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4117U -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4117U
CN218224117U CN202221618426.XU CN202221618426U CN218224117U CN 218224117 U CN218224117 U CN 218224117U CN 202221618426 U CN202221618426 U CN 202221618426U CN 218224117 U CN218224117 U CN 218224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utting
roller
pole piece
abutting portion
b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184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超
吴志亮
贺梦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1842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4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4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41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除皱辊与极片辊压装置,除皱辊包括固定轴与第一辊柱,第一辊柱包括第一抵持部,第一抵持部连接于固定轴,第一抵持部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一留白部的宽度,第一抵持部的厚度大于单侧涂覆部相对于第一留白部的凸出高度,以在第一抵持部抵持于第一留白部时,第一留白部在第一抵持部两侧的部分,相对第一留白部与第一抵持部抵持的部分倾斜以形成第一缓冲段。除皱辊在应用至极片的除皱时,能够在第一抵持部的两侧形成第一缓冲段,即使涂覆部或者极片发生偏移,第一缓冲段也能到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第一抵持部沿宽度方向过度抵紧涂覆部而导致极片的断裂。

Description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动力锂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锂电池制造过程中,由于动力锂电池对于极片的致密度要求较高,所以极片辊压辊实工序是极片制造的关键工序,极片通过轧辊后,由于极片上各区延展性不同,容易产生褶皱,严重影响锂电池的安全性能。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除皱辊对极片的留白区进行辊压除皱,由于留白区在除皱过程中处于张紧状态,当极片承受宽度方向的作用力时,容易发生断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能够减少极片在除皱过程中的断裂。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应用上述除皱辊的极片辊压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除皱辊,用于辊压极片,所述极片包括第一留白部与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留白部,包括:
固定轴;
第一辊柱,包括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连接于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抵持部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宽度,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厚度大于单侧所述涂覆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凸出高度,以在所述第一抵持部抵持于所述第一留白部时,所述第一留白部在所述第一抵持部两侧的部分,相对所述第一留白部与所述第一抵持部抵持的部分倾斜以形成第一缓冲段。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除皱辊,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除皱辊在应用至极片的除皱时,能够在第一抵持部的两侧形成第一缓冲段,即使涂覆部或者极片发生偏移,第一缓冲段也能到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第一抵持部沿宽度方向过度抵紧涂覆部而导致极片的断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辊柱还包括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抵持部,沿所述第一抵持部至所述第二抵持部的方向,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抵持部能够与所述第一缓冲段抵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为锥面,所述第二抵持部的锥角小于等于2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辊柱还包括第三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抵持部至所述第二抵持部的方向,所述第三抵持部的外径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三抵持部的外周面为外凸的弧面,所述第三抵持部的外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外周面以及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平滑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为外凸的弧面,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外周面平滑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片还包括第二留白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留白部位于所述极片的外侧,所述第二留白部与相邻所述第一留白部之间通过所述涂覆部隔开,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二留白部;
所述除皱辊还包括第二辊柱,所述第二辊柱包括第四抵持部,所述第四抵持部连接于所述固定轴的端部,所述第四抵持部与相邻所述第一辊柱之间的最小轴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留白部与相邻所述第一留白部之间的所述涂覆部的宽度,所述第四抵持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涂覆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留白部的凸出高度,以在所述第二辊柱抵持于所述第二留白部时,所述第二留白部在所述第四抵持部的一侧且临近所述涂覆部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留白部与所述第四抵持部抵持的部分倾斜以形成第二缓冲段。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辊柱与所述固定轴滑动连接,以调整所述第一辊柱在所述固定轴上的轴向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除皱辊,用于辊压极片,所述极片包括第一留白部、涂覆部和减薄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留白部,所述减薄部设置在所述涂覆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朝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方向上所述减薄部的厚度逐渐缩小,包括:
固定轴;
第一辊柱,包括主体部与第五抵持部,所述主体部连接于所述固定轴,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五抵持部,沿所述主体部至所述第五抵持部的方向,所述第五抵持部的外径逐渐减小,两端所述第五抵持部的最小轴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宽度,以使所述第一辊柱能够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五抵持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留白部两侧的所述减薄部抵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五抵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平滑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除皱辊,用于辊压极片,所述极片包括第一留白部、涂覆部和减薄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留白部,所述减薄部设置在所述涂覆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朝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方向上所述减薄部的厚度逐渐缩小,包括:
固定轴;
第一辊柱,连接于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辊柱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留白部两侧的所述涂覆部的最大轴向距离,以使所述第一辊柱的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留白部两侧的所述减薄部抵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辊柱的端部为圆弧端部。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极片辊压装置,包括:
放卷机构;
所述的除皱辊;
轧辊,能够辊实所述极片;
其中,按所述极片的加工顺序,所述放卷机构和所述轧辊依次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除皱辊设置在所述轧辊的下游。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申请所适用的极片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辊柱除皱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除皱辊除皱的示意;
图4为本申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辊柱除皱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第一实施例中第二辊柱除皱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辊柱除皱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辊柱除皱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辊柱除皱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辊柱除皱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极片辊压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除皱辊10、固定轴100、第一辊柱200、第一抵持部210、第二抵持部220、第三抵持部230、主体部240、第五抵持部250、第二辊柱300、第四抵持部310、第六抵持部320、极片500、第一留白部510、第一缓冲段511、涂覆部520、第二留白部530、第二缓冲段531、减薄部540;
放卷机构20;
轧辊30;
收卷机构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所适用的极片500的示意图,极片500包括第一留白部510与涂覆部520,需要说明的是,极片500是在作为承载基础的载流体上涂覆电极材料后,再经过压实、烘干等工艺形成,其中,将涂覆有电极材料的部位称之为涂覆部,未涂覆电极材料的部位称之为留白部。如图所示,沿极片5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两侧均设有涂覆部520的留白部为第一留白部510,则图1中示出了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留白部510,以及对应的三个涂覆部520,能够理解的是,本申请并未限制第一留白部510的数量,其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其他数量。由于涂覆部由涂覆在载流体上的电极材料形成,故如图2所示,涂覆部520沿极片500的厚度方向凸出于第一留白部510。
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除皱辊10应用至极片500除皱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除皱辊10包括固定轴100与第一辊柱200,固定轴100在除皱时沿极片50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辊柱200连接于固定轴100,并与第一留白部510对应设置,当除皱辊10包括多个第一辊柱200时,多个第一辊柱200沿固定轴100的轴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轴100与第一辊柱200可以是单独的构件,二者也可以连接为一体结构。具体的,第一辊柱200包括第一抵持部210,第一抵持部210连接于固定轴100并与固定轴100保持同轴。
第一抵持部210的厚度大于单侧涂覆部520相对于第一留白部510的凸出高度,当除皱辊10应用至极片500的除皱时,第一抵持部210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一留白部510抵持,使得第一留白部510朝第一抵持部210的径向突出,从而使得第一留白部510张紧以消除褶皱。此外,第一抵持部210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一留白部510的宽度,如此,当第一抵持部210与第一留白部510抵持时,第一留白部510在第一抵持部210两侧的部分,相对第一留白部510与第一抵持部210抵持的部分倾斜以形成第一缓冲段511,该第一缓冲段511可以避免极片500过度张紧而导致断带,具体的,受限于涂覆精度,涂覆部520在载流体上可能会发生宽度方向的偏移,此外极片500在除皱过程中也会整体相对除皱辊10沿宽度方向偏移,如果第一抵持部210的长度与第一留白部510相等,则会导致第一抵持部210与涂覆部520之间的第一留白部510处于近似竖直的完全张紧状态,且第一抵持部210与涂覆部520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的空间(如图3所示,为便于理解,图中用相对较粗的线表示处于完全张紧状态的第一留白部510),当极片500上的涂覆部520偏移设计位置,或者极片500整体在运动过程中相对除皱辊10发生偏移时,均会导致第一抵持部210与一侧涂覆部520之间的第一留白部510的张力进一步增大,从而引起断带,本实施例在第一抵持部210的两侧形成第一缓冲段511,即使涂覆部520或者极片500发生偏移,第一缓冲段511也能到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第一抵持部210沿宽度方向直接抵紧涂覆部520而导致断带;另一方面,由于褶皱主要是因为涂覆区与留白区受挤压时变形程度不一致导致的,因此褶皱主要形成在留白部上且临近涂覆部520的连接位置,也即上述第一缓冲段511的位置,如果第一抵持部210如图3所示直接压紧褶皱区,则存在将褶皱压实而形成压痕的隐患,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抵持部210能够部分或者完全避让褶皱区,其通过张紧极片500的方式进行除皱,而非直接展平褶皱的方式进行除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将褶皱压实而形成压痕的问题。
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影响除皱效果的前提下,第一抵持部210距离涂覆部520之间的距离越宽,第一缓冲段511的倾斜角度越缓,越有利于避让极片500的断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第一辊柱200还包括第二抵持部220,第一抵持部210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抵持部220,沿第一抵持部210至第二抵持部220的方向,第一抵持部210的外径逐渐减小,使得第二抵持部220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一缓冲段511抵持,如图2所示,如果第一缓冲段511悬空设置,则会在第一抵持部210的两端形成应力集中点,从而极易在改点发生断裂,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抵持部220支撑第一缓冲段511,可以消除上述的应力集中点,使得第一缓冲段511内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进一步减少断带的发生。
在第二抵持部220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抵持部220的外周面为锥面,也即,第二抵持部220形成为锥台结构,且第二抵持部220的锥角小于等于20°,使得第一缓冲段511处于较为平缓的状态,在该角度范围,除皱辊10具有较好的除皱效果,且能够便于与第一缓冲段511保持贴合以发挥支撑的效果。
基于图4所示实施例,在一些改进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中的虚线表示不设置第三抵持部230时第一抵持部210与第二抵持部220的相交位置,第一辊柱200还包括第三抵持部230,第三抵持部230位于第一抵持部210与第二抵持部220之间,作为过渡段分别连接第一抵持部210与第二抵持部220。沿第一抵持部210至第二抵持部220的方向,第三抵持部230的外径逐渐减小,且第三抵持部230的外周面为外凸的弧面,使得第三抵持部230的外周面分别与第一抵持部210的外周面以及第二抵持部220的外周面平滑连接,如此,能够完全消除第一辊柱200的圆周面上的尖角,进一步消除第一留白部510上的应力集中点。
基于图4所示实施例,在一些改进实施例中,第二抵持部220的外周面为外凸的弧面,使得第二抵持部220的外周面能够直接与第一抵持部210的外周面平滑连接,其同样能够减少第一留白部510上的应力集中点。
参照图1,除上述第一留白部510,极片500还可以设置第二留白部530,第二留白部530位于极片500的外侧,例如,图1中极片500的左侧与右侧均设置有第二留白部530,第二留白部530的第一留白部510区别在于:第一留白部510的两侧均设置有涂覆部520,第二留白部530的一侧设置有涂覆部520。第二留白部530与相邻第一留白部510之间通过涂覆部520隔开,由于第二留白部530与第一留白部510分别为载流体的不同区域,因此涂覆部520沿极片500的厚度方向同样凸出于第二留白部530。
相应的,参照图6,除皱辊还包括第二辊柱300,第二辊柱300连接于固定轴100的端部,并与第二留白部530对应设置,例如,固定轴100的左端与右端均设置有第二辊柱300,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轴100与第二辊柱300可以是单独的构件,二者也可以连接为一体结构。具体的,第二辊柱300包括圆柱状的第四抵持部310,第四抵持部310连接于固定轴100并与固定轴100保持同轴。
第四抵持部310的厚度大于涂覆部520相对于第二留白部530的凸出高度,当除皱辊10应用至极片500的除皱时,第四抵持部310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二留白部530抵持,使得第二留白部530朝第四抵持部310的径向突出,从而使得第二留白部530张紧以消除褶皱。此外,第四抵持部310与相邻第一辊柱200之间的最小轴向距离W1,大于第二留白部530与相邻第一留白部510之间的涂覆部520的宽度W2,如此,当第四抵持部310与第二留白部530抵持时,第二留白部530在第四抵持部310的一侧且临近涂覆部520的部分,相对于第二留白部530与第四抵持部310抵持的部分倾斜以形成第二缓冲段531,与第一缓冲段511类似,第二缓冲段531同样可以避免极片500过度张紧而导致断带。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辊柱300还可以包括第六抵持部320,第四抵持部310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第六抵持部320,沿第四抵持部310至第六抵持部320的方向,第六抵持部320的外径逐渐减小,使得第六抵持部320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二缓冲段531抵持,与第二抵持部220类似,第六抵持部320同样可以消除应力集中点,使得第二缓冲段531内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进一步减少断带的发生。
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一辊柱200与固定轴100滑动连接,以调整第一辊柱200在固定轴100上的轴向位置,从而适应具有不同宽度留白区的极片500,具体的,第一辊柱200套接于固定轴100上,径向设置的螺纹紧固件与第一辊柱200螺纹连接,并抵紧在固定轴100的外周面上,将螺纹紧固件旋松即可使第一辊柱200滑动。
本申请还提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除皱辊10,参照图7,本实施例应用的极片500除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留白部510与涂覆部520,还包括减薄部540,涂覆部5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减薄部540,在朝向第一留白部510的方向上减薄部540的厚度逐渐缩小。
本实施例的除皱辊10包括固定轴100与第一辊柱200,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轴10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一辊柱200同样连接于固定轴100,并与第一留白部510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辊柱200包括主体部240与第五抵持部250,主体部240连接于固定轴100,并与固定轴100保持同轴,主体部240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第五抵持部250,沿主体部240至第五抵持部250的方向,第五抵持部250的外径逐渐减小,两端第五抵持部250的最小轴向距离W3大于第一留白部510的宽度W4,以使第一辊柱200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五抵持部250分别与第一留白部510两侧的减薄部540抵持,以向相邻两个涂覆部520施加宽度方向的反向作用力,从而使第一留白部510张紧以消除褶皱,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除皱辊10未直接抵持第一留白部510,第一留白部510不会沿第五抵持部250凸起,第一留白部510沿宽度方向的拉伸量相对第一实施例较小,即使涂覆部520或者极片500发生偏移,第一留白部510也能够发生进一步的拉伸以适应上述偏移,从而减少极片500的断带。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除皱辊不会接触第一留白部510的褶皱区域,因此能够避免将褶皱压实而形成压痕的问题。
第五抵持部250与减薄部540具有多种抵持方式,例如,图7中的第五抵持部250的外周面与减薄部540的外周面贴合,或者,图8中主体部240与第五抵持部250之间的连接部位与减薄部540的外周面抵持,或者,图9中的第二留白部530与减薄部540的连接部位与第五抵持部250的外周面抵持,其均可以通过第五抵持部250与减薄部540的抵持以张紧第二留白部530。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五抵持部250与减薄部540之间采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抵持时,能够增加二者的接触面积以分散压力,从而减少对减薄部540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第五抵持部250的外周面与主体部240的外周面平滑连接,例如外周面与主体部240的外周面直接连接,或者通过其他过渡段间接连接,从而能够消除第五抵持部250与主体部240连接位置的尖角,避免除皱时除皱辊10的尖角损伤第五抵持部250。
本申请还提出了第三实施例中的除皱辊10,参照图11,其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辊柱200的轴向总长度W5大于第一留白部510的宽度W6,小于第一留白部两侧的涂覆部的最大轴向距离W7,从而使得第一辊柱200的两端能够分别与第一留白部510两侧的减薄部540抵持,其同样能够在不接触第一留白部510的基础上实现第一留白部510的张紧。本实施例中,第一辊柱200可以整体是圆柱体,也可以与第二实施例类似而包括直径逐渐缩小的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柱200的端部为圆弧端部,能够通过圆弧面而非尖角与减薄部540抵持,以减少对减薄部540的损伤。
本申请还提出了极片辊压装置,参照图12,极片辊压装置包括放卷机构20、轧辊30、收卷机构40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除皱辊10,按极片500的加工顺序,放卷机构20、轧辊30与收卷机构40依次设置,放卷机构20用于释放极片500,收卷机构40用于回收极片500,轧辊30用于辊压极片500。其中,至少一个除皱辊10设置在轧辊30的下游,以消除辊压后产生的褶皱。能够理解的是,轧辊30的上游也可以设置除皱辊10,以在辊压前消除极片500上的褶皱。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除皱辊,用于辊压极片,所述极片包括第一留白部与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留白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轴;
第一辊柱,包括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连接于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抵持部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宽度,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厚度大于单侧所述涂覆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凸出高度,以在所述第一抵持部抵持于所述第一留白部时,所述第一留白部在所述第一抵持部两侧的部分,相对所述第一留白部与所述第一抵持部抵持的部分倾斜以形成第一缓冲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柱还包括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抵持部,沿所述第一抵持部至所述第二抵持部的方向,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抵持部能够与所述第一缓冲段抵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为锥面,所述第二抵持部的锥角小于等于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柱还包括第三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抵持部至所述第二抵持部的方向,所述第三抵持部的外径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三抵持部的外周面为外凸的弧面,所述第三抵持部的外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外周面以及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平滑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为外凸的弧面,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外周面平滑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还包括第二留白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留白部位于所述极片的外侧,所述第二留白部与相邻所述第一留白部之间通过所述涂覆部隔开,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二留白部;
所述除皱辊还包括第二辊柱,所述第二辊柱包括第四抵持部,所述第四抵持部连接于所述固定轴的端部,所述第四抵持部与相邻所述第一辊柱之间的最小轴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留白部与相邻所述第一留白部之间的所述涂覆部的宽度,所述第四抵持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涂覆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留白部的凸出高度,以在所述第二辊柱抵持于所述第二留白部时,所述第二留白部在所述第四抵持部的一侧且临近所述涂覆部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留白部与所述第四抵持部抵持的部分倾斜以形成第二缓冲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柱与所述固定轴滑动连接,以调整所述第一辊柱在所述固定轴上的轴向位置。
8.除皱辊,用于辊压极片,所述极片包括第一留白部、涂覆部和减薄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留白部,所述减薄部设置在所述涂覆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朝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方向上所述减薄部的厚度逐渐缩小,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轴;
第一辊柱,包括主体部与第五抵持部,所述主体部连接于所述固定轴,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五抵持部,沿所述主体部至所述第五抵持部的方向,所述第五抵持部的外径逐渐减小,两端所述第五抵持部的最小轴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宽度,以使所述第一辊柱能够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五抵持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留白部两侧的所述减薄部抵持。
9.除皱辊,用于辊压极片,所述极片包括第一留白部、涂覆部和减薄部,沿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涂覆部,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涂覆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留白部,所述减薄部设置在所述涂覆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朝向所述第一留白部的方向上所述减薄部的厚度逐渐缩小,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轴;
第一辊柱,连接于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辊柱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留白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留白部两侧的所述涂覆部的最大轴向距离,以使所述第一辊柱的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留白部两侧的所述减薄部抵持。
10.极片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卷机构;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除皱辊;
轧辊,能够辊实所述极片;
其中,按所述极片的加工顺序,所述放卷机构和所述轧辊依次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除皱辊设置在所述轧辊的下游。
CN202221618426.XU 2022-06-24 2022-06-24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Active CN218224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18426.XU CN218224117U (zh) 2022-06-24 2022-06-24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18426.XU CN218224117U (zh) 2022-06-24 2022-06-24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4117U true CN218224117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74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18426.XU Active CN218224117U (zh) 2022-06-24 2022-06-24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41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6164A (zh) * 2023-02-13 2023-03-28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烘干装置及其辊压机构、涂布机、极片涂布干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6164A (zh) * 2023-02-13 2023-03-28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烘干装置及其辊压机构、涂布机、极片涂布干燥方法
CN115846164B (zh) * 2023-02-13 2023-08-15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烘干装置及其辊压机构、涂布机、极片涂布干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24117U (zh) 除皱辊及极片辊压装置
JP6156070B2 (ja) 電池用の電極製造装置
US20080237390A1 (en) Web guide roller, web guide device, and method for guiding web
CN109382410B (zh) 辊压装置
CN217158294U (zh) 压辊装置及补锂设备
CN109664539B (zh) 辊压装置
US2016032533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elliptical hollow cylinder
JP3475010B2 (ja) 渦巻状電極体製造装置及び渦巻状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KR20110137734A (ko) 도포 시공 장치 및 전극박의 제조 방법
CN218227986U (zh) 一种可调节过辊及极片辊压设备
JP7480453B2 (ja) 電極製造装置
JPH11176463A (ja) シート体の巻回装置
JPH1137358A (ja) 鋼板補強芯入りダクトホ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0553467U (zh) 一种电池极片的异型辊
JP7132290B2 (ja)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07178449A (ja) 金属帯巻取装置のコイル押えロール
CN221245821U (zh) 辊压机构、涂布设备及电池生产系统
CN211569758U (zh) 一种电池隔膜收卷装置
JPH0343257Y2 (zh)
CN217361690U (zh) 一种卷绕型卷芯及电池
JP2024043140A (ja) 電極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218925913U (zh) 一种极片辊压结构及极片辊压装置
CN219583573U (zh) 一种张力辊和极片辊压设备
CN203842921U (zh) 电池极片钢带式轧辊机
US20230311180A1 (en) Rolling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sheet, cathode electrode manufactured thereby and secondary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18, Tangjia south,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