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8069U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8069U
CN218128069U CN202222433283.1U CN202222433283U CN218128069U CN 218128069 U CN218128069 U CN 218128069U CN 202222433283 U CN202222433283 U CN 202222433283U CN 218128069 U CN218128069 U CN 2181280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temperature
heat
hea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3328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刘化勇
薛钊强
周旺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3328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80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80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80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烹饪主体。烹饪主体包括温度保险丝和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和导热组件,第一加热件用于在热传导烹饪时发热,第二加热件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导热组件用于导热连接加热组件与温度保险丝;导热组件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通过导热组件导热连接加热组件和温度保险丝,加热组件的温度可通过导热组件传递至温度保险丝,提高温度保险丝的接触温度的准确度,从而对烹饪设备进行有效保护。本申请的烹饪设备可用一个温度保险丝兼容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无需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分别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进行保护,工艺简单,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烹饪设备上实现了压力锅与空气炸锅的两种功能。该烹饪设备需设置温度保险丝,由于两种烹饪状态下烹饪设备各个位置温度不一样,为保证在两种烹饪状态下温度保险丝均可起到保护作用,可在不同位置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分别对两种烹饪状态进行保护,但是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安装工艺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以解决两种烹饪状态需要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包括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包括:温度保险丝;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和导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件用于在热传导烹饪时发热,所述第二加热件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导热连接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温度保险丝;其中,所述导热组件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所述导热组件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导热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的热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一加热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热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组件进一步包括盘体,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盘体上,所述导热组件导热连接所述盘体与所述温度保险丝,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使得所述盘体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所述盘体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盘体上,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导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盘体一体成型的导热柱以及与所述导热柱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所述温度保险丝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上。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为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导热柱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弯折设置,以形成所述温度保险丝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固定槽。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外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内部,所述导热柱贯穿所述外锅的底壁,所述固定件将所述温度保险丝贴合固定于所述外锅的外周壁上。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外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内部,所述导热组件将所述温度保险丝固定于所述盘体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所述温度保险丝到所述第一加热件的距离小于所述温度保险丝到所述第二加热件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外锅、炸篮和内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内部,所述炸篮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定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所述内锅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与所述加热组件热接触,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内锅进行热传导烹饪。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导热组件导热连接加热组件和温度保险丝,加热组件的温度可通过导热组件传递至温度保险丝,提高温度保险丝的接触温度的准确度,从而对烹饪设备进行有效保护。本申请的烹饪设备可用一个温度保险丝兼容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无需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分别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进行保护,工艺简单,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测温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内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第一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图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测温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100。烹饪设备100包括烹饪主体110、内锅120和炸篮130。其中,烹饪主体110包括外锅111、加热组件112、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以及测温器113。加热组件112设置于外锅111内部。如图1所示,内锅120能够放入外锅111内并与加热组件112接触,加热组件112提供热源加热内锅120,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内锅120进行热传导烹饪,此时烹饪设备100可起到压力锅、电饭锅等功能。其中在内锅120放入外锅111内时,测温器113与内锅 120接触,并对内锅120进行温度检测。由于此时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内锅120 进行热传导烹饪,测温器113与内锅120直接接触并测量内锅120的温度可准确测量当前内锅120内食材的烹饪温度,以准确获得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
如图2所示,炸篮130能够放入外锅111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112上方,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炸篮13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此时烹饪设备100可起空气炸锅的功能。炸篮130包括炸篮主体131。炸篮主体131的外周壁与外锅111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形成一空气流道114。在炸篮130放入外锅111时,测温器113 与炸篮130间隔设置,并对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由于此时烹饪主体110能够对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可准确测量当前炸篮 130内食材的烹饪温度,以准确获得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其中,烹饪主体110还可以包括风源组件160,以使得烹饪设备100内的空气循环形成气流。风源组件160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启动。
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在烹饪主体110内部安装内锅120或炸篮130,进而实现热传导烹饪状态和空气对流烹饪状态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热传导烹饪时,用户可以在外锅111内放入内锅120,并匹配使用压力盖体140,压力盖体140与内锅120之间形成可密闭空间,以实现热传导烹饪。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用户可以在外锅111内放入炸篮130,并匹配使用空炸盖体150,使空炸盖体150成为空气对流烹饪时的遮挡。当然,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用户可以在外锅111内放入炸篮130,并匹配使用压力盖体140,使压力盖体 140成为空气对流烹饪时的遮挡。
其中,控制电路分别基于测温器113在热传导烹饪时所检测的温度,以及空气对流烹饪所检测的温度对加热组件112进行功率调节,以精准控制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提升烹饪设备100的产品性能。
为了合理规划烹饪设备100的结构排布,如图1和图3所示,避免测温器113 在外锅111内占用过多空间而影响外锅111内部容积,在一些实施例中,测温器113 包括主体部1131以及测温杆1132。测温杆1132突出设置于主体部1131上。主体部1131固定于外锅111的外周壁上,外锅11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通孔1111,测温杆1132经通孔1111深入到外锅111的内部。通过将主体部1131设置在外锅111 的外周壁上,将测温杆1132经通孔1111深入到外锅111的内部,测温杆1132可与内锅120接触,并对内锅120进行温度检测,测温杆1132还可以对炸篮130和外锅 111之间的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部1131和外锅111的外周壁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定位凸块1112以及位于定位凸块1112上的第一固定孔1113,主体部1131和外锅 111的外周壁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定位凹槽1134以及位于定位凹槽1134内的第二固定孔1135。定位凸块1112嵌入与定位凹槽1134内,以使得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彼此对齐。主体部1131通过插置于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 1135内的紧固件固定于外锅111的外周壁上。通过设置定位凸块1112和定位凹槽1134配合,可实现主体部1131和外锅111的初步定位,并使得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彼此对齐,利于紧固件插置于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 内并固定于外锅111的外周壁上。
具体地,定位凹槽1134设置于主体部1131,定位凸块1112设置于外锅111,便于紧固件固定于外锅111,其中紧固件为螺钉。其中,定位凸块1112设置于外锅 111的外周壁。外锅111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与定位凸块1112对应的凹陷区。紧固件从外锅111的内部插置于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内。当然,定位凹槽 1134也可以设置于外锅111,定位凸台设置于主体部1131,此处不作限制。
为了便于测温杆1132穿过通孔1111,通孔1111尺寸通常大于测温杆1132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31设置有环绕于测温杆1132外围的定位凸缘1133,定位凸缘1133嵌入于通孔1111内,与通孔1111稳定连接。通过在测温杆1132外围环绕设置定位凸缘1133与通孔1111配合,可便于测温杆1132穿过通孔1111,并提高测温器113与外锅111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定位凸缘1133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测温杆1132的支撑保护作用,减少测温杆1132受碰撞折断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内锅120的外底壁上设置有覆底片121,覆底片121 用于使内锅120均匀受热,覆底片121通常与加热组件112接触。测温杆1132设置成在覆底片121的外围与内锅120形成接触,从而避免测温杆1132的测量温度受加热组件112影响,可准确测量内锅120温度以及当前内锅120内食材的烹饪温度,以准确获得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锅120的底壁和周侧壁的连接处形成一弧形过渡区122,为了匹配内锅120结构,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烹饪主体110 的轴线倾斜设置,以使得测温杆1132具有从主体部1131向烹饪主体110的顶部延伸的延伸分量,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相对于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并与弧形过渡区122接触。将测温杆1132设置于弧形过渡区122可检测靠近内锅120 底部的温度,温度检测更准确;同时将测温杆1132设置于内锅120底壁和周侧壁的连接处,可实现测温杆1132与内锅120的稳定接触,增大测温杆1132与内锅120 的接触面积,提高测温器113的测温准确度,在对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时,测温杆1132外端面与气流接触更充分,温度更准确。除此之外,将测温杆1132倾斜设置,可减小测温杆1132外端面相对于烹饪主体1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减小加工难度,还可以压缩测温杆1132在垂直于烹饪主体110轴线方向的体积,利于测温器113的安装。
具体地,在自然状态下,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的几何中心到外锅111的内周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4mm,例如4mm、5mm、6mm等,从而保证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更靠近空气流道114中央,减少外锅111温差对测温杆1132测量温度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温器113进一步包括开关组件(图中未示出)。测温杆1132 能够在与内锅120接触后相对于主体部1131移动,进而触发开关组件产生触发信号,控制电路响应于触发信号进行功能管理。当内锅120放置于外锅111内并与测温杆 1132接触后,测温杆1132相对主体部1131移动,并触发开关组件,开关组件产生触发信号,控制电路可通过触发信号判断当前烹饪状态为热传导烹饪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功能管理。其中,功能管理包括基于测温器113在热传导烹饪时所检测的温度对加热组件112进行功率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测温器113进一步包括弹性件1136。主体部1131 在背离外锅111的外端壁上设置有筒状凸起1137,测温杆1132的一端插置于筒状凸起1137内。筒状凸起1137对测温杆1132起到限位作用,测温杆1132可沿筒状凸起1137的延伸方向在筒状凸起1137内滑动,筒状凸起1137的延伸方向与测温杆 1132的轴线方向重合。测温杆1132进一步在筒状凸起1137朝向外锅111一侧设置有支撑凸缘1138,弹性件1136套设于筒状凸起1137的外围,并沿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弹性支撑于主体部1131的外端壁与支撑凸缘1138之间。在测温杆1132 未与测温杆1132接触时,弹性件1136驱动测温杆1132向外锅111中轴线方向移动,在内锅120放入外锅111内后,内锅120推动测温杆1132,并压缩弹性件1136,弹性件1136的回弹力使得测温杆1132保持与内锅120抵接的状态。在内锅120从外锅111内取出后,测温杆1132在弹性件1136的回弹力的驱动下向外锅111中轴线方向移动。
通过设置测温杆1132在其轴线方向有一定活动空间,并由弹性件1136配合驱动测温杆1132移动,测温杆1132可保持与内锅120贴合,提高测温杆1132检测稳定性和准确度,测温器113也可弥补内锅120和外锅111的生产和安装误差,并适用于更多尺寸的烹饪设备100。
进一步地,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相对于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并与弧形过渡区122接触,所以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呈向外锅111的敞口端倾斜,在内锅120放入外锅111中时,内锅120的弧形过渡区122可沿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自动驱动测温杆1132后退。
<第二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10,图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200。烹饪设备200包括烹饪主体210、炸篮220和盖体230。如图6所示,烹饪主体210包括外锅211以及设置于外锅211 内部的加热组件212。炸篮220能够放入外锅211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212的上方。烹饪主体210能够基于炸篮2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 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并形成连通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经加热组件212加热的空气沿空气流道213上升。盖体230用于盖合于烹饪柱体上。盖体 230包括主盖体231、面框232、内框233和内衬234。其中面框232和内框233沿主盖体231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主盖体231的边缘。内衬234呈环形设置,并衬设于内框233的内周。内衬234沿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空气流道213。
通过设置环形设置并衬设于内框233内周的内衬234,内衬234可间隔设置在内框233和空气流道213之间,经加热组件212加热的高温空气沿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的内周壁之间空气流道213上升后与内衬234直接接触,并在内衬234 的引导下流动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从而防止高温高速气流直接吹在用户可触摸到的主盖体231和面框232上,增大高温高速气流与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的距离,降低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的温度,保证用户使用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如图6所示,内衬234的最大外径不小于外锅211的内径。内衬234可覆盖支撑于外锅211上沿,从而避免高温空气从内衬234与外锅211的间隙中逃逸。内衬234的最小外径不大于炸篮220的外径,从而避免部分高温高速气流直接吹主盖体231上。经加热组件212加热的高温空气沿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的内周壁之间空气流道213上升后可由内衬234阻挡并引导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
为了提高盖体230的可视化,主盖体231可以为透明体。用户可透过主盖体231 清楚地观察烹制食物时烹饪设备200内部食物状态,以便提高食物口感,避免错过食物最佳口感状态。其中,为了保证主盖体231具有较大的可视面积,内衬234的面积不宜过大,内衬234的最小外径D1与炸篮220的外径D2的差值不大于60mm,例如60mm、55mm、47mm、36mm或者25m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内框233在朝向外锅211的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环形承台2331,内衬234包括环形固定部2341以及环形延伸部2342,环形固定部 2341固定于环形承台2331上,环形延伸部2342与环形固定部2341相连,并向内衬234的中心延伸。环形固定部2341与环形承台2331相互固定,并用于支撑于外锅211上,环形固定部2341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环形延伸部2342向内衬234 的中心延伸,即向烹饪主体210的中轴线方向延伸,以覆盖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的内周壁之间的空气流道213,从而高温空气沿空气流道213上升后可由内衬234阻挡并引导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具体地,环形延伸部2342 与环形固定部2341相互连接或一体成型。
其中,如图7所示,环形延伸部2342进一步向主盖体231延伸,以使得环形延伸部2342的内径在靠近主盖体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环形延伸部2342向主盖体 231延伸,且环形延伸部2342的内径在靠近主盖体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环形延伸部2342整体线条流畅。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200内部的高温气流从外周的空气流道213向上流动后垂直碰撞盖体230,使得风向紊乱,难以流向炸篮220中间区域,造成炸篮220边缘温度高,中心温度低,而本申请中高温高速空气不会垂直碰撞在环形延伸部2342,而是顺着环形延伸部2342向上并向烹饪主体210中轴线方向流动,以流动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保证烹饪设备200内部的温度均匀性。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环形延伸部2342至少在靠近主盖体231的部分区域处与内框233沿盖体230的径向保持一定的径向间隙。由于环形延伸部2342直接与高温高速空气接触,环形延伸部2342的温度较高,而内框233与主盖体231和面框 232直接接触,为了避免内衬234将热量从内框233快速传递至主盖体231和面框 232,环形延伸部2342至少在靠近主盖体231的部分区域处与内框233沿盖体230 的径向保持一定的径向间隙,径向间隙起到了隔温的作用,避免内衬234的热量直接通过内框233快速传递至主盖体231和面框232,降低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的温度,保证用户使用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利于内衬234和内框233的稳定固定,如图7所示,内框233在环形承台 2331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嵌槽2332,内衬234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环形固定部2341 的外边缘的翻边2343,翻边2343嵌设于嵌槽2332内。通过设置嵌槽2332和环形固定部2341的翻边2343配合,嵌槽2332对翻边2343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内衬234 和内框233稳定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固定部2341的外边缘可凹陷形成定位槽,环形承台2331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定位槽的定位部,以实现内衬234和内框233 的稳定固定,此处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内衬234为弹性体。在盖体230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时,环形承台2331和环形固定部2341压持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上。由于内衬234为弹性体,在盖体230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环形承台2331和环形固定部2341压持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上时,环形承台2331和环形固定部2341在盖体230的整体重力和一些压合机构的作用下可发生一定形变,从而紧密贴合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并形成密封效果,避免气流从内衬234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的缝隙中逃逸,提高烹饪设备200的保温性能,也可以避免高温气流从结构缝隙中泄漏至外部造成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盖体230盖合于烹饪主体210时盖合并锁固就位,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30盖合并锁固于烹饪主体210上。盖体230和/或烹饪主体 210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第一检测件240用于检测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是否盖合就位,第二检测件250用于检测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是否锁固就位。第一检测件240可感应盖体230正确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第二检测件250可感应盖体230正确锁固于烹饪主体210上。通过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的双重保障,可减少用户未将盖体230盖合并锁固于烹饪主体210的失误。
其中,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设置于盖体230上,或者第一检测件 240和第二检测件250设置于烹饪主体210上,或者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 250中的一个设置于盖体230上,另一个设置于烹饪主体210上。
进一步地,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旋拧锁固,第一检测件240为微动开关,第二检测件250为磁感应元件,二者沿盖体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盖体230 与烹饪主体210盖合就位,微动开关可发出信号,烹饪设备200显示正常盖合。当盖体230与烹饪主体210锁固就位,磁感应元件可发出信号,烹饪设备200显示正常锁固。
具体地,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检测件240设置于烹饪主体210顶部,盖体 230上对应设置有凸台241,当盖体230正确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凸台241压住第一检测件240,第一检测件240检测到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盖合就位。第二检测件250设置于烹饪主体210的外侧壁,盖体230上对应设置有磁铁251,当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旋拧锁固到位后,磁铁251靠近第二检测件250,第二检测件250检测到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锁固就位。通过微动开关和磁感应元件双重判定盖体230和烹饪主体210是否盖合并锁固,可减少用户未将盖体 230盖合并锁固于烹饪主体210的失误。
<第三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1至图13,图1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内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300。如图11所示,烹饪设备300包括烹饪主体310、炸篮320和盖体330。烹饪主体310包括外锅311以及设置于外锅 311内部的加热组件340。炸篮320能够放入外锅311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340上方。烹饪主体310能够基于炸篮3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盖体330用于盖合于烹饪主体 310上,盖体330与烹饪主体310之前形成烹饪腔体。盖体330包括第一主盖体331、第二主盖体332以及框体组件333。框体组件333沿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周向固定于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并使得第一主盖体331 和第二主盖体332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保持间隔设置。
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目前导致烹饪设备300内部烹饪温度较低的原因包括盖体330保温性能差导致大量热量散失,以及烹饪腔体体积大需要消耗过多的热量将整个烹饪腔体的温度提高,进而导致烹饪温度降低或提升速度慢。因此本申请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提高盖体330保温性能,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之间形成隔温夹层337,隔温夹层337可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烹饪腔体内部的热量散失。与此同时,由于设置与第一主盖体331间隔设置的第二主盖体332,盖体330整体向烹饪主体310内填充,可减小烹饪腔体的体积,从而减小提升烹饪腔体温度所需要的能量,整体上提升烹饪温度以及烹饪温度的提升速率。
为了提高盖体330的可视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 332具有位于框体组件333内部且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彼此重叠的透明区域。用户可透过透明区域清楚地观察烹制食物时烹饪设备300内部食物状态,以便提高食物口感,避免错过食物最佳口感状态,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现有技术中盖体330内部水蒸气温度高,盖体330外部温度低,造成盖体330 温度相对较低,盖体330内部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盖体330液化成小水滴,产生起雾现象,影响用户透过透明区域观察烹饪设备300内部食物状态。而本申请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在烹饪过程中,第一主盖体331 和第二主盖体332之间的隔温夹层337的温度大于外界温度,烹饪腔体内温度大于隔温夹层337的温度,从内到外三个空间的温度逐渐变化,减小相邻两个空间的温度差,可以改善起雾现象,尤其是第二主盖体332与隔温夹层337温度差小,烹饪腔体内的高温水蒸气在第二主盖体332内的起雾现象得到改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主盖体332的预定半径范围内,第二主盖体332朝向外锅311的底壁一侧的下表面相对于外锅311的底壁的高度设置成在靠近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炸篮320的外周壁与外锅311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并形成连通炸篮3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312,经加热组件340加热的高温气流沿炸篮320与外锅311之间的空气流道312上升后,流动至炸篮3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312。当高温气流与预定半径范围内第二主盖体 332接触后,可沿着第二主盖体332向外锅311底部流动,从而高温气流呈现从炸篮320外周上升后从炸篮320中间区域下降,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流动顺畅,提升烹饪腔体内部温度均匀性,提高烹饪设备300的烹饪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在预定半径范围外,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相对于外锅311的底壁的高度设置成在靠近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300内部的高温气流从炸篮320外周的空气流道312 向上流动后垂直碰撞盖体330,使得风向紊乱,难以流向炸篮320中间区域,造成炸篮320边缘温度高,中心温度低,而本申请中高温高速空气不会垂直碰撞第二主盖体332,而是顺着第二主盖体332先向上并向炸篮320中轴线方向流动,以流动至炸篮3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312中,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流动顺畅,提升烹饪腔体内部温度均匀性,提高烹饪设备300的烹饪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从第二主盖体332整体来看,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在沿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上呈现M型,当气流从炸篮320和外锅311之间的空气流道312向上流动时,气流不会垂直碰撞到第二主盖体332,而是沿M型的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顺畅流动,并被导向炸篮320中间区域,提升烹饪腔体内部温度均匀性,提高烹饪设备300的烹饪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具体地,在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横截面内,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呈弧形光滑过渡。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下表面的弧形顺畅流动,不易出现气流紊乱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低于炸篮320 的上开口边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减小烹饪腔体的体积,减小提升烹饪腔体温度所需要的能量,整体上提升烹饪温度以及烹饪温度的提升速率;另一方面,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的中心区域下降后可直接导向炸篮320内部,并沿炸篮320下降,避免气流在第二主盖体332的中心区域汇聚后向其他方向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框体组件333包括面框334、内框335 和内衬336。其中面框334和内框335从第一主盖体331的上下两侧夹持固定第一主盖体331的边缘。内框335和内衬336从第二主盖体332的上下两侧夹持固定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通过面框334、内框335和内衬336的配合,可沿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周向固定于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并使得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保持间隔设置。
其中,如图12所示,内框335包括环形主体3351。环形主体335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环形承台3352和第二环形承台3353。面框334将第一主盖体331 的边缘压持固定于第一环形承台3352上,从而第一环形承台3352和面框334夹持固定第一主盖体331的边缘。内衬336包括环形固定部3361以及第一翻边3362。环形固定部3361固定于第二环形承台3353上,第一翻边3362连接于环形固定部 3361的内边缘,并朝向第一主盖体331延伸至环形主体3351的内部。第二主盖体 332限位于环形主体3351的内部,且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支撑于第一翻边3362 上,从而内框335和第一翻边3362夹持固定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内框335进一步包括压持部3354。压持部3354与环形主体3351连接,并远离第一主盖体331延伸。压持部3354与环形主体3351连接,并远离第一主盖体331延伸,压持部3354将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压持于第一翻边 3362上。通过设置压持部3354,压持部3354与环形主体3351连接,并向远离第一主盖体331的方向延伸,压持部3354和第一翻边3362可夹持固定第二主盖体332 的边缘。
为了利于内衬336和内框335的稳定固定,如图12所示,内框335在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嵌槽3355,内衬336进一步包括连接于环形固定部 3361的外边缘的第二翻边3363,第二翻边3363嵌设于嵌槽3355内。通过设置嵌槽 3355和环形固定部3361的第二翻边3363配合,嵌槽3355对第二翻边3363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内衬336和内框335稳定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固定部3361 的外边缘可凹陷形成定位槽,第二环形承台3353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定位槽中的定位部,以实现内衬336和内框335的稳定固定,此处不作限制。
为了对第一主盖体331实现更好的限位和支撑,如图13所示,内框335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外围的多个限位筋3356,多个限位筋3356沿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主盖体331限位于多个限位筋3356所围成的限位区域内。通过设置多个限位筋3356沿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周向间隔设置形成限位区域,第一主盖体331的周向可由限位筋3356进行限位和支撑,防止第一主盖体331沿径向发生活动和偏移,从而内框335和面框334可稳定夹持固定第一主盖体331的边缘,实现的第一主盖体331的有效固定。
<第四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8,图1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400。如图14和图16所示,烹饪设备 400包括烹饪主体410。烹饪主体410包括温度保险丝420和加热组件430。加热组件430包括第一加热件431、第二加热件432和导热组件433。第一加热件431用于在热传导烹饪时发热,第二加热件432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导热组件433 用于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与温度保险丝420。其中,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热传导烹饪是第一加热件431与容器接触的加热方式,此时烹饪设备400可起到压力锅、电饭锅等功能。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烹饪主体410内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更接近烹饪温度。空气对流烹饪是第二加热件432对烹饪主体410内部循环流动的气流进行加热的加热方式,此时烹饪设备400 可起空气炸锅的功能。空气对流烹饪下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
温度保险丝420需要基于不同烹饪状态的特点进行安全保护。本申请通过导热组件433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和温度保险丝420,加热组件430的温度可通过导热组件433传递至温度保险丝420,提高温度保险丝420的接触温度的准确度,从而对烹饪设备400进行有效保护。另外,由两种烹饪状态的特点可知,热传导烹饪时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为了准确传导温度,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说明导热组件433与第一加热件431的热传导效率高,以精准传导第一加热件431的工作温度,满足热传导烹饪下的保护需求;而空气对流烹饪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温度保险丝420与烹饪主体410接触或处于烹饪主体410环形内即可感应第二加热件432 的加热温度,测量误差小。本申请的烹饪设备400可用一个温度保险丝420兼容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无需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420分别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进行保护,工艺简单,降低成本。
其中,导热组件433设置成使得在热传导烹饪时和空气对流烹饪时,温度保险丝420处的温度差的绝对值不大于20℃,例如20℃、17℃、13℃、7℃、5℃甚至0℃等。通过设置导热组件433精准传导温度,在热传导烹饪时和空气对流烹饪时温度保险丝420接触到的温度接近,因此,可实现用一个温度保险丝420兼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具有热连接位置,热连接位置与第一加热件431之间的距离大于热连接位置与第二加热件432之间的距离。将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的热连接位置靠近第一加热件431设置,可准确接触到第一加热件431进行热传导烹饪时的加热温度;而第二加热件432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均匀,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的热连接位置相对远离第二加热件432仍可以较为准确地接触到第二加热件432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的加热温度。因此,通过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的热连接位置的设置,可实现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为了使得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加热组件430进一步包括盘体434。第一加热件431设置于盘体434上。导热组件433导热连接盘体434与温度保险丝420。其中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第二加热件 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使得盘体434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盘体434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因此,导热组件433在导热连接盘体434与温度保险丝420时,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进一步地,第二加热件432也设置于盘体434上。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 之间的热接触面积大于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接触面积,从而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进而盘体434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盘体434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432也可以不设置于盘体434上,例如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间隔设置。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直接连接,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烹饪设备400进一步包括外锅440。加热组件430设置于外锅440的内部。导热组件433将温度保险丝420固定于盘体434与外锅440的底壁之间,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一加热件431的距离小于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二加热件 432的距离。由于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一加热件431的距离小于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二加热件432的距离,导热组件433在导热加热组件430和温度保险丝420时,温度保险丝420与第一加热件431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温度保险丝420与第二加热件432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导热组件433包括与盘体434一体成型的导热柱4331以及与导热柱4331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4332,温度保险丝420设置于固定件4332上。导热柱4331与盘体434一体成型可有效传导盘体434的热量。固定件4332安装于导热柱4331上,以与导热柱4331接触并导热连接。温度保险丝 420设置于固定件4332上,以与固定件4332接触并导热连接。盘体434的热量传导至导热柱4331,并由导热柱4331传导至固定件4332上,固定件4332的热量传导至温度保险丝420上。导热组件433通过导热柱4331和固定件4332配合,以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与温度保险丝420。
其中,如图15所示,固定件4332为固定板。固定板的一端与导热柱4331可拆卸连接,固定板的另一端弯折设置,以形成温度保险丝420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固定槽4333。通过将固定件4332设置为固定板,固定板的面积大,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导热柱4331和温度保险丝420连接可增大导热面积,提高固定板的导热效率。除此之外,固定板的另一端弯折形成与温度保险丝420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固定槽 4333,固定槽4333与温度保险丝420形成面接触,增大了固定板与温度保险丝420 的导热面积,进一步增大导热组件433与温度保险丝420的导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18所示,烹饪设备400进一步包括外锅440。加热组件430设置于外锅440的内部,导热柱4331贯穿外锅440的底壁,固定件4332将温度保险丝420贴合固定于外锅440的外周壁上。通过设置导热柱4331贯穿外锅440的底壁,并通过固定件4332连接温度保险丝420,导热组件433可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与温度保险丝420,位于外锅440外部的温度保险丝420可准确接触位于外锅440内部的加热组件430的温度。固定件4332还将温度保险丝420贴合固定于外锅440的外周壁上,温度保险丝420还可以与外锅440直接接触,以感应外锅 440的温度。
在热传导烹饪时,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外锅440温度低,导热组件433将第一加热件431的温度传导至温度保险丝420,提高温度保险丝420 接触温度的准确度。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外锅440 温度与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基本一致,温度保险丝420与外锅440直接接触感应温度,温度保险丝420接触温度的准确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烹饪设备400进一步包括外锅440、炸篮450和内锅460。加热组件430设置于外锅440的内部。炸篮45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430上方。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炸篮45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内锅46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与加热组件430热接触,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内锅460进行热传导烹饪。
具体地,如图16所示,内锅46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与加热组件430热接触,加热组件430提供热源加热内锅460,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内锅460进行热传导烹饪,此时烹饪设备400可起到压力锅、电饭锅等功能。由于此时烹饪主体410内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更接近烹饪温度,导热组件433导热连接加热件和温度保险丝420,提高温度保险丝420接触温度的准确度。
具体地,如图14所示,炸篮45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430 上方,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炸篮45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此时烹饪设备400可起空气炸锅的功能。由于此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外锅440温度与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基本一致,温度保险丝420与外锅440直接接触或处于烹饪主体410 内部均可以准确接触加热组件430的温度。
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在烹饪主体410内部安装内锅460或炸篮450,进而实现热传导烹饪状态和空气对流烹饪状态的切换。本申请的烹饪设备400可用一个温度保险丝420兼容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无需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420 分别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进行保护,工艺简单,降低成本。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包括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包括:
温度保险丝;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和导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件用于在热传导烹饪时发热,所述第二加热件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导热连接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温度保险丝;
其中,所述导热组件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所述导热组件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设置成使得在所述热传导烹饪时和所述空气对流烹饪时,所述温度保险丝处的温度差的绝对值不大于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的热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一加热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热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进一步包括盘体,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盘体上,所述导热组件导热连接所述盘体与所述温度保险丝,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使得所述盘体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所述盘体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盘体上,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盘体一体成型的导热柱以及与所述导热柱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所述温度保险丝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导热柱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弯折设置,以形成所述温度保险丝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固定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外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内部,所述导热柱贯穿所述外锅的底壁,所述固定件将所述温度保险丝贴合固定于所述外锅的外周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外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内部,所述导热组件将所述温度保险丝固定于所述盘体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所述温度保险丝到所述第一加热件的距离小于所述温度保险丝到所述第二加热件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外锅、炸篮和内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内部,所述炸篮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定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所述内锅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与所述加热组件热接触,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内锅进行热传导烹饪。
CN202222433283.1U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Active CN2181280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33283.1U CN218128069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33283.1U CN218128069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8069U true CN218128069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1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33283.1U Active CN218128069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80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53183B1 (en) Heating seat of kettle
EP3903652B1 (en) Cooking utensil
WO2003049503A9 (en) Induction insert for insulated trays
CN218128069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71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29U (zh) 烹饪设备
CN109744899B (zh)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食品加工机
CN218128130U (zh) 烹饪设备
WO2022057570A1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212939358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设备
CN210902667U (zh) 一种早餐机
JP3097447B2 (ja) 調乳器
JP2638473B2 (ja) 電磁炊飯器
CN217302901U (zh) 检测模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09567596B (zh) 一种电磁加热式咖啡机
CN211976946U (zh) 电加热器的感温结构
CN217696177U (zh) 一种测温准的烹饪器具
CN215424272U (zh) 烹饪器具智能手柄及烹饪器具
CN21891502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5777219U (zh) 烹饪器具
CN214949237U (zh) 烹饪器具
CN215226772U (zh) 烹饪器具
CN215808681U (zh) 一种温度探头与面板的安装结构及使用其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8217722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及电磁加热设备
CN216364764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