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66100U -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66100U
CN218266100U CN202222312079.4U CN202222312079U CN218266100U CN 218266100 U CN218266100 U CN 218266100U CN 202222312079 U CN202222312079 U CN 202222312079U CN 218266100 U CN218266100 U CN 218266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atomizing
liquid
inlet
atom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20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学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20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66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66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66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扰流结构包括扰流板,在扰流板上设有第一雾化部,该第一雾化部具有腔体,以及与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雾化孔。本实用新型的扰流结构,通过在扰流板上设置第一雾化部,不仅能够对气体扰流,同时能够通过第一雾化孔雾化的液滴,遇高温气体汽化吸热,而降低气体温度,从而可使得本扰流结构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进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扰流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该扰流结构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以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和具有该冷却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自驾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而发动机的性能对驾驶乐趣具有重要影响。虽然部分车型为提高燃料燃烧的充分性,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设有扰流结构。但是该扰流结构功能单一,无法调节气体温度。当消费者自驾到高温地区时,高温环境导致发动机进气温度升高,仍容易造成发动机“爆震”,导致发动机限功率,限扭矩输出,且长时间“爆震”会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同时,高温环境下空气密度下降,导致进气发动机内的氧气浓度降低,容易造成输出扭矩不足,而降低驾驶乐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扰流结构,其能够在对气体扰流的同时,降低气体温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扰流结构,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上设有第一雾化部,且所述第一雾化部具有腔体,以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雾化孔。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内设有供液体流通的通道,所述第一雾化部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包括相交设置的多个板体,至少其一所述板体上设有所述通道和所述第一雾化部。
进一步的,所述板体呈波浪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雾化部包括具有所述腔体的筒体,所述第一雾化孔设于所述筒体上,所述筒体沿所述板体的法线方向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扰流结构,通过在扰流板上设置第一雾化部,不仅能够对气体扰流,同时能够通过第一雾化部雾化的液滴,遇高温气体汽化吸热,而降低气体温度,从而可使得本扰流结构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另外,通过在扰流板内设置供液体流通的通道,可便于外部高压液体进入第一雾化部的腔体内。扰流板包括相交设置的多个板体,能够提高扰流效果。将板体设置成波浪形,可使板体具有圆滑表面,从而能够降低气体阻力。将筒体沿板体的法向方向设置,有利于雾化的液滴与气体充分接触,能够有效降低气体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包括具有进气腔的结构本体,在所述进气腔内设有如上所述的扰流结构,在所述结构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进气腔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且设于所述内腔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腔内设有第二雾化部,所述第二雾化部将所述进气腔分隔为内腔,以及围绕所述内腔设置的外腔,且所述外腔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
所述第二雾化部具有连通所述内腔和所述外腔的第二雾化孔;
所述扰流结构设于所述内腔内,且所述第一进液口通过所述外腔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扰流结构,能够充分扰动气流,同时也能够降低进气温度,可有效降低进气腔内的进气温度,从而可有效避免发动机出现“爆震”故障。
另外,通过在进气腔内设置第二雾化部,由此可通过第一雾化部和第二雾化部的协同作用,对进入进气腔内的气体实现快速降温。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储液部,以及能够将所述储液部内的液体泵送到所述第一进液口的增压泵。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为酒精。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及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与上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扰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扰流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结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C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扰流结构;
101、板体;1011、通道;102、第一雾化部;1021、第一雾化孔;
2、结构本体;
201、进气腔;2011、内腔;2012、外腔;201a、进气口;201b、出气口;201c、第二进液口;202、第二雾化部;2021、第二雾化孔;2022、过孔;203、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扰流结构1,其包括扰流板,在扰流板上设有第一雾化部102,该第一雾化部102具有腔体,以及与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雾化孔1021。
本实施例的扰流结构1,通过在扰流板上设置第一雾化部102,不仅能够对气体扰流,同时能够通过第一雾化孔1021雾化的液滴,遇高温气体汽化吸热,而降低气体温度,从而可使得本扰流结构1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的扰流结构1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中所示,为便于外部高压液体进入第一雾化部102的腔体内,在扰流板内设有供液体流通的通道1011,第一雾化部102即通过第一进液口与通道1011连通。由此,外部高压液体先进入通道1011后,通过第一进液口进入腔体内,然后从第一雾化孔1021喷出成液滴,进而液滴与高温气体接触汽化,从而能够对气体降温。
为获得更好的扰流效果,扰流板包括相交设置的多个板体101,至少其一板体101上设有通道1011和第一雾化部102,其中,板体101的数量及相交的角度根据设计需求确定即可。其中,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扰流板包括相交设置的两个板体101。该两个板体101正交布置,并且,为具有较好的扰流效果,如图2中所示,板体101具体呈波浪形,这样设计可使板体101具有圆滑表面,从而能够降低气体阻力。
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中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两个板体101上均设有通道1011和第一雾化部102,两个板体101上的通道1011相互连通。并且,第一雾化部102的数量和布置位置不限于图1中所示,根据设计需求确定即可。另外,为提高雾化效果,上述通道1011沿板体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能够布置较多的第一雾化部102,并且通道101沿板体101的宽度方向贯穿设置。
为便于加工制造,如图1和图2中所示,第一雾化部102包括具有上述腔体的筒体,上述第一雾化孔1021设于筒体上,并为间隔设于筒体上的多个。并且,为了具有较好的雾化效果,第一雾化孔1021优选设为圆孔,且孔径设在0-1mm之间,例如,可将第一雾化孔1021的孔径设为0.3mm、0.5mm、0.7mm、0.8mm,或者设为其他数值。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中所示,筒体沿板体101的法线方向设置,如此设置,相较于筒体与板体101的法线具有锐角的布置方式,有利于第一雾化部102雾化的液滴与气体充分接触,能够有效降低气体温度。
本实施例的扰流结构1,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不仅能够具有较好的扰流效果,同时也能够降低气体温度,可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其包括具有进气腔201的结构本体2,在进气腔201内设有实施例一所述的扰流结构1,在结构本体2上设有与第一进液口连通的第二进液口201c。并且,进气腔201具有进气口201a和出气口201b,且设于内腔2011的两端。
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扰流结构1,不仅能够充分扰动气流,而提高进气效果,同时也能够降低进气温度,而有效避免出现“爆震”故障。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参照图3至图7中所示,其中,在图5中以实线箭头示意出了气体流动方向,并以点划线箭头示意出了高压液体的流动方向。具体来讲,结构本体2的结构如图8和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本体2整体呈圆柱形,其两端分别设有缩径部分,以便于与增压器和发动机进气口连接。当然,结构本体2除了设置成圆柱形,也可设置成矩形等其他形状。
基于图9状态下所示,进气腔201的进气口201a位于内腔2011的左端,而出气口201b位于内腔2011的右端,上述第二进液口201c设于结构本体2的顶端,并优选设置在结构本体2长度方向的中部,以能够提高外部高压液体在进气腔201内的均匀性。另外,为便于与下述增压泵连接,在第二进液口201c处设有连接管203。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进气腔201内气体的冷却效果,如图9中所示,在进气腔201内设有第二雾化部202,该第二雾化部202将进气腔201分隔为内腔2011,以及围绕内腔2011设置的外腔2012,且外腔2012与第二进液口201c连通。另外,第二雾化部202具有连通内腔2011和外腔2012的第二雾化孔2021。上述扰流结构1具体设于内腔2011内,且第一进液口通过外腔2012与第二进液口201c连通。
具体来讲,如图9中所示,第二雾化部202包括与结构本体2随形设置的筒状的主体,该主体靠近进气腔201的内壁设置。为提高雾化效果,第二雾化孔2021为间隔设置在主体上的多个。而且,为了具有较好的雾化效果,第二雾化孔2021优选设为圆孔,且孔径设在0-1mm之间,例如,可将第二雾化孔2021的孔径设为0.2mm、0.5mm、0.7mm、0.9mm,或者设为其他数值。
另外,仍参照图9中所示,在主体上设有用于供扰流板的各板体101穿过的过孔2022,这样设计,可使板体101的两端分别伸入外腔2012中,从而可使外部高压液体依次进入外腔2012和通道1011,再经由第一进液口进入第一雾化部102的腔体中,进而从第一雾化孔1021中喷出液滴。当然,具体实施时,也可将主体与扰流板一体成型。
结合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在使用时,进入连接管203内的高压液体先通过第二进液口201c进入外腔2012内,其中一部分高压液体通过第二雾化孔2021雾化成液滴,该部分液滴能够与进气腔201内壁附近的高温气体接触而汽化吸热,从而可降低进气腔201内壁附近的气体温度。同时,另一部高压液体进入扰流板的通道1011内,然后经由第一进液口进入第一雾化部102的腔体内,最后通过第一雾化孔1021雾化成液滴,该部分液滴能够与进气腔201中部的高温气体接触而汽化吸热,从而能够降低进气腔201中部区域的气体温度。
通过设置实施一中的扰流结构1和第二雾化部202,可使第一雾化部102着重对进气腔201的中部区域进行冷却,而第二雾化部202着重对进气腔201内壁附件的环形区域进行冷却。同时,结合扰流板的作用,能够将高温空气平流态优化为扰流态,从而实现中部区域与环形区域的空气流动交互,能够在第一雾化部102和第二雾化部202的协同作用下,对进气腔201内的空气快速降温,进而可有效防止发动机进气温度较高而出现爆震故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其包括实施例二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储液部,以及能够将储液部内的液体泵送到第一进液口的增压泵。
其中,增压泵的进口与储液部连通,其出口与连接管203连接,这样可使增压泵抽取储液部内的液体,并对液体加压后泵送到外腔2012和通道1011内,然后可从第一雾化孔1021和第二雾化孔2021中喷出液滴。另外,为防止外部高压液体汽化后损伤发动机,本实施例的液体优选采用酒精。此外,当液体需求量较少时,液体采用水也是可以的。
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从而有利于避免发动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爆震故障。
此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可有效避免发动机出现爆震故障,能够实现整车高功率、高扭矩输出,从而可提高驾驶乐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上设有第一雾化部(102),且所述第一雾化部(102)具有腔体,以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雾化孔(10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内设有供液体流通的通道(1011),所述第一雾化部(102)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通道(101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包括相交设置的多个板体(101),至少其一所述板体(101)上设有所述通道(1011)和所述第一雾化部(1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体(101)呈波浪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雾化部(102)包括具有腔体的筒体,所述第一雾化孔(1021)设于所述筒体上,所述筒体沿所述板体(101)的法线方向设置。
6.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进气腔(201)的结构本体(2),在所述进气腔(201)内设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扰流结构,在所述结构本体(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的第二进液口(201c);所述进气腔(201)具有进气口(201a)和出气口(201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腔(201)内设有第二雾化部,所述第二雾化部将所述进气腔(201)分隔为内腔(2011),以及围绕所述内腔(2011)设置的外腔(2012),所述进气口(201a)和所述出气口(201b)分别设于所述内腔(2011)的两端,所述外腔(2012)与所述第二进液口(201c)连通;
所述第二雾化部具有连通所述内腔(2011)和所述外腔(2012)的第二雾化孔(2021);
所述扰流结构(1)设于所述内腔(2011)内,且所述第一进液口通过所述外腔(2012)与所述第二进液口(201c)连通。
8.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储液部,以及能够将所述储液部内的液体泵送到所述第一进液口的增压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为酒精。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
CN202222312079.4U 2022-08-30 2022-08-30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8266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2079.4U CN218266100U (zh) 2022-08-30 2022-08-30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2079.4U CN218266100U (zh) 2022-08-30 2022-08-30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66100U true CN218266100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10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2079.4U Active CN218266100U (zh) 2022-08-30 2022-08-30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661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66100U (zh) 扰流结构、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车辆
US20210345675A1 (en)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and atomizer thereof
US5190025A (en) Motor vehicle drinking water warming and heating device
JP6107521B2 (ja) 燃料レール
CN217926072U (zh) 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冷却系统及车辆
US6691688B1 (en) Nitrous plate system for fuel injected engines
CN110332055B (zh)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JP2010090717A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排気ガス還流装置
CN115324725B (zh) 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系统及发动机进气冷却方法与车辆
CN207691624U (zh) 电机、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270317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112682164B (zh) 一种柴油机集成式中冷器
CN215531612U (zh) 一种进气结构及雾化器
CN112648122A (zh) 一种火焰浮起长度可控的组合喷油嘴
CN218898364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379321U (zh) 一种新型电极杆
CN218717154U (zh) 发动机缸盖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216025622U (zh) 一种上喷式雾化芯
CN214698080U (zh) 一种水套隔板、发动机及车辆
CN217898032U (zh) 一种液体火箭贮箱消能装置
CN21835468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605440U (zh) 一种进气结构及发电机组
CN220911443U (zh) 一种节能燃烧结构及蓝色火焰燃油暖风机
CN221098876U (zh) 水雾发生器结构
CN218493691U (zh) 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