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87986U -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87986U
CN218287986U CN202222634002.9U CN202222634002U CN218287986U CN 218287986 U CN218287986 U CN 218287986U CN 202222634002 U CN202222634002 U CN 202222634002U CN 218287986 U CN218287986 U CN 218287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shock absorber
frame
tricycle
rear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340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龙
李文发
全初艺
陈晓玲
冯志良
王根祥
王学进
刘扬明
谢东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gxing Loc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gxing Loc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gxing Loc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gxing Loc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340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87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87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87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包括车架、两组分别设置在车架两侧的双摇臂结构,双摇臂结构包括铰接在车架上的下摆臂和上摆臂、连接在下摆臂外侧和上摆臂外侧之间的转向节及设置在车架上的减震器,减震器的外端与上摆臂铰接,车架上设有与减震器的内端连接并用于调整减震器内端与上摆臂距离以调节车辆底盘高度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车架上的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座上设有调节孔,减震器内端沿调节孔的轨迹移动调节并通过紧固件锁定连接在调节孔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机构使上摆臂的初始工作角度上下变动,进而使车身车架、底盘与车轮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实现车身底盘初始离地高度的调整。

Description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三轮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悬挂系统就是指由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和避震器组成整个支持系统,悬挂系统具有支持车身、改善乘坐感觉的功能,不同的悬挂设置会使驾驶者有不同的驾驶感受,而车辆悬挂可分为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两大类,独立悬挂包括双摇臂悬挂、多连杆式悬挂、麦弗逊式悬挂等。燃油三轮车、电动三轮车为了降低成本、售价,一般采用后桥非独立悬挂结构,现有技术中,后桥非独立悬挂结构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底部的后桥、设置在车架和后桥之间的弹簧减震器、设置在后桥两侧的轴承盘及设置在轴承盘上的车轮,但是非独立悬挂结构中,后桥为单独的直杆结构,左右轮分别安装在后桥两端,车辆行驶时,后桥非独立悬挂结构的左右轮弹跳时会相互牵连,乘坐舒适性差。
为了适应市场对舒适性的需求,部分厂家推出了有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的具有后桥独立悬挂的三轮车,其中,后桥双摇臂独立悬挂一般包括上摆臂件、下摆臂件、竖向设置的减震器、设于两车轮之间的车架、及两个分别固设于两车轮内侧的转向节,上摆臂件的一端和下摆臂件的一端分别与转向节相连接,上摆臂件的相对端和下摆臂件的相对端分别与车架侧部相连接,减震器的一端与车架连接,减震器的另一端与下摆臂件或转向节连接。
问题在于,此种后桥双摇臂独立悬挂结构不具有用于调节底盘初始高度的机构,不能够对上摆臂件的初始工作角度进行上下调整变动,车身底盘的初始离地高度不能进行调整,如三轮车需要经常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非铺装路面时,三轮车的底盘容易出现托底、刮擦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三轮车需要经常行驶于铺装较好的路面时,亦不能对车身底盘的初始离地高度进行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调节机构能够用于调节车辆底盘的初始离地高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包括车架、两组分别设置在车架两侧的双摇臂结构,双摇臂结构包括铰接在车架上的下摆臂和上摆臂、连接在下摆臂外侧和上摆臂外侧之间的转向节及设置在车架上的减震器,减震器的外端与上摆臂铰接,车架上设有与减震器的内端连接并用于调整减震器内端与上摆臂距离以调节车辆底盘高度的调节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车架上的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座上设有调节孔,减震器内端沿调节孔的轨迹移动调节并通过紧固件锁定连接在调节孔上。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活动式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的顶杆,顶杆与减震器的内端抵靠连接并用于调节减震器内端于调节孔上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的顶杆螺母,顶杆通过螺纹连接穿装在顶杆螺母上。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套装在减震器内端上的接触座,顶杆与接触座抵靠连接,接触座位于减震器和第一安装座之间,接触座与顶杆抵靠连接的端部为垂直于水平面的立面,接触座的水平截面呈U型状,紧固件穿过接触座。
进一步地,所述顶杆为螺栓,螺栓的杆部与减震器的内端抵靠连接,螺栓的头部远离减震器的内端,减震器的内端铰接在第一安装座的调节孔上,调节孔呈条状并沿横向延伸,顶杆横置排布,顶针横向移动式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横置排布,两组所述双摇臂结构的减震器之间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为弹簧减震器或者气动减震器。
进一步地,所述上摆臂上设有第二安装座,减震器的外端与第二安装座铰接,第二安装座设置在上摆臂的上部;下摆臂和上摆臂均分别通过球铰与转向节铰接;下摆臂和上摆臂位于车架的侧部,减震器位于车架的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下摆臂呈Y型状,Y型状下摆臂的分叉端与车架铰接,上摆臂呈U型状,U型状上摆臂的开口端与车架铰接;车架上对应下摆臂设有摆臂铰接座,下摆臂内侧与摆臂铰接座铰接,车架上对应上摆臂设有铰接杆,上摆臂与铰接杆连接,铰接杆沿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转向节的外侧设有轴承盘,车架上设有传动装置及两组分别连接在传动装置两侧输出端的半轴,半轴外端穿出对应的转向节并与轴承盘连接,半轴位于下摆臂和上摆臂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采用横置减震器的悬挂减震结构,通过调节机构使上摆臂的初始工作角度上下变动,进而使车身车架、底盘与车轮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实现车身底盘初始离地高度的调整。
2、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机构的调整实现底盘初始离地高度升高时,避免三轮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非铺装路面时底盘发生托底、刮擦,适应于农村非铺装路面行驶的情况;通过调节机构的调整实现底盘初始离地高度降低时,适应于较好铺装路面行驶的情况。
3、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顶杆即能够调整减震器的位置,操作人员无需直接接触减震器,通过旋转顶杆实现顶杆的移动,有利于减震器安装位置的线性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调节机构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隐藏了车架和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架高度升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架高度降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2-双摇臂结构;21-下摆臂;22-上摆臂;23-转向节;24-减震器;25-球铰;26-第二安装座;27-第一安装座;271-调节孔;31-轴承盘;32-半轴;33-摆臂铰接座;34-铰接杆;4-车轮;5-调节机构;51-顶杆;52-顶杆螺母;53-接触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铰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6,本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包括车架1、两组分别设置在车架1两侧的双摇臂结构2,车架1属于底盘的一部分,对车架1的高度进行调整即实现底盘高度的调整,双摇臂结构2包括铰接在车架1上的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连接在下摆臂21外侧和上摆臂22外侧之间的转向节23及设置在车架1上的减震器24,双摇臂结构2的减震效果较传统的后桥非独立悬挂结构好,两组双摇臂结构2独立运行不会相互牵连,将其应用于三轮车上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减震器24的外端与上摆臂22铰接,车架1上设有与减震器24的内端连接并用于调整减震器24内端与上摆臂22距离以调节车辆底盘高度的调节机构5。
通过调节机构5调整减震器24的安装位置,减少减震器24的内端与上摆臂22的距离时,相当于减震器24被压缩,减震器24向上摆臂22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上摆臂22以与车架1铰接处为圆心进行下摆,下摆臂21、上摆臂22、转向节23及车轮4相对于车架1同步下摆,从而使车架1的初始离地高度升高;调整减震器24的安装位置,增加减震器24的内端与上摆臂22的距离时,相当于减震器24被拉伸,减震器24向上摆臂22施加向内的作用力,上摆臂22以与车架1铰接处为圆心进行上摆,下摆臂21、上摆臂22、转向节23及车轮4相对于车架1同步上摆,从而使车架1的初始离地高度降低。
减震器24横置排布,减震器24采用横置排布的方式减少后桥总成占用的竖向安装空间,后桥总成的安装空间利用率更高,亦有利于为车辆后斗预留更多的竖向安装空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横置减震器24的悬挂减震结构,通过调节机构5使上摆臂22的初始工作角度上下变动,进而使车身车架1、底盘与车轮4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实现车身底盘初始离地高度的调整;通过调节机构5的调整实现底盘初始离地高度升高时,避免三轮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非铺装路面时底盘发生托底、刮擦,适应于农村非铺装路面行驶的情况;通过调节机构5的调整实现底盘初始离地高度降低时,适应于较好铺装路面行驶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调节机构5包括设置在车架1上的第一安装座27,第一安装座27上设有调节孔271,调节孔271的长度轨迹即为减震器24内端的调节范围,减震器24内端沿调节孔271的轨迹移动调节并通过紧固件锁定连接在调节孔271上,在该实施例中,紧固件可采用螺柱和螺母组合,使减震器24的内端铰接在第一安装座27的调节孔271上;对调节机构5进行调整时,首先需要释放减震器24,可通过拧松或者卸下紧固件对减震器24进行释放,实际操作中,优选拧松紧固件的方式对减震器24进行释放,使减震器24内端保持与调节孔271的连接,然后移动调整减震器24的位置,最后重新将减震器24内端紧固在第一安装座27上即实现减震器24安装位置的调整,可通过锁紧或者重新安装紧固件对减震器24进行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调节机构5包括活动式设置在第一安装座27上的顶杆51,顶杆51与减震器24的内端抵靠连接并用于调节减震器24内端于调节孔271上的安装位置,减震器24被释放后,通过移动顶杆51即能够调整减震器24的位置,操作人员无需直接接触减震器24。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调节机构5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座27上的顶杆螺母52,顶杆51通过螺纹连接穿装在顶杆螺母52上,通过旋转顶杆51实现顶杆51的移动,有利于减震器24安装位置的线性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调节机构5包括套装在减震器24内端上的接触座53,顶杆51与接触座53抵靠连接,接触座53位于减震器24和第一安装座27之间,接触座53与顶杆51抵靠连接的端部为垂直于水平面的立面,接触座53的水平截面呈U型状,紧固件穿过接触座53,接触座53保持与顶杆51的抵靠连接,顶杆51通过接触座53对减震器24进行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顶杆51为螺栓,螺栓的杆部与减震器24的内端抵靠连接,螺栓的头部远离减震器24的内端,螺栓的使用方便调整减震器24的安装位置,调节孔271呈条状并沿横向延伸,顶杆51横置排布,顶针51横向移动式设置在第一安装座27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两组双摇臂结构2的减震器24之间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即两组减震器24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避免两组减震器24同轴设置时需增大车架1的横向尺寸,同样有利于提高后桥总成的安装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减震器24为弹簧减震器或者气动减震器,在该实施例中,减震器24采用弹簧减震器时具有成本低、寿命长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上摆臂22上设有第二安装座26,减震器24的外端与第二安装座26铰接,第二安装座26设置在上摆臂22的上部,如图5所示,上摆臂22和下摆臂21下摆时,减震器24的外端向外伸出;如图6所示,上摆臂22和下摆臂21相对于图5所示的上摆臂22和下摆臂21进行上摆,减震器24的外端向内收缩;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均分别通过球铰25与转向节23铰接,实现下摆臂21、上摆臂22与转向节23之间的传动;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位于车架1的侧部,减震器24位于车架1的上部,实现下摆臂21、上摆臂22和减震器24在车架1的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下摆臂21呈Y型状,Y型状下摆臂21的分叉端与车架1铰接,上摆臂22呈U型状,U型状上摆臂22的开口端与车架1铰接,第二安装座26设置在U型状上摆臂22开口端的一侧上;车架1上对应下摆臂21设有摆臂铰接座33,下摆臂21内侧与摆臂铰接座33铰接,实现下摆臂21与车架1之间的传动,车架1上对应上摆臂22设有铰接杆34,上摆臂22与铰接杆34连接,实现上摆臂22与车架1之间的传动,铰接杆34沿前后方向延伸;
转向节23的外侧设有轴承盘31,车轮设置在轴承盘31上,车架1上设有传动装置及两组分别连接在传动装置两侧输出端的半轴32,半轴32外端穿出对应的转向节23并与轴承盘31连接,半轴32位于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之间,传动装置可为设置在车架1上并位于两组双摇臂结构2之间的后轮驱动轴,后轮驱动轴两端分别通过联轴器与对应半轴32的内端连接,或者,传动装置可为设置在车架1上并位于两组双摇臂结构2之间的减速箱,减速箱输出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联轴器与对应半轴32的内端连接,联轴器可采用球笼型联轴器。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两组分别设置在车架(1)两侧的双摇臂结构(2),双摇臂结构(2)包括铰接在车架(1)上的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连接在下摆臂(21)外侧和上摆臂(22)外侧之间的转向节(23)及设置在车架(1)上的减震器(24),减震器(24)的外端与上摆臂(22)铰接,车架(1)上设有与减震器(24)的内端连接并用于调整减震器(24)内端与上摆臂(22)距离以调节车辆底盘高度的调节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设置在车架(1)上的第一安装座(27),第一安装座(27)上设有调节孔(271),减震器(24)内端沿调节孔(271)的轨迹移动调节并通过紧固件锁定连接在调节孔(27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活动式设置在第一安装座(27)上的顶杆(51),顶杆(51)与减震器(24)的内端抵靠连接并用于调节减震器(24)内端于调节孔(271)上的安装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座(27)上的顶杆螺母(52),顶杆(51)通过螺纹连接穿装在顶杆螺母(5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套装在减震器(24)内端上的接触座(53),顶杆(51)与接触座(53)抵靠连接,接触座(53)位于减震器(24)和第一安装座(27)之间,接触座(53)与顶杆(51)抵靠连接的端部为垂直于水平面的立面,接触座(53)的水平截面呈U型状,紧固件穿过接触座(53)。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51)为螺栓,螺栓的杆部与减震器(24)的内端抵靠连接,螺栓的头部远离减震器(24)的内端,减震器(24)的内端铰接在第一安装座(27)的调节孔(271)上,调节孔(271)呈条状并沿横向延伸,顶杆(51)横置排布,顶杆(51)横向移动式设置在第一安装座(27)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24)横置排布,两组所述双摇臂结构(2)的减震器(24)之间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24)为弹簧减震器或者气动减震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22)上设有第二安装座(26),减震器(24)的外端与第二安装座(26)铰接,第二安装座(26)设置在上摆臂(22)的上部;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均分别通过球铰(25)与转向节(23)铰接;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位于车架(1)的侧部,减震器(24)位于车架(1)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21)呈Y型状,Y型状下摆臂(21)的分叉端与车架(1)铰接,上摆臂(22)呈U型状,U型状上摆臂(22)的开口端与车架(1)铰接;车架(1)上对应下摆臂(21)设有摆臂铰接座(33),下摆臂(21)内侧与摆臂铰接座(33)铰接,车架(1)上对应上摆臂(22)设有铰接杆(34),上摆臂(22)与铰接杆(34)连接,铰接杆(34)沿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转向节(23)的外侧设有轴承盘(31),车架(1)上设有传动装置及两组分别连接在传动装置两侧输出端的半轴(32),半轴(32)外端穿出对应的转向节(23)并与轴承盘(31)连接,半轴(32)位于下摆臂(21)和上摆臂(22)之间。
CN202222634002.9U 2022-10-08 2022-10-08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Active CN218287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4002.9U CN218287986U (zh) 2022-10-08 2022-10-08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4002.9U CN218287986U (zh) 2022-10-08 2022-10-08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87986U true CN218287986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07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34002.9U Active CN218287986U (zh) 2022-10-08 2022-10-08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879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7042A (zh) 钢板弹簧横置独立前悬架
US4053171A (en) Spr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 for off-road vehicles
CN203198673U (zh) 麦弗逊空气悬架
US4667974A (en) Increased roll stability suspension system
CN102431405A (zh) 车辆双横臂式独立悬挂系统
CN203600922U (zh) 汽车的麦弗逊式悬架
CN202345322U (zh) 车辆悬挂系统
CN109017985B (zh) 一种用于越野车的车轮转向联动机构
CN202728335U (zh) 双摆臂断开式前桥
US4053170A (en) Panhard spr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 for off-road vehicles
CN218287986U (zh) 三轮车的可调节底盘高度的后桥总成
CN202896209U (zh) 钢板弹簧横置独立前悬架
CN204586409U (zh) 一种汽车双横臂扭杆空气弹簧复合式的独立前悬架
CN115447700B (zh) 三轮车的双摇臂后桥总成
CN2388061Y (zh) 前驱动独立悬架前轴
CN211000824U (zh) 一种机械式主动悬架机构
CN210760117U (zh) 五连杆后悬架及具有该后悬架的车辆结构
JP3083305B2 (ja) 独立懸架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761449Y (zh) 双横臂摇杆式独立悬架
CN115402448B (zh) 一种三轮车的可调式双摇臂后桥总成
CN218287985U (zh) 一种双摇臂悬挂系统的车轮倾角调节机构
CN201566437U (zh) 一种长度可调双横臂式悬架
CN218287987U (zh) 一种新型的三轮车后桥总成
WO2015097712A1 (en) Very low jerk and low cost vehicle suspension
CN115535124A (zh) 一种三轮车的后桥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