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7009U -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 Google Patents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7009U
CN218117009U CN202222212061.7U CN202222212061U CN218117009U CN 218117009 U CN218117009 U CN 218117009U CN 202222212061 U CN202222212061 U CN 202222212061U CN 218117009 U CN218117009 U CN 218117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groove
housing
plate
n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120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振辉
何向东
胡顺程
金德斌
黄堂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aoyid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ooeasy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ooeasy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ooeasy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120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7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7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7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包括前侧具有一开口的罩壳、安装在罩壳外的墙座和罩壳内的支座;罩壳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侧板上设有一折弯构造,折弯构造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的外侧位置;墙座包括外竖壁、倾斜向上的伸入第一凹槽的第一连接部和外底壁;支座包括内竖壁、勾入第二凹槽的第二连接部和内底壁;墙座的第一连接部与支座的第二连接部隔着罩壳的侧板薄壁相互勾合在一起;墙座、罩壳和支座三者的底部通过第一螺钉组件连接固定,基于罩壳侧板折弯构造实现内外支座和墙座稳定插接固定,从而加强罩壳侧板的支撑强度,并基于折弯构造的连接关系,可使墙座和支座共同承重,且三者的组装更为快捷、方便。

Description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遮阳棚,尤其涉及一种遮阳棚的罩壳固定结构,该罩壳用于容纳遮阳棚的电机、卷筒、布面及伸缩臂等。
背景技术
户外遮阳篷被安装在阳台、庭院或公共休闲场所,可遮挡雨水或强烈光照。
结构上来看,遮阳篷包括支撑柱和位于支撑柱上方的遮阳部件;遮阳部件分为固定式和可活动式;可活动式的遮阳部件分为卷绕收放式、平移推拉式和翻转百叶式,以实现遮阳部件的打开或关闭。
文献1:公告号为CN208563805U的遮阳棚,包括遮阳面料、后盒盖、卷布管和天幕前杆。文献2:公告号为CN212613449U的电动遮阳篷,包括幕布、前梁、固定后梁和两侧导轨。
文献3:公告号为CN212562227U的曲臂型遮阳篷,包括用于固定于墙壁的后梁、曲臂、前沿及篷布。
文献3中后梁,其首先要安装到墙壁上,并提供一个设有敞口的内腔,该内腔用于安装卷筒装置、连接和收纳折叠后的伸缩臂等。
考虑到成本、轻便等因素,后梁采用厚度较薄的金属框架结构,通过墙座用墙钉固定在建筑物上,且在金属框架内另行安装支座,支座为伸缩臂提供支撑支点。现有的后梁安装结构同时存在着安装复杂、支撑强度不足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罩壳安装复杂、支撑强度不足等不足,通过墙座与支座之间相互连接,且墙座与支座之间通过特殊的支撑构造以共同承受支撑力,从而简化安装及增强支撑强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具有一开口的罩壳、安装在罩壳外的墙座和罩壳内的为帐篷提供支撑力的支座;所述罩壳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上设有一折弯构造,所述折弯构造在侧板的外表面形成一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及相对应地在侧板的内表面形成一向下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的外侧位置;
所述墙座包括外竖壁、倾斜向上的伸入第一凹槽的第一连接部和外底壁;
所述支座包括内竖壁、勾入第二凹槽的第二连接部和内底壁;
所述墙座的第一连接部与支座的第二连接部隔着罩壳的侧板薄壁相互勾合在一起;
所述外底壁、底板和内底壁通过第一螺钉组件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墙座的外竖壁通过膨胀螺钉连接于建筑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凹槽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槽和竖槽,对应地第一连接部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段和竖段;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竖槽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顶板、侧板和底板三者均为铝型材,所述顶板、侧板和底板采用卡扣结构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螺钉组件包括螺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底板上成型有半封闭槽口,第一螺母预埋在所述半封闭槽口内,第二螺母位于内底壁的内侧;螺钉依次穿过外底壁、第一螺母、内底壁和第二螺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侧板与所述内竖壁之间通过第二螺钉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螺钉组件位于所述折弯构造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顶板的前侧设有一封闭内框,所述封闭内框上设有一倾斜导向边。
另一主题: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具有一开口的罩壳、安装在罩壳外的墙座和罩壳内的为帐篷提供支撑力的支座;
所述罩壳包括由铝型材制成的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侧板和底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在一起;
所述侧板上设有一折弯构造,所述折弯构造在侧板的外表面形成一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及相对应地在侧板的内表面形成一向下延伸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槽和竖槽,对应地第一连接部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段和竖段;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竖槽的外侧;
所述墙座包括外竖壁、倾斜向上的伸入第一凹槽的第一连接部和外底壁;
所述支座包括内竖壁、勾入第二凹槽的第二连接部和内底壁;
所述墙座的第一连接部与支座的第二连接部隔着罩壳的侧板薄壁相互勾合在一起;
所述外底壁、底板和内底壁通过第一螺钉组件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螺钉组件包括螺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底板上成型有半封闭槽口,第一螺母预埋在所述半封闭槽口内,第二螺母位于内底壁的内侧;螺钉依次穿过外底壁、第一螺母、内底壁和第二螺母;
所述侧板与所述内竖壁之间通过第二螺钉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螺钉组件位于所述折弯构造的下方;
所述顶板的前侧设有一封闭内框,所述封闭内框上设有一倾斜导向边。
另一主题:遮阳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罩壳固定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墙座、罩壳和支座三者的底部通过第一螺钉组件连接固定,罩壳侧板布置有折弯构造,墙座的第一连接部插入折弯构造的第一凹槽内,支座的第二连接部勾入折弯构造的第二凹槽内;第一、第二凹槽前后错位且上下有交叠,一方面加强连接处的厚度,提升罩壳侧板本身厚度;另一方面,可使插入凹槽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间隔罩壳的侧板而互相勾住,使墙座和支座共同作为承重,进而提高支撑强度。
2、基于罩壳侧板折弯构造,墙座和支座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连接部插接,即可形成稳定的连接关系,组装更为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遮阳棚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罩壳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罩壳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罩壳固定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罩壳固定结构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罩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罩壳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遮阳棚200的示意图,遮阳棚200可安装在目标墙面上,起到户外遮阳、避雨的作用。遮阳棚200,包括底座组件201和前沿组件202,前沿组件202通过折叠臂组件203,可展开、收纳地连接于底座组件201上,底座组件201固定于所要安装的墙面上。底座组件201包括罩壳、安装在罩壳内的支座。现有技术中,折叠臂组件203内端通过支座固定于罩壳上,而一般为了使遮阳棚更为轻便、易于安装,罩壳通常较为轻薄,此时将连接有折叠臂组件的支座通过螺钉组件安装在罩壳上,折叠臂组件长期前后伸缩,会使支座与罩壳连接处松弛、磨损,甚至断裂。
本实用新型旨在考虑如何优化、加强支座与罩壳连接处的稳定性和强度,因而在底座组件201内引出一罩壳固定结构的技术手段,具体地说:
如图2和图3所示,罩壳固定结构100,包括前侧具有一开口的罩壳10、安装在罩壳10外的墙座20和罩壳内10的为帐篷提供支撑力的支座30。
罩壳10的开口以供折叠臂组件203收入,当折叠臂组件203完全收入,前沿组件202可盖合住该开口,且前沿组件202的外壁与罩壳10的外壁形成连贯、统一的表面,优化收纳状态下,遮阳棚200外观的整洁、美观程度。
如4至图6所示,罩壳10包括顶板11、侧板12和底板13;侧板12上设有一折弯构造121。折弯构造121在侧板12的外表面形成一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t1及相对应地在侧板12的内表面形成一向下延伸的第二凹槽t2;第二凹槽t2位于第一凹槽t1的外侧位置。即第一、第二凹槽不仅前后错位,而且上下有交叠;其前后错位可增加侧板12的强度,而两者上下交叠,则可使后续插入的第一、第二连接部隔着侧板12而互相勾住。
如图4和图5所示,墙座20包括外竖壁22、倾斜向上的伸入第一凹槽t1的第一连接部21和外底壁23。
支座30包括内竖壁31、勾入第二凹槽t2的第二连接部32和内底壁33。
墙座20的第一连接部21与支座30的第二连接部32隔着罩壳10的侧板薄壁相互勾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墙座20、罩壳10和支座30三者的底部通过第一螺钉组件R1连接固定,罩壳10的侧板12布置有折弯构造121,墙座20的第一连接部21插入折弯构造121的第一凹槽t1内,支座30的第二连接部32勾入折弯构造121的第二凹槽t2内。第一、第二凹槽前后错位且上下有交叠,一方面加强连接处的厚度,提升罩壳侧板12本身厚度;另一方面,可使插入凹槽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32可间隔罩壳的侧板12而互相勾住,使墙座20和支座30共同承重。
此外,基于罩壳侧板12折弯构造121,墙座20和支座30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连接部插接,即可形成稳定的连接关系,组装更为快捷、方便。
对于墙座20、罩壳10和支座30三者的底部通过第一螺钉组件R1连接固定,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墙座的外底壁23、罩壳的底板13和支座的内底壁33通过第一螺钉组件R1连接在一起。
如图5所示,第一螺钉组件R1包括螺钉r3、第一螺母r1和第二螺母r2。底板13上成型有半封闭槽口v,半封闭槽口v沿底板13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螺母r1预埋在半封闭槽口v内。第一螺母r1与半封闭槽口v横截面的尺寸、形状相当,可使第一螺母r1恰适地置于半封闭槽口v内的与支架30所在位置对应位置处,以便后续将三者底部进行固定连接。
第二螺母r2位于内底壁33的内侧,安装时,螺钉r3依次穿过外底壁23、第一螺母r1、内底壁33和第二螺母r2,从而将外底壁23、底板13和内底壁33通过第一螺钉组件R1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墙座20的外竖壁22通过膨胀螺钉n连接于建筑物,膨胀螺钉n纵向间隔地分布在外竖壁22的长度方向上,以使墙座20可稳定地与建筑物安装固定。
优选地,第一凹槽t1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槽t11和竖槽t12,对应地第一连接部21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段211和竖段212,第二凹槽t2位于竖槽t12的外侧。
此外,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部32包括纵板f1和弯折件f2,纵板f1的上沿向外延伸并翻折以形成所述的弯折件f2。弯折件f2包括横段f4和横断f4外端向下延伸一段距离形成的勾板f3,弯折件f2的勾板f3插入对应的第二凹槽t2内。优选地,纵板f1、横段f4以及纵向延伸的勾板f3之间,对应形成间槽,当弯折件f2的勾板f3勾入第二凹槽t2内时,围成第一凹槽t1的凸起构造则恰适地插入该间槽内。即支座30的第二连接部32勾入第二凹槽t2内时,第二连接部32与折弯构造121的形状互为吻合。
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顶板11、侧板12和底板13三者均为铝型材,顶板11、侧板12和底板13采用卡扣结构40连接在一起。卡扣结构40包括勾棱41和勾槽42,勾棱41和勾槽42的具体结构、形状不做限定,只需两者的形状、尺寸互为匹配,且当勾棱41卡入勾槽42内后,可限定相邻的顶板11、侧板12和/或底板13之间避免脱离。
对于支座30和罩壳10的连接结构而言,侧板12与内竖壁31之间通过第二螺钉组件R2连接,第二螺钉组件R2位于折弯构造121的下方。第二螺钉组件R2包括配套的螺钉和螺母。
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顶板11的前侧设有一封闭内框50,封闭内框50包括两个具有一夹角的倾斜壁,其中一个倾斜壁则为倾斜导向边51。倾斜导向边51可引导折叠臂组件203沿着既定的倾斜角度从罩壳10的开口收入,以使当折叠臂组件203完全收入时,前沿组件202可盖合住该开口,且前沿组件202的外壁与罩壳10的外壁形成连贯、统一的表面,优化收纳状态下,遮阳棚200外观的整洁、美观程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进行了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具有一开口的罩壳、安装在罩壳外的墙座和罩壳内的为帐篷提供支撑力的支座;
所述罩壳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上设有一折弯构造,所述折弯构造在侧板的外表面形成一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及相对应地在侧板的内表面形成一向下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的外侧位置;
所述墙座包括外竖壁、倾斜向上的伸入第一凹槽的第一连接部和外底壁;
所述支座包括内竖壁、勾入第二凹槽的第二连接部和内底壁;
所述墙座的第一连接部与支座的第二连接部隔着罩壳的侧板薄壁相互勾合在一起;
所述外底壁、底板和内底壁通过第一螺钉组件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座的外竖壁通过膨胀螺钉连接于建筑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槽和竖槽,对应地第一连接部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段和竖段;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竖槽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侧板和底板三者均为铝型材,所述顶板、侧板和底板采用卡扣结构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钉组件包括螺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底板上成型有半封闭槽口,第一螺母预埋在所述半封闭槽口内,第二螺母位于内底壁的内侧;螺钉依次穿过外底壁、第一螺母、内底壁和第二螺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与所述内竖壁之间通过第二螺钉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螺钉组件位于所述折弯构造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前侧设有一封闭内框,所述封闭内框上设有一倾斜导向边。
8.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具有一开口的罩壳、安装在罩壳外的墙座和罩壳内的为帐篷提供支撑力的支座;
所述罩壳包括由铝型材制成的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侧板和底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在一起;
所述侧板上设有一折弯构造,所述折弯构造在侧板的外表面形成一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及相对应地在侧板的内表面形成一向下延伸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槽和竖槽,对应地第一连接部包括向上倾斜的斜段和竖段;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竖槽的外侧;
所述墙座包括外竖壁、倾斜向上的伸入第一凹槽的第一连接部和外底壁;
所述支座包括内竖壁、勾入第二凹槽的第二连接部和内底壁;
所述墙座的第一连接部与支座的第二连接部隔着罩壳的侧板薄壁相互勾合在一起;
所述外底壁、底板和内底壁通过第一螺钉组件连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罩壳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钉组件包括螺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底板上成型有半封闭槽口,第一螺母预埋在所述半封闭槽口内,第二螺母位于内底壁的内侧;螺钉依次穿过外底壁、第一螺母、内底壁和第二螺母;
所述侧板与所述内竖壁之间通过第二螺钉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螺钉组件位于所述折弯构造的下方;
所述顶板的前侧设有一封闭内框,所述封闭内框上设有一倾斜导向边。
10.遮阳棚,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罩壳固定结构。
CN202222212061.7U 2022-08-22 2022-08-22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Active CN218117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2061.7U CN218117009U (zh) 2022-08-22 2022-08-22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2061.7U CN218117009U (zh) 2022-08-22 2022-08-22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7009U true CN218117009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25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12061.7U Active CN218117009U (zh) 2022-08-22 2022-08-22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7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8416B2 (en) Roof-top tent for vehicle
US6111694A (en) Casing for projection screen system
KR101541253B1 (ko) 각동 어닝
CN218117009U (zh) 罩壳固定结构及遮阳棚
BE1009421A3 (nl) Oprolbare luifel.
KR200482354Y1 (ko) 접이식 어닝 텐트
US8051867B2 (en) Gable closure system for tents
EP2333194B1 (en) Canopy structure
KR101461613B1 (ko) 차량용 차양조립체
KR102368045B1 (ko) 차량용 빌트인 어닝 캐리어
EP2749709A1 (en) Improved awning and light strip for such an awning
EP0919051B1 (fr) Lambrequin lumineux pour store a rouleau
KR102178194B1 (ko) 다목적 모듈형 텐트
US10077559B2 (en) Retractable awning and window frame assembly
KR200458190Y1 (ko) 엘이디 파이프 결합형 어닝장치
US10072424B2 (en) Building-mounted awning with single location attachment
KR102446913B1 (ko) 현수막 게시대
KR20190108322A (ko) 어닝 시스템용 고정브래킷
PL174030B1 (pl) Konstrukcja ramowa do podtrzymywania znaków świetlnych w postaci arkusza
CN218815607U (zh) 一种户外休闲帐篷
JP3822018B2 (ja) 軒樋補強構造
KR200461501Y1 (ko) 탈착 및 부분보수가 용이한 어닝장치
CN117489191A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帐篷
EP3754135A1 (en) Quick assembly field tent, exoskeleton-type field tent and mounting kit
KR20060084485A (ko) 차양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21042 No.188, Jinpin Road, Jiangdong Town, Jindong District,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Haoyidia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21042 No.188, Jinpin Road, Jiangdong Town, Jindong District,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HOOEASY SMAR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