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0951U -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0951U
CN218320951U CN202222528221.9U CN202222528221U CN218320951U CN 218320951 U CN218320951 U CN 218320951U CN 202222528221 U CN202222528221 U CN 202222528221U CN 218320951 U CN218320951 U CN 218320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primary sedimentation
flocculation
communicated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822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宇
年正
张航
陈涛
毕雄
高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822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09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0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0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包括:混合池、成对设置的初沉池;混合池为长条状;初沉池对称设置于混合池出水端两侧,初沉池的进水口与混合池出水端管路连通。该结构将混合池与初沉池复合式布置,节省用地和管材,水力循环畅通,有效提升混凝絮凝和污泥浓缩效果。

Description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各地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问题,实现污水全处理的目标,而污水厂的建设则是实现污水全处理目标的关键一环。污水厂在实际的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用地紧张、成本限制等不利情况。
若能将污水厂的水处理构筑物集约化布置建造,将有效解决上述不利情况。混合池与初沉池作为污水厂必不可少且又互相关联的水处理构筑物,在传统式分别建造的情况下往往需要较大的用地面积和较大的工程投资,因此若能将混合池与初沉池进行集约化复合式改造,将有利于节省建设用地和降低工程成本。
现有技术如CN201720064073.6中公开的一种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依然采用各功能池逐一设置,当废水处理量较大时,各池体体积增大,导致整体占地面积加大,无法实现各池体的有效集成。
现有技术中未提供能实现上述功能的一体化池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污水处理量较大时,现有多个功能池体体积增大后,导致污水处理系统整体占地面积过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包括:混合池、成对设置的初沉池;混合池为长条状;初沉池对称设置于混合池出水端两侧,初沉池的进水口与混合池出水端管路连通;
混合池包括:混凝池、多级絮凝池、污泥池;混凝池设置于混合池的进液端上,并与絮凝池管路连通;各级絮凝池相互管路连通;絮凝池与初沉池管路连通;初沉池中心底部设置污泥斗;污泥斗与污泥池管路连通。
优选地,各级絮凝池内均设置搅拌组件;絮凝池包括:从混凝池向污泥池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第三絮凝池;第一絮凝池与混凝池管路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管路连通;第二絮凝池与第三絮凝池管路连通;第三絮凝池通过第二进水管与初沉池管路连通;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第三絮凝池的侧壁贴合设置。
优选地,混合池包括:第二过水孔、第三过水孔、第四过水孔;第二过水孔设置于混凝池与第一絮凝池相接的侧壁下部,并连通混凝池与第一絮凝池;第三过水孔设置于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相接的侧壁上部,并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第四过水孔设置于第二絮凝池与第三絮凝池相接的侧壁下部,并连通第二絮凝池与第三絮凝池。
优选地,混合池包括:第一过水孔111、进水池和混合进水管;混合进水管插设于进水池底面上;第一过水孔111开设于进水池与混凝池相接的侧壁上部。
优选地,污泥斗与污泥池通过初沉排泥管相连通,初沉排泥管的一端与污泥都相连通,另一端与污泥池侧壁下部相连通。
优选地,初沉池包括:第一初沉池、第二初沉池;第一初沉池设置于混合池第一外侧;第二初沉池设置于混合池第二外侧;第一初沉池、第二初沉池分别通过第二进水管与第三絮凝池管路连通。
优选地,初沉池包括:多个浮渣斗、排渣管;浮渣斗相互间隔漂浮设置于污水中;排渣管的一端与浮渣斗排渣口相连通,另一端伸出初沉池外设置;浮渣斗内浮渣通过排渣管排出初沉池外。
优选地,初沉池包括:出水堰;出水堰设置于初沉池壁的上部外侧。
本申请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申请所提供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通过将混合池设置为长条状,并在混合池两侧对称设置初沉池,减少圆形池体的使用量,从而有效降低整体的占地面积,缩小池体间距。同时利用长条状混合池的结构,在其内逐一设置进水池、混凝池、絮凝池、污泥池,增加混合池的功能分区,使得进入初沉池内污水的污泥量有效降低,提高初沉池对污水的处理效率。由于初沉时间较长,处理量大时,需要较大的初沉池,通过设置长条状的混合池,可在混合池两侧设置多组初沉池,有利于扩大两侧的初沉池体积,提高添加絮凝剂、混凝剂等处理试剂的污水处理量,提高处理效率。
2)本申请所提供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通过将混合池与初沉池复合式布置,节省池体工程用地面积,有效节省池体分开建设时的管材用量,保持水力循环畅通,达到节能安全的效果;同时该池体能有效维持污水的混凝絮凝效果,提升污水中悬浮物的沉降浓缩效果,促进初沉污泥的混合,扩大初沉污泥在池体中的暂存空间。
3)本申请所提供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通过在混合池出液端上设置污泥池,污泥池与初沉池污泥斗管路连通,便于将初沉池内污泥排出,缩短排污管路路径,提高排污泥效率,实现污泥池与混合池整体化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D-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F-F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G-G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进水池;111、第一过水孔;112、混合进水管;2、混凝池;21、第二过水孔;3、第一絮凝池;31、第三过水孔;4、第二絮凝池;41、第四过水孔;5、第三絮凝池;6、污泥池;7、混合排空管;8、第二进水管;9、出水堰;10、初沉出水管;11、初沉排泥管;12、初沉排空管;13、排渣管;14、初沉池壁;15、排污泥管;21、第一初沉池;22、第二初沉池;131、浮渣斗;121、污泥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未详述的且并不用于解决本申请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均按本领域公知常识进行设置,且多种公知常识设置方式均可实现。
参见图1~8,本申请提供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包括:混合池、成对设置的初沉池;混合池为长条状;初沉池对称设置于混合池出水端两侧,初沉池的进水口与混合池出水端管路连通;
混合池包括:混凝池2、多级絮凝池、污泥池6;混凝池2设置于混合池的进液端上,并与絮凝池管路连通;各级絮凝池相互管路连通;絮凝池与初沉池管路连通;初沉池中心底部设置污泥斗121;污泥斗121与污泥池6管路连通。
按此设置能有效降低进入初沉池之前添加、处理池体体积,加快水流速度,并有效增大处理时间最长初沉池体积,增大初沉池处理量,满足处理需要,同时减小混合池内设置多个功能池体的体积,既能满足污水处理各环节的混合所需空间,又能降低单个池体的体积,在保证处理效率的同时,降低整体体积。
优选地,各级絮凝池内均设置搅拌组件;絮凝池包括:从混凝池2向污泥池6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絮凝池3、第二絮凝池4、第三絮凝池5;第一絮凝池3与混凝池2管路连通;第一絮凝池3与第二絮凝池4管路连通;第二絮凝池4与第三絮凝池5管路连通;第三絮凝池5通过第二进水管8与初沉池管路连通;第一絮凝池3、第二絮凝池4、第三絮凝池5的侧壁贴合设置。按此设置能提高有效缩小絮凝池占地面积,同时保证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均匀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进水管8的延伸端伸入初沉池中心设置,便于使池体中水流分布均匀。本申请中所用搅拌组件均为本领域常用结构,例如包括:电机、搅拌桨,搅拌桨伸入池体内,并与电机驱动连接。
优选地,混合池包括:第二过水孔21、第三过水孔31、第四过水孔41;第二过水孔21设置于混凝池2与第一絮凝池3相接的侧壁下部,并连通混凝池2与第一絮凝池3;第三过水孔31设置于第一絮凝池3与第二絮凝池4相接的侧壁上部,并连通第一絮凝池3与第二絮凝池4;第四过水孔41设置于第二絮凝池4与第三絮凝池5相接的侧壁下部,并连通第二絮凝池4与第三絮凝池5。
按此设置能在多级絮凝池内形成污水的Z字流动路径,增加污水在各池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保证各池体内污水与药剂的混合均匀性。
优选地,混合池包括:第一过水孔111、进水池1和混合进水管112;混合进水管112插设于进水池1底面上;第一过水孔111开设于进水池1与混凝池2相接的侧壁上部。按此设置能为进水提供缓冲环境,避免污水在各级絮凝池中发生溢流。
优选地,污泥斗121与污泥池6通过初沉排泥管11相连通,初沉排泥管11的一端与污泥都相连通,另一端与污泥池6侧壁下部相连通。按此设置能避免污泥排出后,对上层清液造成冲击,导致污泥池6中上层清水浑浊。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污泥池6中污泥通过污泥泵和闸阀配合抽出并运走。
优选地,初沉池包括:第一初沉池21、第二初沉池22;第一初沉池21设置于混合池第一外侧;第二初沉池22设置于混合池第二外侧;第一初沉池21、第二初沉池22分别通过第二进水管8与第三絮凝池5管路连通。按此设置能满足较大污水量的污水处理需要,同时能满足污水在处理前的添加药剂需要。
优选地,初沉池包括:多个浮渣斗131、排渣管13;浮渣斗131相互间隔漂浮设置于污水中;排渣管13的一端与浮渣斗131排渣口相连通,另一端伸出初沉池外设置;浮渣斗131内浮渣通过排渣管13排出初沉池外。按此设置能实现对初沉池内悬浮污物的有效清理。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初沉池内浮渣斗131、污泥斗121的设置按现有技术方式设置,在此不累述。
优选地,初沉池包括:出水堰9;出水堰9设置于初沉池壁14的上部外侧,便于利用溢流防止污水外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混合池与初沉池的构筑物,包括:混合池,初沉池;混合池分为进水区、混凝区、絮凝区、污泥区和排空区五个功能区;所述初沉池分为进水区、出水区、排泥区、排空区和浮渣区五个功能区;混合池的进水区由混合池中被墙体分隔形成的进水池1构成,混合池的混凝区由混合池中被墙体分隔形成的混凝池2构成,混合池的絮凝区由混合池中被墙体分隔形成的第一絮凝池3、第二絮凝池4、第三絮凝池5构成,混合池的污泥区由混合池中被墙体分隔形成的污泥池6和排污泥管15构成,混合池的排空区由混合排空管7构成;所述初沉池的进水区由第二进水管8构成,初沉池的出水区由初沉池的出水堰9及出水管构成,初沉池的排泥区由初沉排泥管11构成,初沉池的排空区由初沉排空管12构成,初沉池的排渣区由初沉池的排渣管13构成。
进水池1与混凝池2之间的共用池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过水孔111;混合进水管112的一端在进水池1的池壁与进水池1连通;混凝池2与第一絮凝池3之间的共用池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过水孔21;第一絮凝池3与第二絮凝池4之间的共用池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三过水孔31;第二絮凝池4与第三絮凝池5之间的共用池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四过水孔41;混合排空管7的一端与第一絮凝池3的池壁相连通;第二进水管8的一端在所述第三絮凝池5的池壁与第三絮凝池5相连通,第二进水管8的另一端穿过初沉池壁14延伸至初沉池中的刮泥机的布料筒内;初沉出水管10的一端在初沉池壁14与初沉池的出水堰9相连通;初沉排泥管11的一端在初沉池的污泥斗121内,初沉排泥管11的另一端穿过初沉池壁14在污泥池6的池壁与污泥池6相连通;初沉排空管12的一端在初沉池的污泥斗121内,初沉排空管12的另一端穿过初沉池壁14;排渣管13的一端连接至初沉池的浮渣斗131,排渣管13的另一端穿过初沉池壁14;排污泥管15的一端在污泥池6的池壁与污泥池6相连通。
主水流的流向:混合进水管112→进水池1→第一过水孔111→第二过水孔21→第一絮凝池3→第三过水孔31→第二絮凝池4→第四过水孔41→第三絮凝池5→第二进水管8→出水堰9→初沉出水管10;污泥的流向:初沉排泥管11→排污泥管15。
混凝池2里安置有pH调节及混凝搅拌机,第一絮凝池3、第二絮凝池4、第三絮凝池5里均安置有絮凝反应搅拌机,污泥池6里安置有污泥泵,排污泥管15上安置有止回阀,初沉池里安置有中心传动刮泥机,初沉排泥管11上安置有电动闸阀。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池、成对设置的初沉池;混合池为长条状;初沉池对称设置于混合池出水端两侧,初沉池的进水口与混合池出水端管路连通;
混合池包括:混凝池、多级絮凝池、污泥池;混凝池设置于混合池的进液端上,并与絮凝池管路连通;各级絮凝池相互管路连通;絮凝池与初沉池管路连通;初沉池中心底部设置污泥斗;污泥斗与污泥池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级絮凝池内均设置搅拌组件;絮凝池包括:从混凝池向污泥池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第三絮凝池;第一絮凝池与混凝池管路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管路连通;第二絮凝池与第三絮凝池管路连通;第三絮凝池通过第二进水管与初沉池管路连通;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第三絮凝池的侧壁贴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混合池包括:第二过水孔、第三过水孔、第四过水孔;第二过水孔设置于混凝池与第一絮凝池相接的侧壁下部,并连通混凝池与第一絮凝池;第三过水孔设置于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相接的侧壁上部,并连通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第四过水孔设置于第二絮凝池与第三絮凝池相接的侧壁下部,并连通第二絮凝池与第三絮凝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混合池包括:第一过水孔111、进水池和混合进水管;混合进水管插设于进水池底面上;第一过水孔111开设于进水池与混凝池相接的侧壁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污泥斗与污泥池通过初沉排泥管相连通,初沉排泥管的一端与污泥都相连通,另一端与污泥池侧壁下部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初沉池包括:第一初沉池、第二初沉池;第一初沉池设置于混合池第一外侧;第二初沉池设置于混合池第二外侧;第一初沉池、第二初沉池分别通过第二进水管与第三絮凝池管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初沉池包括:多个浮渣斗、排渣管;浮渣斗相互间隔漂浮设置于污水中;排渣管的一端与浮渣斗排渣口相连通,另一端伸出初沉池外设置;浮渣斗内浮渣通过排渣管排出初沉池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初沉池包括:出水堰;出水堰设置于初沉池壁的上部外侧。
CN202222528221.9U 2022-09-23 2022-09-23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Active CN2183209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8221.9U CN218320951U (zh) 2022-09-23 2022-09-23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8221.9U CN218320951U (zh) 2022-09-23 2022-09-23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0951U true CN218320951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8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8221.9U Active CN218320951U (zh) 2022-09-23 2022-09-23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09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9259B (zh) 一种由斜管沉淀池改造成的污泥回流沉淀池及其改造方法
CN1686862B (zh) 改良型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及其装置
CN100475724C (zh) 经济型一体化水厂
CN108298776A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11025241U (zh) 高密度沉淀设备
CN105540850B (zh) 循环交替缺氧/厌氧/好氧脱氮除磷方法
CN201182924Y (zh) 一种污泥回流沉淀池
CN212594151U (zh) 一种双池型高效沉淀池
CN218320951U (zh) 集成式混合池初沉池组合结构
CN103420483B (zh) 一种批序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08191165A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系统
CN202379803U (zh) 一种错流式曝气沉淀过滤装置
CN217025502U (zh) 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17367276U (zh)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CN214611772U (zh) 六段式生物沉淀池
CN115043493A (zh) 适用于地下污水厂的生物处理与泥水分离装置
CN114644400A (zh) 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11644890U (zh) 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
CN113003878A (zh) 一种含泥污水的沉淀与水解酸化耦合装置及方法
CN106830329A (zh) 双层结构立体循环流一体化氧化沟
CN211998982U (zh) 一种加药混凝反应装置以及设有该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06986497A (zh)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CN207085418U (zh) 混凝土污水沉淀池
CN207062084U (zh)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CN111635009A (zh) 基于百乐克池体的改良生化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