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62906U -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62906U
CN218162906U CN202221796452.1U CN202221796452U CN218162906U CN 218162906 U CN218162906 U CN 218162906U CN 202221796452 U CN202221796452 U CN 202221796452U CN 218162906 U CN218162906 U CN 218162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ipe
heat dissipation
silicon carbide
col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964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秋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yang Hongtu Carbi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yang Hongtu Carbi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yang Hongtu Carbi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yang Hongtu Carbi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964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62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62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62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包括硅碳棒本体,所述硅碳棒本体包括第一加热管以及固定在第一加热管一端的第一冷端部,所述第一加热管远离第一冷端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桥,所述连接桥一端连接有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二加热管侧壁上均开设有十字型交叉散热通孔,所述散热通孔沿加热管的轴向均匀设置,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硅碳棒技术领域,加热管上开设有十字型交叉散热通孔,利用交叉式的散热通孔设计,可以将发热段内侧产生的热量快速散热出来,从而增强散热效果;同时在加热管外侧壁面上设置有散热翅板,既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又可以提高加热管的整体结构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硅碳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背景技术
硅碳棒是用高纯度绿色六方碳化硅为主要原料,按一定料比加工制坯,经 2200℃高温硅化再结晶烧结而制成的棒状、管状非金属高温电热元件。由于硅碳棒使用温度高,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升温快、寿命长、高温变形小、安装维修方便等特点,且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成为隧道窑、辊道窑、玻璃窑炉、真空炉、马弗炉、冶炼炉以及各类加热设备的电加热元件,硅碳棒通电后加热从而与周围产生热传递实现对周围加热,发热段棒体的整个径向上均会产热,而发热段内侧产生的热量会聚集在空心棒体的内腔中而无法正常的向外散发,造成硅碳棒加热效率较低,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包括硅碳棒本体,所述硅碳棒本体包括第一加热管以及固定在第一加热管一端的第一冷端部,所述第一加热管远离第一冷端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桥,所述连接桥一端连接有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管与第一加热管平行布置,所述第二加热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冷端部,所述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二加热管侧壁上均开设有十字型交叉散热通孔,所述散热通孔沿加热管的轴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二加热管外侧壁面上沿环形阵列对称设置有散热翅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二加热管外侧壁面上沿圆周方向上开设有环形散热槽。
优选的,所述散热翅板与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二加热管之间均通过粘结剂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端部以及第二冷端部的外侧壁面上均涂覆有金属涂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端部与第二冷端部上套装有限位支撑组件。
优选的,所述限位支撑组件包括:导电片、固定座、扣板以及定位锁紧构件,所述导电片分别绕装于第一冷端部以及第二冷端部外侧壁面上,所述固定座上对称设置有弧形托块,所述弧形托块扣装于第一冷端部以及第二冷端部外侧的导电片外部,所述扣板对称设置于弧形托块上方且与固定座铰接,所述定位锁紧构件贯穿扣板与固定座相连接,所述弧形托块以及扣板内侧壁面上均涂覆有绝缘涂层。
优选的,所述定位锁紧构件包括:螺纹座以及固定螺栓,所述扣板一端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螺纹座设置于固定座上且与定位孔相对应,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定位孔与螺纹座装配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上焊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留设有装配孔。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高散热型硅碳棒,通过连接桥将两根加热管连接起来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连接稳定性,同时两根发热管可以同时加热,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性能;加热管上开设有十字型交叉散热通孔,利用交叉式的散热通孔设计,可以将发热段内侧产生的热量快速散热出来,从而增强散热效果;同时在加热管外侧壁面上设置有散热翅板,既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又可以提高加热管的整体结构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的硅碳棒发热段内侧产生的热量会聚集在空心棒体的内腔中而无法正常的向外散发,造成硅碳棒加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的待装配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的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的图2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的第一加热管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硅碳棒本体;2、第一加热管;3、第一冷端部;4、连接桥;5、第二加热管;6、第二冷端部;7、散热通孔;8、散热翅板;9、散热槽;10、金属涂层;11、限位支撑组件;1101、导电片;1102、固定座;1103、扣板;1104、螺纹座;1105、固定螺栓;12、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的零部件依次进行连接,具体连接以及操作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实施例:由说明书附图1-5可知,本方案包括硅碳棒本体1,硅碳棒本体1包括第一加热管2以及固定在第一加热管2一端的第一冷端部3,第一加热管2远离第一冷端部3一侧设置有连接桥4,连接桥4一端连接有第二加热管5,第二加热管5与第一加热管2平行布置,第二加热管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冷端部6,通过连接桥4将两根加热管连接起来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连接稳定性,同时两根发热管可以同时加热,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性能,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侧壁上均开设有十字型交叉散热通孔7,散热通孔7沿加热管的轴向均匀设置,利用交叉式的散热通孔7设计,可以将发热段内侧产生的热量快速散热出来,从而增强散热效果,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外侧壁面上沿环形阵列对称设置有散热翅板8,既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又可以提高加热管的整体结构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外侧壁面上沿圆周方向上开设有环形散热槽9,环形散热槽9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管与外部环境的换热面积,继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散热翅板8与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之间均通过粘结剂焊接固定,便于生产加工,可以分别加工后焊接使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第一冷端部3以及第二冷端部6的外侧壁面上均涂覆有金属涂层10,便于进行接线作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第一冷端部3与第二冷端部6上套装有限位支撑组件11,其中限位支撑组件11包括:导电片1101、固定座1102、扣板1103以及定位锁紧构件,导电片1101分别绕装于第一冷端部3以及第二冷端部6外侧壁面上,固定座1102上对称设置有弧形托块,弧形托块扣装于第一冷端部3以及第二冷端部6外侧的导电片1101外部,扣板1103对称设置于弧形托块上方且与固定座1102铰接,定位锁紧构件贯穿扣板1103与固定座1102相连接,弧形托块以及扣板1103内侧壁面上均涂覆有绝缘涂层,上述定位锁紧构件包括:螺纹座1104以及固定螺栓1105,扣板1103一端开设有定位孔,螺纹座1104设置于固定座1102上且与定位孔相对应,固定螺栓1105贯穿定位孔与螺纹座1104装配连接,使用时,将导电片1101分别套装到第一冷端部3以及第二冷端部6上,并将安装有导电片1101的两个冷端部分别放置到固定座1102上的弧形托块内,翻转扣板1103,并将固定螺栓1105的一端螺旋插装到螺纹座1104内,利用扣板1103与弧形托块的配合作用,进而实现对冷端部的快速夹固定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固定座1102上焊接有连接座12,连接座12上留设有装配孔,便于对硅碳棒进行整体的安装固定。
综上所述,该高散热型硅碳棒,通过连接桥4将两根加热管连接起来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连接稳定性,同时两根发热管可以同时加热,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性能;加热管上开设有十字型交叉散热通孔7,利用交叉式的散热通孔7设计,可以将发热段内侧产生的热量快速散热出来,从而增强散热效果;同时在加热管外侧壁面上设置有散热翅板8,既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又可以提高加热管的整体结构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的硅碳棒发热段内侧产生的热量会聚集在空心棒体的内腔中而无法正常的向外散发,造成硅碳棒加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包括硅碳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碳棒本体(1)包括第一加热管(2)以及固定在第一加热管(2)一端的第一冷端部(3),所述第一加热管(2)远离第一冷端部(3)一侧设置有连接桥(4),所述连接桥(4)一端连接有第二加热管(5),所述第二加热管(5)与第一加热管(2)平行布置,所述第二加热管(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冷端部(6),所述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侧壁上均开设有十字型交叉散热通孔(7),所述散热通孔(7)沿加热管的轴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外侧壁面上沿环形阵列对称设置有散热翅板(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外侧壁面上沿圆周方向上开设有环形散热槽(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板(8)与第一加热管(2)以及第二加热管(5)之间均通过粘结剂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端部(3)以及第二冷端部(6)的外侧壁面上均涂覆有金属涂层(1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端部(3)与第二冷端部(6)上套装有限位支撑组件(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撑组件(11)包括:导电片(1101)、固定座(1102)、扣板(1103)以及定位锁紧构件,所述导电片(1101)分别绕装于第一冷端部(3)以及第二冷端部(6)外侧壁面上,所述固定座(1102)上对称设置有弧形托块,所述弧形托块扣装于第一冷端部(3)以及第二冷端部(6)外侧的导电片(1101)外部,所述扣板(1103)对称设置于弧形托块上方且与固定座(1102)铰接,所述定位锁紧构件贯穿扣板(1103)与固定座(1102)相连接,所述弧形托块以及扣板(1103)内侧壁面上均涂覆有绝缘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锁紧构件包括:螺纹座(1104)以及固定螺栓(1105),所述扣板(1103)一端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螺纹座(1104)设置于固定座(1102)上且与定位孔相对应,所述固定螺栓(1105)贯穿定位孔与螺纹座(1104)装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02)上焊接有连接座(12),所述连接座(12)上留设有装配孔。
CN202221796452.1U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Active CN218162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6452.1U CN218162906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6452.1U CN218162906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62906U true CN218162906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91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96452.1U Active CN218162906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629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62906U (zh) 一种高散热型硅碳棒
CN107401931A (zh) 一种高效冷凝装置
US2543331A (en) Thermopile
CN105650613A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05980896U (zh) 高温散热管
CN217983277U (zh) 一种碳化硅高温氧化激活炉炉体
CN201877390U (zh) 一种无氧铜和陶瓷的钎焊结构
CN202769540U (zh) 电灯光热发电灯罩
JP2009525577A (ja) ステンレス鋼の電気抵抗による陽極処理アルミニウムの放射パネル
JPH0487138A (ja) 伝導冷却形多段コレクタ
CN210112312U (zh) 一种双重绝缘碳纤维真空加热管
CN217935979U (zh) 一种多孔型硅碳棒
TW202113916A (zh) 一種電漿處理器及其加熱器組件
KR100630330B1 (ko) 전기 히터
CN205373489U (zh) 一种增大加热管内壁传热面积的石墨管
CN213178526U (zh) 一种电暖器用加热器
CN219015095U (zh) 具有石墨烯镀层的ptc散热器以及暖风机
CN212057203U (zh) 一种新型灯泡散热器
CN218349181U (zh) 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热风烘干加热装置
CN211509317U (zh) 管状加热装置
CN216017191U (zh) 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电热元件
CN208952019U (zh) 一种室外灯外壳及室外照明设备
CN219919192U (zh) 石墨烯发热管
CN108770102A (zh) 一种加热管
WO2021220534A1 (ja) 熱電発電機能付き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熱電発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