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1198U -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1198U
CN218221198U CN202222225913.6U CN202222225913U CN218221198U CN 218221198 U CN218221198 U CN 218221198U CN 202222225913 U CN202222225913 U CN 202222225913U CN 218221198 U CN218221198 U CN 218221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edimentation
assembly
water inlet
sew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259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斐
杨娟
陈欣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any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any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any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any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259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1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1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1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提供一种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包括池体、进水组件、沉淀组件、排污组件和出水组件。污水经池体上的进水口进入沉淀池,并通过进水组件穿过清水区和沉淀区,直接进入污泥区,再由沉淀区向上穿过沉淀组件到达清水区,最后清水经出水口排出,沉淀物进入污泥区。污水的进水方向与进水组件的导流方向共面,可防止污水与进水组件直接冲击,降低污水流速,进而降低污水紊流性,有利于污泥等悬浮颗粒的沉降。由于进水组件设置在池体的中部,当污水进入污泥区后,污水会向进水组件的两侧流动,在进入沉淀组件前,可以有效缩短污水的流动距离,使沉淀组件内的污水流速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污泥等杂质的沉降。

Description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常规水处理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沉淀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出水水质。在传统沉淀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斜管或斜板沉淀池,通过在沉淀区内设计蜂窝状管道填料或板状填料,将沉淀区分割成多个浅层沉淀层,污水与污泥在该层内相互碰撞、分离。清水穿过填料到达沉淀区上方,污泥则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沉淀区下方。
常见的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的进水区一般设置导流板,将进入沉淀池的污水首先导流到沉淀区下方,然后污水向上穿过沉淀区到达沉淀区上方。现有的导流板与沉淀池的进水口的轴线垂直,水进入沉淀池后直接与导流板冲击,导致进水区内的污水的紊流性较大,同时也会将形成的矾花击碎,不利于污泥沉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流板与沉淀池的进水口的轴线垂直,进入沉淀池的污水直接与导流板冲击,导致污水紊流性较大,不利于污泥沉降的缺陷,实现降低进水区内的污水的紊流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清水区、沉淀区和污泥区,所述池体的外侧顶部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低于所述进水口;进水组件,所述进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池体的中部,且由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清水区和所述沉淀区,所述进水组件的底端与所述污泥区连通,所述进水组件的顶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所述进水组件的导流方向共面;沉淀组件,所述沉淀组件设置在所述沉淀区,且位于所述进水组件的外侧与所述池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污泥区内的污水仅可通过所述沉淀组件进入所述清水区,所述沉淀组件内沉淀的污泥下沉到所述污泥区;排污组件,所述排污组件设置在所述污泥区,用于将所述污泥区内的污泥排出所述池体;出水组件,所述出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清水区,所述出水组件用于连通所述清水区与所述出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所述进水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两个竖直边分别与所述池体的内侧壁连接,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的区域形成进水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每个所述沉淀组件的下方均设置有气反洗装置,所述池体的外侧顶部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气反洗装置的进气端通过曝气支管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曝气支管穿过所述进水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所述气反洗装置包括多根曝气管,多根所述曝气管相互连通,所述曝气支管的出气端至少与其中一根所述曝气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所述沉淀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斜管组件或斜板组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连接在所述池体内壁与所述导流板的外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所述排污组件包括排污装置和排污管,所述池体的外侧壁的顶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装置通过排污管与所述排污口连通,且所述排污管穿过所述进水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所述池体的外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加药口,所述加药口通过加药管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所述出水组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导流板的其中一端的顶部,所述出水组件包括挡水板,所述导流板设置有所述出水组件的一端的顶部设置有凹槽,且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挡水板用于连通所述进水通道两侧的所述清水区,且用于分隔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清水区,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池体与所述挡水板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所述池体的顶部封闭,且所述池体的顶部设置有人孔,所述人孔与所述进水通道的顶部对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沉淀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包括池体、进水组件、沉淀组件、排污组件和出水组件。污水经池体上的进水口进入沉淀池,并通过进水组件向下穿过清水区和沉淀区,直接进入污泥区。根据连通器原理,随着进水组件内的液面不断升高,污泥区内的污水由沉淀组件的底部进入沉淀组件内,当进水组件内的液面高度大于沉淀组件的顶面高度时,污水穿过沉淀组件到达沉淀组件上方的清水区。在污水穿过沉淀组件的过程中,污水中的污泥等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进行沉淀,最终到达沉淀组件上方的水为清水,污泥等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落到污泥区。清水经出水组件排出到池体外。排污组件设置在污泥区,当污泥区污泥较多时,通过排污组件将污泥排放到池体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进水方向与进水组件的导流方向共面,污水进入池体后不会与进水组件直接冲击,可以有效降低污水的流速,降低污水的紊流性,有利于污水中污泥等杂质的沉降。由于进水组件设置在池体的中部,当污水进入污泥区后,污水会向进水组件的两侧流动,在进入沉淀组件前,可以有效缩短污水的流动距离,使沉淀组件内的污水流速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污泥等杂质的沉降。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由于具有与如上所述相同的沉淀池,因此,具有与如上所述相同的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的主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的右视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水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池体;110:清水区;120:沉淀区;130:污泥区;140:进水通道;150:进水口;160:出水口;170:第一进气口;180:排污口;190:加药口;200:导流板;310:第一支架;320:第二支架;330:斜管组件;400:挡水板;410:底部挡水条;420:中部挡水条;430:出水堰;440:集水槽;510:曝气管;520:曝气支管;610:排污泵;620:排污管;700:加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首先参看图1和图2,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为前,垂直纸面向内的方向为后,沿纸面向左的方向为左,沿纸面向右的方向为右,沿纸面向上的方向为上,沿纸面向下的方向为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100、进水组件、沉淀组件、排污组件和出水组件。
其中,池体100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上下贯通的长方体筒状结构,下半部分为顶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棱柱体结构,棱柱体结构的大端朝上,与长方体筒状结构的底部连接。
在池体100的上半部分内部设置有清水区110和沉淀区120,清水区110和沉淀区120上下分布,池体100的下半部分内部为污泥区130。
进水组件设置在池体100的中部,例如可以设置在沿池体100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进水组件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池体100的前侧板和后侧板连接。同时,进水组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由上至下依次穿过清水区110和沉淀区120。进水组件的底端与污泥区130连通,顶部与池体100的进水口150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进水组件可以包括两个导流板200,导流板200可以为长方形板。两个导流板200平行设置,且两个导流板200可以与池体100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平行,两个导流板200位于池体100沿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两个导流板200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可以小于池体100的长方体筒状结构沿上下方向的高度。
安装时,两个导流板200的前后两侧边分别与池体100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的内侧面连接,例如可以为焊接连接。连接后,导流板200的底端与长方体筒状结构的底面平齐,导流板200的顶端低于池体100的顶端。
两个导流板200之间的区域形成进水通道140,池体100的进水口150与进水通道140连通,且进水方向沿前后方向,进水方向与导流板200平行。如此,在进水时,污水不会与导流板200进行直接冲击,可以有效降低污水的流速,降低污水的紊流性,有利于污水中污泥等悬浮颗粒的沉降。
同时,两个导流板200设置在池体100沿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当污水进入污泥区130后会向左右两侧进行自动分流,与进水组件设置在一侧的布置方式相比,可以有效缩短污水的流动距离,当污水向上进入沉淀组件时,污水的流速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污水中污泥等悬浮颗粒的沉降。
进水通道140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60厘米,在安装或检修排污装置时,可直接通过进水通道140将排污装置投放到污泥区130,或直接将排污装置通过进水通道140拉出。同时也方便工人直接进入污泥区130,对污泥区130内的设备进行安装和检修,也方便对污泥区130进行清理。
沉淀组件设置在沉淀区120内,位于沉淀区120下方的污泥区130内的污水仅可以通过沉淀组件向上运动到沉淀区120上方的清水区110,而沉淀的污泥等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滑落到沉淀区120下方的污泥区1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沉淀组件包括第一支架310、第二支架320和填料。第一支架310和第二支架320分别设置在池体100内壁与导流板200远离进水通道140一侧的外侧壁之间,填料设置在第一支架310与第二支架320之间。
填料可以为斜管组件330,也可以为斜板组件,本实施例以填料为斜管组件330为例进行说明。
以位于进水组件左侧的沉淀组件为例进行说明,将位于左侧的沉淀组件向右镜像即可得到位于进水组件右侧的沉淀组件。
第一支架310可以为填料支架,用于承托在斜管组件330的底部,填料支架可以为网状结构。填料支架的右侧与位于左侧的导流板200的底部连接,填料支架的左侧向左水平延伸,其左侧边、前侧边和后侧边分别与池体100的内侧壁连接。
第二支架320可以为防上浮支架,防上浮支架设置在斜管组件330的顶部,防止斜管组件330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防上浮支架也可以为网状结构,防上浮支架的右侧与位于左侧的导流板200的外侧壁连接,防上浮支架的左侧向左水平延伸,其左侧边、前侧边和后侧边分别与池体100的内侧壁连接。
斜管组件330包括多根空心管,空心管的横截面可以为六边形结构,多根空心管平行设置,且可以与水平面呈60度设置,多根空心管呈蜂窝状紧密连接。其中,位于进水组件左侧的斜管组件可以向左向上倾斜延伸,位于进水组件右侧的斜管组件可以向右向上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导流板200的顶部后侧设置向下延伸的凹槽,凹槽可以为矩形槽,凹槽的顶部和后侧敞开。出水组件包括挡水板400,挡水板400设置在凹槽内,挡水板400的横截面可以为L形,挡水板400的前侧和底部用于封闭进水通道140,防止进水通道140内的水进入清水区110,挡水板400的顶部用于导通进水组件两侧的清水区110,使两侧的清水可以在此汇集,出水口160可以设置在挡水板400后侧的池体100上,汇集后的清水经出水口160排出。
当然,上述的挡水板400还可以设置在导流板200的前侧,对应的位于导流板200上的凹槽也设置在导流板200的顶部前侧,安装方式与挡水板400设置在后侧时的安装方式相同。
优选地,上述的挡水板400的横截面可以为L形,挡水板400可以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底部挡水条410、中部挡水条420和位于中部挡水条420两侧的两个出水堰430。
底部挡水条410沿前后方向的宽度等于导流板200上的凹槽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底部挡水条410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池体100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安装时,将底部挡水条410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分别与池体10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密封连接,且底部挡水条410的底部与导流板200接触的位置与导流板200密封连接,连接后,底部挡水条410的顶面低于出水口160的底部的高度。
中部挡水条420位于底部挡水条410的顶面前侧,且位于底部挡水条410沿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中部挡水条420与底部挡水条410为一体结构。当挡水板400安装后,中部挡水条420的前侧面与两个导流板200上的凹槽的竖直边密封连接,此时,挡水条将进水通道140与清水区110完全隔离,防止清水区110与进水通道140内的水出现混流的情况。
以左侧的出水堰430为例,出水堰430的底部与底部挡水条410的顶面的前侧连接,出水堰430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底部挡水条410、中部挡水条420为一体结构。位于左侧的出水堰430的左侧边与池体100的左侧内壁连接。出水堰430的顶面设置有多个沿左右方向均匀分布的三角形齿状结构。三角形齿状结构的齿底低于实际液面的高度。
当挡水板400安装后,底部挡水条410的顶部、中部挡水条420的后侧、出水堰430的后侧、池体100的左侧壁、右侧壁、后侧壁的内侧面之间形成集水槽440,清水区110内的清水经出水堰430的三角形齿状结构后进入集水槽440,最后经出水口160排出池体100。设置三角形齿状结构的出水堰430可以使出水更加均匀,提升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沉淀组件的下方还设置有气反洗装置,在池体100的外侧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进气口170,气反洗装置的进气端通过曝气支管520与第一进气口170连通,曝气支管520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口170连通,另一端经进水通道140穿设到污泥区130,在污泥区130内与气反洗装置的进气端连通。
进一步的,上述的气反洗装置包括多根曝气管510,多根曝气管510可以呈网状布置并相互连通,曝气管510形成的网状结构布设在沉淀组件的下方。曝气管510可以为圆管,在圆管上开设有多个曝气孔。至少其中一个曝气管510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170可以设置在池体100的前侧顶部,且第一进气口170贯穿池体100。连接时,曝气支管520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口170连通,另一端向后延伸到进水通道140的顶部,然后沿进水通道140向下延伸,直至延伸到污泥区130内,然后与曝气管510上的第二进气口连通。
其中,上述的曝气管510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设置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沉淀组件的下方,两个网状结构通过一根连接管连通。或者上述的曝气管510形成的网状结构覆盖在两个沉淀组件以及进水组件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曝气管510形成的网状结构分别设置在两个沉淀组件的下方。在气反洗时,使沉淀池暂停运行,通过第一进气口170向曝气管510内供气,气体经曝气管510上的曝气孔释放,气、水反复冲刷斜管填料上堆积的污泥,冲刷三十分钟即切断供气,直到沉淀池出水澄清即可恢复正常运行,气反洗装置的设置有利于斜管填料的持续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排污组件可以包括排污装置和排污管620,排污装置可以为排污泵610,排污泵610设置在污泥区130内,排污管620一端与排污泵610的出口连通,另一端经进水通道140的底部向上穿过进水通道140到达导流板200的上方,在导流板200的上方向池体100的前侧延伸,直至与池体100前侧板顶部的排污口180连通。
排污泵610可定时开启,防止污泥区130内污泥堆积上浮,影响水质。或者当污泥区130污泥较多影响出水质量时,可以手动启动排污泵610将污泥区130内的污泥经排污口180排出至池体100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池体100的前侧板的顶部设置贯穿池体100的加药口190,加药口190的内侧连接有加药管700,加药管700向后侧延伸到进水通道140的顶部,工作人员可根据出水情况通过加药口190向进水通道140内加入沉淀药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池体100的顶部可以为封闭结构,为了检修和安装方便,可以在池体100的顶部位于进水通道140的上方位置开设人孔,人孔的直径可以为60厘米。
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将连接好排污管620的排污泵610直接通过人孔和进水通道140投放到污泥区130,当需要检修时,可将排污泵610通过进水通道140和人孔拉出池体100。或者工人可以通过人孔和进水通道140直接进入污泥区130,对污泥区130内的排污泵610或气反洗装置等进行安装或检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污泥区130内的设备进行检修或安装时,需要将沉淀区120的沉淀组件进行拆除的问题。
由于导流板200的顶部低于池体100的顶部,当池体100的顶部封闭时,池体100的顶板与导流板200之间依然存在间隙,可以保证排污管620、加药管700和曝气支管520穿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沉淀池,因此,具有与如上所述相同的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100),所述池体(100)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清水区(110)、沉淀区(120)和污泥区(130),所述池体(100)的外侧顶部设置有进水口(150)和出水口(160),所述出水口(160)低于所述进水口(150);
进水组件,所述进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池体(100)的中部,且由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清水区(110)和所述沉淀区(120),所述进水组件的底端与所述污泥区(130)连通,所述进水组件的顶端与所述进水口(150)连通,所述进水口(150)的进水方向与所述进水组件的导流方向共面;
沉淀组件,所述沉淀组件设置在所述沉淀区(120),且位于所述进水组件的外侧与所述池体(100)的内侧壁之间,所述污泥区(130)内的污水仅可通过所述沉淀组件进入所述清水区(110),所述沉淀组件内沉淀的污泥下沉到所述污泥区(130);
排污组件,所述排污组件设置在所述污泥区(130),用于将所述污泥区(130)内的污泥排出所述池体(100);
出水组件,所述出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清水区(110),所述出水组件用于连通所述清水区(110)与所述出水口(1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导流板(200),所述导流板(200)的两个竖直边分别与所述池体(100)的内侧壁连接,两个所述导流板(200)之间的区域形成进水通道(1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沉淀组件的下方均设置有气反洗装置,所述池体(100)的外侧顶部设置有第一进气口(170),所述气反洗装置的进气端通过曝气支管(520)与所述第一进气口(170)连通,所述曝气支管(520)穿过所述进水通道(14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反洗装置包括多根曝气管(510),多根所述曝气管(510)相互连通,所述曝气支管(520)的出气端至少与其中一根所述曝气管(51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组件包括第一支架(310)、第二支架(32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310)与所述第二支架(320)之间的斜管组件(330)或斜板组件,所述第一支架(310)和所述第二支架(320)均连接在所述池体(100)内壁与所述导流板(200)的外侧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组件包括排污装置和排污管(620),所述池体(100)的外侧壁的顶部设置有排污口(180),所述排污装置通过排污管(620)与所述排污口(180)连通,且所述排污管(620)穿过所述进水通道(14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00)的外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加药口(190),所述加药口(190)通过加药管(700)与所述进水通道(140)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导流板(200)的其中一端的顶部,所述出水组件包括挡水板(400),所述导流板(200)设置有所述出水组件的一端的顶部设置有凹槽,且所述挡水板(400)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挡水板(400)用于连通所述进水通道(140)两侧的所述清水区(110),且用于分隔所述进水通道(140)与所述清水区(110),所述出水口(160)设置在所述池体(100)与所述挡水板(400)对应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00)的顶部封闭,且所述池体(100)的顶部设置有人孔,所述人孔与所述进水通道(140)的顶部对正。
10.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沉淀池。
CN202222225913.6U 2022-08-23 2022-08-23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8221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25913.6U CN218221198U (zh) 2022-08-23 2022-08-23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25913.6U CN218221198U (zh) 2022-08-23 2022-08-23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1198U true CN218221198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83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25913.6U Active CN218221198U (zh) 2022-08-23 2022-08-23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1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7209A (zh) 地埋式高效初期雨水处理装置
CN105776536B (zh) 一种可在线维护式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
CN204607764U (zh) 地埋式高效初期雨水处理装置
CN215538647U (zh) 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
CN213285767U (zh) 一种整体式分级消防沉淀池
CN218221198U (zh)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CN210078926U (zh) 用于江、河、湖、库、海排污口的雨污水过滤沉淀装置
CN211004716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218435182U (zh) 一种微曝气反冲洗的斜管沉淀池
CN217479201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污水多级过滤设备
CN216778203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115350511A (zh) 沉淀池和水处理系统
CN213698939U (zh) 固体悬浮液快速沉降装置
CN211435208U (zh) 一种固井实验室用沉淀系统
CN205516881U (zh) 一种加强悬浮层螺旋竖流沉淀池
CN209853875U (zh) 一体化净水装置
CN112194281A (zh) 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13569851U (zh) 一种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事故池组合系统
CN220245818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气浮设备
CN216778000U (zh) 一种浅层沉淀分离装置
CN218046913U (zh) 一种斜板沉淀池
CN112121476B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15403186B (zh) 一种用于软化后废水处理的过滤装置
CN214528386U (zh)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沉淀结构
CN214611838U (zh)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