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3844U - 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03844U CN212403844U CN201922481643.3U CN201922481643U CN212403844U CN 212403844 U CN212403844 U CN 212403844U CN 201922481643 U CN201922481643 U CN 201922481643U CN 212403844 U CN212403844 U CN 2124038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zone
- anaerobic
- anoxic
- sewage
- aerob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处理池,处理池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缺氧区、厌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和沉淀区,污水通过进水管分别通入第一缺氧区和厌氧区连接。本实用新型满足反硝化和除磷所需碳源,污水先经过缺氧环境之后再经过厌氧环境,污水经过厌氧区后进入第一好氧区,提高了系统的氮磷脱除能力。本实用新型依靠全生化工艺取代膜技术使用,在实现高效脱氮除磷能力的同时降低基建费用及运行费用;装置采用集成化处理池设计,减少占地面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村镇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重视和发展,对污水处理装置的性能及厂站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有机物污染物去除效率低,同步脱氮除磷能力低且土地使用面积大,基建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有机物污染物去除效率低,同步脱氮除磷能力低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处理池,所述处理池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缺氧区、厌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和沉淀区,污水通过进水管分别通入所述第一缺氧区和所述厌氧区连接。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跨越管道,所述跨越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厌氧区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缺氧区的入口。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硝化液回流管道,所述硝化液回流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好氧区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缺氧区。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回流污泥管道,所述回流污泥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缺氧区。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排出管道,所述污泥排出管道连接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
其中,所述第一缺氧区、厌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和沉淀区的有效容积比为1:1:2:1:2:1。
其中,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缺氧区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流量阀,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厌氧区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流量阀。
其中,所述处理池还设有设备间。
其中,所述处理池埋设于地表下方。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第一缺氧区和厌氧区分段进水,分别满足反硝化和除磷所需碳源,第一缺氧区位于厌氧区之前,即污水先经过缺氧环境之后再经过厌氧环境,避免了回流污泥中携带硝酸盐、溶解氧对厌氧区的不利影响,且允许反硝化优先获得碳源,故进一步加强了系统的脱氮能力;污水经过厌氧区后进入第一好氧区,聚磷微生物经历厌氧环境之后直接进入生化效率较高的好氧区,其在厌氧环境下形成的吸磷动力得到了更有效率的利用,参与循环的微生物全部经历了完整的厌氧-好氧过程,提高了系统的氮磷脱除能力。本实用新型依靠全生化工艺取代膜技术使用,在实现高效脱氮除磷能力的同时降低基建费用及运行费用;装置采用集成化处理池设计,减少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缺氧区;2:厌氧区;3:第一好氧区;4:第二缺氧区;5:第二好氧区;6:沉淀区;7:设备间;8:跨越管道;9:硝化液回流管道;10:回流污泥管道;11:污泥排出管道;12: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处理池,处理池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缺氧区1、厌氧区2、第一好氧区3、第二缺氧区4、第二好氧区5和沉淀区6,污水通过进水管12分别通入第一缺氧区1和厌氧区2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处理池为长方体容器,可采用碳钢防腐、不锈钢及玻璃钢材质制成,并利用纵向隔墙(或隔板)依次构造第一缺氧区1、厌氧区2、第一好氧区3、第二缺氧区4、第二好氧区5和沉淀区6,污水从第一缺氧区1进入,从沉淀区6排出。通过位于隔墙上部的溢流堰及隔墙下部的过水洞实现污水折流推流,用以延长水力线增强污水与微生物的有效接触。本实施例中可设置泵给污水提供驱动力,设置阀控制污水进入和排出各个区域。各区设置有检查井与阀门井,用于日常设备检修及阀门开关控制。检查井及阀门井露出地表,高于地表高度5~10cm。
进水采用多点进水,在第一缺氧区1与厌氧区2分别设置进水管12。进水管12深入水面以下,尽量使污水由池底上翻,同时避免进水管12与潜水搅拌机接触影响搅拌机正常运行。进入第一缺氧区1与厌氧区2的进水比例可根据实际进水水质及处理效果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第一缺氧区1和厌氧区2分段进水,分别满足反硝化和除磷所需碳源,第一缺氧区1位于厌氧区2之前,即污水先经过缺氧环境之后再经过厌氧环境,避免了回流污泥中携带硝酸盐、溶解氧对厌氧区2的不利影响,且允许反硝化优先获得碳源,故进一步加强了系统的脱氮能力;污水经过厌氧区2后进入第一好氧区3,聚磷微生物经历厌氧环境之后直接进入生化效率较高的好氧区,其在厌氧环境下形成的吸磷动力得到了更有效率的利用,参与循环的微生物全部经历了完整的厌氧-好氧过程,提高了系统的氮磷脱除能力。本实用新型依靠全生化工艺取代膜技术使用,在实现高效脱氮除磷能力的同时降低基建费用及运行费用;装置采用集成化处理池设计,减少占地面积。
其中,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跨越管道8,跨越管道8的一端连接于厌氧区2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缺氧区4的入口。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好氧区3设置跨越管道8,可使厌氧区2直接与第二缺氧区4连接,污水可从该跨越管道8绕开第一好氧区3直接从厌氧区2进入到第二缺氧区4。根据污水处理需求,可将厌氧区2内的污水部分甚至全部跨越第一好氧区3进入第二缺氧区4内,以降低由于有机物好氧降解而导致缺氧环境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该跨越管道8设置于处理池的顶部,且从厌氧区2跨越第一好氧区3连接到第二缺氧区4,在厌氧区2和第一好氧区3的隔墙底部设置过水洞闸门,在跨越管道8配套设置手动或电动启闭机及提升泵,当污水处理系统反硝化脱氮过程中碳源不足时,可通过关闭过水洞闸门,并启动污水提升装置,将污水跨越第一好氧区3由厌氧区2直接进入第二缺氧区4。
其中,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硝化液回流管道9,硝化液回流管道9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好氧区5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缺氧区1。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回流污泥管道10,回流污泥管道10的一端连接于沉淀区6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缺氧区1。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排出管道11,污泥排出管道11连接于沉淀区6的底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级回流,即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硝化液回流管道9为第二好氧区5溢流堰接第一回流管回流至第一缺氧区1,该第一回流管深入水面以下,并避免与池底潜水搅拌机接触影响搅拌机正常运行,硝化液回流比在100%~200%之间。污泥回流管由沉淀区6通过汽提或泵提由污泥区(即沉淀区6的底部)接第二回流管回流至第一缺氧区1,第二回流管深入水面以下,并避免与池底潜水搅拌机接触影响搅拌机正常运行,污泥回流比在50%~100%之间,沉淀区6另一部分污泥作为剩余污泥由污泥排出管道11外排。
其中,第一缺氧区1、厌氧区2、第一好氧区3、第二缺氧区4、第二好氧区5和沉淀区6的有效容积比为1:1:2:1:2:1。本实施例中第一缺氧区1、厌氧区2、第一好氧区3、第二缺氧区4、第二好氧区5和沉淀区6的高度均相等,通过设置不同的底面积来实现不同区域的有效容积比例设置。根据具体处理要求,也可以设置不同有效容积比例的第一缺氧区1、厌氧区2、第一好氧区3、第二缺氧区4、第二好氧区5和沉淀区6。
其中,在进水管12与第一缺氧区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流量阀,在进水管12与厌氧区2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流量阀。通过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手动或电动控制,实现第一缺氧区1与厌氧区2的污水流量比例控制,例如:通过控制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大小,控制第一缺氧区1的污水进水流量为总污水进水流量的30%~50%,厌氧区2的污水进水流量为总污水进水流量的50%~70%。
其中,处理池还设有设备间7。本实施例中的设备间7与处理池合建,用于安装鼓风系统及电气自控系统控制柜,可视场站规模大小及室内设备安装条件适宜调整大小,处理池壁设置爬梯及重大设备吊装装置。各区池顶设置有检查井与阀门井,用于日常设备检修及阀门开关控制。非曝气区依靠潜水搅拌机实现混合液均匀混合及污水推流,曝气区利用曝气带与位于设备间7鼓风曝气机实现曝气供氧。曝气带采用平行安装方式,首先沿隔墙垂至池底,再沿池底与对侧的隔墙上升至池顶,两端安装有阀门及固定装置,在曝气带更换时,无需进入池内,在一端连接新的曝气带,在另一端将曝气带抽出即可实现新旧更换。曝气带距池底高度固定为40~50cm,池底曝气带布置方向与水流方向呈垂直方向安装,并全段固定,防止受水流冲击。
其中,处理池埋设于地表下方。本实施例中的处理池整体埋于地表以下,降低地表使用面积。
基于上述实施例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其参数如下:
污水处理量为100m3/d,污水处理装置体积为10×4×2.5m,有效水深2m,超高0.3m,其中第一缺氧区1、厌氧区2、第一好氧区3、第二缺氧区4、第二好氧区5和沉淀区6的有效容积比为1:1:2:1:2:1。硝化液回流比为200%,污泥回流比为100%。污泥龄14天。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碳钢防腐结构,整体地埋式安装。
污水处理装置稳定运行期污水处理效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发现: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非常稳定,氨氮、TN去除率达到80%以上,其他各类污染物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去除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池,所述处理池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缺氧区、厌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和沉淀区,污水通过进水管分别通入所述第一缺氧区和所述厌氧区;
还包括跨越管道,所述跨越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厌氧区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缺氧区的入口;
还包括硝化液回流管道,所述硝化液回流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好氧区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缺氧区;
还包括回流污泥管道,所述回流污泥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缺氧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排出管道,所述污泥排出管道连接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氧区、厌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和沉淀区的有效容积比为1:1:2:1: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缺氧区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流量阀,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厌氧区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流量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还设有设备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埋设于地表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81643.3U CN212403844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污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81643.3U CN212403844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污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03844U true CN212403844U (zh) | 2021-01-26 |
Family
ID=74400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81643.3U Active CN212403844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污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0384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31514A1 (zh) * | 2022-06-02 | 2023-12-07 | 青岛山青华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方法和污水处理筒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22481643.3U patent/CN21240384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31514A1 (zh) * | 2022-06-02 | 2023-12-07 | 青岛山青华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方法和污水处理筒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36458A1 (zh) | 一种自循环高效生物脱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8249691B (zh) | 一体化低能耗分散式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110818199A (zh) | 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低能耗一体化处理设备 | |
CN212403844U (zh) | 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3231944U (zh) | 一种vfl污水处理设备 | |
CN111977782A (zh) | 浸没式hebr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9156733U (zh) | 一种低能耗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1675340A (zh)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装置、系统、方法 | |
CN111348746A (zh) | 一种微型仿生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 |
CN110713256A (zh) | 一种生物管涵反应装置 | |
CN213803102U (zh) | 浸没式hebr生物反应器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2356729U (zh)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装置、系统 | |
CN204999699U (zh) | 一种多模式运行的脱氮除磷一体化生物反应池 | |
CN112047585A (zh) | 一种vfl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1056898U (zh) | 一种mfbr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3321305A (zh) | 一种微动力曝气水体净化装置 | |
CN217148916U (zh) |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7051956U (zh) |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3202527U (zh) | 一种集中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7323765U (zh) | 一种新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7780848U (zh) | 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7377639U (zh) | 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2800044U (zh) | 一种地上型分散式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5250289U (zh) | 一种分体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2982580U (zh)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装置和包含该装置的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