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8130U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8130U
CN218128130U CN202222415091.8U CN202222415091U CN218128130U CN 218128130 U CN218128130 U CN 218128130U CN 202222415091 U CN202222415091 U CN 202222415091U CN 218128130 U CN218128130 U CN 218128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cover
basket
main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509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刘化勇
薛钊强
周旺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1509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8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8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8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烹饪主体、炸篮和盖体。烹饪主体包括外锅和加热组件;炸篮能够放入外锅内,烹饪主体能够基于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炸篮的外周壁与外锅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形成连通炸篮的顶部的空气流道,经加热组件加热的空气沿空气流道上升;盖体用于盖合于烹饪主体上,盖体包括主盖体、面框、内框和内衬,其中面框和内框沿主盖体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主盖体的边缘,内衬呈环形设置,并衬设于内框的内周,内衬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空气流道,防止高温高速气流直接吹在用户可触摸到的主盖体和面框上,增大高温高速气流与主盖体和面框的距离,降低主盖体和面框的温度,保证用户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具有空气对流烹饪功能的烹饪设备中,盖体受内部高温气流影响而具有较高的温度,用户触碰盖体时可能会发生安全隐患,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以解决盖体温度较高,具有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包括: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包括外锅以及设置于所述外锅内部的加热组件;炸篮,所述炸篮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定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所述炸篮的外周壁与所述外锅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形成连通所述炸篮的顶部的空气流道,经所述加热组件加热的空气沿所述空气流道上升;盖体,用于盖合于所述烹饪主体上,所述盖体包括主盖体、面框、内框和内衬,其中所述面框和内框沿所述主盖体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所述主盖体的边缘,所述内衬呈环形设置,并衬设于所述内框的内周,所述内衬沿所述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空气流道。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内衬的最大外径不小于所述外锅的内径,且所述内衬的最小外径不大于所述炸篮的外径。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主盖体为透明体,所述内衬的最小外径与所述炸篮的外径的差值不大于60mm。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内框在朝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环形承台,所述内衬包括环形固定部以及环形延伸部,所述环形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环形承台上,所述环形延伸部与所述环形固定部相连,并向所述内衬的中心延伸。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环形延伸部进一步向所述主盖体延伸,以使得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径在靠近所述主盖体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环形延伸部至少在靠近所述主盖体的部分区域处与所述内框沿所述盖体的径向保持预定的径向间隙。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内框在所述环形承台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嵌槽,所述内衬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外边缘的翻边,所述翻边嵌设于所述嵌槽内。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内衬为弹性体,在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烹饪主体上时,所述环形承台和所述环形固定部压持于所述外锅的上开口边缘上。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盖体盖合并锁固于所述烹饪主体上,所述盖体和/或所述烹饪主体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烹饪主体是否盖合就位,所述第二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烹饪主体是否锁固就位。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烹饪主体旋拧锁固,所述第一检测件为微动开关,所述第二检测件为磁感应元件,二者沿所述盖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盖体包括:把手,与所述面框相互连接或一体成型。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把手包括:固定部,设置于所述面框;握持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且向所述主盖体中部延伸设置,所述握持部的中部镂空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盖体用于盖合于所述炸篮上,所述炸篮包括:炸篮本体,所述炸篮本体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定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炸篮本体上设置有通气口;炸篮上沿部,设置于所述炸篮本体的顶部,所述炸篮上沿部的顶面高于所述烹饪主体的顶面,且所述炸篮上沿部盖设于所述外锅顶部;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炸篮上沿部朝向所述外锅一侧,用于抵接于所述外锅顶部。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盖体包括:副盖体,所述内框和所述内衬沿所述副盖体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所述副盖体的边缘,所述副盖体与所述主盖体之间间隔形成隔温夹层;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副盖体。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加热件包括:发热丝,贴合设置于所述副盖体表面;第一连接端口,设置于所述内框朝向所述烹饪主体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发热丝电连接,所述烹饪主体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口,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烹饪主体上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接触。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环形设置并衬设于内框内周的内衬,内衬可间隔设置在内框和空气流道之间,经加热组件加热的高温空气沿炸篮的外周壁与外锅的内周壁之间空气流道上升后与内衬直接接触,并在内衬的引导下流动至炸篮的顶部的空气流道中,从而防止高温高速气流直接吹在用户可触摸到的主盖体和面框上,增大高温高速气流与主盖体和面框的距离,降低主盖体和面框的温度,保证用户使用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测温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内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的热风循环通道的示意图;
图31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散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32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底壁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所示的底壁盖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第一内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6所述的第一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炸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第一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图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测温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100。烹饪设备100包括烹饪主体110、内锅120和炸篮130。其中,烹饪主体110包括外锅111、加热组件112、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以及测温器113。加热组件112设置于外锅111内部。如图1所示,内锅120能够放入外锅111内并与加热组件112接触,加热组件112提供热源加热内锅120,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内锅120进行热传导烹饪,此时烹饪设备100可起到压力锅、电饭锅等功能。其中在内锅120放入外锅111内时,测温器113与内锅120接触,并对内锅120进行温度检测。由于此时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内锅120进行热传导烹饪,测温器113与内锅120直接接触并测量内锅120的温度可准确测量当前内锅120内食材的烹饪温度,以准确获得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
如图2所示,炸篮130能够放入外锅111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112上方,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炸篮13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此时烹饪设备100可起空气炸锅的功能。炸篮130包括炸篮主体131。炸篮主体131的外周壁与外锅111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形成一空气流道114。在炸篮130放入外锅111时,测温器113与炸篮130间隔设置,并对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由于此时烹饪主体110能够对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可准确测量当前炸篮130内食材的烹饪温度,以准确获得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其中,烹饪主体110还可以包括风源组件160,以使得烹饪设备100内的空气循环形成气流。风源组件160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启动。
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在烹饪主体110内部安装内锅120或炸篮130,进而实现热传导烹饪状态和空气对流烹饪状态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热传导烹饪时,用户可以在外锅111内放入内锅120,并匹配使用压力盖体140,压力盖体140与内锅120之间形成可密闭空间,以实现热传导烹饪。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用户可以在外锅111内放入炸篮130,并匹配使用空炸盖体150,使空炸盖体150成为空气对流烹饪时的遮挡。当然,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用户可以在外锅111内放入炸篮130,并匹配使用压力盖体140,使压力盖体140成为空气对流烹饪时的遮挡。
其中,控制电路分别基于测温器113在热传导烹饪时所检测的温度,以及空气对流烹饪所检测的温度对加热组件112进行功率调节,以精准控制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提升烹饪设备100的产品性能。
为了合理规划烹饪设备100的结构排布,如图1和图3所示,避免测温器113在外锅111内占用过多空间而影响外锅111内部容积,在一些实施例中,测温器113包括主体部1131以及测温杆1132。测温杆1132突出设置于主体部1131上。主体部1131固定于外锅111的外周壁上,外锅11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通孔1111,测温杆1132经通孔1111深入到外锅111的内部。通过将主体部1131设置在外锅111的外周壁上,将测温杆1132经通孔1111深入到外锅111的内部,测温杆1132可与内锅120接触,并对内锅120进行温度检测,测温杆1132还可以对炸篮130和外锅111之间的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部1131和外锅111的外周壁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定位凸块1112以及位于定位凸块1112上的第一固定孔1113,主体部1131和外锅111的外周壁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定位凹槽1134以及位于定位凹槽1134内的第二固定孔1135。定位凸块1112嵌入与定位凹槽1134内,以使得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彼此对齐。主体部1131通过插置于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内的紧固件固定于外锅111的外周壁上。通过设置定位凸块1112和定位凹槽1134配合,可实现主体部1131和外锅111的初步定位,并使得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彼此对齐,利于紧固件插置于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内并固定于外锅111的外周壁上。
具体地,定位凹槽1134设置于主体部1131,定位凸块1112设置于外锅111,便于紧固件固定于外锅111,其中紧固件为螺钉。其中,定位凸块1112设置于外锅111的外周壁。外锅111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与定位凸块1112对应的凹陷区。紧固件从外锅111的内部插置于第一固定孔1113和第二固定孔1135内。当然,定位凹槽1134也可以设置于外锅111,定位凸台设置于主体部1131,此处不作限制。
为了便于测温杆1132穿过通孔1111,通孔1111尺寸通常大于测温杆1132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31设置有环绕于测温杆1132外围的定位凸缘1133,定位凸缘1133嵌入于通孔1111内,与通孔1111稳定连接。通过在测温杆1132外围环绕设置定位凸缘1133与通孔1111配合,可便于测温杆1132穿过通孔1111,并提高测温器113与外锅111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定位凸缘1133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测温杆1132的支撑保护作用,减少测温杆1132受碰撞折断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内锅120的外底壁上设置有覆底片121,覆底片121用于使内锅120均匀受热,覆底片121通常与加热组件112接触。测温杆1132设置成在覆底片121的外围与内锅120形成接触,从而避免测温杆1132的测量温度受加热组件112影响,可准确测量内锅120温度以及当前内锅120内食材的烹饪温度,以准确获得烹饪设备100的当前烹饪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锅120的底壁和周侧壁的连接处形成一弧形过渡区122,为了匹配内锅120结构,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烹饪主体110的轴线倾斜设置,以使得测温杆1132具有从主体部1131向烹饪主体110的顶部延伸的延伸分量,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相对于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并与弧形过渡区122接触。将测温杆1132设置于弧形过渡区122可检测靠近内锅120底部的温度,温度检测更准确;同时将测温杆1132设置于内锅120底壁和周侧壁的连接处,可实现测温杆1132与内锅120的稳定接触,增大测温杆1132与内锅120的接触面积,提高测温器113的测温准确度,在对空气流道114内的对流空气进行温度检测时,测温杆1132外端面与气流接触更充分,温度更准确。除此之外,将测温杆1132倾斜设置,可减小测温杆1132外端面相对于烹饪主体1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减小加工难度,还可以压缩测温杆1132在垂直于烹饪主体110轴线方向的体积,利于测温器113的安装。
具体地,在自然状态下,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的几何中心到外锅111的内周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4mm,例如4mm、5mm、6mm等,从而保证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更靠近空气流道114中央,减少外锅111温差对测温杆1132测量温度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温器113进一步包括开关组件(图中未示出)。测温杆1132能够在与内锅120接触后相对于主体部1131移动,进而触发开关组件产生触发信号,控制电路响应于触发信号进行功能管理。当内锅120放置于外锅111内并与测温杆1132接触后,测温杆1132相对主体部1131移动,并触发开关组件,开关组件产生触发信号,控制电路可通过触发信号判断当前烹饪状态为热传导烹饪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功能管理。其中,功能管理包括基于测温器113在热传导烹饪时所检测的温度对加热组件112进行功率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测温器113进一步包括弹性件1136。主体部1131在背离外锅111的外端壁上设置有筒状凸起1137,测温杆1132的一端插置于筒状凸起1137内。筒状凸起1137对测温杆1132起到限位作用,测温杆1132可沿筒状凸起1137的延伸方向在筒状凸起1137内滑动,筒状凸起1137的延伸方向与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重合。测温杆1132进一步在筒状凸起1137朝向外锅111一侧设置有支撑凸缘1138,弹性件1136套设于筒状凸起1137的外围,并沿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弹性支撑于主体部1131的外端壁与支撑凸缘1138之间。在测温杆1132未与测温杆1132接触时,弹性件1136驱动测温杆1132向外锅111中轴线方向移动,在内锅120放入外锅111内后,内锅120推动测温杆1132,并压缩弹性件1136,弹性件1136的回弹力使得测温杆1132保持与内锅120抵接的状态。在内锅120从外锅111内取出后,测温杆1132在弹性件1136的回弹力的驱动下向外锅111中轴线方向移动。
通过设置测温杆1132在其轴线方向有一定活动空间,并由弹性件1136配合驱动测温杆1132移动,测温杆1132可保持与内锅120贴合,提高测温杆1132检测稳定性和准确度,测温器113也可弥补内锅120和外锅111的生产和安装误差,并适用于更多尺寸的烹饪设备100。
进一步地,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相对于测温杆1132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并与弧形过渡区122接触,所以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呈向外锅111的敞口端倾斜,在内锅120放入外锅111中时,内锅120的弧形过渡区122可沿测温杆1132的外端面自动驱动测温杆1132后退。
<第二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10,图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200。烹饪设备200包括烹饪主体210、炸篮220和盖体230。如图6所示,烹饪主体210包括外锅211以及设置于外锅211内部的加热组件212。炸篮220能够放入外锅211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212的上方。烹饪主体210能够基于炸篮2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并形成连通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经加热组件212加热的空气沿空气流道213上升。盖体230用于盖合于烹饪主体210和/或炸篮220上。盖体230包括主盖体231、面框232、内框233和内衬234。其中面框232和内框233沿主盖体231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主盖体231的边缘。内衬234呈环形设置,并衬设于内框233的内周。内衬234沿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空气流道213。
通过设置环形设置并衬设于内框233内周的内衬234,内衬234可间隔设置在内框233和空气流道213之间,经加热组件212加热的高温空气沿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的内周壁之间空气流道213上升后与内衬234直接接触,并在内衬234的引导下流动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从而防止高温高速气流直接吹在用户可触摸到的主盖体231和面框232上,增大高温高速气流与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的距离,降低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的温度,保证用户使用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如图6所示,内衬234的最大外径不小于外锅211的内径。内衬234可覆盖支撑于外锅211上沿,从而避免高温空气从内衬234与外锅211的间隙中逃逸。内衬234的最小外径不大于炸篮220的外径,从而避免部分高温高速气流直接吹主盖体231上。经加热组件212加热的高温空气沿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的内周壁之间空气流道213上升后可由内衬234阻挡并引导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
为了提高盖体230的可视化,主盖体231可以为透明体。用户可透过主盖体231清楚地观察烹制食物时烹饪设备200内部食物状态,以便提高食物口感,避免错过食物最佳口感状态。其中,为了保证主盖体231具有较大的可视面积,内衬234的面积不宜过大,内衬234的最小外径D1与炸篮220的外径D2的差值不大于60mm,例如60mm、55mm、47mm、36mm或者25m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内框233在朝向外锅211的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环形承台2331,内衬234包括环形固定部2341以及环形延伸部2342,环形固定部2341固定于环形承台2331上,环形延伸部2342与环形固定部2341相连,并向内衬234的中心延伸。环形固定部2341与环形承台2331相互固定,并用于支撑于外锅211上,环形固定部2341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环形延伸部2342向内衬234的中心延伸,即向烹饪主体210的中轴线方向延伸,以覆盖炸篮220的外周壁与外锅211的内周壁之间的空气流道213,从而高温空气沿空气流道213上升后可由内衬234阻挡并引导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具体地,环形延伸部2342与环形固定部2341相互连接或一体成型。
其中,如图7所示,环形延伸部2342进一步向主盖体231延伸,以使得环形延伸部2342的内径在靠近主盖体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环形延伸部2342向主盖体231延伸,且环形延伸部2342的内径在靠近主盖体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环形延伸部2342整体线条流畅。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200内部的高温气流从外周的空气流道213向上流动后垂直碰撞盖体230,使得风向紊乱,难以流向炸篮220中间区域,造成炸篮220边缘温度高,中心温度低,而本申请中高温高速空气不会垂直碰撞在环形延伸部2342,而是顺着环形延伸部2342向上并向烹饪主体210中轴线方向流动,以流动至炸篮2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213中,保证烹饪设备200内部的温度均匀性。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环形延伸部2342至少在靠近主盖体231的部分区域处与内框233沿盖体230的径向保持预定的径向间隙。由于环形延伸部2342直接与高温高速空气接触,环形延伸部2342的温度较高,而内框233与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直接接触,为了避免内衬234将热量从内框233快速传递至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环形延伸部2342至少在靠近主盖体231的部分区域处与内框233沿盖体230的径向保持预定的径向间隙,径向间隙起到了隔温的作用,避免内衬234的热量直接通过内框233快速传递至主盖体231和面框232,降低主盖体231和面框232的温度,保证用户使用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利于内衬234和内框233的稳定固定,如图7所示,内框233在环形承台2331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嵌槽2332,内衬234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环形固定部2341的外边缘的翻边2343,翻边2343嵌设于嵌槽2332内。通过设置嵌槽2332和环形固定部2341的翻边2343配合,嵌槽2332对翻边2343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内衬234和内框233稳定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固定部2341的外边缘可凹陷形成定位槽,环形承台2331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定位槽的定位部,以实现内衬234和内框233的稳定固定,此处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内衬234为弹性体。在盖体230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时,环形承台2331和环形固定部2341压持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上。由于内衬234为弹性体,在盖体230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环形承台2331和环形固定部2341压持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上时,环形承台2331和环形固定部2341在盖体230的整体重力和一些压合机构的作用下可发生一定形变,从而紧密贴合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并形成密封效果,避免气流从内衬234与外锅211的上开口边缘的缝隙中逃逸,提高烹饪设备200的保温性能,也可以避免高温气流从结构缝隙中泄露至外部造成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盖体230盖合于烹饪主体210时盖合并锁固就位,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30盖合并锁固于烹饪主体210上。盖体230和/或烹饪主体210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第一检测件240用于检测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是否盖合就位,第二检测件250用于检测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是否锁固就位。第一检测件240可感应盖体230正确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第二检测件250可感应盖体230正确锁固于烹饪主体210上。通过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的双重保障,可减少用户未将盖体230盖合并锁固于烹饪主体210的失误。
其中,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设置于盖体230上,或者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设置于烹饪主体210上,或者第一检测件240和第二检测件250中的一个设置于盖体230上,另一个设置于烹饪主体210上。
进一步地,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旋拧锁固,第一检测件240为微动开关,第二检测件250为磁感应元件,二者沿盖体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盖体230与烹饪主体210盖合就位,微动开关可发出信号,烹饪设备200显示正常盖合。当盖体230与烹饪主体210锁固就位,磁感应元件可发出信号,烹饪设备200显示正常锁固。
具体地,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检测件240设置于烹饪主体210顶部,盖体230上对应设置有凸台241,当盖体230正确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凸台241压住第一检测件240,第一检测件240检测到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盖合就位。第二检测件250设置于烹饪主体210的外侧壁,盖体230上对应设置有磁铁251,当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旋拧锁固到位后,磁铁251靠近第二检测件250,第二检测件250检测到盖体230相对于烹饪主体210锁固就位。通过微动开关和磁感应元件双重判定盖体230和烹饪主体210是否盖合并锁固,可减少用户未将盖体230盖合并锁固于烹饪主体210的失误。
请继续参阅图11至图13,图1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30还包括把手260。把手260与面框232相互连接或一体成型。通过设置把手260,用户更易取放盖体230;并且通过把手260持握盖体可提高使用安全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把手260设置于面框232上,可避免遮挡用户透过主盖体231观察烹饪主体210内部食物的视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如图11所示,把手260可设置于面框232外周。把手260设置有两个,且沿面框的径向对称设置。通过设置两个把手260,可便于用户施力;并且把手260设置于面框232外周,可避免遮挡主盖体231。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把手260还可以横跨设置于主盖体231上方。用户可避开把手260透过主盖体231观察烹饪主体210内部的烹饪状态,并且横跨设置的把手260便于用户单手取放盖体230。
具体地,如图13所示,把手260还可以包括固定部261和持握部262。固定部261设置于面框232。握持部262设置于固定部261。握持部262向主盖体231中部延伸设置。握持部262的中部镂空设置,便于用户抓取以及避免遮挡用户透过主盖体231观察烹饪主体210内部食物的视线。其中,握持部262可延伸至主盖体231中心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30还用于盖合于炸篮220上。炸篮220包括炸篮本体221、炸篮上沿部222和密封件223。其中,炸篮本体221能够放入外锅211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212上方。炸篮本体221上设置有通气口2211。通气口2211可位于炸篮本体221靠近盖体230一侧。炸篮上沿部222设置于炸篮本体221的顶部。炸篮上沿部222的顶面高于烹饪主体210的顶面,且炸篮上沿部222盖设于外锅211顶部。在烹饪主体210基于炸篮2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高温空气沿空气流道213上升后通过通气口2211进入炸篮220内部,并沿炸篮本体221下降对内部食物进行烹饪。高温气流被炸篮上沿部222阻挡,无法从炸篮220和外锅211顶部溢出。密封件223固定于炸篮上沿部222朝向外锅211一侧,用于抵接于外锅211顶部。密封件223提高了炸篮220和外锅211之间的密封性,从而防止漏风,改善空炸效果。
进一步地,盖体230盖合于炸篮220上,并与烹饪主体210锁紧固定。
本实施例中,炸篮220的顶面高于烹饪主体210,可改善用户提取炸篮220的体验。在上述其他实施例中,炸篮220的顶部低于烹饪主体210,可降低产品材料成本。
优选地,主盖体231为钢化玻璃,可提高其耐温性与强度,防止烹饪过程中受热破裂或用户使用过程中碰撞破裂。主盖体231的边缘可包裹设置有钢板、塑料或者硅橡胶等包边材料。主盖体231边缘包裹设置硅橡胶等包边材料时,还可以改善主盖体231与面框232和内框233之间的密封性,从而防止漏风,改善空炸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5至图17,图1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30包括副盖体235。内框233和内衬234沿副盖体235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副盖体235的边缘。加热件235设置于副盖体235。由于烹饪主体210内部进行烹饪工作时,烹饪主体210内部的食材会将食物的水分一起蒸发带走,水蒸气温度高,外界温度低,造成副盖体235温度相对较低,高温水蒸气遇到副盖体235液化成小水滴,产生起雾现象。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副盖体235设置有加热件236,且副盖体235和主盖体231间隔设置,副盖体235和主盖体231之间形成隔温夹层237。加热件236对副盖体235进行加热,隔温夹层237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副盖体235可维持在较高的温度。烹饪主体210内部的水蒸气碰到副盖体235后不易液化,有效改善起雾现象。除此之外,隔温夹层237和加热件236可提高盖体230的保温性能,减少循环到盖体230的气流的热量损失,从整体上提升烹饪效果。
内框233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限位柱,副盖体235设置于限位柱之间。限位柱对副盖体235起到了限制径向位置的作用。通过将主盖体231夹设在内框233和面框232之间,副盖体235夹设在内框233和内衬234之间,并通过螺钉穿过内衬234、内框233后锁紧在面框232的螺柱上,可实现盖体230的固定。
其中,加热件236包括发热丝2361。发热丝2361贴合设置于副盖体235表面。发热丝2361可设置于副盖体235朝向主盖体231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丝2361还可以设置于副盖体235背向主盖体231一侧。发热丝2361可呈同心圆式或螺旋式设置于副盖体235表面,以使得副盖体235表面受热均匀。
加热件236还包括第一连接端口2362。第一连接端口2362设置于内框233朝向烹饪主体210一侧。发热丝2361第一连接端口2362电连接。烹饪主体210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口2362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口214。盖体230盖合于烹饪主体210上时,第一连接端口2362和第二连接端口214接触。当烹饪主体210通电后,第一连接端口2362和第二连接端口214通电,进而发热丝2361通电发热,以提高副盖体235的温度。
<第三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8至图20,图1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内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300。如图18所示,烹饪设备300包括烹饪主体310、炸篮320和盖体330。烹饪主体310包括外锅311以及设置于外锅311内部的加热组件340。炸篮320能够放入外锅311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340上方。烹饪主体310能够基于炸篮3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盖体330用于盖合于烹饪主体310上,盖体330与烹饪主体310之前形成烹饪腔体。盖体330包括第一主盖体331、第二主盖体332以及框体组件333。框体组件333沿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周向固定于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并使得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保持间隔设置。
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目前导致烹饪设备300内部烹饪温度较低的原因包括盖体330保温性能差导致大量热量散失,以及烹饪腔体体积大需要消耗过多的热量将整个烹饪腔体的温度提高,进而导致烹饪温度降低或提升速度慢。因此本申请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提高盖体330保温性能,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之间形成隔温夹层337,隔温夹层337可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烹饪腔体内部的热量散失。与此同时,由于设置与第一主盖体331间隔设置的第二主盖体332,盖体330整体向烹饪主体310内填充,可减小烹饪腔体的体积,从而减小提升烹饪腔体温度所需要的能量,整体上提升烹饪温度以及烹饪温度的提升速率。
为了提高盖体330的可视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具有位于框体组件333内部且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彼此重叠的透明区域。用户可透过透明区域清楚地观察烹制食物时烹饪设备300内部食物状态,以便提高食物口感,避免错过食物最佳口感状态,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现有技术中盖体330内部水蒸气温度高,盖体330外部温度低,造成盖体330温度相对较低,盖体330内部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盖体330液化成小水滴,产生起雾现象,影响用户透过透明区域观察烹饪设备300内部食物状态。而本申请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在烹饪过程中,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之间的隔温夹层337的温度大于外界温度,烹饪腔体内温度大于隔温夹层337的温度,从内到外三个空间的温度逐渐变化,减小相邻两个空间的温度差,可以改善起雾现象,尤其是第二主盖体332与隔温夹层337温度差小,烹饪腔体内的高温水蒸气在第二主盖体332内的起雾现象得到改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二主盖体332的预定半径范围内,第二主盖体332朝向外锅311的底壁一侧的下表面相对于外锅311的底壁的高度设置成在靠近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炸篮320的外周壁与外锅311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并形成连通炸篮3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312,经加热组件340加热的高温气流沿炸篮320与外锅311之间的空气流道312上升后,流动至炸篮3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312。当高温气流与预定半径范围内第二主盖体332接触后,可沿着第二主盖体332向外锅311底部流动,从而高温气流呈现从炸篮320外周上升后从炸篮320中间区域下降,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流动顺畅,提升烹饪腔体内部温度均匀性,提高烹饪设备300的烹饪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在预定半径范围外,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相对于外锅311的底壁的高度设置成在靠近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300内部的高温气流从炸篮320外周的空气流道312向上流动后垂直碰撞盖体330,使得风向紊乱,难以流向炸篮320中间区域,造成炸篮320边缘温度高,中心温度低,而本申请中高温高速空气不会垂直碰撞第二主盖体332,而是顺着第二主盖体332先向上并向炸篮320中轴线方向流动,以流动至炸篮320的顶部的空气流道312中,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流动顺畅,提升烹饪腔体内部温度均匀性,提高烹饪设备300的烹饪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从第二主盖体332整体来看,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在沿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上呈现M型,当气流从炸篮320和外锅311之间的空气流道312向上流动时,气流不会垂直碰撞到第二主盖体332,而是沿M型的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顺畅流动,并被导向炸篮320中间区域,提升烹饪腔体内部温度均匀性,提高烹饪设备300的烹饪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具体地,在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横截面内,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呈弧形光滑过渡。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下表面的弧形顺畅流动,不易出现气流紊乱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第二主盖体332的下表面的中心区域低于炸篮320的上开口边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减小烹饪腔体的体积,减小提升烹饪腔体温度所需要的能量,整体上提升烹饪温度以及烹饪温度的提升速率;另一方面,气流沿第二主盖体332的中心区域下降后可直接导向炸篮320内部,并沿炸篮320下降,避免气流在第二主盖体332的中心区域汇聚后向其他方向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框体组件333包括面框334、内框335和内衬336。其中面框334和内框335从第一主盖体331的上下两侧夹持固定第一主盖体331的边缘。内框335和内衬336从第二主盖体332的上下两侧夹持固定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通过面框334、内框335和内衬336的配合,可沿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周向固定于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并使得第一主盖体331和第二主盖体332沿盖体330的轴线方向保持间隔设置。
其中,如图19所示,内框335包括环形主体3351。环形主体335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环形承台3352和第二环形承台3353。面框334将第一主盖体331的边缘压持固定于第一环形承台3352上,从而第一环形承台3352和面框334夹持固定第一主盖体331的边缘。内衬336包括环形固定部3361以及第一翻边3362。环形固定部3361固定于第二环形承台3353上,第一翻边3362连接于环形固定部3361的内边缘,并朝向第一主盖体331延伸至环形主体3351的内部。第二主盖体332限位于环形主体3351的内部,且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支撑于第一翻边3362上,从而内框335和第一翻边3362夹持固定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
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内框335进一步包括压持部3354。压持部3354与环形主体3351连接,并远离第一主盖体331延伸。压持部3354与环形主体3351连接,并远离第一主盖体331延伸,压持部3354将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压持于第一翻边3362上。通过设置压持部3354,压持部3354与环形主体3351连接,并向远离第一主盖体331的方向延伸,压持部3354和第一翻边3362可夹持固定第二主盖体332的边缘。
为了利于内衬336和内框335的稳定固定,如图19所示,内框335在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嵌槽3355,内衬336进一步包括连接于环形固定部3361的外边缘的第二翻边3363,第二翻边3363嵌设于嵌槽3355内。通过设置嵌槽3355和环形固定部3361的第二翻边3363配合,嵌槽3355对第二翻边3363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内衬336和内框335稳定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固定部3361的外边缘可凹陷形成定位槽,第二环形承台3353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定位槽中的定位部,以实现内衬336和内框335的稳定固定,此处不作限制。
为了对第一主盖体331实现更好的限位和支撑,如图20所示,内框335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外围的多个限位筋3356,多个限位筋3356沿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主盖体331限位于多个限位筋3356所围成的限位区域内。通过设置多个限位筋3356沿第二环形承台3353的周向间隔设置形成限位区域,第一主盖体331的周向可由限位筋3356进行限位和支撑,防止第一主盖体331沿径向发生活动和偏移,从而内框335和面框334可稳定夹持固定第一主盖体331的边缘,实现的第一主盖体331的有效固定。
<第四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21至图25,图2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5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又一实施例的烹饪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400。如图21和图23所示,烹饪设备400包括烹饪主体410。烹饪主体410包括温度保险丝420和加热组件430。加热组件430包括第一加热件431、第二加热件432和导热组件433。第一加热件431用于在热传导烹饪时发热,第二加热件432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导热组件433用于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与温度保险丝420。其中,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热传导烹饪是第一加热件431与容器接触的加热方式,此时烹饪设备400可起到压力锅、电饭锅等功能。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烹饪主体410内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更接近烹饪温度。空气对流烹饪是第二加热件432对烹饪主体410内部循环流动的气流进行加热的加热方式,此时烹饪设备400可起空气炸锅的功能。空气对流烹饪下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
温度保险丝420需要基于不同烹饪状态的特点进行安全保护。本申请通过导热组件433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和温度保险丝420,加热组件430的温度可通过导热组件433传递至温度保险丝420,提高温度保险丝420的接触温度的准确度,从而对烹饪设备400进行有效保护。另外,由两种烹饪状态的特点可知,热传导烹饪时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为了准确传导温度,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说明导热组件433与第一加热件431的热传导效率高,以精准传导第一加热件431的工作温度,满足热传导烹饪下的保护需求;而空气对流烹饪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温度保险丝420与烹饪主体410接触或处于烹饪主体410环形内即可感应第二加热件432的加热温度,测量误差小。本申请的烹饪设备400可用一个温度保险丝420兼容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无需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420分别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进行保护,工艺简单,降低成本。
其中,导热组件433设置成使得在热传导烹饪时和空气对流烹饪时,温度保险丝420处的温度差的绝对值不大于20℃,例如20℃、17℃、13℃、7℃、5℃甚至0℃等。通过设置导热组件433精准传导温度,在热传导烹饪时和空气对流烹饪时温度保险丝420接触到的温度接近,因此,可实现用一个温度保险丝420兼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具有热连接位置,热连接位置与第一加热件431之间的距离大于热连接位置与第二加热件432之间的距离。将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的热连接位置靠近第一加热件431设置,可准确接触到第一加热件431进行热传导烹饪时的加热温度;而第二加热件432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均匀,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的热连接位置相对远离第二加热件432仍可以较为准确地接触到第二加热件432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的加热温度。因此,通过导热组件433和加热组件430的热连接位置的设置,可实现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为了使得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3所示,加热组件430进一步包括盘体434。第一加热件431设置于盘体434上。导热组件433导热连接盘体434与温度保险丝420。其中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以使得盘体434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盘体434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因此,导热组件433在导热连接盘体434与温度保险丝420时,导热组件433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导热组件433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
进一步地,第二加热件432也设置于盘体434上。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之间的热接触面积大于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接触面积,从而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进而盘体434在热传导烹饪时的温度大于盘体434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的温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432也可以不设置于盘体434上,例如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间隔设置。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直接连接,第一加热件431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第二加热件432与盘体434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烹饪设备400进一步包括外锅440。加热组件430设置于外锅440的内部。导热组件433将温度保险丝420固定于盘体434与外锅440的底壁之间,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一加热件431的距离小于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二加热件432的距离。由于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一加热件431的距离小于温度保险丝420到第二加热件432的距离,导热组件433在导热加热组件430和温度保险丝420时,温度保险丝420与第一加热件431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大于温度保险丝420与第二加热件432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3所示,导热组件433包括与盘体434一体成型的导热柱4331以及与导热柱4331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4332,温度保险丝420设置于固定件4332上。导热柱4331与盘体434一体成型可有效传导盘体434的热量。固定件4332安装于导热柱4331上,以与导热柱4331接触并导热连接。温度保险丝420设置于固定件4332上,以与固定件4332接触并导热连接。盘体434的热量传导至导热柱4331,并由导热柱4331传导至固定件4332上,固定件4332的热量传导至温度保险丝420上。导热组件433通过导热柱4331和固定件4332配合,以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与温度保险丝420。
其中,如图22所示,固定件4332为固定板。固定板的一端与导热柱4331可拆卸连接,固定板的另一端弯折设置,以形成温度保险丝420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固定槽4333。通过将固定件4332设置为固定板,固定板的面积大,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导热柱4331和温度保险丝420连接可增大导热面积,提高固定板的导热效率。除此之外,固定板的另一端弯折形成与温度保险丝420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固定槽4333,固定槽4333与温度保险丝420形成面接触,增大了固定板与温度保险丝420的导热面积,进一步增大导热组件433与温度保险丝420的导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4和图25所示,烹饪设备400进一步包括外锅440。加热组件430设置于外锅440的内部,导热柱4331贯穿外锅440的底壁,固定件4332将温度保险丝420贴合固定于外锅440的外周壁上。通过设置导热柱4331贯穿外锅440的底壁,并通过固定件4332连接温度保险丝420,导热组件433可导热连接加热组件430与温度保险丝420,位于外锅440外部的温度保险丝420可准确接触位于外锅440内部的加热组件430的温度。固定件4332还将温度保险丝420贴合固定于外锅440的外周壁上,温度保险丝420还可以与外锅440直接接触,以感应外锅440的温度。
在热传导烹饪时,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外锅440温度低,导热组件433将第一加热件431的温度传导至温度保险丝420,提高温度保险丝420接触温度的准确度。在空气对流烹饪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外锅440温度与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基本一致,温度保险丝420与外锅440直接接触感应温度,温度保险丝420接触温度的准确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3所示,烹饪设备400进一步包括外锅440、炸篮450和内锅460。加热组件430设置于外锅440的内部。炸篮45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430上方。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炸篮45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内锅46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与加热组件430热接触,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内锅460进行热传导烹饪。
具体地,如图23所示,内锅46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与加热组件430热接触,加热组件430提供热源加热内锅460,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内锅460进行热传导烹饪,此时烹饪设备400可起到压力锅、电饭锅等功能。由于此时烹饪主体410内靠近第一加热件431的位置温度更高,更接近烹饪温度,导热组件433导热连接加热件和温度保险丝420,提高温度保险丝420接触温度的准确度。
具体地,如图21所示,炸篮450能够放入外锅440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430上方,烹饪主体410能够基于炸篮45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此时烹饪设备400可起空气炸锅的功能。由于此时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较均匀,外锅440温度与烹饪主体410内部温度基本一致,温度保险丝420与外锅440直接接触或处于烹饪主体410内部均可以准确接触加热组件430的温度。
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在烹饪主体410内部安装内锅460或炸篮450,进而实现热传导烹饪状态和空气对流烹饪状态的切换。本申请的烹饪设备400可用一个温度保险丝420兼容两种烹饪状态安全保护要求,无需设置两个温度保险丝420分别对热传导烹饪和空气对流烹饪进行保护,工艺简单,降低成本。
<第五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26、图27、图28及图29,图26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9是图28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500同时具有空气对流烹饪功能以及热传导烹饪功能,是一种多功能烹饪设备。具体地,该烹饪设备500可以包括烹饪主体510、能够放置于烹饪主体510内的第一内锅520、能够放置于第一内锅520内的炸篮530、能够放置于烹饪主体510内的第二内锅540、盖体550、设置在烹饪主体510上的感测件560(标注在图39中)、以及设置在盖体550上的触发件570(标注在图40中)。
其中,烹饪主体510能够基于第一内锅520和炸篮53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即,基于热空气的流动而进行的烹饪,比如空气炸)。如图30所示,图30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的热风循环通道的示意图,烹饪主体510包括外锅512以及设置于外锅512内部的加热组件513,其中加热组件513上开设有第一过流孔5133;第一内锅520能够放入外锅512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513上方,第一内锅520上开设有第二过流孔5216和第三过流孔5217;炸篮530能够放入第一内锅520内,炸篮530包括炸篮主体531,炸篮主体531上开设有第四过流孔5313;其中,第一过流孔5133、第二过流孔5216和第四过流孔5313彼此配合,形成连通炸篮主体531的底部的第一流道,炸篮主体531的外周壁与第一内锅520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并与第三过流孔5217配合形成连通述炸篮主体531的顶部的第二流道。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烹饪设备500包括第一内锅520,将炸篮530放置于第一内锅520内进行空气对流烹饪,使得经加热组件513加热后的热空气在离开烹饪主体510的底部后,在第一内锅520的内部循环流动,从而不会加热外锅512的中上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外锅512及设置在外锅512附近的其他零部件的温升,进而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500的可靠性,或者在保证相同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零部件的耐热等级,降低产品成本。
烹饪主体510还能够基于第二内锅540进行热传导烹饪(即,基于加热组件513与第二内锅540之间直接接触传热而进行的烹饪,比如煎、炒、煮、炖、蒸等)。盖体550能够扣合在烹饪主体510上并与烹饪主体510进行锁固。感测件560和触发件570配合用于根据盖体550在烹饪主体510上的扣合状态及锁固状态对烹饪主体510进行功能控制。
接下来,将逐个对本申请烹饪设备500所包括的各个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请继续参阅图26,在本实施例中,烹饪主体510可以包括壳体511、设置于壳体511内的外锅512、设置于外锅512内部的加热组件513、用于与加热组件513配合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的风源组件514、设置于加热组件513与外锅512之间的隔热罩515、以及设置于所述外锅512与所述隔热罩515之间的密封件516。
其中,第一内锅520能够放入外锅512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513上方,炸篮530能够放入第一内锅520内,烹饪主体510能够基于炸篮53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此时,加热组件513和风源组件514配合产生烹饪气流,以对放置于炸篮530中的食物进行对流加热。第二内锅540能够放入外锅512内并与加热组件513接触,烹饪主体510能够基于第二内锅540进行热传导烹饪,此时风源组件514不工作。隔热罩515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反射加热组件513所产生的热辐射,以降低外锅512的温升。密封件516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阻挡经加热组件513加热的空气进入第一内锅520与外锅512之间的间隙,以降低外锅512的温升。
接下来,将逐个对烹饪主体510所包括的各个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31所示,图31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散热通道的示意图,壳体511包括底壁5111以及环绕底壁5111设置的周壁5112。周壁5112可以呈筒状设置,底壁5111封堵于筒状体的底部,筒状体的顶部开口,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底壁5111可以包括底壁框架5113以及以可拆卸方式固定于底壁框架5113上的底壁盖板511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5111也可以一体式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底壁框架5113可以和周壁5112一体成型设置。请一并参阅图32及图33,图32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底壁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3是图32所示的底壁盖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底壁盖板5114上设置有入风口5115以及环绕入风口5115设置的导流筋5116。入风口51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间隔设置在底壁5111的中部区域。导流筋5116呈环形设置,且沿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图26中的虚线X可以表示烹饪主体510的轴线)自底壁盖板5114向壳体511的顶部延伸。
如图31所示,壳体511的周壁5112上设置有出风口5117,外部环境的空气经由入风口5115进入壳体511内,沿壳体511的内周壁5112与外锅512的外周壁之间的间隙传输至出风口5117,再经由出风口5117从壳体511内流出,以对烹饪主体510进行散热。如图27所示,出风口5117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壳体511的周向间隔排列,其中,多个出风口5117所占据区域沿壳体511的周向的总长度不小于壳体511的周长的1/3,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请继续参阅图26,外锅512整体上呈筒状设置,外锅512的底壁上可以设置有外锅通孔。加热组件513位于外锅512内,并设置于外锅512的底部。如图26及图34所示,图34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513包括盘体5531以及设置于盘体5531上的发热管5132,发热管5132设置于盘体5531的靠近外锅512的底壁的一侧,盘体5531上开设有第一过流孔51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流孔513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并且相对于加热组件513的盘体5531居中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26及图31,风源组件514包括第一叶片5141、电机5142以及第二叶片5143。其中,第一叶片5141设置于外锅512内,电机5142和第二叶片5143设置于壳体511与外锅512之间,电机5142驱动第一叶片5141和第二叶片5143,第一叶片5141用于与加热组件513配合在外锅512内实现空气对流烹饪,第二叶片5143用于使烹饪设备500外部环境的空气从入风口5115,在导流筋5116的作用下流向电机5142。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142驱动第二叶片5143转动,使得外部环境的空气从入风口5115进入壳体511内,进入壳体511内冷空气在导流筋5116的导向作用下流向电机5142,对电机5142进行散热,从而避免电机5142的温度过高,进而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500的可靠性,或者在保证相同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机5142的耐热等级,降低产品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26及图30,第一叶片5141和第二叶片5143沿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于电机5142的相对两侧。第一叶片5141位于加热组件513背离第一内锅520的一侧,并对应加热组件513上的第一过流孔5133设置,电机5142经由外锅512的底壁上的外锅通孔连接至第一叶片5141。在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上,发热管5132与第一叶片5141至少部分重叠,并环绕第一叶片5141设置,以使得发热管5132能够直接对第一叶片5141转动所形成的空气流进行加热,有利于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5141用于将炸篮主体531内的空气从炸篮主体531的底部经第一流道输出,并在加热组件513进行加热后经第二流道从炸篮主体531的顶部输入至炸篮主体531内,对待烹饪的食物进行加热。
具体地,第一叶片5141可以是离心叶片,在烹饪设备50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第一叶片5141转动,将炸篮主体531内的空气从炸篮主体531的底部经第一流道输出,并在加热组件513进行加热后升温形成热空气,热空气经第二流道流向盖体550,然后在盖体550的导向和拦截作用下从炸篮主体531的顶部开口输入至炸篮主体531内,以对放置于炸篮主体53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炸篮主体531的顶部和炸篮主体531的底部属于相对概念,并不特指炸篮主体531的某个特定位置,只要炸篮主体531的顶部位于炸篮主体531的底部的上方即可。举例而言,炸篮主体531的顶部并不特指炸篮主体531的顶部开口,炸篮主体531的周壁5312上也可以设置有过流孔,经加热组件513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也可以经第二流道从炸篮主体531的周壁上的过流孔输入至炸篮主体53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5141也可以用于将外锅512内的经加热组件513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从炸篮主体531的底部经第一流道输入至炸篮主体531内,流经待烹饪食物后,从炸篮主体531的顶部经第二流道输出,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31所示,第二叶片5143具体可以是轴流叶片,并且位于电机5142朝向壳体511的底壁5111的一侧。第二叶片5143沿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与入风口5115重叠设置,也就是说,以垂直于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的平面为参考平面,以参考平面与烹饪主体510的轴线的交点为圆心,以第二叶片5143的长度为半径画圆形成参考圆,入风口5115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参考圆内,这样的设置方式有利于提高从入风口5115吸入外部环境空气的效率。
进一步地,第二叶片5143与导流筋5116可以沿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并且第二叶片5143设置于导流筋5116内,以确保流向电机5142表面的气流均为从入风口5115处吸入的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进一步提高电机5142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35所示,图35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导流筋5116的内径A大于第二叶片5143的外径B(以垂直于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的平面为参考平面,以参考平面与烹饪主体510的轴线的交点为圆心,以第二叶片5143的长度为半径画圆形成参考圆,参考圆的直径即为第二叶片5143的外径),且二者之间的差值为0.6mm-6mm,以得到较高的风速,提高散热效果,举例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值可以是0.6mm、1mm、2mm、3mm、4mm、5mm或者6mm。
第二叶片5143与壳体511的底壁5111之间的距离D小于导流筋5116的高度C(即,导流筋5116的远离壳体511的底壁5111的边缘与壳体511的底壁5111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壳体511内部的热空气再次被第二叶片5143输送至电机5142,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31,在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上,出风口5117位于加热组件513背离电机5142的一侧,第二叶片5143所引入的空气在流经电机5142后沿壳体511的内周壁和外锅512的外周壁之间的间隙传输至出风口5117,并从出风口5117输出到外部环境,从而能够持续有效地给电机5142散热,有效降低了电机5142温升。
请继续参阅图26,隔热罩515可以固定设置于外锅512的底壁上,并罩设于加热组件513和第一叶片5141的外围,且介于加热组件513和第一叶片5141与外锅51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罩515也可以固定在加热组件513的盘体5531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加热组件513与隔热罩515的底壁和侧壁之间可以保持预定间隔,以形成热风循环通道。隔热罩515能够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反射加热组件513所产生的热辐射,避免加热组件513所产生的热量直接辐射到外锅512上,降低外锅512外部区域的其他部件(比如,电机5142、供电电路和控制电路等)的温升,进而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500的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26及图30,密封件516设置于外锅512与隔热罩515之间,并在第三过流孔5217的外围与第一内锅520形成抵接,用于阻挡经加热组件513加热的空气在第一内锅520的外周壁与外锅512的内周壁之间进行传输。密封件516具体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请一并参阅图36及图37,图36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第一内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7是图36所述的第一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一内锅520的底壁521包括第一子底壁5211、第二子底壁5212、第三子底壁5213、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以及第二筒状连接壁5215。其中,第一子底壁5211位于第一内锅520的底壁521的中部区域;第二子底壁5212环绕设置于第一子底壁5211的外围,且位于第一子底壁5211的远离加热组件513的一侧(即,靠近炸篮530的一侧);第三子底壁5213环绕设置于第二子底壁5212的外围,且位于第二子底壁5212的朝向加热组件513的一侧(即,远离炸篮530的一侧);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连接第一子底壁5211和第二子底壁5212,第二筒状连接壁5215连接第二子底壁5212和第三子底壁5213。
请一并参阅图30及图36,当炸篮530放置于第一内锅520内时,第二子底壁5212与炸篮主体531的底壁5311接触,在第四过流孔5313的外围形成第一环形接触区,使得第一内锅520能够对炸篮530形成稳定支撑,此时,第一子底壁5211与炸篮530保持预定间隔。
当第一内锅520放入外锅512内时,第三子底壁5213支撑于加热组件513上,第三子底壁5213与加热组件513在第一过流孔5133的外围形成第二环形接触区,使得加热组件513能够对第一内锅520形成稳定支撑,此时,第一子底壁5211位于加热组件513朝向炸篮530的一侧,并与加热组件513保持预定间隔。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流孔5216可以设置在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上,使得第一子底壁5211能够阻挡从炸篮530中掉落的油脂和/或残渣,避免油脂和/或残渣掉落至加热组件513或者掉落入第一过流孔5133。在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上,第二过流孔5216与第一子底壁5211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二过流孔5216的下边缘与第一子底壁5211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而使得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与第一子底壁5211配合形成用于收集从第四过流孔5313中下落的油脂和/或残渣的收集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流孔5216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子底壁5211上,或者同时设置在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和第一子底壁5211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底壁5211、第二子底壁5212和第三子底壁5213可以位于同一平面或者同一曲面上,也就是说,第一内锅520的底壁121不包括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和第二筒状连接壁5215,此时第二过流孔可以相对于第一内锅的底壁居中设置,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二过流孔521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过流孔5216间隔设置于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上,如图36所示,多个第二过流孔5216可以环绕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规则排列,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第三过流孔5217设置于第三子底壁5213上,并位于第二环形接触区的外围。具体地,第三过流孔5217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过流孔5216间隔设置于第三子底壁5213上,请一并参阅图30及图37,多个第二过流孔5216可以环绕第二环形接触区规则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过流孔5217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内锅520的周壁的下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请一并参阅图30及图38,图38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炸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炸篮530包括炸篮主体531和限位环532。其中,炸篮主体531包括底壁5311和周壁5312,周壁5312环绕底壁5311设置。第四过流孔5313可以设置在炸篮主体531的底壁5311上。具体地,第四过流孔5313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设置于炸篮主体531的底壁5311的中部区域。
如图30所示,第四过流孔5313沿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入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内,也就是说,以垂直于烹饪主体510的轴线方向的平面为参考平面,第四过流孔5313在参考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内。
炸篮主体531的周壁5312上设置有支撑部5314,用于支撑放置于炸篮主体531内的食物托盘,食物托盘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物。限位环532设置于炸篮主体531的底壁5311朝向加热组件513一侧,限位环532套设于第一筒状连接壁5214的外围,以在炸篮530和第一内锅520之间形成径向限位。
请一并参阅图39及图40,图39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烹饪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0是图26所示的烹饪设备中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烹饪主体51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锁扣517以及感测件560,盖体550上设置有第二锁扣551以及触发件570。当盖体550扣合于烹饪主体510,且扣合到位时,第一锁扣517和第二锁扣551配合使得盖体550被锁固在烹饪主体510上,此时盖体550处于锁固状态;当盖体550扣合于烹饪主体510,但扣合不到位时,盖体550不被锁固。
在本实施例中,热传导烹饪功能可以同时包括常压炖煮功能和压力炖煮功能。具体地,在盖体550未与烹饪主体510扣合的状态下,触发件570可以不触发感测件560,此时,烹饪主体510未接收到触发信号,使能常压炖煮功能(即,常压开盖煮)。在盖体550与烹饪主体510扣合且锁固的状态下,触发件570可以不触发感测件560,此时,烹饪主体510未接收到触发信号,使能压力炖煮功能。在盖体550与烹饪主体510扣合但未锁固的状态下,触发件570可以触发感测件560产生触发信号,此时,烹饪主体510接收到触发信号,使能空气对流烹饪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传导烹饪功能也可以仅指压力炖煮功能,在盖体550与烹饪主体510扣合且锁固的状态下,触发件570可以不触发感测件560,此时,烹饪主体510未接收到触发信号,使能压力炖煮功能。在盖体550与烹饪主体510扣合但未锁固的状态下,触发件570可以触发感测件560产生触发信号,此时,烹饪主体510接收到触发信号,使能空气对流烹饪功能。而在盖体550未与烹饪主体510扣合的状态下,烹饪主体510既不使能压力炖煮功能,也不使能空气对流烹饪功能。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传导功能也可以仅包括常压炖煮功能,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具体地,感测件560可以是磁感应开关,触发件570可以是电磁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件560也可以设置在盖体550上,触发件570也可以设置在烹饪主体510上,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包括:
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包括外锅以及设置于所述外锅内部的加热组件;
炸篮,所述炸篮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定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所述炸篮的外周壁与所述外锅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形成连通所述炸篮的顶部的空气流道,经所述加热组件加热的空气沿所述空气流道上升;
盖体,用于盖合于所述烹饪主体和/或所述炸篮上,所述盖体包括主盖体、面框、内框和内衬,其中所述面框和内框沿所述主盖体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所述主盖体的边缘,所述内衬呈环形设置,并衬设于所述内框的内周,所述内衬沿所述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空气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的最大外径不小于所述外锅的内径,且所述内衬的最小外径不大于所述炸篮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盖体为透明体,所述内衬的最小外径与所述炸篮的外径的差值不大于6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在朝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环形承台,所述内衬包括环形固定部以及环形延伸部,所述环形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环形承台上,所述环形延伸部与所述环形固定部相连,并向所述内衬的中心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延伸部进一步向所述主盖体延伸,以使得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径在靠近所述主盖体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延伸部至少在靠近所述主盖体的部分区域处与所述内框沿所述盖体的径向保持预定的径向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在所述环形承台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嵌槽,所述内衬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外边缘的翻边,所述翻边嵌设于所述嵌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为弹性体,在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烹饪主体上时,所述环形承台和所述环形固定部压持于所述外锅的上开口边缘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盖合并锁固于所述烹饪主体上,所述盖体和/或所述烹饪主体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烹饪主体是否盖合就位,所述第二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烹饪主体是否锁固就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烹饪主体旋拧锁固,所述第一检测件为微动开关,所述第二检测件为磁感应元件,二者沿所述盖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把手,与所述面框相互连接或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
固定部,设置于所述面框;
握持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且向所述主盖体中部延伸设置,所述握持部的中部镂空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用于盖合于所述炸篮上,所述炸篮包括:
炸篮本体,所述炸篮本体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定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炸篮本体上设置有通气口;
炸篮上沿部,设置于所述炸篮本体的顶部,所述炸篮上沿部的顶面高于所述烹饪主体的顶面,且所述炸篮上沿部盖设于所述外锅顶部;
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炸篮上沿部朝向所述外锅一侧,用于抵接于所述外锅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副盖体,所述内框和所述内衬沿所述副盖体的周向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所述副盖体的边缘,所述副盖体与所述主盖体之间间隔形成隔温夹层;
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副盖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包括:
发热丝,贴合设置于所述副盖体表面;
第一连接端口,设置于所述内框朝向所述烹饪主体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发热丝电连接,所述烹饪主体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口,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烹饪主体上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接触。
CN202222415091.8U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Active CN218128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5091.8U CN218128130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5091.8U CN218128130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8130U true CN218128130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0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5091.8U Active CN218128130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8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7594B2 (en) Blender with temperature sensor
EP3903652B1 (en) Cooking utensil
CN218128130U (zh) 烹饪设备
CN109744899B (zh)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食品加工机
CN218128069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29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71U (zh) 烹饪设备
KR100644499B1 (ko) 전기 가열 조리기
CN208551127U (zh) 烹饪器具
CN21891502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8128170U (zh) 烹饪设备
CN218528513U (zh) 烹饪设备
CN218105647U (zh) 机头组件和空气炸锅
CN101273835B (zh) 安全节能电热锅
CN218128167U (zh) 烹饪设备
CN219222523U (zh) 一种具有环形槽的快速感温面板
CN218737696U (zh) 一种可控温便携电热杯
CN218528514U (zh) 烹饪设备
CN217302901U (zh) 检测模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128165U (zh) 烹饪设备
CN22027536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煮锅
CN218164992U (zh) 烹饪设备
CN211976946U (zh) 电加热器的感温结构
CN218128168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73U (zh) 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