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8657U - 水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8657U
CN218328657U CN202222449636.7U CN202222449636U CN218328657U CN 218328657 U CN218328657 U CN 218328657U CN 202222449636 U CN202222449636 U CN 202222449636U CN 218328657 U CN218328657 U CN 218328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ing
heat exchange
flow channel
end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963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国基
梁志斌
陈沛辉
姚佳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ao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ao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ao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ao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963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8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8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8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流道和容纳腔,所述壳体一侧形成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流道的两端连通,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换热流道和多个过液腔,多个所述换热流道相对设置,所述多个换热流道对称分布在所述容纳腔的两侧,所述过液腔用于连通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流道;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发热体用于加热流经所述换热流道的液体。通过在发热体两侧布置多个相对设置的换热流道,并形成多个过液腔使多个换热流道连通,一方面使得装置获得了更大的换热面积,避免发热体热量损失到流道外,另一方面增加了流道总体路程,从而延长了换热时间,提高了装置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水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加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室温的清洁流体不能提供最佳的清洁效果,因此目前热水作为一种高效去污及消毒的介质常应用于清洁设备上。
市面上已有以热水作为清洁流体的清洁装置,但这些设备需要持续供电而在工作时保持电源线连接,受到电线的长度与缠绕等因素的限制,不利于长时间使用;另一方面,清洁装置自有的水加热装置不能移动,一般不能适用于其他的清洁装置中,经济效益较低。
因此目前更多地采用独立的水加热装置,能够在多种场景、产品中使用,灵活方便,使用率高。但现有的水加热装置,普遍存在导热速率慢,导热不均匀的问题,由于其单位体积内流道集成程度很低,由此导致其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时长不足,因此为提高换热能力,相应地使用太多的加热芯片,使得所用材料增多,重量较大,造价相对较高,占用空间较大,令拆装及维修方便也不太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流道集成程度低,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时长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水加热装置。
一种水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流道和容纳腔,所述壳体一侧形成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流道的两端连通,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换热流道和多个过液腔,多个所述换热流道相对设置,所述多个换热流道对称分布在所述容纳腔的两侧,所述过液腔用于连通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流道;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发热体用于加热流经所述换热流道的液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加热装置,通过在发热体两侧布置多个相对设置的换热流道,并形成多个过液腔使多个换热流道连通,一方面使得装置获得了更大的换热面积,避免发热体的热量损失到流道以外的空间,使能耗降低,另一方面增加了流道总体路程,从而延长了换热时间,提高了装置的换热效率;此外流道结构精巧,采用双层流道夹住发热体的方法,实现了更小的结构与更大的发热功率之间合理的协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换热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换热体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换热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所述第一端盖、所述换热体和所述第二端盖围合形成所述流道,所述换热体设有多个所述换热流道和所述容纳腔。通过在换热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一方面使得形成多个过液腔连通换热体内的换热流道,另一方面可对放置发热体的容纳腔进行密封,可防止发热体意外进水或意外摔落,此外,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与换热体之间可拆卸连接,使得水加热装置能灵活拆装,大大方便了维修和清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第三换热流道和第四换热流道,所述换热体包括换热体本体、导热板组件和分隔板,所述导热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换热体本体上,所述导热板组件与所述换热体本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对设置,所述分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体本体和所述导热板组件之间,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换热部分隔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四换热流道,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二换热部设有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通过将导热板组件设置在换热体本体上形成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内通过分隔板形成第一换热流道和第四换热流道,第二换热部内通过分隔板形成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三换热流道,换热体内流道结构紧凑,换热流道对称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体两侧的流道内的低温水流受热的均匀性,通过导热板组件与发热体充分进行热交换,能避免发热体的大部分热损失到换热流道之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板组件包括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热板与所述换热体本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导热板与所述换热体本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发热体相适配。通过在换热体本体内设有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第一导热板、换热体本体内壁和第二导热板围合形成安装腔使得发热体能够适配安装,发热体与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贴合,通过第一导热板与第二导热板将热量传递,使得热量被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中换热流道中的低温液体所吸收,减少热能损失到换热流道之外,从而达到提高加热液体的效率和降低电能成本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板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导热板朝向所述第二换热流部的一侧设有多个导热筋,所述导热筋沿所述导热板组件长度方向设置。通过导热筋的设置,导热筋一方面对水道起引流作用,能够使液体在换热流道中流动得更加顺畅,另一方面还能使导热部位与水流接触面积增大,使水流更快带走加热体传递到导热板组件上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加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盖体和第一容置壳,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换热体上,所述第一容置壳设置在所述盖体靠近所述换热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容置壳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适配,所述第一端盖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四换热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换热体围合形成第一过液腔,所述第一过液腔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通过第一端盖的设置,进液口与第一换热流道相对,出液口与第二换热流道相对,低温液体将从第一换热流道进入换热体内,并从第四换热流道离开换热体,第一端盖设有与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三换热流道的第一容置壳,当第一端盖与换热体连接时,围合形成第一过液腔可连接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三换热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盖包括连接盖和基座,所述连接盖的面板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相适配,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相适配,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相适配,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相适配,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第二容置壳和第三容置壳,所述第二容置壳和所述第三容置壳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上,所述第二容置壳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容置壳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对应设置,所述连接盖一侧与所述换热体连接,所述连接盖另一侧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连接盖与所述基座围合形成第二过液腔和第三过液腔,所述第二过液腔与所述第三过液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过液腔、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三过液腔、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四换热流道依次连通。通过设置连接盖和基座,连接盖和基座围合形成第二过液腔和第三过液腔,同时连接盖上设有多个换热流道相适配的多个开口,使得第一换热流道能够经第二过液腔与第二换热流道连通,第三换热流道能够经第三过液腔与第四换热流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为PTC加热元件。PTC加热元件是一种特种陶瓷材料,具备恒温发热特点,同时PTC加热元件体积不大,常用于小功率加热场景,与传统的电热丝,电热管,远红外石英加热器相比,具有自动控温,使用电压范围广,安全可靠,寿命长等优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体的材料为铝。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铝的导热能力比铁大三倍,是理想的热交换、散热材料,以铝作为换热体的材料,还充分利用了铝具有质轻,耐腐蚀、可塑性高的优点,铝制换热体与发热元件压紧后的贴附效果更好,使导热更充分,并能为发热元件提供防水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体还包括若干螺丝孔柱,所述螺丝孔柱设置在所述换热体本体的侧壁上,所述螺丝孔柱沿所述换热体本体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设有与所述螺丝孔柱相适配的螺丝孔。通过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设置与换热体上螺丝孔柱相适配的螺丝孔,使用螺丝锁紧实现了第一端盖、换热体和第二端盖的固定连接。螺栓连接是属于紧固件连接,相比其他的连接方式,具有装拆方便,利于检修的优点,还可以增加预紧力防止松动,不会引起连接处材料成分相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换热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加热元件设置在换热体内难以实现密封保护,一旦第一端盖与换热体之间的密封不良,水就会在第一端盖与换热体的结合处渗透并接触到加热元件,通过在换热体与第一端盖之间设置密封圈,从而降低液体泄漏的可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换热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通过在换热体与第二端盖之间设置密封圈,使换热体与第二端盖之间间隙得到密封,降低液体泄漏的可能性,避免加热元件进水而发生漏电事故,能提高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盖和所述基座之间设有围绕所述第二容置壳和/或所述第三容置壳的第三密封圈。通过在第二容置壳和/或第三容置壳外侧设置密封圈,可提高连接盖和基座之间连接的密封效果,防止液体外漏,保证加热装置中液体流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水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水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换热体的立体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盖的立体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水加热装置的第一剖面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端盖的爆炸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水加热装置的第二剖面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水加热装置的第三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101容纳腔,102进液口,103出液口,104第一换热流道,105第二换热流道,106第三换热流道,107第四换热流道,108第一过液腔,109第二过液腔,110第三过液腔,11换热体,111换热体本体,112导热板组件,1121第一导热板,1122第二导热板,113分隔板,114导热筋,12第一端盖,121盖体,122第一容置壳,13第二端盖,131连接盖,132基座,1321基座本体,1322第二容置壳,1323第三容置壳;
2发热体,21加热芯,22导线;
3第一密封圈;
4第二密封圈;
5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水加热装置。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水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设有流道和容纳腔101,壳体1一侧形成有进液口102和出液口103,进液口102和出液口103分别与流道的两端连通,流道包括多个换热流道和多个过液腔,多个换热流道相对设置,多个换热流道对称分布在容纳腔101的两侧,过液腔用于连通两个相邻的换热流道;发热体2,发热体2设置在容纳腔101内,发热体2用于加热流经换热流道的液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加热装置,通过在发热体2两侧布置多个相对设置的换热流道,并形成多个过液腔使多个换热流道连通,一方面使得装置获得了更大的换热面积,避免发热体2的热量损失到流道以外的空间,使能耗降低,另一方面增加了流道总体路程,从而延长了换热时间,提高了装置的换热效率;此外流道结构精巧,采用双层流道夹住发热体2的方法,实现了更小的结构与更大的发热功率之间合理的协调。
如图2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包括换热体11、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换热体11一端与第一端盖12连接,换热体11的另一端与第二端盖13连接,第一端盖12、换热体11和第二端盖13围合形成流道,换热体11设有多个换热流道和容纳腔101。通过在换热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一方面使得形成多个过液腔连通换热体11内的换热流道,另一方面可对放置发热体2的容纳腔101进行密封,可防止发热体2意外进水或意外摔落,此外,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与换热体11之间可拆卸连接,使得水加热装置能灵活拆装,大大方便了维修和清洁。
如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换热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104、第二换热流道105、第三换热流道106和第四换热流道107,换热体11包括换热体本体111、导热板组件112和分隔板113,导热板组件112设置在换热体本体111上,导热板组件112与换热体本体1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相对设置,分隔板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隔板113分别设置在换热体本体111和导热板组件112之间,分隔板113将第一换热部分隔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04和第四换热流道107,分隔板113将第二换热部设有第二换热流道105和第三换热流道106。通过将导热板组件112设置在换热体本体111上形成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内通过分隔板113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04和第四换热流道107,第二换热部内通过分隔板113形成第二换热流道105和第三换热流道106,换热体11内流道结构紧凑,换热流道对称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体2两侧的流道内的低温水流受热的均匀性,通过导热板组件112与发热体2充分进行热交换,能避免发热体2的大部分热损失到换热流道之外。
如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热板组件112包括第一导热板1121和第二导热板1122,第一导热板1121和第二导热板1122相对设置,第一导热板1121与换热体本体1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换热部,第二导热板1122与换热体本体1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换热部,第一导热板1121和第二导热板1122的内侧壁围合形成容纳腔101,容纳腔101与发热体2相适配。通过在换热体本体111内设有第一导热板1121和第二导热板1122,第一导热板1121、换热体本体111内壁和第二导热板1122围合形成安装腔使得发热体2能够适配安装,发热体2与第一导热板1121和第二导热板1122贴合,通过第一导热板1121与第二导热板1122将热量传递,使得热量被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中换热流道中的低温液体所吸收,减少热能损失到换热流道之外,从而达到提高加热液体的效率和降低电能成本的效果。
如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热板1121朝向第一换热部的一侧和/或第二导热板1122朝向第二换热流部的一侧设有多个导热筋114,导热筋114沿导热板组件112长度方向设置。通过导热筋114的设置,导热筋114一方面对水道起引流作用,能够使液体在换热流道中流动得更加顺畅,另一方面还能使导热部位与水流接触面积增大,使水流更快带走加热体传递到导热板组件112上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加热效果。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端盖12包括盖体121和第一容置壳122,盖体121设置在换热体11上,第一容置壳122设置在盖体121靠近换热体11的一侧,第一容置壳122与第二换热部相适配,第一端盖12开设有进液口102和出液口103,进液口102与第一换热流道104连通,出液口103与第四换热流道107连通,第一端盖12与换热体11围合形成第一过液腔108,第一过液腔108用于连通第二换热流道105和第三换热流道106。通过第一端盖12的设置,进液口102与第一换热流道104相对,出液口103与第二换热流道105相对,低温液体将从第一换热流道104进入换热体11内,并从第四换热流道107离开换热体11,第一端盖12设有与第二换热流道105和第三换热流道106的第一容置壳122,当第一端盖12与换热体11连接时,围合形成第一过液腔108可连接第二换热流道105和第三换热流道106。
如图6至图8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端盖13包括连接盖131和基座132,连接盖131的面板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换热流道104相适配,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流道105相适配,第三开口与第三换热流道106相适配,第四开口与第四换热流道107相适配,基座132包括基座本体1321、第二容置壳1322和第三容置壳1323,第二容置壳1322和第三容置壳1323设置在基座本体1321上,第二容置壳1322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应设置,第三容置壳1323与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对应设置,连接盖131一侧与换热体11连接,连接盖131另一侧与基座132连接,连接盖131与基座132围合形成第二过液腔109和第三过液腔110,第二过液腔109与第三过液腔110相对设置,第一换热流道104、第一开口、第二过液腔109、第二开口和第二换热流道105依次连通,第三换热流道106、第三开口、第三过液腔110、第四开口和第四换热流道107依次连通。通过设置连接盖131和基座132,连接盖131和基座132围合形成第二过液腔109和第三过液腔110,同时连接盖131上设有多个换热流道相适配的多个开口,使得第一换热流道104能够经第二过液腔109与第二换热流道105连通,第三换热流道106能够经第三过液腔110与第四换热流道107连通。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发热体2为PTC加热元件。PTC加热元件是一种特种陶瓷材料,具备恒温发热特点,同时PTC加热元件体积不大,常用于小功率加热场景,与传统的电热丝,电热管,远红外石英加热器相比,具有自动控温,使用电压范围广,安全可靠,寿命长等优势。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换热体11的材料为铝。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铝的导热能力比铁大三倍,是理想的热交换、散热材料,以铝作为换热体11的材料,还充分利用了铝具有质轻,耐腐蚀、可塑性高的优点,铝制换热体11与发热元件压紧后的贴附效果更好,使导热更充分,并能为发热元件提供防水作用。
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换热体11还包括若干螺丝孔柱,螺丝孔柱设置在换热体本体111的侧壁上,螺丝孔柱沿换热体本体111长度方向设置,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分别设有与螺丝孔柱相适配的螺丝孔。通过在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设置与换热体11上螺丝孔柱相适配的螺丝孔,使用螺丝锁紧实现了第一端盖12、换热体11和第二端盖13的固定连接。螺栓连接是属于紧固件连接,相比其他的连接方式,具有装拆方便,利于检修的优点,还可以增加预紧力防止松动,不会引起连接处材料成分相变。
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端盖12和换热体1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3。加热元件设置在换热体11内难以实现密封保护,一旦第一端盖12与换热体11之间的密封不良,水就会在第一端盖12与换热体11的结合处渗透并接触到加热元件,通过在换热体11与第一端盖12之间设置密封圈,从而降低液体泄漏的可能性。
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端盖13和换热体1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4。通过在换热体11与第二端盖13之间设置密封圈,使换热体11与第二端盖13之间间隙得到密封,降低液体泄漏的可能性,避免加热元件进水而发生漏电事故,能提高安全性。
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连接盖131和基座132之间设有围绕第二容置壳1322和/或第三容置壳1323的第三密封圈5。通过在第二容置壳1322和/或第三容置壳1323外侧设置密封圈,可提高连接盖131和基座132之间连接的密封效果,防止液体外漏,保证加热装置中液体流动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设有流道和容纳腔(101),所述壳体(1)一侧形成有进液口(102)和出液口(103),所述进液口(102)和所述出液口(103)分别与所述流道的两端连通,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换热流道和多个过液腔,多个所述换热流道相对设置,所述多个换热流道对称分布在所述容纳腔(101)的两侧,所述过液腔用于连通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流道;
发热体(2),所述发热体(2)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01)内,所述发热体(2)用于加热流经所述换热流道的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换热体(11)、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所述换热体(11)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12)连接,所述换热体(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盖(13)连接,所述第一端盖(12)、所述换热体(11)和所述第二端盖(13)围合形成所述流道,所述换热体(11)设有多个所述换热流道和所述容纳腔(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104)、第二换热流道(105)、第三换热流道(106)和第四换热流道(107),所述换热体(11)包括换热体本体(111)、导热板组件(112)和分隔板(113),所述导热板组件(112)设置在所述换热体本体(111)上,所述导热板组件(112)与所述换热体本体(1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对设置,所述分隔板(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隔板(113)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体本体(111)和所述导热板组件(112)之间,所述分隔板(113)将所述第一换热部分隔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4)和所述第四换热流道(107),所述分隔板(113)将所述第二换热部设有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5)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10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组件(112)包括第一导热板(1121)和第二导热板(1122),所述第一导热板(1121)和所述第二导热板(11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热板(1121)与所述换热体本体(1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导热板(1122)与所述换热体本体(1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一导热板(1121)和所述第二导热板(1122)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101),所述容纳腔(101)与所述发热体(2)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板(1121)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导热板(1122)朝向所述第二换热流部的一侧设有多个导热筋(114),所述导热筋(114)沿所述导热板组件(112)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12)包括盖体(121)和第一容置壳(122),所述盖体(121)设置在所述换热体(11)上,所述第一容置壳(122)设置在所述盖体(121)靠近所述换热体(11)的一侧,所述第一容置壳(122)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适配,所述第一端盖(12)开设有进液口(102)和出液口(103),所述进液口(102)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4)连通,所述出液口(103)与所述第四换热流道(107)连通,所述第一端盖(12)与所述换热体(11)围合形成第一过液腔(108),所述第一过液腔(108)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5)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106)。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13)包括连接盖(131)和基座(132),所述连接盖(131)的面板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4)相适配,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5)相适配,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106)相适配,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四换热流道(107)相适配,所述基座(132)包括基座本体(1321)、第二容置壳(1322)和第三容置壳(1323),所述第二容置壳(1322)和所述第三容置壳(1323)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1321)上,所述第二容置壳(1322)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容置壳(1323)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对应设置,所述连接盖(131)一侧与所述换热体(11)连接,所述连接盖(131)另一侧与所述基座(132)连接,所述连接盖(131)与所述基座(132)围合形成第二过液腔(109)和第三过液腔(110),所述第二过液腔(109)与所述第三过液腔(11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4)、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过液腔(109)、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5)依次连通,所述第三换热流道(106)、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三过液腔(110)、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四换热流道(107)依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2)为PTC加热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11)的材料为铝。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11)还包括若干螺丝孔柱,所述螺丝孔柱设置在所述换热体本体(111)的侧壁上,所述螺丝孔柱沿所述换热体本体(111)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端盖(12)和所述第二端盖(13)分别设有与所述螺丝孔柱相适配的螺丝孔。
CN202222449636.7U 2022-09-15 2022-09-15 水加热装置 Active CN218328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9636.7U CN218328657U (zh) 2022-09-15 2022-09-15 水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9636.7U CN218328657U (zh) 2022-09-15 2022-09-15 水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8657U true CN218328657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6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9636.7U Active CN218328657U (zh) 2022-09-15 2022-09-15 水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86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92273B (zh) 动力电池包
CN208889811U (zh) 液冷板及安装其的电池模组
CN103199316A (zh) 电池组及其散热结构
JP2004176932A (ja) 蓄熱装置
CN207217714U (zh) 基于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装置
CN107889292B (zh) 一种ptc水暖加热系统
CN218328657U (zh) 水加热装置
WO2024087801A1 (zh) 电芯托盘、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8328663U (zh) 水加热装置
CN214043775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4537173A (zh) 一种充电枪及充电设备
CN209819889U (zh) 一种安全紧凑型加热装置
CN210202321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2720482U (zh) 液体处理装置
CN217357628U (zh) 一种可通过介质传导冷热的系统
CN206312949U (zh) 电池包
CN213661563U (zh) 带有降温装置的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太阳能组件
CN213984015U (zh) 即热式电热水器
CN212380464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结构
CN220607365U (zh) 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
CN216981777U (zh) 变频器
CN219801043U (zh) 换热组件、热管理系统以及电池包
CN219873735U (zh) 一种机器人电池保温装置以及足式机器人
CN215342169U (zh) 一种功率电阻模拟组件
CN220358192U (zh) 一种电芯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