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97677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97677U CN220397677U CN202321670992.XU CN202321670992U CN220397677U CN 220397677 U CN220397677 U CN 220397677U CN 202321670992 U CN202321670992 U CN 202321670992U CN 220397677 U CN220397677 U CN 2203976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heat exchange
- suction
- fa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43 sile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管机。该风管机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吸风风扇部和热交部,其中热交部包括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热交换器,气流能沿外壳的宽度方向从流经热交部,其中风管机还包括送风风扇部,在宽度方向中,热交部布置在吸风风扇部和送风风扇部之间,吸风风扇部一个或多个吸风风扇,并且送风风扇部包括一个或多个送风风扇,其中送风风扇为离心风扇。风管机可以利用位于热交部出风侧的离心风扇的高静压,实现远距离送风,从而应对大面积空间的空调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安装在室内空间中的风管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风管机是一种常见类型的空调室内机。风管机通常包括外壳以及位于外壳内的主隔板。主隔板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了两个部分:热交部和置于热交部上游进风侧的风扇部。风扇部主要包括多个风扇及其驱动器,而热交部主要包括热交换器和排水盘等部件。气流在风扇部中的风扇的抽吸作用下穿过主隔板中的贯通口进入热交部,进而流过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最后通过风管机外壳上的出风口送到室内空间,由此实现室内空气温度的调适处理。
在这些风管机中,风扇部通常布置在热交部的上游,即,风扇部紧邻外壳的进风口设置,在这种情况下风扇引起的气流在外壳的出风口处的静压相对较小,这对于风管机的送风距离是不利的。
此外,在另一些现有的风管机中,热交部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分别布置有贯流风扇,然而这样的风管机仍存在静压不足、送风距离短的问题,无法满足大面积空间的送风距离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一些商用环境大空间的送风距离要求。
此外,一些风管机在热交换器的一侧并排设置五个或六个风扇,并列排布的风扇会造成风管机整体外形尺寸变长,包装运输都会产生不便。
为了尽可能地维持合适的风管机外轮廓尺寸,并且提高静压,增加风管机的送风距离,现有的风管机还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该风管机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吸风风扇部和热交部,其中热交部包括沿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热交换器,气流能沿外壳的宽度方向从流经热交部,其中风管机还包括送风风扇部,在宽度方向中,热交部布置在吸风风扇部和送风风扇部之间,吸风风扇部一个或多个吸风风扇,并且送风风扇部包括一个或多个送风风扇,其中送风风扇为离心风扇。
通过在风管机的热交部出风侧布置离心风扇紧靠外壳的出风部送风,风管机可以利用离心风扇的高静压,实现远距离送风,从而应对大面积空间的空调需求。另外,通过在热交部相对两侧均布置风扇部,可以让运转模式更为多变,丰富风管机整机出风的方式并增加风量的档位数,应对用户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风管机包括设置在吸风风扇部和热交部之间的主隔板,吸风风扇部包括沿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吸风风扇,吸风风扇为离心风扇,相邻的两个吸风风扇隔开一段空间布置,该空间构成了吸风风扇部的吸风区,至少一个送风风扇在主隔板上的投影与吸风区在所述主隔板上的投影范围重叠,由此使得在宽度方向,至少一个送风风扇与吸风区对齐地布置。
送风风扇与吸风区在主隔板上的投影重叠,送风风扇与吸风风扇在宽度方向上错位布置,由此,可以尽可能避免送风风扇遮挡来自上游的气流,使得送风气流更为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风管机的外壳包括新风口,新风口设置成使新风口的流出侧与送风风扇部气流流通,或者与吸风风扇部气流流通。另一方面,新风口的流入侧与外壳的外侧的环境空间连通。或者,新风口的流入侧可与外壳的外侧的新风设备的气流出口部流体连通。新风口的布置实现了新风导入功能。当新风口与新风设备连接时,新风设备开启后可以对下游的风管气流进行助力,有助于新风出风,并且也能对新风出风量、新风风速等进行调节,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空气调节系统功能的多样化。当新风口的流出侧与吸风风扇部气流流通时,新风将流经热交换器再进入室内,这样新风气流可以被热处理,从而以避免新风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吸风风扇的风扇叶轮具有第一叶轮外径,送风风扇的风扇叶轮具有第二叶轮外径,第一叶轮直径可以等于第二叶轮直径。或者,第二叶轮直径小于第一叶轮直径;这种设置特别有利于在风管机整机性能提升的基础上满足用户对设备的静音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风管机包括主隔板,主隔板位于吸风风扇部和热交部之间,单个送风风扇的壳体在主隔板上的投影与吸风风扇的风扇出风口在主隔板上的投影设定成不重叠。或者,单个送风风扇的壳体在主隔板上的投影与吸风风扇的风扇出风口在主隔板上的投影设定成部分重叠,并且在长度方向上重叠部分的长度为L,而吸风风扇的风扇出风口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L1,其中L<L1*1/2。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对从吸风风扇部送到热交部、再经过热交部流到送风风扇的壳体的气流的遮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气流吹经过送风风扇的壳体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吸风风扇部包括N个吸风风扇,送风风扇部包括M个送风风扇,N和M为正整数。其中N等于M;或者M小于N。当送风风扇的数量相比吸风风扇较少时,能够在实现整机性能提升的基础上更好地应对用户对运转声音的高要求,改善风管机的静音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热交部还包括管路部,管路部包括排水部件、冷媒管部以及阀,管路部沿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在热交部中的热交换器一侧,其中,一个送风风扇的壳体的在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通过管路部。利用管路部靠近热交部的出风侧的空间,将这部分空间用作送风风扇部的一部分,增加了送风风扇的设置空间,从而能更多地设置送风风扇,从而进一步提高送风风量,提高风管机的整机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风管机包括用于允许气流流出外壳的出风口,出风口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吸风风扇部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这样,风管机的出风口的面积被扩大,风管机整机的出风效率更高,能够更快更均匀地将气流送入室内空间,对室内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另外,出风面板可以被对称化设计,外形也更美观。或者,出风口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大于热交换器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吸风风扇为采用贯流风扇。由此,可以减少风管机的宽度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风管机设置成能独立地对吸风风扇和送风风扇进行控制,以便于可选地打开吸风风扇和送风风扇中的一者或者同时打开吸风风扇和送风风扇。吸风风扇和送风风扇的独立控制使得风管机具备更多样化的控制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风管机设置成能单独打开送风风扇,使气流通过新风口引入。这样,风管机可以具备专门的新风引入模式,或者在风管机换热功能运转情况下在常规温度调适的气流中补充一定量的新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风管机的新风口可以设置风阀,风阀受控地被打开、关闭或开度调节。新风口风阀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新风进入量的调节,更好地应对用户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吸风风扇部和/或送风风扇部与热交部之间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吸风风扇部、送风风扇部以及热交部被模块化地构成,通过各部分可以方便的组装,根据设计风管机容量,通过选配不同吸风风扇部、送风风扇部,并且热交部也可以根据不同容量调整为不同大小,风管机的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也避免了一体化的机器捆包体积过大的问题,用户可以方便地在安装现场进行风管机的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考结合附图来考虑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述描述,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风管机内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风管机的侧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风管机的侧剖视图。
图4示出了包括风管机和新风装置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系统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风管机
2外壳
3 主隔板
5 新风口
6风阀
10吸风风扇部
11,11’吸风风扇
12驱动器
15吸风区
20热交部
21,21’热交换器
30送风风扇部
31送风风扇
32驱动器
50管路部
60 电气盒
D1 第一叶轮外径
D2 第一叶轮外径
70 新风设备
80调湿单元
A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风管机1的内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风管机1的主体的外形由风管机1的外壳2限定,由外壳2形成的主体的总体形状基本为矩形立方体。在以下描述中,术语“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将参照图1所示俯视图中所示方向进行理解,图1所示的横向方向X为风管机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纵向方向Y为风管机1的“宽度方向”,其中通过风管机1的气流主要沿纵向方向Y从风管机1的外壳2的一个侧部经过其中的热交部流向另一侧部。通常,如图1所示,风管机1的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风管机1的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宽度方向”的尺寸也可大于“长度方向”的尺寸。
如图1所示,风管机1包括设置在外壳2内的吸风风扇部10、热交部20和送风风扇部30。吸风风扇部10和送风风扇部30位于热交部20的相对两侧,即,吸风风扇部10位于热交部20的进风侧,而送风风扇部30位于热交部20的出风侧。换言之,在风管机1的主体内,热交部20位于吸风风扇部10和送风风扇部30之间。在风管机1执行换热模式的过程中,气流将沿风管机的外壳2的宽度方向从热交部20的进风侧流入,并从出风侧流出。
吸风风扇部10包括一个或多个吸风风扇11以及驱动器12,而送风风扇部30包括一个或多个送风风扇31以及驱动器32。较佳地,在风管机1的外壳2中设有主隔板3,主隔板3位于吸风风扇部10和热交部20之间,主隔板3沿长度方向从主体外壳2的图1所示的左侧部延伸到右侧部。在较佳实施例中,主隔板3是吸风风扇部30和热交部20的分隔部。主隔板3具有贯通口允许气流流过。
在图1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风管机1中的吸风风扇部10和送风风扇部30具有相同的风扇数量。具体地,吸风风扇部10包括三个吸风风扇11,这三个吸风风扇11由一个驱动器12驱动,驱动器12的一侧布置一个吸风风扇11,另一侧布置两个吸风风扇11。对应于这三个吸风风扇11,主隔板3上设置三个贯通口,风扇的出风口与贯通口位置和大小对应设置,以允许主隔板与吸风风扇11装配在一起实现气流流通。送风风扇部30包括三个送风风扇31,三个送风风扇31由一个驱动器32驱动,驱动器32的一侧布置一个送风风扇31,另一侧布置两个送风风扇32。
或者,在替代实施例中,吸风风扇部10包括N个吸风风扇11,送风风扇部30包括M个送风风扇31,N、M均为正整数,较佳地,设定成M小于N,也就是说,风管机1内送风风扇31的数量少于吸风风扇11的数量。送风风扇31的数量较少,能够在实现整机性能提升的基础上更加好地应对用户对运转声音的高要求,改善风管机1的静音效果。
特别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1中的送风风扇部30的送风风扇31为离心风扇。对于离心风扇,通常气流平行于风扇转轴的延伸方向进入风扇的壳体,经过风扇叶片的加速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垂直于转轴延伸方向离开离心风扇。离心风扇由于利用高速旋转的风扇叶片使气体加速,然后改变流向使动能转换成了势能,因此,离心风扇的出风口具有相对较高的静压,由此风管机能够提供更远的送风距离。
吸风风扇11的风扇叶轮具有第一叶轮外径D1,而送风风扇31的风扇叶轮具有第二叶轮外径D2,第一叶轮外径D1和第二叶轮外径D2可以相等,如图2所示的那样。或者,较佳地,送风风扇31的第二叶轮外径D2小于吸风风扇11的第一叶轮外径D1,这样在实现整机性能提升的基础上更加好地应对用户对运转声音的高要求,改善风管机1的静音化。
如图1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吸风风扇部10的三个吸风风扇11沿着风管机1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如图2所示,这些吸风风扇11可为离心风扇。每两个相邻的吸风风扇11隔开一段空间布置,该空间构成了吸风风扇部10的吸风区15,气流能够在吸风风扇的吸风作用下从主体的外壳2的进风口到达吸风区15,再从吸风区15被吸入吸风风扇11,再由吸风风扇11送向热交部20。为了减少对气流的阻碍,从图1中可以看到,一个送风风扇在主隔板上的投影与吸风区15在主隔板上的投影重叠,这样,使得送风风扇31与吸风区15在宽度方向上基本对齐。理想地,送风风扇31的壳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吸风区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在对齐。这样,由吸风风扇11送出的气流更能集中于送风风扇31的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侧部上,由于离心风扇的进风口是在壳体侧部,因此,由吸风风扇11送出的大部分的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送风风扇31,气流路径上的阻力更小,气流能够由送风风扇31输送到更远的位置。
较佳地,送风风扇31的壳体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吸风区15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也就是说,送风风扇31的壳体在主隔板上的投影完全落在吸风区15在主隔板上的投影的区域范围之内,这样,整个送风风扇的外壳2都落在了吸风区15沿宽度方向延伸覆盖的区域中,使得送风风扇部30中的离心风扇的进风更顺畅。
图1所示平面为风管机1的主体的平行于长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所在的平面,观察该平图,较佳地,至少一个送风风扇31(例如图1中间的一个送风风扇31)的壳体与吸风风扇11的出风口在长度方向上的延伸尺度设置成相互不重叠。换言之,以主隔板3作为投影面观察,送风风扇31在主隔板3上投影与吸风风扇11的出风口在主隔板3上的投影不重叠。但为了使风管机1的外形轮廓相对紧凑,也可以将单个送风风扇31的壳体在主隔板3上的投影与吸风风扇11的风扇出风口在主隔板3上的投影设定成部分重叠,也就是说将两者在长度方向上的延伸尺度设置成部分重叠,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两者的重叠部分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L,而吸风风扇11的风扇出风口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L1,优选地,L小于L1的一半,即L<L1*1/2,更优地,L<L1*1/3。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对从吸风风扇部10送到热交部20、再经过热交部20流到送风风扇31的壳体的气流的遮挡,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气流经过送风风扇31的壳体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1中设置主隔板3,并且送风风扇11送出的气流集中通过主隔板3上对应的贯通孔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主隔板上的贯通孔也可被视作为风扇出风口,贯通孔的大小较佳地也应满足上述要求。
此外,如图1所示,风管机1的热交部20还包括管路部50,该管路部50布置在热交部20中热交换器2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管路部50主要包括排水部件、冷媒管部以及阀,用于对风管机1内的冷媒流动进行控制。较佳地,最靠近管路部50的送风风扇31的壳体在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A通过该管路部50。一方面,送风风扇31在壳体的侧部,这样,减少了送风风扇31的壳体对气流的遮挡,另一方面,利用了管路部50相对应的位置来增设送风风扇,能够扩大风管机1的整体送风风量。
图4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风管机1的系统示意框图。可以看到,由于一个送风风扇31的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A落在了管路部50的区域中,而在管路部50的另一侧,吸风风扇部11还包括设置在长度方向的侧部的电气盒60,这样,风管机外壳2上的允许气流流出风管机1的主体出风口的长度W1(即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位于热交部20的进风侧的吸风风扇部30的长度W2(即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在热交部20的出风侧对应于管路部50的区域也被用于了送风风扇部30的一部分。这样,风管机1的出风口可以在侧部上做得尽可能大,例如在尺寸W1的范围内都做成出风口,这样,出风口的面积相较于现有的方案被扩大例如近30%,整机的出风效率更高,能够更快更均匀地将气流送入室内空间,对室内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另外,外壳2上的出风面板可以被对称化设计,外形也会更美观。
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吸风风扇部中的吸风风扇11’也可以采用贯流风扇。在贯流风扇中,风扇壳体部分敞开使气流径向进入风扇。贯流风扇能够更均匀地将气流送向热交换器21’以进行热交换。
如图4所示,空气调节系统在风管机1的主体的一个侧部设置了新风口5,该新风口5的流出侧与送风风扇部30气流流通,而新风口5的流入侧可与主体外侧的环境空间连通。或者,如图所示,新风口5的流入侧与主体外部的新风设备70的气流出口流体连通,从而向风管机1提供新风气流。此外,新风设备70与风管机1之间还可以加设调湿单元80。新风气流可以通过新风口5流入后与经过热交部20的温度调适的气流结合在一起,随后被送风风扇31送出风管机1。
对于同时具有吸风风扇部10和送风风扇部30的风管机1,风管机1被设置成能独立地对两个风扇部10、30中的风扇11、31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除了吸风风扇11和送风风扇31同时打开的运行模式之外,风管机1可以进行控制只打开吸风风扇11不打开送风风扇31,或者,只打开送风风扇31不打开吸风风扇11。例如,在后一种运行模式下,可以主要地经由新风口5、送风风扇部30向室内提供新风气流。
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风管机1可以设置成对吸风风扇11和送风风扇31各自的转速进行独立的调节。
在如图4所示的系统中,当风管机1设置成单独打开送风风扇31时,风管机1可以将气流通过新风口引入,从而风管机1可实现专门的新风功能。
通过单独地控制吸风风扇11和送风风扇31,可以实现风管机1的多种模式操作,也可以根据使用场地要求和客户确定需求对风管机1进行控制。
为了方便地控制风管机1的新风功能,可以在如图4所示的新风口5处设置风阀6,风管机1中的控制装置可以控制风阀6打开或关闭,从而根据指令控制是否提供新风,另外也可以对风阀6进行开度调节从而控制新风的风量。
在替代实施例中,风管机的各部分可以构造成具有模块化的结构,吸风风扇部和/或送风风扇部与热交部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即,吸风风扇部、送风风扇部以及热交部的一个或相邻的两个具有独立的壳体及模块互连装置,由此使吸风风扇部和/或送风风扇部与热交部之间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吸风风扇部、送风风扇部以及热交部三个模块化的子部件可以在安装现场方便地组装成风管机。根据设计的风管机容量,用户可以选配不同吸风风扇部、送风风扇部,并且热交部也可以根据不同容量进行调整,风管机的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也避免了一体化的风管机捆包体积过大的问题。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1,解决了风管机1出风口静压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更远的送风距离,从而能够应对较大室内面积的要求,例如更适用于大空间的商用环境。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风管机,所述风管机包括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吸风风扇部和热交部,
其中所述热交部包括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热交换器,气流在所述风扇部的驱动下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流经所述热交部进行热交换,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管机还包括送风风扇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中,所述热交部布置在所述吸风风扇部和所述送风风扇部之间,
所述吸风风扇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吸风风扇,并且所述送风风扇部包括一个或多个送风风扇,
其中所述送风风扇为离心风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主隔板,所述主隔板位于所述吸风风扇部和所述热交部之间,
所述吸风风扇部包括沿所述外壳的所述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吸风风扇,所述吸风风扇为离心风扇,
相邻的两个所述吸风风扇隔开一段空间布置,所述空间构成了所述吸风风扇部的吸风区,其中在所述宽度方向,至少一个所述送风风扇在所述主隔板上的投影与所述吸风区在所述主隔板上的投影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在所述外壳上设置成使所述新风口的流出侧布置成与所述送风风扇部气流流通,或者与所述吸风风扇部气流流通,
所述新风口的流入侧与所述外壳的外侧的环境空间连通,或者与所述外壳的外侧的新风设备的气流出口部流体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风扇的风扇叶轮具有第一叶轮外径,所述送风风扇的风扇叶轮具有第二叶轮外径;
所述第一叶轮外径等于所述第二叶轮外径,或者
所述第二叶轮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叶轮外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主隔板,所述主隔板位于所述吸风风扇部和所述热交部之间,单个所述送风风扇的壳体在主隔板上的投影与所述吸风风扇的风扇出风口在所述主隔板上的投影设定成:
不重叠;或者
部分重叠,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重叠部分的长度为L,所述风扇出风口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L1,其中L<L1*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风扇部包括N个吸风风扇,所述送风风扇部包括M个送风风扇,N和M为正整数,其中:
N等于M;或者
M小于N。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部还包括管路部,所述管路部包括排水部件、冷媒管部以及阀,所述管路部沿所述外壳的所述长度方向布置在所述热交部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
其中,一个所述送风风扇的壳体的在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通过所述管路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用于允许气流流出所述外壳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吸风风扇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或者所述出风口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风扇为贯流风扇。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设置成能独立地对所述吸风风扇和所述送风风扇进行控制,以便于可选地打开所述吸风风扇和所述送风风扇中的一者或者同时打开所述吸风风扇和所述送风风扇。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设置成单独控制所述送风风扇运行,使气流通过所述新风口引入。
12.如权利要求3或1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口设有风阀,所述风阀受控地被打开、关闭或开度调节。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风扇部和/或所述送风风扇部与所述热交部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0992.XU CN220397677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风管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0992.XU CN220397677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风管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97677U true CN220397677U (zh) | 2024-01-26 |
Family
ID=89604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70992.XU Active CN220397677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风管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97677U (zh) |
-
2023
- 2023-06-28 CN CN202321670992.XU patent/CN22039767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11468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KR100628042B1 (ko) | 환기시스템 | |
CN215982860U (zh) | 新风装置和柜式空调器 | |
CN220397677U (zh) | 风管机 | |
JP2009174790A (ja) |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機 | |
WO2023246547A1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0805959A (zh) | 可控制引风量和风向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8119929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8644896B (zh) |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402695U (zh) | 空调一体机 | |
WO2023065692A1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3272899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2319904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601005U (zh) | 一种空间布局合理的新风装置 | |
CN214841206U (zh) | 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WO2022165999A1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2003021386A (ja) |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風向制御方法 | |
CN11386487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397898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895511A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14194771A1 (zh) | 空调送风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 | |
CN217715175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17715176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1371325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