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804U -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41804U
CN218141804U CN202222716401.XU CN202222716401U CN218141804U CN 218141804 U CN218141804 U CN 218141804U CN 202222716401 U CN202222716401 U CN 202222716401U CN 218141804 U CN218141804 U CN 2181418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ross member
rear side
frame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64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畑贵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271640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418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418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418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的后下部结构。该车身的后下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后边梁;构成车辆的底部、且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下表面分别与后边梁的上表面相接合的后地板;具有分别沿车长方向延伸并均被紧固在后地板上的与后边梁上下相对的部位的左右一对框架部、和架设在该一对框架部之间并承载着座椅的座椅支撑部的座椅框架;及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后边梁相接合的同时上表面与后地板的下表面相接合的后横梁,所述一对框架部各自与后地板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后横梁和后边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基于上述结构,既能抑制车身重量增大又能提高座椅框架的刚性。

Description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车身的后下部设置有后边梁、后地板、座椅框架、及后横梁等。
后边梁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延伸。该后边梁被构成为,上侧敞开且具有外凸缘的槽形(截面为帽形)。
后地板是构成车辆的底部的构件,其车宽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各后边梁的上表面相接合。因此,后地板和后边梁构成闭合截面结构。
座椅框架是支撑供驾乘者就坐的座椅的构件。座椅框架具备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框架部、及架设在这一对框架部之间并承载着座椅的座椅支撑部。两个框架部各自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叠合在后地板的上表面上、并由螺栓紧固在后地板上。另外,后地板与框架部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位于后地板上的与后边梁对应的位置(即,后边梁的上方)。
后横梁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后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后边梁相接合。后横梁被构成为,上侧敞开且具有外凸缘的槽形(截面为帽形)。后横梁的上表面(外凸缘)与后地板的下表面相接合。因此,后地板和后横梁构成闭合截面结构。
由于座椅框架支撑着座椅,所以是与车辆的乘车舒适性相关的构件。为了获得良好的乘车舒适性,需要确保座椅框架有足够高的刚性。通常,通过增大座椅框架或使板厚增加,能够提高座椅框架的刚性,但这样会导致车身重量增大,因而不可取。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抑制车身重量增大、又能提高座椅框架的刚性的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的后下部结构,该车身的后下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后边梁;构成车辆的底部、且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下表面分别与所述后边梁的上表面相接合的后地板;具有分别沿车长方向延伸并均被紧固在所述后地板上的与所述后边梁上下相对的部位的左右一对框架部、和架设在该一对框架部之间并承载着座椅的座椅支撑部的座椅框架;及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边梁相接合的同时上表面与所述后地板的下表面相接合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框架部各自与所述后地板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后边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身的后下部结构,既能抑制车身重量的增大、又能提高座椅框架的刚性。具体而言,由于座椅框架的框架部与后地板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后横梁和后边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即,座椅框架的框架部被紧固在因后横梁和后边梁相接合而刚性提高的部位,所以能够使座椅框架的刚性提高。由此,无需使座椅框架大型化或增加板厚,也能够提高座椅框架的刚性。其结果,既能抑制车身重量的增大、又能提高座椅框架的刚性,使车辆获得良好的乘车舒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身的后下部结构中,较佳为,将支撑后轮的后悬架臂可自由摇动地支撑的后悬架构件与所述后横梁的下部连接,所述后悬架构件与所述后横梁的下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后边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
通常,在车辆转弯等时,横向(车宽方向)的载荷有可能会从后轮施加于后悬架臂。由于后悬架构件与后横梁的下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后横梁和后边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特别是刚性提高的部位)相对,所以能够确保具有充分的承受后悬架臂所施加的横向载荷的耐力。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后下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后下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后下部结构的俯视图。在图1及后述的图中,箭头FR示出车身前方,箭头RR示出车身后方,箭头RH示出车宽方向的右侧,箭头LH示出车宽方向的左侧。
如图1所示,在车身的后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后边梁(后边梁1L、后边梁1R)、后地板2(图1中用虚线示出)、座椅框架3、第一后横梁4、及第二后横梁5。
后边梁1L和后边梁1R分别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并车长方向延伸。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后边梁1L和后边梁1R被构成为,上侧敞开且具有外凸缘的槽形(截面为帽形)。
后地板2是构成车辆的底部的构件,其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下表面分别与后边梁1L的上表面(外凸缘)、后边梁1R的上表面(外凸缘)相接合。因此,后地板2与后边梁1L、后边梁1R分别构成闭合截面结构。
座椅框架3是支撑供驾乘者就坐的座椅的构件。座椅框架3具备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框架部(框架部31L、框架部31R)、及架设在框架部31L和框架部31R之间并承载着座椅的第一座椅支撑部32及第二座椅支撑部33。框架部31L、框架部31R各自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叠合在后地板2的上表面上、并由螺栓紧固在后地板2上。框架部31L、框架部31R分别与后地板2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分别位于后地板2上的与后边梁1L、后边梁1R上下相对的部位。
如图1所示,第一后横梁4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该第一后横梁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后边梁1L、后边梁1R相接合。第一后横梁4被构成为,上侧敞开且具有外凸缘的槽形(截面为帽形)。同时,第一后横梁4的上表面(外凸缘)与后地板2的下表面相接合。因此,后地板2和第一后横梁4构成闭合截面结构。
另外,第一后横梁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与后边梁1L相接合的接合部位位于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31L的前端部分(与后地板2通过螺栓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的下方,第一后横梁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与后边梁1R相接合的接合部位位于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31R的前端部分(与后地板2通过螺栓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的下方。
因而,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框架部31L、框架部31R)的前端部分的与后地板2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后横梁4和后边梁(后边梁1L、后边梁1R)相接合的部位相对。这样,由于地板2上的与框架部(框架部31L、框架部31R)的前端部分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的下表面与第一后横梁4上的与后边梁(后边梁1L和后边梁1R)接合而刚性提高的部位相接合,所以座椅框架3在该紧固部位的刚性得到提高。
第二后横梁5与第一后横梁4一样,也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该第二后横梁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后边梁1L、后边梁1R相接合。第二后横梁5被构成为,上侧敞开且具有外凸缘的槽形(截面为帽形)。第二后横梁5的上表面(外凸缘)与后地板2的下表面相接合。因此,后地板2和第二后横梁5也构成闭合截面结构。
另外,第二后横梁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与后边梁1L相接合的接合部位位于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31L的后端部分(与后地板2通过螺栓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的下方,第二后横梁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与后边梁1R相接合的接合部位位于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31R的后端部分(与后地板2通过螺栓紧固的部分)的下方。
因而,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框架部31L、框架部31R)的后端部分的与后地板2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第二后横梁5和后边梁(后边梁1L、后边梁1R)相接合的部位相对。这样,由于地板2上的与框架部(框架部31L、框架部31R)的后端部分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的下表面与第二后横梁5上的与后边梁(后边梁1L、后边梁1R)接合而刚性提高的部位相接合,所以座椅框架3在该紧固部位的刚性得到提高。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后边梁1L和后边梁1R的下侧,配置有后悬架构件6。后悬架构件6架设在后边梁1L与后边梁1R之间。如图1所示,后悬架构件6具备前横梁部61、后横梁部62、左侧连结部63、和右侧连结部64。
前横梁部61在第一后横梁4后方的下侧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后横梁部62在第二后横梁5的大致下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左侧连结部63沿车长方向延伸、将前横梁部61的左侧部分与后横梁部62的左侧部分一体地连结。右侧连结部64沿车长方向延伸、将前横梁部61的右侧部分与后横梁部62的右侧部分一体地连结。
前横梁部61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未图示的前部安装构件被紧固在后边梁1L、后边梁1R的下侧。同时,如图2所示,后横梁部62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后部安装构件7被紧固在后边梁1L、后边梁1R的下侧。
上述前部安装构件的结构与后部安装构件7的结构相同,因而,在此仅以后部安装构件7为代表进行说明。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后部安装构件7是通过在内筒金属构件71与外筒金属构件72之间配置橡胶衬套73而构成的。在内筒金属构件71内穿插有螺柱74。螺柱74上部的螺纹部74a与插在后边梁1L的内部的管螺母8相螺合。
另外,在后边梁1L的内部配置有卡止构件9。该卡止构件9是通过将平板曲折成台阶状(三层台阶)而构成的,其下端(第一层)被焊接在后边梁1L内的底部;其上端(第三层)与后地板2的下表面相叠合、并通过螺栓与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31L的后端部分及后地板2紧固连接,其水平部91(第二层)的下表面与管螺母8的上端相抵接并焊接在一起。另外,管螺母8的螺母部分81的法兰82与第二后横梁5的上表面相叠合并焊接在一起。
螺柱74下部的螺纹部74b从后部安装构件7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出并与螺母N相螺合。通过该螺母N,能够防止后部安装构件7脱落。
因此,后部安装构件7由螺柱74、管螺母8、及卡止构件9固定在后边梁1L及后地板2上。
在后部安装构件7的外筒金属构件72上连接有后悬架构件6。具体而言,在后悬架构件6上形成的支撑开口65的内缘被焊接在外筒金属构件72的外表面上。未图示的悬架装置的后悬架臂由后悬架构件6支撑为可绕水平轴自由旋转的状态。
基于该结构,后悬架构件6与第二后横梁5的下部连接的连接部位(通过后部安装构件7连接的连接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后横梁5和后边梁1L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由于后悬架构件6与第二后横梁5的下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后横梁5上的因与后边梁1L接合而刚性提高的部位相对,所以能够确保具有足够的承受后悬架臂所施加的横向载荷的耐力。
另外,如图2所示,后部安装构件7与第二后横梁5之间架设有支架10。该支架10例如由长方形金属板构成。支架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二后横梁5的下部相叠合并接合。在支架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通孔,如图3所示那样,该通孔中穿插有螺柱74下部的螺纹部74b。即,在螺柱74下部的螺纹部74b插在该通孔中的状态下,螺纹部74b与螺母N相螺合,因而,支架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被夹在后部安装构件7的下端与螺母N之间。
上述结构被用于后悬架构件6的前横梁部61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及后横梁部62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从而后悬架构件6被支撑在后边梁1L及后边梁1R的下方。
如上所述那样,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31L与后地板2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座椅框架3的框架部31R与后地板2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后横梁4和后边梁1L接合的接合部位、后横梁5和后边梁1R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从而能够提高座椅框架3的刚性。由此,无需使座椅框架3大型化或增加板厚,也能够提高座椅框架3的刚性。其结果,既能抑制车身重量增大,又能提高座椅框架3的刚性、使车辆获得良好的乘车舒适性。
另外,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后悬架构件6与后横梁(第一后横梁4、第二后横梁5)的下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后横梁(第一后横梁4、第二后横梁5)上的因与后边梁(后边梁1L、后边梁1R)接合而刚性提高的部位相对,所以能够确保具有足够的承受后悬架臂所施加的横向载荷的耐力。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操纵安定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卡止构件9及管螺母8,后部安装构件7被固定在后边梁1L和后边梁1R上。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后部安装构件7直接焊接在后边梁1L、后边梁1R上。

Claims (2)

1.一种车身的后下部结构,包括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后边梁;构成车辆的底部、且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下表面分别与所述后边梁的上表面相接合的后地板;具有分别沿车长方向延伸并均被紧固在所述后地板上的与所述后边梁上下相对的部位的左右一对框架部、和架设在该一对框架部之间并承载着座椅的座椅支撑部的座椅框架;及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边梁相接合的同时上表面与所述后地板的下表面相接合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框架部各自与所述后地板的上表面紧固连接的紧固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后边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后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支撑后轮的后悬架臂可自由摇动地支撑的后悬架构件与所述后横梁的下部连接,所述后悬架构件与所述后横梁的下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后边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相对。
CN202222716401.XU 2022-10-14 2022-10-14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Active CN2181418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6401.XU CN218141804U (zh) 2022-10-14 2022-10-14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6401.XU CN218141804U (zh) 2022-10-14 2022-10-14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41804U true CN218141804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71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6401.XU Active CN218141804U (zh) 2022-10-14 2022-10-14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418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1652B2 (en) Wheelhouse inner bracke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US7461890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8349536B (zh) 后副车架结构
KR910000502B1 (ko) 자동차의 앞부분 차체구조
GB2457591A (en) Auxiliary frame for the front axle of a vehicle
JP2002362415A (ja) 車体構造
US8408638B2 (en)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JP3866415B2 (ja) 車体構造
EP0980817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ear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JP4910882B2 (ja) サスクロスメンバ取付け構造
CN109955920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3407721B2 (ja) 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JP2557897B2 (ja)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補強構造
CN218141804U (zh) 车身的后下部结构
JP4069605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1061855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0294020B (zh)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安装支架结构
KR20220118169A (ko) 차량용 쿼터부 결합 구조
JP3214783B2 (ja) 燃料タンクの支持構造
JPH04300792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4001826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JP3812163B2 (ja)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構造
JPH0349985Y2 (zh)
JP2006021607A (ja) 車両用ロールバーの組み付け構造及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CN217532437U (zh) 车辆的悬架安装支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