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69707U -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569707U CN213569707U CN202022408117.7U CN202022408117U CN213569707U CN 213569707 U CN213569707 U CN 213569707U CN 202022408117 U CN202022408117 U CN 202022408117U CN 213569707 U CN213569707 U CN 2135697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udge
- mud
- activity
- guide plate
- sludge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包括氧化池以及导泥壳体,所述氧化池的侧壁顶端设有排泥口,所述导泥壳体围设于排泥口,所述导泥壳体包括导泥板以及两个侧板;所述导泥板挡设于排泥口的前端;导泥板的顶端与排泥口的顶壁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排泥间隔;导泥板的底端与氧化池的池底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排泥间隔;所述第二排泥间隔大于第一排泥间隔;所述两个侧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板的两侧;两个侧板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口的两个侧壁。本实用新型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可提高活性污泥在氧化池内的循环时间,同时及时排除活性较差的污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大部分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厂氧化沟出水口设计都是上溢式出水,由于大部分管网雨污未分流,在运行中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雨季进水量偏大、水质较差(COD偏低,泥浆水较多)造成氧化沟无机泥含量较高,氧化沟出水口在水面,污泥在氧化沟尾端无曝气段往下沉,上清液和比重轻、活性好的污泥能氧化沟出水口排出氧化沟,至二沉池浓缩后排放剩余污泥。比重大、活性差污泥却在沟里循环,无机泥在氧化沟内恶性循环,污泥活性越来越差,SVI值逐渐下降,氧化沟污泥沉积日益严重,严重降低污水处理效果,依靠大量投加药剂达到排放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可提高活性污泥在氧化池内的循环时间,同时及时排除活性较差的污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包括氧化池以及导泥壳体,所述氧化池的侧壁顶端设有排泥口,所述导泥壳体围设于排泥口,所述导泥壳体包括导泥板以及两个侧板;所述导泥板挡设于排泥口的前端;导泥板的顶端与排泥口的顶壁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排泥间隔;导泥板的底端与氧化池的池底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排泥间隔;所述第二排泥间隔大于第一排泥间隔;所述两个侧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板的两侧;两个侧板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口的两个侧壁。
优选的,所述侧板远离导泥板的端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多个连接孔,连接孔内用于穿接连接件。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螺栓。
优选的,所述侧板由靠近导泥板的一端至远离导泥板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
优选的,所述第二排泥间隔的高度为1m。
优选的,所述导泥壳体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排泥口的顶壁上设有冲水管,所述冲水管沿排泥口的宽度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排泥口以及导泥壳体均设有两个,各个导泥壳体一一对应围设于各个排泥口外。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氧化池的排泥口加装导泥壳体,在排泥口形成在上的第一排泥间隔以及在下的第二排泥间隔,且第二排泥间隔大于第一排泥间隔,因而比重轻的活性污泥不容易流失,可继续在氧化沟内循环,而比重较重的活性较差的污泥则可沉积在氧化池下方由第二排泥间隔较快排出,氧化沟整体状态逐渐改善,活性污泥比例逐渐提高,污泥活性提高了对其他指标的调控有明显改善,出水水质不断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泥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导泥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氧化池;11、冲水管;20、导泥壳体;21、导泥板;22、侧板;23、连接板;231、连接孔;24、支撑导板;30、第一排泥间隔;40、第二排泥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除特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例中所采用到的材料及设备均可从市场购得。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媒介间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包括氧化池10以及导泥壳体20,在氧化池10的侧壁顶端设有排泥口,上述导泥壳体20围设于排泥口。具体导泥壳体20包括导泥板21以及两个侧板22,将导泥板21挡设于排泥口的前端,而导泥板21的顶端与排泥口的顶壁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排泥间隔30。另外,导泥板21的底端与氧化池10的池底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排泥间隔40,且上述第二排泥间隔40大于第一排泥间隔30。而上述两个侧板2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板21的两侧;两个侧板2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口的两个侧壁。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时,在氧化池10的排泥口加装导泥壳体20,可将导泥壳体20的两个侧板22端部连接在排泥口的两个侧壁,如此,在排泥口形成在上的第一排泥间隔30以及在下的第二排泥间隔40,且第二排泥间隔40大于第一排泥间隔30,因而比重轻的活性污泥不容易流失,可继续在氧化沟内循环,而比重较重的活性较差的污泥则可沉积在氧化池10下方由第二排泥间隔40较快排出,氧化沟整体状态逐渐改善,活性污泥比例逐渐提高,污泥活性提高了对其他指标的调控有明显改善,出水水质不断改善。
进一步地,可在侧板22远离导泥板21的端部设有连接板23,该连接板23上设有多个连接孔231,具体在装配时,可将连接板23与氧化池10的侧壁贴合,然后在连接孔231内穿接连接件,该连接件可将导泥壳体固定在氧化池10侧壁上,便于拆装。
进一步地,参照图3,两块侧板22之间还可以设置支撑导板24,具体可以根据整体长度增减数量。
具体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为螺栓,可在氧化池10的侧壁上打孔,螺栓的尾部可螺接在孔内,实现连接,拆装方便。
优选的,上述侧板22由靠近导泥板21的一端至远离导泥板21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如此,在污泥进入第一排泥间隔30、第二排泥间隔40内后,侧板22均可在侧板22的引导下向下,集中排出,排泥效率更高。
具体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泥间隔40的高度为1m,根据一般氧化池10内,比重较重的活性较差的污泥堆积均在1m左右位置,因为便于比重较重的活性较差集中在第二排泥间隔40排出,减少上层活性较高的污泥排出。
优选的,导泥壳体20由不锈钢材质制成,由于导泥壳体20在氧化池10内使用,因而会长期浸在水中,采用不锈钢材质,不容易生锈,使用寿命更长。
进一步地,还可在排泥口的顶壁上设有冲水管11,冲水管11沿排泥口的宽度方向延伸,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冲水管11可导入水对导泥壳体20进行冲洗,便于后期使用。冲水管11上可设有多个喷嘴,多个喷嘴导水至导泥壳体20进行冲洗,冲洗效果更好。
优选的,排泥口以及导泥壳体20均可设有两个,各个导泥壳体20一一对应围设于各个排泥口外,排泥效率更高。
虽然仅仅已经对本申请的某些部件和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并且描述,但是在不实际脱离在权利要求书中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许多修改和改变(例如,各个元件的大小、尺寸、结构、形状和比例、安装布置、材料使用、颜色、取向等的变化)。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氧化池以及导泥壳体,所述氧化池的侧壁顶端设有排泥口,所述导泥壳体围设于排泥口,所述导泥壳体包括导泥板以及两个侧板;所述导泥板挡设于排泥口的前端;导泥板的顶端与排泥口的顶壁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排泥间隔;导泥板的底端与氧化池的池底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排泥间隔;所述第二排泥间隔大于第一排泥间隔;所述两个侧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板的两侧;两个侧板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导泥口的两个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远离导泥板的端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多个连接孔,连接孔内用于穿接连接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由靠近导泥板的一端至远离导泥板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泥间隔的高度为1m。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泥壳体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口的顶壁上设有冲水管,所述冲水管沿排泥口的宽度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口以及导泥壳体均设有两个,各个导泥壳体一一对应围设于各个排泥口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08117.7U CN213569707U (zh) | 2020-10-26 | 2020-10-26 |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08117.7U CN213569707U (zh) | 2020-10-26 | 2020-10-26 |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569707U true CN213569707U (zh) | 2021-06-29 |
Family
ID=7652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08117.7U Active CN213569707U (zh) | 2020-10-26 | 2020-10-26 |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569707U (zh) |
-
2020
- 2020-10-26 CN CN202022408117.7U patent/CN21356970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900510Y (zh) | 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 | |
CN213569707U (zh) | 一种提高污泥活性的排泥装置 | |
CN110963571A (zh) | 同步脱氮除磷一体式反应器 | |
CN202465367U (zh) | 污水处理生化反应池 | |
CN210030318U (zh) | 一种农村单户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0117062B (zh) | 一种新型的生物滤池反洗布气管道系统和曝气生物滤池 | |
CN218115100U (zh) | 环流澄清器、生化反应沉淀设备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111777178A (zh) | 一种竖向氧化沟微动力水处理系统 | |
CN216890293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7585952B (zh) |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工艺 | |
CN215403708U (zh) | 一种微型集成jbr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3596107U (zh) | 生态节能型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系统 | |
CN214735186U (zh) | 一种多级跌水复氧联合兼氧生物滤池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6277592B (zh) | 一种双膜自循环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2334722U (zh) | 反冲洗空气分布系统 | |
CN210030165U (zh) |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0505954U (zh) | 一种水解酸化双向斜板沉淀组合池 | |
CN212403844U (zh) | 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3922550B (zh) | 一种升流组合式二级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 |
CN105936536A (zh) | 一种下落式曝气接触氧化池 | |
CN208429920U (zh) | 一种高效混凝斜管沉淀器 | |
CN102276116B (zh) | 一体式三相分离净化器 | |
CN219950698U (zh) | 一种立式污水处理机 | |
CN219807845U (zh) | 低能耗除泥沙微生物分解污水池 | |
CN219508773U (zh) | 一种用于埋地储水池的防污染补水溢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