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54480U -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54480U
CN218154480U CN202221984157.9U CN202221984157U CN218154480U CN 218154480 U CN218154480 U CN 218154480U CN 202221984157 U CN202221984157 U CN 202221984157U CN 218154480 U CN218154480 U CN 2181544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split air
indoor unit
wheel disc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841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文栋
耿付帅
司理涛
盖晓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8415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544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544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544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包括框架、后向离心风扇和电机,其位于所述框架内,后向离心风扇第一轮盘的中心处形成有向第二轮盘所在侧凹陷的凹陷部,凹陷部的中心处形成有筒状的连接部;电机固连于背板且位于凹陷部内,电机轴伸入连接部内且套设有减振轴套,电机轴、减振轴套及连接部固连为一体。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风扇旋转过程中对电机轴产生的周期性径向激振力,从而减小产生共振导致辐射出低频噪音的可能性;同时,电机位于后向离心风扇的第一轮盘凹陷部内,可减小后向离心风扇和电机装配后整体轴向方向尺寸,进而减小整机厚度。

Description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联机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改进及具有该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交流异步电机具有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优点,在家电产品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该电机定、转子上周期变化的径向电磁力波的作用,容易产生电磁振动和噪声。
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后向离心风扇通常就采用上述交流异步电机,电机与后向离心风扇的安装结构主要是:电机固定在室内机背板上面,电机安装在后向离心风扇下轮盘内部,下轮盘的中心与电机轴连接为一体,以使电机旋转时带动后向离心风扇一起旋转。
当后向离心风扇在旋转过程中,由于装配误差的原因会导致后向离心风扇旋转轨迹不是理想的圆形轨迹,而产生偏心力,离心风扇旋转产生的偏心力对电机轴产生周期性的径向激励,当周期性的激振力与电机定转子周期性变化的频率吻合时,产生共振辐射出低频噪音。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后向离心风扇旋转偏心力对电机轴产生周期性的径向激励从而产生低频噪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包括:
框架,其包括背板、面板以及连接所述背板和所述面板的周向侧板;
后向离心风扇,其位于所述框架内,包括第一轮盘、第二轮盘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的多个叶片,所述第一轮盘的中心处形成有向所述第二轮盘所在侧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中心处形成有筒状的连接部;
电机,其固连于所述背板且位于所述凹陷部内,电机轴伸入所述连接部内且套设有位于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减振轴套,所述电机轴、所述减振轴套及所述连接部固连为一体。
本申请中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后向离心风扇的连接部与电机轴之间设置有减振轴套,可以减少风扇旋转过程中对电机轴产生的周期性径向激振力,从而减小产生共振导致辐射出低频噪音的可能性;同时,电机位于后向离心风扇的第一轮盘凹陷部内,可减小后向离心风扇和电机装配后整体轴向方向尺寸,进而减小整机厚度,有利于多联机空调室内机的超薄化设计。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轴套包括金属轴套和减振胶套,所述金属轴套套设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减振胶套设于所述金属轴套上,所述减振胶套夹设在所述金属轴套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电机轴、所述金属轴套、所述减振胶套以及所述连接部过盈配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轴、所述金属轴套、所述减振胶套以及所述连接部同轴设置,所述减振胶套与所述金属轴套粘接,所述减振胶套与所述连接部粘接,以进一步提高了电机轴通过减振轴套与后向离心风扇连接部连接的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向所述第二轮盘所在侧凸出,所述凹陷部及所述连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之间的空间中,从而可充分利用第一轮盘与第二轮盘之间的空间,使电机以及其与后向离心风扇的连接结构尽可能地不额外占用后向离心风扇外部的空间,进一步有利于减小室内机的厚度尺寸。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胶套的前端面、所述金属轴套的前端面以及所述连接部的前端面相互平齐,所述减振胶套的后端面与所述金属轴套的后端面平齐,且向后凸出于连接部的后端面,以方便加工制造。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由所述第一轮盘向所述第二轮盘方向,所述凹陷部的外径和内径均逐渐减小,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圆弧过渡连接。由于凹陷部由第一轮盘所在侧向第二轮盘所在侧凹陷,则相对第二轮盘来说凹陷部的外部轮廓则为一凸包结构,凹陷部的外径和内径均逐渐减小,且连接部与凹陷部之间圆弧过渡连接,可对风扇由径向进风向周向出风的气流方向变化起到平稳导向作用,有利于减小气流噪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轴的前端伸出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所述电机轴的前端上配置有位于所述连接部外侧的防护帽,所述防护帽包括内层金属帽和外层注塑帽,所述内层金属帽与所述电机轴的前端螺纹配合,所述外侧注塑帽与所述内层金属帽固连为一体。由于电机轴前端直径相比凹陷部及连接部外径来说较小,通过设置防护帽,其外轮廓直径大于电机轴前端直径,可减缓电机轴前端处结构形状突变,抑制气流分离。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壳体上沿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部,所述背板上对应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刚性连接件和过盈套设在所述刚性连接件上的减振连接件,所述刚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减振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过盈配合,从而可减小电机与室内机框体之间的振动传递,进一步降低室内机运行噪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具有弧形开口的支脚,所述减振连接件的周向外壁上形成有环形卡槽,所述支脚卡设在所述环形卡槽内,结构简单,易于装配,装配效率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为上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上述室内机的后向离心风扇减振效果好,运行平稳、可靠,进而有利于降低多联机空调器运行噪音,提高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后向离心风扇立体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后向离心风扇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后向离心风扇与电机的装配结构立体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后向离心风扇与电机的装配结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9为图8的C部放大图;
图10为图7的正视图;
图11为图10的D-D向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E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框架;110-背板;111-凹坑;120-面板;130-周向侧板;200-后向离心风扇;210-第一轮盘;211-凹陷部;212-连接部;220-第二轮盘;230-叶片;300-电机;310-电机轴;320-防护帽;321-外层注塑帽;322-内层金属帽;330-第一安装部;400-减振轴套;410-金属轴套;420-减振胶套;500-换热器;600-导风圈;700-连接组件;710-刚性连接件;720-减振连接件;721-环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参照图1至图12,所述室内机,即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具体是一种两方向室内机,包括框架100、后向离心风扇200和电机300。
其中,框架100包括背板110、面板120以及连接背板110和面板120的周向侧板130,背板110和面板120均为矩形状,周向侧板130由四个方向的侧板围成矩形轮廓,面板120上设有一进风口和两个出风口,进风口位于面板120的中心处,两个出风口分别设置在进风口的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室内机嵌入式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面板120朝下,背板110位于面板120的上方。
后向离心风扇200具体为一注塑件,位于框架100内,后向离心风扇200包括第一轮盘210、第二轮盘220以及连接第一轮盘210和第二轮盘220的多个叶片230,室内机安装状态下,后向离心风扇200的轴线竖直,第一轮盘210和第二轮盘220同轴设置并位于第二轮盘220的上方,靠近框架100的背板110,第二轮盘220靠近框架100的面板120,多个叶片230沿周向间隔布设,第一轮盘210的中心处形成有向第二轮盘220所在侧凹陷的凹陷部211,凹陷部211的中心处形成有筒状的连接部212;由于凹陷部211相对第一轮盘210向第二轮盘220所在侧凹陷,则凹陷部211的外轮廓相对于第一轮盘210的下盘面来说是一个向第二轮盘220所在侧凸出的凸包结构。
电机300,具体为交流异步电机300或其他形式电机300,其固连于框架100的背板110且位于凹陷部211内,电机轴310伸入凹陷部211中心处的连接部212内且套设有位于电机轴310与连接部212之间的减振轴套400,电机轴310、减振轴套400及连接部212固连为一体,从而使后向离心风扇200固连在电机轴310上,以在电机300旋转时带动后向离心风扇200旋转。
框架100内还设置有换热器500和导风圈600,换热器500具体是U形换热器,换热器500与框架100周向侧板130的其中三个方向的侧板分别平行,将后向离心风扇200包围在内;导风圈600位于所述第二轮盘220的外围,并位于第二轮盘220与面板120上的进风口之间。电机300工作时,带动后向离心风扇200旋转,驱动室内空气由面板120上的进风口进入室内机内部,在导风圈600的导向作用下由第二轮盘220进入后向离心风扇200内部,风扇旋转做功,将气流经周向的叶片230导向甩出,气流经过换热器500换热后由出风口再进入到室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后向离心风扇200的连接部212与电机轴310之间设置有减振轴套400,可以减少后向离心风扇200旋转过程中对电机轴310产生的周期性径向激振力,当周期性的激振力与电机300定、转子周期性变化的频率吻合时会产生共振从而辐射出低频噪音,则本申请可以减小产生共振导致辐射出低频噪音的可能性。同时,电机300位于后向离心风扇200的第一轮盘210上的凹陷部211内,可减小后向离心风扇200和电机300的装配整体在轴向方向上的尺寸,进而可以减小整机厚度,有利于多联机空调室内机的超薄化设计。
上述多联机空调室内机的后向离心风扇200减振效果好,运行平稳、可靠,进而有利于降低多联机空调器运行噪音,提高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
如图11和图12所示,减振轴套400包括金属轴套410和减振胶套420,金属轴套410套设在电机轴310上,减振胶套420套设于金属轴套410上,且减振胶套420夹设在金属轴套410与连接部212之间,电机轴310、金属轴套410、减振胶套420以及连接部212过盈配合。即沿径向由外向内依次是连接部212、减振胶套420、金属轴套410和电机轴310,其中,金属轴套410中心通孔为D形通孔,相应地电机轴310为D形轴,即横截面均为D字形,从而可以使电机轴310和金属轴套410过盈配合连接可靠,传动可靠,且采用金属材质的金属轴套410与电机轴310配合,在保证可靠传动的基础上,还能保证连接结构强度;减振胶套420具体为橡胶材质,可以为天然橡胶、丁基橡胶、氯丁橡胶或硅橡胶等具有减振效果的橡胶材料,其损耗因子在0.3-0.7之间,比如可选0.5,减振胶套420的厚度在2-4mm之间,比如可选壁厚3mm的橡胶胶套;连接部212长度在25-35mm之间,比如可选长度为29mm,以尽可能较多的包裹电机轴310前端,提高后向离心风扇200与电机轴310的传动连接可靠性。
电机轴310、金属轴套410、减振胶套420以及连接部212同轴设置,金属轴套410、减振胶套420以及连接部212均为圆形筒状,为进一步提高几者之间连接可靠性,减振胶套420与金属轴套410还进行粘接,减振胶套420与连接部212也进行粘接,以进一步提高了电机轴310通过减振轴套400与后向离心风扇200的连接部2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12具体向第二轮盘220所在侧凸出,即其相比凹陷部211更靠近第二轮盘220,凹陷部211及连接部212均位于第一轮盘210和第二轮盘220之间的空间中,从而可充分利用第一轮盘210与第二轮盘220之间的空间,使电机300以及其与后向离心风扇200的连接结构尽可能地不额外占用后向离心风扇200外部的空间,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后向离心风扇200与电机300装配后的整体轴向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室内机的厚度尺寸。
后向离心风扇200为注塑件,采用注塑成型,以便成型形状较为特殊的凹陷部211和多个叶片230,减振胶套420的前端面、金属轴套410的前端面以及连接部212的前端面相互平齐,减振胶套420的后端面与金属轴套410的后端面平齐,且向后凸出于连接部212的后端面。具体而言,以图11和图12所示视角,减振胶套420的左端面即为其前端面,金属轴套410的左端面即为其前端面,连接部212的左端面即为其前端面,减振胶套420的右端面即为其后端面,金属轴套410的右端面即为其后端面,连接部212的右端面即为其后端面。具体制造加工时,先将减振胶套420和金属轴套410装配为一体,然后将其放入后向离心风扇200的成型模具中,将后向离心风扇200与减振胶套420及金属轴套410注塑为一体,减振胶套420的前端面、金属轴套410的前端面以及连接部212的前端面相互平齐,减振胶套420的后端面与金属轴套410的后端面平齐,且向后凸出于连接部212的后端面,有利于成型后模具拔模,进而提高加工制造效率。
如图5至图8以及图11所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凹陷部211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由第一轮盘210向第二轮盘220方向,即由后向前,凹陷部211的外径和内径均逐渐减小,且连接部212与凹陷部211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由于凹陷部211由第一轮盘210所在侧向第二轮盘220所在侧凹陷,则凹陷部211的外轮廓相对于第一轮盘210的下盘面来说是一个向第二轮盘220所在侧凸出的凸包结构,凹陷部211的外径和内径均逐渐减小,且连接部212与凹陷部211之间圆弧过渡连接,在当电机300工作带动后向离心风扇200旋转时,气流经面板120上的进风口进入风扇内部后,凹陷部211可对气流进行平稳导向,使气流流向相对后向离心风扇200来说尽可能平稳地由轴向进风变成周向出风,有利于减小气流流动噪音。
如图7、图11和图12所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机轴310的前端伸出于连接部212的外侧,电机轴310的前端上配置有位于连接部212外侧的防护帽320,防护帽320包括内层金属帽322和外层注塑帽321,内层金属帽322与电机轴310的前端螺纹配合,外层注塑帽321与内层金属帽322固连为一体,外层注塑帽321和内层金属帽322上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凸起凹槽结构,以提高二者的结合强度。由于电机轴310前端直径相比凹陷部211及连接部212外径来说较小,通过设置防护帽320,其外轮廓直径大于电机轴310前端直径,可减缓电机轴310前端处结构形状突变导致的气流分离现象。
具体而言,内层金属帽322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保证了与电机轴310前端连接的可靠性,外层注塑帽321主要用于加大防护帽320的尺寸和体积,外层注塑帽321与内层金属帽322可采用卡接、粘接或注塑的方式固连为一体。防护帽320采用内层金属帽322和外层注塑帽321的组合结构,在保证起到抑制气流分离的作用下还兼顾减小制造成本的作用。
如图1、图3、图4、图8和图9所示,电机300的壳体上沿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部330,框架100的背板110上对应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330与第二安装部通过连接组件700固定连接,连接组件700包括刚性连接件710和过盈套设在刚性连接件710上的减振连接件720,刚性连接件710与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减振连接件720与第一安装部330过盈配合,从而可减小电机300由于其定、转子上周期变化的径向电磁力波的作用产生的电磁振动和噪声经背板110传递至室内机框体,进一步降低了室内机运行噪音。
具体而言,刚性连接件710为螺钉,比如平头焊接螺钉,则相应地第二安装部为螺钉孔,如图1所示,框架100的背板110上形成有凹坑111,以避免螺钉头部向上凸出于背板110,第一安装部330、第二安装部以及连接组件700均设置三个,一一对应设置,并沿圆周布设,实现对电机300的三点稳固定位;减振连接件720具体为橡胶套筒,可以为天然橡胶、丁基橡胶、氯丁橡胶或硅橡胶等具有减振效果的橡胶材料。
如图3、图4、图8和图9所示,第一安装部330为具有弧形开口的支脚,减振连接件720的周向外壁上形成有环形卡槽721,支脚卡设在环形卡槽721内,使得第一安装部330与减振连接件720装配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其包括背板、面板以及连接所述背板和所述面板的周向侧板;
后向离心风扇,其位于所述框架内,包括第一轮盘、第二轮盘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的多个叶片,所述第一轮盘的中心处形成有向所述第二轮盘所在侧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中心处形成有筒状的连接部;
电机,其固连于所述背板且位于所述凹陷部内,电机轴伸入所述连接部内且套设有位于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减振轴套,所述电机轴、所述减振轴套及所述连接部固连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轴套包括金属轴套和减振胶套,所述金属轴套套设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减振胶套设于所述金属轴套上,所述减振胶套夹设在所述金属轴套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电机轴、所述金属轴套、所述减振胶套以及所述连接部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轴、所述金属轴套、所述减振胶套以及所述连接部同轴设置,所述减振胶套与所述金属轴套粘接,所述减振胶套与所述连接部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向所述第二轮盘所在侧凸出,所述凹陷部及所述连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之间的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胶套的前端面、所述金属轴套的前端面以及所述连接部的前端面相互平齐,所述减振胶套的后端面与所述金属轴套的后端面平齐,且向后凸出于连接部的后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由所述第一轮盘向所述第二轮盘方向,所述凹陷部的外径和内径均逐渐减小,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圆弧过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轴的前端伸出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所述电机轴的前端上配置有位于所述连接部外侧的防护帽,所述防护帽包括内层金属帽和外层注塑帽,所述内层金属帽与所述电机轴的前端螺纹配合,所述外侧注塑帽与所述内层金属帽固连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的壳体上沿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部,所述背板上对应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刚性连接件和过盈套设在所述刚性连接件上的减振连接件,所述刚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减振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具有弧形开口的支脚,所述减振连接件的周向外壁上形成有环形卡槽,所述支脚卡设在所述环形卡槽内。
10.一种多联机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室内机。
CN202221984157.9U 2022-07-29 2022-07-29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Active CN2181544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84157.9U CN218154480U (zh) 2022-07-29 2022-07-29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84157.9U CN218154480U (zh) 2022-07-29 2022-07-29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54480U true CN218154480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96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84157.9U Active CN218154480U (zh) 2022-07-29 2022-07-29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544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3811B1 (ko) 공조기용 송풍장치
US7942646B2 (en) Miniature high speed compressor having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 motor
JP3818213B2 (ja) 電動圧縮機
US20020037225A1 (en) Turbo compressor
US20020071779A1 (en) Scroll-type compressor with an integrated motor and a compact cooling system
CN218154480U (zh) 多联机空调室内机及多联机空调器
CN215826436U (zh) 一种房车空调器
CN101307969A (zh) 旋转式压缩机的双曲面气液分离器
CN1988334A (zh) 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CN216200158U (zh) 一种安装稳固的平衡块
CN219436728U (zh) 具有内转子电机的空调
CN21549003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750260U (zh) 立式空调
CN212901760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14320916B (zh) 一种泵体结构、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12803684U (zh) 一种风机、风管内机及空调
CN219868158U (zh) 一种风管机
CN115507557B (zh) 换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7653996U (zh) 空调器
CN218936503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
CN219262685U (zh) 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13272927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7584663U (zh)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CN212644771U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111927768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涡旋式空调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