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11838U -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611838U CN214611838U CN202120412294.4U CN202120412294U CN214611838U CN 214611838 U CN214611838 U CN 214611838U CN 202120412294 U CN202120412294 U CN 202120412294U CN 214611838 U CN214611838 U CN 2146118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dimentation tank
- tank
- treatment system
- sedimentation
- hea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沉降后的杂质在沉淀池底部广泛分布,在进行沉淀池的清污处理时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清污作业,清污作业的效率较低且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以及沉淀池之间进行水体交互时对底部沉降杂质的扰动较强,导致杂质沉降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包括集流管和沉淀池,污水经集流管排入沉淀池中,沉淀池包括分级沉淀池,若干个分级沉淀池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布置,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侧设有隔油池,分级沉淀池内设有导流凸台和淤泥槽,淤泥槽位于导流凸台远离集流管的一侧,分级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端设有隔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沉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杂质,净化水质的一种构筑物是处理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杂质等。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沉淀效果决定于沉淀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减少用地面积,多采用蜂窝斜管异向流沉淀池、加速澄清池、脉冲澄清池等。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
申请号为CN201921683502.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沉淀池,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的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三级沉淀池、四级沉淀池、五级沉淀池和六级沉淀池,相邻所述管道错位设置,且置于各个沉淀池的池壁顶部,所述管道内置有过滤装置,所述三级沉淀池内设有固定搅拌装置,所述四级沉淀池内设有移动抽取式搅拌装置,所述六级沉淀池内设有抽水泵;所述一级沉淀池和所述二级沉淀池、所述二级沉淀池与所述三级沉淀池、所述三级沉淀池和所述四级沉淀池、所述四级沉淀池与所述五级沉淀池之间的管道是明敷,所述五级沉淀池和所述六级沉淀池之间的管道是暗敷。
上述专利可实现废水的沉降除杂处理。问题在于,上述沉降池构造中,沉降积聚的泥沙等杂质分布在沉降池的底部,当沉降池的面积较大时,在沉降池的清污处理时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清污作业,清污作业的效率较低且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此外,上述专利中沉降池中的水体交换通过管道完成,水流在沉淀池之间交换时对底部沉降杂质的扰动较强,导致杂质沉降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沉降后的杂质在沉淀池底部广泛分布,在进行沉淀池的清污处理时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清污作业,清污作业的效率较低且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以及沉淀池之间进行水体交换时对底部沉降杂质的扰动较强,导致杂质沉降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导流凸台将沉降后的杂质导流至淤泥槽中集聚,清污作业时作业人员仅需对淤泥槽,进行清理,作业面积大幅下降,在提升清污效率的同时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此外,上级沉淀池的清液溢流入下级沉淀池中,大幅降低对底部沉降杂质的扰动,固体杂质与水体可实现高效分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包括集流管和沉淀池,污水经集流管排入沉淀池中,沉淀池包括分级沉淀池,若干个分级沉淀池,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布置,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侧设有隔油池,分级沉淀池内设有导流凸台和淤泥槽,淤泥槽,位于导流凸台远离集流管的一侧,分级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端设有隔板。
传统的沉淀池中,沉降后的泥沙等杂质在沉淀池底部广泛分布,在进行沉淀池的清污处理时需要对沉淀池底部,各部位进行打捞作业,打捞作业的面积较大,清污作业耗时长、效率较低,且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此外,现有的沉淀池仅能对建筑污水进行除杂操作,对污水中混杂的油分无法进行分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沉淀结构,沉淀池对建筑污水进行沉降除杂,隔油池对水分和油分进行物理分离。具体的,流入沉淀池中的污水首先与导流凸台接触,再由导流凸台导向至淤泥槽中,在污水沉降处理过程中,泥沙等杂物在静置环境中向下沉降,沉降后的固体杂质一部分直接落入淤泥槽中,另一部分落在导流凸台上,由于导流凸台的上端面朝淤泥槽倾斜,落在导流凸台上的固体杂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汇流入淤泥槽中,在后续进行清污操作时,作业人员仅需对淤泥槽,进行清污处理,作业面积大幅缩小,一方面可提升清污效率,清污作业的耗时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可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的,沉淀池的一侧设有隔油池,沉淀池上层的清液汇入隔油池中,油分悬浮在水分上方,将水分自隔油池底部排出即可实现油分与水分的分离。最后,本申请中沉淀池包括若干个分级沉淀池,上级沉淀池中的固态杂质汇集在淤泥槽中,当上级沉淀池中液位与隔板高度一致时,上层的清液溢流入下级沉淀池中,大幅降低对底部沉降杂质的扰动,固体杂质与水体可实现高效分离,且通过沉淀池的多级布置提升污水的净化程度。
作为优选,导流凸台的高度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导流凸台的截面呈直角梯形。
作为优选,隔板的高度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逐渐降低,分级沉淀池,朝靠近隔油池的方向依次包括一级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
作为优选,集流管上设有过渡井和泥沙水排入口。泥沙排水口用以实现工地现场井底、深井排水、工程车出场冲洗水等泥沙水的注入。
作为优选,隔油池内设有分隔件,分隔件与隔油池的池底之间存在过水间隙,三级沉淀池中的水流经隔板上端注入隔油池中。分隔板将隔油池中的水流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当隔油池中的液面高度超过过水间隙时,浮在液体表面的油分大部分位于隔板右侧,隔板左侧基本没有油分,排水过程中可进一步避免油分的混入。
作为优选,隔油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分隔件远离沉淀池的一侧。
作为优选,淤泥槽的槽宽,为30cm~40cm。
作为优选,分隔件为板状,分隔件的两端分别与隔油池的内侧壁相连。
作为优选,一级沉淀池包括位于导流凸台远离隔板一侧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的高度大于隔板的高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申请中导流凸台将沉降后的杂质导流至淤泥槽中集聚,清污作业时作业人员仅需对淤泥槽,进行清理,作业面积大幅下降,在提升清污效率的同时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2)沉淀池的一侧设有隔油池,沉淀池上层的清液汇入隔油池中,油分悬浮在水分上方,将水分自隔油池底部排出即可实现油分与水分的分离;(3)上级沉淀池的清液溢流入下级沉淀池中,大幅降低对底部沉降杂质的扰动,固体杂质与水体可实现高效分离;(4)通过沉淀池的多级布置提升污水的净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中:
集流管1,沉淀池2,分级沉淀池3,一级沉淀池301,二次沉淀池302,三级沉淀池303,隔油池4,导流凸台5,淤泥槽6,隔板7,过渡井8,泥沙水排入口9,分隔件10,过水间隙11,第一侧壁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包括集流管1和沉淀池2,污水经集流管排入沉淀池中,沉淀池包括分级沉淀池3,若干个分级沉淀池,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布置,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侧设有隔油池4,分级沉淀池内设有导流凸台5和淤泥槽6,淤泥槽,位于导流凸台远离集流管的一侧,分级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端设有隔板7;导流凸台的高度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导流凸台的截面呈直角梯形;隔板的高度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逐渐降低,分级沉淀池,朝靠近隔油池的方向依次包括一级沉淀池301、二次沉淀池302和三级沉淀池303;集流管上设有过渡井8和泥沙水排入口9;隔油池内设有分隔件10,分隔件与隔油池的池底之间存在过水间隙11,三级沉淀池中的水流经隔板上端注入隔油池中;隔油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分隔件远离沉淀池的一侧;淤泥槽,槽宽度为30cm~40cm;分隔件为板状,分隔件的两端分别与隔油池的内侧壁相连;一级沉淀池包括位于导流凸台远离隔板一侧的第一侧壁12,第一侧壁的高度大于隔板的高度。
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自左而右,包括隔油池和沉淀池,隔油池与沉淀池通过隔板进行分隔,污水自沉淀池的右端注入,沉淀池的右端面为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上连接有导流凸台,导流凸台的高度自右向左逐渐降低,导流凸台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状,隔板、导流凸台的左端面和沉淀池的侧壁配合围成淤泥槽,淤泥槽,槽宽度为35cm,隔板的高度低于第一侧壁的高度。隔油池中设有板状的分隔件,分隔件的两端分别与隔油池的内侧壁相连,分隔件,沿竖直方向布置,分隔件的下端与隔油池的池底之间存在过水间隙。
流入沉淀池中的污水首先与导流凸台接触,再由导流凸台导向至淤泥槽中,在污水沉降处理过程中,泥沙等杂物在静置环境中向下沉降,沉降后的固体杂质一部分直接落入淤泥槽中,另一部分落在导流凸台上,由于导流凸台的上端面朝淤泥槽倾斜,落在导流凸台上的固体杂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汇流入淤泥槽中,在后续进行清污操作时,作业人员仅需对淤泥槽,进行清污处理,作业面积大幅缩小,一方面可提升清污效率,清污作业的耗时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可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的,沉淀池的一侧设有隔油池,沉淀池上层的清液汇入隔油池中,油分悬浮在水分上方,将水分自隔油池底部排出即可实现油分与水分的分离。
如图2所示,沉淀池自右向左依次包括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相邻两个沉淀池之间设有隔板,隔板的高度自右向左逐渐降低,隔板的高度均低于第一侧壁的高度,集流管位于第一侧壁上方,含有泥沙等杂质的污水经集流管注入一级沉淀池中,当一级沉淀池注满时,上层的清液溢流入二级沉淀池中继续进行沉降除杂,后续沉降过程与此类似,集流管上设有过渡汇流井。
Claims (9)
1.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管和沉淀池,污水经集流管排入沉淀池中,沉淀池包括分级沉淀池,若干个分级沉淀池,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布置,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侧设有隔油池,分级沉淀池内设有导流凸台和淤泥槽,淤泥槽,位于导流凸台远离集流管的一侧,分级沉淀池远离集流管的一端设有隔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导流凸台的高度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导流凸台的截面呈直角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隔板的高度朝远离集流管的方向逐渐降低,分级沉淀池,朝靠近隔油池的方向依次包括一级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流管上设有过渡井和泥沙水排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隔油池内设有分隔件,分隔件与隔油池的池底之间存在过水间隙,三级沉淀池中的水流经隔板上端注入隔油池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隔油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分隔件远离沉淀池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淤泥槽的槽宽度为30cm~40c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分隔件为板状,分隔件的两端分别与隔油池的内侧壁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一种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一级沉淀池包括位于导流凸台远离隔板一侧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的高度大于隔板的高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412294.4U CN214611838U (zh) | 2021-02-24 | 2021-02-24 |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412294.4U CN214611838U (zh) | 2021-02-24 | 2021-02-24 |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611838U true CN214611838U (zh) | 2021-11-05 |
Family
ID=78443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412294.4U Active CN214611838U (zh) | 2021-02-24 | 2021-02-24 |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611838U (zh) |
-
2021
- 2021-02-24 CN CN202120412294.4U patent/CN2146118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79383B (zh) | 一种折流式高效矩形双层沉淀池 | |
CN207871620U (zh) | 组合沉淀池 | |
CN207024716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装置 | |
CN221547037U (zh) | 一种排水装置 | |
CN211037136U (zh) | 一种市政园林雨水收集系统 | |
CN214611838U (zh) |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 |
CN216041035U (zh) | 水电站滤污型自流排水洞 | |
CN214763916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高效分级清理装置 | |
CN202625897U (zh) | 油水分离隔油箱 | |
CN214528386U (zh) |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沉淀结构 | |
CN215253139U (zh) | 一种新型建筑工地水循环利用及水处理系统 | |
CN213771454U (zh) | 一种用于污水水面浮渣自旋转收集清理装置 | |
CN204508974U (zh) | 一种高效隔油池 | |
CN211395918U (zh) | 一种抽水蓄能站集水井滤污装置 | |
CN211799006U (zh) | 一种双向组合斜板沉淀池 | |
CN210964061U (zh) | 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 | |
CN210367192U (zh) | 一种一罐式油田采出水过滤分离装置 | |
CN113830921A (zh) | 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 | |
CN208964691U (zh) | 一种矿井水深度处理系统 | |
CN215654240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废水集中处理装置 | |
CN219117305U (zh) | 一种新型多级复合沉淀池 | |
CN216825080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装置 | |
CN222715148U (zh) | 一种油水分离器 | |
CN213492159U (zh) | 一种新型梯级泥沙沉淀池 | |
CN215585714U (zh) | 一种油水分离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10000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City, Xihu District, Jiangcun Street, Xi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 Building 5, Room 809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hulemei City Development Co.,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0012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City Xihu District San Dun Town Zi Xuan Road 158 Building 1 902 Room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reen city zhulemei City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