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65001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65001U
CN218165001U CN202222614140.0U CN202222614140U CN218165001U CN 218165001 U CN218165001 U CN 218165001U CN 202222614140 U CN202222614140 U CN 202222614140U CN 218165001 U CN218165001 U CN 218165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guide
food container
side wal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41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乾
刘丰收
丁宏斌
王凯
许智波
陈飞帆
杨林
单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65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650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29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A47J37/0641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air fr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29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64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体、食物容器、热风组件和至少两个导流部和引流部,本体有容纳腔;食物容器设置在容纳腔内,食物容器包括开口的烹饪腔,食物容器和容纳腔的腔壁间具有与烹饪腔连通的风道。热风组件设在本体上,位于食物容器的第一侧,热风组件可加热并驱动烹饪腔内的空气循环流通。至少两个导流部设在本体上,位于风道内且处于食物容器的第二侧,每个导流部的近端相对于远端靠近食物容器的中心,多个导流部的近端之间不连通。引流部位于至少两个导流部之间,与导流部有间隔。引流部包括沿竖向延伸的中心线;每个导流部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朝靠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每个延伸线和中心线不相交,延伸线包括直线和/或曲线。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2月16日提交到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210143271.7、申请名称“烹饪器具”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烹饪腔用于烹制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烹饪腔内热量分布的均匀与否会直接影响食材的烹饪效果。
然而,由于烹饪器具中加热件的安装位置固定,导致加热件产生的热量不能在烹饪腔内均匀分布,令食材的烹饪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体、食物容器、热风组件、引流部和至少两个导流部,其中,本体具有容纳腔,食物容器设置在容纳腔内,食物容器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食物容器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与烹饪腔连通的风道,热风组件设置在本体上,热风组件位于食物容器的第一侧,热风组件能够加热并驱动烹饪腔内的空气循环流通。至少两个导流部设在本体上,位于风道内且处于食物容器的第二侧,每个导流部包括近端和远端,近端相对于远端靠近食物容器的中心设置,多个导流部的近端之间设置有间隔。引流部设在本体上,位于至少两个导流部之间,且导流部的近端与引流部之间设置有间隔。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本体、食物容器、热风组件、引流部和至少两个导流部,食物容器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烹饪腔内用于放置食材。本体具有容纳腔,食物容器设置在本体的容纳腔中,食物容器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风道,风道与烹饪腔连通,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空气能够在风道与烹饪腔之间循环连通。能够想到地,当空气在风道和烹饪腔之间循环流通时,食物容器上必然存在一对风口,以令空气经由一个风口进入烹饪腔内,再从另一个风口排出烹饪腔。可选地,烹饪腔的开口可以作为一对风口中的一个。根据实际循环流通的方向而定,空气可以经过烹饪腔的开口进入烹饪腔内,或者,空气可以经过烹饪腔的开口排出烹饪腔。
进一步地,引流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每个导流部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朝靠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每个延伸线和中心线均不相交,延伸线包括直线和/或曲线。也即每个导流部的近端是和中心位置错位设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所有的气流都垂直流向引导部,而是大致沿引导部的切向方向流动,这样气流便可以沿着引导部和导流部之间的间隙沿周向方向运动,这样就可以避免气流和引导部直接对撞,从而可以确保气流从导流部流出来以后的流速,当然,该种设置也可以确保中心的气流能够在沿着引导部和导流部之间的间隙充分混合,以此就可以确保中部气流的均匀性,以此就可以确保产品的整机性能。
进一步地,本体具有朝向烹饪腔的导流面,导流面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导流部沿着靠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导流部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延伸。其中,延伸线与中心线不相交,即导流部相对于本体偏心设置,进一步利于引导螺旋向下的气流向上流动。
可选地,延伸线包括直线,直线与中心线不相交。或者,延伸线包括曲线,曲线靠近中心线的终点处的切线与中心线不相交。或者,延伸线包括相连的曲线和直线。
进一步地,引流部的数量为偶数个,偶数个导流部两两为一组,设置在中心线的两侧,且同一组的引流部的延伸线位于中心线的两侧,比如,一个位于前侧,另一个位于后侧,也即同组的引流部不是往一个方向偏向设置的,以此使得结构更加合理。
而本体、至少两个导流部和引流部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本体、导流部和引流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本体、导流部和引流部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本体、导流部和引流部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本体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具体地,可以通过钣金加工的方式在本体上直接形成导流部和引流部。
可选地,本体、导流部和引流部为一体式设计,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或者是钣金工艺等制备形成。值得说明的是,通过注塑成型可以令本体的导流面为平面,通过钣金工艺制备时,本体的导流面为曲面。
可选地,烹饪器具可以为空气炸锅或烘烤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竖直方向,近端的截面积小于远端的截面积。
在该设计中,导流部包括近端和远端,近端相对于远端靠近食物容器的中心设置,其中,沿竖直方向,近端的截面积小于远端的截面积,即近端为小端,远端为大端。当采用钣金工艺来对金属件进行拉伸以获得导流部时,经过第一次拉伸后,金属件形成曲面,曲面的中心位置朝向烹饪腔凸出,经过第二次拉伸后,为了避免金属在中心位置处被拉破,所以在曲面的中心位置处减少了拉伸的高度,从而保证钣金工艺的良品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也可以使导流部的外端较矮,而内端较高,这样就使得热风气流想接触外侧的小端,这样可以降低风阻,使热风气流一开始能够顺利进入到导流部形成的通道内,而随着进入到导流部形成的通道内热风气流的逐渐增多,若不增高导流部,则热风气流容易从导流部的顶面流出,这样不同的气流在导流部的内端容易相互混在一起,从而使得导流部的分流导向失去了意义,故而本申请这样使得,既能够确保热风气流在食物容器的底部是被严格分开的,也能够避免热风气流不容易进入到导流部形成的通道内而造成堵塞,以此就可以在降低风阻的同时,对热风气流进行更好的引导,从而确保整机性能。
具体地,当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时,则食物容器为炸篮,其中,可选地,烹饪腔的开口朝上设置。当烹饪器具为烘烤装置时,则食物容器为烤箱内胆,其中,可选地,烹饪腔的开口朝前设置,即朝向用户一侧设置,方便用户拿取食材。
其中,热风组件用于加热烹饪腔内的空气,热风组件还能够驱动空气在烹饪腔和风道之间循环流通。
值得说明的是,热风组件和导流部分别设置在食物容器相背的两侧,可选地,热风组件设在食物容器的上方,引流部、导流部设在食物容器的下方。或者是,热风组件设在食物容器的下方,引流部、导流部设在食物容器的上方。通过令热风组件和导流部相对设置,使得引流部和导流部能够对即将进入烹饪腔内的气流进行更好地导流。
举例来说,当热风组件设在食物容器的上方,引流部和导流部设在食物容器的下方时,在热风组件的驱动作用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热气流能够自上而下螺旋流动,在食物容器底部的风道处形成漩涡,通过在风道内设置导流部和引流部,从而可以将螺旋向下的热气流引导向上,改变周向运动的气流流动方向,引导气流向上流动,令热气流能够从食物容器底部的风口进入到食物容器的内部,使得烹饪腔内的热气流均匀分布,不存在高速区域或低速区域,保证了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本体有导流面,引流部和至少两个导流部设置在导流面上。
在该设计中,本体具有导流面,导流面用于引导气流流动。值得说明的是,导流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导流面用于设置引流部和至少两个导流部,另一部分导流面能够与气流直接接触,用作引导气流流动。
可选地,导流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
进一步地,导流面由本体拉伸成型,引流部和导流部由导流面拉伸成型。也即先对金属件进行第一次拉伸工艺,令本体的导流面呈曲面,然后再对部分导流面进行二次拉伸,在本体上形成引流部、导流部等结构,这样通过二次拉伸成型的方式来形成导流部和引流部,能够保证金属件在拉伸过程中不会出现拉破的问题,这样就确保了产品的成品率,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沿从导流部到热风组件的方向,导流面至少为呈收缩状的圆台形、锥形、球形其中之一。
在该设计中,沿着导流部到热风组件的方向,呈收缩状的引流部起到主要的引流作用,阻挡气流螺旋流动,将气流引导至烹饪腔。呈收缩状的导流面能够起到辅助的引流作用,在导流面和引流部的共同作用下,气流可以沿着导流面螺旋向上或向下运动,最终实现将气流导向烹饪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延伸线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相对于第二延伸段靠近中心线设置;第一延伸段为直线,第二延伸段为曲线;或第一延伸段为曲线,第二延伸段为直线;或第一延伸段为第一曲线,第二延伸段为第二曲线,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曲率相同或不同。
在该设计中,对于导流部的延伸方向做出具体说明,导流部的延伸方向由延伸线决定。延伸线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靠内设置,第二延伸段靠外设置,即在靠近中心线的方向上,导流部现沿着第二延伸段延伸,再沿着第一延伸段延伸,第一延伸段和中心线不相交。
可选地,导流部先沿直线延伸,后沿曲线延伸。
可选地,导流部先沿曲线延伸,后沿直线延伸。
可选地,导流部可以沿圆弧线延伸,或者是,导流部沿不同曲率的圆弧线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流面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引流部相对中心线设置。
在该设计中,在至少两个导流部的引导下,螺旋气流会在至少两个导流部的中间汇聚,通过本体的中心设置引流部,从而可以对汇聚的气流进行有效引导。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导流部围绕引流部间隔设置,即引流部位于至少两个导流部的中间位置,由于至少两个导流部间隔设置,彼此在中心不交汇,那么气流容易在中心形成螺旋,通过令引流部设置至少两个导流部的中间,可以防止气流在中心形成螺旋气流,避免气流失去向上穿透位于烹饪腔内食物的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流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部间隔分布在本体上。
在该设计中,导流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部间隔分布在本体上,从而可以对螺旋向下的气流进行更好地引流,提供全方位的引流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多个导流部呈辐射状设置在本体上。其中,多个导流部的近端彼此靠近,多个导流部的远端彼此远离。
进一步地,多个导流部的近端之间设置有间隔,也即多个导流部之间是断开的,不连接的,以此使得多个导流部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使得多个导流部和可以分开加工,彼此不相互影响。此外,多个导流部的近端间隔设置,可以在多个导流部之间围成一个空余区间,以此,使得多股沿着导流部引导到食物容器顶部中心的食材具有更大的容纳空间,这样可以确保从食物容器底部的中心进入的热风量。而假如,多个导流部的近端不断开的话,则会在多个导流部的连接处形成一个“无风区间”,即没有风从该处直接进入到食物容器内,这样也容易导致食物容器的风量分布不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每个导流部包括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迎风侧壁包括背离背风侧壁的迎风面,迎风面包括平面和/或曲面。
值得说明的是,热风组件和导流部分别设置在食物容器相背的两侧,可选地,热风组件设在食物容器的上方,导流部设在食物容器的下方。或者是,热风组件设在食物容器的下方,导流部设在食物容器的上方。通过令热风组件和导流部相对设置,使得导流部能够对即将进入烹饪腔内的气流进行更好地导流。
举例来说,当热风组件设在食物容器的上方,导流部设在食物容器的下方时,在热风组件的驱动作用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热气流能够自上而下螺旋流动,在食物容器底部的风道处形成漩涡,通过在风道内设置导流部,从而可以将螺旋向下的热气流引导向上,改变周向运动的气流流动方向,引导气流向上流动。因为,螺旋向下的热气流存在较大的周向旋转的力,而通过设置引流部能够对螺旋向下的热气流进行周向阻挡,以此就可以将螺旋向下的热气流的周向趋势改变成向上运动的趋势,以此就通过引流部将周向运动的气流流动方向改变成了向上运动的趋势,从而确保了热气流能够从食物容器底部的风口进入到食物容器的内部,这样就使得烹饪腔内的热气流均匀分布,不存在高速区域或低速区域,保证了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在该设计中,每个导流部包括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迎风侧壁包括背离背风侧壁的迎风面,迎风面用于引导气流。迎风面可以为平面,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或者,迎风面为曲面,曲面能够更适应于气流的流动趋势,减小气流流动过程中的噪音,降低风阻,使得最终流向烹饪腔的气流流速较高,还具有穿透食材的能力。或者,迎风面为平面和曲面组合构成。
举例来说,当导流部位于食物容器的下方时,在热风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气流螺旋向下流动至食物容器的下方,然后在食物容器的底部做螺旋运动。气流螺旋经过导流部时,迎风侧壁会对气流形成阻碍,周向螺旋运动的热气流会在迎风侧壁和引流部的引导作用下向上运动,进而穿过食物容器上的风口进入烹饪腔内部,在同一横截面内,烹饪腔内各处的气流分布均匀,不存在气流集中区域或者是稀疏区域,能够保证热气流在烹饪腔中的均匀分散。
可选地,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彼此靠近的一端可以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彼此远离的一端可以设置在本体上。
当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直接连接时,则导流部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大致呈“人”字形,当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间接相连接时,则导流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大致呈“几”字形。也就是说,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之间可以通过顶壁连接,顶壁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可选地,导流部的顶壁至少沿水平方向直线延伸,即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上,顶壁的横截面沿直线延伸,从而可以方便导流部的制造加工。其中,值得说明的是,顶壁不仅沿水平方向直线延伸,还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就是说,顶壁可以为波浪状,但是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为直线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迎风侧壁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背风侧壁的方向凹陷。
在该设计中,迎风侧壁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背风侧壁的方向凹陷,即迎风面的一部分向内凹陷,“内”是指导流部的内部,迎风面为导流部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迎风侧壁呈内凹状,进一步引导气流从周向螺旋运动转变为朝向烹饪腔方向的运动。
可选地,背风侧壁包括背离迎风壁的背风面,背风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当背风面为平面时,平面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背风侧壁包括背离迎风侧壁的背风面,背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迎风侧壁的方向凹陷。
在该设计中,背风侧壁的背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迎风侧壁的方向凹陷,即背风面的一部分向内凹陷,“内”是指导流部的内部,背风面为导流部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背风侧壁呈内凹状,能够引导流向背风侧壁处的气流从周向螺旋运动转变为朝向烹饪腔方向的运动。
值得说明的是,在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地将周向螺旋运动的气流引导至烹饪腔处。迎风面、背风面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大致呈“八”字形,能够将吹向迎风面、背风面的气流更好地向上引导。
可选地,迎风面为第一圆弧面。
可选地,背风面为第二圆弧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沿两者的交界区对称设置。
在该设计中,当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直接连接时,两者的交界区为两者的交界线,当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通过顶壁相连时,则两者的交界区为顶壁。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可以为对称结构,即二者的形状、迎风侧壁的迎风面和背风侧壁的背风面的面积相等,弯曲程度均对应,从而可以方便加工制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沿两者的交界区非对称设置。
在该设计中,当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直接连接时,两者的交界区为两者的交界线,当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通过顶壁相连时,则两者的交界区为顶壁。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可以为不对称结构,即二者的形状、迎风侧壁的迎风面和背风侧壁的背风面的面积不等,可以根据迎风面、背风面各自需求来差异化设计,使得导流部的形状更加适用于气流流动特性,降低不必要的材料成本。
可选地,迎风面的面积大于背风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导流部沿食物容器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为E,沿从导流部到热风组件的方向,食物容器的尺寸为第一尺寸H,E与H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1小于等于0.3。
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风道的阻力会影响气流的速度。而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导流部的高度E也会对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将E与H的比值设置成0.1-0.3能够使气流的阻力较小,气流的速度较快,以此就可以确保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引流部与食物容器的第二侧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B,沿从导流部到热风组件的方向,食物容器的尺寸为H,B与H的比值大于等于0.03小于等于0.2。
进一步地,引流部与食物容器的底壁之间的第一间隙B与食物容器的尺寸H,比如食物容器的高度H有关,也即第一间隙B需要通过食物容器的尺寸H等参数合理设置。因为,若第一间隙B设置的过小,会影响气流的正常流动,导致气流不畅,以此会导致气流聚集,同时也会使空气流动速度较慢。若第一间隙B设置的过大,则空气根据路径最近原理,无法到达引流部,以此会导致引流部无法正常起到引流的作用,从而容易导致热空气在食物容器的第二侧聚集,无法较为均匀的分散。因此,第一间隙的设置需要结合热空气的产生速度和空气流动原理,以确保食物容器的热空气既不会聚集,又能够及时进入到烹饪腔内,而不会造成滞留堵塞,同时还能够被引导到引流部处,确保引流部的效果。故而该间隙的设置可通过食物容器的尺寸H进行合理调配,以使其范围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第一间隙B与食物容器的高度H的比值大于等于0.03小于等于0.2,因为通过实验表面,其比值在该范围内时,风速更加流畅,且气流能够到达引流部,使得引流部能够正常起到导流和分散气流的作用,以此就确保了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风道的阻力等整机气动性能的参数比较合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沿从导流部到热风组件的方向,引流部至少为呈收缩状的圆台形、锥形、半球形其中之一。
在上述设计中,导流部靠近引流部的一端与引流部之间设置有间隔,也即导流部与引流部之间是断开的,不连接的,以此使得导流部和引流部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使得导流部和引流部可以分开加工,彼此不相互影响。此外,通过导流部和引流部的间隔设置,还使得引流部在防止气流在中心形成螺旋气流,避免气流失去向上穿透位于烹饪腔内食物的能力的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使多个导流部围成的气流通道相互连通,以此使得多股气流能够在底部进行流通,以使气流流动的更加顺畅。在该设计中,当导流部在食物容器的下方,热风组件位于食物容器的上方时,引流部设置在食物容器的下方,引流部呈自下而上收缩状结构,引流部的表面则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向上进入烹饪腔内。当导流部在食物容器的上方,热风组件位于食物容器的下方时,引流部也设置在食物容器的上方,引流部呈自上而下的收缩状。引流部的形状与热风组件在风道和烹饪腔之间形成的气流循环方向相关,对于引流部而言,其具有大端和小端,大端相对于小端而言在水平面上的截面积较大,大端和小端构成了收缩状的结构,无论引流部设置在哪里,气流均会从大端处开始,沿着引流部的外表面流动,最后从小端流向烹饪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热风组件相对食物容器的开口设置在食物容器的上方,食物容器的底部设有过风口,烹饪腔分别通过过风口和开口与风道连通。
在该设计中,热风组件相对食物容器的开口设置在食物容器的上方,食物容器的底部设有过风口,气流可以经由过风口进入烹饪腔内,烹饪腔内的气流可以经由食物容器的开口排向风道,从而形成底部进风,顶部出风的气流循环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热风组件包括风机组件和加热件,设置在本体上,风机组件用于驱动空气循环流通。加热件设置在本体上,并位于风机组件的出风侧。
在该设计中,加热件设置在本体上,加热件能够加热烹饪腔内的空气,进而可以对位于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可选地,加热件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风机组件设置在本体上,风机组件能够提供动力源,用于驱动空气在烹饪腔和风道内循环流通。其中,加热件设置在风机组件的出风侧,风机组件输出的高速气流与加热件进行换热,其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风机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离心风机,离心风机连接在驱动电机的转轴上,离心风机相对食物容器的开口设置,加热件为加热管,加热管绕设在离心风机的外周。
在该设计中,风机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位于烹饪腔的顶部,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空气会沿离心风机的径向向外送风。风沿着风道自上而下地螺旋流动,然后吹向导流部,导流部引导气流向上流动,进入烹饪腔的内部。具体地,驱动电机包括驱动马达和转轴,驱动马达能够带动转轴相对于食物容器转动,此时,连接在转轴上的离心风机也会随之转动,进而扰动烹饪腔顶部气流流动。
其中,离心风机对应食物容器的开口设置,烹饪腔内的气流自下而上流动时,能够更加顺畅地经由开口进入离心风机的进风侧。
其中,加热件为加热管,加热管绕设在离心风机的外周,即加热件并未直对烹饪腔的开口设置,加热件无法直射烹饪腔内食材的上侧,避免加热件直射食材而可能造成的焦糊问题,令加热件产生的热量经由风道、导流件的引导,更加均匀分散地输送到烹饪腔内,使得食材均匀受热,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罩,导风罩设在本体上,导风罩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的开口处,导风罩上设有第一通风口,热风组件的一部分对应第一通风口设置,导风罩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口,其中,热风组件能够驱动空气沿第二通风口向下流向食物容器的底部,经由至少两个导流部引导向上流入烹饪腔内部。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罩,导风罩设置在本体上,导风罩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的开口处,从而在烹饪腔的上方更好地引导空气流通。进一步地,导风罩上设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与烹饪腔连通。其中,热风组件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通风口处,能够令热风组件更好地驱动烹饪腔内的空气流动,导风罩能够将热风组件形成的动力源约束在烹饪腔的上方。
进一步地,导风罩的外表面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口,第二通风口与风道连通,热风组件驱动气流流动时,会沿着导风罩的外表面,经过第二通风口流向食物容器的底部,然后在至少两个导流部的引导下向上流入烹饪腔内,气流在烹饪腔内自下而上流动,然后经由第一通风口回到热风组件中,完成热风循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风罩朝靠近食物容器的方向曲折延伸。
在该设计中,导风罩朝靠近食物容器的方向曲折延伸,那么,导风罩的内壁面形成导流面,用于引导烹饪腔内的气流向风机组件的进风侧流动,与此同时,导风罩的外壁面能够对风机组件的送风侧的气流进行引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可以为空气炸锅。可选地,空气炸锅的本体包括炸桶,炸桶的内底壁处设有导流部,本体还包括隔板,隔板与炸桶形成安装腔,食物容器可分离地设在安装腔内,食物容器分别与隔板、炸桶之间形成风道。
具体地,隔板和食物容器之间具有上风道,热风组件位于上风道内,炸桶和食物容器之间具有下风道,下风道与上风道连通,导流部位于下风道中,食物容器的底壁上设有过风口。在热风组件运行过程中,热气流会由上风道朝向下风道螺旋向下运动,运动至食物容器底部的热气流遇到导流部后,在导流部的导流部和引流部的引导下,穿过食物容器上的过风口朝上运动,进入烹饪腔的内部,对食材进行均匀加热,穿过食材的热气流会在导风罩的引导下经由通风口回到热风组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气流循环。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沿A-A截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沿B-B截面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侧视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沿C-C的截面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其他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竖直截面的速度矢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导流部处横截面的速度矢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纵切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风机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烹饪器具,10本体,101引流部,102炸桶,103隔板,104导流面,11食物容器,111烹饪腔,112开口,12风道,13热风组件,131风机组件,132加热件,14导流部,140顶壁,141迎风侧壁,142背风侧壁,144近端,145远端,15导风罩,151第一通风口,152第二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1。
实施例一
根据本申请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如图1、图2、图12和图16所示,包括本体10、食物容器11、热风组件13和至少两个导流部14,其中,本体10具有容纳腔,食物容器11设置在容纳腔内,食物容器11包括一侧开口112的烹饪腔111,食物容器11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与烹饪腔111连通的风道12,热风组件13设置在本体10上,热风组件13位于食物容器11的第一侧,热风组件13能够加热并驱动烹饪腔111内的空气循环流通。至少两个导流部14设在本体10上,位于风道12内且处于食物容器11的第二侧,每个导流部14包括近端和远端,近端相对于远端靠近食物容器11的中心设置,多个导流部14的近端之间设置有间隔。引流部101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1;每个导流部14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L2朝靠近中心线L1的方向延伸,每个延伸线L2和中心线L1均不相交,延伸线包括直线和/或曲线。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1包括本体10、食物容器11、热风组件13、引流部101和至少两个导流部14,食物容器11包括一侧开口112的烹饪腔111,烹饪腔111内用于放置食材。本体10具有容纳腔,食物容器11设置在本体10的容纳腔中,食物容器11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风道12,风道12与烹饪腔111连通,在烹饪器具1工作过程中,空气能够在风道12与烹饪腔111之间循环连通。能够想到地,当空气在风道12和烹饪腔111之间循环流通时,食物容器11上必然存在一对风口,以令空气经由一个风口进入烹饪腔111内,再从另一个风口排出烹饪腔111。可选地,烹饪腔111的开口112可以作为一对风口中的一个。根据实际循环流通的方向而定,空气可以经过烹饪腔111的开口112进入烹饪腔111内,或者,空气可以经过烹饪腔111的开口112排出烹饪腔111。
另外,间断的位置可以降低导流部14产生的风道阻力。气流可以流过导流部和引流部之间的间隙,提升了热风循环面积,进而提升了烹饪效率。同时减小了导流部14非迎风方向的低速区面积,避免低速区对应位置的食物出现熟的慢以及熟不透的现象,有效提升了烹饪均匀性。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引流部101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1。每个导流部14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L2朝靠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每个延伸线L2和中心线L1均不相交,延伸线L2包括直线和/或曲线。也即每个导流部14的近端是和中心位置错位设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所有的气流都垂直流向引导部,而是大致沿引导部的切向方向流动,这样气流便可以沿着引导部和导流部14之间的间隙沿周向方向运动,这样就可以避免气流和引导部直接对撞,从而可以确保气流从导流部14流出来以后的流速,当然,该种设置也可以确保中心的气流能够在沿着引导部和导流部14之间的间隙充分混合,以此就可以确保中部气流的均匀性,以此就可以确保产品的整机性能。
进一步地,引流部101的数量为偶数个,偶数个导流部14两两为一组,设置在中心线的两侧,且同一组的引流部101的延伸线位于中心线的两侧,比如,一个位于前侧,另一个位于后侧,也即同组的引流部101不是往一个方向偏向设置的,以此使得结构更加合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导流部14包括近端144和远端145,近端144相对于远端145靠近食物容器11的中心设置,其中,沿竖直方向,近端144的截面积小于远端145的截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导流部14包括近端144和远端145,近端144相对于远端145靠近食物容器11的中心设置,其中,沿竖直方向,近端144的截面积小于远端145的截面积,即近端144为小端,远端145为大端。当采用钣金工艺来对金属件进行拉伸以获得导流部14时,经过第一次拉伸后,金属件形成曲面,曲面的中心位置朝向烹饪腔111凸出,经过第二次拉伸后,为了避免金属在中心位置处被拉破,所以在曲面的中心位置处减少了拉伸的高度,从而保证钣金工艺的良品率。
另外,近端144截面积小于远端145截面积还可以起到保证气流速度均匀的作用。气流的周向速度从中心向周圈逐渐增大,远端145区域的迎风面需要更大面积,从而对更高速的气流造成更大影响,而近端144区域气流周向速度较小,迎风面更小,可以减少对近端144区域的速度,以此使整个烹饪腔的风速更均匀。
此外,在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导流部14的外端较矮,而内端较高,这样就使得热风气流想接触外侧的小端,这样可以降低风阻,使热风气流一开始能够顺利进入到导流部14形成的通道内,而随着进入到导流部14形成的通道内热风气流的逐渐增多,若不增高导流部14,则热风气流容易从导流部14的顶面流出,这样不同的气流在导流部14的内端容易相互混在一起,从而使得导流部14的分流导向失去了意义,故而本申请这样使得,既能够确保热风气流在食物容器11的底部是被严格分开的,也能够避免热风气流不容易进入到导流部14形成的通道内而造成堵塞,以此就可以在降低风阻的同时,对热风气流进行更好的引导,从而确保整机性能。可选地,烹饪器具1可以为空气炸锅或烘烤装置。
具体地,当烹饪器具1为空气炸锅时,则食物容器11为炸篮,其中,可选地,烹饪腔111的开口112朝上设置。当烹饪器具1为烘烤装置时,则食物容器11为烤箱内胆,其中,可选地,烹饪腔111的开口112朝前设置,即朝向用户一侧设置,方便用户拿取食材。
其中,热风组件13用于加热烹饪腔111内的空气,热风组件13还能够驱动空气在烹饪腔111和风道12之间循环流通。
值得说明的是,热风组件13和导流部14分别设置在食物容器11相背的两侧,可选地,热风组件13设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引流部101、导流部14设在食物容器11的下方。或者是,热风组件13设在食物容器11的下方,引流部101、导流部14设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通过令热风组件13和导流部14相对设置,使得引流部101和导流部14能够对即将进入烹饪腔111内的气流进行更好地导流。
举例来说,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热风组件13设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引流部101和导流部14设在食物容器11的下方时,在热风组件13的驱动作用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热气流能够自上而下螺旋流动,在食物容器11底部的风道12处形成漩涡,通过在风道12内设置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从而可以将螺旋向下的热气流引导向上,改变周向运动的气流流动方向,引导气流向上流动。因为,螺旋向下的热气流存在较大的周向旋转的力,而通过设置引流部101能够对螺旋向下的热气流进行周向阻挡,以此就可以将螺旋向下的热气流的周向趋势改变成向上运动的趋势,以此就通过引流部101将周向运动的气流流动方向改变成了向上运动的趋势,从而确保了热气流能够从食物容器11底部的风口进入到食物容器11的内部,这样就使得烹饪腔111内的热气流均匀分布,不存在高速区域或低速区域,保证了食材受热的均匀性。
而本体10、至少两个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本体10、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本体10、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本体10、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本体10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具体地,可以通过钣金加工的方式在本体10上直接形成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
可选地,本体10、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为一体式设计,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或者是钣金工艺等制备形成。值得说明的是,通过注塑成型可以令本体10的导流面104为平面,通过钣金工艺制备时,本体10的导流面104为曲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本体10有导流面104,引流部101和至少两个导流部14设置在导流面104上。
在该设计中,本体10具有导流面104,导流面104用于引导气流流动。值得说明的是,导流面104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导流面104用于设置引流部101和至少两个导流部14,另一部分导流面104能够与气流直接接触,用作引导气流流动。
可选地,导流面104可以为平面或曲面。
进一步地,导流面104由本体10拉伸成型,引流部101和导流部14由导流面104拉伸成型。也即先对金属件进行第一次拉伸工艺,令本体10的导流面104呈曲面,然后再对部分导流面104进行二次拉伸,在本体10上形成引流部101、导流部14等结构,这样通过二次拉伸成型的方式来形成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能够保证金属件在拉伸过程中不会出现拉破的问题,这样就确保了产品的成品率,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图6和图9所示,导流面104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3,导流部14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L2朝靠近中心线L3的方向延伸,延伸线L2和中心线L3不相交,其中,延伸线包括直线和/或曲线。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0具有朝向烹饪腔111的导流面104,导流面104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导流部14沿着靠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导流部14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延伸。其中,延伸线与中心线不相交,即导流部14相对于本体10偏心设置,进一步利于引导螺旋向下的气流向上流动。
也即,每个导流部14的近端是和中心位置错位设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所有的气流都垂直流向引导部,而是大致沿引导部的切向方向流动,这样气流便可以沿着引导部和导流部14之间的间隙沿周向方向运动,这样就可以避免气流和引导部直接对撞,从而可以确保气流从导流部14流出来以后的流速,防止对冲耗散气流流动的能量。当然,该种设置也可以确保中心的气流能够在沿着引导部和导流部14之间的间隙充分混合,以此就可以确保中部气流的均匀性,以此就可以确保产品的整机性能。
可选地,延伸线包括直线,直线或直线的延长线与中心线不相交。
或者,延伸线包括曲线,曲线靠近中心线的终点处的切线或沿原曲率的延长线与中心线不相交。
或者,延伸线包括相连的曲线和直线,曲线和直线中靠近中心线的一者,不与中心线相交。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延伸线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相对于第二延伸段靠近中心线设置;第一延伸段为直线,第二延伸段为曲线;或第一延伸段为曲线,第二延伸段为直线;或第一延伸段为第一曲线,第二延伸段为第二曲线,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曲率相同或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导流部14的延伸方向做出具体说明,导流部14的延伸方向由延伸线决定。延伸线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靠内设置,第二延伸段靠外设置,即在靠近中心线的方向上,导流部14先沿着第二延伸段延伸,再沿着第一延伸段延伸,第一延伸段与中心线不相交。
可选地,导流部14先沿直线延伸,后沿曲线延伸。
可选地,导流部14先沿曲线延伸,后沿直线延伸。
可选地,导流部14可以沿圆弧线延伸,或者是,导流部14沿不同曲率的圆弧线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5所示,导流面104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1,引流部101相对中心线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导流部14的引导下,螺旋气流会在至少两个导流部14的中间汇聚,通过本体10的中心设置引流部101,从而可以对汇聚的气流进行有效引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沿从导流部14到热风组件13的方向,导流面104至少为呈收缩状的圆台形、锥形、球形其中之一。
在该实施例中,沿着导流部14到热风组件13的方向,呈收缩状的引流部101起到主要的引流作用,阻挡气流螺旋流动,将气流引导至烹饪腔111。呈收缩状的导流面104能够起到辅助的引流作用,在导流面104和引流部101的共同作用下,气流可以沿着导流面104螺旋向上或向下运动,最终实现将气流导向烹饪腔111内。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多个导流部14的近端144之间设置有间隔,也即多个导流部14之间是断开的,不连接的,以此使得多个导流部14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使得多个导流部14和可以分开加工,彼此不相互影响。此外,多个导流部14的近端144间隔设置,间隔部位风阻较小,可以保证热风运动的速度,进而保证各个部分的热风都能均匀穿透食材,避免出现由于导流强度不同造成的食材烹饪效果不同,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导流部14沿食物容器11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为E,沿从导流部14到热风组件13的方向,食物容器11的尺寸为第一尺寸H,E与H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1小于等于0.3。
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风道12的阻力会影响气流的速度。而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导流部14的高度E也会对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将E与H的比值设置成0.1-0.3能够使气流的阻力较小,气流的速度较快,以此就可以确保加热效率。
实施例二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6所示,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引流部101。引流部101设在本体10上,位于风道12内且处于食物容器11的第二侧,至少两个导流部14围绕引流部101间隔设在本体10上。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引流部101与食物容器11的底壁之间的第一间隙B与食物容器11的尺寸H,比如食物容器11的高度H有关,也即第一间隙B需要通过食物容器11的尺寸H等参数合理设置。因为,若第一间隙B设置的过小,会影响气流的正常流动,导致气流不畅,以此会导致气流聚集,同时也会使空气流动速度较慢。若第一间隙B设置的过大,则空气根据路径最近原理,无法到达引流部101,以此会导致引流部101无法正常起到引流的作用,从而容易导致热空气在食物容器11的第二侧聚集,无法较为均匀的分散。因此,第一间隙的设置需要结合热空气的产生速度和空气流动原理,以确保食物容器11的热空气既不会聚集,又能够及时进入到烹饪腔111内,而不会造成滞留堵塞,同时还能够被引导到引流部101处,确保引流部101的效果。故而该间隙的设置可通过食物容器11的尺寸H进行合理调配,以使其范围更加合理。进一步地,第一间隙B与食物容器11的高度H的比值大于等于0.03小于等于0.2,因为通过实验表面,其比值在该范围内时,风速更加流畅,且气流能够到达引流部101,使得引流部101能够正常起到导流和分散气流的作用,以此就确保了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风道12的阻力等整机气动性能的参数比较合理。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导流部14围绕引流部101间隔设置,即引流部101位于至少两个导流部14的中间位置,由于至少两个导流部14间隔设置,彼此在中心不交汇,那么气流容易在中心形成螺旋,通过令引流部101设置至少两个导流部14的中间,可以防止气流在中心形成螺旋气流,避免气流失去向上穿透位于烹饪腔111内食物的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图6和图9所示,导流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部14间隔分布在本体10上。
在该实施例中,导流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部14间隔分布在本体10上,从而可以对螺旋向下的气流进行更好地引流,提供全方位的引流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多个导流部14呈辐射状设置在本体10上。其中,多个导流部14的近端144彼此靠近,多个导流部14的远端145彼此远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图5、图7和图8所示,沿从导流部14到热风组件13的方向,引流部101至少为呈收缩状的圆台形、锥形、半球形其中之一。
在该实施例中,当导流部14在食物容器11的下方,热风组件13位于食物容器11的上方时,引流部101设置在食物容器11的下方,引流部101呈自下而上收缩状结构,引流部101的表面则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向上进入烹饪腔111内。当导流部14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热风组件13位于食物容器11的下方时,引流部101也设置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引流部101呈自上而下的收缩状。引流部101的形状与热风组件13在风道12和烹饪腔111之间形成的气流循环方向相关,对于引流部101而言,其具有大端和小端,大端相对于小端而言在水平面上的截面积较大,大端和小端构成了收缩状的结构,无论引流部101设置在哪里,气流均会从大端处开始,沿着引流部101的外表面流动,最后从小端流向烹饪腔111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图6和图9所示,每个导流部14包括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迎风侧壁141包括背离背风侧壁142的迎风面,迎风面包括平面和/或曲面。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导流部14包括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迎风侧壁141包括背离背风侧壁142的迎风面,迎风面用于引导气流。迎风面可以为平面,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或者,迎风面为曲面,曲面能够更适应于气流的流动趋势,减小气流流动过程中的噪音,降低风阻,使得最终流向烹饪腔111的气流流速较高,还具有穿透食材的能力。或者,迎风面为平面和曲面组合构成。
举例来说,当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位于食物容器11的下方时,在热风组件13的驱动作用下,气流螺旋向下流动至食物容器11的下方,然后在食物容器11的底部做螺旋运动。气流螺旋经过导流部14时,迎风侧壁141会对气流形成阻碍,周向螺旋运动的热气流会在迎风侧壁141和引流部101的引导作用下向上运动,进而穿过食物容器11上的风口进入烹饪腔111内部,在同一横截面内,烹饪腔111内各处的气流分布均匀,不存在气流集中区域或者是稀疏区域,能够保证热气流在烹饪腔111中的均匀分散。
可选地,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彼此靠近的一端可以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彼此远离的一端可以设置在本体10上,也可以不设置在本体10上。
当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直接连接时,则导流部14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大致呈“人”字形,当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间接相连接时,则导流部14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大致呈“几”字形。也就是说,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之间可以通过顶壁140连接,顶壁140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可选地,导流部14的顶壁140至少沿水平方向直线延伸,即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上,顶壁140的横截面沿直线延伸,从而可以方便导流部14的制造加工。其中,值得说明的是,顶壁140不仅沿水平方向直线延伸,还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就是说,顶壁140可以为波浪状,但是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为直线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迎风侧壁141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背风侧壁142的方向凹陷。
在该实施例中,迎风侧壁141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背风侧壁142的方向凹陷,即迎风面的一部分向内凹陷,“内”是指导流部14的内部,迎风面为导流部14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迎风侧壁141呈内凹状,进一步引导气流从周向螺旋运动转变为朝向烹饪腔111方向的运动。
可选地,背风侧壁142包括背离迎风壁的背风面,背风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当背风面为平面时,平面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背风侧壁142包括背离迎风侧壁141的背风面,背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迎风侧壁141的方向凹陷。
在该实施例中,背风侧壁142的背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迎风侧壁141的方向凹陷,即背风面的一部分向内凹陷,“内”是指导流部14的内部,背风面为导流部14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背风侧壁142呈内凹状,能够引导流向背风侧壁142处的气流从周向螺旋运动转变为朝向烹饪腔111方向的运动。
值得说明的是,在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地将周向螺旋运动的气流引导至烹饪腔111处。迎风面、背风面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大致呈“八”字形,能够将吹向迎风面、背风面的气流更好地向上引导。
可选地,迎风面为第一圆弧面。
可选地,背风面为第二圆弧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9所示,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沿两者的交界区对称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当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直接连接时,两者的交界区为两者的交界线,当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通过顶壁140相连时,则两者的交界区为顶壁140。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可以为对称结构,即二者的形状、迎风侧壁141的迎风面和背风侧壁142的背风面的面积相等,弯曲程度均对应,从而可以方便加工制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沿两者的交界区非对称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当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直接连接时,两者的交界区为两者的交界线,当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通过顶壁140相连时,则两者的交界区为顶壁140。迎风侧壁141和背风侧壁142可以为不对称结构,即二者的形状、迎风侧壁141的迎风面和背风侧壁142的背风面的面积不等,可以根据迎风面、背风面各自需求来差异化设计,使得导流部14的形状更加适用于气流流动特性,降低不必要的材料成本。
可选地,迎风面的面积大于背风面的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热风组件13相对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设置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食物容器11的底部设有过风口,烹饪腔111分别通过过风口和开口112与风道12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热风组件13相对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设置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食物容器11的底部设有过风口,气流可以经由过风口进入烹饪腔111内,烹饪腔111内的气流可以经由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排向风道12,从而形成底部进风,顶部出风的气流循环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热风组件13包括风机组件131和加热件132,设置在本体10上,风机组件131用于驱动空气循环流通。加热件132设置在本体10上,并位于风机组件131的出风侧。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件132设置在本体10上,加热件132能够加热烹饪腔111内的空气,进而可以对位于烹饪腔11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可选地,加热件132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111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风机组件131设置在本体10上,风机组件131能够提供动力源,用于驱动空气在烹饪腔111和风道12内循环流通。其中,加热件132设置在风机组件131的出风侧,风机组件131输出的高速气流与加热件132进行换热,其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风机组件131包括驱动电机和离心风机,离心风机连接在驱动电机的转轴上,离心风机相对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设置,加热件132为加热管,加热管绕设在离心风机的外周。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31包括驱动电机和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位于烹饪腔111的顶部,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空气会沿离心风机的径向向外送风。风沿着风道12自上而下地螺旋流动,然后吹向导流部14,导流部14引导气流向上流动,进入烹饪腔111的内部。具体地,驱动电机包括驱动马达和转轴,驱动马达能够带动转轴相对于食物容器11转动,此时,连接在转轴上的离心风机也会随之转动,进而扰动烹饪腔111顶部气流流动。
其中,离心风机对应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设置,烹饪腔111内的气流自下而上流动时,能够更加顺畅地经由开口112进入离心风机的进风侧。
其中,加热件132为加热管,加热管绕设在离心风机的外周,即加热件132并未直对烹饪腔111的开口112设置,加热件132无法直射烹饪腔111内食材的上侧,避免加热件132直射食材而可能造成的焦糊问题,令加热件132产生的热量经由风道12、导流件的引导,更加均匀分散地输送到烹饪腔111内,使得食材均匀受热,提升烹饪器具1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烹饪器具1还包括导风罩15,导风罩15设在本体10上,导风罩15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处,导风罩15上设有第一通风口151,热风组件13的一部分对应第一通风口151设置,导风罩15的外表面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口152,其中,热风组件13能够驱动空气沿第二通风口152向下流向食物容器11的底部,经由至少两个导流部14引导向上流入烹饪腔111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还包括导风罩15,导风罩15设置在本体10上,导风罩15能够罩设在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处,从而在烹饪腔111的上方更好地引导空气流通。进一步地,导风罩15上设有第一通风口151,第一通风口151与烹饪腔111连通。其中,热风组件1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通风口151处,能够令热风组件13更好地驱动烹饪腔111内的空气流动,导风罩15能够将热风组件13形成的动力源约束在烹饪腔111的上方。
进一步地,导风罩15的外表面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口152,第二通风口152与风道12连通,热风组件13驱动气流流动时,会沿着导风罩15的外表面,经过第二通风口152流向食物容器11的底部,然后在至少两个导流部14的引导下向上流入烹饪腔111内,气流在烹饪腔111内自下而上流动,然后经由第一通风口151回到热风组件13中,完成热风循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导风罩15朝靠近食物容器11的方向曲折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导风罩15朝靠近食物容器11的方向曲折延伸,那么,导风罩15的内壁面形成导流面104,用于引导烹饪腔111内的气流向风机组件131的进风侧流动,与此同时,导风罩15的外壁面能够对风机组件131的送风侧的气流进行引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包括空气炸锅。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可以为空气炸锅。可选地,空气炸锅的本体10包括炸桶102,炸桶102的内底壁处设有导流部14,本体10还包括隔板103,隔板103与炸桶102形成安装腔,食物容器11可分离地设在安装腔内,食物容器11分别与隔板103、炸桶102之间形成风道12。
具体地,隔板103和食物容器11之间具有上风道,热风组件13位于上风道内,炸桶102和食物容器11之间具有下风道,下风道与上风道连通,导流部14位于下风道中,食物容器11的底壁上设有过风口。在热风组件13运行过程中,热气流会由上风道朝向下风道螺旋向下运动,运动至食物容器11底部的热气流遇到导流部14后,在导流部14的导流部14和引流部101的引导下,穿过食物容器11上的过风口朝上运动,进入烹饪腔111的内部,对食材进行均匀加热,穿过食材的热气流会在导风罩15的引导下经由通风口回到热风组件13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气流循环。
实施例三
该实施例还进一步具有如下区别:
如图2、图12和图13所示,食物容器11的侧壁和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第一风道,而导风罩15和容纳腔的内部之间围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风扇等结构,以便能够产生循环流动的热风。而经过热风组件13产生的热风,能够在导风罩15的引导下进入到第一风道内,然后在第一风道内在至少两个导流部14的引导下向上从食物容器11的第二侧进入到烹饪腔111内,气流在烹饪腔111内自下而上流动,然后由烹饪腔111的开口112和导风罩15上的第一通风口151回到第二风道,以此就完成了热风的循环。该种方案,由于在食物容器11的上方设置有导风罩15,因此,通过导风罩15的隔离,降低了加热装置对烹饪腔111内上部食材的热辐射影响,同时,通过导风罩15和容纳腔以及食物容器11和容纳腔形成的风道12能够将热空气沿预定路线引导至食物容器11的第二侧进入到烹饪腔111内,并能够从食物容器11的第一侧的开口112进行回风,以此就使得热风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烹饪腔111内,从而提高了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2、图12和图13所示,导风罩15包括基体部,第一通风口151设置在基体部上,基体部的周向设置有由基体部向食物容器11的方向延伸的弯折部,弯折部远离基体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向远离食物容器11的中心方向延伸的翻边部。该种设置,导风罩15朝靠近食物容器11的方向曲折延伸,也即使得导风罩15能够形成一个类帽子形的结构,那么,导风罩15的内壁面形成导流面104,用于引导烹饪腔111内的气流向风机组件131的进风侧流动,与此同时,导风罩15的外壁面能够对风机组件131的送风侧的气流进行引导。同时,这种设置的导风罩15能够通过弯折部的高度来调节第二风道的高度,以此使得第二风道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导风罩15为一体式结构,更进一步,导风罩15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如图2、图12和图13所示,导风罩15的翻边部向外凸出食物容器11的内侧壁设置,也即导风罩15的翻边部是相对食物容器11的内侧壁向外伸出的,也即导风罩15的边缘(翻边部)覆盖住了整个烹饪腔111,以此就使得热空气流经导风罩15和食物容器11的相交处时,能够稍微远离食物容器11,以此也可以尽量避免热空气直接从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流入到食物容器11中。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导风罩15的边缘与食物容器11之间沿从导流部14到热风组件13的方向设置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大于等于2mm小于等于7mm。
在该实施例中,导风罩15与食物容器11之间沿高度方向存在间隙,此处的间隙不能过大,否则气流会从间隙中泄露进入到食物容器11中,以此会干扰气流的流动,从而会影响到烹饪性能。且此处的间隙也不宜过小,因为食物容器11大多都是抽拉式的,故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食物容器11取出放入食材,因此,导风罩15与食物容器11无法一起成型,此处间隙过小的话,食物容器11与导风罩15在使用时会产生刮擦,而间隙过大会影响烹饪性能,因此,综合考虑,该处的间隙C应在2mm~7mm之间比较合适。
当然,对于翻盖式的空气炸锅或者上盖为移动式的空气炸锅来说,由于可以先开盖,然后取出食物容器11,故而此处也可以不设置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12所示,离心风机对应食物容器11的开口112设置,烹饪腔111内的气流自下而上流动时,能够更加顺畅地经由开口112进入离心风机的进风侧。
在一具体设计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加热件132设置在食物容器11和导风罩15之间,也即加热件132位于导风罩15的下方,也即加热件132直接位于食物容器11的上方,该种设置,由于将加热件132设置在第二风道外,因此使得第二风道的尺寸只和离心风机的高度有关,以此就使得第二风道的宽度更好设置,以此使得第二风道的尺寸能够满足整机性能,以避免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因为第二风道设置的不合理而导致的阻力而影响气流的速度。而加热上设置有过风孔,使得气流能够穿过加热件132被加热后回流到离心风机内。
在另一设计中,如图2和图12所示,加热件132也可以位于风机组件131的出风侧。即加热件132并未直对烹饪腔111的开口112设置,加热件132无法直射烹饪腔111内食材的上侧,避免加热件132直射食材而可能造成的焦糊问题,令加热件132产生的热量经由风道12、导流件的引导,更加均匀分散地输送到烹饪腔111内,使得食材均匀受热,提升烹饪器具1的烹饪效果。此外,加热件132设置在风机组件131的出风侧,风机组件131输出的高速气流与加热件132进行换热,其换热效率更高。
可选地,加热件132为加热管,加热管盘绕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增加加热管的表面积,从而提升加热管与烹饪腔111内部空气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效率。进一步地,加热管为盘式结构,这样可以确保加热面积,也可以使气流顺利回风。加热管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导风罩15下方或者离心风机的周围。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第一通风口151为圆形,第一通风口151的半径为R2,离心风机的扇叶的最外端位于同一圆周上,圆周的半径为R1,其中,R2与R1的比值大于等于0.85小于等于1。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离心风机能够高效的回风,第一通风口151不能设置的太小,其具体尺寸可以参考离心风机的扇叶进行设计,为确保回风效率以确保气流速度,从而确保整机性能,第一通风口151的半径小于扇叶的外端所在位置的半径,同时,第一通风口151也不能过小,可将其比值设置在0.85-1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2、图12和图13所示,烹饪器具1还包括:隔板103,安装在引流部101内,位于导风罩15远离食物容器11的一侧,并与导风罩15围成第二风道。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第二风道的横截面的宽度为D,引流部101与食物容器11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A,其中,D与A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8小于等于2。
在该实施例中,隔板103和导风罩15之间的间隙D以及容纳腔与食物容器11之间的间隙A(也即第一风道的侧壁宽度)应该保持一致,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D的间隙会受到风叶高度的限制,因此,可以将间隙D与间隙A之间的比例设置在0.8~2之间,以使第二风道的宽度比较适中。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引流部101与食物容器11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A,从导流部14到热风组件13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食物容器11的尺寸为第一尺寸H,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食物容器11的尺寸为第二尺寸L,第三间隙A与第一尺寸H或第二尺寸L相关。
在该实施例中,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风道12的阻力会影响气流的速度,而在整机气流循环过程中,第三间隙A会对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故而考虑到整机气动性能,第三间隙A的尺寸不应过小,但是过大的间隙将影响整机容积率。因此,考虑到风道12阻力和整机容积率,本申请根据食物容器11的第一尺寸(宽度)或者第二尺寸(高度)来合理设置第三间隙的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第三间隙A与第二尺寸L相关。根据实验可知,第三间隙A的尺寸与食物容器11的宽度L的比例在0.03~0.1之间时,其整机性能最好,故而本申请中,第三间隙A与第二尺寸L的比例大于等于0.03小于等于0.1。
进一步地,隔板103为反射罩。
在本申请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容纳腔;
食物容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食物容器包括一侧开口的烹饪腔,所述食物容器和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烹饪腔连通的风道;
热风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位于所述食物容器的第一侧,所述热风组件能够加热并驱动所述烹饪腔内的空气循环流通;
至少两个导流部,设在所述本体上,位于所述风道内且处于所述食物容器的第二侧,每个所述导流部包括近端和远端,所述近端相对于所述远端靠近所述食物容器的中心设置,多个所述导流部的近端之间设置有间隔;
引流部,设在所述本体上,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部之间,且所述导流部的近端与所述引流部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引流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
每个所述导流部沿着位于水平面上的延伸线朝靠近所述中心线的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延伸线和所述中心线均不相交,所述延伸线包括直线和/或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部和所述引流部为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所述导流部和所述引流部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或
所述导流部和/或所述引流部通过所述本体拉伸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有导流面,所述引流部和所述至少两个导流部设置在所述导流面上;
所述导流面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引流部的中心线与所述中心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面由所述本体拉伸成型,所述引流部和所述导流部由所述导流面拉伸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沿从所述导流部到所述热风组件的方向,所述导流面至少为呈收缩状的圆台形、锥形、球形其中之一;或
沿从所述导流部到所述热风组件的方向,所述导流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线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相对于所述第二延伸段靠近所述中心线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段为直线,所述第二延伸段为曲线;或
所述第一延伸段为曲线,所述第二延伸段为直线;或
所述第一延伸段为第一曲线,所述第二延伸段为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与所述第二曲线的曲率相同或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部包括:
迎风侧壁和背风侧壁,所述迎风侧壁包括背离所述背风侧壁的迎风面,所述迎风面包括平面和/或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迎风侧壁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背风侧壁的方向凹陷,或,
所述背风侧壁包括背离所述迎风侧壁的背风面,所述背风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迎风侧壁的方向凹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迎风侧壁和所述背风侧壁沿两者的交界区对称设置;或
所述迎风侧壁和所述背风侧壁沿两者的交界区非对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沿从所述导流部到所述热风组件的方向,所述引流部至少为呈收缩状的圆台形、锥形、半球形其中之一。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组件相对所述食物容器的开口设置在所述食物容器的上方,所述食物容器的底部设有过风口,所述烹饪腔分别通过所述过风口和所述开口与所述风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组件包括:
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空气循环流通;
加热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侧,
其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离心风机相对所述食物容器的开口设置,所述加热件为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绕设在所述离心风机的外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导风罩,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导风罩能够罩设在所述食物容器的开口处;
其中,所述导风罩上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热风组件的一部分对应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罩和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热风组件能够驱动空气沿所述第二通风口向下流向所述食物容器的底部,经由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部引导向上流入所述烹饪腔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罩朝靠近所述食物容器的方向曲折延伸。
CN202222614140.0U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1650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43271 2022-02-16
CN2022101432717 2022-02-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65001U true CN218165001U (zh) 2022-12-30

Family

ID=83957496

Famil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3393.6U Active CN218105649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4140.0U Active CN218165001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4141.5U Active CN218978654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11214464.3A Pending CN115336915A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3395.5U Active CN218105650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6231.8U Active CN218484375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4139.8U Active CN218105651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3393.6U Active CN218105649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4141.5U Active CN218978654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11214464.3A Pending CN115336915A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3395.5U Active CN218105650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6231.8U Active CN218484375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N202222614139.8U Active CN218105651U (zh) 2022-02-16 2022-09-30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7) CN21810564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4375U (zh) 2023-02-17
CN218105651U (zh) 2022-12-23
CN218105649U (zh) 2022-12-23
CN115336915A (zh) 2022-11-15
CN218105650U (zh) 2022-12-23
CN218978654U (zh) 202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47186B1 (en)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food and air guide member therefor
CN206371930U (zh) 一种高能效空气炸锅
CN209090956U (zh) 一种空气烤箱
CN109008663A (zh) 一种空气烤箱
CN216724260U (zh) 一种立体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218165001U (zh) 烹饪器具
CN21996260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4841037U (zh) 用于烹饪设备的搁架装置和烹饪设备
CN210121081U (zh) 热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设备
CN208909866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外壳组件
CN220192807U (zh) 空气炸锅
CN208909889U (zh) 烘焙器具
CN206499371U (zh) 烹饪电器
CN209202886U (zh) 一种新型空气炸锅
CN217696246U (zh) 一种低噪音的破壁机
CN219270709U (zh) 一种旋风式空气炸锅
CN21769618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0652219B (zh) 烘焙器具
CN219720472U (zh) 一种高热效率加热均匀的空气炸锅
CN213909864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高效空气炸锅
CN213345353U (zh) 一种涡壳式多循环热风增压的空气炸锅
CN21816498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565764U (zh) 烹饪器具
CN214760665U (zh) 一种具有空气炸功能的烹饪腔体结构及电烤箱
CN220937766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