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6702U - 无线传输模块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输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6702U
CN218276702U CN202222195296.XU CN202222195296U CN218276702U CN 218276702 U CN218276702 U CN 218276702U CN 202222195296 U CN202222195296 U CN 202222195296U CN 218276702 U CN218276702 U CN 218276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p
block
protection element
extending direction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952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光伦
简凤龙
陈茂军
林建宏
张嘉合
张文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219529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6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6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6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传输模块,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线圈组件以及一感应基板。线圈组件具有一绕线轴,并且感应基板对应于线圈组件。感应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面朝线圈组件。

Description

无线传输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无线通信或无线充电的无线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皆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将电子装置放置在一无线充电发射端上,以使电子装置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利用电磁感应方式或电磁共振方式产生电流来对电池进行充电。由于无线充电的便利性,使得具有无线充电模块的电子装置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
一般而言,无线充电模块都会包括一个导磁性基板,承载一线圈。其中,当线圈通电而操作于一无线充电模式或者是一无线通信模式时,导磁性基板可以使得线圈发出的磁力线更为集中,以获得更好的效能。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或通信)模块的结构以及线圈的绕线方式并无法满足对于无线传输模块的各种要求,例如需要更好的充电、通信效能与更微型化的尺寸。
因此,如何设计出可满足使用者各种需求的无线传输模块,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线传输模块,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线圈组件以及一感应基板。线圈组件具有一绕线轴,并且感应基板对应于线圈组件。感应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面朝线圈组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感应基板包含:一第一区块;一第二区块,邻近第一区块;一第三区块,邻近第二区块;一第四区块,邻近第三区块;一第一间隙,邻近并位于第一区块与第二区块之间;一第二间隙,邻近并位于第二区块与第三区块之间;以及一第三间隙,邻近并位于第三区块与第四区块之间。第二区块位于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之间。第三区块位于第二间隙与第三间隙之间。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二间隙与第三间隙的最短距离。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间隙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20度。第二间隙的延伸方向与第三间隙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20度。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感应基板还包含:一第一边界,沿着一第一轴向延伸。第一区块、第二区块、第三区块以及第四区块沿着一斜向轴依序排列。斜向轴不平行于第一轴向。第一间隙的长度不同于第二间隙的长度。第一间隙的长度小于第二间隙的长度。第二间隙的长度不同于第三间隙的长度。第二间隙的长度小于第三间隙的长度。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界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感应基板还包含:一第一边界,沿着一第一轴向延伸。第一间隙较第二间隙靠近第一边界。第二间隙较第三间隙靠近第一边界。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界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20度。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感应基板还包含:一第五区块;一第六区块,邻近第五区块;一第七区块,邻近第六区块;一第八区块;一第九区块,邻近第八区块;一第十区块,邻近第九区块;一第四间隙,邻近并位于第五区块与第六区块之间;一第五间隙,邻近并位于第六区块与第七区块之间;一第六间隙,邻近并位于第八区块与第九区块之间;以及一第七间隙,邻近并位于第九区块与第十区块之间。第六区块位于第四间隙与第五间隙之间。第九区块位于第六间隙与第七间隙之间。第四间隙与第五间隙的最短距离小于第六间隙与第七间隙的最短距离。第四间隙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界的夹角大于70度。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五区块较第八区块靠近第一边界。第五区块的中心与第六区块的中心的连线与第五区块的中心与第八区块的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大于45度。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含:一第一保护元件,配置以连接于感应基板。一第二保护元件,配置以连接于感应基板;以及一第一粘着组件,配置以将线圈组件固定地粘着于第一保护元件。感应基板位于第一保护元件以及第二保护元件之间。第一保护元件与第二保护元件具有不同材质。当沿着绕线轴观察时,第一保护元件的尺寸大于感应基板的尺寸。当沿着绕线轴观察时,第二保护元件的尺寸大于感应基板的尺寸。第一保护元件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弯折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配置以接触感应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二接触部配置以接触第二保护元件。第二保护元件配置以接触感应基板的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位于感应基板的相对两侧。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一接触部的延伸方向。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接触部的延伸方向。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不接触感应基板的一侧表面。弯折部与侧表面以及第二保护元件形成有一空隙。侧表面连接于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之间。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粘着组件设置于线圈组件以及第一保护元件之间。线圈组件通过第一粘着组件黏接于第一保护元件。第一粘着组件的形状对应于线圈组件。当沿着绕线轴观察时,第一粘着组件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线圈组件的尺寸。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线圈组件设置于第一粘着组件以及第一保护元件之间。第一粘着组件的形状对应于第一保护元件。当沿着绕线轴观察时,第一粘着组件的尺寸等于第一保护元件的尺寸。第一粘着组件黏接于线圈组件。第一保护元件黏接于线圈组件。第一保护元件与第一粘着组件具有不同材质。第一保护元件与第一粘着组件的杨氏系数不同。
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包括至少一线圈组件以及至少一感应基板。感应基板是邻近线圈组件设置,感应基板是配置以于改变线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使得线圈组件的电磁波更为集中。基于本公开的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基板可经过加压工艺,因此感应基板会具有多个第一裂缝以及第二裂缝。第一裂缝与第二裂缝彼此交错,并且第一裂缝不平行于第二裂缝。于是,这些第一裂缝以及第二裂缝可形成有多个区块。其中,邻接于边界的区块最小,并且位于感应基板中央处的区块最大。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增加感应基板的可挠性,进而避免感应基板受到弯折或是冲击时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的爆炸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组装后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组装后沿着Y轴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3中区域EX1的放大示意图。
图4A与图4B为根据本公开不同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中区域EX2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8A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100A:无线传输模块
102:线圈组件
1020:本体
1021:第一引出线
1022:第二引出线
104:第一粘着组件
106:感应基板
1061:第一边界
106N:第二缺口
106S1:第一表面
106S2:第二表面
106S3:侧表面
108:第一保护元件
1081:第一接触部
1082:第二接触部
1083:弯折部
108N:第一缺口
110:第二保护元件
1101:第三接触部
1102:第四接触部
1103:弯折部
110N:第三缺口
112:第三保护元件
A1:第一方向
AG:夹角
AX1:第一轴向
AX2:第二轴向
BK1:第一区块
BK2:第二区块
BK3:第三区块
BK4:第四区块
BK5:第五区块
BK6:第六区块
BK7:第七区块
BK8:第八区块
BK9:第九区块
BK10:第十区块
EX1:区域
EX2:区域
GP1:第一间隙
GP2:第二间隙
GP3:第三间隙
GP4:第四间隙
GP5:第五间隙
GP6:第六间隙
GP7:第七间隙
IX:斜向轴
RX:绕线轴
SP:空隙
SV1~SVm:第一裂缝
ST1~STn:第二裂缝
X:X轴
Y:Y轴
Z: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法或是范例来实行所提供的不同特征,以下描述具体的元件及其排列的实施例以阐述本公开。当然这些实施例仅用以例示,且不该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说明书中提到第一特征部件形成于第二特征部件之上,其可包括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也可包括于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之间另外有其他特征的实施例,换句话说,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并非直接接触。
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公开,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在本公开中的在另一特征部件之上形成、连接到及/或耦接到另一特征部件可包括其中特征部件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括其中可形成插入上述特征部件的附加特征部件的实施例,使得上述特征部件可能不直接接触。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垂直的”、“上方”、“上”、“下”、“底”及类似的用词(如“向下地”、“向上地”等),这些空间相关用词为了便于描述图示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旨在涵盖包括特征的装置的不同方向。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有特别定义。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以修饰权利要求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请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请求元件与另一请求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多个所述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请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请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此外,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例如“连接”、“互连”等,除非特别定义,否则可指两个结构直接接触,或者亦可指两个结构并非直接接触,其中有其它结构设于此两个结构之间。且此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亦可包括两个结构都可移动,或者两个结构都固定的情况。
请参考图1,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无线传输模块100是一种可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0可包括一线圈组件102、一第一粘着组件104、一感应基板106、一第一保护元件108、一第二保护元件110以及一第三保护元件112。
于此实施例中,线圈组件102、第一粘着组件104、第一保护元件108、感应基板106、第二保护元件110以及第三保护元件112是沿着一第一方向A1依序排列。其中,第一方向A1可为线圈组件102的绕线轴RX的延伸方向。
于此实施例中,线圈组件102可作为一充电线圈,用以被一外部充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举例来说,线圈组件102可基于无线充电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的标准作为一共振式充电线圈,但不限于此。
另外,线圈组件102是可基于无线电力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的标准,例如Qi标准,以作为一感应式充电线圈。因此,此实施方式可使线圈组件102能同时对应不同形式的充电方式,以增加可应用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近距离(例如1cm以下)时,使用感应式操作;而在远距离时,使用共振式操作。
于此实施例中,线圈组件102也可作为一通信线圈,例如操作在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模式,以与外部的电子装置进行通信。
于此实施例中,感应基板106是邻近线圈组件102设置,感应基板106是配置以改变线圈组件102附近的电磁场分布。其中,感应基板106可为磁性体,例如为一铁氧体(Ferrite),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于其他实施例中,感应基板106也可包括纳米晶材料。感应基板106可具有一导磁率,对应于线圈组件102,使得线圈组件102的电磁波更为集中。
第一粘着组件104、第一保护元件108、第二保护元件110以及第三保护元件112可为双面胶或单面胶,用以黏着于相邻的一或二个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着组件104、第一保护元件108、以及第二保护元件110以的其中一或多者可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所制成,但不限于此。第三保护元件112是用以保护无线传输模块100,并且在无线传输模块100安装于一电子装置(图未示)时被移除。
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组装后的俯视图,并且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组装后沿着Y轴方向观察的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无线传输模块100定义有一第一轴向AX1以及一第二轴向AX2,第一轴向AX1垂直于第二轴向AX2。举例来说,第一轴向AX1平行于Y轴,第二轴向AX2平行于X轴,并且第一轴向AX1、第二轴向AX2以及绕线轴RX相互垂直。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102具有一本体1020、一第一引出线1021以及一第二引出线1022,第一引出线1021以及第二引出线1022连接于本体1020,并且第一引出线1021大致平行于第二引出线1022。
另外,如图2所示,当沿着第一方向A1(绕线轴RX的方向)观察时,本体1020具有二直线部102SP以及二弯折部102CP,这些直线部102SP连接于这些弯折部102CP,并且本体1020可具有椭圆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当沿着第一方向A1(绕线轴RX的方向)观察时,本体1020与感应基板106之间于第一轴向AX1上具有一第一距离DS1,本体1020与感应基板106之间于第二轴向AX2上具有一第二距离DS2,并且第一距离DS1大于第二距离DS2。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保护元件108具有一第一缺口108N,感应基板106具有一第二缺口106N,并且第二保护元件110具有一第三缺口110N。第一缺口108N是对应于第二缺口107N的形状,并且第三缺口110N也是对应于第二缺口107N的形状。
第一缺口108N、第二缺口106N与第三缺口110N可作为一定位结构,以使无线传输模块100可以准确地进行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元件108、感应基板106以及第二保护元件110可以不具有前述第一缺口108N、第二缺口106N与第三缺口110N。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元件108可为单面胶,配置以连接于感应基板106,并且第二保护元件110可为双面胶,配置以连接于感应基板106。再者,第一粘着组件104可为双面胶,配置以将线圈组件102固定地粘着于第一保护元件108。
如图1与图3所示,感应基板106是位于第一保护元件108以及第二保护元件110之间,并且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二保护元件110可共同包覆感应基板106。再者,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二保护元件110可具有不同材质。举例来说,第一保护元件108可由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制成,而第二保护元件110可由聚氯乙烯(PVC)制成。
由于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二保护元件110是以不同材质制成,因此两者的杨氏系数会有所不同。基于这样的设计,当无线传输模块100受到冲击时,由于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二保护元件110中一者较硬而另一者较软,因此可以有效地吸收冲击力,进而保护感应基板106以避免损坏。
如图2所示,当沿着绕线轴RX观察时,第一保护元件108的尺寸大于感应基板106的尺寸。当沿着绕线轴RX观察时,第二保护元件110的尺寸大于感应基板106的尺寸。于此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二保护元件110可具有相同的尺寸,但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3与图4,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3中区域EX1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保护元件108具有一第一接触部1081、一弯折部1083以及一第二接触部1082,并且感应基板106具有一第一表面106S1。其中,第一接触部1081配置以接触感应基板106的第一表面106S1。
第二接触部1082配置以接触第二保护元件110,并且第二保护元件110配置以接触感应基板106的一第二表面106S2。其中,第一表面106S1与第二表面106S2位于感应基板106的相对两侧,并且第一表面106S1面朝线圈组件102。
如图4所示,弯折部1083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一接触部1081的延伸方向,并且弯折部1083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接触部1082的延伸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弯折部1083的至少一部分不接触感应基板106的一侧表面106S3。因此,弯折部1083与侧表面106S3以及第二保护元件110形成有一空隙SP。其中,侧表面106S3是连接于第一表面106S1以及第二表面106S2之间。
另外,要说明的是,空隙SP是被封闭在第一保护元件108、第二保护元件110以及感应基板106之间,因此可以确保感应基板106所产生的颗粒不会掉落到外侧。
相似地,如图2与图3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二保护元件110的尺寸大于感应基板106的尺寸,使得第一保护元件108中靠近第一缺口108N的部分可以确实地贴合于第二保护元件110中靠近第三缺口110N的部分,以完整地封闭第二缺口106N,以确保感应基板106产生的颗粒不会掉落到外侧。
请参考图4A与图4B,图4A与图4B为根据本公开不同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的放大示意图。在图4A的实施例中,弯折部108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接触部1081、第二接触部1082的延伸方向,并且弯折部1083是紧贴于侧表面106S3。基于这样的配置,弯折部1083与侧表面106S3之间不会有空隙,因此可进一步确保感应基板106所产生的颗粒不会掉落到外侧。
在图4B的实施例中,相似于第一保护元件108,第二保护元件110也可具有一第三接触部1101、一弯折部1103以及一第四接触部1102。如图4B所示,第三接触部1101配置以接触第二表面106S2,弯折部1103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三接触部1101的延伸方向,并且弯折部1103的延伸方向也不平行于第四接触部1102的延伸方向。
相似地,弯折部1103的至少一部分不接触侧表面106S3,并且第四接触部1102是黏接于第二接触部1082,且在Z轴方向上黏接处是位于第一接触部1081及第三接触部1101之间。因此,弯折部1083、弯折部1103与侧表面106S3形成有空隙SP。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不仅可以确保感应基板106所产生的颗粒不会掉落到外侧,还可以增加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二保护元件110之间的连接强度。
请再回到图1与图3。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粘着组件104是设置于线圈组件102以及第一保护元件108之间。第一粘着组件104可为双面胶,并且线圈组件102通过第一粘着组件104黏接于第一保护元件108上。
第一粘着组件104的形状对应于线圈组件102的形状,例如椭圆环状。如图3所示,当沿着绕线轴RX观察时,第一粘着组件104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线圈组件的尺寸。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灰尘黏接于第一粘着组件104,进而影响无线传输模块100的效率。
接着,请参考图5,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106的俯视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感应基板106可经过加压工艺,因此当沿着绕线轴RX(Z轴)的方向观察时,感应基板106会具有多个第一裂缝SV1~SVm以及第二裂缝ST1~STn,其中m与n为自然数。第一裂缝与第二裂缝彼此交错,并且第一裂缝不平行于第二裂缝。
于是,这些第一裂缝以及第二裂缝可形成有多个区块。请参考图6,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中区域EX2的放大示意图。如图6所示,感应基板106可包含一第一区块BK1、一第二区块BK2、一第三区块BK3以及一第四区块BK4。
第二区块BK2是邻近第一区块BK1,第三区块BK3是邻近第二区块BK2,并且第四区块BK4是邻近第三区块BK3。再者,感应基板106可具有一第一间隙GP1、一第二间隙GP2以及一第三间隙GP3。
第一间隙GP1为第一裂缝SV1的一部分,第二间隙GP2为第一裂缝SV2的一部分,并且第三间隙GP3是第三裂缝SV3的一部分。第一间隙GP1是邻近并位于第一区块BK1与第二区块BK2之间,第二间隙GP2是邻近并位于第二区块BK2与第三区块BK3之间,并且第三间隙GP3是邻近并位于第三区块BK3与第四区块BK4之间。
第二区块BK2位于第一间隙GP1与第二间隙GP2之间,并且第三区块BK3位于第二间隙GP2与第三间隙GP3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间隙GP1与第二间隙GP2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二间隙GP2与第三间隙GP3的最短距离。意即,越靠近感应基板106中心的区块的尺寸会越大。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裂缝SV1可不平行于第一裂缝SV2,所以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也就不平行于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举例来说,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小于20度,并且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间隙GP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小于20度。
相似地,第一裂缝SV2也可不平行于第一裂缝SV3,其余以此类推。相似地,第二裂缝ST1也可不平行于第二裂缝ST2,例如第二裂缝ST1与第二裂缝ST2之间的夹角可小于20度,其余的第二裂缝以此类推。
再者,感应基板106还包含一第一边界1061,沿着第一轴向AX1延伸。如图6所示,第一间隙GP1较第二间隙GP2靠近第一边界1061,并且第二间隙GP2较第三间隙GP3靠近第一边界1062。相似地,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界106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小于20度。
请参考图7,图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106的放大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除了前述第一区块BK1、第二区块BK2以及第三区块BK3外,感应基板106可包含一第五区块BK5、一第六区块BK6、一第七区块BK7、一第八区块BK8、一第九区块BK9、以及一第十区块BK10。
第六区块BK6是邻近第五区块BK5,并且第七区块BK7是邻近第六区块BK6。再者,第九区块BK9是邻近第八区块BK8,第十区块BK10是邻近第九区块BK9。
相似地,感应基板106包含有一第四间隙GP4、一第五间隙GP5、一第六间隙GP6、以及一第七间隙GP7。第四间隙GP4是邻近并位于第五区块BK5与第六区块BK6之间。
第五间隙GP5是邻近并位于第六区块BK6与第七区块BK7之间,第六间隙GP6是邻近并位于第八区块BK8与第九区块BK9之间,并且第七间隙GP7是邻近并位于第九区块BK9与第十区块BK10之间。
第六区块BK6是位于第四间隙GP4与第五间隙GP5之间,并且第九区块BK9是位于第六间隙GP6与第七间隙GP7之间。其中,第四间隙GP4与第五间隙GP5的最短距离是小于第六间隙GP6与第七间隙GP7的最短距离。意即,第六区块BK6的尺寸是小于第九区块BK9的尺寸。相似地,第七区块BK7的尺寸是小于第十区块BK10的尺寸,其余以此类推。
于此实施例中,第四间隙GP4可不平行于第二轴向AX2。举例来说,第四间隙GP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界1061的夹角大于70度。于此实施例中,第四间隙GP4是与第一边界1061垂直,但不限于此。再者,第五区块BK5较第八区块BK8靠近第一边界1061。
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区块BK5的中心与第六区块BK6的中心的连线与第五区块BK5的中心与第八区块BK8的中心的连线的一夹角AG大于45度。
另外,如图7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第四间隙GP4没有直接连接于第六间隙GP6,并且第四间隙GP4可不平行于第六间隙GP6。相似地,第五间隙GP5没有直接连接于第七间隙GP7,并且第五间隙GP5可不平行于第七间隙GP7。再者,第四间隙GP4可不平行于第五间隙GP5,并且第六间隙GP6可不平行于第七间隙GP7。
举例来说,第四间隙GP4的延伸方向与第五间隙GP5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小于20度,第四间隙GP4的延伸方向与第六间隙GP6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小于20度,第六间隙GP6的延伸方向与第七间隙GP7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小于20度,并且第五间隙GP5的延伸方向与第七间隙GP7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小于20度。
接着请参考图8,图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106的放大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区块BK1、第二区块BK2、第三区块BK3以及第四区块BK4沿着一斜向轴IX依序排列。其中,斜向轴IX不平行于第一轴向AX1与第二轴向AX2。举例来说,斜向轴IX与第一轴向AX1之间的夹角可为45度,但不限于此。
如图8所示,第一间隙GP1的长度不同于第二间隙GP2的长度。举例来说,第一间隙GP1的长度小于第二间隙GP2的长度。相似地,第二间隙GP2的长度不同于第三间隙GP3的长度。举例来说,第二间隙GP2的长度小于第三间隙GP3的长度。
再者,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界106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大于45度,并且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可不平行于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举例来说,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夹角小于20度。相似地,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间隙GP3的延伸方向夹角小于20度,其余以此类推。
于此实施例中,斜向轴IX与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例如可为70~90度,斜向轴IX与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例如可为70~90度,并且斜向轴IX与第三间隙GP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例如可为70~90度,但不限于此。
接着请参考图8A,图8A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基板106的放大示意图。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斜向轴IX与第一间隙GP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例如可为0~20度,斜向轴IX与第二间隙GP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例如可为0~20度,并且斜向轴IX与第三间隙GP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例如可为0~20度。
请参考图9,图9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A的爆炸图。于此实施例中,线圈组件102设置于第一粘着组件104以及第一保护元件108之间,并且第一粘着组件104的形状对应于第一保护元件108。
当沿着绕线轴RX观察时,第一粘着组件104的尺寸等于第一保护元件108的尺寸。其中,第一粘着组件104黏接于线圈组件102,并且第一保护元件108黏接于线圈组件102。意即,线圈组件102被第一粘着组件104与第一保护元件108包覆。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粘着组件104可为单面胶或双面胶,而第一保护元件108可为双面胶,并且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一粘着组件104具有不同材质,因此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一粘着组件104的杨氏系数不同。
基于这样的设计,当无线传输模块100A受到冲击时,由于第一保护元件108与第一粘着组件104中一者较硬而另一者较软,因此可以有效地吸收冲击力,进而保护感应基板106以及线圈组件102以避免损坏。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线圈组件以及一感应基板。感应基板是邻近线圈组件设置,感应基板是配置以于改变线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使得线圈组件的电磁波更为集中。基于本公开的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基板106可经过加压工艺,因此感应基板106会具有多个第一裂缝以及第二裂缝。第一裂缝与第二裂缝彼此交错,并且第一裂缝不平行于第二裂缝。于是,这些第一裂缝以及第二裂缝可形成有多个区块。其中,邻接于边界的区块最小,并且位于感应基板106中央处的区块最大。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增加感应基板106的可挠性,进而避免感应基板106受到弯折或是冲击时损坏的问题。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的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无线传输模块,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线圈组件,具有一绕线轴;以及
一感应基板,对应于该线圈组件;
其中该感应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面朝该线圈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基板包含:
一第一区块;
一第二区块,邻近该第一区块;
一第三区块,邻近该第二区块;
一第四区块,邻近该第三区块;
一第一间隙,邻近并位于该第一区块与该第二区块之间;
一第二间隙,邻近并位于该第二区块与该第三区块之间;以及
一第三间隙,邻近并位于该第三区块与该第四区块之间;
该第二区块位于该第一间隙与该第二间隙之间;
该第三区块位于该第二间隙与该第三间隙之间;
该第一间隙与该第二间隙的最短距离小于该第二间隙与该第三间隙的最短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二间隙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20度;
该第二间隙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三间隙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20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基板还包含:
一第一边界,沿着一第一轴向延伸;
该第一区块、该第二区块、该第三区块以及该第四区块沿着一斜向轴依序排列;
该斜向轴不平行于该第一轴向;
该第一间隙的长度不同于该第二间隙的长度;
该第一间隙的长度小于该第二间隙的长度;
该第二间隙的长度不同于该第三间隙的长度;
该第二间隙的长度小于该第三间隙的长度;
该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边界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基板还包含:
一第一边界,沿着一第一轴向延伸;
该第一间隙较该第二间隙靠近该第一边界;
该第二间隙较该第三间隙靠近该第一边界;
该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边界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20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基板还包含:
一第五区块;
一第六区块,邻近该第五区块;
一第七区块,邻近该第六区块;
一第八区块;
一第九区块,邻近该第八区块;
一第十区块,邻近该第九区块;
一第四间隙,邻近并位于该第五区块与该第六区块之间;
一第五间隙,邻近并位于该第六区块与该第七区块之间;
一第六间隙,邻近并位于该第八区块与该第九区块之间;以及
一第七间隙,邻近并位于该第九区块与该第十区块之间;
该第六区块位于该第四间隙与该第五间隙之间;
该第九区块位于该第六间隙与该第七间隙之间;
该第四间隙与该第五间隙的最短距离小于该第六间隙与该第七间隙的最短距离;
该第四间隙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边界的夹角大于70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第五区块较该第八区块靠近该第一边界;
该第五区块的中心与该第六区块的中心的连线与该第五区块的中心与该第八区块的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大于45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含:
一第一保护元件,配置以连接于该感应基板;
一第二保护元件,配置以连接于该感应基板;以及
一第一粘着组件,配置以将该线圈组件固定地粘着于该第一保护元件;
该感应基板位于该第一保护元件以及该第二保护元件之间;
该第一保护元件与该第二保护元件具有不同材质;
当沿着该绕线轴观察时,该第一保护元件的尺寸大于该感应基板的尺寸;
当沿着该绕线轴观察时,该第二保护元件的尺寸大于该感应基板的尺寸;
该第一保护元件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弯折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
该第一接触部配置以接触该感应基板的该第一表面;
该第二接触部配置以接触该第二保护元件;
该第二保护元件配置以接触该感应基板的一第二表面;
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位于该感应基板的相对两侧;
该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一接触部的延伸方向;
该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二接触部的延伸方向;
该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不接触该感应基板的一侧表面;
该弯折部与该侧表面以及该第二保护元件形成有一空隙;
该侧表面连接于该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二表面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粘着组件设置于该线圈组件以及该第一保护元件之间;
该线圈组件通过该第一粘着组件黏接于该第一保护元件;
该第一粘着组件的形状对应于该线圈组件;
当沿着该绕线轴观察时,该第一粘着组件的尺寸小于或等于该线圈组件的尺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线圈组件设置于该第一粘着组件以及该第一保护元件之间;
该第一粘着组件的形状对应于该第一保护元件;
当沿着该绕线轴观察时,该第一粘着组件的尺寸等于该第一保护元件的尺寸;
该第一粘着组件黏接于该线圈组件;
该第一保护元件黏接于该线圈组件;
该第一保护元件与该第一粘着组件具有不同材质;
该第一保护元件与该第一粘着组件的杨氏系数不同。
CN202222195296.XU 2022-08-19 2022-08-19 无线传输模块 Active CN218276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5296.XU CN218276702U (zh) 2022-08-19 2022-08-19 无线传输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5296.XU CN218276702U (zh) 2022-08-19 2022-08-19 无线传输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6702U true CN218276702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76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95296.XU Active CN218276702U (zh) 2022-08-19 2022-08-19 无线传输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6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69913B1 (en) Contactless charging module, contact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tactless charging module
KR101890326B1 (ko) 무선전력 전송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보조배터리
JP7436186B2 (ja) 車両用無線電力送信装置
US20140145807A1 (en) Magnetic sheet of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07800888U (zh) 天线装置和包括该天线装置的便携式终端
KR102036637B1 (ko) Nfc용 코일부 및 무선 충전용 코일부를 구비하는 무선 전력 수신장치의 수신코일
CN103915903A (zh) 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以及使用该线圈的无线充电装置
WO2011007661A1 (ja) Usbデバイス用の電力伝送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ならびにその装置
CN212012267U (zh) 线圈模块
CN218276702U (zh) 无线传输模块
KR102154258B1 (ko)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그를 구비한 휴대용 단말
CN117650640A (zh) 无线传输模块
KR20180017629A (ko) 코일 조립체
TW202410600A (zh) 無線傳輸模組
WO2008018211A1 (fr) Feuille magnétique, dispositif d'antenn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dispositif d'antenne
CN112262448A (zh) 铁氧体片的制造方法、由此制造的铁氧体片及包括其的无线电力传输模块
CN214799053U (zh) 线圈模块
CN108933330A (zh) 一种nfc天线
CN21851437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CN22091527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JP3241982U (ja) 無線伝送モジュール
US20230412006A1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module
JP3242775U (ja) 無線伝送モジュール
CN21922728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CN217932730U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