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5100U -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5100U
CN218115100U CN202222101289.9U CN202222101289U CN218115100U CN 218115100 U CN218115100 U CN 218115100U CN 202222101289 U CN202222101289 U CN 202222101289U CN 218115100 U CN218115100 U CN 218115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wall
water outlet
sub
clarifier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012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福明
张青
史绪川
赵红兵
段美娟
刘淑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012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5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5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5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该环流澄清器包括第一部分和出水组件。出水组件包括溢流槽和第一出水口;溢流槽设置在第一部分的顶端,溢流槽用于导流清液;溢流槽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部分的第一侧壁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端与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第一出水口设置在第一侧壁处,第一出水口与溢流槽的第一端连通,第一出水口用于供溢流槽内的清液流出。本申请实施例设置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与溢流槽连通,有利于在溢流槽内的清液直接通过第一出水口排出,此排水结构简单,有利于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于工业或者生活中的污水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出去。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生化反应沉淀设备用于将污水净化后排出清水,通常通过在环流澄清器中安装溢流槽,从而将处理后的清水溢出至溢流槽中排放出去。
但是目前排水过程中,存在能源消耗较大或成本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中在排放清水时,能源消耗较大或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流澄清器,包括:呈容器状的第一部分、以及出水组件;所述出水组件包括:
溢流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顶端,所述溢流槽用于导流清液;所述溢流槽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
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处,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溢流槽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用于供所述溢流槽内的清液流出。
可选地,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外侧的第一法兰连接件,所述第一法兰连接件包括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所述第一子侧壁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侧壁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正投影不交叠,且所述第一子侧壁在所述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子侧壁在所述底端的垂直距离;
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子侧壁处,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平行,所述第二子侧壁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呈第一设计角度。
可选地,所述环流澄清器还包括斜管填料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所述斜管填料组件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呈第二设计角度,所述第一设计角度与所述第二设计角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子侧壁、所述第二子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外侧形成操作空间。
可选地,所述环流澄清器还包括位于所述操作空间内的检修放置件,所述检修放置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包括集水装置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环流澄清器,所述环流澄清器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集水装置连通。
可选地,所述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所述集水装置包括软性管道、第二法兰连接件和清水渠,所述软性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法兰连接件与所述清水渠连通,所述软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环流澄清器的第一法兰连接件连通;
所述集水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法兰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清水渠连通。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生化反应沉淀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本申请的溢流槽的第二端与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端与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第二端的位置要比第一端的位置高。进入到溢流槽内的清液进行排出过程中,利用清液自身重力,清液就能够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流动,有利于节约能源。本申请的排水方式中无需额外配置真空装置,能够有利于实现在环流澄清器的端部出水,从而能够有利于节约成本。
而且,通过在环流澄清器的第一侧壁处设置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与溢流槽连通,则能够有利于在溢流槽内的清液直接通过第一出水口排出,此排水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流澄清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流澄清器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流澄清器的结构左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流澄清器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化反应沉淀设备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环流澄清器;
11-第一部分;111-第一侧壁;1111-第一子侧壁;1112-第二子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第四侧壁;
12-第二部分;
13-出水组件;131-溢流槽;1311-第一端;1312-第二端;132-第一出水口;133-第一法兰连接件;1331-第二出水口;
14-斜管填料组件;
15-操作空间;151-检修放置件;
2-集水装置;21-软性管道;22-第二法兰连接件;23-清水渠。
100-生化反应沉淀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理解,下面结合附图所阐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解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描述,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实现为本技术领域所支持其他特征、信息、数据、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等。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指该术语所限定的项目中的至少一个,例如“A和/或B”可以实现为“A”,或者实现为“B”,或者实现为“A和B”。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的研发思路包括: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将污水经过环流澄清器处理后的清液排出,目前排水的方式主要为顶部虹吸出水和底部重力出水。其中顶部虹吸出水的方式需要配置真空装置,造成能源消耗较大且成本较高的问题;底部重力出水的方式需要将排水管全部浸没在污水中,造成维修较难进行且人力成本较高的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下述实施方式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或结合,对于不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术语、相似的特征以及相似的实施步骤等,不再重复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流澄清器1,该环流澄清器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第二部分12和呈容器状的第一部分11,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端部连接,以及出水组件13;出水组件13包括:溢流槽131和第一出水口132。
溢流槽131设置在第一部分11的顶端,溢流槽131用于导流清液;溢流槽131包括第一端1311和第二端1312,第一端1311与第一部分11的第一侧壁111相连接,第二端1312与第一侧壁11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12相连接;第二端1312与第一部分11的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端1311与第一部分11的底端的垂直距离。
第一出水口132设置在第一侧壁111处,第一出水口132与溢流槽131的第一端1311连通,第一出水口132用于供溢流槽131内的清液流出。
本实施例中,溢流槽131的第二端1312与第一部分11的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端1311与第一部分11的底端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第二端1312的位置要比第一端1311的位置高。进入到溢流槽131内的清液进行排出过程中,清液利用自身重力,清液能够由第二端1312向第一端1311流动,有利于节约能源。本申请的排水方式中不需额外配置真空装置,就能够利于实现在环流澄清器1的端部出水,从而能够有利于节约成本。
而且,通过在环流澄清器1的第一侧壁111处设置第一出水口132,第一出水口132与溢流槽131连通,则能够有利于在溢流槽131内的清液直接通过第一出水口132排出,此排水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可选地,出水组件1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侧壁111外侧的第一法兰连接件133,第一法兰连接件133包括第二出水口1331,第二出水口1331与第一出水口132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侧壁111外侧设置第一法兰连接件133,能够有利于增强第一侧壁111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保护第一侧壁111的完整性,延长第一侧壁11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一侧壁1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侧壁1111和第二子侧壁1112,第一子侧壁1111在第一部分11的底端的正投影与第二子侧壁1112在第一部分11的底端的正投影不交叠,且第一子侧壁1111在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子侧壁1112在底端的垂直距离。
第一出水口132设置在第一子侧壁1111处,第一子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2平行,第二子侧壁1112向第二侧壁112的方向倾斜,第二子侧壁1112与第一部分11的底端呈第一设计角度。
本实施例中,第二子侧壁1112向第二侧壁112的方向倾斜,第一子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2平行,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1呈类似L弯折状,且沿环流澄清器1的内腔方向弯折,由此通过改进第一侧壁111的结构,能够有利于增加操作空间15。
可选地,环流澄清器1还包括斜管填料组件14,设置在第一部分11的底端,斜管填料组件14与第一部分11的底端呈第二设计角度,第一设计角度与第二设计角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斜管填料组件14包括斜管填料,斜管填料用于沉淀污泥和除砂。斜管填料组件14与第一部分11的底端呈第二设计角度,第一设计角度与第二设计角度相同,也就是说,斜管填料组件14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与第二子侧壁1112的倾斜方向和角度是相同的。这样的设计,能够有利于保证斜管填料组件14的安装以及避免减少斜管填料组件14中的斜管填料的数量。
可选地,第一部分1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第一侧壁1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连接,第一子侧壁1111、第二子侧壁1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在第一部分11的外侧形成操作空间15。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子侧壁1111、第二子侧壁1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在第一部分11的外侧形成操作空间15,则在环流澄清器1的端部不仅能够排水,而且能够形成操作空间15,操作人员能够在操作空间15内进行水面检修,以及能够有利于及时发现第一法兰连接件133与第一侧壁111的连接处或者其它连接处密封不良等现象,从而有利于能够实时观察环流澄清器1的整体出水情况。
可选地,环流澄清器1还包括位于操作空间15内的检修放置件151,检修放置件1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之间设置检修放置件151,能够有利于增强环流澄清器1的整体结构的强度,从而有利于延长环流澄清器1的使用寿命;在操作空间15内设置检修放置件151,该检修放置件151可以用于放置排水的软性管道21,从而有利于支撑软性管道21或者其它需要放置的物件;以及也能够有利于方便检修人员站立在检修放置件151上进行检修。
需要说明的是,检修放置件151可以包括拉筋撑杆。
可选地,出水组件13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设置在第一侧壁111的内侧,密封件包括第三出水口,第三出水口与第一出水口132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侧壁111的内侧设置第一密封件,避免清液从溢流槽131的第一端1311的其它地方流出,能够保证清液通过第一出水口132排出,有利于提高清液排出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该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集水装置2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环流澄清器1,环流澄清器1的第一出水口132与集水装置2连通。
本实施例中,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的集水装置2与环流澄清器1的第一出水口132连通,即本申请通过设置端部出水的方式,而且不需额外配置真空装置,就能够利于实现在环流澄清器1的端部出水,从而能够有利于节约能源消耗。
需要说明的是,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环流澄清器1,则该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的有益效果也包括环流澄清器1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集水装置2包括软性管道21、第二法兰连接件22和清水渠23,软性管道21的一端通过第二法兰连接件22与清水渠23连通,软性管道21的另一端与环流澄清器1的第一法兰连接件133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软性管道21连接第一法兰连接件133与第二法兰连接件22,能够有利于减少因土建施工误差而造成第一法兰连接件133与第二法兰连接件22连接不上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保证环流澄清器1与清水渠23的正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软性管道21具有防腐、防晒等优异耐候性,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能够弯曲成”S”形以克服土建施工误差带来的安装困难。
可选地,集水装置2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第二法兰连接件22通过第二密封件与清水渠23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法兰连接件22通过第二密封件与清水渠23连通,有利于避免清液在第二法兰连接件22与清水渠23的连接口处溢出,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法兰连接件22与清水渠23的连接口处的密封性能。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
本实施例中,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则该污水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也包括生化反应沉淀设备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溢流槽的第二端与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端与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第二端的位置要比第一端的位置高。进入到溢流槽内的清液进行排出过程中,清液利用第二端比第一端高的设计,即利用自身重力,由此能够有利于清液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流动。本申请的排水方式中不需额外配置真空装置,就能够利于实现在环流澄清器1的端部出水,从而能够有利于节约能源和成本。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环流澄清器的第一侧壁处设置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与溢流槽连通,则能够有利于在溢流槽内的清液直接通过第一出水口排出,此排水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第一子侧壁、第二子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在第一部分的外侧形成操作空间,则在环流澄清器的端部不仅能够排水,而且能够形成操作空间,操作人员能够在操作空间内进行水面检修,以及能够有利于及时发现第一法兰连接件与第一侧壁的连接处或者其它连接处密封不良等现象,从而有利于能够实时观察环流澄清器的整体出水情况。
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斜管填料组件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与第二子侧壁的倾斜方向和角度是相同的。这样的设计,能够有利于保证斜管填料组件的安装以及避免减少斜管填料组件中的斜管填料的数量。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词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示例性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为了便于描述或简化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的实施顺序并不受限于箭头所指示的顺序。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场景中,各流程中的步骤可以按照需求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各流程图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基于实际的实施场景,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在同一时刻被执行,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刻被执行在执行时刻不同的场景下,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方案技术构思的前提下,采用基于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其他类似实施手段,同样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畴。

Claims (10)

1.一种环流澄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容器状的第一部分、以及出水组件;所述出水组件包括:
溢流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顶端,所述溢流槽用于导流清液;所述溢流槽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垂直距离;
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处,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溢流槽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用于供所述溢流槽内的清液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外侧的第一法兰连接件,所述第一法兰连接件包括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所述第一子侧壁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侧壁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的正投影不交叠,且所述第一子侧壁在所述底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子侧壁在所述底端的垂直距离;
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子侧壁处,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平行,所述第二子侧壁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呈第一设计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流澄清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管填料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所述斜管填料组件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端呈第二设计角度,所述第一设计角度与所述第二设计角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流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子侧壁、所述第二子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外侧形成操作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环流澄清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操作空间内的检修放置件,所述检修放置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流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8.一种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装置和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环流澄清器,所述环流澄清器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集水装置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所述集水装置包括软性管道、第二法兰连接件和清水渠,所述软性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法兰连接件与所述清水渠连通,所述软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环流澄清器的第一法兰连接件连通;
所述集水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法兰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清水渠连通。
10.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9中任一所述的生化反应沉淀设备。
CN202222101289.9U 2022-08-10 2022-08-10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8115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1289.9U CN218115100U (zh) 2022-08-10 2022-08-10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1289.9U CN218115100U (zh) 2022-08-10 2022-08-10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5100U true CN218115100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23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01289.9U Active CN218115100U (zh) 2022-08-10 2022-08-10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51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15100U (zh)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0825474U (zh) 一种基于环境保护的污水处理池排泥装置
CN111644085B (zh) 无动力涡流絮凝装置
CN202728180U (zh) 施工工地洗车池
CN215855671U (zh) 一种管式污水处理一体设备
CN214734749U (zh) 一种同步除磷的泥水分离装置
CN201768407U (zh) 一种v型滤池中的v型槽
CN214464382U (zh) 一种改进型煤矿综采水害防治装置
CN210159249U (zh) 一种污水沉淀池
CN211486659U (zh) 平流沉淀集水装置
CN214436743U (zh) 一种高效环保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CN210814064U (zh) 一种装有横向沉淀装置的高效浓缩池
CN110898472A (zh) 适用于高悬浮物的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CN212246557U (zh) 线路板行业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3569707U (zh)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CN217661664U (zh) 一种污水处理预制地埋罐体
CN110681189A (zh) 平流沉淀集水装置
CN215161274U (zh) 一种自来水厂沉淀池
CN209010339U (zh) 一种一体式sbr型活性污泥生物法废水处理装置
CN213233732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线性排水沟
CN219808778U (zh) 一种用于泳池水回收处理的走水槽
CN214214368U (zh) 聚苯乙烯生产用冷却水池
CN216824955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初沉池
CN217067804U (zh) 一种环保工程用污水治理沉淀池
CN211004727U (zh) 一种集成式污泥浓缩装置及其排泥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