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4365U -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4365U
CN218114365U CN202222511351.1U CN202222511351U CN218114365U CN 218114365 U CN218114365 U CN 218114365U CN 202222511351 U CN202222511351 U CN 202222511351U CN 218114365 U CN218114365 U CN 218114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orting beam
inclined support
support frame
containe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1135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候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Guoouhui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Guoouhui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Guoouhui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Guoouhui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1135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4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4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4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包括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之间通过设置在上、下部框架边缘位置的若干支撑梁连接;上、下部框框架与支撑梁连接后形成一框架结构;下部框架的中部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且第一、二斜支撑架相互靠近一端均与下部框架铰接,使用时,第一、二斜支撑架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二斜支撑架上设置有与支撑梁进行锁紧的锁紧组件。本实用新型在实际的使用中以一体式结构来实现对车辆的转运,在实际的使用中,具有使用便捷、便于快速转运车辆的优点;同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装载更多的车辆,提高了每一次的运输量。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转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运输按路径通常分为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将汽车进行固定在运输框架内,然后使用半挂车或者挂车进行运输。
目前,为了将实现一次运输多辆汽车的目的,一般采用双层结构的运输车进行运输,由于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车的整体高度有限高要求;针对一般小型轿车运输的时候可以采用双层结构,但是,针对中、大型SUV车辆进行运输时,则不能使用双层的结构进行运输,采用重叠的方式将会出现超限高的情况,导致运输车辆在运输汽车的时候,一次的运输量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在实际的使用中以一体式结构来实现对车辆的转运,在实际的使用中,具有使用便捷、便于快速转运车辆的优点;同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装载更多的车辆,提高了每一次的运输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包括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之间通过设置在上、下部框架边缘位置的若干支撑梁连接;上、下部框框架与支撑梁连接后形成一框架结构;
下部框架的中部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且第一、二斜支撑架相互靠近一端均与下部框架铰接,使用时,第一、二斜支撑架的倾斜方向相反;
第一、二斜支撑架上设置有与支撑梁进行锁紧的锁紧组件。
其中,若干支撑梁具体包括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部框架及下部框架连接的中间支撑梁、第一左侧支撑梁、第二左侧支撑梁、第一右侧支撑梁及第二右侧支撑梁,中间支撑梁位于上、下部框架的中间位置,第二左侧支撑梁及第二右侧支撑梁分别位于上、下部框架的两侧边缘位置,第一左侧支撑梁位于中间支撑梁与第二左侧支撑梁的中间位置,第一右侧支撑梁位于中间支撑梁与第二右侧支撑梁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优化,第一左侧支撑梁及第一右侧支撑梁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下部框架连接的第一斜支撑梁和第二斜支撑梁,第一、二斜支撑梁相互平行设置。
其中,第一、二斜支撑梁与下部框架的夹角为45°。
进一步优化,第一、二斜支撑架均包括外框和平行设置在外框内的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第一、二连接梁与外框的边缘形成行走区域,行走区域内等距设置有若干支撑杆,外框通过锁紧组件与中间支撑梁实现时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二斜支撑架与设置在下部框架上的支撑柱通过销轴进行铰接。
其中,外框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中间支撑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锁紧组件包括螺柱和螺母,螺柱穿过第一、二定位孔与螺母配合。
进一步优化,第二连接梁与外框之间通过锁紧组件连接。
其中,外框上设置有提拉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若干支撑梁连接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后形成一体式框架结构,使其结构更加坚固稳定;同时,通过以铰接方式设置的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形成车辆承载平台;常态时,第一、二斜支撑架与下部框架接触,将车辆行驶至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上后,将车辆进行固定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上,通过葫芦等吊装机构将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的端部连接后,将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抬起,使得第一、二斜支撑架能够绕着与下部框架的铰接点进行转动使得行驶至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上的车辆将会呈倾斜状态;并通过锁紧组件将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进行固定;然后将另外的车辆行驶至下部框架上,此时,后面行驶至下部框架上的车辆将会位于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的下方,第一、二斜支撑架上的车辆与下部框架上的车辆将会重叠一部分;这样,即可在有限的空间内装载更多的车辆,能够有效的提高每一次的运输量;同时,本实用新型避免了采用常规重叠后容易超限高的问题,能够满足中、大型SUV车辆的转运;
同时,本实用新型形成了整体式的框架结构,在转运的时候更加便捷,车辆装载完毕后,只需要将装置整体进行吊装至运输车辆的平板上即可,相比于将车辆一辆一辆行驶进或者行驶处运输车辆,本实用新型在转运的时候更加便捷、便于实现车辆的快速转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视图1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01-上部框架,102-下部框架,103-支撑竖梁,104-第一斜支撑架,105-第二斜支撑架,106-锁紧组件,107-中间支撑梁,108-第一左侧支撑梁,109-第二左侧支撑梁,110-第一右侧支撑梁,111-第二右侧支撑梁,112-第一斜支撑梁,113-第二斜支撑梁,114-第一连接梁,115-第二连接梁,116-支撑杆,117-销轴,118-提拉环,119-外框。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看图1-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包括上部框架101和下部框架102,上部框架101与下部框架102之间通过设置在上、下部框架102边缘位置的若干支撑梁连接;上、下部框框架与支撑梁连接后形成一框架结构;
下部框架102的中部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且第一、二斜支撑架相互靠近一端均与下部框架102铰接,使用时,第一、二斜支撑架的倾斜方向相反;
第一、二斜支撑架上设置有与支撑梁进行锁紧的锁紧组件106。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若干支撑梁连接上部框架101和下部框架102后形成一体式框架结构,使其结构更加坚固稳定;同时,通过以铰接方式设置的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形成车辆承载平台;常态时,第一、二斜支撑架与下部框架102接触,将车辆行驶至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上后,将车辆进行固定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上,通过葫芦等吊装机构将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的端部连接后,将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抬起,使得第一、二斜支撑架能够绕着与下部框架102的铰接点进行转动使得行驶至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上的车辆将会呈倾斜状态;并通过锁紧组件106将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进行固定;然后将另外的车辆行驶至下部框架102上,此时,后面行驶至下部框架102上的车辆将会位于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的下方,第一、二斜支撑架上的车辆与下部框架102上的车辆将会重叠一部分;这样,即可在有限的空间内装载更多的车辆,能够有效的提高每一次的运输量;同时,本实用新型避免了采用常规重叠后容易超限高的问题,能够满足中、大型SUV车辆的转运;
同时,本实用新型形成了整体式的框架结构,在转运的时候更加便捷,车辆装载完毕后,只需要将装置整体进行吊装至运输车辆的平板上即可,相比于将车辆一辆一辆行驶进或者行驶处运输车辆,本实用新型在转运的时候更加便捷、便于实现车辆的快速转运。
如图1所示,其中,若干支撑梁具体包括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部框架101及下部框架102连接的中间支撑梁107、第一左侧支撑梁108、第二左侧支撑梁109、第一右侧支撑梁110及第二右侧支撑梁111,中间支撑梁107位于上、下部框架102的中间位置,第二左侧支撑梁109及第二右侧支撑梁111分别位于上、下部框架的两侧边缘位置,第一左侧支撑梁108位于中间支撑梁107与第二左侧支撑梁109的中间位置,第一右侧支撑梁110位于中间支撑梁107与第二右侧支撑梁111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优化,第一左侧支撑梁108及第一右侧支撑梁110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下部框架102连接的第一斜支撑梁112和第二斜支撑梁113,第一、二斜支撑梁相互平行设置。
通过设置的第一、二斜支撑梁与第一左侧支撑梁108及第一右侧支撑梁110及下部框架102连接,在装置整体侧面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能够极大的装置整体的稳定性,能够有效的防止其发生变形。
在实际的使用中,中间支撑梁107、第一左侧支撑梁108、第二左侧支撑梁109、第一右侧支撑梁110、第二右侧支撑梁111以及第一、二斜支撑梁均采用截面为方形结构的空心钢材制成。
进一步优化,第一、二斜支撑梁与下部框架102的夹角为45°。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根据运输车辆的长度及高度来确定,如大型SUV则可以将夹角增大,一般不超过60°即可。
其中,第一、二斜支撑架均包括外框119和平行设置在外框119内的第一连接梁114和第二连接梁115,第一、二连接梁与外框119的边缘形成行走区域,行走区域内等距设置有若干支撑杆116,外框119通过锁紧组件106与中间支撑梁107实现时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二斜支撑架与设置在下部框架102上的支撑柱通过销轴117进行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19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中间支撑梁107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锁紧组件106包括螺柱和螺母,螺柱穿过第一、二定位孔与螺母配合。
这样,在实际的使用中,通过葫芦或者其他的吊装结构来起吊第一斜支撑架104和第二斜支撑架105时,能够使得第一、二斜支撑架发生转动,当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相互同轴的时候,此时即可将螺柱穿过第一、二定位孔,进而来实现对外框119与中间支撑梁107的固定。
进一步优化,第二连接梁115与外框119之间通过锁紧组件106连接;这样即可实现多点固定的目的。
进一步优化,外框119上设置有提拉环118,设置的提拉环118便于葫芦等吊装机构的固定。
在实际的使用中,上部框架101的四角位置设置有吊钩;设置的吊钩便于后期对框架整体吊装。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下部框架102底部四角位置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呈圆台状结构;在实际的使用中,进行转运时,通过在运输车辆的平板上与定位槽对应位置处设置定位柱,定位柱形状与定位槽形状匹配,这样,在使用运输车辆进行运输时,通过设置的定位槽,能够实现对下部框架102的横向固定,提高防滑动性能;同时,在吊装至运输车辆的平板上的时候还能够实现定位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下部框架102与输车辆的平板进行固定的时候可以用采用螺栓进行固定。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19与下部框架102之间设置有可拆的支撑竖梁103;支撑竖梁103与外框119及下部框架通过螺栓连接,通过设置的支撑竖梁103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第一、二斜支撑架的支撑;同时,提高车辆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之间通过设置在上、下部框架边缘位置的若干支撑梁连接;上、下部框框架与支撑梁连接后形成一框架结构;
下部框架的中部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斜支撑架和第二斜支撑架,且第一、二斜支撑架相互靠近一端均与下部框架铰接,使用时,第一、二斜支撑架的倾斜方向相反;
第一、二斜支撑架上设置有与支撑梁进行锁紧的锁紧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支撑梁具体包括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部框架及下部框架连接的中间支撑梁、第一左侧支撑梁、第二左侧支撑梁、第一右侧支撑梁及第二右侧支撑梁,中间支撑梁位于上、下部框架的中间位置,第二左侧支撑梁及第二右侧支撑梁分别位于上、下部框架的两侧边缘位置,第一左侧支撑梁位于中间支撑梁与第二左侧支撑梁的中间位置,第一右侧支撑梁位于中间支撑梁与第二右侧支撑梁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左侧支撑梁及第一右侧支撑梁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下部框架连接的第一斜支撑梁和第二斜支撑梁,第一、二斜支撑梁相互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斜支撑梁与下部框架的夹角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斜支撑架均包括外框和平行设置在外框内的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第一、二连接梁与外框的边缘形成行走区域,行走区域内等距设置有若干支撑杆,外框通过锁紧组件与中间支撑梁实现时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斜支撑架与设置在下部框架上的支撑柱通过销轴进行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外框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中间支撑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锁紧组件包括螺柱和螺母,螺柱穿过第一、二定位孔与螺母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接梁与外框之间通过锁紧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外框上设置有提拉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部框架的四角位置设置有吊钩。
CN202222511351.1U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Active CN218114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1351.1U CN218114365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1351.1U CN218114365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4365U true CN218114365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30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11351.1U Active CN218114365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4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35253B (zh) 运输支架、运输平台及运输方法
CN218114365U (zh) 一种汽车运输集装箱结构
CN211001070U (zh) 一种新型甩箱式货车
CN205601678U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装卸的车载装卸装置
US9656678B2 (en) Assembly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semi-trailers on railway wagons
KR200380856Y1 (ko) 트레일러에 장착되는 슬라이드 적재프레임의 구조
CN114715212B (zh) 一种集装箱承载装置及集装箱运输设备
CN214267774U (zh) 副车架总成以及混凝土泵车
CN214359710U (zh) 一种大型船舶机舱内舾装件整体单元转运吊架
CN109625047B (zh) 一种多功能物流运输车
CN201633606U (zh) 钢板敞车立装运输座架
CN208789820U (zh) 100米长重型钢轨普通平车运输装载加固装置
CN205836624U (zh) 一种多用途汽车
CN113787953B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体储运装置
CN210680917U (zh) 一种起重运输车用车架加强装置
CN221215464U (zh) 一种集装箱用车辆运输架
CN205737751U (zh) 一种载货汽车货箱底板骨架
CN220786772U (zh) 一种牵引销储运装置
CN221478863U (zh) 模块车运输工装用支架
CN219029543U (zh) 一种举升平台车架
CN217261933U (zh) 一种枕梁储运工装
CN216613257U (zh) 一种履带式破碎筛分设备登车结构
CN211969587U (zh) 栏板式自卸半挂车车架
CN216102107U (zh) 一种用于内嵌式中低速磁浮车辆车体的转运装置
CN216547806U (zh) 多用途运输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