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8334A - 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88334A CN1988334A CN 200510122463 CN200510122463A CN1988334A CN 1988334 A CN1988334 A CN 1988334A CN 200510122463 CN200510122463 CN 200510122463 CN 200510122463 A CN200510122463 A CN 200510122463A CN 1988334 A CN1988334 A CN 19883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rotor
- air
- air conditioner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由塑料制成的风扇外壳,安装在风扇外壳内侧的送风扇,与送风扇轴连接、并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送风扇的轴,在风扇外壳的外侧与风扇外壳保持同心度而固定设置的定子和与轴直接连接的转子。本发明使用无刷直流电机,可稳定驱动送风扇、增加送风量,同时减少了噪音的产生并可提高送风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空调器,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稳定并具有高效率的无刷直流电机,从而可提高送风效率及热交换效率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空调器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分离,并分别安装在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分体式空调器;以及将室内机和室外机结合在一起、并贯通窗口或墙壁安装的一体式空调器。在空调器中,随着冷/暖房容量变大,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体积也随之变大,由于室外机中的压缩机在进行操作时产生较大的振动,最近较为广泛使用分体式空调器。
分体式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它安装在室内、并使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向空气调节空间的内部供给暖风或冷风;室外机安装在室外,并对冷媒进行压缩、冷凝、膨胀,从而在室内机中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操作。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冷媒配管相互连接。
室内机包括:室内箱体形成有用于吸入/排出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及排出口;蒸发器安装在室内箱体的内侧,使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通过、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风扇及电机安装在蒸发器的一侧,使室内空气通过蒸发器、并将冷气再排出到室内侧。
室外机包括:室外箱体形成有用于吸入/排出室外空气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压缩机安装在室外箱体的内侧,将通过蒸发器的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冷凝器使通过压缩机的冷媒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将其冷凝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膨胀装置由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构成,将通过冷凝器的冷媒减压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室外风扇及电机安装在冷凝器的一侧,并用于将室外空气通过冷凝器。其中,电机采用一般单相或三相感应电机,感应电机安装在箱体内侧,按照轴及转子旋转的方式向定子接通交流电流,将产生旋转磁场,使转子旋转。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送风效率,室外箱体在三个侧面形成吸入口,并在上面形成排出口,在室外风扇进行驱动时,从三个侧面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将通过室外箱体的上面排出热交换的空气。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蒸发器之间相互通过冷媒配管进行连接,冷媒依次被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并进行循环。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机,随着都市的高密度化和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受到限制,并由于其产生较多的噪音及热气,而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居民楼单元等公共居住设施中,考虑到美观和噪音问题,而规定将室外机安装在室内的阳台内部。
为此,最近在大规模的居民楼单元等公共居住设施中使用有采用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室外机只从前面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再将经过热交换的空气从前面排出。
但是,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与三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比较时,由于其吸入空气的吸入面积较小,从而导致降低送风效率及热交换效率。
并且,在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中,为了驱动送风风扇,而一般采用单相或三相感应电机,由于感应电机的整体效率处于40~50%的较低水平,特别是,其作为旋转力的扭矩特性的稳定区域较窄,从而使转数的改变区域的范围受到限定。如上所述,当转数超出扭矩特性稳定的区域的情况下,将导致产生异常噪音或降低其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稳定并具有高效率的无刷直流电机、从而可提高送风效率及热交换效率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由塑料材质制成的风扇外壳;安装在风扇外壳的内侧的送风扇;与送风扇轴连接、并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送风扇;在风扇外壳的外侧与风扇外壳保持同心度而固定设置的定子;与定子一同驱动无刷直流电机、并直接与轴连接的转子。
本发明使用无刷直流电机,可稳定驱动送风风扇、增加送风量,同时减少了噪音的产生并可提高送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无刷直流电机和支架组件从风扇外壳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图3中的驱动部的放大图;
图5a是图3中支架的立体图;
图5b是图5a底面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a是图6的剖面图;
图7b是图7a中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图;
图8a是本发明中采用的送风扇的外观立体图;
图8b是图8a的平面图;
图9a是本发明中采用的转子的立体图,包括转子内部结构的部分剖面图;
图9b是图9a的底面立体图;
图10a是本发明中的转子套筒的立体图;
图10b是图10a的底面立体图;
图11是转子中采用的磁铁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中采用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3中的螺旋型芯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定子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的型芯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定子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中的型芯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中采用的支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安装状态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23-25是本发明中的插头构件及其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及平面图;
图26是定子中设置隔离膜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定子的型芯齿进行带层处理状态的立体图。
其中:
1:送风装置 10、10a:箱体
11:支撑托架 20:室外机侧热交换器
200:霍尔传感器 300:分接头外壳组件
40:风扇外壳 410a、410b:空气吸入口
44:护罩 50:送风扇
52:叶片 54:主板
56:套筒 560a:底座
560b:轴套 560c:螺栓结合孔
58:铆钉 6:无刷直流电机
60:转子 60a:转子框架
602:底面 602a:轴套部
602b:贯通孔 602c:散热片
602d:通孔 602e:凸起部
602f:排水孔 602g:定位孔
602h:结合孔 604:侧壁面
604a:弯曲部 604b:弯曲部
60b:磁铁 65:定子
65a:螺旋型芯 652a:底座
654a:型芯齿 656a:凹槽
65b:绝缘体 650b:绝缘体上部
651b:绝缘体下部 655b:结合部
656b:定位销 657a:型芯叠层用铆钉
65c:线圈 65d:金属管
65’:定子 65a’:分割型芯
65”:定子 65a”:整体型芯
68:轴 680:花键
680a、680b:轴侧凸台 685:平面区间
69a、69b:轴承 70:转子套筒
72:啮合部 720:花键
74:结合部 740:定位销
742:结合孔 76a、76b:加强肋
80:支架 82:轴承外壳部
822a、822b:支架侧凸台 84:定子固定部
842:定位孔 844:通孔
86:支架固定部 88a、88b、88c:加强肋
900:带层细 910:隔离膜
920a:本体 920b:头部
4000:插头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包括:外部箱体10,风扇外壳40由塑料材质制成、并固定在外部箱体10的内部,其下部形成空气吸入口410a及在前方形成空气排出口,送风扇是一种送风扇50、安装在风扇外壳40的内部,轴68与送风扇50轴连接、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送风扇50,轴承69a、69b用于支撑轴68,支架80结合于风扇外壳40的上面、用于支撑轴承69a、69b及定子65,转子套筒70由电绝缘材质制成、并结合于轴68的风扇连接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转子60通过转子套筒70将驱动力传递给轴68,定子65设置于转子60的内侧、并与转子60一同构成无刷直流电机6、同时在支架80上与支架80保持同心度的状态进行固定。
在外部箱体10中,与风扇外壳40的空气排出口和空气吸入口410a对应的面分别处于开放状态,与风扇外壳40的空气排出口侧对应的开放面上安装有格栅G。
风扇外壳40的下部形成有空气吸入口410a,风扇外壳40的侧壁面的一侧形成有空气排出口,侧壁用于连接下部面和与下部面相隔一定距离的上部面、并围住送风扇50。风扇外壳40的下部面的空气吸入口410a中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的流动护罩44。
在风扇外壳40的内部安装的送风扇50中,其中心轴线相对于风扇外壳40的上下部面的中心线呈偏心状态设置。即,风扇外壳40的上下部面的中心线和其内部安装的送风扇50的中心轴线不一致,而保持偏离的状态。
如图3所示,风扇外壳40和送风扇50之间的左右侧空间大小将相互不同。
此外,外部箱体10和风扇外壳40之间设置有支撑托架11,支撑托架11用于将风扇外壳40支撑于外部箱体10。
支撑托架11最好从外部箱体10一体形成、并结合于风扇外壳40的上面,但也可作为独立的构件而设置于外部箱体10和风扇外壳40之间。
风扇外壳40的上面形成有加强肋400,加强肋400在风扇外壳40的上面大致沿着圆周方向形成。
参照附图3-5b,支架80包括:轴承外壳部82,它的内部安装有支撑轴等的球轴承69a、69b,支架固定部86向轴承外壳部82的外侧呈放射形状延长形成、并用于提高支架80和风扇外壳40的结合力,定子固定部84用于连接支架固定部86、并提供固定定子65的平面。其中,支架80最好由铝等金属材质进行铸造而成,支架80的支架固定部86构成三脚形状。
在风扇外壳40成型过程中,为了使支架80的定子结合面位于风扇外壳40的内侧,支架固定部86向风扇外壳40的上部方向弯曲形成,从而使支架固定部86的末端面位于定子结合面的上侧。
支架80中设置有加强肋88a,加强肋88a用于加强支架固定部86的强度,以及增强在插入成型过程中与树脂的结合力,加强肋88a最好还同时连接于定子固定部84及轴承外壳部82的外周面。
支架80中形成有定位孔842,在支架80结合定子65时,可通过定位孔842对准支架80和定子65的同心度。更具体的说,支架80的定子固定部84上设置有用于限定与定子65的装配位置的定位孔842,与之对应的定子65上设置有定位销656b(参照图12)。此时,也可使定位销形成于支架上,并使定位孔形成于定子的绝缘体上。
支架80的定子固定部84上形成有通孔844,在进行风扇外壳40的注塑成型时,可通过通孔844增强支架80与树脂的结合力。
在轴承外壳部8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凸台822a、822b中,下部形成的凸台822a构成“_”形状,可支撑下轴承69a的上端;上部形成的凸台822b构成“_,形状,可支撑上轴承69b的下端。
在轴承外壳部82的内侧、并向风扇外壳40传递转子60驱动力的轴68的外周面下部及上部也可形成有定位凸台,从而可限定轴68上的下轴承及上轴承的安装位置。
为了使两侧轴承69a、69b之间尽可能相隔较远的距离,支架80的轴承外壳82最好构成圆筒形状的结构,并沿着轴方向延长一定长度。
在两侧轴承中,与转子较近的上轴承69b最好比与送风扇较近的下轴承69a具有更大的支撑力和更大的直径。
并且,本发明中的风扇外壳由塑料材质构成,其与支架具有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可有效减少转子的振动。
参照图3、4、8a、8b,在送风扇50中,在风扇内侧设置有用于连接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各叶片52的主板54,主板54的中心部包括有用于结合轴68和送风扇50的套筒56。
其中,叶片52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设置有固定板53a、53b,固定板53a、53b用于相互结合各叶片,在进行高速旋转时,可防止产生噪音。
套筒56包括有:底座560a呈圆盘形状,并紧贴设置于主板54面上;轴套560b在底座部560a的中央位置向轴方向凸出形成,其中央部分设置有轴68插入孔。
套筒56由2部分构成,分别紧贴于主板54的两侧,通过铆钉58或螺钉结合。
主板54设置于从送风扇5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电机侧较近的位置上。这是因为以通过风扇外壳40的空气吸入口410a直接流入的空气量为主,所以需要增加通过送风扇50的空气吸入量及空气排出量。
其中,主板54的位置在分割送风扇50的情况下,从主板54到风扇末端的长度中较短部分与从主板54到风扇末端的长度中较长部分的长度比最好是1∶1.3~1∶2的范围以内。
套筒56的轴套560b的外周面上至少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螺栓孔560c,同时,轴68的末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平面区间685,在进行装配时,可贯通螺栓孔560c结合的螺栓15f,给平面区域685施加压紧力。
在进行装配时,通过在平面区间685中施加螺栓15f的压紧力,使送风扇50牢固结合于轴68上,并一起进行旋转。
在轴68的风扇连接侧末端的外周面上可设置有凸起或凸台(未图示),凸起或凸台用于限定轴相对于套筒的插入位置。即,在装配轴和送风扇时,在套筒的轴套部中卡住轴的凸起或凸台结构,使不再进行插入时,平面区间将对准到螺栓的结合位置,并由此限定送风扇在风扇外壳内的位置。
参照图9a、9b,转子套筒70在设置于转子框架60a的下部(即转子框架的内侧)的状态下,与轴68及转子框架60a进行结合,但是,转子套筒70也可在设置在转子框架60a的上部(即转子框架的外侧)的状态下,与轴68和转子框架60a进行结合。
参照图10a、10b,转子套筒70中包括啮合部72,它的中央部分夹紧设置轴68,并进行啮合装配;结合部74在啮合部72的周围向半径方向延长形成,并与转子框架60a进行结合。
转子套筒70的结合部74中一体形成有多个定位销740,在进行装配时,定位销740将插入到转子框架60a的定位孔602g中。
转子套筒70的结合部74中设置有结合孔742,结合孔742通过螺栓与转子框架60a结合。转子套筒70的啮合部72和结合部74中分别设置有加强肋76a、76b。
在轴68的上端外周面和与之对应的转子套筒70的啮合部72的中央孔内周面上,分别形成有相互进行啮合的花键680、720。即,转子套筒70通过贯通结合部74的结合孔742的螺栓15a等结合构件,与转子框架60a进行结合;通过啮合部72的中心插入,以花键方式使转子套筒70和轴68结合,并通过其端部的结合孔中插入的螺栓15b与转子套筒70进行结合。
转子套筒70由树脂材质构成,使其与铁板材质的转子框架60a具有不同的振动模式。转子套筒70为电绝缘性树脂材质,可通过插入成型与转子框架60a一体构成。
参照图9a、9b,转子60包括有转子框架60a和安装在转子框架60a的内侧的磁铁60b。转子框架60a大致呈碗状,为了工艺性更好,转子框架60a最好由铁板构成。
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如上所述的结构,转子框架60a也可由注塑物构成,或是由铁板和包住其外侧的树脂材质的注塑构成。
转子框架60a包括有:底面602大致构成圆盘形状;侧壁面604从底面602的边缘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长形成。其中,在侧壁面604上沿着圆周方向设置有弯曲部604a,弯曲部604a中设置有放置面,可支撑侧壁面604的内面安装的磁铁60b;在底面602的中心设置有轴套部602a,轴套部602a中设置有贯通孔602b,贯通孔602b中贯通设置有用于将转子60结合于轴68的螺栓15b等结合部件。
其中,转子框架60a的底面602上设置有结合孔602h,结合孔602h与转子套筒70的结合部74中形成的结合孔742对应。在转子框架60a由铁板材质构成的情况下,底面602和侧壁面604通过冲压加工一体形成。侧壁面604的开口部末端向半径方向的外侧1次弯曲,其末端再2次弯曲,侧壁面604的2次弯曲方向朝向底面602。
在转子框架60a侧壁面604的开口部侧末端上形成的弯曲部604b将提高侧壁面604的强度,从而可防止高速旋转时产生的转子扭曲及产生的噪音。
转子框架60a的轴套部602a的周围以放射状形成有多个散热片602c,在转子60进行旋转时,多个散热片602c将空气吹送到定子65侧,并对定子65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多个散热片602c向半径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
散热片602c通过气切割向转子60的开口部侧形成,通过气切割加工形成的通孔602d起到通风口的作用。为了面向转子60的开口部侧,散热片602c将相对于底面602弯曲90°,即向送风扇侧凸出形成。除了向转子的开口部侧弯曲外,散热片602c还可以向送风扇的相反侧凸出形成。
转子框架的厚度在1.2~2.5mm的范围内,最佳厚度为2mm。本实施例的转子框架由铁板构成,并设置有环状的后磁轭,环状的后磁轭安装在转子框架的内侧或外侧,或者也可在转子框架的内侧安装叠层型后磁轭。转子框架还包括:环状的铁板缠绕设置在铁板框架的周围、并用于加强铁板框架的强度。
转子框架的表面上最好涂有用于防锈的铅膜。在转子框架的内侧或外侧安装后磁轭的情况下,后磁轭与磁铁一体设置或是以分离的形状设置。也可在转子框架的内侧面及外侧面上分别安装磁铁和后磁轭,即转子框架的内侧面上安装磁铁,而在转子框架的外侧面上安装后磁轭。
在转子框架60a底面602的散热片602c和散热片602c之间形成有用于加强转子框架60a的强度的凸起部602e,在凸起部602e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水分的排水孔602f。
转子框架60a由树脂或铁材质构成,套筒由树脂材质构成,而轴由铁材质构成,转子框架、转子套筒和轴可通过插入注塑成型等操作一体形成。
如图9a所示,磁铁60b的一部分呈弧形,或者如图11所示构成“C”字形状(即凸出的部分大致相近于C字,称为C字形磁铁60b”)。转子和定子之间形成的空隙为0.5~1.5mm,最好保持1mm。
如图13、14所示,定子65包括:螺旋型芯65a构成环形结构、由型芯齿654a和底座652a构成的铁板从最下层到最上层以螺旋形旋转,从而构成多层结构;绝缘体65b包住型芯、使其处于绝缘状态,并设置有向型芯的内侧凸出形成的结合部655b,结合部655b中形成有结合孔,从而可通过螺栓15c把定子65连接在风扇外壳40中;线圈65c缠绕在型芯的型芯齿654a上。
定子的结合部655b向型芯的内侧3处以上凸出形成,结合部655b的高度将达到型芯整个叠层高度的20%以上。
如图13所示,这是因为在型芯中没有另外设置结合部位的情况下,为了充分承受电机驱动时产生的振动,绝缘体的结合部655b的高度需要达到整个型芯叠层高度的20%以上。
结合部655b的结合孔中压入金属管65d,或是代替金属管65d而设置沿着长度方向切开的切开部,从而可安装向半径方向具有弹性的弹性销(未图示)。
螺旋型芯65a从最下层到最上层以螺旋形状弯曲,构成多层结构,从螺旋型芯65a的底座652a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凸出形成有多个型芯齿654a,螺旋型芯65a的底座652a上设置有矩形或梯形的凹槽656a,在缠绕型芯时,可通过凹槽656a减少产生的应力。
螺旋型芯65a通过贯通底座652a中形成的通孔的铆钉657a进行铆接,螺旋型芯65a的缠绕开始部位和缠绕结束部位将分别焊接在与之接触的底座的一定部位上。
如图13所示,绝缘体65b由上下两部分制作,通过装配上下部分而包住型芯。绝缘体65b包括:绝缘体上部650b结合于型芯的上部,绝缘体下部651b包住型芯的下部、并相互结合。绝缘体65b除了如上所述制作成上下两部分外,还可以一体形成,在此情况下,型芯插入在树脂的状态下进行加工。
定子的绝缘体65b具有比缠绕的线圈65c面更加向上下方向凸出的面。例如,绝缘体65b的型芯齿上设置的加强肋,具有比型芯齿上缠绕的线圈面更加凸出的面。
在定子线圈缠绕部中,其垂直方向的长度将不超出安装在送风扇侧的轴承的相反侧的轴承和轴的末端之间的范围。
定子的线圈缠绕部的体积比线圈缠绕部之间的空间的体积大,这是为了提高散热性能。定子上线圈的缠绕方式为集中缠绕或分布缠绕。
如图23-25所示,在本发明中还可设置有插头构件4000,插头构件4000分别插入在定子6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各型芯齿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可堵住型芯齿之间的缝隙,并防止通过缝隙产生噪音。
插头构件4000包括:轴套部4100放置于定子的框架上面;结合肋4200一体形成于轴套的内侧,并与定子的结合肋对应设置;插头端部4300在轴套的外侧面上沿着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隔一体形成,并用于堵住定子的型芯齿之间的缝隙。
如果定子65’中未插头构件4000,而使定子65’的各型芯齿之间存在缝隙的情况下,在电机进行驱动时,各型芯齿缝隙的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排出到转子和定子之间的空间中,并与高速流动的空气碰撞,从而产生爆破声,当爆破的频率和转子或定子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将产生共鸣音,并增大噪音。
但是,本发明中设置有非磁性体构成的插头构件4000,并用于堵住定子的型芯齿之间的缝隙,使定子65’中形成的型芯齿之间的空间内不存在滞留的空气,从而可防止噪音的产生。
插头端部可构成完全堵住型芯齿之间的缝隙的结构,但是只要能封住型芯齿的入口部分就无需完全堵住缝隙,而且这种结构会有利于散热性能。
如图26所示,定子65’的外侧设置有用于遮蔽各型芯齿之间的缝隙的隔离膜910,从而可防止定子65’的型芯齿之间滞留的空气与沿着转子的永久磁铁和定子的型芯齿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发生摩擦。
隔离膜910为非磁性体,最好具有包住定子的全部型芯齿外侧面的环状结构,隔离膜910也将与插头构件4000具有相同的效果。为了分别堵住各型芯齿之间的缝隙,隔离膜910具有分离的结构。
如图27所示,在定子的型芯齿中,定子的型芯齿通过带层处理,使其相互进行捆绑,从而可减少型芯齿的振动噪音。
通过非磁性材质的带层细丝900进行带层处理操作,例如,可通过聚酯细丝进行处理。在此情况下,对构成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的型芯齿进行带层处理,在电机进行驱动时,带层细丝900支撑型芯齿,从而可防止由于极性变化而产生振动。由此,可防止产生共振引起的峰值噪音,并还可减少整体噪音的大小。
下面,对如上结构的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操作及送风过程进行说明:
当通过接头外壳组件300在构成无刷直流电机6的定子线圈65c中依次接通电流、并使转子60进行旋转时,与转子60结合的转子套筒70和以花键方式结合的轴68将进行旋转,由此产生的动力将通过轴68传递给送风扇50,并使其进行旋转,通过风扇外壳40上下部的空气吸入口410a、410b吸入的空气,将通过外部箱体10前面的排出口0进行排出。
更具体的说,当构成无刷直流电机6的定子65的线圈65c中接通电流时,定子65和磁铁60b之间将产生相互电磁力,传感器将检测出磁铁60b的位置,并依次向定子65的线圈65c接通电流,从而使定子65和磁铁60b之间持续产生电磁力。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设置有磁铁60b的转子60将进行旋转,并使与转子60结合的轴68一起进行旋转,从而将产生的旋转力传递给送风扇50。
由于无刷直流电机6的扭矩特性的稳定区域较宽,从而可满足多种转数的条件,由于稳定进行操作,因此可减少产生的噪音,并可减少消耗的电力。用于电机控制的传感器使用霍尔传感器200,霍尔传感器200设置在磁铁和定子之间。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中,当送风扇50在无刷直流电机6的作用下进行旋转时,外部空气将吸入到风扇外壳40的下侧空气吸入口410a的同时,一部分空气将吸入到风扇外壳40的上侧空气吸入口410b后,向圆周方向排出,在风扇外壳40的引导作用下,通过外部箱体10的排出口0进行排出。
下面,对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中,为了驱动送风扇而使用无刷直流电机6,无刷直流电机6在大部分的旋转数条件下稳定进行操作,并可保持较高的效率,从而可在多种转数的条件下驱动无刷直流电机6,并由于在整个转数区域内稳定进行操作,并具有较高的效率,因此可减少产生的噪音及消耗的电力。
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中,可在塑料材质的风扇外壳上直接安装定子,并使无刷直流电机的一部分插入安装在风扇外壳40的内侧区域,从而可减少整个送风装置的体积。
由于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为电机直接结合式结构,从而可减少噪音及故障的产生,并可减少动力损失,由于轴承外壳由较厚的金属材质构成,轴承外壳中不会产生热变形,由此可提高产品的信赖性。
由于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1的转子60由铁板构成,从而可通过冲压成型制造,成型性能优良,所需制造时间短,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中,在转子框架60a的底面602边缘部分垂直延长形成的侧壁面604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具有磁铁60b放置面的弯曲部604a,在将磁铁60b设置在转子的内面时,可通过放置面稳定支撑磁铁60b,从而使转子60的制作较为容易。
在转子框架60a的轴套602a周围以放射状设置有多个散热片602c,多个散热片602c向半径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在转子60进行旋转时,多个散热片602c将空气吹向定子65侧,并对定子65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
散热片602c通过气切割加工成型,朝向转子60的开口部侧,通过气切割加工形成的通孔602d起到通风口的作用。铁板材质的转子60通过冲压加工可一次成型,使制作转子60所需的时间短,可提高生产效率。
在转子60中,转子框架60a侧壁面604的开口部末端构成向半径方向的外侧1次弯曲,其末端再向底面602方向第2次弯曲,由此可提高转子框架60a的强度,并可防止高速旋转时发生的转子60扭曲现象及产生的噪音。
与此同时,在转子60底面602的各散热片602c和散热片602c之间的区域中,形成有用于提高转子60的整体强度的凸起部602e,凸起部602e上形成的排水孔602f,可使水向电机的外侧排出。
本发明中的转子套筒70由树脂材质注塑成型,与铁板材质的转子框架60a具有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可衰减转子60的振动并防止传递给轴68。
此外,本发明中采用容易进行缠绕的螺旋型芯65a,可防止原材料的浪费,并容易进行制作。本发明中提高了支架80的定子固定部84的强度,可减少噪音及振动,并提高机械方面的信赖性及寿命。
在构成定子65的螺旋型芯65的底座652a上形成有凹槽656a,凹槽656a用于在型芯缠绕中减少所产生的应力,从而可通过尽可能小的作用力进行缠绕操作。
参照图12、13,由树脂材质构成的绝缘体65b的结合部655b的高度达到整个型芯叠层高度的20%以上,因此,即使结合部655b中未设置金属材质的型芯,也将可具有充分大的强度,从而可防止结合部655b受到电机驱动时产生的振动而被损坏。
特别是,结合部655b的高度最好达到叠层型芯的整个高度。
此外,结合部655b的高度可达到叠层型芯的整个高度以上,但若结合部655b的高度过高的情况下,送风装置的驱动部整体高度将随即变高,将会影响整个送风装置的紧凑化结构。结合部655b的高度最好不超过整个型芯叠层高度的2倍。
并且,结合部655b上形成的定位销656b将结合于支架80的定位孔842中,从而使定子65的结合操作更为容易。即,在本发明中,定子65可牢固支撑于支架80上,并可有效保持定子65的同心度。
并且,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中,风扇外壳40由塑料材质构成,可使支架以插入的状态注射成型制作,从而可达到产品重量轻便、费用低廉、制作性优良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中,由于无刷直流电机6安装在风扇外壳40的空气吸入口410a的相反侧面上,从而可将吸入流动阻力达到最小,并由于可进行高效稳定驱动而可提高送风效率。
下面,参照图6-18,对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
在说明本实施例的过程中,与第1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名称和符号,并省去重复的说明。
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外部箱体10,风扇外壳40由塑料构成、并固定在外部箱体10的内部,在上下部分别形成空气吸入口410a、410b及向前方形成的空气排出口,送风扇50为一种离心风扇、安装在风扇外壳40的内部,轴68与送风扇50轴连接、并用于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送风扇50,轴承69a、69b用于支撑轴68,支架80’插入成型于风扇外壳40的上面、用于支撑轴承及定子65,转子套筒70由绝缘材质构成、并结合于轴68的风扇连接部的相反侧端部,转子60结合于转子套筒70、并通过转子套筒70将驱动力传递给轴68,定子65设置于转子60的内侧、并与转子60共同构成无刷直流电机6,同时在支架80’上与无刷直流电机6保持同心度。
在外部箱体10中,与风扇外壳40的空气排出口及空气吸入口410a、410b对应的各面处于开放状态,与风扇外壳40的空气排出口侧对应的开放面上安装有格栅G。
下面,对风扇外壳40的结构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风扇外壳40的下部形成有空气吸入口410a,从下部相隔一定距离的上部形成有可兼作为电机安装用通孔的空气吸入口410b,风扇外壳40的侧壁面的一侧上形成有与外部箱体10的开放面对应的空气排出口,侧壁面用于相互连接下部和上部,并围住送风扇50。
在风扇外壳40的内部安装的送风扇50中,其中心轴线相对于风扇外壳40的上下部的中心线呈偏心状态设置,这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风扇外壳40和送风扇50之间的左右侧空间大小相互不同。
外部箱体10和风扇外壳40之间设置有支撑托架11,支撑托架11用于将风扇外壳40支撑在外部箱体10。支撑托架11最好从外部箱体10一体形成、并结合在风扇外壳40的上面,但也可作为单独的构件而设置于外部箱体10和风扇外壳40之间。
在风扇外壳40下部的空气吸入口410a以及风扇外壳40上部的可兼作为电机安装用通孔的空气吸入口410b中,分别设置引导流入的空气护罩44、44’。
在风扇外壳40的上部沿着圆周方向及半径方向形成有加强肋400,加强肋400在减少风扇外壳40的重量的同时,可增加强度。
参照图7b,在风扇外壳的上部插入成型的支架80’中包括:在轴承外壳82的内部安装有支撑轴68的球轴承69a、69b,定子固定部84向轴承外壳82的外侧呈放射状延长、并提供用于固定定子65的面,支架支撑部86从定子固定部84延长形成,并埋设于兼作为电机安装用通孔的空气吸入口的周围面上。其中,支架80’最好由铝等金属材质进行铸造而成,即支架80’在平面上看去时大致构成三脚形状。
在支架80’中,为了使定子固定部84的结合面不向风扇外壳40的上面凸出,连接定子固定部84和支架80’的末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位将向风扇外壳40的上部方向弯曲形成。
在风扇外壳40上面的定子结合孔的入口上形成有凸出轴套800,凸出轴套800用于防止定子65的绝缘体与支架80’的定子固定部84直接接触,从而可防止定子65的绝缘体受到定子结合时施加的结合作用力而损坏。
在支架80’上形成有加强肋88a、88c(参照图7b),加强肋88a、88c用于加强支架80’的强度,以及提高插入成型操作中与树脂的结合力。
支架80’和定子65中分别相互对应形成定位销和定位孔842,在支架80’中结合定子65时,通过定位销和定位孔842可对准支架80’和定子65的同心度。
作为一例,支架80’的定子固定部84上设置有用于决定与定子65装配的定位孔842,与之对应的定子65上设置有定位销656b(参照图12)。
在轴承外壳8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凸台822a、822b中,下部形成的凸台822a构成“_”形状,可支撑安装在下部的下轴承69a的上端;上部形成的凸台822b构成“_”形状,可支撑安装在上部的上轴承69b的下端。
在设置于轴承外壳82的内侧,并向风扇外壳40传递转子60驱动力的轴68的外周面下部和上部,也可形成有定位凸台,从而可决定轴68上的下轴承及上轴承的安装位置。
如上结构的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与前述第1实施例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
首先,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中的风扇外壳40由塑料注塑构成,可减少风扇外壳40的重量。在注塑成型风扇外壳40的过程中,用于固定定子65的支架80’将一同插入成型制作,从而可省去附加进行的支架装配操作。
由于风扇外壳40由塑料注塑形成,使其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是可省去减振构件及减振板。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大部分在转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驱动并可保持较高效率的直接结合式无刷直流电机6,从而可稳定进行驱动,并具有较高的效率,因此可减少产生的噪音及消耗的电力。
在本实施例中,无刷直流电机6的一部分插入安装于风扇外壳40的内部,从而可减小整个送风装置的体积。轴承外壳由铝等金属材质构成,可防止产生热变形,并提高产品的信赖性。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中,转子60由铁板构成,可通过冲压成型,因此具有优良的成型性能、并可提高生产效率。在将磁铁60b紧贴设置于转子60的内面时,可通过放置面稳定支撑磁铁60b,从而使转子60的制作较为容易。
在电机进行驱动时,转子框架60a的轴套602a周围形成的多个散热片602c通过通孔602d将空气吹向定子侧,从而对定子65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例的转子60中,转子框架60a侧壁面604的开口部末端构成向半径方向的外侧1次弯曲,其末端再向底面602方向第2次弯曲,从而可提高转子框架60a的强度,在进行高速旋转时,可防止转子60发生扭曲的现象。
转子60底面602的各散热片602c和散热片602c之间的区域中形成有凸起部602e,通过凸起部602e结构,可提高转子60的整体强度。并且,凸起部602e中形成的排水孔602f使水分可向电机的外侧排出。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中,转子套筒70由树脂材质构成、与由铁板材质构成的转子框架60a具有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对传递给轴68的振动进行衰减。
由于使用容易进行缠绕操作的螺旋型芯65a结构,从而可防止原材料的浪费、并容易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定子65的螺旋型芯65a底座652a中形成有凹槽656a,凹槽656a在型芯的缠绕操作过程中用于减小产生的应力,可通过较小的作用力容易进行缠绕。
参照图12、13,由树脂构成的绝缘体65b的结合部655b的高度达到整个型芯叠层高度的20%以上,因此,即使结合部655b中未设置金属材质的型芯,也具有很高的强度,可防止结合部655b受到电机驱动时产生的振动而被损坏。
在结合部655b上形成的定位销656b结合于支架80’的定位孔842中,可容易进行定子65的结合操作。定子65可牢固地固定在由树脂材质构成的风扇外壳40的上面,并可保持定子65的同心度。
与实施例中插入成型支架80’的整个部分的情况不同,在风扇外壳的注塑成型操作中,也可使支架的轴承外壳82插入在上面,定子固定部84则向风扇外壳的上面外侧露出,并成型制作。
图19是本发明另一结构支架80”的立体图,与图5a、图5b所示的结构有稍许差异,但整体上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在此情况下,其中有的加强肋与图5a、图5b的加强肋不同,与图4比较可知,加强肋88a的形成位置不同。在图5a、5b中,加强肋88a在定子固定部84面上的中央位置上各形成有一个;在图19中,加强肋88a在支架固定部86面上的边缘两侧相对形成。
虽未图示,支架80”只包括有:轴承外壳82的内部安装有轴68支撑用轴承,定子固定部84在轴承外壳部82的外周面上向半径方向延长形成、可将支架80”固定在风扇外壳40的上面、并使定子65固定在其相反侧。
图15是适用于本发明的定子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中的型芯的立体图。在图15的定子65’中,使用分割型芯65a’代替螺旋型芯65a。
在制作分割型芯65a’时,在型芯齿654a和底座652a构成的铁板从原材料中沿着圆周方向分割制作后,将分割的型芯部分进行焊接、并连接成一个型芯。图中的W表示焊接部。
在此情况下,将分离成部分的绝缘体65b相互进行装配而制作,但也可如图17所示,通过插入成型加工而制作型芯,并使绝缘体完全包住插入成型制作的型芯。
图17是适用于本发明中的定子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8是图17中的型芯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7所示的定子65”的情况下,作为型芯使用整体型芯65a”,而不是如上所述的螺旋型芯65a或分割型芯。整体型芯65a”通过由型芯齿654a和底座652a构成的铁板沿着圆周方向连续一体形成。
在图17中,型芯插入成型制作,并使绝缘体完全包住插入成型制作的型芯,在此情况下,也可如图16所示,通过分离成部分的绝缘体相互进行装配而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套筒56的螺栓结合孔560c的螺栓的末端将紧贴设置于轴68的末端外周面上形成的平面区间685上,从而使送风扇50结合于轴68、并一同进行旋转,但是将送风扇50结合于轴68的方案并非限定于如上所述的连接结构。
与转子套筒70和贯通其中央部分的轴68通过螺栓15b相互结合的原理相同,送风扇50和轴68通过贯通送风扇50的主板54中央和轴68的末端的螺栓而相互结合。
下面,参照图20-22,对如上结构的送风装置1使用在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中,前面开放形成的箱体10a的内部安装有各种部件,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室外机安装在居住用及/或商用建筑物的外壁2上形成的矩形的空间内壁上。
更具体的说,建筑物的外壁2上形成的空间内壁中固定安装外部框架4,外部框架4的内侧固定安装内部框架5(根据情况内、外部框架4、5可一体形成),内部框架5的内部横跨其中间部分安装有中间分离带9,可将内部框架5的内侧区域以上下方向划分为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各区域内安装有多个百叶窗叶片8,可通过多个百叶窗叶片8之间的间隙吸入或排出空气,内部框架5的内侧紧贴安装室外机,内部框架5和室外机之间将安装用于防止空气泄漏及缓冲产生的振动的密封构件S。
在如上结构的前面吸入排出方式的空调器用室外机中,在箱体10a的开放的前面下侧和上侧相互形成有吸入口I及排出口0,吸入口I的内侧安装有用于压缩及冷凝冷媒的压缩机(未图示)及热交换器20。同时,在排出口0的内侧安装有用于吹送空气的送风装置1,特别是送风装置1在排出口0内侧安装的风扇外壳40的内侧安装有送风扇50,与送风扇50连接,并使其进行旋转的无刷直流电机6,通过另外的支架80固定安装在风扇外壳40中。
箱体10a在吸入部I及排出口0的内侧分别与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对应的形成有吸入部11a及排出部11b,在开放的前面中,为了防止较大尺寸的异物质或虫子、动物等进入到内部,吸入口I及排出口0中将分别安装有格栅G。
作为参照,由于考虑到前面吸入情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在内部安装热交换器等,箱体10a比前述的送风装置的外部箱体10具有稍许不同的结构。
在箱体10a的吸入部11a及排出部11b中,通过多种形状的托架(未图示)固定有压缩机及热交换器20等各种件,箱体10a中开放的前面外围部分将紧贴安装在内部框架5内侧的密封构件S。
压缩机及热交换器20通过冷媒配管连接到室内机侧热交换器(未图示),此外,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膨胀装置(未图示)也将通过冷媒配管连接安装在室外机侧热交换器和室内机之间。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冷媒将通过由压缩机、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膨胀装置、室内机侧热交换器构成的冷冻循环结构循环,并进行压缩、冷凝、膨胀、蒸发,从而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操作。
在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中,在多个冷媒管弯曲排列的状态下,安装有多个散热片602c,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以‘U’字形状弯曲的状态构成,并安装在箱体的吸入部11a,其内侧安装有压缩机的同时,其背面侧安装有用于操作室外机中各种部件的控制箱。
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上侧固定安装有送风装置1,在将送风扇50和无刷直流电机6相互进行连接后,利用支架80将送风扇50及无刷直流电机6安装在风扇外壳40的内部。为了使风扇外壳40设置在箱体10a的排出部11b中,将使风扇外壳40通过另外的固定用托架(未图示)固定在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上侧。
更具体的说,送风扇50是将空气轴方向吸入,并向圆周方向排出的一种送风扇,相对于轴流风扇具有较大的风量。送风扇50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
风扇外壳40的上面和底面分别形成有空气吸入口410a、410b,可向送风扇50的轴方向吸入通过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空气,空气吸入口410a、410b中最好设置有用于将空气引导到送风扇50的护罩44、44’。并且,风扇外壳40的前面形成有空气排出口,从而可向送风扇50的圆周方向排出空气。风扇外壳40的空气排出口与箱体10a的排出口0连通。
无刷直流电机6在将交流转换为直流时,使用非电刷的驱动电路,通过不使用电刷,可避免发生电火花现象,并减少气体爆炸的危险,同时,无刷直流电机6可在比较宽的转数下稳定运行,并可保持70~80%左右的高效率。无刷直流电机6包括:用于向送风扇50传递旋转所需的动力的轴68,通过相互电磁作用产生旋转力,并驱动轴68的定子65及转子60和磁铁60b,用于检测转子60的位置、并对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的霍尔传感器200。
特别是为了减少吸入时的流动阻力,无刷直流电机6通过支架80固定在吸入流量相对较少的风扇外壳40上面的空气吸入口410b侧。
为了在贯通支架80的状态下可进行旋转,轴68通过球轴承69a、69b支撑安装在支架80中,其末端通过螺栓结合方式或填隙等方法连接于送风扇50的上侧轴中心,定子65则在轴68的外围相隔一定的距离固定在支架80上。
转子60的外径部分设置在定子65的外围,其内径部分则固定在轴68上,转子60的底面上向半径方向加长形成有多个加强肋或凸起部,即使产生离心力,也可保证其强度。此外,在转子60的外径部分沿着圆周方向相隔一定的距离安装有多个永久磁铁60b,多个永久磁铁68与定子65之间产生电磁作用力,霍尔传感器200安装在定子65的型芯侧。
当定子65的线圈65c中依次接通电流时,在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和磁铁60b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转子60开始旋转,通过轴68传递转子60的旋转力,使送风扇50旋转。
支架80使送风扇50及无刷直流电机6悬挂安装在风扇外壳40的内侧,支架80包括:轴承外壳82呈圆筒状、并使轴68通过轴承69a、69b可旋转;定子固定部84在轴承外壳82的上端,并与其一体形成,使定子65放置在上部固定,支架固定部86在定子固定部84的圆周上相隔一定距离,向半径方向凸出形成有多个,并将固定设置于风扇外壳40上面的空气吸入口410b的周围位置上。
轴承外壳72的长度比轴68更短,其上下端的内侧安装有轴承69a、69b,并用于可旋转支撑轴68,定子固定部84在其上面插入有定子65的状态下,为了通过螺丝结合方式进行固定,而形成有多个定位孔842,并形成有结合孔846。
为了分散支架80承受的重量,轴承外壳82及定子固定部84的周围最好保持120°的间隔,形成有三个支架固定部86。同时,为了加强支架固定部86的强度,轴承外壳82和定子固定部84及支架固定部86之间最好形成有加强肋88a,从而可支撑定子固定部84及支架固定部86的下侧,支架固定部86的上面也最好形成有多个加强肋88b、88c。
特别是,支架固定部86从定子固定部84向半径方向凸出形成,其中间部分越向半径方向越向上方倾斜形成,其末端水平的部分形成有减振构件固定孔866,由此支架80使风扇外壳40的上侧空气吸入口410b的周围结合支架固定部86。
下面,对如上结构的本发明的送风装置中主要部件的装配过程及室外机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无刷直流电机6中,轴68通过轴承69a、69b可安装在支架80的轴承外壳82中,定子65则通过螺丝结合方式固定设置于支架80的定子固定部84的上面,并构成电机组件,电机组件在风扇外壳40的内侧设置送风扇50的状态下,使轴68与送风扇50的轴中心连接安装,并在支架80的支架固定部86放置于风扇外壳上面的空气吸入口410b周围的状态下,使其通过螺栓等结构进行装配固定。
在装配无刷直流电机6后,送风装置1在放置于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上侧的状态下通过另外的托架固定安装,无刷直流电机6通过电线与控制箱连接,并控制其操作。
下面,对如上结构装配的室外机的操作进行说明:压缩机根据控制箱的信号进行驱动,由此冷媒将通过压缩机、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膨胀装置流入到室内机,并将沿着室内机侧热交换器进行循环。
此时,冷媒循环到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同时,由于送风扇50通过无刷直流电机6进行驱动,箱体10a的吸入口I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并对其进行冷凝,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将经过送风扇50,并通过箱体10a的排出口0排出到外部。
由于无刷直流电机6的扭矩特性的稳定区域较宽,因此可在多种转数下进行操作,由于可稳定进行操作,可减少噪音的产生、并减少消耗的电力。
由于通过无刷直流电机6使送风扇50进行旋转、并轴方向吸入空气,通过室外机侧热交换器20的空气将大部分吸入到风扇外壳40的下侧空气吸入口410a,其中一部分则吸入到风扇外壳40的上侧空气吸入口410b,并在各个空气吸入口410a、410b侧形成的护罩44、44’的引导作用下,空气向送风扇50的轴方向流入,并向其圆周方向排出,在通过风扇外壳40引导后,将通过与风扇外壳40的空气排出口连通的箱体10a的排出口0进行排出。
此时,由于无刷直流电机6安装在风扇外壳40的空气吸入口410a、410b中的吸入流量相对较少的空气吸入口410b侧,从而可减小吸入时产生的流动阻力,由于高效稳定进行驱动,因此可提高送风效率及热交换效率。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中,由于使用在较宽的转数下可稳定进行操作、并保持较高效率的无刷直流电机,从而可在多种转数的条件下驱动无刷直流电机,并可在整个转数条件下稳定高效进行操作,可减少噪音的产生、节省电力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风扇外壳中安装无刷直流电机、并使其一部分插入安装在风扇外壳的内部,从而可减少整体送风装置的体积。
Claims (25)
1、一种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扇和与送风扇连接的轴,以及用于支撑轴两侧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有型芯及线圈、并与转子共同构成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转子安装在定子的外侧、并由转子框架和在转子框架的内侧安装的磁铁组成,转子套筒设置在转子和轴之间,用于支撑定子及轴承的支架,其中一侧轴承设置于送风扇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子套筒由绝缘树脂构成,通过插入注塑与转子框架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子框架由树脂或铁材质构成,轴由铁材质构成,转子框架、转子套筒和轴一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架上设置有向轴方向延长形成圆筒状的轴承外壳,在轴承外壳的内部安装有支撑轴的轴承、并通过轴承外壳使两侧轴承之间相隔较远的距离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侧轴承中,与转子侧较近设置的轴承比与送风扇侧较近设置的轴承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子框架的厚度为1.2~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转子框架的内侧或外侧安装有环状后磁轭或者在转子框架的内侧安装有叠层形后磁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磁铁和定子之间设置有霍尔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子框架的表面上涂有用于防锈的铅类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转子框架的底面上设置向送风扇侧或者向送风扇相反侧凸出形成的散热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定子和转子之间的空隙保持0.5~1.5mm的间隔。
12、一种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扇和与送风扇连接的轴,以及用于支撑轴两侧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有型芯及线圈、并与转子共同构成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转子安装在定子的外侧、并由大致构成碗状的转子框架和在转子框架的内侧面安装的磁铁组成,插头构件设置在定子外周面上,定子的绝缘体具有比缠绕的线圈面更向上下方向凸出的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比缠绕的线圈面更加凸出的面是绝缘体的型芯齿上设置的加强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定子的线圈缠绕部中,其垂直方向的长度将不超出安装在送风扇侧的轴承的相反侧的轴承和轴的末端之间的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定子的线圈缠绕部的体积比线圈缠绕部之间的空间的体积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定子上缠绕的线圈的缠绕方式为集中缠绕方式或者分布缠绕方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插头构件插入在定子外周面上形成的各插槽之间的缝隙,并堵住插槽之间的缝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定子的型芯齿经过带层处理,使定子的型芯齿相互捆绑。
19、一种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扇和与送风扇连接的轴,以及用于支撑轴两侧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有型芯及线圈、并与转子共同构成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转子安装在定子的外侧、并由大致构成碗状的转子框架和在转子框架的内侧面上与后磁轭安装的磁铁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子安装在定子的外侧、并由大致构成碗状的转子框架和在转子框架的内侧面上与后磁轭一体或者分离安装的磁铁组成。
21、一种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扇和与送风扇连接的轴,以及用于支撑轴两侧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有型芯及线圈、并与转子共同构成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转子安装在定子的外侧、并由大致构成碗状的转子框架和分别安装在转子框架的两侧面的磁铁和后磁轭组成。
22、一种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扇和与送风扇连接的轴,以及用于支撑轴两侧的轴承,其特征在于:风扇外壳由塑料材质构成,送风扇安装在风扇外壳的内侧,轴与风扇外壳的内侧安装的送风扇轴连接,定子在风扇外壳的外侧、并与风扇外壳保持同心度安装,转子与定子共同构成无刷直流电机,转子与轴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风扇外壳的上面形成有凸出轴套。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风扇外壳的注塑成型操作中,支架插入在塑料风扇外壳的上面,并一体注塑成型。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支架的支架固定部上形成有加强肋,加强肋插入设置在风扇外壳的上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122463 CN1988334A (zh) | 2005-12-20 | 2005-12-20 | 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122463 CN1988334A (zh) | 2005-12-20 | 2005-12-20 | 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8334A true CN1988334A (zh) | 2007-06-27 |
Family
ID=38184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122463 Pending CN1988334A (zh) | 2005-12-20 | 2005-12-20 | 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988334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96812A (zh) * | 2012-03-05 | 2013-09-11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马达定子及具有该定子的马达 |
CN106089763A (zh) * | 2016-06-23 | 2016-11-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叶组件及其成型方法、风机和空调器 |
US9685840B2 (en) | 2012-12-21 | 2017-06-20 | Fisher & Paykel Appliances Limited | Motor |
CN107681803A (zh) * | 2016-08-01 | 2018-02-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固定支架、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
CN110896250A (zh) * | 2018-09-13 | 2020-03-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定子铁芯以及旋转电机 |
-
2005
- 2005-12-20 CN CN 200510122463 patent/CN198833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96812A (zh) * | 2012-03-05 | 2013-09-11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马达定子及具有该定子的马达 |
CN103296812B (zh) * | 2012-03-05 | 2017-02-08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马达定子及具有该定子的马达 |
US9685840B2 (en) | 2012-12-21 | 2017-06-20 | Fisher & Paykel Appliances Limited | Motor |
US10193416B2 (en) | 2012-12-21 | 2019-01-29 | Fisher & Paykel Appliances Limited | Motor |
CN106089763A (zh) * | 2016-06-23 | 2016-11-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叶组件及其成型方法、风机和空调器 |
CN107681803A (zh) * | 2016-08-01 | 2018-02-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固定支架、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
CN110896250A (zh) * | 2018-09-13 | 2020-03-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定子铁芯以及旋转电机 |
CN110896250B (zh) * | 2018-09-13 | 2021-11-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56430B1 (en) | Fan for air conditioner | |
KR100981859B1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 | |
CN101608815A (zh)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
CN1988334A (zh) | 空调器用送风装置 | |
CN1900616B (zh) | 送风装置 | |
KR100777288B1 (ko) | 공조기용 송풍장치 | |
KR100747526B1 (ko) | 송풍장치 | |
CN220750258U (zh) | 挂式空调 | |
CN1955489A (zh) | 送风装置 | |
KR101147734B1 (ko) | 송풍장치 | |
KR100789826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0403028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