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9060U -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9060U
CN218229060U CN202222608249.3U CN202222608249U CN218229060U CN 218229060 U CN218229060 U CN 218229060U CN 202222608249 U CN202222608249 U CN 202222608249U CN 218229060 U CN218229060 U CN 218229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adjusting
rod
groov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082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文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Yongx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Yongx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Yongx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Yongx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0824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9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9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9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二托盘、承载所述第二托盘的周转车体、调节第二托盘支撑间距的第一托盘和固定所述第二托盘位置的锁止机构;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滑动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内部;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上。解决了现有的凸底叶轮周转车采用平底的托盘来装载半成品凸底叶轮,由于凸底叶轮底面有圆锥状的凸起,凸底叶轮不能平稳的摆放在平底的托盘内,导致凸底叶轮装载在周转车内在各个工序之间运输时,相邻摆放的凸底叶轮之间容易发生碰撞,造成凸底叶轮的损伤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周转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背景技术
凸底叶轮主要应用于汽车的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器是一种利用内燃机运作所产生的废气通过同轴的两个凸底叶轮组成的结构驱动的空气压缩机。涡轮增压器与机械增压器功能相似,两者都可增加进入内燃机或锅炉的空气流量,从而提升燃烧效率。常见用于汽车引擎中,通过利用排出废气的热量及流量,涡轮增压器能提升内燃机的输出功率或者在同等输出功率下提升燃油经济性。
凸底叶轮由铸造成型的叶轮毛坯进行铣削、热处理和探伤检测等工序后才能进行装配,由于凸底叶轮工作时的转速很高,所以对凸底叶轮的质量要求较高。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凸底叶轮周转车采用平底的托盘来装载半成品凸底叶轮,由于凸底叶轮底面有圆锥状的凸起,凸底叶轮不能平稳的摆放在平底的托盘内,导致凸底叶轮装载在周转车内在各个工序之间运输时,相邻摆放的凸底叶轮之间容易发生碰撞,造成凸底叶轮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解决了现有的凸底叶轮周转车采用平底的托盘来装载半成品凸底叶轮,由于凸底叶轮底面有圆锥状的凸起,凸底叶轮不能平稳的摆放在平底的托盘内,导致凸底叶轮装载在周转车内在各个工序之间运输时,相邻摆放的凸底叶轮之间容易发生碰撞,造成凸底叶轮损伤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二托盘、承载所述第二托盘的周转车体、调节第二托盘支撑间距的第一托盘和固定所述第二托盘位置的锁止机构;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滑动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内部;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一支撑杆、调节所述第一托盘在所述第二托盘上位置的第一调节杆和调节所述第一托盘沿所述第二托盘间距的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托盘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一托盘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容纳所述第一调节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二支撑杆、调节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一托盘上位置的第二调节杆、容纳所述锁止机构的第六通孔、调节所述第二托盘沿所述第一托盘间距的第二调节件和容纳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二托盘上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位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六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托盘上;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第五通孔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限制所述第二托盘移动的锁止杆,支撑所述锁止杆的锁止架和推动所述锁止架的弹性装置;所述锁止架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上;所述弹性装置套设在所述锁止杆上;所述锁止杆一端贯穿所述锁止架,所述锁止杆另一端贯穿所述周转车体并嵌入所述第二托盘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推动所述周转车体的把手和移动所述周转车体的周转车轮;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上;所述周转车轮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调节件一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调节件一端上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一调节件移动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调节件贯穿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调节件一端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调节件一端上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二调节件移动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调节件贯穿所述第五通孔;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托盘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一限制位;所述第二托盘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二限制位;所述第一限制位并列开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调节杆上;所述第二限制位并列开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二调节杆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因为采用了可以沿周转车体前后移动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可调节间距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和将第二托盘锁止在周转车体上的锁止机构,所以实现了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在周转车体内前后方向间距的调整,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支撑在凸底的两侧,避免凸底叶轮装载在周转车内在各个工序之间运输时,相邻摆放的凸底叶轮之间容易发生碰撞,造成凸底叶轮损伤的问题。
2、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一托盘上的第三凹槽、设置在第三凹槽内的第一支撑杆、设置在第三凹槽内的第一调节杆和设置在第三通孔内的第一调节件,所以实现了使第一托盘可以调整第一托盘在第二托盘上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使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凸底叶轮。
3、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二托盘上的第四凹槽、设置在第四凹槽内的第二支撑杆、设置在第四凹槽内的第二调节杆和设置在第五通孔内的第二调节件,所以实现了使第二托盘可以调整第二托盘在第一托盘上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使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凸底叶轮。
4、因为采用了设置在周转车体左侧面上的锁止机构,第二延伸部嵌入第六通孔内,所以实现了当第二托盘移动到第一空腔内时,第二延伸部限制第二托盘在周转车体内前后方向的移动,使第二托盘在周转车体内的位置固定,避免运输凸底叶轮时,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从周转车体上掉落。
5、因为采用了设置在周转车体下表面的周转车轮和设置在周转车体左右侧面前端的把手,所以实现了周转车体在地面上的移动,使周转车体的移动更加方便。
6、因为采用了滑动设置在第四凹槽内的第一调节杆和螺纹连接在第一调节杆上的第二调节件,所以实现了旋动第二调节件,第二调节件带动第一调节杆,第一托盘在第二托盘上前后位置的调整,同时还可以固定第一调节杆在第二托盘内的位置。
7、因为采用了滑动设置在第三凹槽内的第二调节杆和螺纹连接在第二调节杆上的第一调节件,所以实现了旋动第一调节件,第一调节件带动第二调节杆,第二托盘在第一托盘上前后位置的调整,同时还可以固定第二调节杆在第一托盘内的位置。
8、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一调节件上的第一限位槽和套设在第一限位槽上的第一限位件,所以实现了限制第一调节件在第一托盘上前后方向轴向的移动,使第一调节件只能沿着第三通孔旋转,避免第一调节件向前移动,使第二托盘在第一托盘上的位置失去固定。
9、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二调节件上的第二限位槽和套设在第二限位槽上的第二限位件,所以实现了限制第二调节件在第二托盘上前后方向轴向的移动,使第二调节件只能沿着第五通孔旋转,使第一托盘在第二托盘上的位置失去固定。
10、因为采用了并列开设在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限制位和并列开设在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限制位,所以实现了当凸底叶轮架设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时,第一限制位和第二限制位限制凸底叶轮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左右方向的移动,使凸底叶轮在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上运输时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俯视结构图。
图3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俯视结构图。
图中:1、周转车体;11、第一凸起;12、第一凹槽;13、第二凸起;14、第二凹槽;15、第一通孔;16、周转车轮;17、把手;18、第一空腔;2、第一托盘;21、第一支撑杆;22、第一调节杆;23、第二通孔;231、第一螺纹;24、第三凹槽;25、第一调节件;251、第二螺纹;252、第一限位件;253、第一限位槽;26、第三通孔;27、第一限制位;3、第二托盘;31、第二支撑杆;32、第二调节杆;33、第四通孔;331、第三螺纹;34、第四凹槽;35、第二调节件;351、第四螺纹;352、第二限位件;353、第二限位槽;36、第五通孔;37、第二限制位;38、第六通孔;4、锁止机构;41、锁止杆;411、第一延伸部;412、第二延伸部;413、拉环;42、锁止架;421、第七通孔;43、弹性装置;44、第五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解决了现有的凸底叶轮周转车采用平底的托盘来装载半成品凸底叶轮,由于凸底叶轮底面有圆锥状的凸起,凸底叶轮不能平稳的摆放在平底的托盘内,导致凸底叶轮装载在周转车内在各个工序之间运输时,相邻摆放的凸底叶轮之间容易发生碰撞,造成凸底叶轮损伤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右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上端。
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二托盘3、承载第二托盘3的周转车体1、调节第二托盘3支撑间距的第一托盘2和固定第二托盘3位置的锁止机构4。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滑动设置在周转车体1内部。锁止机构4设置在周转车体1上。
周转车体1为水平放置,周转车体1上前后方向开设有第一空腔18,第一空腔18向前贯穿周转车体1的前侧面,第一空腔18向后贯穿周转车体1的后侧面。第一凸起11前后方向开设在第一空腔18的右侧面,第一凸起11上下方向均匀分布在第一空腔18的右侧面。第一凸起11的左侧面向右凹形成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向前贯穿第一凸起11的前侧面,第一凹槽12向后贯穿第一凸起11的后侧面。第二凸起13前后方向开设在第一空腔18的左侧面,第二凸起13上下方向均匀分布在第一空腔18的左侧面。第二凸起13的右侧面向左凹形成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向前贯穿第二凸起13的前侧面,第二凹槽14向后贯穿第二凸起13的后侧面。第二托盘3的左端滑动设置在第二凹槽14内,第二托盘3可沿第二凹槽14前后方向移动。第一托盘2的右端设置在第一凹槽12内,第一托盘2可沿第一凹槽12前后方向移动。第二托盘3的右端滑动设置在第一托盘2的右端内,第一托盘2的左端滑动设置在第二托盘3的左端内,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之间既可以前后方向调节间距,也可以固定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之间前后方向的间距,使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凸底叶轮。锁止机构4上下方向并列设置在周转车体1的左侧面上,锁止机构4的位置对应第二凹槽14的位置。锁止机构4的右端向右贯穿周转车体1,锁止机构4的右端嵌入第二托盘3的左端,锁止机构4限制第二托盘3前后方向的移动,第二托盘3限制第一托盘2前后方向的移动。周转车体1的左侧面上下方向并列开设有第一通孔15,第一通孔15的位置与锁止机构4的位置对应。
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一支撑杆21、调节第一托盘2在第二托盘3上位置的第一调节杆22和调节第一托盘2沿第二托盘3间距的第一调节件25。第一托盘2上开设有第三凹槽24,第三凹槽24固定第一支撑杆21的位置。第一支撑杆21的一端和第一调节杆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24内。第一托盘2上开设有第三通孔26,第三通孔26容纳第一调节件25。
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二支撑杆31、调节第二托盘3在第一托盘2上位置的第二调节杆32、容纳锁止机构4的第六通孔38、调节第二托盘3沿第一托盘2间距的第二调节件35和容纳第二调节件35的第五通孔36。第二托盘3上开设有第四凹槽34,第四凹槽34固定第二支撑杆31的位置。第二支撑杆31的一端和第二调节杆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四凹槽34内。第五通孔36和第六通孔38开设在第二托盘3上。第二调节件35设置在第五通孔36内。
第一支撑杆21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第四凹槽34内。第一调节杆22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件35螺纹连接。
第二支撑杆31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第三凹槽24内。第二调节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件25螺纹连接。
第一调节件25一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53。第一调节件25一端上设置有限制第一调节件25移动的第一限位件252。第一调节件25贯穿第三通孔26。第一限位件252设置在第一限位槽253内。
第二调节件35一端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353。第二调节件35一端上设置有限制第二调节件35移动的第二限位件352。第二调节件35贯穿第五通孔36。第二限位件352设置在第二限位槽353内。
第二托盘3的右侧面向左凹陷形成第四凹槽34,第四凹槽34向前贯穿第二托盘3的前侧面。第二托盘3的后侧面开设有第五通孔36,第五通孔36前后方向贯穿第二托盘3的后侧面,第五通孔36向前与第四凹槽34连通。第二托盘3的左侧面开设有第六通孔38,第六通孔38的位置与第一通孔15的位置为同轴心设置。第四凹槽34内前后方向并列设置有第二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1的左侧面与第四凹槽3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二支撑杆31的左侧面与第四凹槽34的左侧面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第四凹槽34前端设置有第二调节杆32,第二调节杆32的左侧面与第四凹槽3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二调节杆32的左侧面与第四凹槽34的左侧面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第一托盘2的左侧面向右凹陷形成第三凹槽24,第三凹槽24向后贯穿第一托盘2的后侧面。第一托盘2的前侧面开设有第三通孔26,第三通孔26前后方向贯穿第一托盘2的前侧面,第三通孔26向后与第四凹槽34连通。第三凹槽24内前后方向并列设置有第一支撑杆21,第一支撑杆21的右侧面与第三凹槽2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支撑杆21的右侧面与第三凹槽24的右侧面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第三凹槽24后端设置有第一调节杆22,第一调节杆22的右侧面与第三凹槽2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调节杆22的右侧面与第三凹槽24的右侧面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第二支撑杆31的右端设置在第三凹槽24内,第二支撑杆31的右端沿第三凹槽24前后移动。第一支撑杆21的左端设置在第四凹槽34内,第一支撑杆21的左端沿第三凹槽24前后移动。
第二调节件35的后端设置在第五通孔36内。优选的,第二调节件35为螺栓。第二调节件35的后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353,第二限位槽353位于第四凹槽34后侧面的前方。第二限位槽353上套设有第二限位件352。优选的,第二限位件352为卡簧。第二限位件352限制第二调节件35沿第五通孔36的轴向移动,使第二调节件35只能沿第五通孔36旋转。第二调节件35的前端容纳在第四凹槽34内。第二调节件35的前端开设有第四螺纹351。第一调节杆22的左端前后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23,第二通孔23内开设有第一螺纹231。第四螺纹351与第一螺纹231相互啮合。旋动第二调节件35时,第二调节件35带动第一调节杆22在第四凹槽34内前后方向移动。
第一调节件25的前端设置在第三通孔26内。优选的,第一调节件25为螺栓。第一调节件25的前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53,第一限位槽253位于第三凹槽24前侧面的前方。第一限位槽253上套设有第一限位件252。优选的,第一限位件252为卡簧。第一限位件252限制第一调节件25沿第三通孔26的轴向移动,使第一调节件25只能沿第三通孔26旋转。第一调节件25的后端容纳在第三凹槽24内。第一调节件25的后端开设有第二螺纹251。第二调节杆32的右端前后方向开设有第四通孔33,第四通孔33内开设有第三螺纹331。第二螺纹251与第三螺纹331相互啮合。旋动第一调节件25时,第一调节件25带动第二调节杆32在第三凹槽24内前后方向移动。
第一调节件25固定第二调节杆32在第一托盘2上的位置,进而固定第二托盘3在第一托盘2上的位置。第二调节件35固定第一调节杆22在第二托盘3上的位置,进而固定第一托盘2在第二托盘3上的位置。第二托盘3和第一托盘2通过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35连接在一起。
锁止机构4包括限制第二托盘3移动的锁止杆41,支撑锁止杆41的锁止架42和推动锁止架42的弹性装置43。锁止架42设置在周转车体1上。弹性装置43套设在锁止杆41上。锁止杆41一端贯穿锁止架42,锁止杆41另一端贯穿周转车体1并嵌入第二托盘3内。
锁止架42的右端固定连接在周转车体1的左侧面上,锁止架42的位置与第二凹槽14的位置对应。锁止架42的右侧面向左凹陷形成第五凹槽44,第五凹槽44前后方向贯穿锁止架4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锁止架42的左侧面向右开设有第七通孔421,第七通孔421的位置与第一通孔15的位置为同轴心设置,第七通孔421向右与第五凹槽44连通。第七通孔421内设置有锁止杆41,锁止杆41沿锁止架42左右移动。锁止杆41的右端向右设置有第一延伸部411,第一延伸部411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15的直径,第一延伸部411避免锁止杆41向右移动脱出第一通孔15。优选的,第一延伸部411与锁止杆41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第一延伸部411的右端向右设置有第二延伸部412,第二延伸部412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15的直径和第六通孔38的直径,第二延伸部412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通孔15左右方向的长度,使第二延伸部412能嵌入第六通孔38内。优选的,第二延伸部412与第一延伸部411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锁止杆41的左端设置有拉环413。优选的,拉环413与锁止杆41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锁止杆41上套设有弹性装置43,弹性装置43的左端抵靠第五凹槽44的左侧面,弹性装置43的右端抵靠周转车体1的左侧面。弹性装置43向右推动锁止杆41,使第二延伸部412贯穿第一通孔15后嵌入第六通孔38内。
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推动周转车体1的把手17和移动周转车体1的周转车轮16。把手17设置在周转车体1上。周转车轮16设置在周转车体1的底部。
把手17的后端两侧固定连接在周转车体1左右两侧的前端。优选的,把手17与周转车体1的连接方式为焊接。周转车轮16并列设置在周转车体1的下表面四角上,周转车轮16的上表面与周转车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周转车轮16与周转车体1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本实施例中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的装配和工作原理:
在周转车体1的下表面连接周转车轮16,在周转车体1的左右侧面前端连接把手17。将第二托盘3的左端插入到第二凹槽14内,将第一托盘2的右端插入到第一凹槽12内。向左拉动拉环413,拉环413带动锁止杆41向左移动,弹性装置43被压缩,锁止杆41带动第一延伸部411向左移动,第一延伸部411带动第二延伸部412向左移动,第二延伸部412远离第六通孔38,第二延伸部412不再限制第二托盘3前后方向的移动。向后拉出第二托盘3和第一托盘2,旋动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35,使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31之间的距离恰好容纳凸底叶轮底部的凸起,使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调节杆32之间的距离恰好容纳凸底叶轮底部的凸起,使第一调节杆22和第二支撑杆31之间的距离恰好容纳凸底叶轮底部的凸起,将凸底叶轮架设在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之间。将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向前推动,使第六通孔38的位置对齐第一通孔15的位置,松开拉环413,弹性装置43向右推动第一延伸部411,第一延伸部411带动第二延伸部412向右移动,第二延伸部412嵌入第六通孔38,使锁止机构4限制第二托盘3在第二凹槽14内的移动,进而限制第一托盘2在第二托盘3在第二凹槽14内的移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一、因为采用了可以沿周转车体1前后移动的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可调节间距的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和将第二托盘3锁止在周转车体1上的锁止机构4,所以实现了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在周转车体1内前后方向间距的调整,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支撑在凸底的两侧,避免凸底叶轮装载在周转车内在各个工序之间运输时,相邻摆放的凸底叶轮之间容易发生碰撞,造成凸底叶轮损伤的问题。
二、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一托盘2上的第三凹槽24、设置在第三凹槽24内的第一支撑杆21、设置在第三凹槽24内的第一调节杆22和设置在第三通孔26内的第一调节件25,所以实现了使第一托盘2可以调整第一托盘2在第二托盘3上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使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凸底叶轮。
三、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二托盘3上的第四凹槽34、设置在第四凹槽34内的第二支撑杆31、设置在第四凹槽34内的第二调节杆32和设置在第五通孔36内的第二调节件35,所以实现了使第二托盘3可以调整第二托盘3在第一托盘2上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使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凸底叶轮。
四、因为采用了设置在周转车体1左侧面上的锁止机构4,第二延伸部412嵌入第六通孔38内,所以实现了当第二托盘3移动到第一空腔18内时,第二延伸部412限制第二托盘3在周转车体1内前后方向的移动,使第二托盘3在周转车体1内的位置固定,避免运输凸底叶轮时,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从周转车体1上掉落。
五、因为采用了设置在周转车体1下表面的周转车轮16和设置在周转车体1左右侧面前端的把手17,所以实现了周转车体1在地面上的移动,使周转车体1的移动更加方便。
六、因为采用了滑动设置在第四凹槽34内的第一调节杆22和螺纹连接在第一调节杆22上的第二调节件35,所以实现了旋动第二调节件35,第二调节件35带动第一调节杆22,第一托盘2在第二托盘3上前后位置的调整,同时还可以固定第一调节杆22在第二托盘3内的位置。
七、因为采用了滑动设置在第三凹槽24内的第二调节杆32和螺纹连接在第二调节杆32上的第一调节件25,所以实现了旋动第一调节件25,第一调节件25带动第二调节杆32,第二托盘3在第一托盘2上前后位置的调整,同时还可以固定第二调节杆32在第一托盘2内的位置。
八、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一调节件25上的第一限位槽253和套设在第一限位槽253上的第一限位件252,所以实现了限制第一调节件25在第一托盘2上前后方向轴向的移动,使第一调节件25只能沿着第三通孔26旋转,避免第一调节件25向前移动,使第二托盘3在第一托盘2上的位置失去固定。
九、因为采用了开设在第二调节件35上的第二限位槽353和套设在第二限位槽353上的第二限位件352,所以实现了限制第二调节件35在第二托盘3上前后方向轴向的移动,使第二调节件35只能沿着第五通孔36旋转,使第一托盘2在第二托盘3上的位置失去固定。
第二实施例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俯视结构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第一托盘2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一限制位27。第二托盘3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二限制位37。第一限制位27并列开设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一调节杆22上。第二限制位37并列开设在第二支撑杆31和第二调节杆32上。
第一托盘2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一限制位27。第二托盘3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二限制位37。第一限制位27并列开设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一调节杆22上。第二限制位37并列开设在第二支撑杆31和第二调节杆32上。
第一托盘2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一限制位27。第二托盘3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二限制位37。第一限制位27并列开设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一调节杆22上。第二限制位37并列开设在第二支撑杆31和第二调节杆32上。
第一限制位27左右方向并列开设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一调节杆22上。优选的,第一限制位27的横截面为S形。第二限制位37左右方向并列开设在第二支撑杆31和第二调节杆32上。优选的,第二限制位37的横截面为S形。如图7所示,第一限制位27和第二限制位37为相对设置,使相邻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31之间形成容纳凸底叶轮底部凸起结构的空间,第一限制位27和第二限制位37限制凸底叶轮在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上左右方向的移动。
本实施例中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的装配和工作原理:
在周转车体1的下表面连接周转车轮16,在周转车体1的左右侧面前端连接把手17。将第二托盘3的左端插入到第二凹槽14内,将第一托盘2的右端插入到第一凹槽12内。向左拉动拉环413,拉环413带动锁止杆41向左移动,弹性装置43被压缩,锁止杆41带动第一延伸部411向左移动,第一延伸部411带动第二延伸部412向左移动,第二延伸部412远离第六通孔38,第二延伸部412不再限制第二托盘3前后方向的移动。向后拉出第二托盘3和第一托盘2,旋动第一调节件25和第二调节件35,使第一限制位27和第二限制位37之间的距离恰好容纳凸底叶轮底部的凸起,将凸底叶轮架设在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之间。将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向前推动,使第六通孔38的位置对齐第一通孔15的位置,松开拉环413,弹性装置43向右推动第一延伸部411,第一延伸部411带动第二延伸部412向右移动,第二延伸部412嵌入第六通孔38,使锁止机构4限制第二托盘3在第二凹槽14内的移动,进而限制第一托盘2在第二托盘3在第二凹槽14内的移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一、因为采用了并列开设在第一支撑杆21上的第一限制位27和并列开设在第二支撑杆31上的第二限制位37,所以实现了当凸底叶轮架设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31上时,第一限制位27和第二限制位37限制凸底叶轮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31上左右方向的移动,使凸底叶轮在第一托盘2和第二托盘3上运输时更加稳定。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二托盘、承载所述第二托盘的周转车体、调节第二托盘支撑间距的第一托盘和固定所述第二托盘位置的锁止机构;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滑动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内部;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一支撑杆、调节所述第一托盘在所述第二托盘上位置的第一调节杆和调节所述第一托盘沿所述第二托盘间距的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托盘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一托盘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容纳所述第一调节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支撑工件的第二支撑杆、调节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一托盘上位置的第二调节杆、容纳所述锁止机构的第六通孔、调节所述第二托盘沿所述第一托盘间距的第二调节件和容纳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二托盘上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位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六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托盘上;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第五通孔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限制所述第二托盘移动的锁止杆,支撑所述锁止杆的锁止架和推动所述锁止架的弹性装置;所述锁止架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上;所述弹性装置套设在所述锁止杆上;所述锁止杆一端贯穿所述锁止架,所述锁止杆另一端贯穿所述周转车体并嵌入所述第二托盘内。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还包括推动所述周转车体的把手和移动所述周转车体的周转车轮;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上;所述周转车轮设置在所述周转车体的底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螺纹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螺纹连接。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一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调节件一端上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一调节件移动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调节件贯穿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一端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调节件一端上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二调节件移动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调节件贯穿所述第五通孔;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一限制位;所述第二托盘还包括夹持工件的第二限制位;所述第一限制位并列开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调节杆上;所述第二限制位并列开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二调节杆上。
CN202222608249.3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Active CN218229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8249.3U CN218229060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8249.3U CN218229060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9060U true CN218229060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7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08249.3U Active CN218229060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9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35800A (zh) 一种涡轮泵翻转装配车及涡轮泵翻转装配方法
CN218229060U (zh) 一种用于凸底叶轮的周转车
CN206841483U (zh) 一种便于存放家具型家具运输车
CN107054684B (zh) 一种多自由度调节货物装载装置
TWI772115B (zh) 可傾斜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CN209987752U (zh) 一种具有升降架的工业运输机器人
CN201077406Y (zh) 一种农用三轮摩托运输车厢手动自卸装置
CN112062044A (zh) 一种可控高度的辅助货物由高到低运输的工业运输装置
CN109878470A (zh)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机械手
KR102346746B1 (ko) 높이조절 지그를 구비한 자동화 운반대차
CN201890749U (zh) 叉车用旋转下沉式气瓶省力安装机构
CN219791659U (zh) 一种气缸抓取机构
CN212921720U (zh) 一种钢材生产用转运装置
CN216943054U (zh) 一种具有过载保护的运锭车
CN217457460U (zh) 一种退火炉用上料装置
CN219651387U (zh) 一种无人机装载提升装置
CN217051492U (zh) 一种移动式重载升降支撑工装
CN214935282U (zh) 一种车辆工程用发动机提升装置
CN219904429U (zh) 一种车间氧气罐转运车
CN220785972U (zh) 一种自动并车的自行式液压模块车
CN220563215U (zh) 一种托盘车定位机构
CN220284287U (zh) 一种用于单晶炉的后续加料结构
CN204750349U (zh) 电动搬运车
CN219929531U (zh) 一种用于不锈钢生产的托举设备
CN219507577U (zh) 一种具有防掉落结构的叉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