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0206U -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0206U
CN218120206U CN202122026775.4U CN202122026775U CN218120206U CN 218120206 U CN218120206 U CN 218120206U CN 202122026775 U CN202122026775 U CN 202122026775U CN 218120206 U CN218120206 U CN 2181202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heat
tubes
water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267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范永欣
刘强
李新学
鲁信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267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02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02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02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组,包括彼此串联的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第一换热管单元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偶数个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的首端并联连接于位于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以及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连接于位于第一换热管单元首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的尾端并联连接于出水管。可保证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的同时,还能使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设置在换热管组的两侧,以保证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的平衡性,也不限制偶数数量换热管的应用。

Description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传统换热器一般采用多个换热管并列设置,且多个换热管依次串联形成供流体通过的管路,其中,多个换热管中的第一个换热管连接进水管,多个换热管中的最后一个换热管连接出水管。但这种换热器的进水管与出水管有时会设置在换热器的同一侧,影响换热器整体结构的平衡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因换热器的换热管依次串联而限制偶数数量换热管的应用的问题,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换热管组,包括彼此串联的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偶数个第一换热管,偶数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排布形成多行第一换热管组,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首端并联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以及
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首端的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尾端并联连接于所述出水管。
上述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使用时,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连接形成奇数个依次串联的管路,可使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设置在换热管组的两侧,以保证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的平衡性,也不限制偶数数量换热管的应用;另外,第一换热流体可在偶数个第一换热管中形成s型路径,也可在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之间也形成s型路径,还可保证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换热翅片组,所述换热翅片组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翅片;
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翅片的间距为1.5-1.8mm。可提高换热翅片组的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换热管孔,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二换热管孔;
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孔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孔排布形成三行换热管孔组;
偶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与奇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错位排布。
排列成三组换热管孔组,可有效降低烟气的流速,增加换热管吸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孔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孔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孔与所述第二换热管孔之间的孔间距均小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孔或所述第二换热管孔的半径。所有第一换热管和所有第二换热管组成的整体布局更为紧凑、有利于热交换器体积的小型化,同时,较小的体积也有利于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另外,行间距和列间距尺寸紧凑也有利于烟气从管缝隙穿过,充分接触到两侧管壁,可加强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偶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孔的数量为N个;
奇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孔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孔的总数量为N+1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管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第二换热管;
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纵长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纵长延伸方向彼此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组两侧且相向设置的第一集水盒和第二集水盒;
所述第一集水盒朝向所述第二集水盒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盒朝向所述第一集水盒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集水槽;
相邻次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首端或尾端一起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水槽的第一槽口或所述第二集水槽的第二槽口上而首尾连通。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借助于第一集水盒而实现首尾连通,摒弃采用U型管连接相邻的两个换热管的做法,使得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更为合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水盒朝向所述第二集水盒的一侧还设有第三集水槽;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首端借助于所述第三集水槽并联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水盒朝向所述第一集水盒的一侧还设有第四集水槽;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尾端借助于所述第四集水槽并联连接于所述出水管。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换热翅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集水盒和第一导管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热交换器;110、换热管组;111、第一换热管;112、第二换热管;121、进水管;122、出水管;131、第一集水盒;132、第二集水盒;133、第一集水槽;134、第二集水槽;135、第三集水槽;136、第四集水槽;137、第一开口;138、第一周边;1381、第一内凹部;141、第一导管盒;142、第二导管盒;1411、第一通孔;143、第二周边;1431、第二内凹部;151、第一框;152、第二框;1511、第一过孔;161、第一压盖;162、第二压盖;170、换热翅片组;171、换热翅片;1711、第一换热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的爆炸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的热交换器10,包括换热管组110、进水管121和出水管122。
换热管组110包括彼此串联的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其中,第一换热管单元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依次首尾串联连接。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排布形成多行第一换热管组,每一第一换热管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换热管111。
第二换热管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并联连接于位于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111,如此可使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彼此串联,也使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连接形成奇数个依次串联的管路,其中,奇数个管路中的其中一个管路由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组成,其余管路各为一个第一换热管111。
进水管121连接于位于第一换热管单元首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111,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并联连接于出水管122。换热管组110中的第一换热流体用于与换热管组110所处环境中的第二换热流体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流体可从进水管121进入第一换热管单元首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111,进而进入奇数个依次串联的管路,最后依次经过从第二换热管单元及出水管122而流出,这个过程中,相邻的两个管路中的第一换热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第一换热流体可在偶数个第一换热管中形成s型路径,且在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之间也形成s型路径,保证热交换器10的换热效率的同时,还可使进水管121和出水管122分别设置在换热管组110的两侧,以保证热交换器10的整体结构的平衡性,也不限制偶数数量换热管的应用。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同一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及尾端沿着第一换热流体的流动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3,热交换器10还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一换热管111及第二换热管112的换热翅片组170,换热翅片组170包括沿平行第一换热管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翅片171,其中,相邻两个换热翅片171的间距为1.5-1.8mm。可有效减低烟气在相邻两个换热翅片171之间的停留速度,提高换热翅片组170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翅片171上设有对应于第一换热管111的第一换热管孔1711,以及对应于第二换热管112的第二换热管孔。所有第一换热管孔1711与所有第二换热管孔排布形成三行换热管孔组,且偶数行换热管孔组与奇数行换热管孔组错位排布。具体到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烟气首先经过第一组换热管孔组处的第一换热管111或第二换热管112并与之进行换热,然后经过第二组换热管孔组处的第一换热管111并与之进行换热,最后还会经过第三组换热管孔组处的第一换热管111,再次进行换热;通过仿真计算发现,高温烟气经过两组换热管孔组之后,高温烟气温度可到240度以上;最后与第三组换热管孔组处的第一换热管111进行换热后,烟气温度可降低到140度左右;可见,设置三组换热管孔组,可有效降低烟气的流速,增加换热管吸热效率。
此外,偶数行换热管孔组与奇数行换热管孔组错位排布,使得相邻的两行第一换热管组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错位排布,可使第一换热管单元的整体排布更紧凑。
可选地,偶数行换热管孔组中的第一换热管孔1711的中心线穿过奇数行换热管孔组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孔、相邻的第一换热管孔1711与第二换热管孔或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孔的中心连线的中点,换句话说,奇数行换热管孔组中孔间距若为S1时,奇数行换热管孔组中换热管孔的中心位于S1的二分之一位置处,可以使偶数行换热管孔组处的第一换热管111能充分接触并吸收奇数行换热管孔组处流出的烟气的热量,增加换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换热管111贯穿第一换热管孔1711而与散热翅片171连接,第二换热管112贯穿第二换热管孔而与散热翅片171连接。保证换热翅片组170与换热管组110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且换热管组110还能外接于其他部件如进水管121和出水管122等。另外,换热管组110借助于换热翅片组170与换热管组110所处环境内的第二换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如将热交换器10作为燃气热水器的一部分,则第一换热流体为冷水,第二换热流体为燃气热水器的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烟气,换热管组110中的冷水借助于换热翅片组170与高温烟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孔1711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孔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换热管孔1711与第二换热管孔之间的孔间距均小于第一换热管孔1711或第二换热管孔的半径。对应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112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换热管111与第二换热管112之间的管间距均小于第一换热管111的半径或第二换热管112的半径(具体地,第一换热管111的半径等于第二换热管112的半径),使得所有第一换热管111和所有第二换热管112组成的整体布局更为紧凑、有利于热交换器10体积的小型化,同时,较小的体积也有利于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另外,行间距和列间距尺寸紧凑也有利于烟气从管缝隙穿过,充分接触到两侧管壁,可加强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偶数行换热管孔组中第一换热管孔1711的数量为N个,奇数行换热管孔组中第一换热管孔1711和第二换热管孔的总数量为N+1个。可根据选择N的取值,比如根据热交换器的体积和功率进行选择。
具体到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N取值为4。整体结构布局合理,换热能效较佳。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管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第二换热管112;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纵长延伸方向与第一换热管111的纵长延伸方向彼此平行。第二换热管112与第一换热管可以呈大致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11的数量为12个,参阅图2所示,12个第一换热管111依次按照箭头方向顺次数;第二换热管112的数量为2个,即按照箭头方向顺次数的最后两个换热管。
进一步地,因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并排设置且依次首尾连通,以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进行顺次说明,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与第二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相互连通而使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与第二个第一换热管111之间形成首尾连通,第二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与第三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相互连通而使第二个第一换热管111与第三个第一换热管111之间形成首尾连通,依次类推。进水管121连接于位于第一换热管单元首端的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1,即进水管121与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相互连通。进水管121中的第一换热流体从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进入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中,然后通过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进入第二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从而进入第二个换热管111中,依次类推,第一换热流体可依次经过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而与换热管组110所处环境内的第二换热流体进行热交换,经第一换热管单元热交换后的第一换热流体会从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流出第一换热管单元,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即为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111。基于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并排设置且首尾连通,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及尾端呈反向布置,那么,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与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均位于换热管组110的第一侧。
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彼此串联,使得第一换热流体从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流出第一换热管单元后,会进入第二换热管单元中,而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连通,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均与出水管122连通,这样从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流出的第一换热流体可分别分流至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而分别流入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中,再从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流出,可使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与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均位于换热管组110的第一侧,因多个第二换热管112并联,那么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均位于与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也就是说,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与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分别位于换热管组110的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侧及第二侧为相对设置的两侧)。总之,进水管121与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连通,出水管122分别与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连通;这样,第一换热流体可依次经过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再分别经过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换热管112,可与换热管组110所处环境内的第二换热流体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流体在偶数个串联的第一换热管111中形成s型路径,且在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之间也形成s型路径,保证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果的同时,还能使进水管121和出水管122分别设置在换热管组110的两侧,以保证热交换器10的整体结构的平衡性。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4和图5,热交换器10还包括设置在换热管组110两侧且相向设置的第一集水盒131和第二集水盒132;第一集水盒131朝向第二集水盒132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集水槽133,第二集水盒132朝向第一集水盒131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集水槽134,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或尾端一起连接在第一集水槽133的第一槽口或第二集水槽134的第二槽口上而首尾连通。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借助于第一集水盒131而实现首尾连通,摒弃采用U型管连接相邻的两个换热管的做法,使得热交换器10的整体结构更为合理。
进一步地,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或尾端一起堵设在第一集水槽133的第一槽口或第二集水槽134的第二槽口上而首尾连通,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组成的整体与第一集水槽133的第一槽口或第二集水槽134的第二槽口之间呈密封连接,保证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首尾连通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4,第一集水盒131朝向第二集水盒132的一侧设有第三集水槽135,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借助于第三集水槽135并联连接于位于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112,具体地,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与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一起连接在第三集水槽135的第三槽口上,进而实现第一换热管单元与第二换热管单元首尾连通,也就是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连通。
进一步地,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与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一起堵设在第三集水槽135的第三槽口上,最后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与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组成的整体与第三集水槽135的第三槽口密封连接,保证第一换热管单元与第二换热管单元首尾连通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5,第二集水盒132朝向第一集水盒131的一侧设有第四集水槽136,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借助于第四集水槽136并联连接于出水管122,具体地,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一起连接在第四集水槽136的第四槽口上,进而实现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均通过第四集水槽136与出水管122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一起堵设在第四集水槽136的第四槽口上,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组成的整体与第四集水槽136的第四槽口密封连接,保证第二换热管单元与出水管122连通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4,第一集水盒131上设有第一开口137,进水管121借助于第一开口137而与第一换热管单元首端的一个第一换热管111相互连通。将进水管121密封安装在第一开口137上,并使进水管121通过第一开口137与第一个第一换热管111连通,不会出现漏水。故第一集水盒131及第二集水盒132既可实现第一换热管单元与第二换热管单元的首尾连通,又可实现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之间的首尾连通,还可实现第一换热流体进出换热管组110,无须使用多个U型管等部件,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换热管组110的整体成本。
第四集水槽136上设有第二开口,出水管122借助于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管单元的尾端相互连通,将出水管122密封安装在第二开口上,使出水管122通过第二开口与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连通,且不会出现漏水。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热交换器10还包括设置在换热管组110的两端的第一导管盒141和第二导管盒142,热交换器10使用时,首先将第一导管盒141和第二导管盒142分别设置在换热管组110的两端,然后将第一集水盒131匹配套设在第一导管盒141上,并将第二集水盒132匹配套设在第二导管盒142上;第一集水盒131与第一导管盒141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一腔,第二集水盒132与第二导管盒142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二腔,其中,第一集水槽133位于第一腔内,第二集水槽134位于第二腔内,更好地避免热交换器10出现泄漏。
进一步地,所有第一换热管111及所有第二换热管112的一端均伸入第一腔内,所有第一换热管111及第二换热管112的另一端均伸入第二腔内,其中,第一集水槽133、第三集水槽135均位于第一腔内,第二集水槽134、第四集水槽136均位于第二腔内,实现第一换热管单元与第二换热管单元的首尾连通,以及相邻次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1之间的首尾连通的同时,还能保证热交换器10不会出现泄漏。其中,当第一换热管111的一端为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时,则第一换热管111的另一端为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反之亦然,当第一换热管111的一端为第一换热管111的尾端时,则第一换热管111的另一端即为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第二换热管112亦是如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所示,第一导管盒141上设有偶数个与第一换热管111相适配的第一通孔1411和至少两个与第二换热管112相适配的第二通孔,第一换热管111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1411而与第一导管盒141连接,第二换热管112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而与第一导管盒141连接。
第二导管盒142上设有偶数个与第一换热管111相适配的第三通孔和至少两个与第二换热管112相适配的第四通孔,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三通孔而与第二导管盒142连接。可使第一换热管111的两端和第二换热管112的两端均分别卡接在第一导管盒141和第二导管盒142上,使得热交换器10的整体结构更稳定。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6,第一集水盒131和第二集水盒132均具有第一周边138,沿第一周边138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内凹部1381,第一导管盒141和第二导管盒142均具有第二周边143,沿第二周边143的周向设有多个与第一内凹部1381相适配的第二内凹部1431,使得第一集水盒131更好地匹配套设在第一导管盒141上,有利于减小第一集水盒131与第一导管盒141之间的配合间隙,也使第二集水盒132更好地匹配套设在第二导管盒142上,也有利于减小第二集水盒132与第二导管盒142之间的配合间隙;更好地保证第一腔及第二腔的密封性,有助于防止热交换器10出现泄漏。另外,导管盒与集水盒之间采用无螺丝化、无铆钉连接,有利于生产装配效率的提升和实际生产成本的降低。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可提前将第一集水盒131与第一导管盒141,以及第二集水盒132与第二导管盒142进行大批量的焊接(焊接处位于第一周边138与第二周边143之间,更好地保证第一腔与第二腔的密封性),焊接成一整体而作为备件;再与其他部件装配,不仅有利于降低焊接成本,也避免出现不良报废的问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热交换器10还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换热管111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框151和第二框152,以及沿垂直于第一换热管111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压盖161和第二压盖162。具体到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11沿左右方向设置,第一框151和第二框152左右间隔布置,第一压盖161和第二压盖162上下间隔布置。第一框151、第一压盖161、第二框152和第二压盖162围设形成部分收容换热管组110的容纳腔,有助于保持换热管组110的洁净。另外,如将热交换器10应用在燃气热水器中,利用第一压盖161的顶面和第二压盖162的底面,可使热交换器10与燃气热水器的其他部件如燃烧器或集烟罩等呈平面配合,可更好地避免燃气热水器出现漏烟的情况。
进一步地,参阅图7所示,第一框151上设有供第一换热管111和第二换热管112穿过的第一过孔1511;便于第一换热管111和第二换热管112外接于其他部件如第一导管盒141、第一集水盒131和进水管121等。
第二框152上设有供第一换热管111和第二换热管112穿过的第二过孔。便于第一换热管111和第二换热管112外接于其他部件如第二导管盒142、第二集水盒132和出水管122等。
进一步地,第一框151、第一压盖161、第二框152和第二压盖162均为不锈钢材质,有利于提高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1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管组(110),包括彼此串联的第一换热管单元及第二换热管单元,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偶数个第一换热管(111),偶数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1)排布形成多行第一换热管组,每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1);所述第二换热管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112),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并联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1);以及
进水管(121)和出水管(122),所述进水管(121)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首端的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1),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并联连接于所述出水管(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11)及所述第二换热管(112)的换热翅片组(170),所述换热翅片组(170)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11)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翅片(171);
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翅片(171)的间距为1.5-1.8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171)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11)的第一换热管孔(1711),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换热管(112)的第二换热管孔;
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孔(1711)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孔排布形成三行换热管孔组;
偶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与奇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错位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孔(1711)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孔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孔(1711)与所述第二换热管孔之间的孔间距均小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孔(1711)或所述第二换热管孔的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偶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孔(1711)的数量为N个;
奇数行所述换热管孔组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孔(171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孔的总数量为N+1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第二换热管(112);
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112)的纵长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换热管(111)的纵长延伸方向彼此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组(110)两侧且相向设置的第一集水盒(131)和第二集水盒(132);
所述第一集水盒(131)朝向所述第二集水盒(132)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集水槽(133);所述第二集水盒(132)朝向所述第一集水盒(131)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集水槽(134);
相邻次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1)的首端或尾端一起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水槽(133)的第一槽口或所述第二集水槽(134)的第二槽口上而首尾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盒(131)朝向所述第二集水盒(132)的一侧还设有第三集水槽(135);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112)的首端借助于所述第三集水槽(135)并联连接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单元尾端的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水盒(132)朝向所述第一集水盒(131)的一侧还设有第四集水槽(136);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112)的尾端借助于所述第四集水槽(136)并联连接于所述出水管(122)。
10.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0)。
CN202122026775.4U 2021-08-26 2021-08-26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Active CN2181202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6775.4U CN218120206U (zh) 2021-08-26 2021-08-26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6775.4U CN218120206U (zh) 2021-08-26 2021-08-26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0206U true CN218120206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3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26775.4U Active CN218120206U (zh) 2021-08-26 2021-08-26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02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1956B2 (en) EGR cooler
JP4880094B2 (ja) 熱交換器
JPH11294984A (ja) 並設一体型熱交換器
US3991823A (en) Multi-pass heat exchanger having finned conduits of polygonal configuration in cross-section
JP3991786B2 (ja) 排気熱交換装置
JP2020094791A5 (zh)
CN218120206U (zh)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JP3049386B2 (ja) 複合熱交換器
CN210533121U (zh) 一种冷凝式换热器
JP4416670B2 (ja) 多流体熱交換器
KR102452541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213021140U (zh) 烟气换热器
CN212362961U (zh) 换热装置、换热组件及扰流结构
CN106322353A (zh) 板式低温省煤器
JP2005147480A (ja) 多流体熱交換器
CN215766640U (zh) 一种深度余热利用板式换热器
CN112146471B (zh) 一种方形管壳式换热器
JP2005274044A (ja) 熱源装置
CN216204350U (zh) 换热片、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2720310U (zh)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16114802U (zh) 多级列管式冷凝器
CN217424064U (zh) 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
CN217978760U (zh) 一种冷凝热交换模块及蒸汽锅炉
CN212339639U (zh)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JP6058459B2 (ja) 二重管式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