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48746U -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48746U
CN218348746U CN202222105797.4U CN202222105797U CN218348746U CN 218348746 U CN218348746 U CN 218348746U CN 202222105797 U CN202222105797 U CN 202222105797U CN 218348746 U CN218348746 U CN 218348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witching valve
duct wall
outle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057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小洪
文超
郑和清
王振勇
余明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0579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487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48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487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其中,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风机和切换阀组件,壳体内形成有风腔,壳体上设有与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和室外连通口,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风机安装于风腔内,并具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出风口与风机出风口连通;切换阀组件安装于风腔内,并包括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第一切换阀在风腔内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二切换阀在风腔内活动而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本申请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可解决现有的新风空调功能模式较少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行业发展,消费者日益注重空调体验,尤其是对新风空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有的新风空调功能模式较少,无法带给用户较好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新风空调功能模式较少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风机和切换阀组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和室外连通口,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风腔内,并具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所述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所述风腔内,并包括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在所述风腔内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切换阀在所述风腔内活动而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断开,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连通;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断开;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打开;当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关闭。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所述第一风道壁和所述第二风道壁分别位于所述风机进风口的两侧,所述第一风道壁具有远离所述风机的第一抵接端,所述第二风道壁具有远离所述风机的第二抵接端;所述室外连通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相邻设置,并与所述风机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二风道壁之间还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连通口连通;第一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室外连通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抵接端抵接;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抵接端抵接。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端和/或所述第二抵接端向所述第一连接端所在的方向倾斜延伸;和/或,所述第一抵接端与所述室外连通孔间隔设置。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风道壁和第四风道壁,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第四风道壁和所述第二风道壁之间;所述第二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四风道壁上,当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三风道壁抵接;当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壁抵接。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切换阀组件还包括第三切换阀,所述第三切换阀对应所述风机出风口设置,并具有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室外连通口均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出风口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风道壁和第六风道壁,所述壳体还形成有相连接的第七风道壁和第八风道壁,所述第七风道壁与所述第五风道壁对应并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延伸,所述第八风道壁与所述第六风道壁对应并向所述第二出风口延伸,所述第七风道壁和所述第八风道壁之间的连接点对应所述风机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三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三连接端和第三自由端,所述第三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七风道壁和所述第八风道壁之间,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三自由端与所述第六风道壁抵接;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三自由端与所述第五风道壁抵接。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切换阀组件还包括第四切换阀,所述第四切换阀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室外连通口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九风道壁和第十风道壁,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十一风道壁,所述第十一风道壁与所述第十风道壁对应且间隔设置;第四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四连接端和第四自由端,所述第四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室外连通口之间,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四自由端与所述第九风道壁抵接;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四自由端与所述第十一风道壁抵接。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内还设有空气处理模块。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上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在需要从室外引入新风时,可以使第一切换阀活动到第二位置处,使得室外连通口与风机进风口连通,进而引入新风;在需要从室内进风来进行内循环时,可以使第一切换阀活动到第一位置处,使得进风口与风机进风口连通。同时,进风口还分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可以朝向不同方向或者不同空间区域,并且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闭还通过第二切换阀实现切换。进而用户需要使空气处理装置从第一进风口进风时,可以控制第二切换阀活动到第四位置处,需要从第二进风口进风时,可以控制第二切换阀活动到第三位置处。
也即,本申请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的配合,便可实现引进新风、室内第一进风口进风和室内第二进风口进风三种模式,不仅能够提供多种功能模式,还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新风模式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新风模式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内循环模式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内循环模式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内循环模式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内循环模式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排风模式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在排风模式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791235870000041
Figure BDA0003791235870000051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新风空调功能模式较少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20、风机30和切换阀组件40。其中,所述壳体20内形成有风腔21,所述壳体20上设有与所述风腔21连通的进风口22、出风口23和室外连通口24,所述进风口22包括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具体的,壳体20的结构、大小、形状、形成方式等等在此均不做限定,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20主要包括相互组合的后盖25、进风箱26、第一蜗壳27、第二蜗壳28和底盘29,后盖25、进风箱26、第一蜗壳27、第二蜗壳28依次连接后一起安装在底盘29上,如图2所示,后盖25、进风箱26、第一蜗壳27、第二蜗壳28和底盘29组合后围合出所述风腔21。
为实现空气流动,如图2所示,壳体20上还设有与风腔21连通的进风口22、出风口23和室外连通口24,进风口22还分为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其中,第一进风口221和室外连通口24设置在后盖25上,第二进风口222设置在底盘29上,出风口23设置在第一蜗壳27、第二蜗壳28或者后盖25上,又或者出风口23也分为第一出风口231和第二出风口232,第一出风口231设置在后盖25上,第二出风口232设置在第二蜗壳28上。当然,各个风口的具体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室外连通口24用于与室外连通,进而既可以用来引入室外新风,也可以用来排出室内污风。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均与室内连通,并且可以朝向不同方向,或者与室内不同的空间区域连通,进而实现不同方向的进风或者从不同区域进风。出风口23用于将吸入的空气再送出,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流动性、温度等等。
如图2所示,所述风机30安装于所述风腔21内,并具有风机进风口31和风机出风口32,所述出风口23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连通。具体而言,风机30为离心风机30,并安装在由第一蜗壳27和第二蜗壳28组成的蜗壳组件内,风机进风口31和风机出风口32均与风腔21连通,其中,风机出风口32可以通过预设的风道、导向阀等与出风口23连通,进而把风从出风口23送出。风机进风口31则通过切换阀组件40来实现与室外连通口24或进风口22的连通,进而从室外连通口24或进风口22吸风。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切换阀组件40安装于所述风腔21内,并包括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所述第一切换阀41在所述风腔21内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切换阀42在所述风腔21内活动而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如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切换阀4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室外连通口24与所述风机进风口31断开,所述进风口22与所述风机进风口31连通;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一切换阀4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室外连通口24与所述风机进风口31连通,所述进风口22与所述风机进风口31断开;如图6所示,当所述第二切换阀42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221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222打开;如图8所示,当所述第二切换阀42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221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222关闭。
因此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10在需要从室外引入新风时,参考图3,可以使第一切换阀41活动到第二位置处,使得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进而从室外连通口24引入新风,实现新风模式;在需要从室内进风来进行内循环时,参考图5,可以使第一切换阀41活动到第一位置处,使得进风口22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实现内循环模式。同时,进风口22还分为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可以朝向不同方向或者不同空间区域,并且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的开闭还通过第二切换阀42实现切换。进而用户需要使空气处理装置10从第一进风口221进风时,参考图8,可以控制第二切换阀42活动到第四位置处,需要从第二进风口222进风时,参考图6,可以控制第二切换阀42活动到第三位置处。
也即,本申请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的配合,便可实现引进新风、室内第一进风口221进风和室内第二进风口222进风三种模式,不仅能够提供多种功能模式,还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控制。
其中,第一切换阀41的和第二切换阀42的大小、形状等需要根据风口大小、与风口的相对位置、壳体20内风道结构等等进行设计,仅需能够在相应位置时实现相应风口之间连通或断开即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当第一切换阀4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进风口22和风机进风口31断开,其具体指的是,第一切换阀4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不论第二切换阀42是处于第三位置还是第四位置,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都与风机进风口31断开,此时风机30仅从室外连通口24吸风。
而为了实现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均与风机进风口31断开,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和图5,所述壳体20内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风道壁261和第二风道壁262,第一风道壁261和第二风道壁262可以由进风箱26形成,且在进风箱26与第一蜗壳27连接后,所述第一风道壁261和所述第二风道壁262分别位于所述风机进风口31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壁261具有远离所述风机30的第一抵接端261a,所述第二风道壁262具有远离所述风机30的第二抵接端262a。
所述室外连通口24和所述第一进风口221相邻设置在后盖25上,并与所述风机进风口31相对设置,其中室外连通口24位于第一进风口221的上方。所述第一进风口221的侧壁与所述第二风道壁262之间还设有连通口291,所述连通口291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进风口221的进风方向,并能够在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三位置时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在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四位置时被关闭。
所述第二进风口222与所述连通口291连通,具体而言,第二进风口222设置在底盘29上,并且第二进风口222的开口朝向和第一进风口221的开口朝向相反设置,进而可以使空气处理装置10在室内的不同位置进风,例如以风机进风口31所朝向的一侧为后侧为例,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21朝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后侧,第二进风口222朝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前侧,进而可以通过第三切换阀43来控制气流是从前侧吸入还是从后侧吸入。而底盘29内形成有风道腔,第二进风口222通过该风道腔与连通口291连通,进而在第二进风口222不位于后侧置的情况下,保证第二进风口222能够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
第一切换阀41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411和第一自由端412,所述第一连接端411转动连接于所述室外连通口24和所述第一进风口221之间;如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切换阀4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自由端412与所述第一抵接端261a抵接,此时第一切换阀41位于室外连通口24和风机进风口31之间,进而将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进风口31阻隔开,并且将第一进风口221或第二进风口222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一切换阀4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自由端412与所述第二抵接端262a抵接,此时第二切换阀42同时覆盖第一进风口221和连通口291,进而将第一进风口221和第二进风口222都与风机进风口31阻隔开,并将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
可以理解,通过以上结构设置,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转动第一切换阀41便即可切换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不仅结构简单,还方便快捷。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仍然参考图3和图5,所述第一抵接端261a和/或所述第二抵接端262a向所述第一连接端411所在的方向倾斜延伸,如此可以减小第一切换阀41在第一连接端411和第一自由端412之间的长度,进而减小第一切换阀41的转动半径,避免第一切换阀41在转动的过程中与风腔21内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并且也有利于减小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体积。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抵接端261a与所述室外连通孔间隔设置,进而在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时,只是将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进风口31断开,而不会将室外连通口24关闭。如此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室外连通口24进行排风,比如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后,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第一进风口221吸风,并通过风腔21内设置的其他风道将空气吹到室外连通口24处,进而在不设置额外的排风口的情况下,通过室外连通口24实现排风模式。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6和图8,所述第一进风口22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风道壁263和第四风道壁264,第三风道壁263和第四风道壁264也由进风箱26形成,所述连通口291(参考图5)位于所述第四风道壁264和所述第二风道壁262之间,当然也可以是第四风道壁264和第二风道壁262一体成型,然后在开设连通口291。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切换阀42具有相对的第二连接端421和第二自由端422,所述第二连接端421转动安装于所述第四风道壁264上,当所述第二切换阀42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自由端422与所述第三风道壁263抵接,此时第二切换阀42垂直于第一进风口221的进风方向而延伸,进而将第一进风口221与风机进风口31断开,同时因为第二切换阀42没有挡住连通口291,所以此时第二进风口222通过连通口291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如图8所示,当所述第二切换阀42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自由端422与所述第二风道壁262抵接,此时第二切换阀42垂直于连通口291的进风方向而延伸,进而将第二进风口222与风机进风口31断开,同时因为第二切换阀42没有挡住第一进风口221,所以此时第一进风口221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
可以理解,通过第二风道壁262、第三风道壁263和第四风道壁264的配合,使得第二切换阀42能够有效对“第一进风口221进风”和“第二进风口222进风”进行切换,并且还便于借助第二风道壁262和第三风道壁263来实现第二切换阀42的定位,使得第二切换阀42准确转动到第三位置或第四位置。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出风口23包括第一出风口231和第二出风口232,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切换阀组件40还包括第三切换阀43,所述第三切换阀43对应所述风机出风口32设置,并具有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如图7所示,当所述第三切换阀43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231或所述室外连通口24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232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断开;如图6所示,当所述第三切换阀43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231和所述室外连通口24均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断开,所述第二出风口232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连通。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31形成于后盖25上,第二出风口232形成于第二蜗壳28上,并且第一出风口231的朝向和第二出风口232的朝向相反设置,例如以风机进风口31所朝向的一侧为后侧为例,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31朝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后侧,第二出风口232朝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前侧。其中,第一出风口231还与室外连通口24连通,此时室外连通口24也朝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后侧,进而通过设置第三切换阀43来控制气流是向后侧吹还是向前侧吹。
具体而言,当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时,第一出风口231或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第二出风口232与风机进风口31断开,此时气流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后侧吹出,即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231吹到室内,也可以通过室外连通口24吹到室外。当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时,第一出风口231和室外连通口24均与风机进风口31断开,第二出风口232与风机进风口31连通,此时气流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前侧吹出。
可以理解,通过使出风口23包括第一出风口231和第二出风口232,并且通过第三切换阀43来切换两者(即第一出风口231和第二出风口232)与风机出风口32的通断关系,进而在配合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的情况下,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实现六种工作模式,具体分别为(仍以风机进风口31朝向的一侧为后侧为例):
新风向前吹出模式,参考图4,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切换阀42位置不限(既可以是第三位置,也可以是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
新风向后吹出模式,参考图3,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切换阀42位置不限(既可以是第三位置,也可以是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
内循环风后进前出模式,参考图5,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
内循环风后进后出模式,参考图8,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
内循环风前进前出模式,参考图6,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三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
以及内循环风前进后出模式,参考图7,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三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
也即,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控制第一切换阀41、第二切换阀42和第三切换阀43的活动便可实现至少六种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还使得整体结构简单易得,不设置需要太多的控制阀。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为实现第三切换阀43的切换功能,所述风机出风口3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风道壁271和第六风道壁281,所述壳体20还形成有相连接的第七风道壁272和第八风道壁282,所述第七风道壁272与所述第五风道壁271对应并向所述第一出风口231延伸,所述第八风道壁282与所述第六风道壁281对应并向所述第二出风口232延伸。具体的,第五风道壁271和第七风道壁272由第一蜗壳27形成,第六风道壁281和第八风道壁282由第二蜗壳28形成,第七风道壁272在靠近第八风道壁282的一侧形成导流曲面,第八风道壁282在靠近第七风道壁272的一侧同样形成导流曲面,两个导流曲面均对应风机出风口32设置,也即所述第七风道壁272和所述第八风道壁282之间的连接点对应所述风机出风口32设置。
所述第三切换阀43具有相对的第三连接端431和第三自由端432,所述第三连接端43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七风道壁272和所述第八风道壁282之间,如图7所示,当所述第三切换阀43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三自由端432与所述第六风道壁281抵接,此时第三切换阀43挡住了第六风道壁281和第八风道壁282之间的流路,进而将第二出风口232与风机出风口32断开,同时因为第三切换阀43没有挡住第五风道壁271和第七风道壁272之间的流路,进而第一出风口231或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出风口32连通。如图6所示,当所述第三切换阀43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三自由端432与所述第五风道壁271抵接,此时第三切换阀43挡住了第五风道壁271和第七风道壁272之间的流路,进而将第一出风口231和室外连通口24都与风机出风口32断开,同时因为第三切换阀43没有挡住第六风道壁281和第八风道壁282之间的流路,进而第二出风口232与风机出风口32连通。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所述切换阀组件40还包括第四切换阀44,所述第四切换阀44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如图9所示,当所述第四切换阀44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231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断开,所述室外连通口24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连通;如图4所示,当所述第四切换阀44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231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连通,所述室外连通口24与所述风机出风口32断开。
可以理解,通过设置第四切换阀44,第四切换阀44可以用于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是向室内排风还是向室外排风,进而配合第一切换阀41、第二切换阀42和第三切换阀43后,除了实现前述的六种工作模式外,还能实现以下两种工作模式,以下两种工作模式均为排风模式,污风从室外连通口24排出,具体为(仍以风机进风口31朝向的一侧为后侧为例):
污风从后侧吸入,参考图10,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三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七位置。
污风从前侧吸入,参考图9,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七位置。
也即,本申请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控制第一切换阀41、第二切换阀42、第三切换阀43和第四切换阀44的活动便可实现至少八种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还使得整体结构简单易得,不设置需要太多的控制阀。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为实现第四切换阀44的切换功能,所述第一出风口231与所述室外连通口24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23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九风道壁251和第十风道壁252,第九风道壁251和第十风道壁252由后盖25形成,所述壳体20内还形成有第十一风道壁265,第十一风道壁265由进风箱26形成,并且后盖25与进风箱26组合连接后,所述第十一风道壁265与所述第十风道壁252对应且间隔设置,第十一风道壁265向室外连通口24所在的方向倾斜延伸。
第四切换阀44具有相对的第四连接端441和第四自由端442,所述第四连接端44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31与所述室外连通口24之间,如图9所示,当所述第四切换阀44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四自由端442与所述第九风道壁251抵接,此时第四切换阀44挡住了第九风道壁251和第十风道壁252之间的流路,进而将第一出风口231和风机出风口32断开,同时因为第四切换阀44没有挡住第十风道壁252和第十一风道壁265之间的流路,进而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出风口32连通,实现污风排出。如图4所示,当所述第四切换阀44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四自由端442与所述第十一风道壁265抵接,此时第四切换阀44挡住了第十风道壁252和第十一风道壁265之间的流路,进而将室外连通口24与风机出风口32断开,同时因为第四切换阀44没有挡住第九风道壁251和第十风道壁252之间的流路,进而第一出风口231和风机出风口32连通,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的后侧出风。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所述第一出风口231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232内还设有空气处理模块50,空气处理模块50可以为加湿模块、除湿模块、除菌模块、熏香模块等等,具体的空气处理模块50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31和第二出风口232中只有一者设置由空气处理模块50,进而根据是否需要对空气进行处理而先择相应的出风口23。比如空气处理模块50为加湿模块,该新风加湿模块设置在第二出风口232内,在新风模式下,当需要对新风进行加湿时,可以控制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进而新风能够从第二出风口232吹出并被加湿。当不需要对新风进行加湿时,可以控制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同时控制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八位置,进而新风能够从第一出风口231直接吹到室内,而不会被加湿模块加湿。
可以理解,通过设置空气处理模块50,不仅能够对空气进行相应处理,还增加了工作模式的多样性,使得用户能够体验更多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2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风机进风口31朝向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进风口221、所述室外连通口24和所述第一出风口231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进风口22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32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可以理解,通过使第一进风口221、室外连通口24和第一出风口231位于同一侧,有利于第一切换阀41和第四切换阀44的相互配合,使得在不引进新风的情况下,室外连通口24可以用于排出污风,并且在第一切换阀41的阻挡下,排到室外连通口24处的污风不会被风机进风口31重新吸入。
综上,本申请空气处理通过第一切换阀41、第二切换阀42、第三切换阀43和第四切换阀44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以下八种工作模式,八种模式所对应的切换阀位置如下:
一、两种新风模式:
新风向前吹出模式,参考图4,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切换阀42位置不限,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第四切换阀44位置不限。
新风向后吹出模式,参考图3,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切换阀42位置不限,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八位置。
二、四种内循环模式:
内循环风后进前出模式,参考图5,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第四切换阀44位置不限。
内循环风后进后出模式,参考图8,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八位置。
内循环风前进前出模式,参考图6,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三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六位置,第四切换阀44位置不限。
内循环风前进后出模式,参考图7,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三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八位置。
三、两种排风模式:
污风从后侧吸入,参考图10,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三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七位置。
污风从前侧吸入,参考图9,此时第一切换阀4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42处于第四位置,第三切换阀43处于第五位置,第四切换阀44处于第七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该新风空调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该空气处理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新风空调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和室外连通口,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风机,安装于所述风腔内,并具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以及,
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所述风腔内,并包括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在所述风腔内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切换阀在所述风腔内活动而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断开,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连通;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风口断开;
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打开;当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关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所述第一风道壁和所述第二风道壁分别位于所述风机进风口的两侧,所述第一风道壁具有远离所述风机的第一抵接端,所述第二风道壁具有远离所述风机的第二抵接端;
所述室外连通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相邻设置,并与所述风机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二风道壁之间还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连通口连通;
第一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室外连通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
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抵接端抵接;当所述第一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抵接端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端和/或所述第二抵接端向所述第一连接端所在的方向倾斜延伸;
和/或,所述第一抵接端与所述室外连通孔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风道壁和第四风道壁,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第四风道壁和所述第二风道壁之间;
所述第二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四风道壁上,当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三风道壁抵接;当所述第二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壁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切换阀组件还包括第三切换阀,所述第三切换阀对应所述风机出风口设置,并具有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
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
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室外连通口均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出风口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风道壁和第六风道壁,所述壳体还形成有相连接的第七风道壁和第八风道壁,所述第七风道壁与所述第五风道壁对应并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延伸,所述第八风道壁与所述第六风道壁对应并向所述第二出风口延伸,所述第七风道壁和所述第八风道壁之间的连接点对应所述风机出风口设置;
所述第三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三连接端和第三自由端,所述第三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七风道壁和所述第八风道壁之间,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三自由端与所述第六风道壁抵接;当所述第三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三自由端与所述第五风道壁抵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切换阀组件还包括第四切换阀,所述第四切换阀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
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
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外连通口与所述风机出风口断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室外连通口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九风道壁和第十风道壁,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十一风道壁,所述第十一风道壁与所述第十风道壁对应且间隔设置;
第四切换阀具有相对的第四连接端和第四自由端,所述第四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室外连通口之间,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四自由端与所述第九风道壁抵接;当所述第四切换阀处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四自由端与所述第十一风道壁抵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内还设有空气处理模块。
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02222105797.4U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Active CN2183487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5797.4U CN218348746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5797.4U CN218348746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48746U true CN218348746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914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05797.4U Active CN218348746U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487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1146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112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4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348746U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新风空调
CN210511918U (zh) 空调柜机
CN21811992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7151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818652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4841206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09306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963388A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11601005U (zh) 一种空间布局合理的新风装置
CN212319902U (zh) 新风装置、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508793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0740549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140921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06192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71325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2020590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06192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09625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2006192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397677U (zh) 风管机
CN218972768U (zh) 一种出风均匀的新风空调内机
CN21351413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