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05080U -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05080U
CN218305080U CN202221396850.4U CN202221396850U CN218305080U CN 218305080 U CN218305080 U CN 218305080U CN 202221396850 U CN202221396850 U CN 202221396850U CN 218305080 U CN218305080 U CN 218305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attaching
plate
hole
lower cerv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968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强
陈虎
曹露
孙昊
陈育岳
黄显华
朱昌荣
胡永凯
夏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Theater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Theater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Theater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Theater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Priority to CN2022213968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05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05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05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分别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为用于与椎板相贴合连接的凸起状结构,所述凸起状结构上连接有用于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进行附着的附着部。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实现椎管充分扩张的同时,维持原本骨骼和肌肉结构的一致性,能够满足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使颈椎具有更好的活动度以及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退行性变导致的脊髓疾病,通常伴有颈椎间盘间隙变窄、骨赘增生、黄韧带增生肥大以及生理曲度丢失等病理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或椎体不稳。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有明显临床症状或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而主要的手术方式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后路术式主要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将症状较重一侧的椎板作为开门侧向症状较轻的一侧翻转并固定,从而减压。现有的常用于与切开的椎板形成完整椎板结构的为微型钛板,但是该钛板未考虑肌肉、韧带、软组织的结构,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长期的颈部疼痛不适,影响日常生活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有时还会出现门轴侧发生椎板断裂、下沉的问题,导致神经受压的情况。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颈椎后路椎板,包括:椎板固定板、侧板固定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椎板固定板和侧板固定板,所述椎板固定板和所述侧板固定板上形成有螺丝安装孔;还包括固定托板,所述固定托板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托板片和托板块;所述连接板上形成有托板固定孔,所述托板块的一端部形成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托板固定孔可拆卸连接,连接固定后不滑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凸头部在条形孔内移动导致卡板发生位移的问题。
但上述方案未考虑颈椎的肌肉筋膜系统的重置以及术中使用的便捷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能够在实现椎管充分扩张的同时,维持原本骨骼和肌肉结构的一致性,能够满足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使颈椎具有更好的活动度以及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分别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为用于与椎板相贴合连接的凸起状结构,所述凸起状结构上连接有用于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进行附着的附着部。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第一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分别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两侧的侧块连接,凸起状结构设置的第二连接板用于与椎板相贴合连接,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的设置能够充分实现椎管的扩张;而附着部则用于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进行连接附着,能够用于维持原本骨骼和肌肉结构的一致性,满足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使颈椎具有更好的活动度以及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凸起状结构由顺次连接的第一贴合连接部、贴合部、第二贴合连接部构成,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与第一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贴合连接部与第三连接板相连接,所述附着部位于第一贴合连接部与贴合部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与贴合部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贴合部与第二贴合连接部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与第一连接板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贴合连接部与第三连接板之间呈角度设置。
优选地,所述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还包括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侧块相抵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连接处,且所述抵接件沿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第二贴合连接部上均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通过螺钉与椎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第二贴合连接部上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下沉孔,所述第二下沉孔与第二通孔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下沉孔的孔径从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附着部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用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缝合时所使用的缝合线进行穿过固定。
优选地,所述附着部的外轮廓为弧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分别用于通过螺钉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下沉孔,所述第一下沉孔与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对应所述第三通孔的位置处设有第三下沉孔,所述第三下沉孔与第三通孔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第一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分别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两侧的侧块连接,凸起状结构设置的第二连接板用于与椎板相贴合连接,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的设置能够充分实现椎管的扩张;而附着部则用于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进行连接附着,能够用于维持原本骨骼和肌肉结构的一致性,满足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使颈椎具有更好的活动度以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J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连接板,11-第一通孔,12-第一下沉孔,2-第二连接板,21-第一贴合连接部,22-贴合部,23-第二贴合连接部,24-第二通孔,25-第二下沉孔,3-第三连接板,31-第三通孔,32-第三下沉孔,4-附着部,41-第四通孔,5-抵接件,6-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第一连接板1、第三连接板3分别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连接,第二连接板2为用于与椎板相贴合连接的凸起状结构,凸起状结构上连接有用于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进行附着的附着部4。
第一连接板1、第三连接板3分别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两侧的侧块连接,凸起状结构设置的第二连接板2用于与椎板相贴合连接,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的设置能够充分实现椎管的扩张;而附着部4则用于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进行连接附着,能够用于维持原本骨骼和肌肉结构的一致性,满足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使颈椎具有更好的活动度以及稳定性。
其中,凸起状结构由顺次连接的第一贴合连接部21、贴合部22、第二贴合连接部23构成,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板1相连接,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与第三连接板3相连接,附着部4位于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贴合部22的连接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贴合部22之间呈角度设置,贴合部22与第二贴合连接部23之间呈角度设置,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板1之间呈角度设置,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与第三连接板3之间呈角度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的上表面与第一贴合连接部21的上表面之间呈钝角设置,第一贴合连接部21的下表面与贴合部22的下表面之间呈钝角设置,贴合部22的下表面与第二贴合连接部23的下表面之间呈钝角设置,第二贴合连接部23的上表面与第三连接板3的上表面之间呈钝角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上、下表面的方位定义为:当凸起状结构为向上凸起时进行定义,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与第一贴合连接部21之间的角度为115°~125°,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贴合部22之间的角度为95°~105°,贴合部22与第二贴合连接部23之间的角度为125°~135°,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与第三连接板3之间的角度为105°~115°。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与第一贴合连接部21之间的角度为120°,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贴合部22之间的角度为100°,贴合部22与第二贴合连接部23之间的角度为130°,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与第三连接板3之间的角度为11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贴合连接部21、贴合部22、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一体成型设置,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一体成型设置;且本实施例中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为钢板结构,由于钢板结构具有一定柔韧性,因此第一连接板1与第一贴合连接部21之间、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贴合部22之间、贴合部22与第二贴合连接部23之间、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与第三连接板3之间的各个角度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角度的轻微调整。
如图1所示,第一贴合连接部21、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上均设有若干第二通孔24,第二通孔24用于通过螺钉6与椎板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上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24,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上也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24,能够提高第二连接板2与椎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贴合连接部21、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上设置的第二通孔24数量可根据实际进行选取,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附着部4固定连接于第一贴合连接部21的上表面与贴合部22的上表面相连接的位置;附着部4为附着块,附着块上设有第四通孔41,第四通孔41用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缝合时所使用的缝合线进行穿过固定。本实施例中附着块的外轮廓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设置能够避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过于尖锐而损伤人体体内其他组织。本实施例中第四通孔41能够用于颈部肌肉、筋膜或韧带缝合时所使用的缝合线进行穿过固定,减少术后颈部肌肉不适的现象发生。以及,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附着部4一体成型,为钢板结构。
还有,第一连接板1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第三连接板3上设有若干第三通孔31,第一通孔11、第三通孔31分别用于通过螺钉6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上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11,第三连接板3上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三通孔31,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板1、第三连接板3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11、第三通孔3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还包括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侧块相抵的抵接件5,抵接件5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与第一贴合连接部21的连接处,且抵接件5沿第一贴合连接部21的延伸方向设置。抵接件5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产生滑移的现象。如图1和图2所示,抵接件5为抵接块,抵接块的末端为圆角结构,圆角结构的设置能够避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过于尖锐而损伤人体体内其他组织。
还有,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附着部4、抵接件5一体成型设置。
使用时,首先对下颈椎椎管进行处理,处理方式与常规后路显露手术处理操作相同,以得到椎板切开侧以及铰链侧;然后将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放置于该椎板处,使抵接件5抵接于靠近椎板切开侧的侧块上,并使第一连接板1与靠近椎板切开侧一侧的侧块接触贴合、使第三连接板3与靠近椎板铰链侧一侧的侧块接触贴合,以及将由第一贴合连接部21、贴合部22、第二贴合连接部23构成的凸起状结构与椎板相接触紧贴,随后通过螺钉6穿过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24、第三通孔31实现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与椎管之间的连接;最后,将用于颈部肌肉、筋膜或韧带进行缝合时所使用的缝合线穿过第四通孔41进行固定,能够将颈部肌肉、筋膜或韧带重塑于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上,构建新的“白线”结构,减少术后颈部肌肉不适的现象发生,如图6所示。通过上述固定,能够对已打开的椎板进行即时的刚性固定,能够防止椎板再关闭和晚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同时,固定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与切开的椎板形成新的完整椎板及肌肉结构,能够满足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使颈椎具有良好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贴合连接部21、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上对应第二通孔2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下沉孔25,第二下沉孔25与第二通孔24相连通,第二下沉孔25与第二通孔24同轴设置,且第二下沉孔25的孔径从远离第二通孔24的一端至靠近第二通孔24的一端逐渐减小。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板1上对应第一通孔11的位置处设有第一下沉孔12,第一下沉孔12与第一通孔11相连通;第一下沉孔12与第一通孔11同轴设置,且第一下沉孔12位于第一通孔11的正上方;第一下沉孔12的孔径从远离第一通孔11的一端至靠近第一通孔11的一端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3上对应第三通孔31的位置处设有第三下沉孔32,第三下沉孔32与第三通孔31相连通;第三下沉孔32与第三通孔31同轴设置,且第三下沉孔32位于第三通孔31的正上方;第三下沉孔32的孔径从远离第三通孔31的一端至靠近第三通孔31的一端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沉孔12、第二下沉孔25、第三下沉孔32的设置均能够便于螺钉6的置入。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第三连接板(3),所述第一连接板(1)、第三连接板(3)分别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为用于与椎板相贴合连接的凸起状结构,所述凸起状结构上连接有用于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进行附着的附着部(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状结构由顺次连接的第一贴合连接部(21)、贴合部(22)、第二贴合连接部(23)构成,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板(1)相连接,所述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与第三连接板(3)相连接,所述附着部(4)位于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贴合部(22)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贴合部(22)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贴合部(22)与第二贴合连接部(23)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板(1)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与第三连接板(3)之间呈角度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与下颈椎椎管侧块相抵的抵接件(5),所述抵接件(5)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的连接处,且所述抵接件(5)沿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21)的延伸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21)、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上均设有若干第二通孔(24),所述第二通孔(24)用于通过螺钉与椎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连接部(21)、第二贴合连接部(23)上对应所述第二通孔(2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下沉孔(25),所述第二下沉孔(25)与第二通孔(24)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下沉孔(25)的孔径从远离所述第二通孔(24)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第二通孔(24)的一端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部(4)上设有第四通孔(41),所述第四通孔(41)用于颈部肌腱筋膜系统缝合时所使用的缝合线进行穿过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部(4)的外轮廓为弧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三连接板(3)上设有若干第三通孔(31),所述第一通孔(11)、第三通孔(31)分别用于通过螺钉与下颈椎椎管两侧侧块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11)的位置处设有第一下沉孔(12),所述第一下沉孔(12)与第一通孔(11)相连通;所述第三连接板(3)上对应所述第三通孔(31)的位置处设有第三下沉孔(32),所述第三下沉孔(32)与第三通孔(31)相连通。
CN202221396850.4U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Active CN218305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6850.4U CN218305080U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6850.4U CN218305080U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05080U true CN218305080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66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96850.4U Active CN218305080U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05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5969B2 (ja) 椎間関節治療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JP4309913B2 (ja) 動的固定装置および使用方法
WO2021233023A1 (zh) 单髁股骨假体系统及单髁股骨假体
CN218305080U (zh) 一种下颈椎椎管成型结构
US11337822B2 (e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mplants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a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CN219397765U (zh) 一种3d打印定制整体化骶髂假体
CN215651469U (zh)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重建钢板
CN109528288A (zh) 接骨板结构
CN115192267A (zh) 人工胸骨、人工锁骨和人工肋骨的组合装置
CN111839835B (zh) 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
CN210204892U (zh) 颈后路动态固定装置
CN101708128A (zh) 一种棘突撑开装置
JP7250739B2 (ja) 椎弓形成術用スペーサー
CN209091753U (zh) 一种棘板间动、静稳定器
CN201572171U (zh) 一种棘突撑开装置
CN110226959A (zh) 颈后路动态固定装置
CN117084832B (zh) 一种脊柱小关节假体
CN215994200U (zh) 可调角度自锁式腰骶前路经椎弓固定钉板系统
CN210871974U (zh) 一种腰骶前路内固定装置
CN218305079U (zh) 一种寰椎前弓骨折复位结构
CN213156734U (zh) 单髁股骨假体系统及单髁股骨假体
CN213372413U (zh) 一种踝关节后方融合钢板
CN215606189U (zh) 一种颈椎后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成形融合内固定钛板
CN219743009U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侧方腰椎椎间融合器
CN220735569U (zh) 整体式寰枢侧块关节植入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