanism
CN218350664U (zh)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3495339A (zh) 镜头驱动装置
US11181710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586095B2 (en)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210038301U (zh) 镜头驱动装置以及潜望式镜头机构
CN114995011A (zh) 光学器件的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US11782235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CN210038296U (zh) 用于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的底座内嵌金属片
CN110235344B (zh) 电磁促动器
CN217506240U (zh) 光学马达及摄像模组
WO2020243858A1 (zh) 自动对焦镜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